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夜,有风,风里是你轻轻的叹息。 若不是你说,你来,你存在,我将一直沉睡不醒。这片宁静,让思想庄重而纯真,让生命忧郁而高贵。 你懂,你明白。无法忘记的,是你的精神;心心念念的,是我如水的情怀。
始终无法逾越,是那片深藏了多年的海蓝,填满你的思想、你的沉默、你的痛苦与渴望。
关于海的故事,山与水的牵连,始终随着水流,埋进深邃的蓝里,回忆无法诉说,只可暗涌。
白驹过隙,流过的,不仅是光阴,更是瞬间的心灵感应。
海的回忆,海的等待,海的诉说!
二 碎裂风中的,一个浪,接着一个浪。
每朵浪花,隐匿着大海一样的深沉与思念,海纳百川,惟爱不曾被岁月淹没。
海水由灰蓝转为冰蓝,真正需要澄澈的。是心。水面泛起波澜,对着海诉说,忧伤,遥远,又无比温暖。
舒展宽厚广博的肌肤,抚平被风吹皱的容颜。做你身边安静的冷石,做你怀里摇曳的方舟,做你眼里温柔的月亮。
或者,是你一次一次接近过的一枚紫贝壳,脚下无言的一粒小小沙砾,被你吞没,也无悔。
三 临海,风是惟一能听见你心思的精灵。
听见。你汹涌的胸膛里,快乐或忧伤的音符;听见,你悲壮或高亢的虚幻图腾里,有我日夜奔赴的故乡。
我生命的海,思念的海,与生俱来,聚少离多的海!
投身入海,让整个身心都浸透海水,热烈的奔腾里,无边遥远,又无限接近。
风,沿着长长的海岸线,轻轻扬起海的宽大裙摆,掀起漫天水雾。
仿佛听见那支遥远又熟悉的歌谣:“在那遥远海边,听那潮起潮落……”
光着脚,在属于你的位置拼命奔跑,像一只白色的鸥鸟,醉在你的风景线里,自由飞翔。
此时,记忆会像海上的明月一样丰盈,饱满而纯粹。
四 不管你在不在,夜的海上,风,那么暖,又那么长。
学会沉默,学会海一样地,包容生之苦涩、疼痛与负重。
在海面前。我们应该学会的,应当是更透彻的理解与安静。
与自然融为一体,像海一样深思,一切从纯真开始,化小我为大我。
躺在你的胸怀里,流连忘返。风里,我只是海的一滴泪。饱含着生命的盐。
在自然的洗涤中,不再对痛苦和挫伤敏感而失意,在海风咸咸涩涩的吹奏中,我的内心,从此变得强大。细腻而丰富。
不记得何时,你是那片海,始终无法逾越的,是灵魂深处无与伦比的圣洁。
年代:唐
作者:李煜
题 :相见欢
内容: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就要凋谢,
春光未免太匆匆,
无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风!
春花雨,美人泪,给人留下多少醉,
如今何时再重逢
人生本长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东!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简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李煜(937~978) 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 李璟第六子。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 他降宋时作为界线。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写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较健康可读。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王□《默记》),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
李煜诗、文、词以及书、画创作均富,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词》,注释颇详。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
--------------------------------------------------
风流才子误作人主--南唐后主李煜的悲剧人生
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十余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孙李唐庄。故老传说,当年李煜被俘入汴,宋太祖赐宅于斯,宋太宗又赐毒药于斯。所谓孙者,乃逊也,此为李唐逊位之所居。人事沧桑,久经变迁。而今的孙李唐庄,小桥流水,棘篱土院,昔日幽居的小楼早已不复存在了。
谁能役役尘中累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按照嫡长子袭位的封建传统,他绝对没有做皇帝的希望,而且他自己也丝毫不作这样的奢想。他的本志大约就是要做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或者做一名经纶满腹的高人隐士。天性儒弱多病,喜文厌武。在其性格构成的诸多因素当中,他更多地承继了父亲李璟的风范。“后主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风。”他又知音律,善词章,工书画。书学柳公权,十得八九。曾作颤笔樛曲之状,道劲如寒松霜竹,人谓金错刀。又,每常写大字的时候,弃笔不用,唯以卷帛书之,上下左右皆如人意,世谓撮襟书。其画则以翎毛墨竹最为擅长。老于霜皮,烟梢露叶,披离俯仰,宛若古木,自有一派清爽不凡的神韵。他藏书甚富,读书也多。据说,宋太祖平定江南,从金陵馆阁得书十余万卷,且校勘精审,编秩完具。这在五代十国那个极度动荡的年代,是十分难得的。那么,在诸书当中,他潜心钻研的是什么呢?旧臣徐铉讲过这样一件事:“(煜)尝从容与近臣曰:‘卿辈从公之暇,莫若为学为文;为学为文,莫若讨论六籍,游先王之道义。不成,不失为古儒也。’”巳御制杂说序》)可见,儒家的经典著作是他常修的功课。但是不知为什么,他的思想并没有为传统的儒家学说所束缚。圣人不是讲“立言、立德、立功”吗?他却只要“立言”,于德治、武功,没有多少兴趣。圣人不是说过“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吗?他并不以“达”为意,也不想为天下黎庶承担什么责任,他一心只要“独善其身”。这里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身处封建社会的乱世,正如五优十国其他上层文人那样,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实际上在他们精神上已经解体,已经动摇。分崩离析的时代,割据政权的朝夕不保,都使他们缺乏政治进取之心。汲汲顾景,唯恐不及。追求现世快活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特征。“冷笑秦皇经远略,静伶姬满苦时巡。”“谁能投投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奏始皇、周穆王,虽然雄视天下,耀威四海,但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堕入尘网之中,只能是自寻苦恼。万古到头终一死,大可不必为了虚名面劳瘁心力。“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倾碗更为寿,深卮递园宾。”瞧!这是多么的自在潇洒。“自出胶库,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议优游。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即位上宋太祖表》)的李煜就是这样描述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理想的。
另一方面,是李煜长兄弘冀的猜忌。史载,弘冀为人沉厚寡言,刚毅果断,常州一战,大败吴越兵,以战功被围立为太子,参决政事。但是,他的某些举动屡进李璟旨意,璟遂起废立之意,弘冀就暗地派人把叔父景遂毒死了。弘冀于自已的同胞兄弟能否相容呢?未必。现传李煜的两首《渔父》词隐约透露出一些消息: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波有几人。
一槕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据传,这两首词题在南唐卫贤所画《春江钓奥图》上。词中歌颂的渔隐生活明显地带有作者的主观情绪,当是他受长兄猜忌而希求避祸心理的真实写照。煜生有奇表,广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这种相貌当也很容易召致弘冀的忌根。大舜、项羽不都是重瞳于吗?一个是圣人,一个是英雄,李煌焉能是等闲之辈?不管弘冀意下如何,李煜为自身计,当亦会竭力躲避政治的。他自号钟隐,又别称钟山隐士、钟蜂隐者、莲峰居士,明确表示自己无意朝政。事实上,他也从来汲有想过一生要成就什么政治大业,他一心只要做个文人才子,他的最大希求只在于成就自己的文学才干。如此而已。
天教心愿与身违
历史对人生耍弄了又一个悲剧。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太子弘冀毒杀晋王景遂不久,自己也死了。李煜的其他几个哥哥也都早卒。煜以次改封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立为太子。同年李璟病亡,遂即位于金陵。年仅二十五岁的李煜硬是被历史推上了政治舞台。此时的南唐政权已经日薄西山,早在周世宗显德五年,李骤就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奉周正朔,尽献江北郡县。璟还给周世宗上表,卑称与周“外虽君臣,内若父子”,随贡金银布帛若干。嗣后,宋代周。慑于大国的威严,璟继续进贡,岁费数万计。据《通鉴》记载:“南唐自淮上用兵,及割江北,臣事于周,岁时贡献,府藏空竭,钱益少,物价腾贵。去年铸当十大钱及当二钱文。”内优外患,风雨飘摇。一种亡国的紧迫感沉重地压在李煜心头。想振作,想图强吗?谈何容易!以乃父之英武明断,尚不能保社稷于不衰,自己这个懦弱文士又怎能挽狂澜于既倒?大厦将倾,李煜不仅没有拯救危局的魄力和才能,甚至连这个设想都不曾出现过。“外示恭俭,内怀观望。”这是他做皇帝十五年所奉行的基本国策。即位当年,他就给宋太祖上表奏称:“既嗣宗访,敢忘负荷。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尊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方主一国之生灵,遐赖九天之覆盖。”他希望以自己的一片赤诚,换取宋太祖的宽容之心:他主动削去唐号,称江南国主,请罢诏书不名,贬损一切制度;宋使来唐,他衣紫抱,去瓯吻;他每年从国库拿出大量财物贡宋,名定曰助祭、助葬,名之曰犒师、买宴、贺节令;他还奉宋旨意,写书与南汉主刘鋹,约与俱事宋。开宝六年(973),宋卢多逊来求《江南图经》,李煜深知这是宋将南伐的前奏,但他还是令人抄录一本送去了。宋于是熟知江南十九州屯戍远近,户口多寡,为用兵做好准备。同年,南都留守林仁肇,密言后主,劝他乘宋疲于征讨之时,出师寿春,以复故境。为了替后主起兵作开脱,林甚至说:“兵起日,请以臣举兵外叛闻,事成国家飨其利,不成族臣家,明陛下不预谋。”后主胆量毕竟太小了,对此他竟不敢信从,而且听信谗言把林酸杀了。是年,内史舍人潘佑有感于国运衰弱,用事者充位,愤切谏言,连上八疏,词穷理尽。后主大怒,以为是其友李平所激,杀平,佑自刭。佑所上表章说:“陛下既不能强,又不能弱,不如以兵十万助收河东,因率官朝觐,此亦保国家之良策也。”这话说得十分剀切。于宋,李继既不敢稍事违抗,又不甘心俯首贴耳前去朝觐。他存的是侥幸心理。南唐晚亡一天,似乎他这个嗣主便算尽到了义务,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李煜太天真了。“天下一家,卧提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开宝七年,宋太祖遣李穆为国信使,持诏约煜同阅牺牲,且谕以王师将讨,宜早入朝之意,煜以疾辞。王师将临,煜大失所望,他回报说:“臣事大朝,冀全宗把,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于是修葺城堡,教习战船,开始备战。第二年,宋与吴越会师围金陵,想欲尽室自焚不得,遂率百官亲属肉袒出降。
十五年的屈辱难堪,李煜如何取得心理上的自我平衡呢?放纵性情,耽于声色。作为一国之主,他不仅具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而且也无须顾忌什么,大可任情而动,随意而行。还是读一谈他这一时期写下的小词吧: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负溜,酒恶时拈花策嗅。别殿遥闻萧鼓奏。(《浣溪沙》)
那些因春伤怀,感秋落泪,长夜欢饮,宫帷调情,李煜一一写来,勾勒刻画,有情有韵。他这些作品,与其说写尽了风流缱绻,勿宁说是于温馨香软之中寻求一种精神慰藉,寻求自己在政治生活中那被严重扭曲了的自我意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大小周后的爱情。大周后,小字娥皇,大司徒周宗的女儿。十九岁与煜成婚。煜即位,立为皇后。周后精音律,善歌舞,通书史,至于采戏弈棋,也无不绝妙,可称得上是五代时期的一位才女。据说,唐代的《霓裳羽衣曲》,至五代已经绝响,煜得残谱,周后与之变易讹谬,去繁定缺,遂清越可听。今传《玉楼春》词正记此事: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丝策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上片写春殿歌舞的盛况,下片写踏月而归的兴致,夫妻双方都陶醉在艺术创造的天国里。
李煌与周后情好甚笃,只有在与周后的吟商咀羽之中,他才完全意识到了自我价值的存在,才真正体尝到了人世间爱的幸福和甜蜜。周后一死,李煜的悲悼之情是可以想见的。“昔我新昏,燕尔情好。媒无劳辞,筮无违报。归妹邀终,咸爻协兆。他仰同心,绸缪是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终往告。呜呼哀哉!”他除了作诔作词而外,还有八九首诗,发抒同样的感情。即使在周后亡故多年之后,李煜仍然触物伤怀,不能自持,这在古代君王的艳史之中是独一无二的。
历来有异议的是他利小周后的关系。陆游《南唐书·后纪传》说:“或谓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宫中。后偶事幔见之,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患怒,至死面不外向。放后主过哀以掩其迹云。”马令《南唐书·后妃传》又经:“后自罗惠殂,常在宫中。后主乐府词有‘衩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道类,多传于外。至纳后,乃成礼而已。”对他们二人的关系,我们无意深究。应该看到,李煜作为一位帝王,妻死易人,他无须故作姿态;以李煜性情之率真,他也不会装腔作势。我们不能因为南唐在李煜时代灭亡,就说他是荒*无道;我们也不能因为历史上的英武之君建立了功业而原谅他们私生活的放荡。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可避免的。李煜的亡国,不亡于浪漫多情,而亡于政治上的软弱和低能。
一旦归为臣虏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正月,李煜等一行人被押至汴梁(今河南开封),煜白衣纱帽待罪明德楼下。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同年,太祖死,太宗即位,改封陇西公。早在开宝四年,宋太祖就在汴京城南修造了礼贤馆,其目的是为了招煜来降。后赐钱俶。觐见之日,太祖又赐煜冠带器币若干。太平兴国二年(977),煜自言家累之重,太宗命增给月俸,另赐钱三百万。煜心情抑郁,务为长夜饮,宋宫每日供酒三石。作为降王,宋帝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但是他们却剥夺了他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宋史·世家》:“太宗尝幸崇文院观书,召煜及刘提令纵观。谓思日:‘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册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煜顿首谢。”掠夺了人家的藏书,还询问人家读书与否,这是侮辱,是对人的自尊心的有意挫伤,又,宋王铚《默记》引龙衮《江南录录》“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驾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明人沈德符《野获编》又谓:“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有元人冯海粟学士题曰:‘江南剩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其事虽贞传闻,也未必毫无根据。若属实,这当又是奇耻大辱,李煜残破的心灵再次受到重创。羞愧,恼怒,痛恨,后悔,种种情感奔腾汹涌,他再也不能沉默了: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
这恨是那样深长,那样强烈。他无法摆脱,剪不断,理还乱。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然而,他的心情有时又显得异常的平静。在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巨变之后,他又认真地进行着忏悔: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官娥。(《破阵子》)
家国是父祖开创的,山河又自来美丽多姿,自己哪里认得干戈剑戟呢?“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人生的幼稚,性格的软弱,难道就能葬送一个国家吗?然而事实正是如此。一旦有变,国亡家破,千古蒙羞,那难堪真是难以表述。他为自己的无能感到内疚,他为错杀了潘佑、李平感到后悔,他为故国的沦于己手感到不安,他也为城破之时没有及早自尽感到心酸。真的,活着倒不如死了,以自身的鲜血洗刷掉昏聩、懦弱和无能。乐不思蜀的刘禅不是享尽天年了吗?是的,他人虽然活下去了,但灵魂早已死亡。仰人鼻息,寡廉鲜耻,那才是真正的昏君。李煜不当属于这一类。他有笔,富有文学才华,他可以用乐府歌辞来发泄愤值心音,来反抗凌辱和摧残,来恢复自己被扭曲了的人性和尊严。人生悲剧的命运和艺术家的美学追求完美地融汇在一起。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七夕之夜,李煜四十二岁生日。他命前妓在小楼作乐,含泪歌唱了这首《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太宗大怒,遂派人送药把他毒死了。李煜之死,自有其悲壮的一面。
作者小传: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很多
1有关于痛苦和快乐之间的名言
痛苦与快乐”话题作文导写及范文 就像向日葵追寻着太阳,人的天性是追求快乐和舒适的,可偏偏人生却是一个在荆棘中摸爬滚打,在痛苦中不断磨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正是追求快乐与舒适的必经之途。
从咿呀学语的婴儿时期开始,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耳边的唠叨个不停。他们教我们认这,让我们认那,给我们叙说许多令我们痴迷的故事,给我们讲述大千世界的种种奥秘。
我们眨巴着眼睛,歪斜脑袋,听得是那样有滋有味,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装进了我们的小脑袋中。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听过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上学是接触社会的第一步。老师像一位善解人意的向导,指引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
仿佛是沿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走到了尽头,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我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这对我们那感受惯了小溪的虽单调却充满温情的心灵,乃是一种强大的冲击。
我们的目光变得睿智,闪烁着灼灼的智慧的光芒。然而,心智在不断地接受了被动的单向的灌输之后,也在悄悄地起着多棱的变化,渐渐,地我们觉得有时候自己看到的与大人和老师讲的有着微妙的不同,甚至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时,我们的心中就不由得打上了一个问号:究竟是他们错了,还是我们自己错了呢?于是,我们就不再满足于听,满足于看,而是想到了要自己去做,去亲自闯一闯大海。这时,我们会用冷静而坚定的语调告诉焦虑不安的父母和老师:放开您的手,让我们自己来做! 准备好了足够的淡水、食物和资料,人生的航程也就开始了。
尽管经验丰富的水手们已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诲,但我们还是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探寻大海深处的奥秘,因为我们已经懂得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如果他不是经过了千百次失败的考验,又怎么能发明出给世人带光明的电灯呢?物理学大师牛顿,如果他不是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又怎能写出不朽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呢?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如果他不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反复试验甚至不惜以身冒险,又怎么能发明让世界发生巨变的炸药呢?大名鼎鼎的李时珍,如果他没有神农尝百草的决心和勇气,又怎么会有《本草纲目》这部医学巨著的问世呢?这些先贤们的成功,难道不都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一个艰苦卓越的实践过程吗?他们的经历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对我们也是一种巨大的诱惑。我们此行将义无反顾!为科学和真理奋斗是痛苦的,但在奋斗中也有无比的快乐,因为它让人们在痛苦的磨练中超常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体现了自身的最大价值。
“我做了的就理解了”,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的不仅仅是奋斗的艰辛,科学的真理,还有生命的充实,人生的快乐,以及那从不轻言放弃的闪光人格。理解我们的未知领域,理解奋斗搏击的生命真谛,我们每一天收获的都是那伴随着痛苦的难以言表的快乐!揉痛苦我快乐500字作文 小时侯,我们调皮,淘气,经常会磕磕碰碰,然后就会痛哭流涕。
可你在哭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正在成长。每一滴眼泪,每一次的痛,都是你成功路上的垫脚石,都是你的经验。
如果没有它,你长大后也许仍不懂事,永远不会变得成熟。这些都是疼痛所给予你的。
你不该去埋怨它,说它让你失去了许多你不想失去得东西--童真,欢声笑语``````反而有了不想现在就得到的-成熟。可是,在当你失去他们的同时,你也得到了快乐,幸福,甚至于成功。
一次意外的伤害,能让一个5岁的小女孩知道了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她能忘记摔伤的疼痛,而体会到快乐与成就感。
这就是一次成长。世界上着名的钢琴家,作曲家贝多芬。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然而,他却从不 放弃对音乐的追求,毅然创作出了许多有名的钢琴曲,博得了人们的喜爱。
在逆境中不屈服,坚韧不拔,这也是痛苦所给予的。这是一次成长。
痛苦,是通向成长的一条荆棘重重的艰难坎坷的路,但,它也是一条捷径。在痛苦中,我们懂得了许多;在痛苦中,我们得到了快乐,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在痛苦中,我们哭过,我们笑过,但我们长大了许多。
之前所有的付出,所有流过的泪,都是值得的。在痛苦中学会成长,无论结晶成盐或结晶成糖,都深深的埋进心头吧!揉痛苦,我快乐 痛和快乐从来都是形影不离的一对。
痛点缀着快乐,快乐充满着痛。其实,痛与快乐就像大自然安排的昼夜。
没了昼的光明就无所谓夜的黑暗,没了夜的宁静就没有了昼的喧嚣,所以我们生活在忧伤与快乐中,痛并快乐着。“秋心”,一个“愁”。
花开花落十余年,我越来越刻意地去寻找着这“愁”、这“痛”。在夜深人静时,我会打开心,去倾听那二胡流出的长长哀调;会拿出 《天净沙?秋思》去体会天涯旅人的寂寞;会翻开那一部部的爱情悲剧,任凭眼泪润湿我的双眼;我会为一片落叶而唏嘘感叹;会为一次挫折而终日锁眉??但这一 切都源于我快乐着,其实我们内心都有一方净土——单纯,宁静,这是我们在快乐时才去寻找的,是快乐时才能体验得到的。
而恰恰我。
2描写“痛苦过后,解脱快乐”的诗句有哪些1、《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失志难作福,得势易造罪。
苦即念快乐,乐即生贪爱。
无苦亦无乐,无明亦无昧。
不属三界中,亦非三界外。
2、《水龙吟 此下原有水龙吟算来浮世一首、寥廓》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玉炉百和发虔心,信香一炷,氤氲缭绕。来往盘旋,结成华盖。报天地恩覆载。报日月照临之德。报国王水土,丰荣快乐,报父母恩怜爱。上谢祖师圣教,丹阳师父传派。红尘普度,全真大教,丘王长在。太古居宁海。共三人暗合法界。愿皇王万岁,千秋臣宰。请门人拜。南狱一首,俱未注名氏,案此四首俱丘处机词,见溪集。
3、《沁园春·不喜轻裘》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不喜轻裘,布衣芒履,任春与秋。傍人笑我生涯拙,尘寰碌碌,毕竟何求。物外蓬瀛,壶中方寸,论此宗风没价酬。谁知道,无为快乐,不羡王侯。多谋转使多愁。恰似吞他名利钩。看日前些子升沉事,把天机丧尽,不肯抽头。蜂为花忙,蛾因灯逝,只恁迷前忘后忧。嗟身事,庄周蝶梦,蝶梦庄周。
4、《满庭芳 赠公》年代: 元 作者: 马钰
蓬头垢面,秘奥埋名。颐神养气忘形。并没纤尘挂染,意静心明。逍遥自然快乐,握玄机、修进长生。清闲处,管胜如火院,苦海冤坑。卧月眠云弄斗,调龙虎,婴娇女姹堪凭。斡运飞金走玉,杳杳冥冥。灵光一点来往,现元初、妙相身轻。乘鸾凤,指蓬瀛路上前行。
5、《西江月·堪叹水流一道》年代: 元 作者: 王哲
堪叹水流一道。须凭浩大添鼎千遭。海心万丈袅竿牢。定后尖生芝草。会得功夫早早。自然快乐陶陶。西江月里采芝苗。携去十洲三岛。
3关于"辛苦但很快乐"的诗句辛苦,也是一种快乐 记得海尔CEO张瑞敏曾说过:“小不是美,大也不是美,由小到大才是美。”
但这由小到大的美的过程,不付汗水,不担劳辛苦,能实现吗? 辛苦这个字眼,许多人对之持有偏见,总是愿把它与痛苦相提并论,但我却要把它与快乐合璧! 工作是让人辛苦的,但牛顿却说:“工作是使人获得快乐的最好方法。”搏击创造是辛苦人的,但丁玲却说:“幸福不是赏月饮酒,花前吟诗,而是在猛烈的暴风雨中作勇敢的搏击。”
曹雪芹不“十年辛苦”,哪来《红楼梦》的“不寻常”;王勃少年不饱读诗书,哪来滕王阁中的淋漓尽致;孙文没有劳辛苦换来的文学基底,又哪敢对着朝廷一品总督张之洞写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平民亦可傲封侯!”的壮语! 辛苦是绵亘于人生之路的无顶山,你不能逃避,只能跨越,既然如此,又为何不以微笑待之,化苦为甜呢?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在自传中写过一段话,他说:“整整十五年来,我像驴一样地工作着,夜以继日地研磨不辍……噢,只要能写出一部美丽的作品,我这一生就不算白活!”这是对辛苦并快乐着的绝妙诠释。如果我们都像先生那样乐此不疲,生活就毫无劳辛苦可言了。
就像夸父,为了解除众生苦难,将生命化作了前进了飞轮,虽劳辛苦致死,却名扬千古;就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民请命,奔走疾呼,虽劳辛苦,却死后“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国人久蛰之心,乃大兴奋。”
你能说他们的劳辛苦不是一种价值,一种信仰,一种超然的欢乐! 辛苦像茶,总会苦一阵子,但绝不会苦一辈子,最后收获的定是无比清香典雅。 辛苦似蜂,短暂的一生都在忙碌地劳作,但那馥香的浆液却让人永远记住了他。
生活中并不是我们承受了太多劳辛苦,而是我们不善于用快乐之水去冲淡这苦味。当你沉沦叹息甚流泪时,其实快乐正在你身旁朝你微笑。
请给辛苦一个微笑吧! 我辛苦但很快乐童话里的那只蜗牛,在葡萄抽芽的季节,背负着重重的壳,向心中成熟的果实蠕行。上帝的旨意要让它几经波折,饱尝艰辛,让它在成熟的季节才能有所收获。
一次次失败不能挫伤它前进的信念,于是它愈加接近成功。这真是一只勇敢的不惧苦和累的蜗牛。
由此,我想到了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饰物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先哲是参透了上帝的旨意,讲出了肯受劳累之苦方能承担大任的道理。
于是,一只蜗牛自名为李时珍,怀着一颗济世救民的心,怀着对神农氏的崇敬之情,苦心研究草药的药性,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虫蛇虎豹,吓不住他前进的脚步;风剑霜刀,磨砺了他不屈的性情。
劳累和磨难考验了李时珍,他将自己心中最美的那串葡萄化为了《本草纲目》,从此一部医学名著留惠人间,造福万民。 于是,一只蜗牛自名为徐霞客,怀着一颗探求自然的好奇心,几乎踏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他总是那样行色匆匆,风餐露宿,用一双长满老茧的脚丈量祖国的山川。祖国的山水陶醉了徐霞客,他将自己心中最美的那串葡萄化为了《徐霞客游记》,自此一部奇书流传千古,万人景仰。
于是,一只蜗牛自名为孙中山,怀着一颗普救众生的心,组织同盟会,创办《民报》,启迪众生,多少次暴动起义,多少热血抛撒,终于一举堆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他将自己心嘬美的那串葡萄化为了中华民国,从此,三民主义开始在中国人民的心头生根发芽。 …… 我想,每一个人都是由童话中的蜗牛转世来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 不断吃苦受累中寻找心中的那串紫葡萄。
上帝总是公平的,会让每一个肯于付出的人都会有所收获。我一直深信不疑地认为,自己也是一只蜗牛。
我一直在为了心中的金碧辉煌的宫殿蠕行,尽管速度很慢却坚持不懈。我不以为高三就是人间地狱,我很乐意地去面对它,我以自己的速度和方式慢慢地爬行,尽管已伤痕累累。
我没有天才,只靠自己的努力就好。在前行中,回头看看自己留下的痕迹,心中的愉悦和充实将劳累驱赶殆尽。
我的生活是充实的,奋斗的过程是完美的。 韩愈曾说:“士穷乃见节义。”
莎翁也曾说:“在生命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一个人气节。”这是懂得生命真谛的人的心灵告白。
劳累和磨难如同一块磨刀石,惧怕磨砺的人会变成那锈迹斑斑的钝刀烂铁,只有那些敢于接受生活挑战的人,不怕苦,不喊累,方能接受生活的磨炼,变成寒光闪闪的锋利宝剑。背负着沉重的壳缓缓爬行的蜗牛,正是在爬行中诠释着生命,若停止爬行,它将会只剩下一个空壳,变民一个令人遗憾的逗号。
我还要一步一步地向前爬,我心中的那串紫葡萄就在前方。 我愿生生世世都做一只蜗牛……。
4苦和难而要开心过的诗句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风流子
宋陆游
人生谁能料古诗十九首
汉汉无名氏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古诗十九首
汉汉无名氏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古诗十九首
汉汉无名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古诗十九首
汉汉无名氏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咏怀
魏晋阮籍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悲愤诗
魏晋蔡琰
流离成鄙贱、但不须烦恼,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满庭芳
宋苏轼
当此去,人生底事,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吾老世味薄。
传花枝
宋柳永
阎罗大伯曾教来。
人生几何时。
短歌行
魏晋曹操
对酒当歌。
赠宣州元处士
唐杜牧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示爽
唐韩愈
人生但如此,人生万事无不有,因循致留连,分合常相半,其实亦可怜。
杂兴
唐皎然
人生分已定,富贵岂妄来。
将进酒
唐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无题
唐李商隐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点绛唇
宋黄庭坚
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自叹人生,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堪悲处,怀忧终年岁,常恐复捐废、身落柳陌花丛。
乌夜啼
宋欧阳修
世路风波险,道人生,唯有杜康。
感时
唐白居易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
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
闲吟
唐白居易
人生不富即贫穷,光阴易过闲难得。
偶吟
唐白居易
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
咏怀
唐白居易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可叹
唐杜甫
古往今来共一时
5关于“辛苦但很快乐”的诗句有哪些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陶渊明(魏晋)
释义: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魏晋)
释义: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3、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王建(唐代)
释义: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4、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魏晋)
释义: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5、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辋川庄作》王维(唐代)
释义: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6、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魏晋)
释义: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7、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归园田居·其四》陶渊明(魏晋)
释义: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8、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移居二首》陶渊明(魏晋)
释义: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9、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渭川田家》王维(唐代)
释义: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10、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春中田园作》王维(唐代)
释义: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6表示心情快乐与悲伤的古诗句白日放歌需纵酒,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苏轼 (一说秦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 (春夜喜雨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秋波媚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7正确对待快乐和痛苦的句子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兄弟,它们总是影星不离,共同存在。
没有经历过痛苦,就不会知道快乐的含义。痛苦不会长久的存在,而快乐却可以长伴我们身旁。
有的人总是拿着放大镜来看待痛苦,将无关痛痒的小事夸大,这样的人是悲观的,他们眼中的快乐少之又少,他们的人生也是令人痛惜的,唉,可怜可叹。
岁月就像一条奔流不息放入河,一路上虽然有艰难困苦,但是也有鸟语花香,正确地对待痛苦和快乐,那么我们才能一路向前,一路高歌。
鹰如果想要飞得高,飞的快,飞得持久,那么它就要不断的努力,掌握飞行的技巧,学会捕食。如果它拒绝与痛苦的锻炼相接触,那么它就与蓝天无缘,会被自然残酷地淘汰掉,应为它不够强大。
我们人类亦是如此,只有经历过重重的艰苦磨练的人,才能通往胜利的彼岸,绽放自己的美丽的生命之花。
我们的人生旅途平不是一帆风顺,坦荡无阻的,它总是有一些陷阱,荆棘,使我们面临着痛苦,但我们又不能选择跳或,更不能选择放弃或者逃避。我们应该选择勇敢地面对,只有经历过磨难与挫折,我们才能逐渐地积累丰富的经验,使磨难与挫折变成我们通往成功的垫脚石,使成功离我们更近,使我们充满信心地去面对未来。
生活中的种种苦与乐,都是一道道美味的菜,只有小口啜饮,慢慢地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深刻的含义。
不同的感受,因此为个人对待人生的方式不同,其实痛苦与快乐只有一念之隔,正如桌上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衰唉:“天啊,只剩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水。”学会珍惜,无论好坏,他们中总有我们所需要的。
通并着快乐,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滋味。不要只关注人生中的痛苦,因为它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小部分,而快乐才应该是我们人生的主旋律。
快乐要拥有,痛苦也不回避。在人生的旅途中学会珍藏无数美好的回忆,或许当我们暮年时,回忆着自己的过往,才觉得我们并没有白白度过。
8描写痛苦的诗句十二、贺新郎四首
1高逸图
何处寻黄鹤?
只留下长空万里,
白云飞过。
昔日良宵成佳节,
疑是阴差阳错,
谁曾想千金一诺?
此情悠悠竟为何?
只好向天涯问过客:
镜中花,
水中月。
千古赤壁遗英烈,
风雨中大江南北,
龙腾虎跃。
群山尽染英雄色,
天上寒星闪烁,
五千年不甘寂寞。
醉卧长亭长叹息,
看人间花开花又落:
秋风起,
声瑟瑟。
2渔 父 图
春风吹碧树,
红尘中奈何难断,
离愁别绪。
纵无寸功报苍天,
壮心依然如故,
不祈求天赐神助。
世人皆逐东流水,
唯豪杰独行天涯路:
看飞舟,
又南渡。
一叶浮萍归何处?
叹往事不堪回首,
伤心一幕。
千古江山今犹在,
万丈豪情难诉,
风雨中春秋几度。
重上九霄会有时,
何须问苍天万千句?
驾飞鸿,
冲霄去。
3秋山问道图
大雁又南飞,
极目天涯无尽处,
落日难追。
无边野火烧荒草,
一路乱石成堆,
埋不尽,
落尘残灰。
只有滚滚长江水,
后浪依旧把前浪推:
淘尽了,
是与非。
自称无坚不可摧,
为这话受尽多少?
雨打风吹。
桌上雄风九万里,
笔下战鼓重擂,
虎将何曾失虎威?
为了万家能团圆,
自己却有家不能归。
对何人,
诉伤悲?
4式 微
提起这一生,
不知道走过多少?
春夏秋冬。
年少时候心太盛,
也曾一呼百应。
至而今说与谁听?
一人无力再高歌,
更何况人情冷如冰:
听不见,
我歌声。
一梦醒来万事空,
对明镜愁恨不减,
白发徒增。
只好躲到峨眉山,
做个世外高僧,
任世间冷冷清清。
好汉都有当年勇,
不要再谈什么曾经:
消失在,
寒风中。
草虽凡物细物,却有许多令人敬仰之处。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一抹青青之痕曾是大地唯一的装饰。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而当繁华一时的桃李诸君在风雨中零落殆尽,草色却无声地染遍了大地,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曾巩《城南》诗云:“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诗人词人慧眼独具,从小草的春绿秋黄、枯荣自在中还悟出了其不为名利所累、点缀春色而又无所企求的潇洒超逸。
然而,唐宋诗人词人们面对绿茵翠坪,还往往有说不尽的愁和诉不完的怨。草的盛衰轮回,虽让人羡慕不已,也让人生出年年岁岁“草”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伤感;小草沐浴过朱雀桥边繁华的朝日,也领略过乌衣巷口冷落的夕阳,它成了人事盛衰的见证,也自然地成了人事盛衰的象征;尤其是它枯竭的秋色更易引发国运衰危、江河日下等令人意兴阑珊、悲不能抑的联想。以之入诗词,萋萋芳草就有了黯淡萧瑟之情味。
更多情况下,唐宋诗人词人笔下的芳草意象,是作为个人人生选择上的一个象征。
当文人的用世之心受到严重挫伤时,他们往往投身田园,怡情山水,在大自然中感受自己本性中最真实的东西,求得一种慰藉和解脱。尽管大多数的归隐者并未真正摆脱心理重负,无法将生活中的痛楚淡化成一个彻悟的微笑,但山水田园毕竟为他们看开人生提供了一个契机,乃至一副良药。
从《诗经》始,比兴便成为了诗学中的一种传统,为什么诗人们都喜欢选择芳草这个意象?芳草有什么特别的内涵吗?
一 青草——春天——生命
马一浮老曾这样言说春天的到来: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严冬方尽,余寒犹厉,太白《长歌行》云: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小草儿先天下而春,诗人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春”从造字初就与“草”紧密相连,草、太阳还有一个“屯”,这就说明芳草从原初便是春天的象征。而以“草先天下春”为喻,则是出于一种对春天到来的喜悦。
曾巩《城南》: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春天的一个美学意义——短暂(暂且不论),
因为春天的短暂,达观者可以怀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想象,对来年充满期待;失落者则叹息,佳句已为崔尚书妙手偶得,唐宋诗人词人们面对绿茵翠坪,不自禁当叹息“年年岁岁草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美好的东西便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崔尚书面对的桃花终于悟出“没有人会在原处等你”的道理,诗人们面对着青草也同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时间永远是不可逃避的,于是对于春草就出现了这样的吟咏:
离恨更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浮世若浮云,千回故复新。旋添青草冢,更有白头人。
岁暮客将老,雪晴山欲春。行行车与马,不尽洛阳尘。(唐•于武陵《洛阳道》)
正因为短暂而又美好,在“青草”的生命象征意义上很少看到诗人们乐观向上的佳句。
有位著名的学者说:“兴”是最富有文化心灵意味的诗学诗学概念,其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生命与生命的相触。此论与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物亦具我之情”用在诗学解释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诗人们选择了“青草”作为兴象,诗人的生命便已经与青青碧草同化,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萋萋芳草成为了诗人的化身。此刻的诗人用他的分身欣赏着自己,是诗意的栖居还是无限愁绪,达者若丘为“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寻西山隐者不遇》),草色兴衰自然而然,荡心耳;若曹邺“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回一寸心,不敢怨东风”( 《庭草》),春绿秋黄、枯荣自在,不为名利所累、点缀春色而又无所企求,潇洒飘逸,超群脱俗。哀者若以上所引用之诗人于武陵,空以白头对青草,无限哀思寄予其中,诗人又何用明言?单单“青冢”“白头”就足堪悲戚唏嘘。
在翻阅《全唐诗》时发现这样一首诗非常有趣:
朔风扣群木,严霜凋百草。借问月中人,安得长不老。(薛耀《子夜歌》)
诗歌虽直白却也直率,主题直接接触到生命,同样问题也是很多人所关心的——长生,生命永远不止于个人,生命的精神是一种永恒。芳草在唐宋诗人词人笔下便成为了生命的代言,何其幸运!
诗人们除了以青草为兴象来表达对人所拥有的短暂生命的叹息,对时光易逝的哀惋,还将其意义泛化、扩大化,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句子:
春天百草秋始衰,弃我不待白头时。罗襦玉珥色未暗,今朝已道不相宜(张籍《白头吟》)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颠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李白《白头吟》)
在这里并不是说芳草的生命又多长,恰恰相反是用一种短暂来衬托另一种短暂,草儿春绿秋黄,生命已经是够短暂的了,你连这样的短暂都及不上,更何谈什么经受时间的考验呢?这样的责问是在心灵深处的鞭笞,婉转的用芳草表达了自己的对对方忘恩负义的不满,对一种“生命”不能“善始善终”的叹息。
从蛇作龟二千载,吴堤绿草年年在,面对着脆弱而短暂的生命,诗人们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呢?他们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才会让生命有意义?唐宋诗人词人笔下的芳草意象,更多情况下,是作为个人人生选择上的一个象征。
于是萋萋芳草成了隐士生活的一个象征,成了他们在污浊现实中维护美好德行、寄托高蹈情怀的一种象征。
自从《楚辞•招隐士》中有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后,孟浩然有“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留别王维》),王维有“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王维《赠裴十迪》)、“香草为君子,名花是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贯休有“有美一人兮婉如清扬,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贯休《善哉行》)等。
而正因为芳草有了超凡脱俗的圣洁光彩,继承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诗人词人们又以此来表现高洁的志向和完美的人格,如高适“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陆游“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阑”等。
综上所述,作为春天的象征,芳草寄予了太多诗人们对美好春天的称颂,同样也包含了诗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叹息。“绵绵远道”只是上天和你开了个玩笑,走完所有风景,还是得回到起点,这就是青草“春风吹又生”的意义所指。钱穆宾四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研究文化生命、历史生命,该注意其长时间持续中之不断的变化与不断的翻新。要在永恒中有日新万变,又要在日新万变中认识其永恒持续的精神,这即是人生文化最高意义和最高价值之所在。”
从古至今诗歌的样式不断变换,然而从未改变的就是那饱含在诗歌中的是人们的“生命意识”。
二 青草——人事盛衰、怀古
诗人内心的自我寻求历程在生命的思索中不断前行,他们可以将芳草之盛衰联系到生命的存亡,同样可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走出自己的心灵,走出诗人的个体小生命,走进另一片天地,与时代、与社会、与历史相接触,在大生命中体会其永恒的意义。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为怀古造境。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有着更为深远的联想。“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诗人在《台城》一诗中,就用“野草”来象征眼前的一片衰败——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深意耐得细细品味。野草在此诗中作为背景烘托气氛,极妙地衬托出诗人思古之幽情,“井田唯有草,海水变为桑”(王绩《过汉故城》),沧海桑田,人生变幻是何其迅速!
二妃怨处云沉沉,二妃哭处湘水深。商人酒滴庙前草,萧飒风生斑竹林。(陈羽《湘妃怨》)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陵十二愁。
(俞紫芝《咏草》)
这两首诗衰草的意象独立了,它作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着历史上发生的一切。 “宫殿生秋草,君王恩幸疏。那堪闻凤吹,门外度金舆”(王维《班婕妤三首》之二),“月出映曾城,孤圜上太清。君王春爱歇,枕席凉风生。怨咽不能寝,踟蹰步前楹。空阶白露色,百草塞虫鸣”(吴少微《长门怨》),芳草成了宫廷生活的见证……
刘翰面对“繁华事散”的金陵,从夜空、月色、雁声、芳草中感受到六朝衰败以后的沉寂与凄清(刘翰《石头城》:“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林和靖从金谷园的春色凋零、草盛人稀中流露出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的无奈和惆怅(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王安石临江揽胜,凭高吊古,看到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酒旗斜矗,想到的却是以荒乐而相继亡覆的六朝,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王安石《桂枝香》:“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如果说唐五代、北宋诗人词人们的兴衰之思还比较抽象的话,靖康之变后,宋人感慨芳草的重心向中原残破的悲悼和统一愿望的表达倾斜,刘克庄的“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刘克庄《忆秦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综上所述,当诗人们以芳草起兴,赋予其自身的经历、历史的含义,芳草便有了相应的内蕴,自然而然的芳草是单纯的感官世界的美,赋予了生命含义的芳草是让人哲学之思的美,而充满着人文情怀的芳草是士大夫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人事世界融入其中产生的美。这似乎于讲何谓自然,很多人认为“能名之道则非自然之道”,殊不知第一峰顶,故无文字,第二峰头,略容话会。得其意者,则言不言语又亦何妨?任何属于人为的,都是人所能及的自然。此一境,彼一境也!
三 青草——自然——回归
从《诗经》、《楚辞》开始,中国诗歌中便有了一个源远流长的诗学母题“芳草”,与之相对应的最为突出的,则是文学母题“怀乡”。芳草是一种极为自然的物象,上文提及其作为隐逸生活的象征,意味着挣脱束缚、追求真实率性的人生,这也正是一种极为自然的人类精神需求。在这个相通过程中,精神的“回归”是灵魂。而当这个“回归”的涵义被扩大、被泛化后,所有关于故乡的“回归”、家的“回归”、情感的“回归”、甚至于故国的“回归”全都染上了芳草的绿。
中国人自古就有“安土重迁”的情节,土地就是我们的灵魂,就是我们的根。胡晓明教授在其著作《中国诗学之精神》中将中国怀乡之人分为八类,稍作总结,当可归纳成两类,其一为宦游人;其二为战争、灾难而远离故土甚至永远失去故乡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韦应物的“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笔力集中在对家人的思念上;
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是那些苦于世事、倦于世事的游子对于故乡的关念。
“芳草”虽然微不足道,是“寸草”,可是,却可以报得“三春晖”;虽然是“萋萋”,却凝注着诗人望乡的的绵绵思绪,随着浩渺烟波消失在乡关之思里;虽然“又绿”了“江南岸”,一片生机和希望,却更让诗人伤心,又是一年春来到,白发是否又添了几根?何时方是归还故乡的时候啊?真可谓萋萋芳草总伤情。
当诗人们“回归”不成,芳草就这样堆积成无数的离愁别恨,让人目接神伤。
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曰“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李煜《清平乐》云“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贺铸《青玉案》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周紫芝《踏莎行》说“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读之神伤。
太白“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李白《上留田》),春草都愁尽了,生机都湮没了,就这样似乎还是不能表达诗人们浓浓的乡愁、故土情结。
用“芳草”来象征离愁,由于“芳草”自身所具有的屈原“芳草美人”的传统精神,是以均已带上了婉约的气息,而当其出现的位置发生变化后,婉约的意义也就随之而变了。
“四月草不生,北风劲如切” (长孙佐辅《陇西行》)、
“关树凋凉叶,塞草落寒花”( 李义府《和边城秋气早》)道出了边塞的荒凉、冷漠、了无生机;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的《燕歌行》)刻画出“征人空回首”“**欲断肠”的悲凉场景;
“山边叠叠黑云飞,海畔莓莓青草死”(王宏《从军行》),连生命力旺盛的青草都死去了,那征人呢?古来征战几人回呵!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人“重徙”的性格特征,这是从“体”上解释诗人们“回归”的情绪(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与之相应,亦有人从“体用兼备”的意义上阐释“回归”精神。钱穆先生在《人生十论》一书的《人生何处去》一文中曾将中西宗教作一比较:与西方上帝教相比较,中国的宗教是人心教、良心教。由此,西方必须有教堂来作为人心与上帝接触的场所而在中国,这场所就是家庭,中国人以自己的家庭作为培养良心的场所,中国人的良心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诗人们的“回归”情绪放到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既是“修身”的必经过程,也往往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受挫后的必然选择(这种回归大体包含三个方面,其一可名为“屈原型”,即“诗人之死”,选择死亡“托体同山阿”(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另一类可名为“王维型”,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相体近;最后一类不大好命名,简述之,为在乎宦海沉浮,与“人不知而不愠”境界大相径庭的那一类人)。
综上所述,芳草所连接的中国传统的“回归”精神是诗人们从对家人的思念,到对“家”的思念,继而将这种价值投向到整个社会层面产生的对国家的思念,广大深长,悠久不尽,反复缠绵,自始至终都承接在诗人们的血液中。
柏拉图认为诗歌是对本质之域的善的影子的模仿;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伽达默尔认为诗歌是一种保证、一种许诺,使不安于现世又不肯离弃现世的人在生存世界的所有不完满、厄运、片面和灾难性的季遇中与如歌的真实相遇。诸如此类的论断先哲们早就作出。诗人们选择芳草有其偶然性亦有其必然性,偶然性在于其他还有很多如芳草般的意象也被诗人们喜爱,必然性在于,芳草的意象所蕴含的意义指向相当丰富,只有选择芳草这既处处可见又饱含内蕴的意象才能够表达出诗人们复杂的内心情思。芳草可以表达本质之“善”、可以兴,如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以怨,可以表达不完满的厄运和灾难,比如常建《塞下曲四首之四》“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芳草意象的意义早已和诗歌紧密相连,诗人们不需要可以寻找,妙手偶得便选择了“芳草”这个意象,谁能分清这是刻意还是自然而然?
入乎其内,芳草可以表达生命之思、哲学之思;出乎其外,芳草可以寄予历史之感、兴亡之感、家国之感;甚而至于,从本体出发,芳草又能够回归到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寻找“根”之源泉。这才是诗人们选择“芳草”作为常用意象的原因。
古诗词中的“芳草”意象
□石 草
古诗词中多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是情景交融,诗人、词人把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融合为一个表象,这便形成了特定的意象。
“芳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君不见,那“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木兰花》)”中寓含了多少怀旧痛今,凄怆伤感;
那站在黄鹤楼巅的崔颢望着“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时,却茫然不晓乡关何处。这愁情满怀,又与何人说?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摸鱼儿》)”,留春不住,芳草无路,十几年转瞬而过,国家却依然残破不全,焦虑不堪的辛弃疾满腔的爱国深情,却只落得无处倾诉的苦闷。
芳草依依,淑女窈窕,痴情的吴文英重游旧地,然而“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夜合花》)”,一种人去楼空的凄凉空寂之感,借一“芳草”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诗歌中抒写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这在唐宋诗词中占有很大比重。愁情似乎在“芳草”意象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愁思吗?
茫茫黄沙古道,萋萋杨柳岸边,走出古诗词的古老大门,还见那芳草离情绵延千古不绝。
芳草曲
蜀山深处逢孤驿,缺甃颓垣芳草碧。
家在江南妻子病,离乡半岁无消息。
长安城门西去路,细霭斜阳芳草暮。
尊前一曲渭城歌,马蹄万里交河戍。
人生误计觅封侯,芳草愁人春复秋。
只愿东行至沧海,路穷草断始无愁。
《送别》李叔同作于1914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苏幕遮 词 范仲淹(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品评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1描写唐伯虎的爱情诗句有哪些
1、毛泽东《七绝·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2、李觏(宋代)《屈原》
秋来张翰偶思鲈,满筯鲜红食有馀。
何事灵均不知退,却将闲肉付江鱼。
3、张耒(宋代)《屈原》
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
哺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
4、陈普(宋代)《咏史上·屈原》
仲尼死后百年期,定把离骚继四诗。
占断江南烟雨绿,历山穷子与湘累。
5、徐钧(宋代)《屈原》
托兴妃嫔疑亵嫚,幻言神怪似荒唐。
若无一点精忠节,未必文争日月光。
2唐伯虎的情诗《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明代: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扩展资料:
诗词赏析:
此词以女子口吻,表现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闺怨词。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
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愈是习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这首《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
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
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
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3唐伯虎的言情诗句唐寅(1470—1523),晋昌人,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3月6日),死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1月7日)。
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唐寅(yín)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
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
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
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在纪念唐寅诞辰540周年时,楹联家陈志岁《纪念唐寅》联云:“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两岸峰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落花诗册30首日晚青丝久未梳,慵懒心事更难书,步韵六如三十首, 聊寄相思换一哭。
1 梅花料峭深寒不似春,孑孑只影趁清贫。而今怕老偏速老,几度求神更失神。
晚梅开尽和风落,雪夜空香费精神。我本有心伴白雪,奈何白雪不屑人。
2 梨花春行冉冉思悠悠,一夜梨花尽白头。悔向粉蝶学烂漫,羞同柳絮比风流。
英落缤纷随风线,树影婆娑望月钩。从来绝色多寂寞,何必胭脂枉添愁。
3 桃花人生如幻总须臾,世事纷忙终归无。衩袜台痕曾经绿,桃花颜色已非朱。
残红也自含香骨,多情未必不丈夫。徘徊枝下徒伤感,肠与花枝一时枯4 红杏梅雨清明自有时,人间无物比情痴。
红杏枝头花有主,开向春风爱无私。自在彩蝶翩翩舞,天然粉黛淡淡施。
繁华浓艳偏不要,妆点一人鬓上丝。5 玉兰玉兰微薰艳阳中,偏将香色斗春风。
温玉素肌不及白,酡染醉颜添上红。淡漠需防青丝老,酣然莫教酒杯空。
今宵且随花睡去,明朝一笑各西东。6 樱花海誓山盟负玉真,死别生离岂洛神。
倾城不寿天易妒,文君易老鬓难春。樱落满天花逐水,云霭升腾露归尘。
隔座眼波偷相对,一味相思折磨人。7 两色芙蓉花乱鬓松舒玉枕横,云被新铺体更轻。
报柱无缘空余恨,襄王有梦不留名。舞断柳腰销金店,歌尽莺声锦花城。
迎人无端频频笑,背人无语却盈盈。8 紫藤紫藤攀上向初晴,也学丝罗不独生,廊外芭蕉伶仃立,水上飘萍落魄行。
书无远信听失雁,蕊合香血闻啼莺。当时情谊徒相诉,此番心事不分明。
9 杨花满腹委屈诉拍栏,落花流水逐成团。玉蝶随性沾香粉,杨花无意贪烂漫。
别后怜我长思量,由来谁教暂偷欢。而今人去身不再,长夜开眼不心安。
10 镜花佛道镜花水月空,料来人人命不同;相思难眠三更起,无缘易作一声风。扑蝶只待年方少,惜花应趁蕊正红;犹忆青丝曾绕指,万千取舍在心中。
11 栀子背海向风心如惔,情到浓时恨频添。为掩偷笑指弦月,不教轻颦入眼帘。
今宵邂逅繁似梦,日后擦肩静如恬。年后独种栀子树,一味馨香指上拈。
12 荷花伤心何必学子规,若归自有归来时。花前月下千般好,别后归期日日迟。
憔悴逼人眉不展,雨润残荷叶深垂。将身付与留更少,一片相思却为谁。
13 弃花曾几风流少年游,而今未老已成愁。由来痴醉并非酒,自是伤春不为秋。
芙蓉帐暖珠易赠,鸳鸯织就爱难留。人生谁能颜如昨,一世恩爱抵一丘。
14 折花凝眸有诉诉如堆,英年何必感衰颓。烟笼云鬓觉深味,暖湿香唇试浅杯。
潜心自问随心去,世事自有世人催。别后今宵知何往,一动相思几见回?15 品花针线双眉久不夸,君无何往妾有家。
张生取笑莺莺怨,常羡从死如丽华。凭栏拥入听海怒,桥影依稀望月斜。
心头反复情如碾,泪迷双眼却说沙。16 惜花人潮满目未相陪,别后伤心又几回。
辗转思量春山淡,暧昧情思锦瑟催。从前深意。
4唐伯虎最经典的情诗是什么唐伯虎——《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作者:
唐寅,唐伯虎,才气放,武夷游,洞庭荡;称才子,风流样,隐苏州,装颠狂。传画艺,名声响,孤骜图,意清朗;松声图,雄伟壮,松与泉,合声唱。
明代的著名画家,历来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世称“吴门四家”。“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一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汇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遭受刑拷凌辱。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性格行为流于放浪不羁。唐寅与同乡“狂生”张灵交友,纵酒不视诸生业,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后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蠢,然后郁郁回到苏州。晚年信奉佛教,自号六一居土。曾作诗自责,说大丈夫虽不名,也应慨当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样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被南昌宁王宸濠聘用后,发现宁王有反意,于是装疯回到苏州,从此放荡不羁,思想比较颓废。
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 这首诗是唐伯虎此时的唐伯虎已经看透了仕途险恶,对科举再也不抱任何幻想之后创作的一首诗,因为科举制度深深挫伤了唐伯虎的自尊心,成了其内心无从摆脱的一个的大情结有了这样的理解你就会他为什么这样写了!
回乡之后,唐伯虎对人间沧桑与世态炎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遂在苏州阊门内的桃花坞修建桃花庵别墅,退避其中,自称“桃花庵主”,过起了一种以卖文卖画为生的诗酒逍遥的个人生活。表面看来,此时的唐伯虎已经看透了仕途险恶,对科举再也不抱任何幻想,但事实上,科举失利却无疑深深挫伤了唐伯虎的自尊心,成了其内心无从摆脱的一个的大情结。否则,他也不会轻易为宁王朱宸濠的礼聘所动。很显然,唐伯虎把宁王对自己的青眼看做了步入仕途的又一次机遇。再加上宁王对他礼遇有加,既以百金为聘,又在南昌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套别墅,唐伯虎想要拒绝恐怕也难。遗憾的是,命运又一次给唐伯虎开了一个绝大的玩笑。宁王此举并非是真正看上了唐才子的才华,而只是为自己的谋反做一个礼贤下士的姿态。唐伯虎当然也很快看出了宁王的谋反之志和他的别有用心,为求脱身,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装疯卖傻,既“佯狂使酒”,又“露其丑秽”。宁王的手下前来馈赠衣食用具,唐伯虎竟然裸体盘膝而坐,且口出秽言,讥呵使者。宁王哪里见到过这等才子?大失所望之下也只有放其还乡。
5唐伯虎的情诗《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明代: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
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
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扩展资料:
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愈是习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这首《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
“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 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
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
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 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哀苦的诗句有:遥闻哀苦吟,并罹哀苦。
哀苦的诗句有:遥闻哀苦吟,声音哀苦鸣不息。结构是:哀(上中下结构)苦(上下结构)。拼音是:āikǔ。注音是:ㄞㄎㄨˇ。
哀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悲哀痛苦。
二、引证解释
⒈悲哀痛苦。引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_。”叶圣陶《在民间》:“她用乞求的眼光仰望着庞,故意皱起眉额的部分,表示她的哀苦。”词语翻译英语AiGu法语AiGu德语Deprimierend
三、网络解释
哀苦哀苦的词义是悲哀痛苦。
关于哀苦的成语
苦绷苦拽哀梨并剪四苦八苦哀哀父母苦苦哀求哀哀欲绝哀感顽艳乐尽哀生哀鸿遍地哀矜勿喜
关于哀苦的词语
呜呼哀哉哀梨并剪哀吹豪竹衔哀致诚哀鸿遍地哀矜勿喜乐尽哀生独弦哀歌哀感顽艳
关于哀苦的造句
1、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高兴哥上路,心中只想着浑家,整日的不瞅不睬。
2、相爱亦如造梦。死去或者离开的,梦醒不醒都万事皆休。活着的,留在梦境走不出来里的那个人,才是最哀苦的。被回忆留下来回忆两个人的一切。
3、风雨歇处便江湖,泊舟于禅心微起处。亦荣亦枯,一念生刻骨,日月尽,一回顾。江湖何处起浮屠,坐忘山河,相忘于朝暮。众生哀苦,如有愿四方皆普度,苍穹里,化得三清净土。
4、这一年,也有一些哀苦的个体命运盘桓不去。
5、当他在仕途上遇到挫伤,体受到极深重的悲苦时,其词作便由早期的纤柔婉约转入哀苦凄厉的境界。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哀苦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