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心理特征如下:
心理扭曲:
患者拥有明显的自恋倾向,性情冷淡,常会出现幻觉,脱离现实的情境,无法正常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易和周围的人产生冲突,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常规的事,甚至会有自杀倾向。
情感冷漠:
对他人的感受和想法碰嫌伍漠不关心,对其表扬以及批评都是无所谓的态度,会出现幻觉认为自己总被别人所害。
行为异常:
生活中易冲动,一点小刺激就能引起强烈的反应,攻击他人,甚至有暴力倾向,欺弱怕硬,善于表演,喜欢撒谎。
拓展:
心理变态有很多种类型,特征因其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表现也有所不同。会出现心理扭曲、情感障碍、行为异常等特征表笑或现。
心理变态又称“心理异常”、“心理障碍”。 指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力、意念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异常表现者洞。
一般情况下,人的情感动力特性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事物价值关系变化特性,这就构成了人的情感动力特性偏差,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所拥有的情感动力特性严重偏离一般人的情感动力特性,称为情感变态(或人格障碍);二是个人或集体对于事物的情感动力特性严重偏离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变化特性,称为情感病态(或心理病态)。
一、情感变态(或人格障碍)
人格是指人在其生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性心理(或个性情感)特点,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动力特点,二是指向性。其中,动力特点就是气质类型,主要是指人的认知、情感与意志活动的强度性和稳定性;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是指向外部世界还是指向内心世界。根据气质类型和指向性的不同配合,人格可分为八种基本类型:多血质外向型、多血质内向型、胆汁质外向型、胆汁质内向型、抑郁质外向型、抑郁质内向型、粘液质外向型和粘液质内向型。显然,人格障碍也可相应地分为八种基本类型。
(一)攻击型人格障碍
它又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多血质外向型人格的极端化形式,这种人的心理活动有极高的强度性和极低的稳定性,而且行为对象总是指向外部世界。
这种人常常表现为:容易发生暴发性、攻击性行为,对社会和他人十分冷酷无情,缺乏友好和同情心,缺乏责任心;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准则,经常发生反社会或攻击他人的言行,并且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没有羞愧和悔改之心;经常撒谎欺骗,对朋友无信义、不忠实;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疾苦无动于衷;性生活轻浮、随便;生活和工作无规律、无计划、常旷工、常违法乱纪、常酗酒和破坏公物等。
这种人格障碍主要是因为早年丧父丧母、双亲离异或是养子,存在先天性生理缺陷,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父母喜恶无常、赏罚无明使孩子无所适从,父母自身树立了不道德、缺乏自制、没有爱心等恶劣榜样。
(二)抗拒型人格障碍
它又称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是多血质内向型人格的极端化形式,这种人的心理活动有极高的强度性和极低的稳定性,而且行为对象总是指向内部世界。
这种人常常表现为:情绪易躁易怒,对社会和他人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但在外表上百依百顺;表面上唯唯诺诺,暗地里敷衍塞责;经常故意迟到,拖延时间,不听从分配和调动;经常牢骚满腹,暗地破坏或捣乱,又很依赖权威;情绪波动大,行为反复无常;常常损人不利己,而无真正的悔恨、自责或罪恶感;自卑感强,经常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自尊心受挫,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约束,具有强烈的抵制和报复心理。
(三)偏执型人格障碍
它又称妄想型人格障碍,是胆汁质外向型人格的极端化形式,这种人的心理活动有极高的强度性和极高的稳定性,而且行为对象总是指向外部世界。
这种人常常表现为:有极度的情绪敏感性,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多心多疑,心胸狭窄;爱嫉妒,对别人的成就和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背后说风冷活,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总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总是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配偶不忠等。
(四)自恋型人格障碍
它是胆汁质内向型人格的极端化形式,这种人的心理活动有极高的强度性和极高的稳定性,而且行为对象总是指向内部世界。
这种人常常表现为:对批评的反应通常是愤怒、羞愧和耻辱,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喜欢指挥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过分自高自大,希望受别人的特别关注;总是认为他所关注的问题是世上最重要的;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之幻想;渴望持久的关注和赞美,缺乏同情心,有很强的嫉妒心。
(五)癔症型人格障碍
它是抑郁质外向型人格的极端化形式,这种人的心理活动有极负的强度性和极低的稳定性,而且行为对象总是指向外部世界。
这种人常常表现为:情绪表露过分,喜欢表现自己,总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装腔作势,大惊小怪,无病呻吟且演技逼真;具有高度的自我暗示性、被他人暗示性和幻想性,经常利用幻想来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情绪易变,感情丰富,热情有余,但稳定不足;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谄媚,有时使用操作性的自杀威胁;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有热情,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利益需要;高度的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别人的注意和夸奖,如果投其所好就会欣喜若狂,如果不顺心意就会不遗余力地攻击他人;性心理发育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和性过分敏感,女性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地诱惑勾引他人;情绪变化很大且狭隘,对遇到的挫折无法忍受。
(六)分裂型人格障碍
它是抑郁质内向型人格的极端化形式,这种人的心理活动有极负的强度性和极低的稳定性,而且行为对象总是指向内部世界。
这种人常常表现为:喜欢幻想,经常出现奇怪的信念、言语和行为;外表和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语言表达能力差,经常用词不当,表达不清,争论问题总是离题,没有一致的逻辑性;经常出现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容易产生幻觉;对人冷淡,喜欢独处;不能享受天伦之乐,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对别人的意见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生活平淡、刻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性欲冷淡,不近女色;总是过度焦虑和充满敌意。
这种人格障碍往往是因为在早期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打骂,得不到父母的爱,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
(七)强迫型人格障碍
它是粘液质外向型人格的极端化形式,这种人的心理活动有极低的强度性和极高的稳定性,而且行为对象总是指向外部世界。
这种人常常表现为:注重细节,忽略关键要点;循规蹈矩,不知变通,很难应付突发事件;责任感特别强,为工作不惜放弃闲暇娱乐,不惜中断与朋友的交往;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压抑心理和不安全感;过分注意他人的态度、观点,情感表达拘束;优柔寡断,处事过于慎微,缺乏幽默感,缺乏生命活力。
强迫型人格障碍通常是由于父母从小管教过分严厉、苛刻,造成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遭到惩罚,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忧虑的情绪反应。
(八)回避型人格障碍
它是粘液质内向型人格的极端化形式,这种人的心理活动有极负的强度性和极高的稳定性,而且行为对象总是指向内部世界。
这种人常常表现为: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很少有好朋友;不轻易卷入他人事务中,行为退缩,尽量逃避社会活动或人际交往;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心理自卑;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和可能的冒险,瞻前顾后,安分守己,轻微的挫折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这些人在单位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二、情感病态(或心理病态)
心理病态包括社会心理病态和个体心理病态,其中,社会心理病态是社会对落后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它是建立在社会或他人某些不合理需求基础之上,产生于某些落后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个体心理病态是个体对异常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它是建立在个人自身某些不合理需要基础之上,产生于某些异常的生活经历、身体状态、环境因素和精神缺陷。
(一)社会心理病态
社会心理病态一方面包括长期沉积下来的落后的传统的社会心理病态,如“多子多福”心理、“光宗耀祖”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心理、“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心理、“男尊女卑”心理、女性的“从一而终”心理、“夫唱妇和”心理等;另一方面包括社会新产生的社会心理病态以及从境外渗透进来的社会心理病态,如“金钱至上”心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心理、“爱情是游戏”心理、“权钱交易”心理等。
(二)个体心理病态
个体心理病态是个体正常心理的极端化形式。例如,适度的利己心理属于正常心理,而极端的利已心理就是自私心理;适度的取利心理属于正常心理,而极端的取利心理就是贪婪心理;适度的惜财心理属于正常心理,而极端的惜财心理就是吝啬心理。
1.自私心理 当人没有足够的能力通过正当途径获取利益时,当人处于孤立而狭隘的社会关系时,当人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时,当人看不到自私对道德形象的损害和对内心平衡的破坏时,当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不高而难以形成高层次价值的需要时,当人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时,就容易产生自私心理。
2.贪婪心理 当人的某种物质享受欲望出现病态性亢进时,当人面对他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失去平衡时,当人的薄弱意志抵不住金钱与物质的诱惑时,当人失去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时,当人失去道德良心时,当人曾经饱尝金钱与物质贫乏之苦时,就容易产生贪婪心理。
3.吝啬心理 当人处于孤立而狭隘的社会关系时,当人得不到真正的友谊时,当人缺少亲密的情感交流时,当人没有同情心和人情味时,当人对他人抱有强烈的戒备心时,当人对外界风险存在严重焦虑时,当人极度关心既得利益又担心失去它时,当人过分迷恋物质利益而忽略精神利益时,当人从小受到冷淡、敌视、不公正惩罚等待遇时,就容易产生吝啬心理。
4.空虚心理 当人失去精神信仰和人生奋斗目标时,当人的成就或劳动能力得不到实现或得不到承认时,当人处于精神压抑和神经紧张时,当人缺乏自信而看不到发展前途时,当人面临生活困难和失业威胁时,当人的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而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时,当人的社会地位下降而社交范围急剧缩小时,当人的社会地位上升而亲密朋友反而疏远时,当人的财富聚敛到一定程度再没有往日对于财富追求的激情和冲动时。
5.依赖心理 当人有自卑感而缺乏自信心时,当人担心被遗弃而无自立能力时,当人长期处于过分偏爱之中而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时,当人的能力和个人价值长期受到压抑而又处处委屈求全时,当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而不求上进时,就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6.虚荣心理 当人存在心理缺陷时,当人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时,当人无力获取真正的荣耀时,当人面对他人的荣耀而失去平衡时,当人处于受歧视、受压迫的境地时,当人的能力和成就得不到实现或得不到承认时,就容易产生虚荣心理。
7.浮躁心理 当人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而无所适从时,当人无力成就事业而想投机取巧时,当人做事无恒心而想急功近利时,当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而很难预测和把握未来时,当人在他人的成功面前失去平衡时,当人失去已有的优势面临新的严重挑战时,就容易产生浮躁心理。
8.迷信心理 当人没有精神依托和人生信仰时,当人面临生活转折而不能预测和把握未来时,当人依赖于他人、依赖于权威时,当人不懂科学而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时,当人对外界力量感到神秘和恐惧时,就容易产生迷信心理。
9.压抑心理 当人承受繁重的学习与工作任务时,当人处于紧张的人际关系时,当人处于僵化而过于严厉的社会体制时,当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时,当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当自己存在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而受到他人歧视时,就容易产生压抑心理。
10.怪癖心理 病态的、极端化的爱好就是怪癖,如吸毒、吸烟、酗酒、洁癖、吮指头指甲、开灯睡眠癖、乘车恐怖、疑病癖等,它在本质上就是人与某一条件刺激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病态的、稳定的价值联系,它的形成可能出自于他人的引诱和强迫,也可能出自于自己的好奇和模仿,还可能是出自于生理上、心理上和生活上的暂时需要,或者出自于一次或多次的强烈刺激。怪癖通常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而怪癖的消除往往需要坚强的意志。
中篇小说《人生》是路遥先生较为早期的作品,相比于《平凡世界》,《人生》无论在篇幅还是知名度上,都稍逊色于后者,但其深远意义,却影响了无数身在迷途中的人。
马云曾说:“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18岁的他当然不会想到,31岁还是英语教师的他,因为一个重要决定,在35岁时成立了阿里巴巴后,摇身变成那个“改变世界”的男人。
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命运的转折,使得他不停辗转于陕北的农村和县城之间,在经历过人生低谷和高光时刻之后,又一次回归土地,回到原点。
诚然,人生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前行,都足以改变你的人生,这点在路遥先生的笔下,显得更加传神。
我也是满怀激动的心情读完《人生》,但相比于书中迂回婉转的人物命运,我还读到一份关乎于爱情的哲学,即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爱情,也同样映射着现今社会的许多恋爱关系问题。
书中人物高加林、黄亚萍、刘巧珍相互之间的爱情羁绊,也蕴含着三类不同的爱情观,在幸福、屈辱、错过、遗憾中,将那个小县城各个阶级人物之间的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为故事主角的高加林,虽然出身于一个陕北偏远的农村里,但拥有健美修长身材、“特别耐看”相貌的他,自小就有着摆脱父辈世代农民的身份。
因此即便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他依旧关注和研究国际局势,热衷于文学,渴望用自己的才华成就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但故事的开头,这样一个农村里的“天选之子”高加林,却因为同村人高明楼走后门的关系,让他儿子高三星顶了自己民办教师的职务,让自己做回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命运的不公,让年轻气盛的高加林无比不甘心,但却又无可奈何。在这种从“人名教师”到“农民”的极度落差感中,痛苦的他遇见了那个给自己生命中第一束阳光的人——刘巧珍。
作为村里有名大户人家的二姑娘,刘巧珍的出现和“蓄谋已久”的告白,让本就在人生低谷的高加林,第一次品尝到爱情幸福的滋味。
“爱情啊,甜蜜的爱情!它就像无声的春雨悄然洒落在他焦躁的心田上。他以前只从小说里感到过它的魅力,现在这一切他都全部真实地体验到了。而最宝贵的是,他的幸福正是在他不幸的时候到来的!”
和巧珍甜蜜的爱情,给了高加林莫大的心理安慰,但命运似乎又在这个时候,给了他另一个惊喜。
托自己当高官二叔的福,原本已经是农民的他,经过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的“暗箱操作”,摇身一变,成了县里的通讯干事——妥妥的公务员。
命运的扭转,让高加林又一次回到了县城,成了别人眼中拥有体面工作的成功人士,加上出色的工作能力,扎实的文字功底,让这个土生土长的乡下小伙儿,瞬间成为了县城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也在这时,高加林遇见了自己的高中同学,那个家境殷实的南方姑娘——黄亚萍。
曾经在学生时代默契十足的两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经常探讨国际局势和当代文学。相比于只会谈家长理短的刘巧珍,黄亚萍无论从家境,还是学识,都强烈吸引着高加林。
尤其是黄亚萍的那句:“咱们一块儿生活吧!跟我们家到南京去!你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在大城市里就会有大发展。”这让一直志向远大的高加林,着实心动了。
“他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这也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人生命运的转折!”
为了那梦寐以求去大城市的机会,也为了眼前这个闪耀着知性光辉的城市女孩儿,纵使心里有愧,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善良漂亮的刘巧珍,和黄亚萍展开了新时代青年的浪漫爱情。
站在高加林的角度,他对刘巧珍付出过真感情,也只是因为两人身份的差异和自己的未来,而选择了有相同价值观,且能够帮助自己的爱人,这无可厚非。
但这样对原本爱情的背离,是那个时代不择不扣的“陈世美”,也是现如今令人不齿的“凤凰男”。
像高加林这样的年轻人,在现今社会中比比皆是,他们都自顾自地以为自己遵从了内心,捍卫了自己的爱情,但他们的本质,往往是更爱自己。
而所有付出的照顾、珍视、牺牲,不过是为粉饰自己骨子里的自私而已。
黄亚萍是江苏人,父亲是县武装部长和县委常委,母亲也是县药材公司的副经理,她便是随着父亲的调任,才来到这样一座北方的县城生活。
转来县高中的最初,“官二代”的她,压根看不起农村来的学生,但高加林是个例外,他的性格、眼界、聪敏和精神追求,都是她很喜欢的。
但自从中学毕业后,留县城工作的她,和回农村教书的高加林,犹如两个世界的人。即便心里念着高加林,却始终没有勇气相约再见。
最终,她还是选择了那个“门当户对”,且对自己关怀备至的张克南。
然而,命运却让黄亚萍和高加林再一次相遇,而彼时,高加林已经变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瞬间点燃了她心中炙热的爱情之火。
“她现在的内心里狂热地爱着高加林,觉得她无论如何要和高加林生活在一块。”
爱情的驱使,让这个本就深受“自由恋爱观”熏陶的城里姑娘,即便在父母强烈反对的情况下,也要毅然决然地和张克南分手,投入高加林的怀抱里。
她和高加林的恋爱方式是“现代”的,全然不理睬社会的舆论,疯狂地陶醉在他们高调的、罗曼蒂克式的热恋中。
恋爱中的黄亚萍对高加林是非常豁达的,她几乎把自己全部的工资都花在了高加林身上,给他买春夏秋冬各式各样的时兴服装,还隔三岔五给他送来罐头、糕点、高级牛奶糖、咖啡等县委书记都不常吃的东西。
在旁人眼中,她是那个敢于为爱作斗争的勇士,但在她与高加林相恋之前,书中曾有过这样一段独白:
“她现在才清楚,她实际上一直是爱高加林的!他也是她真正爱的人!她后来之所以和克南好了,主要是因为加林回了农村,她再没有希望和他生活在一块儿。不必隐瞒,她还不能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想她一辈子吃不了那么多苦!”
这才是她内心对爱情真实的写照,以至于高加林被县委辞退,重新成为一个农民后,她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
如果说高加林粉饰了自己带有物质的爱情观,那么她所隐藏的,就是爱情中,那“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杂质。
与高加林同属陕北农村的刘巧珍,家是村里的大户。漂亮得像花朵般的刘巧珍,并不是简单的农村姑娘,她虽然没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寻常,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没有文化的遗憾,让她决心选择一个有文化、而又在精神方面很丰富的男人做自己的伴侣,高加林就是这样的男人,多年来,无论高加林在农村教书,还是回乡务农,她都一直爱慕着这个男人,为他发狂发痴。
她的爱就像珍珠一般剔透,为了心上人可以付出一切。
高加林碍于脸面无法在市井里叫卖白馍,她就替他去卖。
高加林嫌弃她不讲卫生从不刷牙,她就当着全村人的面刷牙。
后来高加林进城当干事了,她还将辛苦劳动换来的几十块都给高加林,担心他在城里不够用。
恋爱之初,她曾对高加林说:“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待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
就是这样一个闪耀着金子般光芒的女孩,即便在高加林选择了城里姑娘黄亚萍时,尽管自己爱得要命,也还在为对方着想,担心自己拖累了对方。
她的骨子里是自卑的,尤其在面对才华出众的高加林时,大字不识一个的她,将自己的爱卑微进了尘埃里。
她深知自己农民的身份,已经和成为县委干事的高加林,有着天壤之别,因此选择了不拖累、不打扰,将爱情埋藏在心里,即便已经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也不忘在高加林落难之时,伸手援助。
这样的爱,看似如同“金子”般闪耀,实则是金子背后的阴影,所有的付出,只为照亮眼前的人。
放在旧时,这样的爱会像《梁祝》一样被赞颂,但放在今时今日,则会被贴上“傻”“痴”的标签, 因为越全力付出的感情越廉价,因为这样的爱,不值得在人间。
小说的最后,被检举走后门的高加林,丢失了体面的工作,丢掉了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也没能和黄亚萍走到最后。
在又一次回归农民身份后,他不由得认清自己的内心,发现爱的人依旧是刘巧珍,但彼时刘巧珍已经嫁作人妇,不再属于他。
而黄亚萍,在经历了一番自认为罗曼蒂克的爱情后,在高加林成为农民时,陷入爱情现实的两难境地,最后好不容易做出自己哪怕当农民也要和高加林在一起时,被高加林的一句:“我实际上更爱巧珍”给打破。
她做出了自己最崇高的牺牲,却并未换得感情的回馈,在她昙花一现的浪漫爱情背后,夹杂着一个男人将他作为自己进步阶梯的无奈。
从小说回归现代生活,像高加林这样不遵从自己内心选择,为了机遇而牺牲感情的“凤凰男”“拜金女”常有,而像刘巧珍这样,以一颗赤子之心,为爱人全心全意付出的人却不常有。
造成这一现 状的缘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认知不够,总以为自己可以找到更好的,却总在丢弃那些对自己最真的。
路遥在《人生》这部书中曾说:“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
其本意便是在告诫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拥有雄心壮志是好事,但切记不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丢失本心,去为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牺牲眼前的美好。
生活是如此,感情亦是。
很多人对待爱情的初心,如同刘巧珍般炙热,而后历经现实物质洗礼后的他们,开始追逐那些不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把自己变成了高加林。
但到了最后,当梦破碎后,他们又变成了不能“共苦”的黄亚萍。
而这,大概就是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