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情感隔离呢

你是否也有情感隔离呢,第1张

每天一点心理学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简单的来说就是你将自己的情感隔绝在外了。具体来说,你从意识的觉察中移除了(你自己是不知道自己在这样做的)对情感的感觉(思维内容则可能还停留在意识中)。自己冷暴力的,早出晚归,在外面喝了酒回来倒头就睡,根本就不会看自己或者看孩子。Y女士在描述这些的时候只是温和的说感觉到了“有点烦恼”。

从精神分析心理防御的角度看来,Y女士虽然很温和地描述说感觉到“有点烦恼”,但是她并没有察觉到自己轻描淡写的屈辱和乏味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她利用“情感隔绝”将这种屈辱带给自己的不愉快感隔绝在了意识之外。

看看自己平时可以多一些自我觉察,看看有没有什么情感是被自己给隔离了的,特别是有些事情在外人看来是会伴随着很强烈的情感,自己却很平淡的回忆或诉说,这种隔离掉的情感不一定都是负面的,而且有的时候这种隔离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即使在那些被精心照料的儿童那里,也会留下心灵的创伤。

每个人都有创伤,每个人多要面临伤痛,所以国际著名两性和婚姻关系治疗师, 莎兰•汉考克 在一次工作坊中提出  的问题:当你感觉到伤痛时,你怎样保护自己?

你可以花点时间思考一下。

第一种方式:好人模式。

有的人会把“好”当成是自己的保护方式。因为自己都那么“好”了,所以当有问题发生时,都会自动认为是别人有问题,而别人在和他相处时,也很容易变成“坏人”。

例如我的一个女性朋友,给老公和孩子都是买品牌商品,而自己就是在淘宝上随便买点廉价货,家务活自己全包,对待公婆比自己爸妈都尽心,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女人”,却被老公说和她在一起生活太累了,任何时候都觉得对不住她。

他老公讲了一件事情,本来他老婆已经发现了他和一个女人在微信里搞暧昧,然而他老婆的反应竟然是黯然神伤之后变本加厉的对他好,这位男士讲,他宁可他老婆破口大骂或者对他拳打脚踢。

长时间用“好人模式”来做自己的保护层,会让一个人积压很多的委屈或者愤怒,最终让这种伤害等级加重。

第二种方式: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是我们最常采用过的方式,日常表现为面临伤痛时的麻木感。当一个人太痛苦而又不能逃离或者反抗,就会选择麻木,试着将情感与事件隔离开来,当事件继续发生时,自己就没有了情绪反应。

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是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的个体应对焦虑和痛苦的一种方式。

例如有个学员讲到,他的爸爸常有家暴,而妈妈冷漠又控制,而他在成长过程中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这种关系模式,例如读小学五年级时,班主任基本上天天都会体罚他。

在这种情况下,他发展出了一个策略——麻木。他让自己变得很麻木,这样好像有一道墙挡在中间,天天挨打就变得可以承受了。

情感隔离可能具有许多实际价值:外科医生如果时刻挂念患者的痛苦,或在手术中产生厌恶、怜悯的情绪,就无法有效抑制冰环;将军如果瞻前顾后,就难以制定决胜的策略;警察如果不能杜绝情绪化,也很难将暴徒绳之以法。对于适应极端环境,隔离更为有效。

然而如果个体把隔离作为基本防御,生活中注重思维而忽视感受,那么很可能具有强迫性人格。

第三种方式:他人的帮助

有的人遇到一些问题时,会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来帮助自己化解,这种帮助或许是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是一本书上的一个观点。

例如有个学员讲到,她在初中时很痛苦,那时特别喜欢做哲学思考,有时会进入状态,觉得整个世界只有自己一人,独自面对地球和星空。那时,就会觉得自己一个人像一粒尘埃那样渺小,而自己的痛苦就更微不足道了,于是有了一种解脱感。

如果总是持有“他人的帮助”这样的保护方式,其实有时候是“我没有价值”这样的想法美化版,一个人如果长期人为“我没有价值”,那么成长之后的心理自卑倾向就会越多。

第四种方式:指责别人

这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很是常见,也是很多人采用的自我保护方式。指责别人是通过把责任转移给对方,从而减少自己内心的伤痛。

例如有个学员说有一次,她的男朋友给她电话问:“吃饭了吗?”听到这句话,她竟然被激怒了,回应道:“你怎么这么笨啊,都晚上十点了,你还问我吃饭了吗?”

指责别人,是为了保护自己什么呢?这个学员反思说,她很渴望亲密,而“你吃饭了吗?”这样的问候,应该是普通人之间用来寒暄的,但恋人之间使用,就好像在说我和你很疏远,我们是蒲绒人,再加上是晚上十点就更像是在传递这种信息,这刺伤了她,于是她使用了指责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使用指责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会让身边的人越来越不知道你真正在想些什么,他们也会很受伤,有可能就会选择离开。

第五种方式:展示更好的自己

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有的人干脆就用“展示更好的自己”来保护自己。这时候那个“更好的自己”其实不是自己,而是伪装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把别人压倒,从而避免自己受伤。

例如在上次培训时就遇到一个学员,当有小组讨论是,他都是“抽离”在外,几乎不发表任何意见,然而每当他试图进入时,很容易会讲一些“更好的道理”去展示自己,而其他人感觉到被贬低了。

一个人长期持有“展示更好的自己”不但会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而且会让周围的人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保护方式,当有这些保护方式在时,你会发现谈话不容易深入,很难尽兴,因为这些保护方式都隔离了感受,切断了链接。

但保护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在我们幼小或者无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保护方式减轻痛感,从而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莎兰•汉考克曾说,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感受层和真我。 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接下来是感受层,而最深处是真我。感受层也可以说是伤痛层,因为“即使在那些被精心照料的儿童那里,也会留下心灵的创伤。”

因为有伤痛,所以有保护层,但是,因为有保护层组成的墙,所以真我深藏着,令我们自己碰触不到自己的真我,别人也触碰不到。

我们都渴望组建和拥有亲密关系,而真正的亲密关系是真我与真我之间的链接感,但是因为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太厚,两个人的真我就不可能相遇了。

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关系,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失望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但如果感受到过多的失望,可能会导致情感隔离和消极情绪。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处理失望情绪并促进情感连接:

接受自己的情感:不要试图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是接受自己的情感,并允许自己感受到失望。

找到情感支持:与朋友、家人或心理医生交流,分享你的感受,寻求支持和理解。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你的情感,减轻情感负担,并找到积极的解决方案。

重塑期望:如果你的失望源于期望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考虑调整你的期望。尝试寻找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思考如何调整你的期望,以更好地适应现实情况。

寻找新的活动或兴趣:尝试寻找新的活动或兴趣来分散你的注意力,缓解情感压力,并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

关注积极的方面:尝试关注生活中积极的方面,比如感恩自己所拥有的,或者关注其他人的成功和幸福。这可以帮助你保持积极情绪,减少失望和情感隔离的可能性。

总之,处理失望情绪需要耐心和积极的态度。通过寻求支持、重塑期望、寻找新的活动或兴趣,以及关注积极的方面,你可以缓解情感压力,重新建立情感连接,并促进更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果你感到情感压力过大,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支持。

您好:

我仔细看了您的问题描述,觉得您所说的“情感隔离”的意思,是指您本人的感受和您认为您所应有的情绪之间一个不够连通的状态,对吗?您的意思好像是说,比如愤怒,你知道愤怒应该有什么表现,但你内心的体验却未必跟你所知道的愤怒是一致的,可能感觉没有那么强烈,也可能是跟一般我们所认为的“愤怒”有偏差,是这样吗?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可能会发生这种现象:身心不同领域的感受/活动不同步。例如作为一个学生,明天就要考试了,我们知道今天应该专注在复习书本上,但心里或许却又特别不想学习而只想打一会儿游戏或者想跟朋友聊一会儿天。或者有的成年人在明知道一段感情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可能由于家庭背景、地理距离等因素),却一直没有办法放下这段感情。这两种情况一般是理性思维和情感的步调不一致造成,经过一定的自省和自我调整、也经过时间的磨炼和检验,很多人可以自行调整到一个比较好的协调状态。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心里产生了某些感受,我们却因找不到合适的语汇而没有办法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出于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就会像您所说的,出现“情感隔离”,与自己的情绪发生隔膜并且难以判断自身情绪的真实性。这很有可能跟幼年的成长环境有关,因为我们幼年的养育者,其实也肩负了帮我们培养情绪解读能力的责任。比如大人看见孩子摔倒了在地上哭时说:“宝宝摔疼了吧?”

这实际上是帮助孩子对事物进行意义赋予,因为婴儿并不知道“疼”这个感觉应如何命名,最初也不懂“摔”与“疼”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当孩子因玩具摔坏了而哭,大人说:“哦宝宝不开心了,玩具摔坏了。”

这亦是帮孩子为他心里的感受命名,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在教孩子初步建立解读自身情绪(及日后读出他人内心感受)的能力。而有能力调节孩子情绪的大人可能会接着说:“妈妈/爸爸再帮你找一个玩具,宝宝就开心了。”

或者是说一些类似的安抚话语。这样,小孩就会从哭闹这一激烈情绪状态中逐渐回复到平静的常态,也同时习得了对自己情绪的解读能力和应对能力。

我在上面写的例子来自我对依恋理论的理解。如果您想较好地解决自己“情感隔离”的现状,我建议您找到一位能够熟练运用依恋理论进行工作的咨询师,在一段安全、健康的咨访关系里去改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966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