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第1张

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习心理学可以很好的了解人的内心想法,以下是我整理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欢迎参考阅读!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 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人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特性。

 (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和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4)注意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记忆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组成。相当于认知心理学的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 形象记忆;② 逻辑记忆;③ 情绪记忆;④ 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 瞬时记忆;② 短时记忆;③ 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人脑中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一是直接还是间接,二是有无意识,三是时间的长短。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 直观形象性;② 形象概括性;③ 模糊片断性;④ 个别差异性。

 (二)记忆系统

 1、什么是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三)遗忘

 2、遗忘的种类

 ①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 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指识记的快慢;持久性:指记忆中内容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准确性:指能准确地提取记忆中的材料;准备性:指记忆内容的巩固程度,即提取利用的难易。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织化就记得牢,有系统。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思维

 (一)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三)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空间排列、空间集合、多余信息、心理概念的排列。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固着是指只看到其通常的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倒U曲线图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势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技能

 (一)技能及其特点

 1、技能的概念:指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定而复杂的,并由若干动作组成的、确保某种活动顺利进行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的是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了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其特点是: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

 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练习过程中的高源现象、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技能形成中的个别差异。

 (2)有效练习的条件:目的和动机、练习的方法与知识、循序渐进、质与量的关系、时间安排、方式多样化、及时反馈。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1、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1)原型定向: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其教学要求是:了解动作结构、顺序和规定、主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示范和讲解要明确和准确、对复述的要求。

 (2)原型操作:建立感性的动觉映象,它是智力技能开始形成和内化的基础。其教学要求是:把智力活动以展开的方式呈现、注意活动对象的更换、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注意动作与言语相结合。

 (3)原型内化:能利用表征进行加工。其教学要求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注意简缩、能迁移、掌握好转化时机。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心理模拟法就是建立与人的心理功能相平衡的物质系统。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③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④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能力

 (一)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人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它直接影响人活动的效率。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 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 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二)智力及其测量

 1、什么是智力: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2、智力测验

 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

 信度、效度、标准化。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四)能力的发展变化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差异

 (3)种族差异

  ●动机

 (一)需要与动机

 1、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的种类

 ①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

 (1)什么是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是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2)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3)动机的功能

 ① 启动机能;② 维持功能;③ 导向功能。

 (4)动机的分类

 ①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③ 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④ 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

 (二)学习需要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1)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2)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

 (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

 (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

 (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情绪

 (一)情绪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的分类

 (1)基本的情绪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3、情绪的性质

 (1)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2)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3)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4)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

 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1)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① 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② 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2)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① 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③ 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1)情绪的产生

 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

 (2)情绪的表达

 ① 面部表情;② 身段表情与手势;③ 言语表情。

 (二)压力、情绪与健康

 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

 (1)压力的性质: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形成的。

 (2)压力的来源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2、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人格

 (一)人格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另一个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1)气质

 ①什么是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

 ②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③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神经系统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多血质相对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型);胆汁质相对于兴奋型(强、不平衡型);粘液质相对于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弱型相对于抑郁质。

 (2)性格

 ①什么是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

 ②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联系: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两者相互影响,气质能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

 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二)人格的形成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

 5、自然环境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一)心理健康

 1、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心态。

 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15条)

 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值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

 (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① 自我意识正确;② 人际关系协调;③ 性别角色分化;④ 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 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健康的促进

 (1)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生理与心理统一,个体与群体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防治与发展并重。

 (2)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心理咨询

 1、心理咨询的实质

 (1)什么是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语言等媒介,与来访者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

 ① 联系:都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② 区别: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困惑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咨询所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所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心理咨询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重在补救和矫正。

 (3)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① 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②区别: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

 2、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

 (1)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① 理解支持原则;② 保密性原则;③ 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④ 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⑤ 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⑥ 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2)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

 ① 建立关系:热情接待,讲明性质与原则,建立初步信任关系;② 了解问题:掌握求助者的意图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③ 分析诊断;认识求助者的问题类型、性质和严重程度,以便选择帮助方法;④ 帮助指导:与求助者共商对策,以求解决问题并促进发展;⑤ 结束咨询:讨论下一步的安排,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追踪了解。

 (3)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

 ① 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② 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③ 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性别角色

 (1)青少年的性别意识的发展

 ① 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② 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③ 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④ 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2)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的教育

 ① 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②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③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羞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

 2、自我意识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教育

 ① 全面认识自我;② 积极接纳自我;③ 努力改善自我。

 3、人际关系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 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③ 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4、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的危害

 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形成焦虑性人格。

 (2)考试焦虑的成因

 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3)考试焦虑的矫正

 自信训练,系统脱敏,放松训练。

;

知觉的理解性与思维的区别和联络是什么, 什么是知觉的理解性 它的意义有哪些

知觉理解性即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词语加标志的特性,以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是通过系统化的处理,进而对外界客观因素产生的资讯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是个体获取资讯的过程。知觉具备着以下几个特性,分别是选择性、意义性、恒常性以及整体性。其最初的研究源自于生物学中的神经反射,后来研究思维与行为的关系,已经变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心理咨询师研究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简答: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与联络

思维和感觉 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的直接的反映,它们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个别属性,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 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络。

旅游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对 物整体的反应。

旅游知觉指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感觉器官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客观事物总体属性在旅游者头脑的反应。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络

感觉与知觉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 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 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感觉与知觉联络:

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络,表现在: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络

感觉更趋向于主观;

知觉更趋向于客观。

希望能给你帮助!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络:1、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2、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络。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资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心理学中,知觉的理解性,“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你好。“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说的是过去的经验对你知觉事物的影响。我们在知觉事物的时候并不是像镜子一样把所要知觉的事物原封不动的反映出来,而是本身就带着过去的经验(理解)来知觉事物,这些过去经验会让我们在知觉过程中产生期待和预测。比如,一叶知秋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过去的经验对我们知觉事物的影响。再比如说我们听一首熟悉的歌曲,因为过去听过,所以刚放出一点旋律,你就能预测到下面的旋律。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区别和联络是什么?

1、思维指向相反。

收敛思维是由四面八方指向问题的中心,发散思维是由问题的中心指向四面八方。

2、两者的作用不同。

收敛思维是一种求同思维,要集中各种想法的精华,达到对问题的系统全面的考察,为寻求一种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结果而把多种想法理顺、筛选、综合、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为在广泛的范围内搜寻,要尽可能地放开,把各种不同的可能性都设想到。

3、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一种辨证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络,既对立又统一。

没有发散思维的广泛收集,多方搜寻,收敛思维就没有了加工物件,就无从进行;反过来,没有收敛思维的认真整理,精心加工,发散思维的结果再多,也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创新结果,也就成了废料。只有两者协同动作,交替运用,一个创新过程才能圆满完成。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和联络是什么

首先是一些基本概念:

形象思维(直感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途径、多回路、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其中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的特例。灵感是不可预期和无从有意调控的心理现象和思维现象。

直觉是思维主体不借助于逻辑程式和经验积累而穿透认识事物的表层,直接洞察事物本质和深层状态的意识活动和思维形式。对于科学方法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的方法(The Scientific Methods)。它是指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科学性的、在实践活动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被称之为广义的科学方法。二是、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英文表述为:the methods in scientific research主要指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方法,即狭义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分类: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比较法,分类法等)、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假说法,模型法等)、横向科学方法等(功能模拟法,黑箱法等)。

因此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对于科学方法有以下几方面影响:

一、 从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为科学方法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解。比如直觉可以让我们在直接的实验观察时快速的找到我们需要观察或者记录的现象,进而从这一点进行更为细微的观察,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而灵感在设计科学实验时,更是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因为科学实验设计不是用理论可以解决的,它往往需要天才的灵感。比如,卡文迪许就是利用光的反射设计了一个精密扭秤比较准确的测量了万有引力常数G。但两百多年来,经过许多人的实验,万有引力常数的精度仍是最差,这也说明灵感对于科学的实验设计是很重要的。所以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为科学研究和认识提供了可感知的认识基础。

二、 从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直观形象,清晰和具体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在比较法中,利用直觉,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很快,很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卢瑟福采用太阳系环绕模型来解释原子结构,使人一目了然,并产生清晰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分析法中,形象思维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年居里夫人在对于铀盐的放射现象有极大兴趣,但通过仪器检测却始终没能找出原因,为此他们经过数次精确的实验,最后终于发现在铀盐中存在百分之零点几的未知元素。这样的发现完全凭借居里夫人对于化学元素的直觉,因为一般人肯定会把这百分之零点几看作是仪器误差,而不会想成是有未知元素存在。由此可见,直觉在分析法中可以直观形象,清晰和具体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三、 从构造科学理论体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不顾逻辑上的束缚,为科学方法提供一个独特的渠道。比如模型法,通过研究模型来解释原型(被模拟的物件)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如果不是直觉或者灵感等形象思维,人们很可能会在思维上深陷于过去的传统思维,而无法对于新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释。沃森和克里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提出DNA的结构时,最初提出的是三双螺旋结构,但与实验室是背道而驰,突然沃森想到自然界中生物体都有成对的现象,于是想到DNA结构应该是双螺旋结构,最后经过检验他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科学的直觉和灵感往往可以把已有的知识于新的研究物件联络起来,沟通认识的渠道,跨越或洞穿复杂现象的逻辑阻隔。

四、 从横向科学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同样可以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黑箱方法,它是利用外部观测、试验,通过输入、输出资讯来研究黑箱功能和特征,探究其构造和机理的方法。就像你到市场上去买西瓜,在不切开西瓜的前提下,你只能通过西瓜皮的色泽,手感,或者敲敲西瓜听取声音来辨别西瓜内部的质量如何。这个不仅需要以前经验的积累,更是一种直觉。在科学研究是,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事实上,人们的每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最初都是有直觉和灵感所触发的,但这一过程常常表现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许多科学家,尤其是著名的科学家往往很重视直觉的培养。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没有直觉等形象思维的产生,科学家往往容易在原来的科学正规化中思考问题。

而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何不同?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主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包括: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

形象思维(直感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途径、多回路、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其中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的特例。

它们两者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形象性上存在差异。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物件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影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而抽象思维是形而上的,具有抽象性,不是能用具体的事物可以描述,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一种理解。

二、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人类大脑中形成的地方不同。

左半脑长于语言功能、逻辑分析、推理思维、数学运算,侧重于抽象思维;右半脑更长于非语言、非数学、非逻辑的空间关系,即侧重于形象思维。例如做梦,梦通常是非语言、非逻辑、情感化、形象化的,这正是右半脑的特征。而当我们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梦时,这时我们就是在运用左半脑。所以两者在形成的地方是不同的。

三、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创造性上存在差异。人们惊奇的发现,右半脑的许多特殊形式,如无意识、非逻辑等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形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

四、 形象思维具有非逻辑性,而抽象思维具有逻辑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思维那样,对资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呼叫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资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而抽象思维是要按一定的规律,逻辑来加工制作,撇开事物的具体形式和个别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概念,然后再运用新的认识、概念继续进行推理和判断,由此达到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事物本质和相互关系,形成对现实的更高一级的理性认识。因此抽象思维总是存在一定的逻辑性,而这正是它与形象思维所不同的。

五、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精确性上存在差异。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它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而抽象思维不同,它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通常用于问题的定量分析。而且,形象思维有时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这时就需要逻辑思维来纠正或者检验形象思维的正确性、科学性。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虽然形式不同,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两者殊途同归,各有其能,能以理性的方式共同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无数的变化和感受,这些感受成为了我们心灵的记忆,有快乐,也有悲伤。

人的生命,容易是童年经历的一种轮回。我们一辈子都不断地在一些类似的地方摔跤,之所以这样摔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重复以前摔跤的感觉,是修复以前摔跤带来的内心创伤的一次机会,让我们可以去理解并去化解以前的创伤。

曾经有一位网友说,她失恋了,失恋的痛苦一直围绕着她,最难受的那段时间,她连工作都辞掉,整天一个人呆在家里,什么动力都没有。

在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术语叫“退行”。意思是,当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

一段深度的关系的发展或结束,都会让人出现退行。

在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文章中,有一句很精准的话来描述恋爱。恋爱是,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重温美好,是因为在我们的感受记忆里面,还有童年时段在关系里面的感动和幸福。修正错误,是因为退行的时候,在我们曾受到的创伤,会再次激发我们内心的渴望,这种渴望犹如小时候对父母的渴望一般,期望可以得到父母的爱和接纳。这是我们对被爱、温暖和接纳的渴望。

我们容易将这种渴望投射到外部世界,投射到伴侣,孩子身上,我们期望别人能够给我们一个答案。但别人不是我们幸福的答案。

01

我们生命的最初,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我们人生最初的7年,就是在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互动中成长,形成我们的人格模式。这些内化的人格,内化的关系模式将会被我们带到现实生活中。

从少儿到少年,我们的自我意识都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再到青春期,大部分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叛逆,因为我们会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们曾经是被父母定义的,我们的成长都或多或少的带着父母的期盼和要求,很多人成了乖孩子,但乖孩子背后却是一颗被压抑的心。

当我们成人之后,常常以为新的生活开始了。可以不受过往的影响,可以不受父母的控制,可以远离成长的环境。

但是曾经的情绪体验,却犹如编译好的程序,它存储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当我们一旦遇到一个与过去相似的经历或情感体验的时候,那个创伤的感受,就会把编译好的程序打开,我们很容易的掉进感受的回忆里面。

还有一位女孩发来消息说,她在大学期间有过一段恋情,那是她唯一的一次恋爱,因为毕业找工作而分开分手,这段恋爱已经结束快四年了,她始终不敢发展下一段关系,她说他好像不敢再恋爱了。因为“很怕失去,很害怕那种忽然就失去的感觉”。

“忽然就失去的感觉”是什么感觉?

如果追溯到童年的话,大多是因为分离创伤所致。养育过孩子的父母们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当产假结束要去上班了,当孩子第一次去幼儿园了,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会出现相应的分离焦虑。

很多的妈妈都表示,每次上班要离开的时候,孩子都大哭不止,非常头疼。又狠不下心一走了之,留下了孩子就一定粘着你不放。为了不让孩子哭,为了不让自己焦虑,也为了不迟到,很普遍的一个做法就是,不让孩子看见,偷偷的离开。而实际上,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妈妈突然的离开,就意味着妈妈消失了。

比如在生命最初几个月里,儿童用眼光追随物体,当物体消失后,他们会移开目光,好像物体从他们的心里消失了。但是3个月大时,他们盯着消失的地方看;再长大一些的时候,他们会搜索消失的物体;到了2岁,孩子会知道即使物体消失的,但它还是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这也就是心理学所指的客体恒常性。

尽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会知道,妈妈离开了还会再回来。但妈妈曾经突然消失的那种恐惧的情绪体验,却已深深的刻在骨子里。所以,当我们长大了,有着类似的情感体验的时候,那些曾被埋在内心深处的情绪,就再一次的诱发出现。

02

我们从幼儿到少年,从青春期到成年人,一步仿如一生,每一步都在不断的构建我们下一段的生命,每一步又都不断都重复着我们上一阶的人生,甚至让我们的孩子,也重复着家族的命运。

生命,像是一个轮回。心理学家会说,这叫强迫性重复,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在不断复制重演。这种强迫性的感觉就好像,我们已经习惯了曾经拥有过的生活,如果现在的生活变得与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就要去做点什么,把现在弄得和过去一个样。

这种感觉,其实是源自与对爱的渴望和证明,我们不敢相信现在的生活,所以总得整点事情出来,让它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走,以期证明自己的自恋是对的。而常常这种证明的代价是非常大的,它通常会把我们的重要关系推向深渊。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到,那个委托他人用金钱测试女友的男孩,即便是验证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可结局又如何?男孩自己内心就先崩溃了,抱住女孩哀求“有话好好说。”这是男孩想要的是这样的结果吗?

可能还真是他想要的。因为自卑,觉得不配得到女孩的爱,所以,要把这份爱再降低一个档次,我知道你不是真的爱我,但我现在求求你不要走。

生命早期的那些深刻的情感体验,刻在了内心深处,已经成为心底难以抹去的烙印。以后的人生,会不断追寻这种体验再一次发生。所以,命运成了一种强迫性重复。

03

如果,从一开始就能获得来自父母足够的爱,那真的是非常幸运。只是,假若我们的父母,本身也是在匮乏的爱中长大,我们可以怎么办?

过去的人生已不可改变,但现在的每一步,却是你对未来人生的谱写。

每个阶段的人生,都有特殊的意义。

童年时,面对来自家庭的创伤,我们只能无奈地承受着。成年时,再次感受到创伤带来的情绪体验时,我们可以是主动的创造者和命运的改写者。

德国哲学家谢勒说:命运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命运是我们如何运用洞悉力,和爱的规律对事件做出反应。

如何去理解命运是我们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是去体验和觉知。

体验和觉知,可以让我们从无意识的轮回状态中走出来,去点亮我们生命的自性之光。

尽管,我们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但至少知道,可以不让孩子去承担成人的情绪。而要养育好孩子,很多时候,其实是在修复内在孩子的创伤。所以,很多朋友做了父母后都发现,孩子出生后,他们跟着孩子成长而成长了,也许一开始是为了孩子,还越往后才发现,是孩子帮助了自己成长。

在你的生命中去发现爱的存在,并将爱活出来。那些原本被痛苦、焦虑、孤独所折磨的内心,就可以重新和这个世界发生链接,人的自我成长与修复,就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尽管,我们会经历一些艰难的历程,但那些熬过的苦和夜,流过的泪和汗,都会铺成一条宽阔的路,通向未来想去到的地方。也许你一生都有无法摆脱的恐惧,但至少知道,黑暗中,还有心底种下的那束光。

很喜欢荣格的这句话,“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我希望我的第二次生命,从现在就开始,更好的活出自己,真实的自己。

真正的生活,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晚。跳出命运,才是命运赋予我们的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43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