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家庭怎样平衡好?

工作和家庭怎样平衡好?,第1张

在社会发展日益复杂的今天,工作和家庭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那么,工作和家庭两者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并如何达到一种最高的状态——工作家庭平衡的呢,小编就跟大家来聊一聊。

工作与家庭

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成分,耗竭与增益。耗竭指的是角色之间的潜在不兼容性,它的理论基础是角色基础理论——角色和精力是有限的。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工作与生活是不可能相互补充的,多角色特别是低质量的角色体验会损害工作家庭平衡。

举个例子,如前日个体在家庭中和伴侣进行了激烈的争吵,第二天个体依然受到前日争吵的影响从而损害了个体在工作中的表现。个体因此感觉到家庭需求(安抚伴侣)破坏了工作需求(项目推进),进而产生工作家庭失衡。而在增益的情况下,资源是可以拓展的,工作与生活之间是可以协同的,参与多个角色可以通过其对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或物质资源的增益作用来实现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这就好比当一个人在工作中经历了996,十分疲惫的回到家中,这时候家中已经准备好了温馨的晚饭和充满阳光味道的被窝,个体因此感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增益从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工作中带来的耗竭,进而达到一种工作家庭平衡的满意感。

因此,基于以上两个理论,传统的有关于工作家庭平衡的观点将视角聚焦于耗竭的缺失和增益的存在,并且将这两者视为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比如有的人认为只要没有耗竭,比如当我们的工作和非工作需求之间没有不可接受的冲突程度即没有大的耗竭时,我们的工作家庭就是平衡的。也有的人认为只要存在增益,比如对个人在工作和家庭角色中的有效性和满意度与个人生活价值观相一致的程度的总体评估。但这个时候就会引出一些新的问题,即我们的生活往往是不可控的,那么我们在面临一些非理想的情境中,我们就丧失了达到平衡的可能吗?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副院长Nancy Rothbard给出了她的回答,在一些非理想的事实上非平衡情境中,我们仍然有机会达到心理意义上的平衡。

比如在高耗竭与低增益的情境下,如果个体将耗竭视为是一种暂时的情况,以及是未来能够达到增益的一种先决条件,个体仍能感觉到工作和生活的整体平衡。比如人们可能工作更长的时间,耗尽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资源,以期通过晋升获得财务上的增益。人们相信这样的过程最终会导致长期的增益,并因此承受短期的耗竭体验而不感觉到失衡。

以及在一个人同时存在高耗竭和高增益的情形下,个体也有可能感受到平衡。比如个体对于工作和家庭中的某一角色更为看重。例如对于工作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即使工作角色并不有趣甚至在耗尽,但是因为它能满足个体家庭生活目标从而创造丰富的体验,从而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一些关于恢复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在努力满足需求的同时,每个工作日都会经历情感和能量资源的枯竭,而这些资源通常可以每天通过休闲活动、闲聊和睡眠来补充。因此即使有一些低程度的耗竭,个体也能够感知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基于以上的理论,我们可以得知高增益与低耗竭都不是唯一达到平衡的方法,并不需要过于的去追求完美的高增益与低耗竭的组合来感知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当我们意识到耗竭是短暂的或者对于未来是值得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感知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具体来说,我们在面临一些选择的时候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一、对于我们来说工作与家庭哪个更加重要?对于其中某一角色的耗竭是否是值得的?二、当下的耗竭对于未来是否是必须的,是否是有意义的,以及是否是暂时的?当耗竭既不是有意义也不是暂时的时候,则需要尽快想办法解决。三、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角色,赋予我们的工作或生活予意义,从而能从乏味的人生中发现不一样的意义。四、在促使我们做出某些耗竭行为的时候,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尽可能的去选择那些出于内部动机而不是外部动机的行为,在没有内部动机时必要的外部动机也有助于维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只要避免过高的外部动机而导致偏执即可。

这些患者往往是最后一个意识到自己病情严重的人。没人会在一夜之间彻底变得身心衰竭,恰恰相反,他们的精力是逐渐衰退的,速度慢得让许多人从未察觉出这些细微变化,直到情况已经变得相当严重。加班时间的延长,甚至在周末加班,他们会认为,“没有问题——我现在只是有点疲劳而已”。可接下来,许多第一次就会陆续登场:他们会取消观看网球比赛的安排,或者错过与朋友计划了很久的周末旅行,还不得不为此不断地道歉——办公桌上的公文堆积如山,他们不能丢下工作不管,不是吗?

“我当然察觉到事情有点不太对劲儿,不过我想,我应该可以设法应付过去,”拉里回忆道。当他最终倒在自家门前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正是这一记当头棒喝救了我的命”。

施泰德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你有一辆车,你就应该每年对它检修一次,并经常检查机油。心身耗竭综合征患者从不会把他们的‘汽车’送去检修。他们通常全速行驶上千公里后,因发动机突然失灵而大吃一惊。他们完全忽略了日常维护。” 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长期紧张在诱发心身耗竭综合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上说,人体的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性反应。它可以帮助人类和其他动物躲过眼前的危机——如凶猛食肉动物的突然出现。在我们意识到危机前,大脑就察觉到了潜在危险,并在1秒钟内迅速启动了一系列生理反应,使我们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肾上腺素流入肌肉,让我们行动更加灵活;感官也变得更加敏锐;身体还会关闭一些不太重要的系统(如消化系统),来保存能量。

问题在于,就算我们面临的危机有所改变——不再是一头饥肠辘辘的熊堵在洞口,而是气急败坏的老板要求你在30分钟内搞定PowerPoint报告,这种警报系统同样能发挥作用。当我们人手短缺,无法按期完成任务时;当我们心急火燎,赶去参加一个会议时;当我们手忙脚乱,在最后一刻为出差打点行装时——警报系统会一次次亮起红灯——这时,肾上腺就会分泌压力荷尔蒙,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如果这种紧张状态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身体便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病变。持久的压力会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弱化免疫系统,使我们更加频繁地遭受病毒侵袭。 自从9年前在商界谋得职位后,拉里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在职场上平步青云,始终保持着模范职业经理人的形象。28岁那年,他进入美国一家咨询公司,不久便得到晋升,负责公司的很多事务。公司给他配了一辆车,外加一份让人羡慕的高薪。令人满意的工作业绩背后,是连续不断的出差和每周60~80小时的工作,以及频繁的周末会议。但他对此并不介意。拉里说:“偶尔,我也会感叹这份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我真的乐在其中。这么长时间以来,它带给我许多快乐。”

直到有一天,拉里突然倒在自家公寓门外,出现严重头痛、心率加速和头晕目眩等症状,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症室。1年后,他回忆说:“起初,我以为自己患了中风。”但是医生却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诊断结果: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拉里是因为多年的过度操劳才病倒的。 (撰文 乌尔里希·克拉夫特(Ulrich Kraft)/翻译 虞骏) 许多专家相信,在这样一个“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时代,像拉里这样的病例并不罕见,且发病率正日益增长。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旗下的一份刊物称:“现在,工作压力对员工健康造成的危害,也许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虽然,精力开始自然衰退的中年人因过度操劳而引发身心衰竭更常见,但同样情况也可能出现在青年人身上。2005年11月,Spherion公司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劳德代尔堡委托发起了一项哈里斯互动民意调查,结果发现,年龄在25~39岁之间的工人,1/3因为工作而感觉心力交瘁。

不久,弗罗伊登贝格尔开始在医学界以外的领域寻找案例——他发现,类似的情况在许多行业中普遍存在。很多人的身心都饱受折磨:在心理方面,他们情绪容易波动,睡眠不稳,而且注意力无法集中;在生理方面,他们腰酸背痛,或者出现消化系统紊乱。这种因职业生涯而导致身心俱疲的状态,被弗罗伊登贝格尔定义为“心身耗竭综合征”。

这种小毛病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心身耗竭综合征在这个领域的“圣经”——《精神障碍的诊断及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分类。相反,它被归入了“未分化身体形式症”(undifferentiated somatoform disorder)。不过,即使没有确凿的统计数据,专家们仍一致认为:各行各业的工作压力正在增加,人们正在疲于奔命。 对许多心身耗竭综合征患者来说,发病原因大同小异。厄运往往会降临到最佳员工的头上 ——这些人总是欣然接受一大堆任务,并且干劲十足。工作已经成了展现他们个人价值的重要部分。正如拉里描述的那样:“从某个角度上说,工作已经消耗了我大量精力,以至于其他方面的需要变得不再重要。在工作上投入过多,令我陷入了一种不断恶化的、疲惫和漠然的状态中。”

为了处理那些堆积如山的公务,这位可怜的员工不得不加班加点,在办公室里一直熬到深夜,忽视身体锻炼、无视饮食规律(胡乱吃些不健康的快餐,或者干脆饿着肚子挺过一顿)、取消私人约会、甚至错过孩子们的足球比赛,最终如拉里所说的那样: “我把自己完全孤立了起来。”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当正常的人际交往被切断时,我们不可能感觉良好。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分校的曼弗雷德·舍德洛夫斯基(Manfred Schedlowski)说:“来自家庭、朋友和同事的支持是抵抗压力的重要缓冲剂。”最近,他已经创建了一个课题小组,研究工作压力的起因与后果。

另一个危险因素,是他或她工作时拥有的支配权,以及努力工作后得到的赏识。精神病学家于尔根·施泰德(Juergen Staedt)在德国柏林开设了Vivantes医疗中心。他提到这样一位患者:她曾是一位成功的部门主管,连续数年表现出色——直到公司进行了结构调整,虽然她极力争取,仍无力扭转部分下属惨遭解雇的命运——这无异于在她脸上扇了一记耳光。此后,失眠、厌食和怀才不遇的怨恨一直困扰着她,最终将她送进了施泰德的医疗中心。他解释说:“这样的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心身耗竭综合征患者的个性会让他们无法跨越这些挫折。他们的整个自我形象都被敲得支离破碎了。”专家们把这种受挫称为回报危机——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工作上耗费的大量艰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这些患者的工作能力下降是迟早的事。他们会发现,自己很难集中精力,创意越来越少,记忆力也越来越差,并开始犯错。“然后,恶性循环就开始了,”施泰德解释说,“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出色,身上的压力就会变重,事情会越来越糟。”就拿一向温文尔雅的拉里来说,他开始将自己的失误迁怒于同事,并批评和斥责他们。

压力和对自身的不满会在精神上留下烙印。日渐消退的自尊和对失败的焦虑折磨着他们,使这些心身耗竭综合征患者丧失信心,毫无斗志,终日在痛苦中煎熬。他们可能会在酒精和药丸中寻求安慰。一些人甚至尝试自杀。

概念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

职业倦怠

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表现症状

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 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 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 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分类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1 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 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 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来源

职业倦怠的感觉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

1 职业倦怠症好发的高危险职业群有哪些?

据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不过,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

2 找对工作了吗?

由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会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最后糊里糊涂进入职场工作,根本没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往往等到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好像入错了行,这种严重职业错位的情况,长期延续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

3 天生性格就容易倦怠?

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主义、A型性格、外控性格等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A型性格是一种“工作狂”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在外界看来好像冲劲十足,就像永不断电的长效电池,实际上身心状况超支付出,而易导致身心的倦怠。

4 来自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

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职场的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或是和公司的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5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职业倦怠与工作自主性、责任心和工作心理成熟度都有关系。工作自主性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工作心理成熟度可以正向调节工作自主性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职业倦怠与责任心呈负相关关系;工作心理成熟度可以正向调节责任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当工作心理成熟度高时,随责任心的提高,职业倦怠下降趋势较为显著。

影响

1资源缺乏、时间压力和工作量的增加都会导致职业倦怠。你会发现你正在试图离职,你不时地请病假,却仍然遭受着焦虑和抑郁。而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你的思想,最近的研究发现,职业倦怠甚至与2型糖尿病有联系。当你处在持续的压力和不健康的状态之下时,你身体里的胰岛素也会不正常。

2具有倦怠现象的人还会表现出一种慢性衰竭。包括深度疲劳、失眠、头昏眼花、恶心、过敏、呼吸困难、肌肉疼痛和僵直、月经不调、腺体肿胀、咽喉痛、反复得流感、传染病、感冒、头痛、消化不良和后背痛。其中,呼吸系统传染病和头痛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些人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肠胃问题、溃疡和高血压。

3除了身体上的症状之外,还会出现睡眠紊乱的状况。有些人失眠,他们感到紧张、亢奋、不能放松下来,头脑中总是出现那些令他们忧虑的事情;有些人又睡眠过多,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睡觉。

倦怠测试

认真阅读下列问题,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那一项。其中, A ——从未如此; B ——很少如此; C ——说不清楚; D ——有时如此; E ——总是如此。例如,第一题:“对工作感觉到有挫折感”,如果您从未如此,请在答题卡上 “ 1 ”后面的括号里写上“ A ”。

1 、对工作感觉到有挫折感。

2 、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3 、我的工作让我情绪疲惫。

4 、我觉得我高度努力工作。

5 、面对工作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6 、工作时感到心灰意冷。

7 、觉得自己推行工作的方式不恰当。

8 、想暂时休息一阵子或另调其它职务。

9 、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好的结果。

10 、我能肯定这份工作的价值。

11 、认为这是一份相当有意义的工作。

12 、我可以由工作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13 、我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理想。

14 、我在工作时精力充沛。

15 、我乐于学习工作上的新知。

16 、我能够冷静的处理情绪上的问题。

17 、从事这份工作后,我觉得对人变得更冷淡。

18 、对某些同事所发生的事我并不关心。

19 、同事将他们遭遇到的问题归咎于我。

20 、我担心这份工作会使我逐渐失去耐性。

21 、面对民众时,会带给我很大的压力。

22 、 常盼望有假期,可以不用上班。

计分方法:

这个测试包括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方面:情绪衰竭(1-8)、低个人成就(9-16)、人格解体(17-22)。其中,9-16题为反向题,需要反向计分,即选5时计1分,选4时计2分,选3时计3分,选2时计4分,选1时计5分。其余题目正常计分。

将所有题目得分相加除以22得到平均分,即代表自己职业倦怠问题的严重程度。1分代表没有职业倦怠,5分代表职业倦怠问题很严重。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的程度越重。

说明:

前八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1、2、3、4、5,分数总和除以8是最后得分。

中间八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5、4、3、2、1,分数总和除以8是最后得分。

后六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1、2、3、4、5,分数总和除以6是最后得分。

按照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人格解体三项得分,其中一项得分25即视为中度职业倦怠。

心累是一种心理和情绪的状态,通常指精神上的疲劳、压力和负担过重,导致心理和情绪的疲惫感。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心累的常见原因:

长期的压力和负担:工作压力、学业压力、家庭责任、人际关系问题等长期累积的压力和负担可能使人感到心累。

持续的焦虑和忧虑:持续的焦虑和忧虑状态会消耗精力和情绪资源,使人感到疲倦和心力交瘁。

情绪困扰和痛苦:经历情感上的困扰、失望、痛苦或悲伤可能会导致心累,长期的负面情绪对心理和情绪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缺乏自我照顾和调节:如果没有充分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缺乏放松、休息和恢复的时间,也容易导致心累。

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不规律的作息、不均衡的饮食、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对心理和情绪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情感耗竭和人际关系问题:长期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情感耗竭和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情况可能使人感到心累。

请注意,心累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但具体原因因人而异。如果你感到持续的心累和压力,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况。

综述

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摘要:工作倦怠是一种和工作情境有关的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多发生于护理工作人员之间,它可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并易导致护士脱离护理队伍,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对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能够为预防和干预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也为改善护士身心健康、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士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工作倦怠    护士    相关因素

美国临床及社会心理学家Fredenberger和Maslach及国内李小妹等发现:护士作为服务于人群的职业群体,容易在工作中逐渐出现倦怠,并有自卑、冷漠、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表现,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甚至辞职的倾向增加。它可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并易导致护士脱离护理队伍,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1]。就个体而言,工作倦怠对护士的工作和生活皆有影响,护士群体因工作倦怠而在工作中表现为态度冷漠、离职意向增加,这些改变则会间接地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并造成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8]。它还会直接对护士造成情感、认知上的消极改变,给护士带来生理上的影响,包括血脂、血糖、血压、心电图异常等[15]。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工作倦怠(Job Burnout),也称职业倦怠或工作疲溃。Mosby字典指出倦怠感是指精神或躯体能量耗竭的一种状态,一般是经过一段时期的慢性压力后产生的,且这种压力是与工作有关,无法缓解的,有时会引起躯体疾病,是一种与工作情境有关的心理上的综合病症。从三个维度来讲,工作倦怠即情感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倾向(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消失(diminishedpersonal accomplishment)。其中情感枯竭是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它代表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指一种情感上过度的付出感和资源的耗尽感。去人性化倾向代表工作倦怠的人际情境维度,是指在工作中对他人消极、冷漠、愤世嫉俗的态度或情绪。个人成就感消失则代表工作倦怠感的自我评价维度,指自我能力感降低及倾向于对自己的工作作出消极的评价。Maslach等认为这三个维度在倦怠发展的过程中次第促进出现,也有学者认为三者的发生顺序恰恰与之相反,还有的则认为三者并无发生的先后顺序,它们可以独立甚至同时出现[2]。初看,工作倦怠和工作应激、抑郁的概念似乎很相似,实际则有所区别。其中工作应激是工作倦怠形成的前因,存在工作应激不一定发展成工作倦怠:而抑郁则具有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普遍指向性,不同于工作倦怠单一的工作情境指向性[17]。

2  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

21社会因素

211工作负荷过重  在我国,护士缺编严重,长期超负荷工作和“三班倒”的工作制使护理人员生活无规律,长此以往导致用心脑过度,身体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容易造成精神疲劳。

212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也称为角色压力)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角色压力水平越高,护士职业倦怠水平越高9。临床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护士从事大量非护理性工作。由于护士多为女性,她们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起妻子、母亲的角色。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及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使护士感到角色压力过重。多重的角色,以及过多过高的角色要求常常使护士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

22个体特征因素

221人口统计学特征

人口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倦怠感有关。其中,年龄与变量的相关最为稳定。低工作年限的护士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感,高学历的年轻护士工作倦怠感高于低学历的护士3。女性医护人员在情绪衰竭方面要显著高于男性医护人员,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工作倦怠。在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男女性别上无明显差异10。ICU、急诊科、儿科等科室护士患工作倦怠的比例较高4~5。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工作倦怠11。护理管理者应对离异、单身群体、高学历护士给予特别关注。在编护士比合同护士及护生倦怠程度低。

222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在同一工作环境中,管理相同、教育和经验背景相同的个体对相同的压力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具有倔强、低自尊、外控性、神经质、A型性格、感觉型、防御性应对、缺乏耐性以及采用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工作倦怠12。A型人格医护人员与B型人格医护人员相比,情绪衰竭维度得分高,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低,去人格化程度得分高13。护士的情绪控制与自我成就感与医生比较略显不足14。

3.护士产生工作倦怠感的相关因素

31 情感枯竭

情感枯竭是一种因情感资源耗尽而出现的极度疲惫状态。由于护士的工作多数要在与病人进行接触中完成,因此大的工作量必定也伴随着对病患更多的情感付出,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情感枯竭,而当抢救无效、病人死亡时,护士还可能因此受到家属的责难或医生、领导的批评,辛苦的劳动得不到肯定,由此可能更易导致情感枯竭。

32 去人格化

去人格化是工作倦怠的人际情境维度,表现为将服务对象当作物体看待,态度消极、冷漠。当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低时,去人格化程度亦高,其服务态度则较冷漠。惟有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才能提高其工作质量。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新护士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并应在新护士独立工作前考察其是否能胜任工作,以避免工作时出现较高的去人格化程度,影响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33 个人成就感丧失

个人成就感丧失的特征是倾向于对自己作出负面的评价,感觉工作能力衰退、自尊心下降。

34 应付方式与工作倦怠感

国内已有研究证实积极或消极的应付方式和工作倦怠相关,退避应付方式和情感枯竭呈正相关,自责应付方式兼与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倾向呈正相关,解决问题应付方式则和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因此,性格特点可能是应付方式影响个体情感枯竭程度的深层原因。

4工作倦怠感在不同护士群体中的分布情况

有研究表明,急诊护士的情感枯竭相对较高,去人格化倾向较低,资历较浅的急诊护士则个人成就感较低[20]。儿科护士由于要面对大量患儿家属的要求而更易发生工作倦怠感。精神科护士则由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多数难以解决而容易发生工作倦怠感[21]。此外,单身者比已婚者更易出现工作倦怠,而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更易产生工作倦怠。在居住环境方面,于集体宿舍居住者工作倦怠更高。在年龄方面, 则是26—30岁的护士更易出现工作倦怠[22]。

5.常用测量工具

西班牙学Moreno-Jim6nez于1998年编制了(Nursing Burnout Scale,NBS)护士职业倦怠量,涵盖工作环境、人格特征和对压力源不同的应对方式3方面因素,人格特征是倦怠量表测评护士职业倦怠程度的主要因素。核心量表包括以下5个内容即护士工作中常见的压力源、职业倦怠、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描述护士倦怠的生理心理因素。该量表采用1至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高[19]。

6 护士工作倦怠的干预措施

61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避免长期工作量超负荷

建立弹性排班制度和护士资源的科间流动机制是应对这一现象的有效措施。首先,应清楚界定护理工作的范畴,将不属于护理工作的内容交给护士以外的人员完成;其次,应该对不同能力、不同年资、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分层次安排使用,使个体在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所长;最后,依据各时间段工作内容的分布情况来安排护理人力资源,以此组合成各岗位的工作程序,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

62 为护士提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面对应激性事件时从外部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主要是指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情绪性社会支持包括谈话、倾听以及表达关心和同情[12]。有调查显示,来自上级的支持比来自同事更重要,来自家庭、朋友的非正式支持可以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7]。管理者可组织集体活动以增加护士的社会交际、营造团结互助的集体文化、帮助协调护士与家人和同事的关系、在护士遇到物质上的困难时尽量提供帮助等。同时,还应让护士感受到管理者亲和、乐于助人的一面,使得护士在需要帮助时主动来寻求支持。

63 让护士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

护士是医院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接触病人最多,关注她们的工作状态和需求,让护士参与到管理的决策过程是实现这一点的捷径。在医院和病区的管理中,尤其在制订和护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多听取护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得到护士的认可。护士的需求因此得到满足、工作状况亦得到改善,并能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尊重和支持,她们的工作倦怠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其工作质量亦因此而提高。

64 保证护士的正常休息

休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身心疲惫,帮助工作人员维持高效的工作状态。但在实际工作中,护士的休息时间和正常休假常常被剥夺。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以保证护士的正常休息和休假,此外,还可通过合理安排上下班时间、优化工作环境、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帮助护士短时地放松自己。

65 维护良好的医护关系

良好的医护关系,医护配合的默契程度对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有着显著的影响。科室应多安排医生和护士进行沟通,护士长应尽量抽时间参加医师的查房和病例讨论,并可邀请经治医师参加护士的病例讨论。同时,科室还可多安排医护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使医生和护士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互相了解对方的职业内容、观念,理解对方的角色期待,从而在工作中能相互体谅,减少冲突的发生。

66 对护士进行沟通技能培训,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沟通技巧可减轻工作倦怠的程度,开展沟通技能的学习非常有必要,在工作中文明用语的频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缓解护患冲突。良好的护患关系,也可以缓解护士工作压力,从而有效避免工作倦怠。

67 对护士开展应付方式指导

对护士开展应付方式指导,可以有效地消除应激源。如指导护士进行放松训练,以控制工作压力所致的不良心身反应;或者指导护士通过适当的活动转移个人对工作压力的关注,缓解各种负性情绪等。

68 个体的策略

为预防和改善工作倦怠状态,护士不仅要客观认识造成工作倦怠的因素,还要积极地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首先应注重培养外向的性格,在工作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倔强、任性[17],其次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注重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护士还应学习并保持有效的应对能力[26],提高自身在挫折面前的内控感,必须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克服偏见,寻找积极的减压方式以应对其情绪困扰,最后个体还应对工作有理性的认识,对工作目标的期望切合实际。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组织变革速度加快,职业不稳定性加剧,使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对于护理人员而言,职业倦怠是直接影响护士工作效率的重要职业危险因素,随着人们对倦怠问题关注的急剧增加,为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维持护理队伍的稳定,对护士工作倦怠进行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切实解决了相关问题,才能预防和降低工作倦怠。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J.Staffburnout.Journal of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2]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3]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4]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冯莺,骆宏,叶志弘.MBI量表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测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7):477—479

[6]王树珍,赵琦.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FJ].护理研究,2008,22(9):2292

[7]李靖.枯竭研究进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2):286—290.

[8]陈晓.临床护士社会支持、工作倦怠两因素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6~8

[9]席波,李军.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5):3—5

[10]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刀.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2

[11]程灶火,谭林湘.艾森克个性问卷理论结构的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I),9—12

[12]Zellars KL,Perrewe PL.Affee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upport:Coping--in organizations口].Journal—of-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459—467

[13]蒋奖,许燕,林丹瑚.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364—366

[14]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59—662

[15]王伟,周新明,王培席等.临床护士疲劳程度与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8

[16]王晓辉,孙志华.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6):140

[17]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心理科学,2003,26(3):556—557.

[18]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07—219.

[19]唐颖,Eva Garrosa,雷玲等.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BS简介明.中国职业医学,

2007,34(2):151-153.

[20]宋双.中文版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广东医学2010,31(4):501-502

[21]周或,张黎明.护士工作倦怠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5,11(10):769—770

[22]稻冈,文昭.护士“心身倦怠综合征”的原因及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分册,

1991,2:53—55.

[23]Burisch—M.A longitudinal study of burnout: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spositions and experience.Work—And-Stress.2002,16(1):1-17.

[24]乐燕,刘晓虹.护士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 -护理学报2006,13(1)

[25]王慧,杨敏,高伟,王朝霞 护士情绪劳动表现策略与工作倦怠相关性分析-护理学杂志2008,23(3)

[26]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9):659—662.

[27]李小妹.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11):645—649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4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