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指的是个体通过情绪的表达和情感的体验,在人际关系中为他人提供情感支持和情绪满足的能力和贡献。它涉及到个体在情绪交流和情感互动中所展现的积极影响力和情绪智慧。
情绪价值的提升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在与他人交往时传递出稳定、平和的情绪态度,给予他人安全感和稳定感。
情感表达能力:具有高情绪价值的个体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积极的情感表达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他们能够通过言语、肢体语言和非语言表达等方式,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
共情和情感支持:情绪价值高的个体具备共情能力,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并给予情感支持。他们能够在他人情绪低落或困难时提供安慰、理解和支持,增强人际关系的质量和亲密度。
积极情绪传播:高情绪价值的个体能够通过积极的情绪表达和情感传播,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他们能够传递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效益。
通过提升自身的情绪价值,个体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增强人际关系的质量,以及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满足。这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激发受传者的潜意识情结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激发受传者潜意识情结特征的一般方法:
1、深入了解受众:了解受传者的价值观、信念、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征。通过观察和研究他们的行为和反应,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潜意识需求和情结。
2、使用情感驱动的内容:情感是激发潜意识情结的重要因素之一。创造具有情绪共鸣和吸引力的内容,如故事性的叙述、美学元素的运用和感人的音乐等。这有助于触发受众的情感反应和潜意识情结。
3、利用符号和隐喻:符号和隐喻可以在潜意识层面上传递信息。使用象征性的符号、图像和语言,以及隐喻性的表达方式,可以引发受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潜意识情结。
4、个性化的沟通:个性化沟通包括根据受众的个人特征和需求来定制内容。了解受传者的背景、喜好和习惯,将信息和故事与他们个人的经历和情感联系起来,可以更有效地触动他们的潜意识情结。
5、创造共鸣和参与感:创造与受众共鸣和参与的机会,例如提供互动和参与的场景、引发对话和讨论的内容等。这可以促使受众主动参与,并更深入地探索他们的潜意识情结。激发潜意识情结是一种细致入微的艺术,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
人的情感系统有着十分复杂、严密而有序的层次结构,各层次之间有着严格的逻辑递进关系,且每个层次又分为两类相对独立的情感。情感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满足人的价值需要,因此情感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取决于价值的层次结构。
统一价值论认为,一切形式的价值都可换算成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因此价值的层次结构完全取决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由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个人的劳动能力,其层次结构取决于个人劳动能力的层次结构。个人劳动能力可分解为生物化学反应能力、个体劳动能力、社会劳动能力和理想劳动能力等四个基本层次,因此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也相应地分解为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
情感是价值关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既然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那么情感也必然相应地分为以上四个基本层次:温饱类情感、安全与健康类情感、人尊与自尊类情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情感。
各层次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各层次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1、高层次情感必须建立在低层次情感的基础之上。只有当低层次情感得到满足后,高层次情感才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低层次情感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则高层次情感就不会稳定下来,迟早是要衰退和消失的,这是因为高层次价值最终必须通过低层次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2、高层次情感可以对低层次情感产生反作用。高层次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诱导、抑制、转移和化解较低层次情感,这是因为高层次价值的产生与发展来自于对低层次价值的合理筛选、有机组合和协调运作。
3、高层次情感比低层次情感具有更大的能动性。低层次情感具有很大的自发性、本能性和稳定性,不容易受意志的控制,只有高层次情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价值的层次越高,价值所覆盖的时空范围就越广泛,价值所表现的具体形态就越复杂多变,就需要越高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从而需要越多的理性思维和主观意志进行参与。
4、高层次情感比低层次情感具有更大的差异性、波动性和干扰性。高层次情感的激发条件、运行程序、目标指向和持续时间等较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这是因为价值的层次越高,其变量因素就越多,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影响的程度就越高,从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干扰性。
5、高层次情感具有较强的容他性和共享性。情感的层次越高,就越是关心他人的疾苦,就越是关心全社会的利益,就越是关心共同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越是与社会情感融合在一起,就越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会有越多的关爱,这是因为高层次价值代表着全面的、长远的、全社会的利益,它建立在低层次价值的基础之上,涵盖着众多局部的、眼前的、个人的利益,从而与他人利益及社会利益有较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6、高层次情感相对于低层次情感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时间上的相对独立性。低层次情感得到满足后,高层次情感还不能马上出现,需要延迟一段时间,个别情况下高层次情感甚至永远不会出现;低层次情感严重受挫时,高层次情感也不能马上随之消失,也需要延迟一段时间,个别情况下高层次情感甚至永远不能消失。例如,长期得不到温饱的人一旦富裕起来,就容易把钱用于物质方面的奢侈与挥霍,而不会把钱用于高层次精神文化的享受,或用于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又例如,长期享受较多社会荣誉的人,在饥饿面前往往不会向他人乞讨。
另一方面是功能目的上的独立性。高层次情感的原始本质虽然是为满足低层次情感服务,是为了更可靠、更充分地满足低层次的情感需要,但是有时候人为了满足高层次情感的需要往往不顾及甚至完全牺牲低层次的情感需要。
传播效果的提升从五个方面进行,传播源、传播信息、渠道、受众、期望效果。
信息传播主要把握信息的筛选、受众群体,关键在于把握信息普遍性、特殊性、导向性,建立双向传播,传播渠道要有层次,形成网络型传播。在信息传播当中,新闻信息需要保持其公正、中性、实事求是,通常不会表现出传播的态度倾向,但在其他的信息传播中,带有态度倾向的信息通常能够取得更广泛的关注。信息传播中的态度倾向包括了情感传播。
以上,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课标中提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以及“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要求,充分说明了音乐教学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密切关系。
一、音乐审美与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性特征,它是以音乐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目的。音乐鉴赏的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上综合的动态过程,可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其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是贯穿审美过程的心理线索。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是审美升华之极限。因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实质是情感活动,是以情感体验为形式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情感既是音乐艺术的刺激源,又是主体体验,感受音乐的归宿。因此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喜爱、理解音乐,是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心理、生理、年龄等特征,自觉应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育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的成功和优化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通过感情共振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爱心就会油然而生。
二、情感体验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乏有这样的经历:某班或某合唱队演唱,尽管音准、节奏十分准确,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总体感受却是平淡无奇,似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引不起听者的情感共鸣。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没有解决好歌唱中的情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表演中缺乏情感体验,或者说情感体验比较肤浅,从而导致了艺术感染力的贫乏。我们说音乐是一门感情的艺术,与器乐曲相比,歌曲的情感除了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以外,还通过文学语言(歌词)的形式来现,因而它的情感色彩更加浓郁,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1歌唱教学的情感体验
歌唱教学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并教育学生的。假如我们仅仅强调音准、节奏等的技能训练与培养,而忽视了歌唱教学中的感情体验,那么就缺少了课堂教学中多向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得不到挖掘与提升,所唱的歌曲也肯定是苍白无力,缺乏表现力。所以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如歌曲《再见吧!妈妈》、《十五的月亮》等歌曲,表现了战士出征时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母亲、妻子的爱,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和亲人的爱。可见,在歌唱教学中,感染和教育学生的关键应该是歌曲的情感体验。
2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体验本质上就是要求主体全身心、主动参与和投入,以最大限度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否则音乐欣赏活动将难以顺利进行。
思是欣赏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展开理智欣赏的重要环节。中学音乐欣赏教育中的主体“学生”是针对教师聆听音乐前的设疑进行思考、想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寻找答案,主动欣赏。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欣赏。首先应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投入音乐。从作品本身的情境出发,以作品的情感为线索,让学生想象月光下二泉的宁静优美,老盲人的一声叹息,打破了月夜的沉寂,如泣如诉的琴声将阿炳对生活的不平、愤懑、无奈和憧憬等不同感情揉进每位欣赏者的心。通过作品欣赏,本质上学生全身心、主动地参与和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作品分析的情感体验
艺术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感官的愉悦阶段,只有相关知识的文化背景支撑,才能站在更高层次去评价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因此,为了强化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对音乐表现的要素如歌曲、乐曲的体裁,结构、调式、调性乃至和声作必要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以引发学生健康、有益于身心的情感体验。
①作品的体裁往往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进行曲的情感常常是坚定有力,勇往直前的;舞蹈音乐的情感常常是欢快、活泼的,摇篮曲的情感常常是慈祥、安稳、温柔的。②作品的结构,大到整个歌曲,小到短句,都蕴含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在唱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就是对作品仔细的琢磨与研究,以尽可能用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升华。③作品的调式、调性在色彩上给人以明暗不同感受,在一般情况下,大调式的作品情绪显得明朗,小调式的作品显得暗淡。④ 和声也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合唱教学中更应注意它
的作用。风格与流派也是正确把握作品形象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情感体验是音乐教育的归宿
只有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强调音乐的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感目标的制订,既要考虑学生兴趣,学习态度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应从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所表达的各种感情,挖掘深刻的情感内涵,再通过教学的过程,经过师生的二度创作,把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强调对音乐的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才能在音乐教学中经过师生的合作,促使学生潜在的、内隐的音乐素质及其情感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变成外显的、现实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丰富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
1良好的欣赏环境的创设
音乐欣赏应该有一间专门教室,并把它布置成轻松愉快的环境。比如在黑板上方贴上主题词――音乐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乐海听潮等。装饰一些由皱纹纸剪成的飘带,在教室的横梁上可挂些彩色的纸带交织成的网,它具有很强的动感,墙壁上可挂些彩色纸贴成的五线谱旋律。另外,一些音乐家的头像、音乐教学挂图、以及名言警句的字画也可挂在墙上,使整个音乐教室真正成为音乐艺术的天堂。后墙黑板则是一些学生的音乐习作。学生置于这样的音乐环境中去体验、感受音乐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每周的音乐课都会在期盼中到来,学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2语言情境的创设
语言情景的创设遵循了审美心理学中的通感现象。它不但适用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适用于听音乐前学生心理投入的情境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老师语言、体态的表演,使学生心理产生与音乐相适应的想象、联想,从而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
首先,根据乐曲的内容,把握好语言的语调。教师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在授课前,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既要成为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艺术情感的传播者。其次,运用主持人式的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欣赏前,老师轻松地微笑着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各位同学,大家好,一周的音乐课又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来到了,愿我们能在一起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再有,运用有声无声的学生语言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参与活动是体会作品重要的一步,运用有声(比如演唱、演奏)和无声(比如指挥、即兴表演)的语言,以丰富的情感,描述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艺术的真谛。
3聆听环境的创设
课堂聆听环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感知音乐,并积极启动“审判心理操作”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首要法宝,是培养学生聆听习惯的根本保证,也是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欣赏方法的重要前提。所以,认真抓课堂纪律,巧妙创设课堂聆听环境,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
4遵循作品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美的,就在于它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能描绘让人心动的情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音乐欣赏教学以情感为切入口,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也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投入音乐。例如圣桑的《天鹅》,以情感切入引导学生欣赏,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在良好的聆听气氛当中,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无穷的艺术美的感染,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五、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情感体验
学科教育呼唤学生的艺术化、情感化机制,老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课堂交还给学习的主体―― 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以知识意义为主体的主动建构者。
1自选歌曲
流行通俗歌曲中也不乏很多精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它纳入自己整体 教学计划 中――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他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歌曲向同学们推荐,老师只要对他们自选的歌曲进行思想上和题材上适当的把关就行。如《同一首歌》、《祝你平安》、《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等,不仅情趣文雅、格调高昂,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自行收集资料
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自己对音乐作品欣赏的感受,最后老师也可再对作品各音乐要素,主题、艺术风格提出欣赏参与意见,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以骨干为中心的小组音乐活动。
独木难支,林多叶茂。把一个班分成若干音乐小组进行各种情境教学活动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学生中一些音乐素质较强者为中心,组织一些竞赛小组开展情境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消除怯场的紧张气氛、互助互励;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音乐的空间和展开自我的场所,使音乐素质强的学生或小组的学习兴趣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随着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产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已深人人心。以学生为本因势引导,不失时机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锻炼,这样既丰富了自身的课堂教学,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音乐是美的,因为她是用人类情感实现创作与欣赏的,教学也是美的,因为她需要师生间用智慧和心灵撞击出璀璨的生命火花,因此,音乐教育的情感化、艺术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望,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审美愉悦,培养高度理智与高涨情感相互平衡、协调发展的人才、是人们现今的教育主题。作为这个主题的实施者,我将不断努力,做一个优秀的音乐传播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