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形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等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操作系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如果动力系统作用大,操作系统的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缓解学习疲劳也有调节作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法国启蒙思想家曾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以情动人的教学可使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学习,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将课本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信念。所以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心理学规律塑造和调节学生的情感,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学生的情感活动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强化。情境即个体所处的一种具有“个性化涵义”的社会心理环境,它能唤起和激发人的某些重要情感,并在不知不觉中使某些情感体验得到强化。作为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安排学生担任某种活动角色,在角色情境暗示下,学生能获得新的角色体验。
创设成功情境,常常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情感。学生从自己所感受到的成功、关心、爱护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对集体、他人、社会的情感等,往往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密切相关。可见,情感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情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指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活动为初始线索,个人道德的发展最终由个人内部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作为内在保证。在道德信息组成的因素中,如果抽去“笃信”的深刻情感,抽去强烈的责任心和追求理想的高度热情,道德信念就成了语言的外壳而失去原有意义。
再如,情感对道德行为有引发和调节作用,情感一旦形成定势,就能够维持和深化人的某种行为,以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于情感教育。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付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关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师爱还能使学生仿效教师的品德。模仿性是青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学生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教师的情操和观点,而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能把教师的优良品质印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用充满情感的激励,能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张显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尽量地尊重一个人”。中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第一就是要尊重学生,在这种尊重的基础上再用情感去教育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说,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师生关系是教学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和“共振”,在教学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予的教育,学生接受性最强,效果最佳。
在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关系,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在教学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爱。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能够沟通师生思想,协调师生关系,并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情感源于需要,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和归属、自主和承担责任、被尊重和肯定。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萌发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情感教育的价值在于:1对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2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3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4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5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6完善学生的品德;7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因此,情感教育就是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使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及对教师的亲近感,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浅谈情感教育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情感教育作用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更是学生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本文从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就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主任情感教育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 情感教育;班主任;学生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所以说情感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智力教育而言的,是对智力教育的补充与发展。为此在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要用情感教育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教育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这里所讲的情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如一个经常受到教师真诚的爱的学生,他就会从教师的爱中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关心与肯定,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诱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使他对人生感到有意义,因而情绪经常是愉快乐观的。同时,他又从自己所感受到的关心、爱护中,陶冶了良好的情感,学会了如何以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而是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极易使学生形成多疑、对人怀有敌意、感情冷漠、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特征。
2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需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与师爱这种情感的触动和催化。也就是说,教师的某一种要求和意见,只有被学生认作为是出于真正的关怀和爱护时,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被愉快地接受。相反,同样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被学生认作是教师故意的非难、恶意的打击,学生就会引起抵触情绪和行动上的抗拒。可见,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
21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班主任老师对后进学生的诚挚的爱,更是转化他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对品德不良的后进学生来说,他们在家庭或学校中受到的批评、斥责和惩罚往往多于赞扬和鼓励,因此,他们与教师在情感上往往是对立的,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常常认为教师是轻视、厌弃自己的,甚至认为周围的人都是抛弃他们的。对于真心实意教育他们的教师,他们也常常持以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的反常态度。这样,教师的教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生效。如果教师对他们表现出诚挚的爱,使他们冰冷的心感到无比温暖,使他们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就会渐渐亲近老师,对老师的对立情绪就会逐渐消除,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能接受老师教导和劝告,才能尽心尽力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见,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正是教师对学生的诚挚的爱,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协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从而为更好地转化他们奠定了基础。
22班主任教师能诱发学生去仿效教师的品德,从而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
强烈的模仿性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那些他所嫌恶的人。所以,教师的爱又能促使学生去模仿教师的榜样。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可看到,学生们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老师的情操和观念,而且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模仿他们所爱慕老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就成了他们自己的道德观,教师的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一个热爱学生并受学生所爱戴的老师,其榜样则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它能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深深盖上教师优良品质的印记。
3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
31热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我们知道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息的“共鸣”和“共振”。心理学研究成果业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收到“晓之以理”的效果的道理。
32亲近学生是学生情绪体验。
有人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池,教师对学生的“情爱”就是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作为鱼儿的学生,在无水的池里是无法成长的。没有情爱之花,哪来教育之果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沟通了师生思想,协调了师生关系。它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待,就会激起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
33情感教育让学生放飞心灵。
虽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但它秉承了传统教育中的许多可取之处,而且更着眼于现代教育的需要,适应了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放眼于少年儿童的未来,其现实作用不可低估。只要我们班主任平时能加强学习与提高,并在平时工作中注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智能,那么将不会再有高分低能者或高分低德者出现,那么未来必定充满希望。让情感教育的春风化作甘霖,哺育出健康的新一代,让学生的心灵之花盛开。
4结语
总之,新时期的班主任要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全身心的关爱学生,守望着他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个人的成才目标。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创造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源性的成才驱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以育人为根本的工作价值目标上来,用智慧引领他们大步迈向成材的道路就是我们艺术的璀璨。更需要用智慧去探索方法和积累经验去引导成长。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 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 浅谈情感:以情感教育法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3 浅谈情感因素与高职英语教学
4 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5 有关于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6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7 议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8 重视情感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9 浅谈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0 论语文教学中情感语言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情感教育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对情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中职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中职语文教师首先要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明确的情感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情感、信念以及生活态度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情感的关联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二、情感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1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
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使中职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提升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优秀的文章,文章中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获取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希望我的解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