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克服婚前焦虑症 情感焦虑症的症状

怎么克服婚前焦虑症 情感焦虑症的症状,第1张

婚前焦虑症是现在很多人都有的一种症状,婚前焦虑症就是在准备结婚之前害怕和担心婚姻以及家庭的压力,内心面对婚姻会感到恐惧。

怎么克服婚前焦虑症

1、寻找焦虑原因

不同的新人,婚前恐惧焦虑的根本原因也不同,只有找到让你感到焦虑原因才能更快解决。有的新人是婚前事前太多,处理中不顺利,有的新人则是担心未来二人生活的状态模式等等。新人们觉得焦虑的时候,一定要及时与另一半沟通,一起分析出问题根本解决问题。可是男人为什么会有婚前焦虑症呢来看看婚前焦虑是因为不爱吗

2、放松心情调节心态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婚前焦虑,要做得较好件事就是放松。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找个时间看看书、听听音乐,也可以运动一下出汗缓解自己的紧张焦虑,约上几个闺蜜出去逛街购物也能让心情放松~

3、积极沟通

如果感觉自己有压力,很焦虑恐惧,不要闷在心里,较好时间和另一半沟通,把你的感受、忧心之处告诉他,在交流沟通中尝试让另一半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也理解对方的想法,让沟通替代争吵。也可以是向父母,向结婚的好朋友倾诉,听听看别人的看法,讲讲自己的郁闷之处,相信当你都讲出来的时候心中的不好情绪也一扫光啦~

4、营造舒适环境

自己要打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浅色系的床品、睡衣,新鲜的花朵,切好的水果,给自己一个可以全身心放松下来的空间,让自己舒服的待着。

5、对未来乐观

无需对婚姻生活过度担心,给自己和另一半一点信心,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感受结婚带来的喜悦和安心~

情感焦虑症的症状

生活当中广泛性的焦虑症最主要的表现是精神障碍方面的问题,患者常常会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或紧张不安的情况,往往这种时候就会不知所措。如果是经常出现焦虑的情况还会导致出现躯体上的不适。如皮肤潮红、出汗、口干的情况。

焦虑症有哪些表现

一、睡眠问题

难以入睡或睡不安稳往往与焦虑有关。许多焦虑患者睡前对一些事情胡思乱想,就像大脑“堵车”,甚至醒来后也难以平静。

二、自我怀疑

有些人会围绕某一个问题反复质疑自己,比如“我爱我的丈夫吗”、“我是有能力的人吗”等。这些质疑往往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回答的,也不是绝对的,但他们非要得出一个确切答案,弄得自己很累。

三、反复倾诉

有些人遭遇一点小事就向身边每个人反复倾诉,就像“祥林嫂”一样,可能是焦虑的迹象。

四、肌肉紧张

双手握拳、背部僵硬、紧捏下巴……焦虑的人往往整个身体肌肉都是僵硬的。可通过定期运动来减压。

五、过度担心

广泛性焦虑症的特点就是思虑过多。若一周担忧超过4天,持续半年,并且恶劣情绪让人痛苦,并影响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是焦虑症了。

六、怯场

有些人对社交存在强烈的恐惧感,甚至花大量时间来思虑即将到来的社交活动;在社交场合极不舒服,也不知道如何调节。这些症状让他们难以维持社会关系,工作或学业受挫。

七、慢性消化不良

胃肠道对心理压力非常敏感,因此,焦虑常会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最为常见的是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胃部绞痛、腹胀、便秘或腹泻。

八、惊恐发作

表现为突如其来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常持续几分钟,伴随呼吸困难、手脚麻木、大汗淋漓、头晕乏力等。

九、非理性的恐惧

恐惧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有些人长期心怀恐惧,却没有具体的害怕对象,就可能是焦虑症在作怪了。

十、重温伤害

一项研究表明,社交焦虑症患者往往存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类似的重温伤害现象,比如脑海中反复重现以往被人嘲笑的画面。

为什么会有婚前焦虑症

1、恐惧心理

在婚前较后准备阶段时,新人的心理状态往往是较复杂的。对未知的憧憬期待不确定与对过往的释怀,众多情绪糅杂在一起,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在这个阶段变得更加强烈,对这段关系不是很确定,或是心理素质不够好的新人,偶尔会产生逃婚的念头。

2、逆反心理

婚姻对于夫妻双方而言,是脱离一个人的生活的标志,也约束着彼此,如果双方的自由被婚姻所限制,个人空间自由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小童书”。新京报小童书(xjbkids)是书评周刊的童书分舵,已联合众多出版品牌,为读者精选童书,解答教育困惑。

儿童文学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与德国,到19世纪中叶发展为一门独特文类,此后它被融入许多复杂且多元的叙事、情绪与道德冲突,还有挣扎奋斗的主角,在此情况下,学习过程与过渡 情感 也被表达得非常详尽。在《 情感 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这本书中,作者以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心等情绪为线索,梳理了百年来童书与家教书对读者的情绪认知所起的作用。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而多面,此前我们曾推送过《百年经典儿童文学对我们的 情感 养成究竟做了什么?》这篇书评,从儿童文学叙事的角度解析情绪这个词的内涵之于儿童在百年间发生的变化。今天书评君带你看的这篇文章,也是《 情感 学习》的书评,它从“儿童观的建立”出发,分析了儿童与家长的“ 情感 焦虑”从何而来。

《 情感 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德]乌特·弗雷弗特著,黄怀庆译,光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版

撰文 | 薛羽

01

当童年的概念发生改变,儿童要学习的情绪与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不久前,一则“新东方转型培训父母”的报道被推上热搜,“为家长提供各类家庭教育的讲座和课程,帮助父母掌握科学的 育儿 方法”的说法,更引发公众对儿童教育之于家庭焦虑的议论纷纷。不过纵观 历史 ,家庭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甚至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某种程度上本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建立起来的。

《儿童的世纪:: 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法]菲力浦·阿利埃斯 著, 沈坚 / 朱晓罕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法国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在富于开创性又备受争议的名著《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里写道,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社交、玩耍。这仿佛是周作人所批评的“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将他当作小形的成人,期望他少年老成”,但其实不应仅站在今天的立场,抽象看待这一问题,因为那时还没有今天的儿童观与“儿童”。

所谓“小大人”,恰恰出自其 历史 环境,嵌于具体的生产关系和 社会 结构之中。阿利埃斯指出,学徒制带来不同年龄人群的混处,是中世纪中期至18世纪这一时期 社会 的主要特征。大多数儿童由此“顺其自然”地长大成人。那时也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家庭,极端来说,古老家庭的使命是“保护家产”,“不存在 情感 的功能”,但同时因其特定的房屋结构、社交流动而具有相当的公共性。到了近现代,主要是与中产阶级的兴起互为表里,这些逐渐发生了改变:学校教育取代学徒制,现代家庭观念形成,公私空间区隔……私人生活或现代个体的 历史 由此诞生。

随着现代世界的来临,作为民族国家对于 社会 整体性制度安排的重要组成,“童年的概念经历了戏剧性转变”,这些转变是“透过政府立法、教育、私人倡导、科学知识与大众媒体而产生的”,并导致“要学习的情绪与其学习方式也有所改变”。

正如德国马普人类发展研究所 情感 研究中心集体编写的《 情感 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所指出,情绪往往被视为“自然的”某种非常基本、人性本质的东西,实则是“ 历史 发明的具体结果及 社会 产物”。而与 社会 建构、形塑个人情绪、 情感 及感觉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又莫过于文学。经由“ 情感 史”和“阅读史”的视角,《 情感 学习》研究了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及教养手册,聚焦信任、虔诚、同情等十二种 情感 ,考察 社会 、家庭围绕之下儿童阅读文学、感受情绪的历程,以重建儿童的情绪 社会 化。

02

现代的我们因为执着于追求成熟而未能成熟

如书中所示,阅读即行动,提供儿童想象未知体验的空间,走进“幻想国”的世界——思念家乡的阿尔卑斯山少女、同情土著的鲁滨孙、恐惧恶龙的霍比特人、在奥兹国勇敢冒险的桃乐丝——借由认同角色来观察并参与其中,不论他们所模仿的情绪和作者赋予主角的情绪是一样的,或者他们的模仿是建立在文化误读之上。

童书“传授及分享的是情境知识与实践知识,它们未必会告诉孩子该感受什么,但会以某些细节来说明这种或那种情绪是如何发生的、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以及该情绪实际体验起来的感觉”。也就是说,不仅通过文学/叙事的“内容”——人物、情节、环境,而且通过其“形式”——语言、节奏、结构,启动了模仿、共感的认同机制,发展出儿童在书里书外学习和处理未知情绪、跨越差异进行交流的“翻译能力”,也或许,默默敞露出文本/世界的缝隙……

有意思的是,该书第一章讨论“盖斯凯尔夫人的焦虑”,其实更多指向了家庭、父母的情绪。现代家庭“变成了夫妻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 情感 交流的必要场所”,密切观察儿童与其发展的新习惯创造出许多让为人父母者焦虑的机会。而应运而生的各类教养手册,除了告诉家长有关于儿童情绪的知识以外,也会造成家长出现某些情绪——主要是焦虑感和责任感。这些都与此后各章所考察的儿童对于各种 情感 的“焦虑”——感受与学习纠结在一起,成为现代的家庭、个人挥之不去的内在张力。

制造焦虑的固然有围绕儿童建立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现代“制度”,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知识”,根本上则源于“儿童”这一“风景”的发现,以及儿童与成人的二分。

就像福柯尖锐指出的:“现代教育学以保护孩子不参与大人的矛盾纠葛这一无可非议的愿望为目的发展至今。这使得人类的儿童时代和成人时代的距离越来越大。幼年时代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应该是最重要的纠葛,但是,按照上述做法为了使儿童躲避各种各样的纠葛,反而使他们有了遭受这种纠葛的危险。”

他所说的“距离”,也就是把儿童和成人分割开来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的 (事实和隐喻意义上的) “青春期”。所谓“青春期”的烦恼,正紧密联系着父母、孩子的成长“焦虑”。传统时代,儿童与成人混在一起,直接通过与成人的接触来学会生活。进入现代,儿童经过学校、家庭等与成人、 社会 相对独立的制度/空间之后,抽象的“理想”或“理念”一旦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尤其无法通过 情感 的学习和处理达成“自我”,则会出现种种状况,也就是通常所谓青春的烦恼、成长的焦虑。内中症结,恰如日本批评家柄谷行人所说,“与其说现代的我们因为被隔离的幼年期而无法成熟,不如说是因为执着于追求成熟而未能成熟”。

《 情感 学习》编写于21世纪初,所考察时段则集中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书中展示,虔诚从人与上帝的宗教性超验关系,转变为包含了追求美德、尽 社会 本分、孝敬父母、善待邻人等意味;同情心联系着殖民关系式微后不同世界之间的人群交流;同理心隐含着身份政治时代跨越社群的沟通;对爱的理解也容纳了晚近对于 社会 、家庭中同志情谊的态度……世界的变动带来 情感 及其感受方式的变化,背后是相较以往的亲子之间、人与人之间更为民主、平等的趋向。但不应遗忘的是,我们仍然身处“现代”,即便在已然铺展的全球化、后现代之中,似乎消弭了的阶级、性别、种族等界限,或许又以别样的方式不断重临、加剧。

于是,现代的 历史 仿佛可以部分简化为这样一个过程:人们经过长期努力,将自己与他人分离开来,构筑壕堑将自己与 社会 隔离开来,因为 社会 的压力已经不堪忍受。而个体追求的独立、自由、平等似乎达成,又愈加迫切。“情绪 社会 化”或“ 情感 学习”的重要意义,或许不仅在于各种内在和具体的情绪及其学习方式,更在于它所提示的 历史 维度和外部指向——成人为孩子改造或创造了怎样的 社会 来生活。

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孩童风土记》里回溯道:“为孩子琢磨 游戏 的方法,这在过去的父母仿佛根本就没有去做。而孩子一点儿也没有感到寂寞无趣却蛮有精神玩着长大了。”

今天虽难以“追寻逝去的时光”,但了解这一点也可为炙烤在“爱与焦虑”骄阳下的当代家长,提供几分想象的清凉吧。或许父母对于子女所能尝试的,正如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所说,“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也像是《 情感 学习》结语的期许:“只有当读者愿意放弃他和书籍的安全距离并使自己成为故事一部分时,幻想国才能够获救。”

所以,走向 社会 ,投入生活,从阅读开始吧。

相比较而言,这三者中抑郁症应该是最严重的,强迫症可以看做是特殊的焦虑症,但本质还是焦虑障碍。总的说三者的区别是抑郁症属于 情感 性精神障碍,而强迫症和焦虑症则属于神经症范畴,对人的 社会 功能危害更轻些。

先来说三者的联系

这三种疾病,都是我工作的范围,精神医学,而且是三种发病率很高的精神障碍。在我国,北大六院最近的一次精神障碍全国普查中,发病率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焦虑症,第二位的就是抑郁症,而强迫症则作为焦虑症的一个亚型。所以这三种疾病都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也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精神障碍。

三者之间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联系,就是抑郁症和焦虑症之间的特殊关系。形容二者的特殊关系可以用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来形容。因为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而长时间得不到控制的焦虑症患者又很容易出现 情感 低落的抑郁症表现。甚至焦虑症同样也有绝望到自杀的例子。所以说二者作为人最常见的两种负性情绪,常常同时出现,祸不单行。

再来说活三者的区别

首先我说过三者中最严重的要数抑郁症,但其实如果单从患者痛苦体验上来说,貌似轻的多的强迫症却往往有着不输于抑郁症的痛苦体验。而且近年来,强迫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在最新版的诊断标准作出了修改,将强迫症单独作为一个诊断单元出现,而不是属于焦虑谱系障碍。

另外,相比较而言,焦虑症和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效果可能会明显好于抑郁症,但这并不是说二者就不需要药物治疗,相反,不管是焦虑症还是强迫症,患者感到的痛苦体验,都需要药物进行控制后再系统开展心理治疗。

从愈后上来讲,抑郁症患者的预后普遍要弱于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的愈后,相比较而言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抑郁症是会向着不可逆的认知功能障碍方向发展的,所以说,抑郁症是可以因病致残的。而强迫和焦虑一般不会严重到这样的程度。

当然,任何疾病都有好的例子和不好的例子,如果治疗及时有效,缓解期坚持药物治疗,50%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不会再有抑郁症的二次发作。

你好, 焦虑症和强迫症归属于神经症性障碍谱系的亚型 。 神经症性障碍通常称为神经症,是一组有一定人格基础的心理障碍。 其临床症状包括心理症状(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

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通常没有明显应激源即并非由焦虑刺激引起的,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同时伴有明显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神经症性障碍。其精神症状为焦虑的 情感 体验;而躯体症状则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躯体症状和紧张导致的运动性不安。

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具有强迫症状持续重复出现,既源于自我又违反自己意愿,有意识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且冲突强烈,虽力图克制却无力摆脱的”强迫症特点”,以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焦虑、痛苦等情绪反应的神经症性障碍。

抑郁症则分属 情感 性精神障碍的亚型 。 情感 性精神障碍也称心境障碍 。

抑郁症是以与其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为主的心境障碍。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情感 低落、兴趣缺乏和乐趣缺失、精神运动性抑制或激越等的抑郁发作。

抑郁症根据 社会 功能受损程度和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可分为轻性抑郁症、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和复发性抑郁症四种亚型 。

因此,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都属于心理障碍,同时焦虑症和强迫症分属同一谱系,且并没有精神病性症状。而抑郁症分属心境障碍谱系,有可能会带有精神病性症状。

当然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都须前往省级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由医生进行诊断,若确诊,须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心理障碍的诊断有严格严谨的诊断标准,无法自行判断,也无法根据一些情绪或行为去直接判断,更不能单单以心理测试量表的结果作为诊断结果!

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这三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从表面的症状和临床定义区分,抑郁症是长期的心境低落,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强迫症是反复做或想没有意义的事。焦虑症是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但从本质看,都是因为焦虑,抑郁症一般是焦虑自己的能力和将来。强迫症焦虑的比较广泛,如强迫洗手是担心手不干净会得病,强迫锁门还是担心门没锁好丢东西,强迫思维一般是担心想不明白会有损失,还有一种强迫意向,就是担心自己做出极端事情。焦虑症的范围也很广,如担心家里人出事,担心自己做不好工作等。

出现不同的症状,和担心焦虑的对象不同有关,无论是治疗抑郁症,强迫症还是焦虑症,都是解决焦虑,焦虑就是担心,是大脑想出来的,包括不合理认知,惯性思维模式,还有就是没有安全感的性格,通过交流学习,改变不合理认知,建立新的思维模式,优化个性培养自信,就可以消除症状。

消除症状的快慢,康复时间的长短,要看心理咨询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患者本人的积极陪人,家人的理解。

这是三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

这三种疾病有一定的区别,抑郁症是以情绪持续低落,意志力减退,思维迟缓等症状。焦虑体现在情绪不稳定,总有一种紧迫感,烦躁不安惊恐发作时有病濒死感。而强迫症患者也知道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是多余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问题就在于他们控制不了自己。如果硬逼自己不去做那些事情,他们就会一直担心出现什么可怕的后果,并为此而焦虑、痛苦,结果就是一直延续着那些做也痛苦、不做也痛苦的行为。

抑郁症vs焦虑症

生理反应上 来看的话,焦虑的表现是以高唤起为特征,而抑郁则是抑制为特征。焦虑症会引发明显的情绪反应,且紧张或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境明显不协调。患者陷入焦虑时,便会出现心悸、不安、呼吸急促、肠胃不适、手心湿冷、极度疲劳等生理症状。

抑郁和焦虑的共病率很高 。一项病学调查研究中显示,焦虑障碍中有63%的患者同时患有抑郁障碍,而在抑郁障碍患者中,有67%同时有焦虑障碍。当焦虑的情绪无法得到缓解的时候,内心压力会不断的增大,这时候会转向对自我的攻击,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导致抑郁的产生。而抑郁症患者,内心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自我价值感不断降低。在寻求改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想要尽快改变此时的状态就会引起焦虑情绪。当患者既有抑郁症状又有焦虑症状时,要最以治疗抑郁症为主。

强迫症vs焦虑症

这种病确实有一些共同点容易混淆。比如生活中的事件,过分的担心焦虑,两者区别是看焦虑症是否存在强迫观念的性质,如果不存在的情况下就说明是焦虑症而不是强迫症,焦虑症还会伴随出汗,尿频尿急,胸闷气短等症状,运动方面来说,就会表现出坐立不安,搓手搓脚的表现,强迫症的就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强迫症和焦虑症都有焦虑的表现,但是强迫症焦虑是因为强迫思维反复出现以及强迫行为无法实施等原因造成的,但是焦虑症是因为无缘无故的因素导致的。

抑郁症说白了就是“心情不好”;强迫症主要是“难以自控,周而复始”;焦虑症就是一个“烦”,多呈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三者一般很少单独出现,常常团伙作案,每次行动都有一个主谋,其它的都是帮凶。它们还有一个“卧底”叫失眠,帮它们做内应!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出现。当面对生命安全、前途命运受到某些威胁时,人由于过度担心会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是一种复杂的烦躁情绪,含有紧张、着急、忧愁、不安等成分,具体的表现与所遭遇的危及情况有关。我的焦虑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点:无能为力

焦虑往往产生于人们对未知的恐惧。

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出现什么结果。所以感到焦虑。

一般情况下,即将发生的事情会有些难度,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当事情的难度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这时焦虑就会超出适当的程度,变成内心的干扰 甚至痛苦。

当你清醒的认识到,即将发生的事情,自己没有能力解决,你会心慌意乱、焦虑烦躁,无法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坚强的意志,一边承受过度的焦虑,一边增加自己度过风险的能力,在有效行动的过程中,焦虑症(过度的焦虑)会得到缓解。

第二点:没有安全感

关于焦虑曾有这样一个公式:

焦虑=关切+威胁

安全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看重的一种心理需求,也就是说它是我们都很关切的,所以,一旦感觉到不安全,我们就会感到焦虑。

有时候,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于外部。

就像这次新冠疫情,面对这种外在病毒的威胁,人人都会没有安全感,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但是也有一些情况,我们没有安全感并不是因为外部,而是因为自己的内心。

比如有的人,虽然他们的伴侣对自己一直很专一和忠诚,但是他们依然不放心,总认为对方有可能会出轨,于是经常通过查看手机,不断的盘问和审查等方式来减轻自己的不安全感。

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导致两个人的不信任和矛盾,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不安全感。

面对这样的焦虑,你需要明白的是:

有的安全感需要别人来给予,但更多时候的安全感,是需要我们自己给自己的。

当我们能够更多的看到问题积极的一面,内心变的更阳光、更乐观的时候,我们的焦虑也会少很多。

05

第三点:追求完美

焦虑是一种常常伴随着担忧、不安和恐慌的情绪,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担忧,并不是因为一件事我们可能会搞砸,而仅仅是因为它可能达不到自己内心的期望。

完美主义的人就深受这种困扰。

他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力求完美无瑕、设定非常高的标准,希望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尽善尽美的。但现实中,这种完美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追求完美的人总是处在一种忐忑不安的状态之中。

就像一位咨询者说的那样:“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了遗憾,如果生命可以重启,我宁肯重新再活一遍。”

追求完美的人,与其说是在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不如说是在恐惧。恐惧那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缺憾、不足和瑕疵。

面对这样的焦虑,你可以提醒自己:

真实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状态,要么全是美好,要么就是一事无成的,真实的生活永远是好坏参半的。

追求完美可以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但是接受残缺才是生活中更成熟的心态。

06

最后中山君想说,

一个人生活的怎么样,不仅取决于你经历了什么,也取决于你怎样看待自己的经历。

焦虑也是如此。

焦虑会影响你,但不会决定你。

真正决定你的,是你的内心。

内心变了,眼睛看到的很多东西都会随之改变。

心理障碍、双相情感障碍

太过焦虑说明心理压力大,想事情往往都是负面的

————

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上与下、明与暗、冷与热、内与外、饮与牌、左与右。这些还只是千百种对立之中的几个例子而已。有了一个板端,表示一定同时有相对的另一端存在。有了右边不可能没有左边。

在钱这件事上,有外在的法则,当然也有内在的法则。外在的法则包括商业知识、理财和投资策略等等,这些是很重要的因素,不过内在技巧也一样重要。举个例子来说,想成为一个顶级的木匠,拥有顶级的工具固然重要,但是能不能善加利用这些工具才是关键。

一句话:“仅有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还不够,你必须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的正确的人。”所以。你是谁?你如何思考?你的信念是什么?你有哪些习惯和特质?你对自己真正的感觉是什么?你如何与别人建立关系?你对别人的信任有多少?你真的觉得自己值得拥有财富吗?在恐惧、忧虑、挫折与种种不方便的情记下,你的行动能世力文向?你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还有行动能力吗?

事实上,你的性格、思想和信念,决定了你的成就能有多高。

焦虑症即通常所称的焦虑状态,全称为焦虑性神经病。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发病于青壮年期,男女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焦虑症的病前性格大多为胆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及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发病原因为精神因素,如处于紧张的环境不能适应,遭遇不幸或难以承担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等。

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可产生焦虑(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或者说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人应付、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事实上什么都干不了。焦虑症状也见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症、癔症、器质性意识模糊状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所以广义的“焦虑症”是很大一类障碍的总称,还包括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等等。这里所说的焦虑症是狭义的,在正式诊断中称为一般性焦虑症。目前认为,只有焦虑的原因不明显或和程度不相称,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也不明显,且延续时间较长时才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症的发病原因

对焦虑症的起因,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

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很多研究集中在两个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未确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

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

我认为,既然焦虑是积极应激的本能,那么应激行为,包括应激准备是焦虑成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应激行为的强化,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信息缺失),会出现刺激-反应的错误联结,或者程度的控制不当,使应激准备过程中积累或调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持续紧张、心慌等,影响到后续行为,而甲状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和紧张情绪有关的激素的分泌紊乱(过量)则对以上过程有放大作用。至于担心,多疑,也是思维能量过度的标志。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恐惧预感,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不稳定现象,如头痛、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胸闷、心跳、易出汗,四肢发冷,手指发麻,手抖,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阳萎等。有些患者为上述躯体不适感而焦虑不安。常自扪脉搏是否增快,心跳是否停止,呼吸是否还有,皮肤颜色是否已经改变,为此而情绪紧张。检查时患者焦虑,双眉紧锁,肌张力增加,反射活跃,常伴有不安的动作,如不断的眨眼,敲打手指或捶手顿足等。

患者发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容易激怒。注意力无法集中。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因担忧严重失眠。肌肉紧张。容易疲劳。由于过分紧张或担心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了理智时应有的思维和决策,而且这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出现。这些都是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急性焦虑发作时除情绪惊恐外,常有胸闷、窒息感心跳剧烈、面手发麻、有“要死去”的感觉,或“要发疯”、“要晕倒”的感觉,常以为心脏病发作去急诊。

所谓焦虑性歇斯底里,见于部分焦虑症患者,可有阵发性恐惧发作,表现心情极度紧张恐惧,心慌,呼吸困难,喉部有窒息感,出冷汗,全身颤抖以及晕眩和飘浮不稳感等。患者往往认为这是一种濒死的感觉,它与歇斯底里的区别,在于发作间期仍有上述焦虑,紧张情绪存在。

焦虑症的鉴别

神经衰弱患者可有焦虑症状,但焦虑症的焦虑紧张情绪较一般神经衰弱的症状更为突出。恐怖症多表现为对某一物体,某疾病或某种环境的恐惧和严重不安,且常伴有其他强迫观念和行为,虽伴发焦虑,但与焦虑症有区别。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多继发于疑病症状,而疑病症状又与自身内部特殊不适感受和以往生活经历、联想或暗示等有关,因而应与焦虑症相鉴别。忧郁症与焦虑症不同,前者的焦虑必然与他的疑病和自罪等妄想观念有关,这类患者的焦虑发作的背后,忧伤情绪总是存在的;若一个原来适应性很强的人突然发生焦虑发作,则应在排除器质性因素后首先考虑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在早期也可有严重的焦虑或焦虑疑病,若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时,鉴别并不困难。有一些器质性脑病的患者,当临床上尚无明显的痴呆症状时,可能有焦虑或焦虑发作。另外,也有许多药物中毒或戒断症状是以焦虑开始的,应根据病史及检查进行鉴别。

对于一般性焦虑症,一般都是紧张、不安、担心在较长时间的持续。所以对某一事物,比如学习、工作的担心超过半年,就构成焦虑症。焦虑和担心的内容,如果是关于被细菌感染(强迫症)、惊恐发作(惊恐症)、当众出丑(社交恐怖症)、长胖(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疾病(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应该适用对应的心理障碍。但也可以用治疗焦虑的某些措施缓和情绪,消除紧张。如果焦虑是由疾病、药物(包括酒精、毒品)引起的生理作用,则以消除这些问题为主。

治疗

对焦虑症患者的治疗,首先是心理治疗。

以同情的心情去关心体贴患者,协助其消除病因,对病因有正确的认识,解决具体困难,并对疾病的性质加以科学的解释。焦虑的性质是一种心理反应,虽然焦虑时有各种身体症状,但不是身体发生了严重疾病,因此不要害怕。焦虑反应消退后不会留下任何严重后果。

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包括听轻松音乐、打球、跳舞,能迅速减轻焦虑。

个性胆怯、自信不足的人易有焦虑,所以讲究心理卫生,提高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因素,敢于面对现实,在预防焦虑方面有重要意义。

配合给以适量的抗焦虑药物。许多药物也有迅速、安全地控制焦虑的效果,应按医嘱使用。

如利眠宁10~20mg或安定25~75mg每日3次口服。

有人报道心得安10~30mg,每日3次口服有一定疗效。

胰岛素低血糖疗法有镇静作用,当焦虑症状与忧郁症状同时存在时,三环类抗忧郁药可与利眠宁类药合并应用。

焦虑症是焦虑神经症的简称,是一种功能性或心理障碍。身体各系统并无疾病,也没有任何危险性,不会危及生命。如何自我防治焦虑症呢

(1)应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因此病人不应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2)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3)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4)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

(5)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家属、同事、组织上的关照、支持,解决好可引起焦虑的具体问题。

(6) 适应用抗焦虑药,如安定10mg,每晚口服1次;多虑平25mg,每日2次口服;或氯丙咪嗪25mg ,每日2次口服。

(7)生物反馈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老年人身上也存在着焦虑过多的现象,这常称为老年焦虑症,但人们往往忽略这种心理疾病,而把原因归结到一些器质性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中去,认为是这些疾病的症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35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