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抒发的情感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抒发的情感,第1张

这篇散文语言质朴。虽无华丽的辞藻,但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最本真的认识,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作者从引述一封匿名读者的来信切入,接着谈了对这封信的感受,然后由此及彼,由信中的一句话引出话题“生命”——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确,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为名利而终日奔波,正如作者所说的“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更多的是一种伦常和习惯”。确实,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忘记了自己,淡化了生命的纯真。没有时间卸下自己肩上的重荷,轻轻地舒口气。喝口水。然后躺在慵懒的阳光里。晒晒自己疲惫的灵魂;避不开蝇营狗苟,明争暗斗,孤独地踟蹰一下,静静地默处一会儿,聆听阳光下花开的声音,享受我们的生命与自然的天籁之音的纯真。“人生天地之问,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与其身心疲惫,不如轻松自然。所以淡泊宁静,不仅要舒展自己的生命,还要珍爱我们周围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如作者说“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如果你不是把她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爱,那么你的爱还是比较有限的”。就让我们来爱自己。更爱别人,少一些挂碍,多一些宽容吧!

列夫·托尔斯泰说:“生命就是一切。生命就是上帝。……在有生命的时候,就有那种感知神灵的快乐。爱生命就是爱上帝。”所以,我们要倍加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和你有联系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哪怕从前有过不愉快,那也是一种缘分,正如席幕蓉说的“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彼此会“度尽艰难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样,我们自己的生命得到了释放,别人的生命也得到了敬畏。陶渊明悟到了生命的本色。才有弃官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返璞归真;一位母亲在儿子因两位少年的恶作剧而丧生后,强抑哀伤和愤怒,选择了对两位少年进行上帝般的宽恕。这份仁慈和宽容,拯救了两颗步入迷途的心灵,拯救了两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也拯救了孤寂苦难的自己。这位母亲懂得了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内涵和外延。世上什么都可以重复。恋爱、配偶、身份、钱财、历史,唯独生命是一次性的,一旦失去。再也无法挽回,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

所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征途中,永远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聆听彼此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最纯真的声音,也就不辜负造化对我们生命的宠爱,不枉来此一生了

读伟大的文学作品。

生命的情感体验往往是一种感动,是一种面临孤独感和崇高感中相互交织的生命力量。当我们阅读一段文字时,我们是用心灵去感受的。这个“心”,不是理智,亦不是“心脏”。是的,人所真正复杂之处恰在此间。

我们可以自如地运用思维去逻辑解构某种理论,分析符号、数学题等等,但是人的世间,现实的此在,在大多时候是人们的情感互动。举个例子,当父母为你精心准备接风餐时,辛辛苦苦,即使饭做得没有那么好吃,你会说很难吃吗?也许一部分人是不会的。

理智可能会告诉你:“没放盐,没放酱油…不好吃”。但是你内心或许总有一个先在的声音回荡在你的心灵当中——当你看到他们苍白的双鬓,热情的呼唤,也许你可能已经忍不住热泪盈眶了。这时候,理性“自行隐蔽”,生命情感向你揭示“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

这种情感体验无处不在,有时候是“美感”:崇高感与优美感的交织生成。在以前的文章中,我简要地描述了自己的审美观,包括由感人的**情节、战争、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等崇高感,也包括由对音乐、画作、摄影艺术…和心爱的人躺在树荫底下…微风拂面等优美感。

生命里不缺的幸福情感美文

 生命里不缺的幸福情感美文,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对于梦想的定义都是不同的,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幸福的差异也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对于幸福的理解,下面介绍生命里不缺的幸福情感美文,一起了解一下吧。

生命里不缺的幸福情感美文1

 一曲《禅茶人生》悠扬婉美的旋律,从耳边开始缓缓如一股清泉流进心田,流进爱的桃花源。喜欢这样一种感觉:淡淡的,整个心沉浸在优美的曲调中。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都需要的是细细品味,静静悟,悟人生菩提,感知尘世的美好。生命的跌宕起伏,亦或精彩凄凉,都是禅意的涵盖,悟透了,回眸霎那,一切皆是浮云消散。

 没有谁可以真的一下子就把人生给悟透了,看透了。若真让你看破了红尘,人生就失去了本真之美。禅意若在心,管它红尘里的灯红酒绿,还是古刹中的幽幽清寂,都会让你感到幸福无处不在。

 用一颗虔诚的心,渡红尘,何处不是水云间?一直喜欢仓央嘉措的诗,透着禅意,透着人间情爱之美。我觉得人间最美丽的情,应该是爱情,只是我们谁也不知道,他到底经历过怎样的痴嗔爱恋?

 也许最美最好的爱情,就是一场修行。它是慈爱的,是浪漫的,是刻骨铭心的。不然何以能把爱情写的如此浪漫,醉了后人这么多年。“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多好啊!爱情里最浪漫和幸福的事情,只要是有你陪伴,即使涉千山万水,即使尘路坎坷,只要今生可以一直贴着你的温暖,拥着这份爱慕,就是值得。而今生,你正是我奔赴千山万壑遇到的爱恋。

 是前世的修行,换来今生的相遇,是五百年的守候,换来今生的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谢谢你给我一个温暖的家,给我一个身体和灵魂停靠的港湾。

 时光匆匆,流年美好。青葱到暮年,只愿我的手,能够一直被你攥紧在手心里,拥抱着彼此,用一颗灵魂,取暖另一颗灵魂。不去管沧海桑田,不去问海枯石烂,不去许诺天长地久,只愿你在我在,幸福和欢笑就在。

 梦再美,终究要醒,而你不是我的梦,就在我触手可触摸的岁月里,在每一天深情的对望和拥抱里。最浪漫的幸福,就是每一个清晨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你,每一次沉睡中感知的也是你。

 就这样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在这个婆娑的世界里,有你陪伴,就是幸福的。珍惜你我,彼此相互陪伴,守候。不让孤寂蔓延,不带半点缺憾。

 不去想人生之路有多长,也不去想这条爱的路上,还有多少风雨坎坷等着我们,惟愿所有荆棘的人生,我们一起扛,一起相携前行,不言离弃。今生,你是我最圆满的另一半,只因相爱,就不要让彼此,从对方的掌纹里消失。

 从此,就让我们永远幽居在彼此的心房,让真情的乐声,响彻在爱的世界里,亲爱的`,今生有你陪伴就是幸福,就是温暖。

生命里不缺的幸福情感美文2

 朋友圈里有一个风云人物,外资银行主管,有一个比她小四岁、家境很好又帅气的老公,生了一双萌得不得了的儿女。出差不是去纽约就是去东京,收到的礼物不是香奈儿就是GUCCI。

 这么高大上的人物,我们能仰视她的生活,全靠微信朋友圈。自从一次同学聚会后我们班建了圈,她加了进来,我每天早上醒来一睁眼就是拿手机看微信,看她又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和老公孩子上哪家餐厅腐败,简直比追金秀贤还发烧。

 一天凌晨,我迷迷糊糊上厕所,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看了一眼,发现她居然发了一条微信说“幸福是最难买的奢侈品”。当场我就评论“你都不幸福了我们可以去死了”。过了一会儿这条微信和评论都被删除了,她私信给我说:“失眠了突发感慨,没什么。”

 不久,听说她离婚了,老公早有外遇。她的微信开始各种人生感悟,心灵鸡汤,度假变成了去印度寻找灵修圣地,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寄宿,请了菲佣。大家纷纷追随,疗伤都这么梦幻,离一百次婚都值啊。

 就这么追着她的人生,我时常觉得自己过得太惨。

 奇怪的是所有女生中只有一位没有加入微信圈,当年我们班最有名的那个“猜不出问题的你”,老师点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她总是一副很无辜的样子瞪着大眼睛说:“难道是A吗?不对?那是不是C啊?”

 她之所以能这么迷糊还不被骂,是因为小时候她被妈妈不小心推倒,伤过脑袋,父母都心里有愧,对她百般呵护,对她的学习根本不要求。后来她考上了一所本城的大学,毕业后去了一所职业学校做行政工作,不知道怎么阴差阳错,居然还当了个小官,老公是那所学校的老师。

 有一次碰到了一起,她还是清水寡面的样子,我问她,为啥不在微信里面说话。她憨憨地笑着说:“我到现在还不会用呢,我手机都不怎么用。”

 我手把手教她用微信,给她看朋友圈的八卦。她看到那位高大上的生活,啧啧称奇,说:“她好能干啊,每天做这么多事,去那么多地方,我们有福了,可以看到这么多高级的生活方式。”

 我开玩笑问她,那你幸福吗?她愣住了,说,我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当年成绩那么差,考试靠猜,还能考上个二本。脑子那么笨,家里也没有过硬的关系,还能找到现在这份有保障的工作,还有人赏识我,信任我,让我做这个管理工作。这一切对于我来说都不是理应发生的,但我都得到了,更别说老公和儿子,我妈操了多少年的心,怕我嫁不出去孤独终老。

 想了一下,她总结道,很多时候我都不愿意跟人说我自己的生活,因为我感觉自己像个中了大奖的幸运儿,谁中了500万会满世界去说?肯定是立刻销声匿迹,生怕被人知道,我好像就是这样。

 一瞬间,这句话好像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我眼前闪现出一系列“晒客”:晒幸福的,晒心情的,晒鸡汤的,晒思想的……她们的人生经验多么有道理,要减肥,要漂亮,要独立,要有效率,要强大,要藐视男人……都比不上这位轻轻一句,我没什么经验,我只是运气好,中了大奖,这有什么好分享的呢?各位慢聊,我自己要忙着偷着乐去了。

附一:明杰获得“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度诗人”荣誉时的授奖词:

在这个日益喧嚣和浮躁的感官化、欲望化时代,他始终以生命为诗,以诗为生命,在生命的道路上歌唱与思考。他于骨恋深处破译生命的阳光,于高歌低吟中燃烧孤独的忧思。他穿越瑰丽的爱情之门,挣脱生命的羁绊,踏上心灵的旅途,用冰凉而温情的诗歌书写见证这不朽的精神跋涉。他的诗歌思想奔放而情感丰富,意象丰美而灵性充盈,多情重义而执着多才。他是时空中的行者,是生命的歌者,是赤诚的大地之子,他就是山师大2010年度诗人——明杰先生! 附二:明杰个人作品专著目录:

一、1999年6月,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巨石与水》,收入诗歌75首;

二、2001年2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散文与小说合集《诱惑与突围》,收入作品66篇;

三、2001年3月,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人生本色》,收入作品45篇;

四、2002年8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时间的距离》,收入诗歌61首;五、2003年9月,重庆出版社,出版诗集《如歌的行板》,收入诗歌66首;

六、2004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日月之歌》,收入诗歌72首;

七、2005年2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本命无涯》,收入诗歌65首;八、2006年7月,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无法躲藏的注视》,收入诗歌63首;

九、2007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繁星闪烁的夜空》,收入诗歌54首;

十、2008年6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英文诗集《生命本色》(爱情卷)收入诗歌102首;

十一、2008年6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英文诗集《生命驿站》(青春卷)收入诗歌123首;

十二、2008年6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英文诗集《生命之门》(生活卷)收入诗歌134首;

十三、2009年9月,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诗歌评论集《岁月如歌——当代诗人作品与鉴赏·明杰卷(珍藏本+DVD光盘)》,收入诗歌60首和40位评论家的论文;

十四、2012年1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诗集《黑色的最后诱惑》,收入诗歌252首。

作品评论

附三:有关明杰作品的评论目录:

1.罗小凤 以生命为诗 以诗为生命

——至情至性的明杰诗歌之批评

2.崔庆蕾 生命路上的歌唱与思索

——对明杰中英文诗集《生命之门》的解读

3.谭 杰 生命的跋涉

——浅评明杰中英文诗集《生命驿站》

4.宋 颖 不朽的沉沦 完美的升华

——明杰作品简论

5.刘 瑜 高速路上,缓慢地抒情

——明杰与明杰的诗歌印象

6.聂国艳 没有终点的原点

——读明杰中英文诗集《生命本色》

7.康 桥 风从平原爬上来

——评明杰的诗

8.冯 雷 从诗歌问题到写作经验

——论明杰的诗

9.谢 幕 生命流程的痕迹与燃烧孤独的忧思

——简评青年诗人明杰的诗歌创作

10.陈 代 生命喧响的诗意彰显

——明杰诗歌创作新论

11.冯 强 水上城堡

——明杰诗歌短论

12.占爱群 穿越瑰丽的爱情之门

——明杰中英文诗集《生命本色》简论

13.龙扬志 生命情感与文字见证

——明杰诗歌简论

14.吴云松 明心见性的生命本色

——明杰爱情诗的解读

15.刘淑娟 一半是水,一半是火

——读明杰中英文诗集《人生三部曲》有感

16.亚 兵 无岸的河水 纸上的船队

——明杰诗歌印象

17.张立群 “一个人的天空”及其风景

——散论明杰中英文诗集《人生三部曲》

18.也 果 生命的本色

——明杰中英文诗集《人生三部曲》读后

19.艾 振 时空中的行者

——明杰诗集《如歌的行板》简评

20.崔西明 为了一个灵魂的纪念

——读明杰诗集《繁星闪烁的夜空》有感

21.李国程 穿越空间的歌唱

——明杰诗集《如歌的行板》简论

22.刘 琼 冰凉而温情的抒写

——赏析明杰诗歌《流水盛开在这个春日的夜晚》

23.林喜杰 于骨恋深处破译生命阳光

——读明杰中英文诗集《人生三部曲》有感

24.王 敏 高歌低吟皆缘情

——对明杰诗集《本命无涯》爱情主题的解读

25.吴茂娟 清澈的歌唱

——读明杰诗集《时间的距离》

26.张 颖 生命的歌手

——明杰诗集《日月之歌》赏析

27.张元珂 当爱情之门慢慢向诗歌打开

——评明杰诗集《无法躲藏的注视》

28.赵 薇 坚持中的写作

——关于明杰诗集《繁星闪烁的夜空》的印象和思考

29.邹 洁 追索明杰的诗歌情怀

——明杰诗集《巨石与水》的读解

30.丰 桦 意象丰美感情丰沛,灵性充盈内蕴耐品

——明杰作品印象

31.魏夫翔 思想奔放情感丰富,追求执着创作高产

——明杰诗歌《凌乱的黑发》与《樱桃小口》赏析

32.鲁先圣 宝剑锋自磨砺出

——我所熟知的明杰创作之路

33.魏东建 现代社会青年情感生活完全读本的典型创作者

——从明杰的诗中引发的思考

34.贺立华 多情重义 执着多才

——管窥明杰诗歌的密度与张力

35.张 成 诗有别材与诗无达诂

——读明杰的诗歌给人的启示

36.郭 廓 挣脱生命羁绊 踏上心灵之旅

——读明杰中英文诗集《生命之门》

37.任 立 巨石与水中的情爱

——说说明杰早期的诗

38.孙 平 大地之子

—— 明杰其人其诗素描

39.田化霖 让爱飞翔

——明杰诗歌印象

40.陈 军 川字的奥义

——明杰《人生三部曲》的多重解读

41.顾 梅 把岁月唱成一首歌

——读明杰诗歌评论集《岁月如歌》漫笔

42.李 璐 如歌的岁月

——读明杰诗集《人生三部曲》

43.滕如勇 注视,无处不在

——评明杰诗集《无法躲藏的注视》

44谢 幕 独特的情感交流与祭奠方式

——评明杰的《祭父诗稿录》

45白 马 两副笔墨抒情怀

——读明杰诗集《黑色的最后诱惑》

46马启代 从似水流年里剪贴出爱的音符

——明杰诗歌印象

47劭一劭 新诗歌绘画运动的代表与旗手  ——诗人明杰印象及其配画诗散评

48王立忱 大山深处的一团火

——明杰其人其文

49王锡民:跌进石榴不能自拔  ——读明杰诗歌《石榴花开》  50高文涛:企业形象设计师明杰  ——行走在文坛与商界的策划精英

51刘新征:征途催人马蹄急

——写在明杰诗集《心花怒放》之前  52谢幕:问天问地问良心与感恩感谢感慨多

——试评诗人明杰、马启代访谈《困惑与寻求·二十一问》

53左岸:在纸上开凿窗户的诗人  ——明杰诗集《心花怒放》散点赏阅  54王光福:聆听心灵的乐曲

——读明杰先生诗集《心花怒放》第一辑小札

55、贾平凹:明磊的人 杰出的心  ——寄语明杰 附四:评论家眼中明杰

  

贺立华(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明杰诗情的根在故乡,文学的王国在沂蒙山。我发现,明杰虽然十几岁就已经走出了大山、告别了故乡,40岁的明杰,在县城、省城、京城的生活时间远远多于农村,接受现代文明的时间远远大于沂蒙山的风情熏陶,但是,他的诗笔只有触及到他的故乡的时候,只有触及到沂蒙山水的时候,才显出灵性,才能文思泉涌,他有一种难以释怀的土地之恋。应该说,他创作的优势在故乡。明杰是位执着的人。从十几岁爱诗写作,而今已到不惑之年,几十年来他像爱待自己的恋人那样爱戴诗,无论是生活颠沛还是生活安逸。

张立群(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物化的时代,依然有人坚持自己的心灵之旅,尽管,旅程会铭刻无数漂泊的痛苦,但明杰似乎乐此不疲。也许,目的地的到达并不是明杰追求的本质,诗人喜爱的是过程性——生命体验的过程,明杰也显现了自己作为诗人的积极态度。事实上,在明杰的创作中,一直充斥着一个关乎时间的命题。青春在明杰的笔下是无悔而且多姿多彩的。明杰的“爱情故事”总是建构于当代人与当代生活的前提之上的。明杰以“生活”、“爱情”、“青春”为线索实践着人生的“三大主题”,他将每一个层次都赋予“生命意识”,从而生动地再现“一个人的天空”及其复杂的风景构成。

宋颖(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菏泽学院副教授):

明杰先生在他的文集《诱惑与突围》的《自序》中写道:“除了我自己的作品外,我不会再有第二次沉沦了”。这句话像某个城堡的藏宝图,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走进了他作品的宝藏。我们面前摆着的是明杰从1999年的《巨石与水》、2000年的《诱惑与突围》等至2006年的《无法躲藏的注视》,一共七部作品,他是以平均每年一本集子的速度进行创作的。翻阅着这些作品,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被那一首首精灵般的诗文所吸引,由起初的为了评论而阅读变成了为了阅读而阅读,然后到了由于兴趣而阅读——我们爱不释手了,同时因诗作中绚丽丰美的意象铺陈而击案,不得不一次次惊叹着诗人的才思敏捷。

林喜杰(文学博士后,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

明杰写诗从少年到中年,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里,对诗歌付出深爱,皆着全力,诗成了他的一种“随身的纠缠”。读明杰诗歌,可以用一“明”字来概括,语感明快,语境清明,既名目又明志。他不忌讳使用平凡的主题拓殖自己的诗歌疆域。明杰所描写的爱情带着田园的气息和步履行走在草野之间,头上有蔓生的树叶,平静而忘我。明杰能常常从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工作岗位回乡探望,对回乡的人们来说是幸福的,但是对回乡的诗人来说,这意味他是一个梦碎的人。在这个主体人格普遍破碎的时代里,诗人明杰为我们展示的这种物化的精神境界,仅仅就其精神源流之本身而言,也正因为这一丰沛而宏阔的精神源流的灌注,使读到其诗的人们无不为其永留在诗行中的“洪流”和“热能”而震撼。

罗小凤(笔名罗雨,首都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诗歌研究博士生):

如果把诗歌看作一种生命的话语方式,把诗人的诗歌书写视为其生命歌吟的心灵轨迹,也许不难发现明杰诗中存在一股支撑其诗歌生命蓬勃喷发的力量之源,那便是奔涌于其诗中的情感力量。诗人以至情至性的生命本真内力吐抒了一系列诗歌作品,显露了他作为一个诗人强烈雄厚的诗意情怀,以及他对于诗歌的生命般珍护。因此,与其说他的诗成就了他作为诗人的身份,不如说他对待诗歌的热诚与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塑就了他的诗人形象,铺展出了其诗歌篇章。明杰先生诗中正因为流淌着这种真挚的情感和率真的性灵,我才获得品评其诗作的动力与灵感。明杰的语言是朴素的,毫不矫揉造作靠堆砌华丽辞藻来吸引读者,而以至情至性,至纯至真构筑起自己的语词风貌。

康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

读明杰的诗你不仅可以进入生命,进入生命的爱,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进入生命和爱的疼痛,而且这种疼不是直指伤口的那种赤裸的痛,而是在隐约之间缓缓释放,这使他的诗有一种恒久的穿透魅力。纵观诗人的诗,大多写的情意缠绵,阳刚中掺杂了更多的阴柔之美,读着明杰的诗,我们就会被诗人爱的光芒照亮。

龙扬志(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博士):

明杰的诗歌为扩展批评话语的活力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维度。明杰在自己建构的个人诗歌话语中不断寻找一种表达自身的方式,他坚守在忠实于生命本身的经验世界里,努力重现生命过程的全部细节,因此他的写作不仅使生活获得诗性转化的力量,而且成为生命情感书写中一道独特的文字景观,让读者体会到诗歌与生命相契合的乐趣。应该说,明杰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准备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这种耐心表现在他后来从事相关新闻工作中对于诗歌的持续追求。从90年代中期到世纪初,除了创作出大量质朴情深的诗歌之外,明杰还进行了很多现代手法的尝试,在诗歌语言的现代转换中,他也一直在寻找思想与言说之间的微妙平衡。明杰那些具有行吟意味的诗歌作品,虽然超出了现实世界中的人和物而表现出有意拓展历史空间的向度,也写得情意深长。

冯强(海南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海口经济学院教师):

读明杰的诗,可以感受到一个老生常谈的基本问题:诗歌与生活的关系。明杰诗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反诗歌的力量,这就是他诗歌中的沉默。明杰的诗歌中有大面积的沉默,明杰的诗再一次提醒我,防止我的僭越。没有对“危”之阴影的敬畏,明杰的诗歌中就不会有那样多的沉默。

赵薇(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明杰诗歌一直致力于由象征性意象的不断虚幻化、符号化倾向,落实到切切实实的经验层面,完成里尔克意义上从“情感”到“经验”的转化,那么在此尤其不可忽略的还有明杰诗歌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自如乐感和旋律美这一优长。明杰调动诗歌场域外部的经济资本以盘活诗歌,为诗歌做点“实事”的行动,以及明杰作为一个诗人的生存方式,都为我们认识当代诗歌独特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应该说像这样突显汉语语音优柔回旋之美的节奏意识,更多的也指向诗作整体上对唯美情调的追求,成就了明杰诗歌中的精品。

陈军(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同济大学文学博士):

在我这个不太容易激动的尴尬年龄,一种久违的带着泪水、荣辱、坚毅的表情给低处生活但习惯了沉默的我重新发言的勇气,这就是明杰的诗。读明杰的《人生三部曲》让我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沉重与沉重后的振奋。明杰其人其诗的出现,以其高贵的品质,直面生活的勇气,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的大爱,以及社会情绪向诗歌形式情绪的成功转化,增加了我对中国诗歌未来的信心。

王阳明曾经说过,关于人性的本真性是良知,每个人都有,只是会被各种欲望所掩盖而已,生命的本真性在于意义,其实的对于生命,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而存在的,我们人类都应该对其尊敬,而不是伤害,所以生命的本真性除了本来所存在的生命体之外,真正的实质意义除了在这个世界上所体现出来的现象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互相依存的本质。

初读《小王子》这本书,我充满了疑惑。小王子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又让我们有何启示?这本书简单朴素,使我更迫不及待地翻开它。

这本书的作者安托万·德·埃克苏佩是个飞行员,一生仅写了这本书,却因此闻名于世。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在“我”六岁那年,看到一本叫《来自大自然》的书上记有一条蟒蛇吞吃野兽的故事,就为此画了幅画,可大人们却把这看成了一顶帽子,劝我多学习其它只是。于是“我”放弃了了画画,学习了开飞机。

读到这,我开始愤愤不平,大人们真是太没想象力了,居然把蛇吞物看成了帽子!还有,他们夺去了“我”选择爱好的权利,竞让“我”改学其他东西。也许,在他们眼里,他们的初衷是很好的,是为了“我”的,因此他们大人都成了“工作狂”,“上班族”。

从此,“我”也渐渐地像大人们一样做事,一样讨论。直到6年前飞机在撒哈拉大沙漠出了故障时,小王子和我相遇了。他的出现使我惊奇,他请我画只绵羊,我却和大人差不多,画的羊都很怪,小王子不满意,可最后我画了一个盒子却让他很喜欢。

读到这儿,我感叹主人公“我”因为绘画被大人葬送,又经过了一翻“洗脑”后,我也成了大人,一个乏味的人。可是小王子不一样,他保存着孩子的可爱、天真、善良。在“我”认为什么都不是的盒子面前小王子却能展开无限想象,这不就是生活的意义吗?

我和小王子成了朋友,小王子像我讲了他的故事,他曾拥有一株玫瑰,后来离开了它,去了很多星球,遇到了骄傲自大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无所事事的酒鬼;一位希望拥有一切的商人;从不休息的点灯人只会工作的地理家……他们在小王子眼中都很奇怪无趣。

唉!大人们真的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吗?我不由叹息,他们看似做了一切都有意义,但实际是一片空虚,生活就得“本真”,而不是拼了命工作,也不像酒鬼那样想忘记一切。当他们在做时,没有想是否“本真”小王子虽年龄尚小,但已悟出真理,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本质,真切的东西,这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最后“我”修好了飞机,而小王子却从容的脱离了躯壳,带着自己的灵魂回到了那远隔千里的家。“我”感变了大人的无趣,去寻找小王子说的“本真”。

此时,我的心灵被打动了。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切。小王子认为生命就是那甘甜的清水,那朵美丽的玫瑰,那漫天的星星,那纯洁的生命;而大人们偏偏认为,生命是领导者的赞许,是疯狂的打字,是日夜不停的奔波,是那无边界的工作。我认为生命是善良,本真,纯洁,有趣,本质,美丽,可爱,自由于一体的结晶。意义就是懂得万物不离本真。

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见最本质的东西,那是用眼睛看不到的,也许,或者也只有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才能看到生命的本真,生命的美好。难道不是吗?

起初,当生命开启崭新的篇章,那骄阳的热烈、皓月的冷峻、花朵的惊艳、溪水的清洌一一映入眼帘,我们用目光探索这世界,感到陌生而新鲜,从那一刻,我们已经迫不急待想去拥抱这繁华尘世,生命的本真让我们与生俱来会以最自然的呼唤表达心中的情绪,哭或笑都惹人爱怜。

当我们迈开步子去亲近世界,茉莉的芬芳是那样令人陶醉,微熏了一段无忧的年华,而红蜻蜓,仿佛一个清晰的节点,在记忆的荷尖上停驻,无论你从任何时空闯入,都能被它引向童年的盛夏。

渐渐,我们强壮起来,脚步也越来越快,恨不能纵身一跃,飞过高山和海洋,因为在山的最高处,海的最远处,藏着一个闪亮的梦想。我们朝着那梦想奋力狂奔,一路上,我们因跌倒学会了坚强,从挫败领受到信心,于困惑中看见灵魂的启示。

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身上的包袱越来越多,层层叠加,步伐也变得沉重,茉莉仍旧年复一年吐露着洁白的情素,红蜻蜓却再也载不动梦想的重量。很想停下来歇一歇,梦想如浮云般轻盈渺远,现实却仿若大地迫在眼前。

于是,开始学会舍弃,即使不舍,也要舍得。放下一些人,和淡忘一些事,只为了让我们能更轻松的前行。

有些人,注定只是生命里的过客,既要远走,也无法挽留,那么,一个恬淡的微笑,也许是最美的句点,一句温馨的祝福,从此便学会释然。

有些事,如浮尘,它可能迷了你的眼,也可能令你无法呼吸,但这只是暂时的,风停后,它终悄无踪迹。

生命里有太多纠结,仿佛繁乱的藤蔓,我们想要整理清楚,然后欣然往前走,那固然是理想状态,但若理不清,就当绕道而行,那些缠绕在心的千头万绪,终会迎着时光的利刃解开,过滤掉杂陈的琐碎之后,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念。

伤感是清冷的溪流,虽一路跌至谷底,却始终被大地有力的托举着,温暖的阳光,会把泪水酿成明天的朝露,在晴日的关照下让心情升温。

潇洒的继续前行吧!然而,这路太漫长,总不免感到孤单,于是,我们躲进人群,以掩饰自己,若能遇到一两位知己,那当真是幸运的,可是,人与人的交集毕竟不会太多,喧闹之后还是会冷清,余温散尽仍旧是孤寂。

静下来反思,扪心自问,告诉自己不要奢求太多,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又岂是我们可以预约的。

人们常说随缘,每个人总会注定与一些人结缘。

有的人,一生只有一次最美的相遇,有如流星划过漆黑的夜空,短暂,却弥足珍贵,那一刻,刹那即永恒,惊心动魄的光焰,足已在心中燃烧一辈子。

有的人,一生难得几回相聚,但每次见面都令人难忘,时光匆匆,蓦然回首,除了初见时的寒暄,和临别前的珍重,全不知说了些什么,最默契的,竟是双目交汇时彼此眼神里的凝重。

还有的人,每天都相见,人们习惯把容易得来的东西不当回事,对人也难免少了珍惜,于是他们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天在一起,却始终保持着默然。这真令人心痛,就好像人们都知道水是这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人人都离不开它,可是,只因为它的廉价和唾手可得,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既结缘,就当惜缘,否则,失去时后悔莫及。

人生中有种种相遇,闪烁着斑斓色彩,当然,也必有许多沟沟坎坎,以完成生命的历练。

人生,没有一条路是平直的,如爬山,有登上顶峰的成就,自然离不开低谷中的埋头。人生,也没有一条路是无风险的,如涉水,有淋漓尽致的畅快,却也难免湿了衣,受了寒。

也正因如此,人生才称得起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它在未知处隐藏着神秘莫测,开发我们的好奇,它在曲折间埋伏着机遇挑战,锻炼我们的敏锐果感,它在滚滚红尘里试探着人情冷暖,写下爱的箴言在世间流传,它在茫茫宇宙中见证着大爱的胸襟,让我们充满敬畏和感恩。

天地无言,山水无言,皆因造物者的大爱,恒久而充满恩慈。

生命有了情感的滋润,心田里就生长出爱的力量,这力量令我们鼓舞欢欣,让我们在旅途中即使艰辛也不会退缩,即使疲累也不至绝望。

每当孤寂时,请仔细的去观赏一朵花,如果在绿叶对花的衬托里发现了无私,如果从花瓣对蕊的呵护中听到关爱,你便可知晓,你的内心并不是荒凉,有一种情怀,正如月光般温暖而柔和的在你心间流淌,那是对世人,对万物的感恩。

如果在花的芳香里,你还闻到了泥土孜孜不倦的供给,日光温暖的照耀,微风轻轻的吹拂,你便懂得,我们拥有的其实已经太多,有一种感动,如山川绵延的景致,排山倒海袭来,那是对宇宙,对永恒的敬畏。

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身上的行囊变轻了,因为看开了世间的纷纷扰扰,看破了名利不过是黄梁之梦,我们仿若重生般醒来,以婴孩的纯真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于是,我们看透生命的意义,除了爱一切都是虚空,这大彻,是我们经历了太多之后才有的感悟,是我们跳出世俗置身世外时,方能感受到的超然。

撇掉世俗幻影,滤去心中浮躁,回归生命的最初,我们不需付款就已拥有一场无价的人生,我们所付出的,远不及我们得到的那么多,我们却成为幸运的领奖人,站在天地万物间,领取山水的风光,领取日月星辰的神采,领取尘世间的缘分与情感。

金银的价值,只能在物质的领域中涨落,而我们,终将带不走一两金银的离去,那时,沧桑的白发抵过白银,睿智的眼神胜过黄金,回望浮浮沉沉的一生,如果以生命为K线,那跌宕起伏间的每一个点,都是爱的轨迹。

生命,是一场最单纯的爱恋,一花一木,饱含着上天的恩宠,你来我往,充满了情份的交织。我只想不负这一场隆重的生命,倾尽一心,去热爱这美好的一切一切!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发出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篇1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论文摘 要: 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生命本真的认知和自我觉醒是真正意义上女性意识呈现的精神内核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主权,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在一系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与男性同样生命存在的女性,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我反思能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标志着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女性意识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女性主体历史性进程的尺度。因此,对生命存有的主体性意识从现代女性创作初始就成为女作家体验自我真实的生命内驱力,催发现代女性不断以超越意识向精神生命存在领域迈进。

 二、女性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质上是现代女作家不断追问女性生命价值的精神历程。女作家直面生存现实并对个人生命偶在性和本己性的生、死、爱、欲等人生问题的进行自我辩解,在女性文本中直接表现出庐隐式的“情智冲突”的生命张力。这些女作家关切的人生问题,实际上是超时代的,也是超个体的,这是思想对历史时间中生命形式的沉思,是关于生命本体存在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它直接触动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的生命自觉。这种生命自觉带来女性关注生命和生存问题的新视野。女性在男权意识的压抑下,认识到在抽象的“人”的遮蔽下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认识上,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和获得经济权益的层次上,而开始向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的层面拓展。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存状况的认识,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自我生命存在的问题。女性文学对人认知的基本态度无疑是对生命存在本真的展现。女性文学对女性生命存在的追问与诠释,表明了文学对现实人生反思的、批判性的而又切己的伦理关怀。女性生命经验中对生命体验的真实与深刻使女作家表现出更强烈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关怀。这使女作家有关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接近于生命的实存状态。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逐渐走出男权文化幻想,诸如善恶对垒的“良母”与“祸水”造型模式,而是生命本身与女性自我的丰富表现。现代女性写作在解构男权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打破了母性神话的幻想,女性文学生命叙事基于对人性欠缺与生命有限性的呈现,让我们看见了女性存在的真实。女作家在母爱的背后也看见了母性厌恶,在艺术思考与创作中,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母亲这一角色的种种弱点。铁凝的《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以“露阴”的方式对外在环境进行报复,揭示出女性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方方的《落日》在对不孝的丁家兄弟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对丁老太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王加英的母亲也写得很有深度,她瘫痪在床,对女儿的百般照料总是横加挑剔。别人都在关心女儿的婚事,而她却为了自己能获得照顾而希望女儿独身。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显示出女性作家对母亲角色的冷峻审视,在自我认识的层面上又深入了一步。

 女性文学叙事中强烈的生命自省使女作家的自我主体意识渐趋自觉,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全面觉醒,从女性本体的存有中肯定女性的自然属性到反抗男性文化开拓女性自由发展之路,从对男性文化的颠覆和解构到对女性自身自我反思和批判中,主动承担起揭示女性现有生存状态的责任。

 三、从“人”到“女人”的性别意识的自觉张扬

 中国女性文学从关注“人”进而关注“女人”体现了女性认识生命存在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作家在世纪初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方式确证着人的生命情感的重要与尊严。“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活了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也激发了女性批判旧社会的勇气和决心。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触及了妇女解放和鞭笞家长制的黑暗。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小说脍炙人口,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疾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的作品,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的心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新文学文坛上,以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袁昌英、丁玲、冯铿、萧红等人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在文学上创造了既有社会意识又有女性意识的多种文本形式和艺术风格,确立了中国女性文学的不同形态。

 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女性作家关于“人”的觉解,另一方面便是以女性独有的生命存在为主体,在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之下确证女性生命的价值。关于女性深切的本己生命体验,其历史的存在性和时间性构筑了女性作家在面对文学历史叙事中与正史对话的方式。历史的真实性只能通过生命本身的客观存在才不会出现断点或真空状态,在这样的历史中,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故而女性文学往往通过一个女人的生命事件,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历史的叙事中归还个人的生命的权利,这样的历史才能真实展现历史理性刻意摈弃的盲点,这样的以情感方式诉诸理性,表达自我与主体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在以性别意识主导下的生命叙事中,女性逐渐从“他者”、“第二性”的位置开始回归到与男性共存的历史主体的角色中来。

 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的充分展现则是八十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女性文学的生命叙事注重女性日常实存的各种生命感觉。经历了政治绝对化的时代后,八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笔触深入到生命切身体验的情爱层面。张沽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是她对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此外,陆星儿的《美的结构》、王安忆的《雨,沙沙沙》等作品都体现了视爱情为精神方舟,期望达到永恒的乌托邦理想,这是女作家对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精神出路的自我探索——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张洁着力于刻画在情感与事业中独立的新女性,王安忆则从性爱的角度探索女性精神世界,她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锈谷之恋》)可以看作是女子写给女子看的、研究女性生命本体及命运的小说。

 四、性别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女性意识的意义失落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尤为强化主观化视角,注重女性个体独有的生命体验与身体感受。“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命名凸起,其中陈染、林白、徐小斌、海南是其中最接近西方女权主义写作的代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特点就是完全不依附于男性话语,个人化的女性话语充满了各种女性文本,女作家集中书写女性个人经验成了普遍性特征”。女性的叙事总是带有“个体记忆”的显著特征,这使人们倾向于把女性写作当一种精神自传去理解。表现女性的性别意识,表现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个体记忆,这正是陈染和林白小说的特点。

 这种女性个人化写作不仅在情爱层面充分展现了“私人性”,而且作为生命原始欲望的“性”在现实层面被深切地关注并如实地展露着。性欲成为作品绝对的主题,这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动。陈染《私人生活》通篇展现个人原欲望的涌动对抗。此时的女性写作以女性话语诉说着自我的生命体验,使私密的女性世界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赢得了女性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书写出沉默数千年的女性生命体验。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独特的个人化视角关注、描绘女性私人化的生命感受,一方面以女性特殊的身体感受——性欲与性行为的描写迎合消费时代各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启示着其后女性作家对“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陈染、林白笔下依然呈现出女性灵与肉的冲突,同时并未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生命自我的重新审视。但这一主题到了“美女作家”卫慧、棉棉那里,欲望则成为了女性全部生活与生存之代名词。《上海宝贝》中倪可的全部生活可以说就是感官的满足与欲望的填充。除了性欲之外,物欲也是女主人公孜孜不倦的追求。二十一世纪初更为前卫的女作家九丹、木子美、春树等在卫慧、棉棉的基础上将个人经验的写作“发扬光大”,由“美女作家”发展而为“躯体作家”。作品表现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是赤裸裸的竭斯底里的性爱展览。她们的创作与之前女性作家努力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背道而驰。女性主义力图改变女性“第二性”的定位,然而,女性第二性的地位一方面来自男权社会的外在压抑,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女性对男性压抑的认同。躯体作家们过度张扬女性性别意识,“身体写作”以纯粹的感官刺激满足着男性的窥私欲,将女性沦为了被“看”的性对象,供公众消费与把玩。当“私人化写作”被“身体写作”代替之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视阈也同时受到拘囿。大肆渲染“身体”是女性表达的唯一工具和资源,将身体简化成物欲的代名词,这样的女性写作也必然堕入色情文学的行列。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在《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中说:“谈论性欲和关注性欲并非代表着进步。女性主义者对形象和观念的分析进行已久,她们不可能认为只因将女性性欲作为主要关注对象而讨论性欲就是进步的,色情文学批评常常突出女子性体验问题,而它恰是最为女性主义者反对的。”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女性写作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之后,在消费的时代,摒弃了宏大叙事,躲进私密空间自我欣赏之余窄化了女人的天地,这样亦无法改变女性从属的“第二性”的角色。在拒绝男性的审美视角而专注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包括女性的身体感受、性爱欲望等感性内容,又不经意地“迎合”了男性的“目光”。如果女性作家不看重自己作品的社会性、历史性及时代性,而一味热衷于以纯粹的女性私秘欲望而进行“身体写作”和暴露自己的“私秘世界”,长此以往,最终将导致女性意识的缺失或异化,女性文学整体意义随之沉落。文学叙事中生命如果只是无意识的感官载体,人就无法成为自我的主体,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9

 [3]乔以钢多彩的旋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

 [4]郭力生命意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J]江淮学刊,2006,4

 [5]阎纯徳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2,夏之卷

 [6]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篇2

 摘要: 女性意识的逐渐兴起,也影响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该种意识对文学作品创造的影响。

 关键词: 当代文学;女性意识;影响

 一、女性意识的概念

 理论界对女性意识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比较统一,通说观点认为女性意识应当包涵两个方面:

 (1)女性意识强调女性经验内涵;

 (2)女性意识追求女性在政治上的平等。女性内心情感、思维方式与男性不同,因此就同样的事件她们具有与男性不同的视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认为自己在社会中遭遇不平等对待,因此需要反抗。女性经验强调女性独特的生理、文化感受。生理感受主要是女性经历的生理周期以及生育的过程,正是因为女性经历了这些过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而正因为女性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也导致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许多挫折,比如怀孕的妇女被单位拒绝。正是因为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无法达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导致女性想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主张,包括建立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

 二、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很多女性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也都将女性爱情作为主线。当女性意识不断被唤醒之后,她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的婚姻,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很多女性在追求自己婚姻的途中,也出现自我迷失。将爱情想的过于理想,这也体现了改革初期女性意识发展并不成熟。在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都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爱情观也有区别,但都体现出女性的独立性,开支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在《哦,香雪》作品中,作者铁凝在作品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这也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到了后期的铁凝作品中,纯朴的爱情故事已经不复存在,而多是以悲剧命运结尾,阐述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生活。

 (二)唤醒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一直在女性意识中占据核心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最初体现在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附属地位,而在文学作品中也通过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张扬,来突破传统的女性地位。从性的角度分析,许多作品也通过描绘女性内心对性的渴望,来展现女性意识。比如在《岗上的世纪》作品当中,作者王忆安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性相练习,认为两者不可分离。如果单纯的描写男女的爱情,而不提及性,则无法充分体现女性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逐渐脱离男权主义

 在当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逃离”是比较不变的现象。“逃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逃离现有的环境,奔向其它环境,这是女性在具备女性意识之后寻找的自救道路;

 (2)确认女性地位,提高女性的自信心,这体现女性的自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女性角色逃离并不意味着回避,而是对男权主义的抗拒。女性通过逃离男权主义的束缚,而增强自我的独立意识。很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女性逃婚现象,都体现了女性内心渴望自由,但结局通常是因为内心的过度封闭,带来了内心孤独感,这也是现实当中女性的真实写照。

 三、女性意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实现双性和谐

 双性和谐意味着男女无论是在政治地位,还是在家庭生活方面都保持平等的关系,这也是比较理想化的男女关系。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造。作家铁凝曾经提到过:当在写女性题材的作品时,自己渴望通过“第三性”的视角来描绘男女之间的生活,使女性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只有摆脱性别视角的束缚,才能真正发掘出女性的本质以及内在欲望。在铁凝的小说《对面》当中,摆脱了女性视角的束缚,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角色做出描写。作家王忆安同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超越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寻找男女之间的平等性。社会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王忆安想探索的正式男女之间如何相处,双方如何保持平衡。在他的文学作品《兄弟们》当中,他指出女性不应当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当中的男性,男女双方应当是处于统一战线,应当相互帮助。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别、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男女双方才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互补。

 (二)超性别意识的产生

 随着超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种思想也逐渐体现在了文学作品当中。作家陈染最早在作品当中提出了,真正的爱情已经超越了性别,既可以出现在男女之间,也可以存在于相同性别群体中。陈染的这一观点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观点:首先男女双方因为性别的差异,应当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立;其次如果人们无法超越性别去看待任何时间,这种思想是低劣的、片面的。女性作品的写作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女性经验的描述,以及男女之间对抗的描绘,这只会使得女性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作家陈染所提出的写作状态是:在尊周男女差异的前提下,彰显女性性别色彩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共同情感,这种思想在90年代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束语

 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意识逐渐被唤醒,不再屈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而是向传统发出挑战。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女性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发生的改变。更多的作品开始以女性意识为主线,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女性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现代文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洪珍,田兆山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管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7):20一22

 [2]李芳论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非女性意识[J]文艺生活,2012,(12)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51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