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误解
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很多错误的理解,比如认为有暴力行为的就是反社会人格,或者是心理阴暗的,甚至是所有存在犯罪记录的人,都被归入到反社会型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是不能单凭一次拘捕,就认定是反社会型人格,偶尔发生的犯罪行为,需要根据反社会的特征来区分,比如有些是因为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物质滥用(药物,酒精等等)。 除此以外,还需要对比以前的行为记录,分析有没有存在反社会的特征。
本文的第一段就是想纠正下,对反社会型人格的错误理解,不要把所有的犯罪直接等同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人学习研修记录,谢绝转载转发和拷贝。
人格障碍筛查测试 zxgjcn/g/pdq4
心理健康专题: xmcscn/z/xinli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概念和特征
目前存在三个关于反社会的概念,分别是DSM-5,ICD-10和PCL-R 。 这里分别列举,做一个特征上的描述。
1、DSM-5 在DSM-5中,描述为ASPD,也就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在诊断ASPD中,比较注重的是外部的品行上,比如:犯罪行为、习惯性说谎、为人鲁莽、行为冲动、具有攻击性、没有稳定的工作、财务混乱。
2、ICD-10 在ICD-10中称为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ICD-10主要是从认知体系、情感特征和人际关系方面去分析,而对人的品行方面没有过多的解读,比如:i)喜欢责备他人、不负责任 (认知体系) ; ii) 情感淡漠,肤浅,无负罪感,挫折忍耐性差(情感体验);iii) 可以建立人际关系,但是不稳定,难持续,友情肤浅而不牢固(人际关系)。
3、PCL-R PCL-R描述为精神病态,也叫病态人格,这里的描述就更为复杂,基本上是把DSM-5和ICD-10给结合了起来。 特征为:病理性说谎、喜欢操控他人、自大、无懊悔,无共情能力、情感淡漠肤浅,寻求刺激、行为冲动、不负责任、常有犯罪行为。
从上述三种来看,精神病态,或者是病态人格,更加严重,也必定包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却不一定能诊断为精神病态。 也即是: 精神病态>ASPD
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xmcscn/x/mmpi
但是实际上在诊断ASPD中,并不详细区分采用是什么诊断标准,这个概念是泛化的,通常的做法是列举出多少条特征,符合多少条以上就算满足条件。当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还是比较容易识别和把握。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思维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思维是异于常人的,这的挑选出一些比较常见的,用来做参考分析,可以很好的反应出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我跟普通人是不同的。 (获取友人的肯定和赞同,通常aspd的朋友也大多是社会适应性不良者)
2、我造成了对别人的伤害?那是不存在的事。(漠视他人,无共情能力,缺乏悔改之心)
3、警察才是罪犯。 (敌视执法者)
4、就算我不偷他钱,别人也会偷他钱的。(用歪理来解析自己的行为)
5、我觉得我偷窃是不会别抓的,我熟练的很,我有朋友帮我。(低估后果)。
6、即使我被关进去了,我很快就会出来的,我跟某某某(执法者)关系好。(吹嘘自大)
7、他帮我是应该的,因为他有这个能力,我跟他关系铁。
8、我觉得我没什么问题,我不需要改变,需要改变的是他们,是这个社会。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难度非常大,最主要的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没有求助的动机,在他的认知世界里,他是正常人,而是社会病态了,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妥,也无法认识到自己做过的事是错误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40岁左右),也有部分人能回归到社会生活中来,遗憾的是这个比例并不高,大部分人在20岁左右走向犯罪高峰,可能失去生命,也有可能进了监狱。
ASPD最佳的干预时机,应该是中学阶段(初中高中),以避免恶性持续发展,以至于成年后就很难改善了。
楼上两位的回答,重点讲述了,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国家、政府、政策的关系。如果只是这样认为,那将是很片面的、相当局部的认识。
反社会人格,很可能来源于遗传基因,但这还没有科学定论,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持。而精神变态已经明确是遗传基因导致的。
精神变态的特征是,大脑对情感刺激的反应缺失,这样的人没有感性,完全靠理性来为人处事。而与之相反的、相对立的,就是反社会人格,因为反社会人格,恰恰就是感性超过了理性。
虽然反社会人格与精神变态相比,并没有情感的哪方面的缺失,但感性超过了理性,理性与感性的对抗之下,理性会是不堪一击的。
那么,既然反社会人格,感性十足情感丰富,为什么反而是情商最低的一类人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森田理论可告诉你真相,你越关注的,你反而越是做不好、做不到。
与普通人相比,精神变态者,通常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得体的绅士风度,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高学历,这都得益于他完全依赖理性的大脑。与普通人相比,反社会人格,通常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居无定所,没有稳定的职业,没有牢固的婚姻,甚至无法与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这都源自于他高度的感性起到的相反做用——情商偏低。
情商低,会导致工作与婚姻的不顺,更会导致人际关系越发恶劣。正是恶劣的人际关系,导致了反社会人格的产生,并随着岁月的流逝,在认知上愈发加深。再加上,工作与婚姻的不顺,常会使反社会人格的人,时常处于一种,火山即将爆发的,愤怒临界点。易怒是反社会人格的一个明显特征。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国家、政府、政策的关系,只是微不足道的冰山一角。反社会人格障碍,是起源于自身,发展在与社会的交融当中。所以说,反社会人格障碍,就是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社会给他施加了压力,他们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个反做用力,这就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本质。
那么,接下来谈谈,如何预防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护理措施。
(1)首先要从家庭做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一个情商高的孩子,势必会与反社会无缘!(2)自已经有了反社会心理,要主动寻求心理指导,寻求医生的帮助。同时要明白,自已的反社会意识,本质是来源于,不正确的人与人关系的认识,要明白,正常人是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的,所以,你要把情看得低一些,把理看的淡一些,活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也不是所有人,过好你自己,万事都OK!(3)已经有了,严重的反社会心理,心理辅导也不起效果,那就封闭自己,做个隐士,修身养性的同时,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来学习。同时这样也避免了自己与他人的不愉快。当修成正果时,在回归到社会中来。(4)反社会人格的人,要注意,避免被不法之徒或恐怖分子唆使和利用。在情绪激动,不受控制时,尽量克制,不做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5)正是社会给他们施加了压力,他们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个反做用力,这就是反社会行为的产生诱因。所以,预防反社会人格障碍,一定要从精神文明入手,使国民养成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作风,杜绝欺压、欺诈行为。在这里,我们呼吁,国家政策相关制定者,要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定要两手抓,那个也不能落下。
反社会性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曾被称作病态人格或社会病态人格。主要表现为道德意识及道德行为障碍,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缺乏道德观念,缺乏罪恶感,情感不成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此类人格障碍患者无视他人的权利和情感,为了攫取物质或满足私欲而利用别人(自恋性人格有所不同,他们利用别人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理当如此)。特征行为是以冲动和不负责任的方式,有时是敌意和严重暴力显露内心冲突。他们对挫折的耐受力很差。常不能预计自己的反社会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丝毫没有不道德或罪恶感。许多人很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或归咎于他人。在其人际交往中信口雌黄。惩罚既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也不能改善其判断力和预见力,而只会使他们对世界更冷酷。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常伴有酒中毒,药瘾,背信,*乱,工作失败,频繁迁徙和牢狱生活。在西方,反社会性人格以男性较为多见,而边缘性人格多见于女性;这两类人格障碍有很多共同之处。在这两类人格障碍患者的家族中,亲戚多有反社会性人格,物质滥用,婚姻破裂和虐待儿童的发生率很高。患者的父母常关系不和,患者在性格形成期有严重情感剥夺的经历。患者寿命缩短,但幸存者中病征随年龄增长趋于稳定和消失。
起源
香港电视连续剧《还我今生》中的世杰,他8岁因意外患上抽搐症,处于半植物人状态,其兄在父亲残疾、母亲另嫁的情况下,呕心沥血地维持了一家,并不惜一切代价使其起死回生。而他康复后,为了满足私欲,先是抢占了哥哥的未婚妻,又认仇人为父,气死亲生父亲,最后发展到逼死亲生母亲、谋杀亲哥哥,一系列行为可谓丧尽天良,毫无人性。
世杰的人格为常人所无法接受,甚至无法理解。用病理心理学原理分析,其人格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这是一种犯罪型人格障碍,其基本特征是没有“良心”,干了坏事一点儿也不觉得难过,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且总是将自己的幸福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类型的人一般智力发展发育良好,只是私欲极重,并为之不择手段地去攫取,富于攻击性和破坏性。
现状
现实生活中,具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倾向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私欲,有的营私舞弊、贪污诈骗,有的杀人放火、拐卖儿童,有的卖*嫖娼、走私贩毒,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危害。
主要表现人群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在儿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碍,如世杰小时干了坏事,自己一推了之,老是让哥哥背黑锅挨打,而其母却因其成绩好,聪明灵活,百般偏爱袒护,忽视了对他的品行教育,以至酿就了后来极端自私的人格。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儿童、少年的品行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要进行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让儿童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能光享受,还应履行义务和责任。
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对儿童、少年的不良行为倾向,要及时时行教育、批评,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掉以轻心,甚至包庇纵容,以免酿成恶果。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
1遗传。本症在亲属中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相关,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有资料表明,患者双亲的异常脑电图率较高;单卵孪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较高,脑电图很相似,犯罪率超过双卵孪生子。病态人格的寄养子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
2大脑发育不良。脑电图检查证实该类人格患者大脑发育不成熟,可能有过大脑损害。从病理心理学分析,患者的心理行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征,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变化。
3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少调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和睦家庭关系、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类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儿童期,这已是公认的事实。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态人格)的临床症状特点
1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矫正困难。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有时虽能察觉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困难,但却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是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动因。概括地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七无"特征:①无社会责任感;②无道德观念;③无恐惧心理;④无罪恶感;⑤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⑥无真实或真正感情;⑦无悔改之心。 病态人格一旦形成,不易矫正。因此,必须强调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加强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以防日后人格畸形发展。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有一定帮助,但是难以根治。当患者发生危害社会治安问题时,应予以收容。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临床表现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冷漠无情、无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冲动和缺乏罪责感。
冷漠无情的表现是为人自私自利,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从不关心他人,常常对他人甚至亲友采取令人痛苦的残酷行动。但表面可能具有一定的魅力,例如具有一定的能力或特长,因而往往也能与他人维持一种肤浅的、短暂的友谊关系。但时间一长必然与人分道扬镳。也不能维持长久的夫妻关系。
无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表现是不承担义务和责任以及屡屡违反社会准则。前者如随意旷工、长期待业在家坐吃而心安理得、不照顾妻儿也不赡养父母等;后者如反复说谎、偷窃,反复违反校纪厂规等。
行为冲动的表现是行动往往凭心血来潮,想干什么便干什么,事前并没有周密的考虑或计划打算,例如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屡次无故更换工作岗位、动辄斗殴或谩骂等。
缺乏罪恶感的表现是从不内疚和自责,相反却总是去责难别人,因而屡教屡犯,给人一种无药可救的感觉。有时虽然也能在他人指责下迫于压力作出检讨,但仅停留在口头上,绝不会有痛改前非的行动,而且片刻即忘,依然故我。
与冲动性人格障碍的鉴别
冲动性人格障碍虽然行为冲动,但冲动过后,常常后悔不已,且具有阵发性特点,平时在社会交往中有时可有相当良好的人际关系。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冲动行为则表现为想干什么便干什么,事后毫不后悔,没有内疚感和自责感,令人不可理喻;在人际交往中只能与人维持一种肤浅的、短暂的友谊关系。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诊断要点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诊断要点为:
一是行为违背社会常情,与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相悖,且习以为常。
二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头脑中只有自己而无视他人,从不关心他人痛痒。
三是明显缺乏自控能力,行为常常失控,故冲动任性、难以与人保持深刻的人际关系,虽然明知行为错误,也不感到内疚和不能吸取教训。
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下列3项:
(1)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2)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
(3)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
(4)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赡养子女或父母;
(5)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
(6)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
(7)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
(8)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
(9)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2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列3项:
(1)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2)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3)习惯性吸烟,喝酒;
(4)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5)反复偷窃;
(6)经常逃学;
(7)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
(8)过早发生性活动;
(9)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10)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11)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
(12)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人格障碍治疗
(一)药物治疗:
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对某些表现可能有一定效果。情绪不稳定者可给以小剂量酚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2—4毫克或氯丙嗪100-200毫克睡前一次。
(二)精神外科治疗:
大脑一定部位定向破坏手术可改善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症状,如冲动行为明显者。但手术可导致不可逆脑局部损伤,故外科治疗应采取慎重态度。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是有益的,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人道主义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个性的缺陷所在,进而指出个性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
治疗性社区,或称治疗性团体。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参加其中活动以控制和改善他们的偏离行为。在这里他们可以丢掉那些获得和习得的不良习惯。
哲学家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西方某些心理学家说“有反社会型人格……”那么,真理只有一个,谁对?谁错?《知觉生长模型》理论支持哲学家的说法。
首先,人之初,虽然有性格素质遗传,但这点是可以后天改变的。而且,遗传性格素质与是否反社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例如,一个性格顽强的人,可以是反社会的人,也可以是爱这个社会的人。
第二,“反社会”具体反的是什么社会?这是个最具争议的问题。在上世纪,东西方阵营对垒时期(冷战时期),反对西方社会,被他们的国家认为是反社会人格,但东方阵营认为他是革命者。在我国,蒋介石将***员都称为匪徒;同样,***将国民党称为反动派。总之,所谓“反社会人格学说”是时代的产物,是阶段斗争工具,早已脱离了科学研究的纯洁,对这点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第三,人的知识与个性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个观点已接近成为心理学界的共识了。如果反社会人格是发展的结果,那么就是承认哲学家说得对。
第四,《知觉生长模型》理论认为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也是发展变化的。那些总是容易情绪失控的人,往往是生活不如意者,精神压抑者,这同样支持哲学家的说法。
这些被心理学、医学和教育界人士认为欠缺情绪控制能力的人,可以仅仅是抑郁,也可以是狂躁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谓的反社会型人格,或者只是骄生惯养的公子王孙,受冤屈的人士,受突然而来的强烈刺激的人士等等,怎么可以将这个现象归纳为反社会型人格的特点呢?
总之,我的意见是:不同意存在反社会人格的说法;同意人是会有情绪失控状态的。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是有情绪、而且也是对他人有感情的!不是一般人那种喜怒哀乐。是更深层一点的那种。
1自身的情绪,渴求认同感,极度渴望别人肯定(这点特别注意:因此一旦他们的歪理被否定,就会开始狂喷人。如果不打算故意激怒他们,一定要小心着点)疏离感,却又毫无孤独感(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是会流泪的——一般是这种情况流泪,我猜。)通常意义上的反派死于话多(作为判定是否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附加参考)表现欲(哈哈,反派死于话多)控制欲(话语操纵能力极强,不知不觉就会被他们诱导着做某事了——如果你警惕心不强的话)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egoist自以为是、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恋,无节制的、浮夸的想象力(说得夸张点,“老子就是神!!!凡人还不来跪拜!!!”的感觉)对自己零反思,却总在要求别人反思(说白了还是控制欲)
2对他人的感情,无时不刻的向对方索取,无止境地索取他人的爱:他们会对你说:我爱你、我喜欢你、等等。但是毫无实际行动上的爱、喜欢,全是很显然的操纵技巧(我看来很显然)。无时不刻的打压他人,打压他人:反社会人格者特别擅长用他们的操纵能力,说服他人,让他们“心悦诚服”地被打压。敌意、警惕心、否定他人,其实一般人都有的。但、是、一般人其实很难打击到他人,因为他们说服力不强,一般仅仅是给自己拉仇恨——久而久之,一般人,就算再不会说话,基本不会空穴来风地打压人。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总之从结果来说,他们的打压比较容易成功。至少短期内会被打压到轻则一瞬间、几秒钟,重则几天。特别是经验不丰富的脆皮,比较容易被打压到(放在这里,是专门提醒那些脆皮的。告诉你严重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