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宝妈对于这样的场景一定非常的熟悉,那就是自家的宝贝不管在哪里玩儿,手里都会拎着一个玩具,这个玩具的具体分类是没有局限的,可能是毛绒娃娃,也可能是一个卡通娃娃等,只要让他感觉很舒服的一切都可以,如果一旦被拿走,就会让他们感觉到不安。
闺蜜家的孩子涛涛就是一个典型的恋物宝宝,闺蜜从孩子半岁之后就去了职场,让宝宝和家里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过周岁的时候,闺蜜把我们都喊到一起给孩子过周岁,当时就发现孩子有一个习惯,就是走到哪里手里都要抱着一个小熊。
有时候小熊掉到地上脏了,涛涛不管它是否干净直接捡起来继续抱着。闺蜜见状,要把小熊拿走去洗洗,孩子硬是不让,还哭闹着不要让妈妈拿走。后来听涛涛的爷爷奶奶说,自从孩子的妈妈出去上班后的这个小熊就一直陪着他,睡觉时候要抱着,吃饭时候要看着,反正不许别人碰,自己也不放手。
看着涛涛这种习惯,闺蜜可愁坏了,要是个小女孩儿每天抱着小熊还说的过去,可涛涛是个男孩子,这也太女生气了。其实涛涛就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宝宝,虽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很安逸,但终究替代不了父母给的爱。
涛涛之所以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小熊,这种表现已经很明显表达了他把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了小熊的身上。
孩子恋物主要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并且这种恋物的感觉是从半岁到一岁半期间最为明显,因此,父母在这个期间如果没有和孩子培养好感情,孩子就会经常哭闹,或者对某件东西产生严重的依赖感。因此想要和孩子培养好感情,就要先了解清楚孩子恋物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依恋“安抚物”?
1容易掌控
相对于和父母相处来说,安抚物似乎更加的稳定,更加容易受掌控。当宝宝在遇到不开心,或者外界伤害时都会习惯性的用安抚物来找回心理的安全感。
2渴望被触碰
很多的宝宝都非常喜欢粘着家长,都希望被父母亲亲抱抱,其实这是一种渴望被大人接触的本能。当大人不满足宝宝需求的时候,安抚物就会派上用场,代替父母来满足自己。而很多的布娃娃都是比较柔软的,这种感觉比妈妈抱还要舒服,因此就会让宝宝产生恋物感。
3缺乏安全感
随着宝宝渐渐的长大,父母陪伴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尤其是进入幼儿园以后,初次面对陌生环境的情况下,宝宝的内心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这种情况下,宝宝随手的安抚物就起到了可以缓解宝宝紧张的心情的作用,能够代替家长,对宝宝进行一定程度的安抚。
安抚物短时间内使用可以给宝宝带来一定的安全感,可以缓解宝宝内心的恐惧,但如果长时间使用危害还是很大的。
孩子的依恋“安抚物”行为,给他带来什么影响
1会影响到孩子的发育问题
凡事都要适量,有些宝宝的安抚物不仅起不到帮助孩子的作用,反而还会影响发育。比如,安抚奶嘴,这个安抚物确实会对宝宝小时候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长期使用,会影响到语言的发育,严重的还会影响到牙齿是否整齐的问题。
2卫生问题很难注意
大多数的宝宝对一些毛绒玩具是没有抵抗力的,有些孩子由于太喜欢这些玩具,甚至不愿意让家长去触碰,清洗,这就给细菌营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给宝宝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3会影响到孩子内心的情感
有些宝宝或许是因为太喜欢某件玩具,甚至会达到连玩具的气味,细节都会顾及到位的程度,如果这件玩具一旦丢失或者被损坏掉,这对孩子孩子的心理打击是很有一定伤害的,严重的还会引发幼儿抑郁症的情况。
自己的宝宝出现这种恋物的情况,很多家长都是不为所动的,认为这种情况长大后就好了。其实不然,作为父母,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因此,父母还是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孩子摆脱这种坏习惯。
父母如何帮孩子戒掉依恋“安抚物”行为?
1给孩子尽可能多的陪伴
不管怎么说,孩子出现这种恋物的习惯,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父母的陪伴不够。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
因此在平时,父母要尽可能的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的成长,参与他们成长的过程。可以多陪宝宝做做亲子游戏,陪宝宝说说话,看看故事书等。让宝宝慢慢的产生爱的感觉,自然而然的就会转移目标。
2多带宝宝认识一些新朋友
宝宝只对一种玩具“情有独钟”的原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孩子身边的朋友太少,导致在他的认知里世界就只有玩具和大人,再者大人如果不好好和孩子沟通,只是呆呆的照看他的安全,孩子肯定会把自己的精神寄托转移到自己的玩具上。
因此,父母平时可以带孩子到公园或者朋友家进行玩耍,多给孩子交一些同龄的朋友,这样孩子既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还能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渐渐的孩子就会感受到友谊的快乐,慢慢的就会忘掉安抚物。
3给孩子买一些适龄的玩具
孩子都喜欢玩具,如果孩子的玩具过少,也会容易出现恋物的情况。因此,父母在平时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适龄的玩具,男生可以买一些益智的玩具,女生可以买一些卡通的玩具,当然要按照宝宝的喜好来安排。家长还可以陪宝宝一起玩儿,在和宝宝玩的过程中,父母就会发现宝宝的兴趣爱好,从而寻更合适宝宝的玩具。
宝宝出现这种情况,很大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感。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因此为了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请家长不要因为自己繁忙而找各种理由忽视孩子,多多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无忧无虑的成长。
今日话题讨论:您家孩子出现过这种恋物的情况么?您是怎样帮助孩子戒掉的呢?欢迎分享。
心理引言:在人际关系中表现的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情感的情绪状态,在这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起中介作用的行为,称为依恋行为。这种依恋行为贯穿人的终生,只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依恋的对象和方式不同
在婴幼儿时期,宝宝的依恋对象主要为家人,特别是母亲。家人应当十分珍惜这种关系,尤其是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且接触频繁的亲人更重视。因为这种依恋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心理学家们还专门研究了人类婴儿的早期行为,发现如果家人(特别是母亲)对婴儿的态度十分冷淡,缺少交往,使孩子不能产生对父母的依恋,则孩子会变得呆板,不信任父母,以后也不会信任他人。
宝宝依恋的利与弊
宝宝依恋的利:
宝宝在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稳定地延续下去,并影响他之后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宝宝与妈妈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时,他会认为人与人是能够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同样会与其他人建立这种良好健康的关系,会用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其他人,会显示出更友好的合作,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依恋,其实对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宝宝依恋的弊: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中过度的宠爱自然少不了,衣食住行样样都由家长包办,宝宝容易形成过度依赖的坏习惯。这样不仅使孩子丧失自主的权利,长大以后生活的自理能力也会极差。
宝宝过分依恋的表现
1紧张
一到陌生的环境,宝宝就会出现莫名的紧张,不知所措,一定要和爸爸妈妈有肢体接触才能稍稍解缓。
2脆弱
宝贝受不得任何的批评,一旦有人对他说了重话,宝宝就会以大哭大闹来表示反抗,没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3易怒
当有人想靠近宝宝时,他会表现出特别的抗拒,如果抗拒不成,很容易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对试图接近的人进行攻击。
宝宝过分依恋的原因
1过分宠爱。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宝宝的事情甚于一切,只要宝宝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很多父母都认为,现在条件好了,要尽量给宝宝提供舒适宽松的环境,何必过于苛刻呢因此,只要宝宝开心,父母哪怕是上天摘星,入海擒鱼都在所不惜。而宝宝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明白父母是自己最大的依靠,只要有爸爸妈妈在,任何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2身体接触 。从出生开始,宝宝和妈妈的接触就是最频繁的,妈妈也乐于用拥抱、亲吻等小动作来表示自己对宝宝的爱意。久而久之,宝宝就习惯了妈妈的这种感情表达方式,这些不经意的动作也让宝宝慢慢有了安全感与依赖感。而宝宝在这个过程中,更学会了礼尚往来,懂得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妈妈,因此,对妈妈的依恋感也进一步加深。
3过度保护 。因为家长怕宝宝发生危险,拼命扼制宝宝爱动爱玩的天性,学走、学坐的基本愿望都得不到满足,更不用说主动去寻找、探索什么未知的世界了。在心理方面,家长为了让宝宝保持快乐的情绪,从不在宝宝面前表露自己的不满、不快与忧愁。时间长了,宝宝得不到充分的精神意志锻炼,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对父母的依恋度只增不减。
宝宝过分依恋的解决方法
1全家参与育儿。在育儿过程中,父母不要大包大揽,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其他的亲戚朋友都参与进来,让宝宝从小享受和谐自然的大家庭氛围,让他在和别人的接触过程中得到快乐,从而也相对弱化对父母的过度关注。
2锻炼交往能力 。利用节假日,带宝宝多到户外活动,特别是儿童聚集较多的公园、游乐场等,通过带宝宝观察其他孩子的活动情况,鼓励宝宝尝试和别人交往,让宝宝在和其他儿童的接触与交流过程中,体会到与平时不同的快乐感受。
3发挥榜样力量 。利用宝宝爱听故事的天性,在选择故事时多找一些类似的内容,用书中的人物作为榜样,来让宝贝理解他在长大,很多事情需要勇敢面对。通过诵读对宝宝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在榜样的力量下逐渐改变。
4独立游戏空间 。给宝宝开辟一个相对独立的游戏空间,在排除不安全因素后,让宝宝在自己的领土内自由地玩耍。这种情况下父母尽量不要参与,给宝宝一个机会,让他学会自己寻找乐趣,同时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把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亲密情感关系定义为依恋。依恋是许多物种的本能行为。印刻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是指某些物种的幼崽会受到他们出生后第一眼所见的移动物体或个体的强烈吸引。印刻现象对妈妈们可不公平哦。妈妈生完宝宝后往往很累。孩子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往往不是妈妈。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人类的依恋是天生的。而且早在出生后的几个星期就开始了。这是婴儿的一种生存策略。研究发现,当母亲将自己2到4个月大的孩子留在房间后,自己离开时,婴儿会产生抑郁情绪。如果让一个陌生人代替离开的母亲来陪伴他们,那么它们的体温会下降的更多,抑郁的更严重。看到这里,我便想起了自己照料儿子的时候,大概也是在他2-4个月的时候吧,趁他睡觉的功夫,我去楼上坐了一会儿,回家的时候发现儿子已经醒了,正躺在床上哭呢!,现在想来,这是大大的错误,这破坏了儿子对母亲的依恋。
发展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洛斯把依恋分为两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会很放松的,与他们的照料者相处,并且能够忍受陌生人和新的环境。
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可以分为两类-----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焦虑矛盾型的儿童,想要亲近自己的照料者,但是与之分离后,他们会因为恐惧而愤怒地大哭。即使照料者回来了,也很难安慰他们。他们会变得很焦虑,并一直黏着自己的照料者,当探索新环境时,他们会变得很不自在。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接触并不感兴趣。他们在与照料者分离时,不会表现出痛苦的状态,在照料者回来后,也不会表现出特别的喜悦。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依恋类型呢?
多年来,人们认为罪魁祸首就是教养。他们认为,好的父母会教出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而前后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会教出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忽略孩子的教养方式,会教出回避型依恋的儿童。不过现在大多数研究者都意识到了天性和教养在依恋类型发展中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婴儿的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互相作用。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可以适应良好并且轻松地与他人互动。而焦虑矛盾型个体长大之后,往往会变得很多疑。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则最不可能与他人形成亲密的情感连接。
尽管依恋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但是在婴儿期和儿童期缺乏健康依恋的个体并不一定会一生失败。。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指出,在个体出生后的前18个月。婴儿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没有对社会建立基本信任感的婴儿,很难形成和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
心理学家乔姆斯基提出,儿童的一种先天的心理结构,成为语言习得机制。他提出,人类生来就具备一种心理软键程序,能够帮助儿童习得词汇语法,以及他们接触到的语言规则。尽管人类拥有西德语言的先天能力,这一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我们还是不能忽略环境的作用。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都是来的快,去的也快,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孩子的情绪变化,即时调整,寻找那个它感兴趣和喜欢的点,根据。其次对于孩子的情感依赖,他们会对喜欢的人或事多很多信任感和依从感,所以教育者需要给孩子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微笑,费一些心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