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西的大山里,有一个叫背荫章的小屯子,屯子里有个年轻的寡妇叫孙兰华。孙兰华二十五六岁的年纪,丈夫王三好是个小学教师,他们刚结婚的第二年春天,有一次王三好领着学生们上山挖草药,从悬崖上掉下来摔死了。
王三好死后,亲朋好友都劝孙兰华趁年轻再成个家,可都被孙兰华婉言谢绝了。她要供小姑子美丽上高中,读大学。丈夫自小就父母双亡,和妹妹美丽相依为命,现在丈夫没了,如果她狠下心来另嫁他人的话,美丽的学业就要半途而废。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的教育论文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高全国农村青少年基础教育的质量,是响应党的号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推进我校市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本篇文章主要采用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当前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思想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希望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数学情感教育渗透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促进留守儿童数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一、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数学学习习惯较差、忽视数学学习重要性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具体论述。
(一)数学学习习惯较差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接受与正常儿童相同的教育,他们的生活环境也与正常的儿童有所不同。在本次调查中,近八成的留守儿童感到有压力,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较差。
(二)忽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丰富的数学知识能够指引留守儿童更好的生活和学习,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前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意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多数留守儿童的数学成绩居于班级中等水平或者偏下水平,成绩良好或者优秀的学生屈指可数。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使留守儿童真正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数学情感教育渗透的方式
在指导留守儿童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趣”生“情”,以“境”生“情”,以“疑”生“情”,将情感教育理念渗透于数学教学活动当中。
(一)以“趣”生“情”,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留守儿童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趣味性、竞技性特点的游戏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的方式,组织留守儿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并感受数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在指导留守儿童对“平方差”这一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之后,开展“我是算数小明星”的游戏,教师可以出示“99×101=?”等题目,由留守儿童进行抢答,抢答正确加一分,答错则不加分,最后的优胜者可以获得奖励,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乐趣。
(二)以“境”生“情”,丰富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
以“境”生“情”的方式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使留守儿童在轻松、愉快心理条件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留守儿童个性的展现和能力的发展,真正做到“顺学而导”,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激发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造“比赛情境“”探究情境”等等。比如教师可以在“轴对称图形”这项内容教学完成之后,随意指出教室中的任意一个物品,比如黑板、电扇、地板砖、三角板等要求留守儿童进行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是轴对称图形的找出其对称轴的条数等等。将生活的元素融入数学教学活动当中,使留守儿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以“疑”生“情”,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思维
疑是思之源,疑问能够充分调动留守儿童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热情,并使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思考意识,对留守儿童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在回到家之后,没有父母的监督,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才能够保证数学知识的学习。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在不断提升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提出“小丽和小倩去书店买文具,小丽买3支笔和2个笔记本花了12元钱,小倩买2支笔和5个笔记本花了19元,问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自主思考或者与同学一同进行思考的方式,共同解答问题,使问题能够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培养留守儿童的问题思考能力,真正发挥以“疑”生“情”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理念,能够充分激发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留守儿童对数学学习深入认识的同时,培养留守儿童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通过以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思维等方法,真正将情感教育理念渗透于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关注留守儿童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升,使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没有在恋爱中成长,就在婚姻中试错。
2014年6月19日,某女士在北京一所离婚登记厅门前张望。
民政部发布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500万对,比上年增长128%,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离婚率连续10年递增。
“我们这一代,没有在恋爱中成长,结果直接在婚姻中试错。”一位已经离婚的35岁男士这样说。
一个事实是,80后正在成为离婚大潮中的“主力”。
这并不全是80后本身的错。
这一代人的婚恋观并没有社会传说的那么随便,离婚的原因更是像顶级钻石的切面一样,复杂多面。
作为社会急剧转型的产物,较之其他代际人群,80后又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多元化的和分裂的群体,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如同成长期所经历的时代一样,更加混乱、自由,也更加茫然无助。
逐年递增的离婚率,是更多的人在寻找自我和学习爱与被爱、尊重与责任过程中,必然付出的成长代价。
**《失恋33天》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是这样的: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婚姻就像冰箱,坏了就反复地修,总想着把冰箱修好。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坏了就总想换掉。
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离婚的时代之变——离婚似乎越来越简单易得。
根据国家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50万对,比2012年增长了128%。
这个增幅远远大于结婚登记的增幅,后者只比上年增长了18%。
而另一个数字是,1990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只有80万对。
80后,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正在成为离婚潮的主力。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这个群体约为22亿。
这一群人常常被妖魔化,“人人都是离婚狂”,“80后不是离婚了,就是正走在离婚的路上。”
事实上,大可不必如此危言耸听。
80后成为离婚主体的原因很简单:这个从26岁至35岁的人群,本来就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正经历婚姻阶段的初始考验。
60后、70后已经过了离婚高潮期,更希望家庭趋于稳定保守,而90后还没有进入结婚潮。
北京国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政,平时帮助北京市家事法庭汇总案例,他认为,现代开放的社会给人更多选择自由,加上80后比他们的前辈更少对传统的敬畏,更强调个人情感的诉求。
他们又是独生子女第一代,更强调自我满足,事业稍有所成,情感波动较多,离婚率高并不奇怪。
而这部分人群中知识层次越高,离婚率越高。
80后的真正特征,正在于它与改革开放相伴相随,是中国独特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与被塑造者。
80后这一代,既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物质富裕、科技进步,享受着比他们父辈更多的现代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
同时也遭遇到,社会分化明显、社会流动加剧、社会问题增多、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困境。
“作为社会急剧转型的产物,80后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多元化的和分裂的群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春玲认为,“较之其他代,80后是一个内在矛盾凸显的群体。”
有网友因此说,“80后的离婚原因,就像顶级钻石的切面一样复杂。“
坚硬的自我
“你的手机密码、QQ密码,为什么不能告诉我?”苏州女孩姑娘,一度被前夫如此质问。
前夫觉得,婚后必须坦诚相待,双方理应互相公开。
为此,他主动将这些密码告诉姑娘,以证清白。
姑娘却不愿意了,每个人都有隐私。
她不心虚,但感觉不被信任。
前夫是这样劝说的:
既然没什么,为什么你宁愿维护一些无所谓的隐私,而不愿意给我一点点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呢
她几乎快要被说服。
对呀,给了也无妨,反正问心无愧;转念一想还是不对,“既然问心无愧,就更不应该给了。”
“80后更注重自己的隐私吗?”在国内一家知名论坛上,有人这么问。
45个回复中,大多是“信任更重要”“互相给对方空间”这样的句子。
每逢春节,一份“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因集中了结婚、生娃、买房、工资等个人隐私问题,引起不少网友的吐槽与共鸣。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师宋蕾、李晓曾对全国1201名80后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80后人生价值观中,得分最高的前五个项目分别是:
隐私、责任、相互依靠、成就、归属
中国人本来缺少西方式的基于个人主义价值的隐私观念,然而该研究则说明,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对国人的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0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
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扩招,80后的大学生比例、网民比例都远高于上一代。
改革开放政策,又让社会财富开始积累、文化和价值观开始多元,让80后的个人主义、权利意识更加凸显,拥有了自由、平等、权利等观念。
哪怕在婚姻中,姑娘仍坚持着一些自己的“底线”。
比如,她不愿意为丈夫洗内裤。
内衣内裤这种,她觉得太过隐私。
她不怎么查岗,也很少干涉丈夫的经济或财务状况。
然而,在公公婆婆看来,这却是姑娘最大的“罪状”。
双方闹离婚时,公婆将这条拎了出来:“连我们儿子的内裤都不肯洗,你怎么还敢说爱他?”
婚后的丈夫在父母家住时,内裤还是婆婆洗的。
至于经济互不干涉,公婆则看作“你根本不关心他、不在意他,结了婚和没结一样!”
“可是,我给了他这么大的自由啊!”姑娘同样委屈。
手机密码、QQ密码,她一直不愿意给。
有一次,趁她不备,丈夫抢去手机,自行修改了登陆密码,开始查看她的聊天记录。
为此,两人大吵一架。
“大家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分享的意识比较少。”回忆自己的婚姻生活,顾良这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真正让她介意的是,在为了家庭付出多少的问题上,两人都有些斤斤计较。
比如,两人结婚时仍在异地生活,相距约3小时车程。
每个周末,都是姑娘去丈夫所在的城市,但丈夫从不主动过来,两人渐渐有了分歧。
从每周去一次,变成隔周去一次,最后一个月都不去,她越来越灰心,“凭什么只有我过去,你却不过来”
丈夫则纠结于共同存款。
两人计划要孩子之前,曾讨论过存款计划。
丈夫说,自己每月存五千元钱,姑娘存三千。
姑娘是公务员,每月收入不过三千多点,表示反对。
丈夫坚持,如果姑娘不存,他也不存。
结果,这个问题没谈拢,存款计划最终流产。
夫妻两人都不愿低头,一度关系闹僵。
有几次,姑娘还是开车3小时去丈夫所在的城市,却不愿意主动告诉丈夫,在新房里孤零零地过个周末,再自己开车回来,“当时我认为,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而他不是应该主动回到自己家吗?”
如今,离婚后的姑娘偶尔反省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姿态是不是应该放低一些?
为了这些小小的、坚硬的自尊,值得吗?
思考再三,她的答案还是,“不能委屈求全,要有自己的底线”。
我觉得80后跟父辈不同的一点就是,不愿意凑合。觉得不合适了就不在一起了,不像我们上一代那样,即使不合适也为了种种原因可以凑合一辈子。
一位离婚者这样给《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留言。
不过,80后有时候也太不“凑合”了。
从业十多年的北京市怡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白宇,曾接触过一对80后夫妻。
三十多岁的双方公务员,离婚没有外因,就是为了谁洗碗、谁做饭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打架,互不理解、互不信任,最后对簿公堂。
这对夫妻的小心思让他啼笑皆非。
两人担心的是同一件事,“我今天刷碗了,就意味着今后都是我刷碗了”。
还有其他莫名其妙的离婚原因。
北京国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政,曾见过一对1989年出生的小夫妻,因为变形金刚分配不公平而诉至法院。
两人对于财产分配没有异议,各自父母置备的各自拿走,争吵到最后,还是为了变形金刚的归属。
坚持自我也是一柄双刃剑。
特别是对于80后来说,他们是传统教育与现代观念冲击下的矛盾体。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成长。
没有兄弟姐妹,集体生活经历少,更看重自我感受,不愿意吃亏、不轻易付出,很少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这让80后的婚姻生活暗礁重重。
在婚姻中试错
中国的特殊情况是,很多家长不允许学生谈恋爱,甚至在大学都有很多家长反对恋爱。但等到大学一毕业,所有家长都希望马上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的儿女恋爱,而且要结婚。
这是网上流传着80后作家韩寒的一段话。
下一句是,“想的很美啊。”
不得不承认,80后是缺乏情感经验、婚姻教育的一代。
年纪轻时被阻止早恋,工作后却被催促婚姻。
与之前几代相比,他们是改革之后的第一代;而与后一代相比,他们则成长于改革尚未全面推开的初期。
两种体制的并存、纠缠与渐变,口号与实践的矛盾与断裂,内在地撕裂着这一代人,使他们总处于一个尴尬且自我矛盾的境地。
李春玲说。
35岁的北京男人汪波结婚时,对方是他的初恋——尽管隐隐地,他心里始终有个小疙瘩。
妻子曾有一任男朋友,是汪波的同事兼好友。
这事儿是汪波婚后才发现的,两人坚称没有再联系,但深感被背叛的汪波,始终没法说服自己。
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早上醒来就会想到这件事,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似地堵着。
这成了两人婚姻生活的一抹灰暗底色。
磕磕碰碰地过了几年后,妻子出轨,两人离婚。
“也许那个时候,我不应该那么耿耿于怀。”如今,汪波开始反思自己。
可是,那时候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办。
他在父母的恋爱禁令中度过了大学时代。
只有一位暧昧着的暗恋对象,两人成了笔友。
除此之外,几乎没有恋爱经验。
彼时的大学里,大学生恋爱同居,可能会被校方认定“违反校纪校规”,严重的还会被勒令退学。
他的童年里,父母之间很少表现亲昵。
初二时有生理卫生课,男女性器官的赫然印在教材之上,他们被要求自学该课程。
高三上青春期教育,老师语焉不详。
还有一位以严苛闻名的班主任,如果放学路上看见一男生一女生并肩前行,会特意走进两人中间,把他们强行分开。
离婚后,汪波认识了一位90后女生。
对方告诉他,自己已经有过4任男朋友了。
汪波很惊讶,但这位女生不以为然,恋爱也是需要经历的,“这样才慢慢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
我们这一代,没有在恋爱中成长,结果直接在婚姻中试错。”汪波大为震动。
中国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离婚家庭咨询师王军,从事婚姻工作二十多年。
他曾见过一对特别的夫妻,双方都是初恋,但婚后一直没有发生亲密关系。
妻子是女强人,很少顾家。
后来,丈夫出了轨,与邻居接触后才了解,原来幸福并不是自己生活的样子。
“类似的情况,容易发生在很多初恋步入婚姻的男女中。他们本来就缺少比较和选择,事实上是有问题的。”王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选择和诱惑往往太多了。
出轨与劈腿,成为80后离婚的一大原因。
刘政律师经办的离婚案中,第三者大多是夫妻双方身边的同事、朋友、下属,
这个年纪的男女,已经过了上网找刺激的年龄,因此与想象中不同,网恋、一夜情都不完全算是离婚的导火索。
刘政说,多打个电话、吃顿饭、发条短信,可以带给自己兴奋与心跳的情感体验时,没有人会拒绝,但也不会主动切断按钮。
只有发展到有实质性进展时,人们才会有道德压力感,原始情感很好的夫妻,有的会向左转,回归家庭;
反之则向右转,最终发展到离婚,不可收场。
结婚3年离婚率最高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两位助理审判员潘庸鲁、沈燕,曾研究了2011 -2012年上海某区法院200件离婚案件。
这些案件中至少一方是80后,且都是申请判决离婚而非调解结案。
婚姻中有“三年之痛、七年之痒”的警示,她们发现,对于80后婚姻来说,这个时间已经提前。
在结婚两年内申请离婚的为26%,而在三年内申请离婚的已经超过40%,至于婚姻存续7年后申请离婚的已经少之又少,仅为9%。
一个案例是这样的:一对80后在2008年11月1日认识,相识16天后结婚,然后不到一年又以缺乏了解为由申请离婚。
另一位教授也曾提到,他知道的80 后青年“闪婚闪离”的最快速度是 25 分钟。
80后缺乏与对方磨合和适应的耐心,对婚姻不理性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身性格的问题导致了申请离婚的时间整体提前和人数激增。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浮躁之气在个体身上的显现。
两位助理审判员这样判断。
宁夏银川的姑娘孟雪,在一个月内完成了从相亲到结婚的全部过程。
2014年12月初,她与前夫相亲,当月14日订婚,20日结婚。
举办结婚典礼的那天,不过是他俩第五次见面而已。
相亲一周后,男生托了红娘,直接到孟家提亲。
孟雪有点发蒙。
相亲只持续半小时,在双方父母的陪伴下,他俩直接对话都没有几句。
那之后,他们甚至没有短信、电话,怎么突然就要结婚
她对前夫的印象,止于“个子一米七以上,相貌还可以”。
她本想拖到农历新年,却拗不过因生病而催促结婚的父母,头脑一热便答应了下来。
何况,她已经27岁,在当地属于晚婚晚育、被人指指点点的那一类了。
婚后一周,她很快感觉出不对劲:丈夫对她太冷漠了
他很少有笑容,吃饭时闷声不语。
就算有回复,也常常是“嗯”“啊”一类的叹声词。
除了在结婚第二天说过一次“喜欢”,丈夫再也没表达过什么情感。
2015年2月底,两人协议离婚。
孟雪清楚地算了日子,婚姻维持了2个月零5天。
“直到今天,我都没想明白为什么而结婚、为什么而离婚。”孟雪说。她稀里糊涂地走进围城,伤痕累累地退出。
如今,她重新开始相亲。
这段婚姻带给她的唯一教训是,不随意结婚,一定要深入了解。
广西姑娘白晓,结婚前与丈夫只相处了一个月左右。
她生长在城市,家庭条件优越;丈夫却来自农村,是人们口中的“凤凰男”。
她起初以为没有关系,不料,这差距让两人隔阂渐深、离婚收场。
两人的金钱观就很不一样。丈夫对自己很是“残忍”,手被割伤了,只肯去小诊所缝几针,不愿意去大医院,说浪费钱。
怀孕时,白晓没有胃口,经常买团购券出去吃饭,不过一二十块,也被节俭的丈夫埋怨乱花钱。
一旦涉及经济问题,丈夫就变得异常敏感。
有一次,两人买了一台微波炉送给乡下的婆家。
白晓记起婆家还用着铁碗,便嘱咐了一句,你们家应该买一些能放进微波炉的瓷碗了。
不料,丈夫立刻沉了脸色:“你这是嫌我们家穷吗?!”
更让白晓无法忍受的,是婆家的重男轻女。
女儿出生后,丈夫来医院看她们母女俩,却只隔着病床三四米,轻轻地抬了一下下巴。
婆婆则去测了八字,得出结论是,这个女儿将来“克”她爸爸,今后一定不能叫“爸爸”。
37岁的湖北男人小楼,去年刚刚离婚。
2007年,他从部队复员回家,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26岁的农村女孩。
小楼在家乡做不锈钢生意,小本经营,年收入五六万,足够一家人在县级市生活得很好。
然而,80后妻子却宁可去沿海城市打工,也不愿意留在这个家。
不算温柔的丈夫、公公婆婆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离她幻想的温馨浪漫小家庭生活很远,最终,她选择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潘庸鲁、沈燕的研究发现,200例上海离婚案例中,因婚前缺乏足够了解而申请离婚的占23%。
因为相处时间短,对彼此的生活习惯、婚姻态度、不良嗜好,甚至父母性格都缺乏了解,最终因婚姻与预期不符而绝望,选择放弃婚姻。
“因为不了解而结婚”又“因为了解而分离”;
闪婚闪离成为80后标榜自由和独立的标志,但正是这种草率结婚为离婚埋下了隐患,其背后反映了 80后对自己的人生缺乏某种长远考虑和规划。
父母成“第三者”
不叠被子、不洗衣。
每次吃饭,妈妈会主动把饭盛好,放在儿子的面前。
打很长时间的游戏,懒觉睡到中午十二点。
“看起来是个大人,其实还是个孩子。”顾良这样形容自己32岁的前夫。
上世纪70年代末始,国家为控制人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总数超过1亿人的“独生子女”。
有数据显示,全国80后中,平均每五名就有一名是独生子女,其中城镇户口占七成以上。
80后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
结婚时买房买车,婚后带小孩,几乎每件事都需要父母的帮助。
在经济与心理的双重依赖下,80后独生子女与父母间的羁绊格外紧密。
于是,父母参与到80后的婚姻中来。
结婚之前,扬州女孩阎菲曾正式向丈夫说明,婚后不能与双方父母同住。
她希望丈夫真正长大:他是独生子,从小娇惯,是洗澡连内裤都不会自己拿的那种。
听到这要求,丈夫不置可否。
婚后一个月,公婆突然带了行李,直接来到婚房外,就此住下。
自此,阎菲开始了被婆婆“控制”的生活。
婆婆定下了很多生活规矩。
比如,衣柜里的衣服,要叠得比商场还整齐。
冬天的呢子大衣,不能挂在衣柜里,要放进真空收纳袋。
家门口穿鞋时,她自然地将手撑在鞋柜上,不料招来一顿批评:“你的手脏不脏啊?怎么能放在鞋柜上呢?!”
婆婆甚至规定,如果是小便,只能用一格卫生纸。并且,结束后必须将马桶上的垫圈扶上去。
阎菲很难理解。扶起垫圈不应该是男人做的事情吗?
婆婆却坚持要她这么做。
每次,她从卫生间出来,婆婆还会多问一句,垫圈扶上去了吗
时间一长,阎菲觉得自己患上了强迫症。
有一天深夜,已经睡着的她突然从床上坐起来,自言自语:“我的马桶圈有没有扶上去”
然后,在意识朦胧中下了床,径直去了卫生间,扶起垫圈。
“我认为,我和你父母是平等的。可以尊重他们,但不是一味顺从他们。”
阎菲越来越压抑,于是向丈夫提出,能不能由她出钱,在小区里再租一套房子请公婆住过去,不在一个屋檐下,但保持“一碗热汤”的距离。
婆婆不同意:“我哪里对不起你了?你要跟我分开住?我和我儿子不会分开住的!”
中国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军,将父母称为80后婚姻的“第三者”:
很多人没有所谓兄弟姐妹,遇见问题时,排解的唯一方法就是跟父母讲。然而,父母又绝对站在自己孩子这一方,一般父母牵扯进来就没有余地了,问题反而会升级。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位妻子把丈夫锁在门外。
前两次,丈夫去了办公室,这还是夫妻之间的事情;
第三次,丈夫去了婆婆家。
婆婆给媳妇打电话,你老公在我这儿,你放心。
之后,婆婆就对儿媳有了巨大的成见。
我接触的很多离婚家庭,往往都是父母跟着干,吵到后来,公婆和岳父母隔着电话,哪怕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南方,照样骂得不可开交。
王军说。
阎菲与丈夫最终闹起矛盾,还是因为婆婆。
女儿出生后,婆婆坚持要按当地老方子,用明矾擦拭褶皱部位,以防止湿疹。
阎菲却不愿意。
她之前征求过医生意见,医生反对这么做,说熟矾是一种化学物品,用松花粉或爽身粉代替就可以。
婆婆却不听。
当阎菲与丈夫在房内讨论用不用明矾时,婆婆破门而入,气得双手发抖:“你不要自以为是!”
接下来便是,“你们翅膀硬了,不得了呀,我们做父母的多不容易”这类的话。
还在坐月子的阎菲,第一次回了嘴。
婆婆要求她道歉,否则,“我让我儿子跟你离婚!”
阎菲妈妈这时也在屋里,自然见不得女儿受此委屈。
这一天,两位妈妈打起了嘴仗,算是正式撕破了脸。
女儿一岁时,阎菲的婚姻最终结束了。
就像催促着他俩结婚一样,双方父母又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并鼓励两人离婚。
如今,阎菲说自己并不怨恨自己的前夫,相反,还有点可怜他。
这个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的独生子、“妈宝男”,直到上了离婚法庭还不敢自己拿主意。
法官每问一句,当事人意见怎样,他就先给父母打一个电话。
既强又弱的女性们
刘政的律师事务所里,经常有80后前来咨询。
一天,父亲一个朋友的女儿来找他,说男方要跟她离婚,给了一个理由是“他觉得我挺膈应的”。
再仔细一问,男方说,她冬天常常因为皮肤干燥掉下些皮屑落在床单上,让他无法忍受。
刘政告诉她,这没有常理,“你以前身上不掉皮屑吗?他以前怎么没觉得膈应?”
姑娘受到启发,回去找到了男方变心出轨的迹象,提出离婚。
另一个女孩子来找刘政要求律师帮忙解除同居关系,并分配同居半年期间的共同财产。
男方提出的分手理由是“觉得她身上有味”。
刘政问:“那他以前没觉得你有味吗”
刘政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不知这些女孩子是真傻还是假傻,经常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都能相信。
还原成事实就是这个女孩在QQ上认识了一个男的,聊得很开心,就跑到北京来见面、同居,然后被骗了。
她想为这段关系争取一些补偿,可这半年同居能有什么共同财产?
刘政说,等她长大了成熟了,就会发现这真的只是一个玩笑。
“看对眼”被认为是当下最容易的事情。
我觉得他挺幽默的,我跟他吃饭、看**挺开心的。
刘政经常听到身边的年轻姑娘这样说:
这样的年轻孩子们谈上八次恋爱也仍然觉得自己是真爱,每次哭得稀里哗啦,每次也都很快投入下一段恋爱。
刘政说,这样的感情当然不能说是成熟,也不能构成婚姻的基石。
年轻女性对爱和感情的认知有限,而爱的能力、理性的能力跟学历、收入都没有关系。
王军认识的一位女性,是因为“夫家光膀子”的理由提出离婚的。
男方家人很随便,公公婆婆夏天都光着膀子,婚前在儿媳面前还装一装,婚后便毫不顾忌。女方则认为男方家庭粗俗,完全不可接受。
来找王军咨询的男方非常惊讶,完全不可理解:
我们好好的,什么问题都没有,一定是你有了外遇才离婚的,不然怎么可能因为光膀子之类的理由离婚呢?
律师刘政曾经经手的一起离婚诉讼是这样的:男方是香港上市公司老总,身家数百亿;
女方有海外留学背景,年轻高知。
双方没有第三者,因为涉及公司股价,男方不愿意轻易离婚,但女方硬是耗时耗力、不惜请律师把这场官司打下来。
让刘政惊讶的是,女方一边跟男方打离婚官司,一边还在准备生老二,她的理由是不让老大面对同父异母的孤单。
在200例上海离婚案例中,男性提起离婚申请的只有40%,而女性申请的则高达60%。
助理审判员潘庸鲁、沈燕研究发现:
这一比例虽不符常人预期但并非毫无情理可循。因为80后的女性,尤其生活在城市中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宠爱和教育是和男性同等的。她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经济独立能力,并不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在爱情和家庭中追求彼此平等、强烈的幸福感和尊严感。
事实上,80后婚姻中,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婚姻模式正在慢慢消解。
各自经济独立、女性意识的提高,冲击着夫妻双方原有的社会角色期待,也让女性拥有了更多独立诉求、个性婚姻理念与生活选择的自由。
刘政说,如果男性出轨,许多女性包括知识女性为了维持婚姻、为了孩子会选择隐忍;
但女性出轨,男性则二话不说选择离婚。
这是法庭上的常态。
现代社会中,女性主动选择离婚的,多数知识结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都不错,能让她在离婚后保持相当的生活水平,才会有底气离婚。
曾有一个河北女青年来找刘政,要求打官司离婚。
律师帮她分析后发现,一旦离开男方,她不太可能独立,更不可能赡养父母,女孩最终决定回去凑合着过。
离婚率高与伦理无关。现代人多少是因为纯粹的感情结婚的呢如果结婚时感情就不纯粹,外貌、家世、财产、学历,乃至虚荣心等等这些因素都是结婚的动因,那么后面离婚也就不足为奇了。
刘政总结说。
不过,离婚率高不一定是坏事。
中国以前离婚率低,是因为大家迫于舆论压力、迫于组织干预或者其他原因,能够将就着白头到老,现代人反而不能。
他们强调个性自由、强调思想解放、强调自身幸福感的现代人不想再凑合,甚至包括“60后”“50后”们。
“不幸的家庭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刘政说。
欧美中产阶级对婚姻的忠诚大多来自内心的约束和宗教的信仰,而现阶段,中国教育对人的影响远没有达到转化为自律的程度。
西方社会也经历了一个从性解放到回归传统的过程;
也许有一天,等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也趋于庞大而稳定,经历了混乱、自由、茫然无助后也会最终选择回归家庭的稳定,而这时是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回归,我们才会感受到家庭、责任、情感的回归,才能体会到忠贞不渝的含义。
[富书重磅]邀请百万畅销书作家李尚龙为IP训练营第6期分享嘉宾
“网红作者IP训练营”是富书创办的一个针对写作技能提升的训练营,目前学员都是富书的签约作者,富书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当红作家给学员分享写作经验,往期分享会只对内,现在正式对外开放,欢迎共同学习成长。
呃这样啊,我想问你还爱不?要是不爱干脆离了,还那么爱就给你支点招吧,首先,别骂他了,走温柔路线,他不跟你说话是吧,你也甭舔着脸跟他说了,麻利儿地把老头子和老太太先接过来住上,先甭忙往外租房子。然后开始麻利儿讨好老太太吧。奉行老太太永远是对的政策。
接过来后生活肯定有摩擦,别在他面前说老人坏话,也别主动跟他说话,在老人面前跟他千甜万蜜,跟没事儿一样,一回头关上房门就别理会他。只做事,什么都别跟他说,从头到脚,从刮胡到臭袜子臭内裤全给他打理好,连带老人的一应需求也打理好。
他此时应该会调转头来哄你了,你们就可以商量了,但是不能吵架,不能口气强硬,更不能多说;这期间他也会发现父母和小两口挤一套屋子住由于各自生活习惯差异和隐私等种种问题,不仅小两口不方便,老两口也不自在,这个时候,他应该会跟你说些话,把你的口头禅变为“你是老公你决定”,此外不要多说。
第三步,两人晚上睡一起时,不要调转后背,他跟你说话你就微笑着“嗯”,保持“你是老公你决定”的口头禅,他如果想要爱爱,答应两次,剩下的以太累通通拒绝,然后在床上睡觉前以极依赖的姿势从背后拥抱他。早晨如果他上班比你起的早,他起的时候依赖的拉住他,娇唤一声老公,然后假装突然想起什么,轻轻皱一下眉头放开他,转身,偷笑吧。
如果他不是那么迟钝,应该会察觉到某些东西,然后你再旁敲侧击一下,接下来的就交给他去做吧,这叫委屈一时,换来良好。如果公婆提出要走,最好挽留,记住,要真心。
这一招叫“小阴阳推盘手”,讲究百炼钢化绕指柔,以柔克刚,克己以用,如果你容忍心不是很强,忍不得气,咽不得委屈,推盘不得力,不到位,没有把老公化为一器破万法的利器的信心,对自己估量不足,最好不要用,最终的结果会造成夫妻不信任,产生感情裂痕。
其实和公婆住没那么糟,真的,只要不是那么BT的公婆,你不是那么BT的媳妇,公婆都会爱屋及乌,老人生活经验丰富,会受益良多。而且谁都有老人,谁都想对自己老人好点,他这样说明他孝顺,善良。
我之所以给你支招是因为你小两口太年轻了,做什么都是直来直去,手段不高端,方法不柔和,伤己伤人伤身伤感情。
夫妻间每件事情都有一万种解决方法,重在拿捏这个度,男人有时就像偏执的小孩,要哄,要骗,但不能伤害他,就像你苦口婆心对小孩说柠檬好酸,不要生吃,甚至生气,怒骂,小孩反而更讨厌你,而会一心想吃那个柠檬。你递给他一个,笑着跟他说,你尝尝,很酸哦,他尝了,牙齿酸倒了,他才会觉得你才是对的。所谓“老婆万岁”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要用心。用心的老婆都是会疼爱老公的老婆。
而且,有句话说的好,对你耍小心机,是因为我爱你。
在农村,留守妇女现象十分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仅靠务农收入难以满足家庭生活需要。 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许多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由于农民缺乏专业知识,在国外找工作非常困难,而且都在做体力活。 强壮的劳动者离家挣钱,留在家里的是妇女和儿童,她们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 他们面临许多困难,不仅来自身体上的痛苦,还来自精神上的折磨。
1留守妇女最怕精神折磨。 留守妇女在家里总是想着自己的丈夫,不管他们吃得好还是睡得好。 更让人担心的是他会不会改变主意,因为外面的诱惑太大了,他无法完全保持自己的初衷。 精神上的折磨远比肉体上的痛苦严重。 凡是说自己也希望出去的男人,给老婆最大的呵护,更多的情感交流。
2虽然现在农村稍微好一点,但经济条件还是比城市差很多。 就业机会有限,学历有限,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家庭收入有限,尤其是孩子还小,丈夫在外打工的时候。女人在家照顾小孩和老人,不管家里哪一个生病了,更怕家里的女人,小一个感冒发烧,头疼,头疼,尤其是 晚上甚至半夜,女人拉不上去,背上也扛不住。 如果你又不会开车或骑自行车,那晚上找人帮你是多么困难,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3老公出去打工了,家里的女人都包揽了家务,特别是有些家庭耕地比较多,农忙的时候特别忙累,还要赶着收割播 ,而自己也无能为力。 照顾孩子和老人,像这样工作几年几个月很累,所以他们最害怕农忙的时候。
4害怕家庭生活费用高,日常生活困难。 作为家庭开支的舵手,如果家庭开支过大,生活会很艰难,这也是农村妇女最害怕和最担心的事情。
不管你住在哪里,总会有一些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但如果你保持一颗稳定纯净的心,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男尊女卑”的文化是中国圣贤孔子的代表作之一,一直在传统社会习俗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其对国人行为及意识的影响已潜移默化而至根深蒂固。虽然现在已经很少见到大肆宣扬了,但它给中国人留下了极深的烙印,犹如雕刻家精心雕出来的一般。
一、中国人的生活乏味而空虚
社会生产活动的思维互动使人的思维方式因不断得到反馈而在变化与发展中成熟起来。因此社会中的正常交往会催熟人的思维,包括领悟、判断等一些决策能力,意即智慧。但由于男尊女卑的文化致使男人和女人没有共同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使得他们各自的生活单调而乏味、无聊且空虚。
1、中国女子生活的单调乏味
中国古代女子足不出户与社会隔绝,致使思维方式缺乏一个成长和升华的过程,就像被裹而变态了的小脚,思维因缺乏而被简单地固化,其能力也就可想而知。先受其害的便是个人生活,她们的人生没有快乐可言,即便有那也是仰人鼻息的快乐。这一点可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看出端倪。中国古代女子写的诗词绝大多数都惆怅、哀怨少有快乐的意境。单调乏味的生活使她们很容易在单一问题上钻牛角尖,比如感情,引出诸多愁短情长的哀怨出来。
自古至今的这样一个思维状态使得女子这个性别体在社会中一直处境尴尬——心态颇为极端,要么极端自负、要么极度自卑。即使在掌握了一种极高的权力之后依然如此。比如吕后、武则天、慈禧。她们在追求权力的过程都有一个共性,不择手段以至于登峰造极。她们所追求的成功就是要凌驾于男人之上。位高权重之后她们也不能平心静气地主导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是以专制的手段来压制这个曾经压制了“她”的男人体乃至这个世界。这是典型的受压制所必然得到的一种极端反应。其实这并不是“她”的错,是男权体制沿袭下来的思维方式成为惯性使然。
这种沿袭下来的文化仍然造成今天男女关系的紧张。“男尊女卑的结果就是每个乡村都有一恼人的悍妇”,这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对中国的一句评价。而悍妇的潜意识中无非是‘不能受欺负’的观念在作祟。人为造成的男女不平等产生的竞争意识使得两性相遇犹如天敌一般内心里剑拔弩张,总也不能融洽地相处,平等地共存。
不否认男女之间存在着竞争的利益,但是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男女合作之后的收益要远远大于竞争所得来的收益。竞争是分配现有的蛋糕,而合作则能将蛋糕越做越大。竞争形成这样一种现象,心底里彼此都骂对方,然而谁又离不开谁。正如豪猪一样,总在亲近与疏远中寻找平衡。“男尊女卑”文化的沉淀导致今天中国的男女关系就像一对怨偶。
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已经使女子的生活完全有更多的精彩人生,但由于这种文化沉淀导致的思维惯性使得今天女子的追求仍然停留在嫁一个好丈夫上。太单调了!文化的落后使得女子的意识形态无法更新。对现在中国的女子而言,爱情与事业犹如鱼与熊掌往往不可兼得。‘每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必有一个令她伤心的男人’居然成了中国一个较普遍的规律。而除中国以外的女人则并非如此,别说爱情与事业,就是爱情、婚姻、家庭与事业,四者兼得的也大有人在。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女人的悲哀。
然而悲哀的仅仅是中国的女人吗?真实的情况是,悲哀的中国女人连带着中国的男人也跟着一起悲哀了起来。中国的男人,这个社会主流文化的主导者、创造者,自以为“男尊女卑”的社会对自己很有利,然而无形中却被悲哀的中国女人带着,过着一种更加悲哀而凄惨的、甚至是可怜的生活。
2、中国男子生活的无聊空虚
中国社会中的等级制度是中国圣贤孔子的另一个代表作。男人的竞争性极强,由于等级制度的根深蒂固,导致他们之间不会有一种健康的合作的关系,而是那种短期共生的、相互利用的居多。等级制度使得他们的追求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真理,而是一种位高权重的外在形式,以至于登峰造极,结果造成了“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只求目的不求手段”的大格局。
男子之间的戒心要比男女之间深厚得多,竞争使得中国男人活得实在是太累了!在极度的疲惫之中,他们真的是很无聊、很空虚,需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彼此之间微妙的关系,以至于在完全没有女子的场合,他们就干脆以女子为乐了。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小心地避开相互比试、相互竞争的尴尬。所以只有男人的私下场合里谈论的几乎都是女人。让人可笑的是,女人身上就那么几个可怜的零部件难道就那么值得成为男人们私会场合的永久性话题吗?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由于男尊女卑造成社会软性结构的矛盾,他们的确和女人的关系不好,不仅事业难以发达就是家庭生活也颇不顺心。就如今的而言以上都与女人有关,而大众眼中的其他成功人士们,也以追求三妻四妾为目的。一桩真正幸福的婚姻是不会轻易整出婚外恋闹剧的,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现有所谓成功人士婚姻质量的最好说明。所谓的成功人士都尚且如此,其他的就更不要说了。
在西方,由于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加强了对当今社会的认识,也传承了先古的文明,因此男女两种性别思维在交往中逐渐成熟起来。基于此,西方人在深思熟虑之后也坦然地接受了一些必要的认知,比如和女子的交往是正常的需要。这种正常的需要包括理性的和感性的等等。舞会或者沙龙这样的公共场所就为男女交往提供了契机。正是由于他们对“和女子交往是一种需要”的正确认知,导致他们渐渐形成了崇尚尊重女子的文化。这种尊重的文化致使女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成就的自尊成为必然。这样在他们的社会中,女子的素质自然和整日关在家中“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的社会中的女人素质比就有着天壤之别。不仅如此,他们对待性的态度和中国古今男子比也要明朗而认真。
而同样的事情,中国古代的男子就没有那么大方,视其为不登大雅之堂而弃之一隅了。不仅他们完全杜绝男女在公开场合的社交,而且也对“和女子私下的交往”缺乏一种认真的态度,只是把女子当作一种没有感情的可以任意妄为的道具!甚至于私中偷偷摸摸喊出“不为*只为后”的虚伪腔调出来。他们摆出一幅假仁道义的面孔,表面冠冕堂皇背里龌龊肮脏,心底里自己也瞧不起自己。
其实正是那种不健康的价值观使得中国男子变得虚伪起来。中国的男子是最虚伪的,而这种虚伪从男尊女卑的文化确定时就已经形成了,直至今天。
二、中国人缺乏男女平等交融的乐趣
人与人交往融洽相处的最高境界基于双方平等的基础才成为可能,如此才能享有一种精神上的真正。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无论是在中,还是在友谊里,都是如此。而男尊女卑使中国男人无法与女人平等相处,结果他们既无法实在享受狭隘的男女之欢,又无法真切领略广博的男女之爱。换句话说,中国男人既享受不到与自己很亲密的爱人拥有劳伦斯所认同的那种乐趣,也享受不到与其他异性之间高度纯洁友谊的精神快乐。这成为中国男人最大的悲哀。
1、广博的男女之爱
有人曾发出如此感叹,人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友谊。可见友谊对于人之重要。异性之间的友谊又绝不同于同性之间的友谊,由于性别思维的不同使得男女在看问题的角度上也大相径庭。中国男尊女卑这个特殊的文化氛围使得异性之间的友谊在中国很难见到。古代自不消说,即使今天很多中国男人把异性之间的友谊简单地等同于男女之间的相互帮助,太狭隘了。这恐怕主要源于在中国男子的眼中,女子只能算半个人(潜意识的男尊女卑的观念),算不得一个完整的人,因而也缺乏与女谊的兴趣。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男人眼界的狭隘,也造成了中国女子眼界的大片盲区。
当外国的社交场合将谈话的艺术演练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中国的社交场合则把防范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前者是两性共存的场合,而后者则是单性别场合。在中国两性同在的场合,古时候以青楼居多,现在以饭桌居多,谈论的话题普遍是肤浅的,少有意义的内容,调侃有余而严肃不足(除了专门以联姻为目的的)。而且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现今话题的内容和范围与古时青楼的颇有融合之处,不同的在于古时的青楼尚有琴棋书画、诗词赋等风雅之物,而现今却只剩下了庸俗和虚荣的异趣和绯闻。因此中国社会在这一方面的欠缺可不是一点两点。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人与人的沟通是世上最艰难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但由于男尊女卑,“中国人一直以来对两性之间纯洁关系的清新迷人一无所知,”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如此认为。虽然这是他对年前的中国的看法,但是用于今天仍然正确。
男女平等交谊是一种完美的精神享受,因而也令人神往。这缘于人的复杂性。每一个人都是既有个体性需求,又有社会性需求。个体性是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而社会性则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矛盾,而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只能是既能满足自己又能满足他人,满足自己完成了人的个体性的需求,满足他人完成了人的社会性的需求,如此才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使得人的情感乃至心灵得到的是一种远远超乎物质之上的完美享受。从超现实的意义来说,个体性的满足是暂时的,社会性的满足是长远的。一个人在其生命历程中如果不能体会自身的社会性角色,那真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可惜中国绝大多数人都不曾体会过。
关于此,由于笔者也受中国男尊女卑文化的影响,自然也缺乏那种男女纯洁友谊的实践,因而也谈不出具体的关于两谊的高妙出来,但从别人的理论上是可以感悟出有这样美好事物的存在。对我们来说这是未知的领域,很遗憾。只能是从理论上来推论和探索了。
2、狭隘的男女之欢
缺乏广博的男女之爱做基础,中国人也难享狭隘的男女之欢。这就像没有恋爱就结婚一样,怎么可能有美满的婚姻呢?缺乏平等的男女关系在中也不能尽如人意,或者说不能尽如己意(因为己意已严重地被歪曲)。而这一点又恰恰成为现代中国男人最头疼的问题。在三妻四妾的社会中,其弊端倒也显现不出明显的迹象,娶个妻子管家,找个欢爱。但这仍然暴露出了这是个问题的痕迹来。我们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这是被中国古人包括现代文人一直以来所唱颂的爱情,但那是爱情吗?不免让人怀疑。说得准确一点,那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爱恋’,仅此而已。
在封建等级制中皇帝的尊高决定了他的孤独,即使在很亲密的男女关系中。如果他仅有权力欲倒也无碍,偏偏唐玄宗却是一个十分注重性情的人。虽然高高在上,但他却不喜欢在中自己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他不要隶,他需要的是一个,。
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都是被送到皇帝面前的,唯独杨贵妃是皇帝从别人那儿抢过来的。所以从心态上来讲她是被尊重的,至少她得到的心理暗示如此,而且她还有后路,有可能再回到原来的丈夫那儿去,不管事实上有没有这种可能,加之她不是以处女身份进宫的,因此,无论是经验还是心态都奠定了她与皇帝在相处关系中的平等,这种平等使得他们在关系中无拘无束地相处成为可能,正是这种平等才会完全放松身心地享有之趣,而这种快乐可能是很吸引人的,因而也才使得皇帝为之着迷。
应该说,心性越高的男子对关系的要求也越高,那种只求征服不求同欢的男人在人格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正如法国作家司汤达谈到他对妻子的愿望:“我几乎宁愿我的妻子每年有一次在盛怒之下企图杀我一刀,也不愿意她每天晚上低声下气地迎接我。”而我们知道,杨贵妃就敢和皇帝生气。
自倡导男尊女卑以后,中国社会中的女人主要就形成了两个阶层,大家闺秀待字闺中,贫穷女子艺青楼,还有一种是介于这二者之间。而从中国古文化的传统沿袭下来的也正是有这样两种阶层的女人同时存在于社会当中。这是为适应中国男权体制而出现的。对他们而言,一种是可娶的,一种是可玩的,可娶的能治家但没有情趣,可玩的有情趣但不能治家。这两种人是不可能存在于一个阶层中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中国现代男人的生活品位也在逐渐提高,他们是家也要情趣也要,恐怕这也是已婚男子私下里喜欢的原因。也许不该叫,应该称作有的女子,或者说在中能够无拘无束自在的女子。
遗憾的是,中国还有一个文化,非礼勿言、非礼勿信、非礼勿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而这些“非礼”中自然地把“性”包括在其中。在这么多的“非礼勿”的教育下,中国女子的性教育可想而知,几乎就是空白甚至无知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因而阻碍了中国女子的性成熟,使她们“高贵”地无法享受之趣,和她们关系紧密的男子的生活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使得一些男子勇敢地走进了婚外性。
文明的跃升使受文化熏陶的中国男子厌倦了男女中只有征服占有的单向关系。他们越来越不喜欢唯我独尊,这毕竟多少有点一厢情愿的意味,甚至还有尚未脱离野蛮的嫌疑。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爱恋能够引起共鸣,而真正交融的理想境界或许正是那种双方相互需要与被需要、相互索取与奉献、彼此都快乐的双赢方式,也即劳伦斯所倡导的那种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能够诞生在中国现在的婚姻中,那么中国现在的离婚率都将大大降低。中国人的生活质量不好主要在于婚姻质量欠佳,而婚姻质量欠佳的主要根本又来源于缺乏理想的琴瑟和谐。事实上,是我们长久以来的错误价值观导致了今天这个结果。
而追根究底,这种完美的关系对社会文化的要求非常高,可以说它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产物。首先它要求双方在经济文化等社会地位的平等,这是它的基础。而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就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次要求男女双方对性有着公正而客观的坦然心态。这又包含于良好的文化教育之中。再次它要求双方有一定的性道德,既要能充分地享受,又要能彼此忠诚。这是以社会公德为基础的,这又需要良好的基础教育。社会公德的塑造绝不是几所大学所能成就的,因为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上大学。因而我们现今基础教育的偏差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一个潜在隐忧。
3、现今社会的畸形分化
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挺进也使一种不健康的性文化侵入中国大地。同时中国本土的男尊女卑残余仍在,使得以男权为主导的主流文化又开始侵向于恢复女子在社会中的两种阶层,并有了一定的功效。一些性开放的年轻女子很前卫地充当了人们眼中的“另类”角色,来满足某些男人变态的心理和口味。这是典型的场经济的形态,有需求就有供给。
两种阶层女子的悄然生成使得社会中的女人在中国现在的男人眼中,除了妻子和这两种角色以外,再也不会有其他的角色了,比如朋友。因此要么是和自己有染的女人,要么是和自己不搭界的女人。但现在毕竟不是三妻四妾合法的社会,于是他们又反过来调整自己适应那种妻子和情人这样的生活,这也正是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国男人喜欢偷偷摸摸地生活的症结所在,他们同时在社会中扮演着高尚与龌龊这两种角色,也由此形成他们痛苦的根源。男尊女卑的文化早在古代就已经筑就了中国男人的虚伪特性。
单调而无聊的生活使得中国男人的追求很可笑,三妻四妾!要不,怎么绝大多数的都跟女人有关呢?说的更可笑一点,他们可能想复古!在文明发展到今天还有如此迹象,真是落伍得让人难以置信!然而,的确如此,目前的中国男人只要有条件的,大多实现了一妻一妾的生活,妻妾成的也大有人在。不仅如此,为了适应男子对此类生活的希翼和追求,使得社会中专供“娱乐”的女子大幅增长。看两则报道:
年1月10日《参考消息》报道,中国性学研究所最近的调查显示,纳妾和不同方式的嫖娼在经过50年的禁忌后,现已进入几乎所有人的能力范围。除了高涨的不忠指数(男人477%女人324%)135%的男人有“固定情人”,有固定情人的女人数则是84%。
美国《国际先驱报》年12月14日的一篇报道《性行业在中国无处不在,但无人关注》(记者 霍华德费伦奇)。其中说到关于中国的人数说法不一,官方估计,全国有万;美国的报告说有万;中国经济学家认为全国有万性工作者,她们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的比例达6%。记者认为规模如此庞大居然最令人惊奇的特征就是它几乎无人关注,甚至无人承认其蔓延之广。中国一位官员一天令人惊讶地承认:“我通过阅读外国的报纸来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中国报纸不报道这些坏消息。”
——这又再一次地印证了中国人的虚伪,或者男权体制认为这不算什么的社会问题。不报道更是虚伪得无以复加。让人更加忧虑的是,由于同一个女子也不甘心只充当社会中的一种角色,她们渐渐地也学会了虚伪,这种现象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它会严重影响中国人的婚姻,进而动摇中国社会的发展根基。
也正是由于中国男人的虚伪,使得中国人至今对那种不诚实的言行持有者一种过分宽容的态度,应该说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对不诚实行为容度最高的国度。如果说美国曾经是冒险家的乐园的话,那么现在的中国是撒谎者的乐园,各种稀奇古怪的坑蒙拐骗、欺瞒造假在中国都有很好的场,而且还能枝繁叶茂、生活得有滋有味。
正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以及扭曲的性认知导致我们过不上一种理想而健康的生活,倘若纠正一下偏差,那么这种情况就会大为改观。然而中国的男人因为等级制度的存在从来不是一个改革者,而是一个殉道者,为了那逝去的、扭曲的旧传统,他们宁愿委屈自己过一种偷鸡摸狗的日子也不愿意做一些稍微的改变促进文化的进步,尊重自己的女性以期她们优雅而成熟起来,也使自己的生活水准跟着改进提高。
三、中国男女之间缺乏相互的扶助
《红楼梦》诗词中有一首《好了》,其中有这么一段:‘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这似乎有责备女子不忠节的嫌疑。由于不参与社会活动她们没有经济来源,意味着连吃穿都要仰赖别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说明女子要完全依靠男子。男子在的时候天天说着男子的恩情,当男子死了女子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生存,除非陪葬,否则还是要依靠另外一个男子,当然就跟着别人去了。这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这种情形不是女子道德上的问题,是不公正的社会待遇迫使女子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的问题,这是不允许女子参与社会生活所得到的必然结果。
不仅如此,以来的社会对寡妇再嫁也有着非常深重的偏见,被迫改嫁还要背上骂名。如果像这样跟着别人去了都应该受到谴责,那么男子希望女子怎么样呢?陪葬?果真如此男子那真是自私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女子没有生存的社会权利,如果嫁了人碰到丈夫先死未育或孩子尚小时就连生存的权利都丧失掉了,这难道还不能够说明中国古代女子的一生飘如浮萍的悲惨境遇吗?
在现在的社会,同样如此,因为“男尊女卑”的思想导致社会没有充分挖掘出女性的真正价值。所以,在男子的人生发生变故时得不到女子的帮助。即使有帮助那也是借助另一个男子对该女子的情爱来进行,这在被帮助者的眼里犹如贪食嗟来之食一样让人心里难受。事实上在中国男子的奋斗历程中,他们是很孤独的,都是单枪匹马地干,没有一个永远的伴,没有一个在心灵上可以慰籍的人。男伴无法相助,女伴又不能指望,以致内心的孤独实在无以言述,只好纵情于声色来麻醉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真的很可怜!
但在西方社会中,得到爱侣帮助甚至异性朋友的帮助的男人就太多了。这也是中国男人和外国男人比生活质量上具有的显著差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年发生在德国的温斯堡事件,最后温斯堡更名为“韦博图山”。故事的感人之处初看是女人的坚贞以及智慧,事实上是一种社会文明。她们敢于提要求并不在于她们的胆量,而在于一种文明使她们一贯得到尊重的思维所具有的行为习惯,事实上她们又一次得到了尊重。而在中国,同样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女人说话的权利,更别说提要求了。中国古代的征服是非常野蛮的,把男人杀死,把女人当作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女人有要求也不敢提,不敢提自然也就没有要求了。
普遍来说,在中国男人眼里,女人是征服的对象,在外国男人眼里,女人是合作的伙伴。外国男人在征服世界中找寻乐趣,中国男人在征服女人中找寻乐趣。看外国人的小说,世界是那样的丰富而多彩,偶尔也包括爱情;人的小说,世界是那样的苍凉而无奈,只能沉湎于声色,因为在他们的眼中,除了声色,生活中的其他实在毫无乐趣可言。
两种不一样的文化造成社会中的这样两种心态,自然就生出截然不同的故事和人生,以及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中国人的生活由此可见一斑。中国的社会也由此可见一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