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始终以音乐家的精神状态来揭示主人公的情感领域和内心世界,人物的性格中渗透着音乐的节奏。小说的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从小就对音乐特别敏感,他是一个极有天赋的孩子,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只要与他一接触,就会“全部化为音乐”。这种无所不在的音乐,在克里斯朵夫的心中都有回响。对他而言,家乡奔流的莱茵河化为一支悦耳动听的音乐:“波涛汹涌,急促的节奏又轻快又热烈地向前冲刺,而多少音乐又跟着那些节奏冒上来,像葡萄藤绕着树干扶摇直上:其中有钢琴清脆的琴音,有凄凉哀怨的提琴,也有缠绵婉转的长笛……”这是一段典型的描写,除此之外,小说中渗透的音乐感俯拾皆是,就连自然景物的描绘都带有“音乐性”。
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奥地利画家。1862年7月14日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1918年2月6日卒于同地。早年受业于维也纳工艺学校。1890年加入维也纳美术家协会。作品吸收古埃及、希腊及中世纪诸艺术要素,将强调轮廓线的面和古典主义镶嵌画的平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绘画样式。代表作为《埃赫特男爵夫人》。1897年退出维也纳美术家协会,另组织维也纳分离派。其他作品还有藏于奥地利美术馆的《接吻》。
克里姆特是一位独具艺术个性,又以强烈民族风格的绘画大师,他所认为的“只有通过艺术,不断渗透到生活中去,艺术家才能找到基础,以取得进步”的观点与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是相当敏锐的,这正是他所以能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功之处。
此前有人将克里姆特归为表现主义画家,实际上并不准确,他应该是象征主义画家。前者不拘泥于准确的人物造型,多用强烈的色彩表达情感;后者人物造型基本写实,多从文学、圣经中取材,表达深刻寓意。比如《女人的三个阶段》,通过描绘三代人来暗喻人的出生、成长、死亡的主题。
作为“奥地利分离派”的发起人,克里姆特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精神相结合,主题主要是“爱”和“死亡”。“他的作品可以被称作是‘梦幻的死亡之花’。”王端廷说,华丽、冷艳是克里姆特的绘画风格,给人的感觉是“在绚烂舞台上演出的一场死亡之剧”。
克里姆特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他经常运用沥粉、贴金箔、嵌螺钿、贴羽毛等等特殊技巧,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这和他雕金师的父亲关系密切
不过,对克里姆特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这个女人一生向往当歌剧演员,但终未能如愿,以致精神有点失常。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克里姆特对于女人的态度始终矛盾。一方面热爱,另一方面又认为女人没有理性。克里姆特的作品中的女人美丽、冷艳,“既是天仙,也是杀手。”
克里姆特作品中的人物除了面部、裸露的手、胸等地方被描绘成立体的,其他部分都是平面的、拼贴的。之前曾有学者认为这种装饰性极强的平面化手法是受到日本浮世绘和中国艺术的影响。不过,王端廷认为,克里姆特绘画的最重要的来源应当始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教堂的“马赛克”。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这是江声浩荡的 你参考一下
在这个总是迸发出热情的年纪,我们很容易就被克里斯朵夫吸引,就好像较之杜甫,与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共鸣。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有个光荣的评价——贝多芬式的,这评价自是公允的,不过我想克利朵夫的生命应该首先是“罗曼罗兰式的”,还带有一点“傅雷式的”,因为罗是克里斯朵夫的创造者,傅是这几十年来中国《约》迷迷恋的对象的再创作者。
人类爱好和平,但是有人的地方却也免不了争斗,即使是没有具体对象,我们用自己的情感与自己搏杀,再抬起头来与外在相斗,继而我们看到更多身处苦难的人们,然后这种搏杀所带来的“自拔”与“更新”就渐渐消除我们对“沉沦与堕落”的畏惧。这种搏杀,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正义的战斗,是克里斯朵夫一场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
似乎第四节的“反抗”和第五节的“节场”是每个克里斯朵夫迷都爱反复咀嚼的章节,我也不例外,然而每个喜爱这两章酣畅淋漓的部分的理由都是不一样的。年轻的克里斯朵夫总是带着挑战和突破的精神去看待每一件发生在艺术界里事情。他向艺术大师献礼,怀念起童年为他一抱和预祝成功的话语,然而当克里斯朵夫成长起来了,大师也早已陷入了艺术界积存多年的油垢之中。不论是艺术家、还是所谓的欣赏者,都无法撇开批评家或不实或苛刻的评断。克里斯朵夫的壮志豪情,克里斯朵夫焦切盼望知音的心,总是一不小心就为这些假造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的文士浇上一泼泼冷水。可以想象一个失落青年的内心,在看到法兰西宽阔的艺术氛围后又受到如此打击,会是怎样得失落。
还记得刚刚看到克里斯朵夫屡屡碰壁为其不平惋惜,书中大篇幅的克里斯朵夫的内心的跌宕,直看得人心随起伏,时而怒起、时而黯然,不论是他冲犯大公爵以致丧失物质上的依傍,还是他“肆无忌惮地抨击前辈宗师,抨击早已成为偶像的杰作……”,我们都觉得罗兰为克里斯朵夫设计的每一句独白都是正义的、符合真理的、带有崇高的意义的。我们同意他所以为的“德国民族的矫伪和感伤性”,也同意他所以为的法兰西绚烂而又过繁的评断。不过,正应了“文似看山不喜平”,苏兹出现了、安多纳德出现了、奥利维出现了。苏兹带来的是失去一切后安慰,有一个老者在坚定地支持着一个青年,拖着病体和这个青年散步、交心,即使他抒发的仅仅是一点自己稚拙的理解、一点敬仰的心情,但这一种不带功利的自白怎能不令克里斯朵夫将他与那一班文士作比?又怎能不感到人世间的温情?如果说苏兹带来了的是一幅鸟语花香的春光明媚之景,那么安多纳德带来的则是爱情若即若离、可见而难以触及的细雨霏霏的画面。她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了,总是戏剧性地、带有点惋惜地,他们在剧院偶遇;又在飞驰相遇的两列火车窗口认出彼此;甚至在喧嚣的巴黎的大街上还未来得及走向对方,就被如水的车流挤散了……
当我们还在为克里斯朵夫猛烈的抨击暗暗叫好的时候,奥利维出现了,他身为克里斯朵夫的知己,既给我们带来为克里斯朵夫欣慰的情感,又让我们为他满不赞同克里斯朵夫挑战一切的做法难作理解。罗曼罗兰借克里斯朵夫之口,对德法两个民族进行比较研究,然而那些令克里斯朵夫感到难以容忍的,仅仅是这两个民族“讨论形式的一项”。不错,那时的音乐家“一切的天赋他们都齐备,——只少一样,就是强烈的生命”,对克里斯朵夫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激发自己的生命(力),理解自己的生命(力),他对生命(力)的依赖让他排斥那些沉浸在形式主义的泡沫中无法自拔的俗士。他不由分说地为巴黎的艺术界定性,“豪华的表面,繁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贫瘠,这就是病根所在……滥用思想,滥用感官,而毫无果实……”这既是克里斯朵夫的想法,也是罗曼罗兰的心声,茨威格《罗曼罗兰传》里罗兰被舆论压制的情形,不正和克里斯朵夫很类似么?两者都对人精神的力有充分的信任,在驾驭它的过程中希图使两种不同的民族性得以融合而互益。
在这种强有力的生命(力)的成长过程中,那些仅仅为了娱乐的形式化的艺术,和克里斯朵夫一心追求的纯粹的艺术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他这种“特别富于电力”的年龄的执著也会引导他沉沦在“混沌、暧昧、矛盾、骚乱”的青年必经的历程中,各种不同的或真或假的东西集中在一个青年的心中,令他自己难辨真伪。就好像先生所讲,“少年时期的第一件责任就得把宿食呕吐干净”。在吐宿食的时候,那中对自己最初毫无抵触地接受的行为自是有着强烈的愤恨,这愤恨又混杂着对现实糟粕的不满而批评一切。
然而批评的对象总是好像“前赴后继”般地出现,推倒它们的目的是为再建新的大厦,那末真正的法兰西的精神是什么呢?吞噬、腐蚀这些精神的那一批人怎么可能会具备这样的精神呢,至少在他们正在嚼咬的时候?或者与其说是一种腐蚀,还不若说是一种禁锢?像奥利维讲的,借用比埃尔·特·雷多阿的话,“用尽尘世的方法去禁锢法国的言论自由,其无效就等于想把太阳埋在地下或关在洞里。”法兰西的民众在心无旁骛地耕种“欧罗巴的大花园”,而其他暗地里抱着牺牲精神的男男女女和那些英勇地奋斗来攀登高峰的人们,还有“在沼泽地里打滚的畜牲”……在罗兰的分析下,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大家说她变化无常”的民族,而她的性格却没有改变,总是开放着庞杂而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思想之花。尽管这些放出异彩的花朵的美可能连法国人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然而“法兰西的质地细致的花岗石决不会因‘洪水退去’剥落的”。
我不反对有人说克里斯朵夫现在又或多或少陷入了理想主义的大漩涡里,不过他至少撇干净了些对另外一个民族的偏见,略略地看到了她的精华和糟粕以及她奋斗着的和甘于平淡的民众,这些都不妨可以看作是克里斯朵夫重新建立起自己评断标准的基础、一个简略的开始。
奥利维是清明而敏感的,克里斯朵夫是力沛而骚动的。每次看到这一句,我总要前仰后合半天,“一个是瞎子,一个是瘫子。合在一块儿,他们可是非常完满了。”可是转念一想,众位莫怪我多心,这也许罗兰对奥利维和克里斯朵夫无限怜爱的自表呢?“一个是瞎子”,被自己过于充沛的生命(力)压制住了冷静;“一个是瘫子”,即使有填膺的义愤,却不能奈何与令自己气得直打哆嗦的事情作人生的艰苦的搏斗。罗兰把这两个能够互相倾吐的人连在一起,甚至还加上故去的安多纳德作为他们冥冥中的牵线者,这是多么令我感到欣慰啊。
Mar-Vell是克里某舰队尉官,属于克里人中肤色较浅的一族,类似地球人。他在与斯克鲁尔的战斗中表现出众,受到至高智慧赏识,派他去地球卧底,破坏人类的航天工程,但Mar-Vell对地球人产生了敬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获得了惊奇队长的英雄称号。
惊奇队长
空军女军官卡罗尔·丹佛斯成为他的朋友和仰慕者,嫉恨Mar-Vell的上司绑架了卡罗尔,用她做人体实验,却使她全身获得强化,从此成为Ms Marvel(惊奇女士);
至高智慧相信人类具有巨大的潜在精神力,为了夺取这种力量,他安排Mar-Vell和浩克的少年朋友Rick Jones瑞克·琼斯建立了精神联系,使得瑞克被困逆空间(Negative Zone)时可以通过手环相触与地球上的Mar-Vell换位,暂时回到地球;克里-斯克鲁尔战争中,至高智慧动用瑞克的精神力为自己效力,差点害死了他,Mar-Vell用自己的生命力救了瑞克。他与斯克鲁尔的公主发生了恋情,留下一个儿子,后成为少年复仇者的小绿巨人
来自土星卫星泰坦的狂人灭霸用宇宙立方自封上帝,Mar-Vell联合复仇者击败了他;在战斗生涯中,Mar-Vell遇到了古老的宇宙灵体Eon,被赋予“宇宙觉悟”,成为和平的卫士。
克里邪恶科学家指使下的地球反派硝化人从军方基地抢出一批毒气时被Mar-Vell制止,但Mar-Vell不慎吸入了毒气,逐渐患上了无法治愈的癌症。他在泰坦度过了最后的时刻。他与当地的女性人工智能生命体Elysius有一段恋情。复仇者授予Mar-Vell荣誉成员身份,斯克鲁尔将军也向他们最可敬的敌人授勋。Mar-Vell在朋友的环绕中去世,被他们安葬。只有卡罗尔·丹佛斯正在宇宙远方,许久后回到地球才得知消息。
Elysius用Mar-Vell的基因制造了一对儿女,Genis-Vell 和Phyla-Vell。
Mar-Vell最初没有特殊的能力,使用光线枪和克里的远程传输机制,后来他佩戴了特殊手环Nega-Bands,能放大他的精神力量,吸收太阳能,转化出超常的体力,飞行,发射光子冲击,在太空自由活动,超光速飞行。Rick Jones被困逆空间期间,Mar-Vell可以利用手环的力量和他“交换原子”,把他置换到现实空间。 “宇宙觉悟”能提升Mar-Vell的智力,具备有限的预测能力和探测对手的弱点。
大多数的吻是甜蜜,温馨的
而他画笔下的吻是苦涩,而非幸福
是伤感,而非热烈,却又让人留恋的吻醉
片子里面的亲吻弥漫着浓浓的法式浪漫,轻柔而细腻,温情而缠绵,包含了爱情中最粘稠的部分,也是情侣间表达爱意最好的寄托。
艺术家邀请了一百多位甜蜜的情侣,他们各有各有各的故事,不难看出相同的一个吻,却有不同的肢体语言、表情神态来传达。而在不同身份人的眼里,“吻”的表达形式又是充满了多样性。
而今天的主人公的画布上的吻,又是迷醉的。像开篇所说的那样,是苦涩,而非幸福,是伤感,而非热烈,不禁让人唏嘘时光的短暂,爱情的虚幻。
相信大家对这位维也纳分离派画家并不陌生,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以其金黄璀璨、情欲撩人的作品为世人所热爱。大胆而自由地运用各种平面的装饰纹样,形成了富有东方色彩和神秘意境的强烈金色视觉风格。
而《The Kiss》是克里姆特最富有情感的一幅吻之佳作,“吻”是克里姆特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在“吻”的背后所象征的爱,是克里姆特所认为的人类与世界,人类相互和解的途径。
在金色幸福的世纪之吻的创作中,跪在花园中相互拥抱的男女,在微光中被金色的光芒缠绕着,姿态动人。画中男子温柔的双手托抚着女子的脸庞。女子一手环抱脖颈,一手握紧男子的手背,但是,她的脸别到画布一边,背向男子的拥抱,可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没有浓稠的立体表情动态,而是把慢慢发酵的那种升温全部压缩在一维的平面空间里。淡淡的忧伤不知何时从金色的斑驳中散发出来,伴随着衣服上神秘的符号,仿佛揭示了画者内心在遏制欲望的苦闷。
在众多的克里姆特的“吻”中,这幅画作的创作感情最为丰富。其中包含了克里姆特浓郁的伤感创作情调,关乎他的感情。
这段对他来说终生难忘的感情,是关乎他毕生未在一起的精神伴侣艾米丽的复杂感情。这幅金黄璀璨、情欲撩人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克里姆特式的柔情。这可能是他这一生唯一的自画像,画面中的女性是他毕生的情人艾米丽•弗罗杰(Emilie Floge)。
克里姆特的弟弟恩斯特与芙萝菊家族的其中一位女儿结了婚,克里姆特便跟这个家族里最小与他相差12岁的妹妹艾米丽相识。当恩斯特与父亲相继过世后,克里姆特便肩负起照顾全家的责任。成熟的克里姆特在新派艺术界有着屹立不摇的地位,对年轻的艾米丽来说,他的身份就如父亲,除了爱人,她对他还有一份英雄般的崇敬,他们的情谊就以此种模式延续下来。
艾米丽和克里姆特一样,都是分离派运动的参与者,在维也纳经营着自己的服装店。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他总穿着自己设计的长袍,而她则穿着飘逸的半透明长裙,上面绘有方格图案,是分裂派的风何图案与“时尚革新”的进步要求的完美结合。她和克里姆特很早就认识了,每年的盛夏,他们都会结伴在阿特斯度过一段浪漫的时光。她是克里姆特的终生朋友和伴侣,也是克里姆特唯一愿意与之合葬的人。
20年来,克里姆特给她写过数百张明信片,与艾米丽分享他每日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关于看戏、天气、旅行,取消法语课,抱怨宿醉,或只是告诉她自己何时归来。
这些他们爱情的碎片,收藏在列 奥波多博物馆(Leopold Museum) ,这里的展现的更多的是克里姆特创作情感的部分,在“克里姆特:走进这个人”中呈现了克里姆特寄给艾米丽的400张明信片,而艾米丽正是《吻》所描绘的女主角。
对于少言寡语的艺术家来说,这些信件便是他们终身为伴、日日亲近的证词。在美景宫公布的7封近期发现的情书中,克里姆特称艾米丽为“我的宝贝,我的生命”,他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爱情不求回报。我们也许永远不能获知艾米丽的回答,因为她把自己的回信全部付之一炬。
既然他们彼此爱得深沉,为何不结婚?更令人费解的是,克里姆特总是从其他女人身上寻求感官的满足,并以此作为绘画的源泉。
或许他对于爱情充满着期待而又害怕失去,或许对彼此的向往而又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或许他知道在她身上无法得到一份肯定的爱而不敢去尝试全部拥有,或许…一切都是或许…
克林姆特或许无法许诺艾米丽一个稳定的未来,但他用《吻》与她融为一体。仔细观察女子衣裳上的椭圆形螺线和男子衣服上的长方块,里面充满着性爱的诱惑,潜藏着超出单纯性爱的复杂心理。
关于克里姆特的感情生活,文学、影视和绘画作品中进行了种种揣摩,但或许因为生性寡言的缘故,艺术家本人仅仅留下只言片语。试图通过这些支离破碎的语句拼凑出一幅感情的全景,或许不如仔细欣赏他的作品。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如果你想了解我,就仔细看我的画吧!你会看出我是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
这幅《吻》创作于1907-1908年期间,这段时间也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十年“金色时期”,他尝试着使用了大量金箔的材料表现于自己的创作中。他金色和拜占庭画风的灵感来源于威尼斯和拉文纳的马赛克艺术。像《吻》和《茱迪特》,还有《阿黛尔•布洛赫-鲍尔的画像》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他的另一件代表作品《阿德勒•布洛赫-鲍尔肖像》在2006年6月以135亿美元的价格转手,一度成为全球最昂贵的画作,甚至还有以这位布洛赫-鲍尔夫人为原型推出的芭比娃娃在全球售卖。�
画中女子身穿金黄的旋转式长裙礼服,黑发浓密盘绕。柳叶弯眉,樱唇微张,贝齿若现,红晕的脸庞,白皙的皮肤,颈部和手臂上精致的首饰象征了富足的家境,庄严端坐的神态表现了身份的高贵。而略带忧郁的眼神和相握的双手,又隐隐表现了女子的有些撩动思绪。隐藏在眼底的情爱交织在绚丽的视觉感官中,金色的光鲜背后是人性最初始的欲望。
这幅金色的华丽女子创作于1907年,是作者为奥地利19世纪末最富有的女人——银行家和制糖大亨费丁南德•布罗赫•鲍尔的夫人所绘的一幅肖像画。以沥粉、贴金箔、银箔等克里姆特的特殊手法表现了雍容华贵的高贵女子形象。
克里姆特早年学画承袭了英国拉斐尔前派和法国印象派的传统,后来将亚述、希腊及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作品风格为之一变,充满工艺装饰的艺术魅力。他强调轮廓线的面和古典主义镶嵌画的平面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又富有感染力的绘画样式。
就像这幅历时三年始成的《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夫人》油画,正是有了他对隐匿在华丽装饰下的人性欲望的深度诠释,才成就了世界级名画的诞生。而今这幅被誉为“20世纪的蒙娜丽莎”被雅诗兰黛集团长子罗纳德•S•劳德于2006年以135亿美元的成交价收购珍藏,展示于他的私人博物馆——美国纽约新画廊。
克里姆特和女性的关系始终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除了少量的风景画,克里姆特几乎只画女人,即便出现男人,也通常只是作为陪衬或背景。
他笔下的很多女性肖像都是裸体画,摆出发人深省的情色姿势,强调感官和性爱。画面中的女性通常毫无羞涩地以目光直接回应观众对她们身体的凝视。
《处女》现藏于捷克布拉格纳罗蒂美术馆,画中几个女子紧紧的依偎在一起。不同于他以往的金色作品,这里以单线平涂的手法加之图案装饰来丰富画面。人物之间互相依偎,重叠、凝聚到一起,裸露出来的躯体部分显得饱满而富有生机,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色彩是明快、强烈的,并且富于激情,但是人物的表情却显得有些冷漠与黯然。色彩与人物同比反差,表现了处女时期青年女子的焦虑与身心的疲惫,也从侧面传递出生命经历中的必然心态。
除了女性题材的作品,克里姆特的风景画也备受藏家追捧。他以斑驳淋漓的色块笔迹,形色自如地交织在严谨而单纯的世界。充满自然的勃勃生机,又如诗意般抒情和阳光。在理智与激情的笔下,色彩的本质与潜力得到了极致发挥。
一深一浅,一冷一暖交相辉映。画者选取一颗完整的向日葵布局在画面的中间,微微下垂的花盘紧紧的靠着浓密的叶子。底端缤纷的小碎花藏于向日葵叶子的底下,后景则是各种鲜花的交织相融,紧凑微冷的色调衬托出前面温暖舒缓的向日葵,略带忧郁的温暖是他习惯性的画风。
榉树林里面散发着有些燥热撩动的不安,又有些冷静沉默的压制。矛盾的心理就好像落叶一样,散落的速度在空中打着转,久久不愿落下。
中景的山下教堂房屋紧密,树木丛生。背后的主殿堂色彩偏冷,在阴影覆盖下,渐渐退远。河畔依稀倒映着沿岸的树木和灰白墙壁,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是个晴天?
而今,世人只能通过《吻》这类传世作品一睹克里姆特艺术的芳泽。《The Kiss》正悬挂在 美景宫博物馆(Belvedere Museum) 之中,这座金碧辉煌的巴洛克宫殿是全球收藏克里姆特油画最多的地方。如果你也对维也纳的分离派感兴趣,可以亲临感受一下金色神秘中的忧郁式浪漫。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800字 篇1
每次读完长篇都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尤其是这一次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花了1个半月时间。据说这本书影响了很多人,我却有点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完整地读下来。
作者对人的各个时期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到位。从克利斯朵夫小婴儿的时候,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各个时期遇到的不同问题,人会产生什么心理,都清楚地分析出来。以时间为主线,穿插了克利斯朵夫的几个重要的人生片断。如小时候,他与祖父和父母的关系,少年时期的友情和初恋,青年时期的爱情和事业,中年时期的友情和爱情,老年时期的友情等。整个作品的结构设计得很精巧。当然这是一部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小说,毫无疑问是本好书,可是如果早几年遇到这本书,我却不一定对他感兴趣; 而现在,受制于表达能力,我也不一定能讲出来他的好。
写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片断吧。
评价克利斯朵夫的父亲:“他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一个半好的人,这也许更糟,他生性懦弱,没有一点儿气魄,没有毅力,还自以为是慈父、孝子、贤夫、善人,或许他真是慈父孝子等等,如果要做到这些,只要有种婆婆妈妈的好心,只要像动物似的,爱家人像受自己一部分的肉体一样,而且他也不能说是十分自私,他的个性还够不上这种资格。他是哪一种人呢简直什么都不是,这种什么都不是的人真是人生中可怕的东西!好像一块挂在空中没有命的肉,他们要往下掉,非掉下不可;而掉下来的时候把周围的一切都拉下来了。”
(有没有觉得,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这种什么都不是的人,真是人生中可怕的东西。)
克利斯朵夫想要离开家乡外出闯荡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同意,他的两个弟弟也趁机出来抨击他们的哥哥,说他不孝顺,其实他这两个弟弟才是不孝。他的妈妈整天向他诉苦,就怕他离开。甚至她还用错了方法,她向邻居抱怨克利斯朵夫不孝顺,结果邻居们也说他不孝,简直把他气死了。后来克利斯朵夫不得不逃亡到法国,他们俩又和解了,克利斯朵夫常常写信回家,老母亲也写简单的回信。在老母亲觉得自己不行了的时候,克利斯朵夫不顾被捕的风险,硬是回家见了妈妈最后一面。
克利斯朵夫的生命中有几段感情,但是都没有发展到结婚,这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如果说他初恋的女孩不值得他爱,他爱过的单身母亲也配不上他,那个傻傻的阿达更是一个笑话,那么他后来遇到几个人都有几分可惜。
那个法国女教师与他的爱情,像一朵在半夜盛开的昙花,还没来得及被人欣赏就凋谢了,而且很巧妙的是,她的与她相依为命的弟弟却恰好是能欣赏克利斯朵夫才华的人,两个人后来的相知相扶更是感人,她的弟弟代替她成为了克利斯朵夫最好的朋友。
之后,克利斯朵夫和一个女歌手好了。她也有着悲惨坎坷的童年,很辛苦才爬到现有的位子,被很多人潜规则过。她和他都是生命的强者,就像那野草生生不息。书里这样评价他们的爱情:“克利斯朵夫不会爱上给他好处的人,而宁愿爱一个使他受苦的人。两个极端才会互相吸引,人的本性老在寻找能毁灭自己的东西,他倾向于尽量消耗自己的,热烈的生活,不喜欢俭约的谨慎的生活。对于克利斯朵夫这样的人,这办法是对的,因为他所求的并非在于尽可能的活得长久,而是在于活得轰轰烈烈。”
(好一个轰轰烈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理想中的恋爱对象不能和自己走进婚姻殿堂的原因之一吧。大多数人都希望爱得热烈,却没有对热烈过后平淡的生活有心理准备。)
再后来,克利斯朵夫爱上了朋友的妻子,他用音乐解开了她的禁锢,并且点燃了她的热情之火。然而这终就是不被祝福的爱,而且是困难重重的爱,有着连勇敢的克利斯朵夫也不能冲破的篱笆---道德。多年后克利斯朵夫想到她,在教堂里,他们相见了,却没认出彼此,就这样擦肩而过。生活又恢复到一坛死水的状态,哪怕你心里翻起巨大的浪花,却也只能是曾经的沧海了。
最后出场的是我欣赏的一位女性,这样的女性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她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悄悄爱上了克利斯朵夫,当时他只是教她堂姐音乐,顺便也教她。而她却是真正地欣赏他的音乐,赞叹他的才华。然而她后来嫁给了伯爵,她仍然通过自己的力量暗中帮助克利斯朵夫。当克利斯朵夫超长的反射弧终于意识是谁在帮他的时候,她却要搬家了。克利斯朵夫想要她的爱情,可是timing早已经过了。当克利斯朵夫去意大利又遇上她时,她的丈夫已故,还留下一双儿女。克利斯朵夫想要和她结婚,可是她说她经历了婚姻,觉得婚姻会破坏他们的友谊。而后来克利斯朵夫再也不敢提起的时候,她又想给他想要的东西---婚姻。然而,她的儿子,一个小恶魔,对克利斯朵夫怀有敌意,生生地把这两个相爱的人再次拆开。他们的爱情一直在阴差阳错之中,但是他们为了爱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有意义。因为她的出现,克利斯朵夫变得平和多了。克利斯多夫还促成了她女儿和他最好朋友的儿子的婚姻,那时他是一个可爱的老人。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800字 篇2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
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走在喧嚣的世界里,和很多人交流,但在内心深处,有个地方,却很少为谁打开过。难以打开。如同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一直延伸着,一直凝望着,一直寂寞着,一生一世。但是却根本不需要改变。
是的,不需要改变,在那个角落里,宁静地守候、微笑,就像日升月落,春华秋实,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大自然以其恒久的美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人类的心路历程也在不断地变化中不断地改变,升华。活着的个体,总有其神圣的一面,体现在永远的追求中、奋斗里。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是挣扎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得到与失去的一生……罗曼罗兰借助主人公为我们描写出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灵历程。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世界里,无论世事怎样纷纭,他却始终保持着那颗心的渴望和追求,这使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能够达到心灵渴望的高度。理想、爱、壮志、精神,诸多不可或缺的东西,令他的心灵丰富,反映在他的音乐世界里,那就是伟大、辉煌、真诚、美。小说通过刻画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正义和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他的顽强的生活意志和斗争精神,给阅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读之,心灵得到震撼。
我喜欢这部著作,我喜欢主人公,我喜欢富有追求的生命,喜欢心灵的丰富与充盈,喜欢真诚、善良、美,喜欢理想、纯洁、伟大……凡是使人类灵魂高尚、充实的精神、情感,同样也会在琐碎的俗世里给我深深的感动,令我神往。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800字 篇3读完了《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我感觉自己长大了,明白了很多事,在书中,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胆小和不坚持,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真诚、坦荡、执着、坚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虽然他有一个孤独的灵魂,但他更有英雄的血液。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把风声、水声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融入在他的音乐里,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虽然他才10几岁就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对音乐的追求,虽然所有世人对他的思想很不理解,而且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所有的不幸,反而促使了他对音乐产生了更强烈的情感,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反过来看看我自己,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长笛,虽然有良好的环境好老师,但有时怕吃辛苦,能少练的就少练,反过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他流落在法国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境界啊!
当他有一天功成名就,再也不是那个默默无闻、落魄音乐家了。他的作品都被人们争相演唱。然而,他仍然很淡定,坦然面对这一切,一点都不骄傲。显示了他的平凡和伟大。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放弃、不自卑的面对逆境和困苦;不骄不燥的面对成绩;用情之真,爱之切的心态去面对友谊。我相信,伴随约翰克里斯多夫整整一生的音乐,从今之后,也会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相信,音乐不仅让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变得绚烂迷人,也会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800字 篇4生命没有脚步,却健步如飞,年华就象流水,逝去无情。生命赋予我们幸福的同时也降临了无数的苦难,有了苦难,有了遗憾,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
那个在戏剧院里被克里斯朵夫无缘无故送票邀请看戏的女子,原来就是安多纳德,一个消瘦的身影,是经过了什么苦难的洗礼,才有如此的飞跃?是经过什么样的蜕变,才有这样美丽的生命?
儿童时代,“安多纳德是个美丽的褐发姑娘,一张法国式的妩媚而忠厚的小圆脸,眼睛很精神,天庭饱满,下巴很细气,小鼻子长得笔直,——好似一个法国老肖像画家所说的,是"那种清秀的,很有格局的鼻子,有种微妙的小动作,使她显得神情生动,表示她说话或听人说话的时候心中很有点儿细密的思潮"。这时的她,是多么美丽,傲气!在富裕温馨的家庭里,安多纳德越长越出众,不仅别人告诉她,她自己心里也高兴也知道。美女历来有美好的前程的吧。恰是这样的美女在苦难的面前会比常人来的撕心裂肺的疼。
安多纳德的父亲让人给骗了。早该知道会被骗的。像老实人受骗一样,他们在做这种事的时候,会瞒着所有的人。“一个人一生常有这种糊涂事,仿佛到了某个时期非把自己弄得身败名裂不可;而且还怕有人来救,特意避免一切能够挽回大局的忠告,象发疯般迫不及待的往前直冲,好让自己称心如意的沉下去。”
一夜之间,死了父亲,失去了全部,顷刻之间,财产、地位、名誉、尊敬、朋友,就连梦想都毁于一旦啊!世态炎凉,债主逼债,安多纳德不得不随母亲逃亡巴黎。贵族的傲气,劳累疾苦,母亲也撇下安多纳德和弟弟奥里维,离开了人世啊!
正处花季年龄,放飞梦想年龄的安多纳德不得不独自挑起重担。“她唯一的念头是教养弟弟,直到他进高等师范为止。一朝进了高师,他一生不用再愁生活,前途有望了。所以非要他达到这一步不可,无论如何都得活到那个时候。那不过是五六个辛苦的年头:一定能撑到的。这个意念给了安多纳德很大的勇气,使她整个身心都振作起来。”
一个人无论再怎么艰难困苦,都需要精神支撑。“安多纳德已经没有当年才子佳人的梦,不再是娇生惯养的孩子,把人生想作在美妙的日子和情人散散步那么回事了;如今她认为生活是一场艰苦的斗争,每天都得来过一次,永远不能休息一下,要不然,你年复一年,一寸一尺的苦苦挣来的,就可能在一刹那间前功尽弃。她觉得倘使能够在一个朋友的怀抱里躺一会,跟他共尝甘苦,由他来守望而让自己闭一会眼睛,一定是非常甜美的。她知道这都是梦想,可还没有勇气完全丢开这个梦。”
胆小、懦弱、没用的弟弟辜负了姐姐,落榜了。“安多纳德勉强笑着,仿佛事情并不严重;但她的嘴唇在发抖。她安慰弟弟,说那是运气不好,容易补救的,下年一定能考取,名次还可以高一些。她可没有说,为了她,他这一年是应该考上的,她身心交困,恐怕不能再撑一年了。”“六年以来,她大大的改变了。从前她是多么大胆,什么都吓不倒的,现在却养成了静默与孤独的习惯,反而以脱离孤独生活为苦事。幸福的岁月过去了,嘻嘻哈哈的,快活的,多嘴的安多纳德也跟着消灭了。忧患使她变得孤僻。”
好不容易在德国谋到一份教职,却因在戏院遭遇克里斯朵夫而被辞退了。柳岸总会花明,苦难总会过去,光明总会来临。奥理维考上了高师。“安多纳德牵着奥里维的手,把他带到父母的遗像前面,那是靠近卧床,在屋子的一角,对他们象圣殿一般的处所。她和他一起跪下,悄悄的哭了。”
似乎安多纳德完成了抚养弟弟的任务后就要静悄悄的离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安多纳德这盏生命灯终于要耗尽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给克里斯朵夫写信,她是深深爱着克里斯朵夫的。这个羞涩的少女临终了还不知道要写什么,要说什么,她语无伦次的叫他,跟他说她爱她。她真的完全麻痹了,这是一封永远不会寄出去的信,没用地址,没有人收。安多纳德只想给自己最后的情感安慰。
她完成最后的心愿,走了,哼着那首歌:我将再来,我的亲爱的人儿,我将再来…… 接着她又昏迷了……她离开了世界。”
安多纳德活着读者的心中。她的生命因蜕变而延续升华。在活着的这一刻,让我们感受生活的无限魅力,酣畅、自由、满足。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800字 篇5之前对亚诺太太的印象,就是一个极害羞的女子,她是克里斯朵夫曾经的邻居,30多岁,没有子女,与亚诺先生非常相爱。
在这一卷里才真正地认识了亚诺太太。
这是一个多么恬静的人儿啊!内心丰富,安静从容;一株小植物、一只猫、一件旧家具、一本心爱的书,都能使她内心充满了欢乐。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充实而满足。
她的丰盈充实也默默地影响着身边的人,比如塞西尔,她本身健壮而快乐,但遇到困惑的问题时,还需要依傍看似娇弱的亚诺太太;比如克里斯朵夫、奥里维都喜欢向她倾诉。
最让我感动的是亚诺太太在雅葛丽娜抛夫弃子后,与克里斯朵夫关于女人的长谈。身为女人,她对女人的需求了解得多么透彻!
她可怜雅葛丽娜,理解雅葛丽娜的痛苦,她知道雅葛丽娜毁了她丈夫的生活,也毁了她自己。
“你们从来不替身边的女人着想,只管用你们的方式去爱她们,决不操心去了解她们。”
确实如此!该让不少自诩为“好男人”们好好想一想。他们自以为把钱给老婆,不缺吃,不缺穿,不打老婆,不骂老婆,就是爱老婆,就是对老婆极好了。太自以为是!
关键是精神上的痛苦!连亚诺太太这样的女人也不可避免,差点做出了傻事!
她认为使婚姻快乐的说法,我也赞成:
“两个人能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知道彼此都可靠,不是由于一种单纯的爱情的信仰,———那往往是虚幻的,———而是由于多少年共同生活的经验,多少灰色的、平凡的岁月,再加上渡过了多少难关的回忆。随着年龄的老去,情形变得好起来……这些都是不容易的。”
通过亚诺太太的叙说,知道当时的法国社会对女人,尤其是靠自己谋生的女人相当的不公平、不友好。
她希望男女平等:
“但愿男子自认为是女人的弟兄而不是她的俘虏或主宰!但愿男人和女人都能排斥骄傲,少想一些自己,多想一些别人!”
书中所有的女性当中,最喜欢这个亚诺太太!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800字 篇6今天,我把新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完了,读罢之后,我感慨颇多。
《约翰·克里斯朵夫》主要讲了著名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传奇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家庭,但他的父亲,一个酗酒的宫廷提琴手,却因沉醉于杯中物而不思进取,弄的家境越来越贫穷。这时只有他的祖父发现了克里斯朵夫的音乐天赋,并对他加以培养,但祖父却太宠他了,不管克里斯朵夫写的乐曲再不好他也只是一味的夸奖,弄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变得十分自大。但这时他的舅舅却正确引导了他,是他对自己有了自知之明。就这样克里斯朵夫慢慢长大了但他最亲爱的祖父和他酗酒的父亲也死了,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音乐师的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克里斯朵夫十分易怒对任何侮辱他的音乐的人都是拳脚相向,加上人们对他的欺骗和对他音乐的不认可他所有的“饭碗”都丢了不得已他只身去了巴黎那里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不过在那他遇见了他一生的朋友——奥里唯。而这时因为受到曾经爱慕过他的现在已是贵妇人的葛拉齐亚的庇护他也有了些收入,他的音乐也受到人们的认可,他成功了!但奥里唯却因在混乱时为了救一个孩子而不幸身亡,克里斯朵夫为此伤心了好一段时间,但他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并继续开始音乐创作,最终他满意的离开了人世。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涌起了深深的敬佩与自责。是啊,约翰·克里斯朵夫是那样的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和勇于反抗,他遭受了那么多的挫折却从没丧失过目标,丧失过希望,而我只要受到挫折就会退缩,就会失望并且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有时都会以大哭来反抗别人的正确意见,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有些愚蠢,遇到挫折就应该像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样直视它并且坦然接受它而且吸取它的教训,这样我们才会进步才会成功。
直视挫折,坦然接受挫折,并战胜挫折,这便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给我的启示。
每日成长赋能02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David R Hawkins)运用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原理,经过20年长期的临床实验,其随机选择的测试对象横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欧等地,包括各种不同种族、文化、行业、年龄的区别,累积了几千人次和几百万笔数据资料,经过精密的统计分析之后,发现人类各种不同的意识层次都有其相对应的能量指数。
根据他的分类,人类的情感可分为羞愧、内疚、冷淡、悲伤、恐惧、欲望、愤怒、骄傲、勇气、淡定、主动、宽容、明智、真爱、喜悦、平和、开悟17个等级,以200分的勇气为分界线,勇气之下的为负面情绪,勇气之上的为正面情绪。令人意外的是,羞愧以20分获评最负面情绪,甚至被点评为能量级几近死亡。 最为认可的正面情绪为“主动”。羞愧对人杀伤力真这么大吗?人应该如何应对化解羞愧这种情绪?又该如何调动“主动”这种正能量?
能量频率指数
1开悟正觉:700-1000(接近佛菩萨的境界)
2安详极乐:600
3宁静喜悦:540
4爱与崇敬:500
5理性谅解:400
6宽容原谅:350
7希望乐观:310
8中性信赖:250
9勇气肯定:200
10骄傲轻蔑:175
11愤怒仇恨:150
12渴爱欲望:125
13恐惧焦虑:100
14忧伤懊悔:75
15冷漠绝望:50
16罪恶谴责:30
17羞愧耻辱:20
受外界影响的情感
(能量等级从0-1000,200以下为负面,200以上为正面)
Shame:(20)羞愧
羞愧的能量级几近死亡,它犹如是意识的自杀行为,巧妙的夺去人的生命。在羞愧的状况下,我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够隐身。
Guilt:(30)内疚
内疚感以多种方式呈现,比如懊悔,自责,受虐狂,以及所有的受害情节都是。无意识的内疚感会导致身心的疾病,以及带来意外事故的自杀行为。它也经常表现为频繁的愤怒和疲乏。
Apathy: (50)冷淡
这个能量级表现为贫穷、失望和无助感。世界与未来都看起来没有希望。冷漠意味着无助,让人成为生活中各方面的受害者。缺乏的不止是资源,他们还缺乏运气。除非有外在的帮护者提携,否则很可能会潦倒致死。
Grief: (75)悲伤
这是悲伤、失落和依赖性的能量级。在这个能量级的人,过的是八辈子都懊丧和消沉的生活。这种生活充满了对过去的懊悔、自责和悲恸。在悲伤中的人,看这个世界都是灰黑色的。
Fear: (100)恐惧
从这个能量级来看世界,到处充满了危险、陷害和威胁。一旦人们开始关注恐惧,就真的会有数不尽的让人不安的事来临。之后会形成强迫性的恐惧,这会妨害个性的成长,最后导致压抑。因为它是让能量流向恐惧,这种压抑性的行为不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Desire: (125)欲望
欲望让我们耗费大量的努力去达成我们的目标,去取得我们的回报。这也是一个易上瘾的能级,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欲望会强大到比生命本身还重要。欲望意味着累积和贪婪。愿望可以帮助我们走上有成就的道路。但是欲望却能成为到达比知晓更高层次的跳板。
Anger: (150)愤怒
如果有人能跳出冷漠和内疚的怪圈,并摆脱恐惧的控制,他就开始有欲望了,而欲望则带来挫折感,接着引发愤怒。愤怒常常表现为怨恨和复仇心里,它是易变且危险的。愤怒来自未能满足的欲望,来自比之更低的能量级。挫败感来自于放大了欲望的重要性。愤怒很容易就导致憎恨,这会逐渐侵蚀一个人的心灵。
Pride: (175)骄傲
比起其他的较低能量级,人们会觉得这个能量级是积极的。而事实上骄傲让人感觉好一些,只是相比其他更低的能量级而言。
骄傲是具有防御性和易受攻击性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外界条件下的感受。一旦条件不具备,就很容易跌入更低的能量级。自我的膨胀是骄傲自大的助推剂,而自我常常是易受攻击的。因此骄傲的演化趋势是傲慢和否认。而这些都是抵制成长的。
Courage: (200)勇气
到来200这个能量级,动力才显端倪。勇气是拓展自我、获得成就,坚忍不拔,和果断决策的根基。在比之更低的能量级,世界看起来是无助的,失望的,挫折的,恐怖的,但是到来勇气的能级,生活看起来就是激动人心的,充满挑战的,新鲜有趣的。在这个能动性的能级,人们有能力去把握生活中的机会。因此个人成长和接受教育是可行的途径。对于那些能够打击能量级低于200的人的障碍,对进化到200能级的人来说则是小菜一碟。到来这个能级的人们,总是能尽数回馈足够多的能量给这个世界。而低于这个能级的人们则是不断地从社会中汲取能量,丝毫没有回馈。
Neutrality: (250)淡定
到达这个能级的能量都变得很活跃了。低于250的能级,意识是趋向于分裂和刚硬性的。淡定的能级则是灵活和无分别性的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到来这个能级,意味着对结果的超然,一个人不会再经验挫败和恐惧。这是一个有安全感的能级。到来这个能级的人们,都是很容易与之相处的,而且让人感到温馨可靠。因为他们无意于争端、竞争和犯罪。这样的人总是镇定从容。他们不会去强迫别人做什么。
Willingness: (310)主动
这个意识层次可以看做是进入更高层次的一道门。在淡定的层次的人,会如实的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在主动层次的人,通常会出色的完成任务,并极力获得成功。这个能级的人的成长是迅速的,他们是为人类进步而预备的人选。低于200能级的人,他们的思想是封闭的,但是能级为310的人们则是全然敞开的。这个能级的人,通常是真诚而友善的,也易于取得社交和经济上的成功。他们总能有助于人,并且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来。他们也乐意面对内在的状况,也不存在较大的学习障碍。鉴于他们具有从逆境中崛起并学到经验的能力,他们都能够自我调整。由于已经释放了骄傲,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学习别人的优点。
Acceptance: (350)宽容
在这个能级,一个巨大的转变会发生,那就是了解到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低于200能级的人则是没有力量的,通常视自己为受害者,完全受生活所左右。这个看法的根源是,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和苦难来自某个“外在”的东西。在宽容的能级,没有什么“外在”能让一个人快乐,爱也不是谁能给或夺走的,这些都来自内在。宽容意味着让生活如它本来的样子,并不刻意去塑造成一个特定的模式。在这个能级的人不会对判断对错感兴趣,相反的,对如果解决困难他们则乐于参与。他们更在意长期目标,良好的自律和自控是他们显著的特点。
Reason: (400)明智
超越了感情化的较低能量级,就进入有理智和智能的阶段。这是科学、医学以及概念化和理解能力形成的能级。知识和教育在这里成为资历。这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大政治家和高级法庭审判长的能级。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以及很多其他历史上的思想家都是这个能级。这个能级的人的缺点是,过于关注对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区分。明智并不能让人走向真理。它只是能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和文档,但是缺乏解决数据和结果差异性的能力。明智本身是通往更高能级的一个最大障碍。在我们的社会中能超越这个能级的人凤毛麟角。
Love: (500)爱
这里的爱并非通常意义上各种媒体所描述的爱。通常意义上的爱,很容易就带上愤怒和依赖的面具。这种爱一旦受到挫折,立马就能转变成愤恨。引发愤恨的爱是来源于骄傲而不是真的爱。
这个500能级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不变更的爱,是永久性的爱。这种爱不会动摇,它不是来自外界因素。爱是存在的基本状态。爱是宽容,滋养和维持这个世界的。它不是知性的爱,不是来自头脑的爱,它是发自心灵的爱。爱是总是聚焦在生活美好的那一面上,并且增大积极的经验。这是一个真正幸福的能级。
世界上只有04%的人曾经达到这个意识进化的层次。
Joy: (540)喜悦
当爱变得越来越无限的时候,它开始发展成为内在的喜悦。这是在每一个当下,从内在而非外在升起的喜悦。540能级也是拥有治疗和精神独立的能级。由此往上,就是很多圣人和高级修行者以及治疗师的能级。这个能级的人的特点是,他们具有巨大的耐性,以及对一再显现的困境具有持久的乐观态度,以及慈悲。到达这个能级的人对其他人有显著的影响。他们持久性的关注,会带来爱和平静。
在能级超过500的人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闪亮的美丽和完美的创造。一切都毫不费力的同时发生着。在他们开来是稀松平常的作为,却会被平常人当成是奇迹来看待。濒死体验在他们的转变中特征性的出现,这也让他们体验到能量浮动在540-600之间的经验。
Peace: (600)平和
这个能量层级和所谓的卓越、自我实现以及基督意识有关。它非常稀有,一千万人当中才有一个人能够达到。而一旦达到这个能级,内与外的区分就消失了,感官被关闭了。在能级600及其以上的人的感知如同慢镜头一样,时空悬停了——没有什么是固定的了,所有的一切都生机勃勃并光芒四射。虽然在其他人眼里这个世界还是老样子,但是在这人眼里世界却是一个,和宇宙源头进化一起协同舞蹈的,不断浮动进化的流转。
这是一种非同寻常、无法言语的现象,所以头脑保持长久的沉默,不再分析判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成为同一个人,观照者消融在观照中,成为观照本身。能级为600到700之间的艺术作品、音乐和建筑能临时性的,把我们带到通常认为的通灵的和永恒的状态中。
Enlightenment: (700 – 1000)开悟
这是历史上所有创立了精神模范,让无数人历代跟随的伟人的能级。这是强大灵感的能级,这些人的诞生,形成了影响全人类的引力场。在这个能级不再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分离感,取而代之的是意识与神性的合一。
这是人类意识进化的顶峰。到来这个能级,不再对身体有“我”的执着,不再对其有关注。身体成了意识降临头脑的一个工具,它的首要价值就是连接这两者。这是非二元性的,是完全合一的能级。在历史上达到这么高智慧能级的人,这些伟大的“阿凡达”(Avatar,道成肉身的神),用“主”来称呼最为合适,他们是:克里希纳,佛陀,耶稣基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