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稼轩词中最具特色的作品是他以英雄自许和以英雄许人的歌唱,他在《满江红》中说:“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西北。”又《贺新郎·父见和,再用前韵》:“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以词抒发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尽显抒情主人公的英雄本色。
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已任,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古》。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有豪气英风,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征。可当他为国建功的理想在现实现时,就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这也是稼轩词常吟咏的内容。如《水调歌头》:“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致道留守》:“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中蹯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又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或激越慷慨,或深沉委婉,但都体现发自内心的爱国激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1、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3、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语文作业! 辛弃疾 写的 《 丑奴儿 》
解析:
辛弃疾简介
--------------------------------------------------------------------------------
日期:2005-8-9 13:30:58 来源:新弃疾 查看:[大 中 小] 作者:新弃疾 热度:6490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生平大事记
(华中科技大学 徐汉明 编)
一一四○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一岁
五月十一日(公历五月二十八日)辛弃疾生于山东历城 闸。
[父辛文郁早年逝世,由祖父辛赞抚养。祖父在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做金国的县令,当辛弃疾到了读书年龄时也跟到谯县。亳州有个叫刘瞻的人,长于作田园诗,当地负有时名,辛弃疾拜他为师,与党怀英同学。]
一一五四年(宋绍兴二十四年)十五岁
由济南府保荐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考试虽然失败,但给了他一个观察敌情的机会。
一一五七年(宋绍兴二十七年)十八岁
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借机更加了解了敌情。
一一六○年(宋绍兴三十年)二十一岁
祖父辛赞逝世至晚当在本年。
一一六一年(宋绍兴三十一年)二十二岁
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举行起义,后投归耿京起义军,委任为掌书记。
一一六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二十三岁
正月,耿京派贾瑞、辛弃疾等人奉表南归,十八日到达建康(今南京市),当天被皇帝赵构召见,授辛弃疾右承务郎。
被召见之后回起义军营,途中得知叛徒张安国等人杀害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有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
南归后,任江阴签判,协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一一 年(宋孝宗隆兴二年)二十五岁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
一一六五年(宋孝宗乾道元年)二十六岁
向孝宗赵眘奏进《美芹十论》。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六年(宋孝宗乾道二年)二十七岁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七年(宋孝宗乾道三年)二十八岁
任广德军通判。
一一六八年(宋孝宗乾道四年)二十九岁
任建康府通判。
与建康行宫留守史正志、军马钱粮总领叶衡及赵彦端、韩元吉、严焕等人来往,参与游从宴会,酬答唱和,开始歌词创作活动,确定了以后长短句的写作方向。
一一七○年(宋乾道六年)三十一岁
在延和殿受孝宗皇帝的召见,进奏《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及《议练民兵守淮》两疏。
召对之后,调任司农寺主簿。
把收复大计写成《九议》给宰相虞允文。
与在朝中任职的张木式 、吕祖谦来往,相与游从。
一一七二年(宋乾道八年)三十三岁
春,由司农寺主簿调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因滁州连遭灾荒,人烟冷落,城郭萧条,居民逃荒在外。到任后,宽征薄赋,恢复市场,使荒陋的面貌很快改换过来。
把滁州新市场的一处建筑取名为繁雄馆。又修建奠枕楼为当地居民登临娱乐的场所。
有奏议上朝廷,论敌我形势,但得不到朝廷的反应。
一一七四年(宋淳熙元年)三十五岁
春,离开滁州,到建康留守叶衡幕中做了几个月的参议官。
秋,登建康赏心亭,写下了著名的词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秋冬之交,叶衡入朝为相,辛弃疾因叶衡的推荐而被皇帝召见,召见之后,便留在临安(今杭州)做仓部郎官。
一一七五年(宋淳熙二年)三十五岁
六月任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讨捕于四月起事的茶商赖文政。七月,离开临安到江西接任。经辛弃疾的策划和部署,赖文政亲身到辛弃疾处投降,被押到江州处以死刑。因灭茶商军有功,加秘阁修撰职名。
一一七六年(宋淳熙三年)三十七岁
秋冬之际,改任京西路转运判官,到襄阳就职。
一一七七年(宋淳熙四年)三十八岁
春,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冬,江陵驻军中的统制官率逢原纵容其部曲殴打当地百姓,辛弃疾上疏论奏此事,建议对横行的军人和统制官加以惩处,因率逢原在朝廷有得力的后台,奏章未被采纳,反以帅守与驻军不能协同为由,被调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的知府兼江西安抚使。
一一七八年(宋淳熙五年)三十九岁
本年暮春被召往杭州做大理少卿。经吕祖谦介绍,与陈亮相识,成为好友。
下半年,被调任湖北转运副使。
一一七九年(宋淳熙六年)四十岁
三月,改作湖南转运副使。自湖北调任湖南时,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饯行,辛弃疾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向朝廷奏进《论盗贼札子》。
秋,调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
一一八○年(宋淳熙七年)四十一岁
对湖南土豪劣绅欺压乡民的武装组织乡社进行整顿。
创置湖南飞虎军。
冬,秘阁修撰被改为右文殿修撰,并再次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隆兴府遭严重旱灾,到任后,立即采取措施,举办救荒工作。
一一八一年(宋淳熙八年)四十二岁
七月,因举办救荒工作有功受奖,升为奉议郎。
春初,在江西信州上饶兴建带湖新居庄园。高处建舍,低处辟为稻田。主张“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把新居特取名为“稼轩”,并以此作别号。
十一月,由于谏官王蔺的弹劾,官职一并被削夺。
冬,带湖新居落成。罢官后,回到上饶带湖新居。
一一八二年(宋淳熙九年)四十三岁
闲居上饶家中。
一一八三年(宋淳熙十年)四十四岁
春,友人陈亮来信,说秋后来访,但后来因陈亮被诬下狱没有来成。
一一八五年(宋淳熙十二年)四十六岁
与信州守郑汝谐常有来往,酬唱甚多。
一一八八年(宋淳熙十五年)四十九岁
正月,第一本词集《稼轩词甲集》由门人范开编定印行。
在与上饶接壤的铅山县境内的期思渡修建了一座别墅,取附近一清泉名为瓢泉。瓢泉附近是一座连绵百多里的名山,主峰叫鹅湖,山下有座寺院叫鹅湖寺。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曾在这寺院里辩论过哲学方面的问题,是学术史上有名的胜地。辛弃疾常和他的朋友去鹅湖寺游憩。
冬,友人陈亮来访。辛弃疾与他鹅湖同游,瓢泉共钦,长歌相答,极论世事,两人纵谈十日,成为南宋词坛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有《贺新郎》一词,写与陈亮纵谈的喜悦和陈亮去后依依惜别的心情。从此以后,他们书信往来,彼此唱和,交谊日深,直到陈亮逝世。
一一九二年(宋绍熙三年)五十三岁
被起用为提点福建路刑狱公事,春初赴任。
九月,福建路安抚使林枅[木千干ji]死,辛弃疾兼代福建路安抚使,直到年终。
是时,与在建阳闲居的朱熹往来,游从甚繁,并常向他征求处理福建政务的意见。
向朝廷上疏,建议推行经界(清查地亩所有权与均平赋役负担)和改变盐法。
年末,得知皇帝要召见他。
一一九三年(宋绍熙四年)五十四岁
因皇帝要召见,正月初从福州启程,途经建阳同朱熹会晤。到杭州,陈亮也特地跑来相会。
被皇帝召见,奏进《认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就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几点意见,但没有受到重视。奏对之后,留在朝廷做了半年的太府卿。
秋,职名被提名为集英殿修撰,派做福州知州兼福建路安抚使,重到福州。
一一九四年(宋绍熙五年)五十五岁
友人陈亮逝世。
七月,由于谏官黄艾的弹劾,被罢官,只给一个挂名的闲散差事,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八月,回江西上饶,继续他的退休生活。
九月,因御史中丞谢深甫提出弹劾,职名由集英殿修撰降为秘阁修撰。
一一九五年(宋宁宗赵扩庆元元年)五十六岁
闲居上饶家中。
春,在铅山期思的新居全部落成。
十月,由于新御史中丞何澹再次提出弹劾,秘阁修撰的职名被削夺。
一一九六年(宋庆元二年)五十七岁
带湖居宅失火,全家移居铅山期思瓢泉新居。
九月,又有朝廷言官提出弹劾,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的空名也被削夺。到此,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被削夺得干干净净。
(辛弃疾在这之前和之后的闲居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同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游山逛水、饮酒赋诗中消磨掉的。表面看来澹泊冷静,放浪林泉,不关心世事,实则胸中燃烧着炎炎烈火,不忘恢复失地,借歌词为陶写之具,抒爱国忧民之情。)
一一九八年(宋庆元四年)五十九岁
恢复集英殿修撰,又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一二○○年(宋庆元六年)六十一岁
三月,友人朱熹在武夷山中逝世,辛弃疾为文往哭之。
一二○三年(宋嘉泰三年)六十四岁
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是时,与在绍兴三山闲居的爱国诗人陆游往来,辛弃疾谷为陆游建一新舍,陆游没有接受,新舍未做成。
年末,宋宁宗召见,临行前去三山向陆游告别,陆游写长诗一首送行。
一二○四年(宋嘉泰四年)六十五岁
正月,宁宗赵扩召见,辛弃疾陈述对付金人的意见,主张北伐,要有一段时间做充分的准备,提出应把用兵任务交给元老大臣。
三月,派任镇江知府。到镇江后积极为对金用兵作准备,预制了一万套军服,计划招募一万名士丁。
一二○五年(宋宁宗开禧元年)六十六岁
六月,调任隆兴知府,未到任,又因谏官弹劾,新令撤回。
秋,怀着满腔忧愤返回铅山。
一二○六年(宋开禧二年)六十七岁
春,被起用做浙东安抚使,辛弃疾上疏辞免。
五月,朝廷正式发布伐金的命令,各路军队在韩侂胄指挥下都溃败下来,失败的原因,不出辛弃疾的预见,鲁莽从事,准备不够。
十二月,进龙图阁待制,派知江陵府,未就任。南宋向金求和,朝廷又召辛弃疾到杭州秦陈对时局的意见,拟任兵部侍郎,一再力辞,不肯出山。
一二○七年(宋开禧三年)六十八岁
召对之后,春,从杭州回铅山。八月,身染重病,在铅山家中养病。
秋,金人以索取韩侂胄的首级作为议和条件,韩侂胄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来为他声援,任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疾速到临安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病已沉重,卧床不起,只得上章请辞。
九月初十日,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铅山县南十五里阳原山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