婚后的男人大都这样的,就像他说的自己人不需要客气一样,他们男人的想法永远不会和女人一样的,慢慢的引导啊,可以到其他朋友家里做客让他看看别人的老公怎么做的,前提是对方的老公确实不错,最好是自己的贴心姐妹,事先和对方商量好,每次做客的时候故意让对方的老公表现的很好,然后再当面夸他在家也是这样好,经过几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1、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冈察尔
2、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
3、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松苏内吉
4、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萨迪
5、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萨迪
6、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 ——梅里美
7、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约翰·洛克
8、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达尔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语言领域的目标有:乐于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其中“乐于与人交谈,讲话礼貌”属于情感目标。
教育发展功能是指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互相影响和启发,通过对方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学习对方的长处,使自己受到教育,促进自身思想品德的发展。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内容与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6.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7.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芳香悦读 027 2019/02/23 星期六 荐书蜜友:左手里的春天
文│ 茗荷 来源│ 张德芬空间
我们从小被教“懂礼貌”,可是“懂礼貌”的标准是什么呢?
01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不讲礼貌”的标签
记得我小时候,也经常会被大人要求向这样那样的叔叔阿姨问好,当然,因为我那时比较乖巧,也都是配合的。
但有了孩子后,老一辈这样要求我的孩子时,我却经常感到反感和排斥。因为我发现, 我的孩子一旦不配合,就会被他们评价为“不懂礼貌”。
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一旦有这种场景出现,我内心的反感之情就自动地升起来。后来发现,这种带有半强迫性质的“指令”深深地勾起了我童年时候的不良感受。
虽然小时候的我善于体察父母的情绪,很好地做了配合,并被大人们表扬“有礼貌”,但我的内心感觉并不舒服,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当类似的情景出现的时候,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感觉又被翻了出来。
加上做了母亲之后,对于孩子的情绪了如指掌, 知道他跟我一样,在这种场景下面对不那么熟悉的人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的。我还会觉得,他比我勇敢多了,起码敢于忠实自己的感受。
了解到了这些,我就不再逼迫孩子去打招呼了。
02
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
大人们经常让孩子们讨厌的地方在于:
你还是小孩子,你什么都不懂!
你还是小孩子,你哪里来的自尊心?
你还是小孩子,你要听我的!
……
在这些观念的主导下,刚刚见面的陌生人,孩子会被要求打招呼, 甚至有时候,对方不管跟孩子熟不熟,还会去摸小孩子的头,捏孩子的脸。
但是,我们常常容易忽视的一点是,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他的感受,他的情感链接,需要适宜的时间和事件。
不够熟悉的人见面,孩子会有一个观察和接受的过程,很多孩子无法做到迅速适应成人世界的“礼貌”规则,他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是谁?”“他来干什么”“他身上有好吃的吗?”“他凶不凶”等一系列心理判断过程,然后再决定他的接受度。
但有时候,尽管孩子并不主动和人打招呼,但他自身要与眼前这个人发生互动, 如果对方有他需要的东西,或者可以提供孩子需要的帮助时,孩子会非常自然地跟对方打招呼,并发出请求。
比如,我家孩子看起来比较可爱,所以在电梯里,总有并不熟悉的人跟他说话,但大家跟他打招呼的方式非常不一样。
有的邻居在并不熟络的情况下,过来捏一下他的脸,摸摸他的头,他就表现得极度厌恶,甚至想反击回去;有的邻居,看见他拿的书,背的书包,会故意表现出很好奇的样子,孩子就会一改平日不搭理的态度,认真而有趣地跟邻居互动。
孩子不愿意跟不熟悉的人做形式上的互动,是非常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也是真实意愿的展现。
03
强迫孩子讲礼貌,可能适得其反
很多家长会在孩子不打招呼的行为发生之后,为了面子迅速给孩子贴上“不懂事”、“不礼貌”等标签,强迫孩子去打招呼。
强迫孩子讲礼貌,对于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来说,可能适得其反。
因为这样做, 会增强孩子的羞愧感和标签感。
当一个孩子未能迎合父母“我有一个讲礼貌的孩子”、“我的孩子很有教养”的需求,就遭受到指责和批评。孩子会感到羞愧,久而久之,会给自己贴上“不讲礼貌”的标签。
即便是他想突破自己去表现得彬彬有礼,都不再自然,索性就安安静静地迎合父母“我的孩子不懂礼貌”这个评价。
其次, 还会让孩子有不被尊重的感觉。
霍夫曼斯塔尔说:“礼貌建筑在双重基础上:既要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父母想让孩子像大人般讲礼貌,首先得尊重孩子,这也是最起码的礼貌。
不能一味要求孩子笑面迎人,而自己对孩子不礼貌的行为却凶神恶煞的。这样做的结果,会让礼貌停留于形式,并让孩子有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更何况,成人世界里的那些基本礼貌,孩子长大之后自然能会。 过早地要求他按照成人世界的方式来行事,往往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
04
真正的礼貌,从不流于形式
我们要求孩子讲礼貌,除了我们自己有面子上的需求,可能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够适应人际交往准则,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但可能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礼貌并不仅仅等同于形式上的嘘寒问暖,周到客气, 决定人际关系质量的,更在于交往当中透露出来的尊重、同理心、界限感等等。
麦子最近相亲认识了一个人,给她印象特别好,对方有很好的学历背景,举手投足都显得彬彬有礼,对她也很绅士,但是麦子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又说不出来,就一直在见面交往。
后来有一天,麦子和他一起出去吃饭,服务员不小心把汤泼洒在他的衣服上,服务员吓得赶紧一边赔不是一边帮他擦脏东西,麦子一直在说“算了”,可他不依不饶,叫来了店长,投诉服务员业务水平不专业,虽然全程有理有据,但麦子突然觉得他的那种礼貌实在是虚伪至极。
脱离了情感的礼貌,只是一种冷冰冰的完美形式。 真正的礼貌,从来不限于形式上的嘘寒问暖,客气周到;而是一种同理心和情感上的链接,让对方感到舒适和适宜,既不过分热情,又透着友好之心。
我的奶奶出身在大户人家,在女子普遍没机会受教育的年代里,读了女子师范,琴棋书画都略懂一二,也算是那个年代的才女了。
然而,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恰恰是她的礼貌。她走路的时候,如果碰到一个石头摔了跤,都会捡起来搬到旁边去,我曾经不解地问她,她说,“这样,别的人就不会摔跤了。”
奶奶过世多年,这种场景仍然留在我的心中。很多年来,我们家人都保留了这个习惯。
真正的礼貌,永远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是一份发自心底的善意。
与其胁迫孩子去讲礼貌,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不如尊重孩子的做法,以爱为出发点,用自己的言行感染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