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赏析

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赏析,第1张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治水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大禹治水课文赏析

《大禹治水》述了鲧和禹治水的故事,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该事迹也被多数中国古代文献所记载。

禹的简介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大禹为国为民,锲而不舍的情怀。大禹原名叫做文命,当时的君王舜虽然勤政爱民,但民间一直饱受水患的困扰,每年的雨季都会有大片的庄稼被淹没,尤其是黄河流域两边的村民,很多人被迫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作为君王舜非常着急,他贴出告示招揽能够治理水患的人才,大禹应召入宫,之后的十几年内大禹将所有精力放在治理水患问题上,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儿子刚刚出生时。

当时大禹和妻子刚刚成亲四天就要分别,两个人虽然难舍难分,但他的妻子却非常理解大禹,全力支持他治理水患。大禹离开之后,妻子操持家务,照顾老人,一个月后怀了身孕,但孩子出生的时候大禹并没有赶回来,直到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大禹路过家门才第一次听见儿子的哭声,但当时工程正是最紧张的时刻,大禹只是望了一眼家门便离开了。

二、第二次路过家门,儿子已经会走路了。

大禹治水的时候摒弃了前人以堵治水的理念,而是大胆采用疏通,他带领手下,拿着绳子,一步步测量河道的距离,绘制图纸,动员河流两边的人们都参与到治水当中,在这期间大禹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开山挖石,非常辛苦。一次在前往下一段河道时路过家门,大禹看到妻子抱着孩子站在院里,含泪看了一眼便走了,毕竟当时整个工程已经到了最紧张的时刻。

三、第三次路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了。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全国大部分水患问题得到解决,整个治水工程到达了尾声,很多人重新回到家乡耕作,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此时的大禹奉命回来述职,在述职结束后,大禹经过家门,看见院内玩耍的儿子已经是大孩子了,大禹非常想抱一抱孩子,但此时工程虽然到了尾声,但仍不能松懈,大禹毅然的离开上路了。

1 大禹治水的故事的文言文

大禹治水 文言文 加翻译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 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 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 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 有无化居。蒸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是这一段吗?

舜帝说:“来吧,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2 大禹治水的故事的文言文

大禹治水 文言文 加翻译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 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 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 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 有无化居。蒸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是这一段吗?

舜帝说:“来吧,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予何言!师汝昌言,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曰,奏庶艰食鲜食。”皋陶说!如何。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大水与天相接?”禹说,下民昏垫,暨益奏庶鲜食:“俞:“来?

舜帝说,随山刊木,君王,禹!你也谈谈高见吧:“吁!帝,到底是些什么工作:“是啊,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大禹治水 文言文 加翻译

帝曰,民众被大水吞没,互通有无,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皋陶说。予乘四载:“都!汝亦昌言?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我说些什么呢:“洪水滔天。”皋陶曰:“是啊,使民众安定下来,还疏通了田间小沟:“来吧?”禹曰!你这番话说得真好,万邦作乂。蒸民乃粒。懋迁 有无化居,浩浩怀山 襄陵。暨稷播。” 是这一段吗。予 决九川距四海。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浚赋治距川。还发展贸易,使大水流进四海:“哦,禹。”禹拜谢说,淹没了山丘,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禹拜曰?予 思日孜孜

3 关于大禹治水的文言文

原文: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 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 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 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 有无化居。蒸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翻译:舜帝说:“来吧,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4 大禹治水的文言文

你要的应该是这段: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今译文:

在尧那个年代,天下还不太平,大水横溢,四处泛滥成灾。草木茂盛,鸟兽繁殖成群,五谷歉收,禽兽威胁人类安全。兽蹄鸟迹的痕迹,中原随处可见。只有尧一人为此忧虑,他选派舜统领治理工作。舜命令伯益掌管火政,伯益放火焚烧山林沼泽的草木,使禽兽逃散藏匿。禹又疏浚九条河道,疏通济水漯水而注入大海;挖掘汝水汉水,开掘淮水泗水,疏导入长江,然后中原地区才能够耕种天地。在这个时候,禹在外地八年,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进去,即使他想耕种,能行吗?

另有一段以供参考: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今译文:

在尧那个年代,洪水横流,在中原四处泛滥。大地成为蛇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身之处。低地的人在树上搭巢,高地的人相连挖洞居住。《尚书》说:“洚水警戒我们。”洚水,就是洪水。命令禹来治理他,禹疏通河道,使之注入大海中,驱赶蛟龙到沼泽里。水顺着河道流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便是这样。险阻已经排除,害人的鸟兽就消失了,人们才得以在平地上居住。

5 文言文大禹治水 翻译

禹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

自己吃穿都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不惜耗巨资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

他赶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泞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齿的檋。经常随身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划定图式的圆规和方矩,四时都带着他们,用以从事于开划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

同时叫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卑湿地方种植。叫后稷当群众在难于得到食物时发给食物。

缺粮少食的地方,便调有余地方粮食来补其不足,务使各诸侯境内丰歉均一。

6 大禹治水课文

《大禹治水》课文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

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

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文章简介: 《大禹治水》是人教社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 ,朗读者是杨海波 。 扩展资料内容简介: 本文讲述了鲧和禹治水的故事,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

该事迹也被多数中国古代文献所记载。 写作背景: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母亲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7 小古文大禹治水

原文: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榖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译文:

在尧做部落首领的时候,天下还没有治理好。大水不顺河道而乱流,在天下泛乱。野草树木茂盛,飞禽走兽繁殖,五谷不能成熟,禽兽威胁百姓。四方之内纵横交错着兽蹄鸟迹所形成的道路。唐尧为此而独自忧虑,于是选拔举用虞舜对此进行分治。虞舜委任他一个叫益的臣子做掌火之官,益就在山泽之中燃起大火,飞禽走兽被烧得逃匿躲藏起来。

大禹疏通黄河的九条河道,疏导济水、漯水,使九河、济水和漯水流到海里去;把汝水、汉水打开缺口,引导水流,排除淮水、泗水的水道淤塞之处,使它们注入长江;除去灾害之后,中原地带才可以耕种并供给食粮。

在这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因为忙于疏导河流,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没有进去看望家人。

8 大禹治水文言文文课爱好者

大禹治水原文《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

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

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女娇”、“女趫”。

《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华阳国志·巴志》:“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庄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

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和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

9 大禹治水文言文文课爱好者

大禹治水

原文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女娇”、“女趫”。

《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华阳国志·巴志》:“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庄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和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

1、大禹,有的是心怀天下的胸襟,为了百姓,为了苍生,日夜辛劳;大禹,明白大家与小家的关系,舍小家为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你是英雄!

2、天下大同,国富民强,五谷丰登,长乐未央。怎能忘了大禹的丰功伟绩,各朝历代全国各地,修筑庙宇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传播大禹的丰功伟绩。

3、几千年来,大禹是唯一一位受到历代帝王、圣贤评价最高的伟人,他的精神、思想、文化、功德可以说是集三皇五帝之大成。

4、大禹对夏朝的贡献,深深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受到各族人民的尊重、爱戴、敬仰和赞扬。大禹最大的功绩,一是治水,二是立国。而促成这两大结果的因素就是大禹精神!

5、大禹采取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疏”的办法,他开掘河道,引导积水,终于把洪水排到大海里去了,为人民造了福。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接下来我带你了解一下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大禹治水的经过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说:“禹!你也谈谈高见吧。” 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 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 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 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

 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 女娇”、“ 女趫”。

 《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华阳国志·巴志》:“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991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