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感情(断袖)

屈原的感情(断袖),第1张

第一次流放

(汉北地区)

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怀王不以为然,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砖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愚蠢的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11]”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前303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 (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

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楚国人都怜悯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断绝交往。

第二次流放

(江南地区)

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24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很忧虑,就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和楚国人民一样,一方面责怪子兰不该劝怀王入秦,以至使怀王死在秦国,又责怪他不该怂恿顷襄王向秦国屈膝投降。他写诗抒情,表达了他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自尽

后人写有屈原自沉前的情景: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12]

秭归----诗人之乡

秭归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具有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故有“葫芦城”之称。又因城墙均有由石头叠砌而成,又叫“石头城”。汉代始设县,唐朝时曾设立归州,民国元年改归州县,民国三年改为秭归县,一直沿用至今。

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

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从唐宋以来,经数次迁址修葺,后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水位升高,于1976年修建此祠。现位于秭归城东向家坪。改名为“屈原纪念馆”。三峡工程的兴建,屈原祠将再次迁建。

在乐平里,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和传说甚多,如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为 “八景”并以景名联诗一首:“降龙伏虎啸天来,乡鼓岩连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胆,读书洞出离骚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荡谷俟。锁水回龙含泽畔,三关八景胜蓬莱”。

秭归还是历史悠久的柑桔之乡,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颂》屈原祠中,曾对桔树的形象和性格作过深刻的描写。今天,秭归已成为我国七大柑桔生产基础之一。深秋时节,满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绿叶藏红果,如诗如画。

在屈原故里还有一奇值得一提。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来给他,从此以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离骚》中离,别也的意思,骚,愁也的意思,其中以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冲突,在很多的地方也表现了屈原和楚怀王之间纠葛。

这里“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 ”。“荃不察余之情兮, 反信谗而齐怒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表达了屈原对楚怀王糊涂,不体察民情,更不在乎他的苦心。同时《离骚》中也有很多表现了屈原志向坚定,愿为楚国着想的诗句。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所以离骚中有很多诗句都可以很好的表现屈原的志向,也有很多对楚怀王的感情流露。除了很多的诗句本身,还有很多比喻的手法,比如屈原总喜欢用香草来暗喻自己,表达他的品格气节。在关系上屈原和楚怀王是君臣的关系,但是为什么屈原可以把他心中想说的说出来,并不考虑太多,更多的是屈原对忧国忧民的意识更加的强烈。

即使不被待见还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除了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外,还有一个作为天下百姓的臣子,自己知道自己想要做一些什么。所以就有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经典诗句。这仅仅是对楚怀王内心的告白,更是对楚国人民的告白。屈原的那份爱国之心让人很感动。

找到这个很详尽的,大人看一下吧……

屈原与楚怀王不得不说的故事

——由《离骚》浅析屈原断袖本质的可能性以及屈原与楚怀王之间的JQ内幕

摘要:《离骚》是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文人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今笔者发现,《离骚》一诗其实并不简单,它很可能是屈原向楚王示爱不成,万分悲痛之下所作,所以反映出一个问题:屈原很可能是个断袖。本文将就次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离骚》 屈原 楚怀王 断袖

《离骚》是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此诗哀婉动人、如泣如诉,足见诗人是倾注了全部的情感和才华,将自己的感情倾吐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境界。那么,究竟是什么对诗人的情感有如此之大的触动呢?众所周知,屈原是一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心系楚国,至死不渝,这种伟大的人格和爱国情怀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在这种爱国情感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种情感——与楚怀王的JQ。(尼亚加拉瀑布汗……我能忍到现在不笑实在是不容易啊……= =|||)以下,我们就此问题逐步分析。

一、《离骚》一诗的多重隐喻

诗的开篇,诗人先做了一番自我介绍,把自己的身家背景完完全全地叙述了一遍。关于这点,笔者是这样认为的:古人说话做事讲究谦恭礼让,能像屈原这样把自己的家庭背景和自身条件吹得如此天花乱坠的并不多见,所以他这样说是有目的的。我们可以想象,通常只有在媒人给女子说媒的时候才会这样不乏溢美之词,但屈原深有苦衷(因为是男的么,封建社会里想公开说媒貌似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不便过于直白地表达,所以在始终这样描写自己、把香草全挂在自己身上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接下来,诗人将三代帝王高尚德行与夏桀、商纣的昏庸做对比,引出对出国前途的担忧。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这里特别加上了这样一句:“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笔者看来,诗人强调这样的担心是为了国家,实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目的是为了掩饰自己对楚怀王的真实情感。然而,由于当时诗人的情绪波动十分激烈,所以这种掩饰在下文马上露出了马脚:

“荃不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诗人对楚怀王不能体会自己的一片衷情,听信谗言对自己发怒的事情十分伤心。回忆起当初的誓言,和楚怀王背弃誓言的往事,诗人更是觉得心如刀割。至于他们当年约定了什么呢?在屈原的另一篇《九歌•抽丝》中有这样的句子:“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可见此二人曾经也是恩爱的一对,只可惜后来楚怀王突然变心,怎能不令诗人肝肠寸断呢?而后文诗人又强调了自己的伤心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君王的胸无定见,这里再次此地无银三百两。

接下来,诗人用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自己是如何洁身自好、如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如何每天修身养性、种花种草……成功地博得了读者的同情和好感,接下来便说了如下的话: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到这里为止,我们终于明白诗人想说的是什么了——怪楚怀王看不清自己的一片真心、恨后宫N多嫔妃对自己的嫉妒中伤,表明自己要和恶势力划清界限、坚持不懈做斗争的决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身为一别扭小受的本质,还有失宠的时候常见的心态——嫉妒。这和小媳妇对丈夫有理说不清一个人摔盆子砸碗的行为,在精神实质上是有着共同之处的……= =|||

接下来,诗人的表现则越发别扭。先是说自己如何委屈、如何贞洁、如何清白,接着赌气扭头就走,跑到深山老林里给自己用荷叶做新衣服,用荷花做新裙子,戴高帽子、扎彩色丝带,又挂满身香草(OMG~!穿成这样想象不能啊~~!!!!= =|||),把自己打扮得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十里以外都能闻到喷喷香……并且不停地指桑骂槐碎碎念,念了还不承认,非说是人家女媭说的……这种行为即使不必咨询心理医生,我们也可以知道:绝对是受了极大刺激的表现……= =|||而这种刺激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两个字:失恋。

后文中,作者叙述了寒浞等一干人的荒*行为:

[font=楷体_GB2

312]“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这些表面上是说国君纵欲无度是不好的,可是内心深处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对楚怀王的埋怨和对嫔妃们的嫉妒。说明此刻诗人已经对自己一时冲动跑出来有点后悔了,一想到心爱的人和别的女人XXOO,心里就郁闷无比……诗人越想越郁闷,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最终更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心想活着真是没有意义了,还不如死了算了!

于是诗人开始YY自己的灵魂神游向外的情景。我们看下面的内容: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於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於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诗人YY自己见到了多么美丽的景色,遇见一个又一个美女,可是最后为什么没有和美女们在一起呢?当然因为他是断袖了~!至于文中给自己找的那些接口大可以无视,同人女们都是有常识的——别扭小受不都是这么口是心非么……= =|||

最终,诗人从美好的想象(自我安慰?)中回到了现实,这个现实就是:自己已经被甩了,再想别的是没有用的!子曰:有招想去,没招死去(孔子:靠!我啥时候说过了!),诗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一死:

“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最终,屈原跳进了汨罗江,一段缠绵悱恻、凄婉哀怨的爱情故事就这样画上了句号。(放背景音乐:人鬼情未了……)

二、关于诗中一些意象和隐喻的着重分析

《离骚》一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有两个:一是美人,二是香草。

诗人用美人这一意象来比喻君王或自喻。试想,在中国古代,一个大男人通常会把自己比作什么呢?貌似最酸的也只不过比个梅兰竹菊什么的……介大哥……好么~直接把自己当美人了,这说他不是断袖谁信啊?

再说香草,本来是挺好的东西没错,可是他非得要挂满身都是不可,而且整天和花草为伍,种了这个种那个……我们在被呛得晕头转向的同时也不得不说一句:这孩子真贤惠啊……= =|||

《离骚》继承了《诗经》中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诗中用了不少比喻,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当属以夫妇喻君臣这一项。不过,这种说法是前人的理解。曾有学者指出这种比喻方法是符合当时的思维习惯、易于被人接受的,但我认为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牵强。在封建社会君臣关系是多么严肃和纯洁的啊,用夫妇来乱比喻怎么行呢?所以笔者认为,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只有一个:这君臣俩根本就是夫妇~!

三、对《离骚》及屈原的重新审视

我国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曾先后撰文《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和《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指出屈原是断袖的可能。闻一多先生也曾在其《屈原问题》中论证这一观点。战国时期美男风盛行,《战国策•魏策》中就记载了我国现今为止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断袖——龙阳君的故事。相传屈原在当年是个风姿出众的美男子,所以楚怀王将其纳位男宠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抹汗……)

所以,综合以上观点,屈原和楚怀王之间一定有JQ啊有JQ~并且《离骚》实质上就是屈原跳江殉情前留下的遗书。但笔者并没有丝毫否认《离骚》的文学价值和屈原本身。笔者认为屈原不仅有伟大的爱国精神,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这些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9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