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你认为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第1张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号称花中四君子。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北京知秋缘书画院院长,中国教育电视台花鸟画讲座客座教授、中国花鸟画研究协会理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等职。在中央美术学院期间曾得到张立辰、田黎明、陈平、毕建勋等老师的指导。其自幼酷爱绘画,8岁习画,既有传统笔墨功底,又有质朴生活感情,富有哲思灵气,充满力量与生命。

1、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2、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3、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4、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号称花中四君子。

扩展资料

1、在古人看来,梅花因凌寒傲雪,先百花而开,幽幽冷香,随风袭人的特性,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备受文人的钟爱,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因此题咏梅花的诗词非常多。

在画梅花的画论中,也将梅花与《易经》的易数联系一起,形成“梅花易数”。至明清时期,人们又借梅花之五瓣赋予其五福之文化寓意。

2、兰被特指为“花中君子”,因其一身而具备君子“全德”,比之松、竹、梅岁寒三友,松有叶而少花香,竹有节而少花姿,梅有花而少叶貌,唯独兰于叶、花、香三者兼具有之,且以气清、色清、姿清、韵清这四清饮誉群芳。

清香宜人,优雅超脱,不媚世俗。翠叶飘逸,修长劲健,油润光泽,娟秀淡雅,香味甘厚纯正,清雅温馨。兰花坚贞素洁,不择地而生。

它既可长在深山穷谷,远离尘嚣而不自怨自艾,又可生在堂前庭阶,身居世俗而不沾沾自喜,永远都是亭亭静立,淡洁素雅,可比君子之坚贞操守不为时移,不为世易的品德。

3、竹子的直节虚心受到历代谦谦君子的比附和思慕。 “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对竹之于君子的高尚品德进行了归纳。

正因为具有志坚、正直、虚心、贞节这四种品德,所以古代文人士大夫多植竹于庭,日与相伴,引竹为友。竹子不仅有四德,还具有刚、柔、忠、义、谦、常六品。

4、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它的清秀神韵,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有君子之德。

颇符合文人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在文人心中有隐退的志愿。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高士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

人民网-梅兰竹菊是中国古人的自画像

-梅兰竹菊

1 关于竹荷的廉洁诗句

2 关于梅兰竹菊廉洁诗句

关于竹荷的廉洁诗句 1描写荷花“廉洁”的古诗句有哪些

1、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 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释义:心地的圣洁就象莲花般出污泥而不染

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释义: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3、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唐李商隐《赠荷花》

释义: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4、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 唐李白《古风·其十九》

释义:西上华山的莲花峰,远远地就看见了明星玉女。

5、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唐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释义: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五月。

扩展资料: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

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过是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过无论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荷花花语:清白、高尚而谦虚(高风亮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表示坚贞、纯洁、无邪、清正的品质。低调中显现出了高雅。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2关于荷竹的诗句

《雨夜不寐观壁间所张魏郑公砥柱铭》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疾风三日横吹雨,竹倒荷倾可怜汝。

空堂无人夜向中,卧看床前烛花吐。

壮怀耿耿谁与论,榰床老龟不能语。

世间岂无一好汉,叱吒喑呜气吞虏。

壁间三丈砥柱铭,贞观太平如更睹。

何当鼓吹渡河津,下马观碑驰马去。

《长亭怨慢·记千竹》

年代: 宋 作者: 周密

记千竹、万荷深处。绿净池台,翠凉亭宇。醉墨题香,闲箫横玉尽吟趣。胜流星聚。知几诵、燕台句。零落碧云空,叹转眼、岁华如许。凝伫。望涓涓一水,梦到隔花窗户。十年旧事,尽消得、庾郎愁赋。燕楼鹤表半飘零,算惟有、盟鸥堪语。谩倚遍河桥,一片凉云吹雨。

《南乡子·前度几相逢》

年代: 宋 作者: 葛长庚

前度几相逢。此日游从乐不同。竹阁荷亭欢聚处,雍容。如在蓬莱第一宫。夜半月朦胧。秉烛东园风露中。明日匆匆还入浙,忡忡。却把音书寄远鸿。

3有关梅兰竹菊松荷的诗词,跟廉政有关的,有哪些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4用竹子表达廉洁的诗有哪些

1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 清代:郑燮

2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3 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薛宝钗·雪竹 清代:环山樵

4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唐代:李煜

5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代:杜甫

6 洁如凤食竹,乐若鱼在藻。——范仲淹

7 竹性本孤洁,况在只园中。——苏颂

8 首阳山下路,孤竹节长存。——张祜

9 纷纶草木变喧寒,竹节松心故凛然。——范成大

5我想了解一些关于竹子,莲花的诗句

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淩云処也无心。

竹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 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王安石 宋(1021-1086)。字介甫,半山, 江西临川人。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其二 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 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帖碎金。

竹里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一 竹根珠胜竹皮冠,欲著先须短发干。 要使竹林有共见,不持方帽御风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二 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脆截皮干。 故人恋恋睇袍意,岂为哀怜范叔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三 玉润明信好冠,错力剜出鲜纹干。 不忘君惠常加首,要使欢盟未可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四 冠工新意断檀栾,雾卷云蒸久未干。 遗种山林真自称,何须貂暖配金寒。

竹窗 竹窗红苋两三根,山色遥从水际门。 只我近知墙下路,能将屐齿记苔痕。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一径森然四诗人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怜伦学凤凰。

次韵张子野竹寺 风泉隔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 陶渊明 东晋(365-427)。

潜,元亮。 江西九江人。

桃花园诗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归园田居五首其四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烘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悠不复返。

王贞白 唐(895年进士)。有道。

江西永丰人。 洗竹 道院竹繁教略洗。

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

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

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

自相琅 节下书。 孙岘 唐 文山。

江西赣州人。 送钟元外赋竹 万物中潇洒。

修篁独逸群。 贞姿曾冒雪。

高节欲凌云。 细韵风初发。

浓烟日正熏。 因题偏惜别。

不可暂无君。 乐史 宋(930-1007)。

子正。 抚州宜黄(今江西)人。

慈竹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 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

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 去年笱已长,今年笱又生。

高低相倚赖,浑如长幼情。 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

吾闻唐之人,孝行常忻忻。 郓州张公艺,九世同一门。

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 朱熹 宋(1130-1200)。

元晦。 江西婺源人。

新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次韵择之咏竹 竹坞深深处,檀栾绕舍青。

暑风成惨淡,寒月助清冷。 客去空尘塌,诗来拓采棂。

此君同一笑,午梦顿能醒。 丘子野表史郊园咏竹 移自溪商园。

种此墙阴路。 墙阴少人行。

来岁障幽户。 公济因君次韵 新笋因君寄,康庐入梦中。

日日来 丹元余故宅,翠竹尚余风。 犹嫌有兼味,不似一源攻。

和刘秀野新笋 修修江上林,白日暗风雨。 下有万玉虬,三冬卧寒土。

笋脯 南山春笋多,万里行枯腊。 不落盘餐中,今知绿如篑。

次韵谢刘仲行惠笋二首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差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郑谷 唐朝(851-910)。江西宜春人。

竹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杨万里宋(1127-1206)。廷秀,诚斋。

江西吉水人。 咏竹 凛凛冰霜节。

修修玉雪身。 便无文与可。

自有月传神。 过单竹泽径。

乔木与修竹。相招为茂林。

无风生翠寒。未夕起素阴。

看笋 笋如藤薛争长。竹似夷齐独清。

只爱锦竹满地。暗林忽两三茎。

竹林 珍重人家爱竹林。织篱辛苦护寒青。

那知竹性无薄相。须要穿来篱外生。

记张定叟煮笋经 江西毛笋未出尖。雪中土膏养新甜。

先生别得煮篑法。丁宁勿用醯与盐。

岩下青泉须旋汲。熬出霜根生蜜汁。

寒牙嚼出冰玉声。余沥仍和月光吸。

谢唐德明惠笋 高人爱笋如爱玉。忍口不餐要添竹。

云何又遣十辈来。昏花两眼为渠开。

煮笋 金陵竹笋硬如石。石犹有髓笋不及。

巅南市里笋如酥。笋味清绝酥不如。

带雨劚来和箨煮。中含柘浆新甘露。

可蒸可脍景可羹,绕齿蔌蔌水雪声。 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

都不食笋戏题 竹祖龙孙渭上居。供侬樽俎半年余。

斑衣戏彩春无价。玉版谈禅佛不知。

初食笋蕨 凤烹龙世浪传。猩唇熊掌我无缘。

只逢笋蕨杯盘日。便是山林宝贵天。

李觏宋(1009-1059)。泰伯。

江西南城人。 竹斋题事 低斋结空野。

小竹移孤林。 郭珏元(1316-1375)彦。

关于梅兰竹菊廉洁诗句 1 有关梅兰竹菊松荷的诗词,跟廉政有关的,有哪些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2 有关梅兰竹菊的诗句

尊敬的百度用户您好!

欢迎使用!很高兴为您解答!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说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缜 《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咏菊》)

众芳摇落独轩妍,占尽风光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林逋《山园小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

负郭依山一径深,万竿如束翠沉沉。从来爱物多成癖,辛苦移家为竹林(葺夷陵幽居 李涉)

修修梢出类,辞卑不肯丛。有节天容直,无心道与空。 (竹 宋祁 )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书舍竹 蔡确 )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 芳熏百草,色艳群英。(菊花 晋·王淑之)

物性从来各一家, 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 不是春光外菊花。(宋??杨万里)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 礼魂 屈原)

兰草自然香, 生于大道旁。 要镰八九月, 俱在束薪中。(古乐府 汉无名氏)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秋风辞 刘彻 )

本解答由谢小夫友情提供!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希望本次解答对您有帮助!助人为乐也不易,万分期待您的采纳。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

3 有关“梅兰竹菊”的所有诗句

写梅的诗句: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竹的诗句:霜筠亭宋苏轼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写菊的诗句:菊花:〔菊韵〕--李师广--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秋声〕--风子--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

〔菊城吟〕--王如亭--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兰 九歌 礼魂 屈原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古乐府 汉无名氏兰草自然香,生于大道旁。要镰八九月,俱在束薪中。

4 梅兰竹菊的诗句

梅兰竹菊俗称四君子,因为它们不为风寒,像堂堂君子一样,所以称它们四君子梅花雪中来,箭兰幽谷藏;竹林风吹过,紫菊飘淡香。

王安石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 李白 《古 风》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唐·杜牧《题新竹》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唐·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参考资料:

5 梅兰竹菊诗句

一些关于梅兰竹菊的诗句- -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说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缜 《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咏菊》) 众芳摇落独轩妍, 占尽风光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林逋《山园小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作者: 溪施柔情 2005-12-20 黄巢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 老夫撩发少年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作者: 溪施柔情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更虚心。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更虚心。 竹节虚心 作者: 时光词场 雪映红梅梅映雪 风翻绿竹竹翻风 作者: 老夫撩发少年狂 品兰

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树木花卉种类繁多,为什么单单这四种植物被称为君子呢?原来,在中国传统文中,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悟。因此,它们在众花木中脱颖而出,成为“君子”。

梅花耐寒,花开得特别早,在冬季、早春即可怒放。梅历来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文人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

早在南北朝时,梅花就已经入画了。到了北宋,画梅成了一种风气,名家辈出,其中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早先画梅花,红梅就画红色,腊梅就画**,而仲仁和尚首创了“墨梅”的画法: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表现枝干花朵。

据说有一次,仲仁和尚看到月亮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创作出了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

后来,另一画家杨补之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

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花改变了从宋代以来“稀疏冷倚”的风格,变成了繁花似锦、花蕊繁密,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激励。

要画好梅花,要求画梅人必须有梅花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没有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是画不好梅花的。

兰花生在空谷,不求闻达,有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与文人的精神不谋而合,因而很受文人热爱。在唐代就有人画兰了,到了宋朝,画兰的人更多了,大文豪苏东坡就曾画过兰花,而且在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清代人画兰,以“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最为著名。郑板桥是一个注重技法自然的人,非常爱画乱蓬蓬的山中野兰。他曾种了数十盆兰花,精心护理,仔细观察,笔下的兰花,简直就是自已挺然直上的真实的写照。

竹入画也始于唐代。唐玄宗、王维、吴道子等也都喜画竹。宋代,苏东坡发展了画竹的方法,他不用以前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独树一格,深为后世所法。元明清三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在众多的画家中,还是以郑板桥的竹堪称一绝。

菊花入画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表现菊花的作品相对要少。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主要可能是菊花虽然也有很多孤芳自傲、不畏风霜的优良品质,但和兰、竹相比,还是太艳丽了,不容易画出冷峻挺直的效果。

梅兰竹菊,不但本身富有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优良的品格,既便于文人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黄鹤注:此当是天宝十三载,在长安时作,盖献《西岳赋》之后。

  诗题一作“叹檐前甘菊花”。此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伤君子晚犹不遇,而小人杂进在位也,《杜臆》:菊有甘苦二种,甘者可入药,苦者似菊而非,其名曰薏。所云众芳细琐者,薏之属也。移时晚。言移植后时。根失所,谓失其故处。

  杜甫《叹庭前甘菊花》中的“菊花”意象赏析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是备受诗人们青睐,经常出现在古典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在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流芳千古。除了它们美丽典雅的外在形态,更打动人心的是它们象征的宝贵品质和所蕴藉的高洁精神品格。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梅兰竹菊”成为了被赋予特定意义的经典意象。

  尤其是“菊花”意象,更是意蕴丰富。《礼记·月令》就有“菊有黄华”的记录。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最早从屈原的《离骚》开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此“菊”成为了芳草美人的代表,美好人格的象征。“夕餐秋菊”印证了菊花可以食用的记载,与我国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含义一脉相承。在历代诗歌中,咏菊的佳作纷呈迭出。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在陶诗中菊花与青松意象并峙,成为高尚情操的化身,反映了诗人毕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在白诗中菊花是傲煞霜雪的斗士,在“芭蕉”与“败荷”的衬托下,强者形象呼啸而出,是诗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儒家思想人格最好的观照;在元稹诗中菊花是夕阳西下,闲适景象中最优美的点缀,是诗人“胸中有丘壑,笔底成烟霞”最自然地流露,与诗人的真性情相得益彰。在李诗中菊花因为诗人的多情,呈现出缠绵缱绻的艺术特色。

  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即使是相同的物象,也因为凝聚了不同的主观感情,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情感意蕴。因此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为营造意境与升华主旨所呈现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在杜甫《叹庭前甘菊花》中,“菊花”意象,反映着诗人深沉的情思与独特的思想风格,笔者拟以“菊花”这一意象所属的文学、文化传统为背景,对杜甫《叹庭前甘菊花》中的“菊花”意象做细致而深入的鉴赏分析。杜甫《叹庭前甘菊花》: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漫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芬芳,采撷细琐开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审美意象所表之意,既非玄妙的天意、天道,亦非宗教社会的礼教、人伦,而是创作者个人的情意,是他从自己的生命活动中感发出来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1诗人对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反映了诗人艺术构思的心理活动,饱含着诗人的情感体验,与诗人的人生际遇息息相关。这首诗中菊花意象应是诗人自况。 朱明伦评注此诗“杜甫曾参加过科举考试而落第,还参加过玄宗特诏的制举也没及第,又因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而待制集贤院,结果仍未获一官半职。此与甘菊遭遇何其相似乃尔!怎能不叹花且自叹?”檐前的菊花因为移植的时间晚了,没能赶上在重阳佳节引万千人瞩目的环境中绽放。其后,没有了重阳佳节其乐融融的氛围,赏花人的兴致由浓转薄直至曲终人散,你开的再绚烂多姿又有什么用呢?篱边的野花被精心采摘,甘菊因为生不逢时,即使花蕾缀满枝头,非但不再会有人驻足欣赏,而且将敌不过要与残酷风霜抗争的命运。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这一年杨国忠屡次进言安禄山将反,不为玄宗所信,相反安禄山被委以重任。李宓攻南诏,到太和城全军覆没。与此同时边将拥兵自重,唐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诗人在诗作中叹息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时,实为叹息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平定叛乱尽一份绵薄之力。杜甫饱读诗书,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却始终壮志难酬。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磅礴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纵横交错,抽象的情感经验凝聚成菊花意象。“甘菊”有着极佳的药用价值,却不被人们所采摘,诗人满腹经纶,却得不到君王重用,落得“移时晚”的结局,诗人与菊花有着相似的命运,菊花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仇兆鳌说:“此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伤君子晚犹不遇,而小人杂进在位也。”2王嗣奭说“诗以自况”3均所言极是。

  “菊花”是坚贞不屈精神的象征,在这首诗里菊花作为特定的意象向我们传达出诗人百折不挠的信念和勇气。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桃、李、杏、海棠等三春艳丽之花都越来越被视作反面,称为凡俗之品。梅、兰、竹、菊越来越被视为高雅人格的象征。”4郑思肖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催时始起花。”文征明《咏菊》:“菊裳荏苒紫罗衰,秋日融融小院东。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历代诗人吟咏菊花,都是围绕着菊花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敢于向凛冽环境挑战的主旨展开。现代诗人闻一多在《忆菊》诗中更是将菊花的高风亮节抒发的淋漓尽致:“啊!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你是有历史,有风俗的花。啊!四千年的化胄底名花呀!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菊花是高雅人格的象征,更是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杜甫这首诗中“菊花”意象更是承载着诗人的高尚人格和风格,“诗歌中的尾联在起承转合中起着“合”的作用,许多诗歌更是常运用卒章显志的表现手法,于是诗歌尾联所承载的意义在表现诗歌主旨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首诗的尾联“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看似在嗟叹菊花长的枝繁叶茂,却不能避免风雪寒霜的打击,实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敝,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而是大胆地予以揭露,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5菊花的文化寓意与诗人的高尚情操相得益彰,菊花的顽强执著精神与诗人永不磨灭的意志交相辉映,而菊花的审美意蕴也正与诗人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相映成辉。

  “任何意象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形式。把意象置于何种时空坐标上体现着某个诗人的特定心态。”6“檐前甘菊”点明了甘菊的位置,是实写眼前之景,紧接着一个“晚”字,拉长了时间坐标上的距离,铺垫了“甘菊”的遗憾。“晚”不仅是时间意象,也是心理意象,是诗歌感情基调的奠基。“青蕊”是实写未绽放的菊花形态,“重阳”是时间意象,但是是非质实的,这个意象拉远了千载之下读者的思绪和想象。“明日”也是时间意象,起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暗示作用。将“甘菊”意象与“晚”、“重阳”“明日”这样的时间意象并行排列,营造出了一种邈远空阔的意境,也反衬出抒情主体的寂寥与孤独。为了突出“菊花”意象,诗人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烘托它。7“醉尽醒”是动态意象,曾经驻足流连的赏花人即将散去;“残花烂漫”是视觉意象,仿佛看到了菊花盛开时烂漫多姿的景象,以花开绚烂与无人欣赏两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古来材大难为用”的心境和感慨。“多芬芳”是嗅觉意象,“采撷”是动态意象,“念兹”是诗人的想象,“缠风霜”是动态意象。“限定的”和“自由的”意象交错比照,使天下真正爱花惜花人为名花(菊花)的籍籍无名深表遗憾,进而为诗人“英俊沉下僚”的命运深感惋惜。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组合是诗人报国无门的现实处境的隐喻,同时也是诗人寂寥落寞心态的投射。在这一组虚实相生的意象群中,其他意象都围绕“菊花”意象抒发主旨,反映了诗人特定环境中的心态和强烈的生命意识。与其他三联相比,写“菊花”意象的首联,意象比较集中。莫砺锋说“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8印证了“菊花”意象是诗人匠心独具,精心选择的艺术意象,是诗人感情的寄托。“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9通过诗人对“菊花”意象的钟爱和抒写“菊花”意象时的真情流露,诗人高雅的人格美与温柔敦厚的风格美在此诗中也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寓意由来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 “四君子”题材始终伴随着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究其原因,这里映衬出的不仅是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最终“四君子”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

在花鸟画这一门类里,国画梅花、国画兰花、国画竹子和国画菊花是画家

常常喜欢表现的对象。这正反映出中国画的象征性: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这些花花草草具有高尚的品德,好比人中“君子”。“君子”是中国哲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仅次于“圣人”。

在中国人看来,梅花在漫天飞雪的隆冬盛开,不畏严寒、探波傲雪,象征君子威武不屈,不畏强暴;兰花独处幽谷,喜居崖壁、深谷幽香,象征君子操守清雅,遗世独立;竹子虚怀若谷,中通外直,清雅靓丽,象征君子谦逊虚中,高风亮节;菊花在深秋绽放,顶风傲霜,潇洒飘逸,象征君子隐逸世外,不陷污浊。这些题材不仅在画家笔下常常见到,也是各种文学样式里的常用之笔。艺术家们喜欢这些花草,其实是表现了对高尚道德的景仰和追求。

画梅花风姿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历代画梅代表,如王冕、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朱宣咸、关山月、王洪军等。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画兰花风气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画竹子风韵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画菊花风骨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馆,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1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