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鲁迅作品中有关孩子形象的资料!

急求鲁迅作品中有关孩子形象的资料!,第1张

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

陈海宏

摘要 《论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主要阐述鲁迅文学作品中儿童形象的特点。本文从六个方面去分析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的特点。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都用儿童独特的眼光去感受生活、富有童真童趣、充满着亲情、追求美好的事物、带着故乡的浓郁的味道、语言符合儿童的特点。这写特点都能从作品中一一反映出来,鲁迅塑造的儿童形象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几代的中国少年读者。

关键词 儿童形象 视角 童真 亲情 语言

文学源自生活,文学是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适合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一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其中以特意为他们创作、编写的作品为主,也包括一部分抒写作家主观意识却能为孩子们所理解、接受又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文学作品统称为儿童文学作品,[1]如儿歌、童话、故事等。从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活灵活现的儿童形象,同时,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也可发现儿童的身影。儿童是文学作品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作品中的儿童文学形象,也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个鲜活人物他们的镜子。儿童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儿童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反映的载体,儿童文学作品是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寻找,研究作品中的儿童文学形象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合乎教学的需要。客观真切地研究儿童自身的心理,了解儿童形象的特点,可以使21世纪的花朵们,在作品中聆听他们的声音,在现实里找到他们的身影,如此有助于年轻一代健康、自由的成长。我们在阅读文豪鲁迅的作品时可以发现,作品中有许许多多的儿童形象存在。通过研究,鲁迅作品中的儿童文学形象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有着鲜明的儿童视角;作品传递童真、通趣;作品充满着亲情;作品中都追求美的事物;作品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作品中的可圈可点之处。

一、鲜明的儿童视角

鲁迅作品中都是以儿童特殊的眼光去看世界,去反映生活。在作品中有许多文句是带着孩子稚嫩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事物。《从百草圆到三味书物》一文中,写到少年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百草圆而去三味书屋时,作者以这样的笔调去写“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隔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不能常到百草园了”。[2]这发自内心的稚嫩的心声,是当时鲁迅最真切的呼唤,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百草园?为什么要去书塾?这与那些刚要入学读书的懵懂少年门是一样的心态。鲁迅从儿童的眼光、心理去猜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文中的几种猜想都是认为干了坏事才被送到书塾里去受到惩罚。鲁迅从实际出发,笔下反映了儿童最原始、最本能的世界观。孩子的语言从某个角度讲是最单纯的,孩子的思维是最简单的,孩子的眼光是最真实的,带着一种成人所没有的眼光,没有任何的有色遮挡,儿童思考事情的逻辑推理是非顺水推舟式的,心无杂念,合乎儿童从表面审视事物的特征。儿童的眼光及思维方式常常有不定的情感因素。如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开头这样写到“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3]文中“阿长”是带领鲁迅的保姆,从家庭身份上,鲁迅把她呢称为“阿妈”,这是平常的称呼,证明“阿长”在儿时鲁迅眼里是受尊敬的,如果当孩子与大人闹矛盾时,孩子的心理最容易察觉,鲁迅得知“阿长”谋死了隐鼠的时候,他就对“阿长”改了称呼,就不把她叫“阿妈”,而直呼其最常用的称呼——“阿长”。其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儿童在审视整个世界事物的好与坏时,用他们不成熟的思维的思考方式去定度。从儿童的眼光中所能看到的事物,就会带着儿童的特征,儿童的眼光像一潭清水,没有半点杂质,从水中透射出的光线是最透彻的,有了儿童的稚嫩,而且又最真实的眼光,我们从鲁迅作品可以感知儿童的内心世界发觉他们的真、善、美。文学作品中,读者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代替儿童的眼光。鲁迅在这些作品中完善了着一点。

二、传递着童真、童趣

儿童形象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孩子天真、淳朴传递着童真、童趣。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正如人类无法再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然而儿童世界始终是成人世界最深的精神会回忆。马克思认为儿童的纯真,能使成人的社会感到愉悦,儿童天性中的纯真可以复活一个时代固有的性格。如《百草园》中写到“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段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又如“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圆,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百草园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这些活动都是鲁迅笔下,儿童在百草园里的专利。儿童是纯美的,在他双眸中一切都是新奇无比,因此就有了十足充盈的自信心与相对自足的欢乐。成人缺乏儿童具有的天真、淳朴童趣。儿童在非常简单的事情中得到愉悦,表现出天真,而成人绝对没有儿童的那种原汁原味。“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4]这是表现儿童最富有天真、童趣的景物描写,勾起鲁迅对儿童生活的向往,鲁迅作品中的能反映童真、童趣的事情非常多,如童年时鲁迅与闰土间的游戏,和阿发他们去看社戏等,这些童真创作是很有意义的,它是人的意识觉醒的重要部分,更是作家们能分享相通的精神现象……向往到天真无邪的童年,我们还注意到,童真、童趣是真我的表现。因为“真我”,所以得到宽慰与放松,因为有“真我”,所以才期盼人生如童真般的温馨可爱。鲁迅在作品中那些童真童趣的描写,那些属于孩子时代的行为,是儿童热爱大自然的,追求新知识,天真、幼稚欢乐心理的见证物。所以说鲁迅作品中的儿童现形象他们所具有的天真、淳朴、传递童真童趣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特点。

三、渗透着亲情

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之间都充满着亲情。作品《风筝》说的是小时候“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得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作品中“我”是一生躬身实践“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的人,作品往后描写“我”企望“补过”时更加形象地抒写了两个美的情怀:由“不爱放风筝”“嫌恶”风筝,反对小兄弟放风筝,毁坏风筝到“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这是多大的变化啊!“我”抖掉了精神的枷锁似乎恢复了儿童的天性,“嚷着,跑着,笑着”,在欢乐的旋律中,极为简短的语句随着轻松的节奏跳跃着,好象重现了孩子们放风筝时活泼欢乐的景象。这种追悔无及的心情是美的,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与他的兄弟间的情谊,特别是当“我”怀着一颗“沉重”的心去讨小兄弟的宽恕时,小兄弟却“全然忘却”,在“我”看来是“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听着往事反而惊异地笑着:“有过这样的是吗?“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展示了两个美丽的心灵,由亲情筑起心灵的长城,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多么美的高尚情操啊!我们的人际关系中能具有这样的人情、亲情,社会岂不净化了吗?再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我”两个形象,他们在小时候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捕鸟、看瓜、刺猹等游戏中加深了两个人的右友情,作品中有如此的描述“啊!闰土的心理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可惜正月过哦区了,闰土须回家,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过面”,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与“闰土”的友情宛如海深,那种儿童时代两小无猜,一种畅想。又如作品《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些篇文章提到了长妈妈。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多部作品写到长妈妈。可见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是蛮深的,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虽然也写到了阿长身上的消极、落后的东西,但阿长买〈山海经〉一事使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从中最能表现鲁迅在儿童时代与阿长的情谊之深。文章最后写到“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把她对长妈妈的感情引向深化,变成永久的怀念。文章正是在这种永恒的感情和怀念的基础上,以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这个申请祝福的结尾,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同时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种祝愿正是儿童时代的鲁迅与长妈妈建立的那种根深蒂固的情感跨越地界超越时空,它是一首永恒的赞美曲。

四、体现着美好

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都追求美好的事物。作品〈风筝〉中不仅仅表达的是一种愧疚之情,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能是错误的。忘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风筝〉是一篇崭新的作品,它表达的内容远不及这些。〈风筝〉开头这样描述:“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结尾又写到“现在,故乡的春天幽在这种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可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写着一个被压抑、被封锁住的春天。〈风筝〉在春风里感到冬的肃杀。这仍然是一首关于春天和青春的诗,是鲁迅在继续“寻求那逝去的青春”。《风筝》一开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写起。然后便是故乡“春二月”的回忆,是“一片春月的温和”。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它引导读者对美好事物的咀嚼与回味。《风筝》很热切地表现着对春天、对青春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醉心和探求。它要求健康的、幸福的生活同春天的美景共存。如果,连春天都没有了,还怎样探求新的生活?现在,风筝事件已成为过去,小兄弟精神上的创伤也早已平复,而春天、青春已渺不可求。问中字里行间透露着儿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作品《故乡》里,“我”回到故乡时,由于母亲提到了闰土,“我”回忆了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及闰土,特别是儿时与闰土一起玩耍的情景。文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意境特别优美的画面“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想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一扭,反而从它的胯下逃走了。”多美的画面啊!二十年之后,“我”还记得这画面,可见少年时的“我”对美好的事物记忆之深,只有那些最能使人产生甜美回忆的事物能藏在记忆的深处,永不磨灭。那段脑海中的晶莹之花,永远开在“我”的心中,孩提时代的“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闰土带给“我”众多美好、新鲜的事物。这对“我”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二十年之后,“我”又回到故乡,而故乡到处是萧条的景象,“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故乡?”美好的故乡一去不复返了,包括闰土在内。闰土已不再是儿时的闰土了,时迁物非,伤心之极,那中低落的情绪越发衬托出少时美丽的故乡在“我”心中的地位。《故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少年儿童形象对那些美好事物的追求,因为美是人人所追求的目标。

五、蕴涵着浓郁的乡土气味

鲁迅的作品带着作者故乡的味道,有深厚的慰问化底蕴,绍兴地区浓郁的乡土气味,风俗、习惯、文化,全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作品《社戏》显示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社戏又叫春赛,即春天举行的赛会,旧时民俗,在节日或者神的生日准备依仗、锣鼓、杂戏等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或村庄,叫做“赛会”。《社戏》中对这种戏也有具体的描述。《社戏》以江南农村为背景,展现出一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这个偏远的海边的小村,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淳朴气质,是“我”的一方“净土”,又是一方“乐土”。作者把众多的儿童形象如“我”、“阿发”“双喜”“桂生”等置身于充满泥土芬芳的江南水乡中,是别有用意的,再如《故乡》中的江南景色描写,《百草园》中对故乡特有的描绘,无不折射出故乡绍兴的特点。《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住,这是一年的好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这是绍兴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鲁迅是绍兴人,鲁迅在许多作品中把绍兴的浓郁乡土气味与儿童形象叠加在一起,更加可以看出鲁迅有名一种思乡情节和对儿童时代的向往,两者出现在作品中,是鲁迅理想中完美事物的结合。读鲁迅的这些作品犹如欣赏一幅处身于江南水乡的牧童吹笛图,给人一段悠扬、回味的思乡曲。

六、语言带着儿童的特点

鲁迅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渗透着儿童的特点。鲁迅作品中儿童的语言都符合他们天真烂漫的特征,符合年龄特点。《社戏》》中写“我”、双喜、阿发一行人看社戏回去在途中摘罗汉豆的事,其中写到“‘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六一公公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没,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其中写阿发劝大家偷他家的罗汉豆,可以看出啊法的大气与爽快,没有成人味,符合儿童的天真。《故乡》中写少年闰土的言语“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在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扁,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闰土又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也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5]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热情,生气勃勃的小英雄,从他的滔滔不绝的言语中能知晓,从上述闰土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孩子脑中尽装着那些好玩的事物,这是他们所感兴趣的,符合儿童好玩的天性。儿童的语言没有成人的那种矫饰、含蓄,它是一种纯真的,眉头任何雕饰的。“言为心声”,鲁迅作品中饿儿童形象的语言并不多,我们却能杂爱着些言语中体味出儿童的心理,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儿童热爱大自然、热爱新鲜事物、热爱生活的心态。谚语中也渗透着着些儿童形象他澳门之间的纯美的友情和他们各自的品性,鲁迅又在儿童的言语中向读者展示了活生生的儿童形象。

鲁迅不愧是一代文豪。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读者们可以领略到巨匠独一无二的写作手法,他以巧妙地安排,把作品中儿童形象多方面的特点展示给了大家。综观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有许多是受到鲁迅的影响。熟悉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特点,能给当代文学创作儿童形象的处理有典可据。

“你会喜欢一个未曾见面的人吗?”如果有人这样问我,我肯定回答:“不会!

连面都未曾见过,又怎么会喜欢?”

然而,一段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情感故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个寒冷的傍晚,和往前一样,我坐在电脑前面加班,对着烦琐的数据,一阵困意袭来,起身冲了杯绿茶提神。

突然,微信闪动了,打开一看,你和我打招呼,头像是荷花上面滴着几颗晶莹的水珠。水珠就象绿茶一样,使我精神一振,便回复了。

接着,我们开始聊了起来,当你把照片发过来时,我第一个反应:哇!好帅! 一向花痴的我马上对你有了好感。

于是,我要求语音。你就说了句“你好”。哎!声音好难听!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或许长得好看的人声音都难听吧,男女都一样。

比如:贝克汉姆。人长得好看,球艺也没得说,就是这个嗓音无法忍受……

而有些人,声音好听,而长相……象韩红,声音甜美,然而相貌和身材……

听歌就好,不要去看MV,这样就没事了!

也许老天爷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长得好看,肯定有其它不足,这样才平衡吧!

想到这里,我也释然了,选择了与你文字交流,避免声音的不和谐。

由于你出差在外地,短时间内无法回来,我们也只能靠着微信来联系。

两、三天联系一次,就是简单的问候,比如“在干嘛”,“今天忙吗”这类不痛不庠的客套话,也不知不觉在这些简单枯燥的文字间产生了好感。

维持了一段时间,始终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然而,有一件看似平凡的事,却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关系。

年底公司开年会,我要出差去外地参加。

对于晕车的我来说,坐车简单是一场恶梦。

我的梦想就是宅在家里写作,不用坐车,与世隔绝。

理想与现实始终有差距,没办法,工作需要,我只能帖上“晕车帖”,坐上汽车,开始了恐怖之旅。

有人说,“出差在外特别想念喜欢的人!”这话没错,处在晕车极度痛苦之中的我,特别想念你。

于是,我打开微信找你,说我在出差的路上,晕车,剩半条命了。

你也很及时地回复我,教了我一大堆怎么克服晕车的方法,看得我越来越晕。

突然我想起了一句至理名言:情感是男女敞开心扉的绝佳话题。

于是我突然来句:“你对男女间的感情怎么理解?”

果不其然,情感是人性的触点,男女都一样,一下子话题打开了。

你聊了你的看法,我也发表了我的谬论,一拍即合!

想不到,原来我和你对感情、对人性的看法如此相似……

缘份啊,大哥!

整整聊了一天,不知不觉中,我忘记了晕车,全心全意投入了聊天之中,太精彩了!

古人云:“人生能遇一知己,此生再无遗憾!”

在接下来出差的四天里面,我和你一直在交流着,交流的内容不再是一般的客套话,而是心灵的交流,内心的情感爆发了。

从开始的好感变成了喜欢,直至升华到爱情,最终确立了关系……

感谢这次出差,感谢生命中有你——水珠!

我和你正好是在月底确认了关系,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男亲女爱”中郑裕玲和黄子华有段世纪之吻,创下了50点的绝高收视率。

  我们低调点,只是跨月之恋,希望来月能有一个好的发展!

我一直在问自己:“怎么会喜欢一个未曾见面的人?”

还是那句话:理想与现实是有差别的,想象越美好,结局往往会很残酷。

但由于距离问题,没办法相遇,而情感的发生又无法控制。

如果问你喜不喜欢一个人,你脱口而出:喜欢,那就是证明你是喜欢这个人的。

如果你还要想一下,或者不确定,那就是不喜欢了。

真实的情感是没法掩饰的,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

喜欢就是喜欢,没见面也能喜欢,情感是无地界的。

象音乐一样,世界各地的歌曲都可以喜欢听,虽然听不懂,但还是喜欢,喜欢旋律,喜欢声音。

喜欢没有理由,不管有没有遇见过,是吧?

你快要回来了,好紧张,不知道回来后见面会是什么样子的?

很多网友见光死,但我认为我们不会。

不是因为我有优秀的外表去自信,而是我和你有感情基础。

有了这么多天情感的积累,让我这个从来不相信没见面也能产生感情的我改变了思想。

我相信真实的感情胜过华丽的外表,也许长得漂亮是优势,但再美丽的容颜也有看厌的一天,唯有内在的气质,心灵上的共鸣才能维持平淡的每一天,并在每一次交流中提升感情的质量,让彼此的心系在一起,路才能越走越远……

我有信心,不知道水珠你有信心吗?

期待我们的见面!期待新的一年我和你能有段美好的感情!也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著,属于日记体作品。以主人公安利柯展开叙述,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故事。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左右一

 爱,到底是什么?以我九岁的阅历去解读的话,我的理解,爱,是祖辈的叮咛、父母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同学的情谊……爱,只有这些吗?好像还不够……

 当我再次捧起《爱的教育》这本书,细细阅读,对爱,我有了新的发现和更深的体会。这本书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小男孩安利柯成长的故事。书中记录了他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所见所闻,每个故事里都流淌着一种美好的伟大的情感,那就是爱!给人一种坚定的力量。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残志坚,有的命运坎坷,但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情感。

 《意外事件》讲述洛贝蒂见义勇为救小孩的感人故事。,一个孩子正走在上学的路上,忽然一辆马车横冲直撞飞过来了,眼看就要撞到孩子,洛贝蒂挺身而出,救出了孩子,而自己的脚骨却被压碎了……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洛贝蒂愿意奋不顾身,尽管骨头折了,但内心的快乐、骄傲一定胜过疼痛,这就是无私的互帮互助的爱!

 《伦巴底的小哨兵》讲述的是一个流浪小男孩给一支骑兵小队当哨兵的经历。他为了看清敌人的情况,不顾危险,勇敢地爬上树梢,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个卑微的生命,一份庄严的情感,这就是拳拳的赤子之爱。我的眼眶湿润了。

 《向祖国致意》中那句沉甸甸的话,我永远记得:我将永远做您勤勉而诚实的公民,做一个无愧于您的儿子的人。安利柯的父亲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感染了我们每一个读者。那一句“我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必要时献出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是啊!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正是有了像安利柯父亲一样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腾飞不惜舍身忘我,奋斗终身!啊!这是伟大的民族情感。这种情感让我震撼!

 爱,是没有界限的,不分国度的,爱,是一个纯洁的字眼,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小到同学间的友好交流,老师对学生的奖励,父母对孩子的呵护,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之间的一个会心的微笑,大到维护祖国尊严,舍身护我中华火炬,坚持不懈让奥运圣火照亮珠峰,甚至在关键时刻为国捐躯,这都是爱。

 合上《爱的教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爱是LOVE,爱是……”耳旁传来这首动人的歌,我从内心发出呼唤:爱!我们就生活在美好的爱的世界里,我们在收获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付出爱!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左右二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的教育》是80年代出版的刊物,可以说它和我差不多年纪,今天我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时候,被书中无数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夏先生说:“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

 在看《爱的教育》时,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扫烟窗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集体教学的形式一经奠定,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的境况不一,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每个人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不由想到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其实,我们也可以挤出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孩子们多听听这些“爱的故事”,感受和体验爱,学习付出爱。我想,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左右三

 几年前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这个寒假终于如愿以偿了。《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全书通过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的记事,其中穿插着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的一则则美好又真实的故事,娓娓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宜,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是打开人们心扉的一把钥匙……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显得真实,富有亲切感,因此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虽然这是一本主要写给九岁至十三岁的学生看的书籍,但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也是一本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在书中随便翻开其中的一篇,你耐下心来读,去细细体会,都会感觉到人世间的浓浓的、淳朴的爱。就拿第一篇“我们的老师”里,学生恩里科在上普通的一堂听写课,书中描写了他的老师走下讲台,发现一位学生的脸上长满了红疱疹就停止了听写,用手托着他的头仔细查看并询问,还用手摸了摸他的前额,看他是否发烧了。用了这一串的动词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无微不至的深切关怀之情,让我们为之动容。

 对于新转来的同学,老师一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他和他的家乡,另一方面让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代表全班欢迎他、拥抱他。要让新来的学生就像来到自己的家里一样,同时教育班里的同学如果去其他的地方也不应该觉得陌生,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热爱。这里既体现了师生之爱,也体现了同学们的跨越了地界的情感和友谊。

 回想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在课堂上有些孩子确实很不听话,我也狠狠地批评过他们,但效果好象并不太好,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孩子们有思想、有想法,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听话,首先要走进他们,了解他们,与他们交流,谈心,用一颗真诚的爱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真情和爱的事业。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对待学生,是老师真爱的体现。我班鲁一凡,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很聪明,但性格挺倔。刚开始时,早上经常迟到,下课老是与人打闹,上课总是做小动作,不会听课,我很生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批评了他,而他的头高昂着,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过后仍然我行我素。后来我课下找到他,与他交流后发现,原来他的妈妈一直在南方工作,爸爸是个画家,整日飘泊在外,跟随奶奶或姥姥生活,隔代人的溺爱培养了他的性格,从那以后,我课下经常与他交流谈心,只要发现了他的优点或者一点点进步,我就极力表扬他,慢慢的,早上来校早了,他上课注意力集中了,举手积极了,与同学也不再打架了。见了老师能主动问好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看到他的进步,我有说不出的幸福,这,就是爱的教育。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它就存在于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把对同学、对老师、对朋友、对家长的爱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去体会。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今天的学校教育,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更多的是片面强调升学率,对学生一些良好的品格培养有忽视现象,学习好一切皆好,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的老师应该激发同学的潜能,用爱心去开启他们的心扉,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这才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左右四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安利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左右五

 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01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