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乃正
朱乃正(1935年11月-2013年7月25日),男,浙江省海盐县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吴作人、艾中信、王式廓等先生指导。1959年春分配到青海省工作,在青藏高原工作21年。期间历任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人大常委。1980年春调回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2013年7月25日零时3分,朱乃正先生逝世,享年77岁。
中文名:朱乃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海盐县
出生日期:193511
逝世日期:20130725
职业:画家教授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代表作品:《金色的季节》、《春华秋实》、《青海长云》、《国魂·屈原颂》、《新曼巴》、
人物简介
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吴作人、艾中信、王式廓等先生指导。1959年春分配到青海省工作,在青藏高原工作21年。期间历任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人大常委。师承吴作人、艾中信、王式廓诸先生,作品《春华秋实》1979年获第五届全国美术展览三等奖,《国魂·屈原颂》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铜质奖。有《朱乃正素描集》。1980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曾任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为国内外美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朱乃正的油画长于人物、风景,作品构思巧妙、富有诗意。
主要作品有《新曼巴》、《金色的季节》、《春华秋实》、《青海长云》、《大漠》、《国魂—屈原颂》、《春雨》、《晴雪》、《爽秋》、《初夏》、《临春》、《归巢》、《冬至,春远乎?》、《五月雪》、《最后一抹霞光》、《春风拂起》、《雨雪松云》等。曾于国内外展出、获奖并被收藏。此外,兼擅书法与水墨画。
出版有《朱乃正素描选》、《朱乃正作品选》、《朱乃正水墨百图》、《朱乃正小型油画风景选》、《朱乃正60小书画》、德国出版《SIGNATUR》签名画册、《朱乃正素描作品选集》、《当代巨匠系列125—朱乃正》、《朱乃正品艺录》、《朱乃正素描集》等。
平生经历
青海经历
朱乃正出生于江南,学成于京华,又经过青海二十多年的砥砺磨炼。钟灵毓秀与豪放朴厚对立统一奇妙融和,造就出独一无二的朱乃正。是青海的高天厚土,大山大水,给乃正这位江南才俊展现出高旷、雄浑、苍莽无垠之境界;是青海相对木讷朴拙的民风,给乃正这位美院高足以粗犷、质朴、真诚而豪放的感受;是青海悠久深远的昆仑文化,给乃正这位学兼中西的智者提供了发醇酿造融会贯通的学识底蕴。是青海,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拥抱了一位受伤的赤子,奉献出一位成熟的艺术大家。青海之于乃正,犹如新疆之于王蒙。可以说,没有新疆二十年,就没有今日之文坛大家王蒙;没有青海二十年,就没有今日之画坛鬼手美术通才朱乃正。
朱乃正
内地研究朱乃正及其艺术的作者与媒体动辄习惯于大肆渲染朱乃正在青海时期的苦难,感动而慨之,大发议论。朱乃正本人却从不反刍往昔的艰辛遭逢,他时常感念青海真朴实诚宽和敦厚的情义,曾多次诚挚地庆幸而言:“多亏当年到了青海,终生受用不尽!”乃正视青海为他的第二故乡。青海父老也没有忘记他,青海人以我们高原曾经陶铸了朱乃正这样的大艺术家而引以为荣。
成名时期
他自1962年至今四十多年中,相继面世的数十幅精品力作。《五月星光下》《金色的季节》《第一次出诊》《让革命骑着骏马前进》《春华秋实》《青海长云》《大漠》《长河》《爽秋》《晴雪》《国魂———屈原颂》《冬至,春远乎?》《归巢》《陇原寂寂》《风卷山雪》等历属全国性美展参展、获奖作品,都在不同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观众瞩目,艺坛悦服。多数已珍藏于中国美术馆或其他高格堂馆,成为国家级艺术珍藏品。奠定了朱乃正作为中国油画界****之一的学术地位。
成名画展
1995年,乃正六十初度,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朱乃正六十小书画展》。七年之后的2002年,举办《回望昆仑———朱乃正西部油画写生笔迹》专题画展。展出作品,全部是大不盈尺,小可方寸的袖珍精品。在美术界推崇“现代观念”故作玄奥之风日炽,甜俗贪大浅薄空泛之风日盛的当今,朱乃正两次展出的小幅写生作品,犹如一颗颗耀眼的珍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振聋发聩。美术界似乎蓦然“发现”了风景写生的魅力,蓦然“发现”了真实视觉形态造化之美,似乎蓦然唤醒了人类共有的心智、情感与哲思之审美本能。久违了的观众热情赞誉,与某些时尚画展形成强烈对比。
画作特点
朱乃正的油画写生,大多表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上西部人寻常生息的雪野、草原、山丘、田陌与村落,绝少旅游式的奇特地貌名胜风光。画面景物一般都相当单纯、平淡、自然,但表现十分丰富,概括而不单调。挥洒由之,放收有度,精妙传神之处一丝不苟。画幅很小而气势、境界至大。可远观可细读,意趣盎然,蕴含丰厚,观众能从审美享受的兴奋中进而获得深层人生感悟。
朱乃正的水墨画,于中国画传统融入西画色光空间感觉和现代抽象构成理念,是放逸主观情感神游遐思于深邃静心之途,积大道于心源随意生发之“造境”艺术。非具体时空某域名山胜水写照。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与祖国山河神遇而迹化。超乎象外,得乎寰中,纵横捭阖,韵味天成。是其心路历程别样形态的抒发。
相关评价
朱乃正油画艺术之盛名掩盖了他在书法、水墨画及篆刻、诗文方面的成就。其实,他在诸多领域的艺术造诣皆足与当行顶级专家比美。乃正自幼勤习书法,少小从颜鲁公发轫。得益于青海陋室之长夜孤灯,诵碑读帖,面壁临池,意会辞章文采之妙,体悟披离点画之理。精研唐宋诸名家,由此上溯秦汉,下及明清,入于帖,出于碑,融会通悟自成一家。有方家称道朱乃正书法“有帖学之和穆而去其纤,有碑学之雄放而去其犷。”乃正楷、草、篆、隶诸体皆擅,尤精行草。笔意潇洒酣畅,龙蛇飞动,苍润有致,韵随情出。蕴音乐之旋律,诗画之意境。非有书家功力学者修养兼画家法眼,不能得也。
乃正学兼中西,情通雅俗,博观广取,厚积薄发。国学书、画、诗、印四全,西画精湛而闳深。乃正所作篆刻,印坛视为珍品。乃正为同道艺术家所撰序跋、诗文、楹联与尺牍信札,文辞典雅,情恳意挚,他对艺术的真知灼见常闪烁其中。乃正之才华、勤奋与参悟意识,乃正在艺术领域触类旁通跨度之宽,探究之深,备受当代艺术界推重。
友人追忆
杨飞云
(中国油画院院长)
杨飞云在听到朱乃正去世的消息时,他正在带队在德国进行考察,听到这个消息他感觉非常突然和震惊,他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和朱乃正做最后的告别。
在杨飞云心中,朱乃正是一个标杆。“朱先生有很强的学术和思考能力,在中西方文化的融汇和继承发展中有其独特的艺术思想,他对我们这些人的影响巨大。朱先生人生旅途中的坎坷和大起大落对他的艺术成就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他的一生也见证了中国的起起落落。”杨飞云说。
孙景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72年全国美展期间,朱乃正的《新曼巴》让孙景波印象深刻,而其后的改画小组也成为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桥梁。“我们相差十几岁。他以丰厚的学养和亲和的魅力,得到小兄弟们的敬重,我们称他为兄长,之后互相通信。”孙景波回忆。
1978年孙景波在青海再次遇到朱乃正。有一次,孙景波在青海写生,颜料没有了,在那时候颜料是非常紧缺的,朱乃正毫不吝惜地将所有颜料提供给他和同行的队友用。孙景波感慨,朱乃正的乐于助人让他收获了很多朋友,他坚韧不拔,从来不悲观,早年坎坷的经历看起来是磨难,实际上是难得的磨练。
洪凌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点到为止,是朱乃正在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洪凌是朱乃正的学生,上世纪90年代,洪凌在画当时看起来有些“放肆”的人体习作,用了很多西方当代艺术中乱线的方法,朱乃正看完后留下四个字:草而不乱,这简单的四个字让洪凌茅塞顿开:要有章法。
朱乃正爱喝酒是声名远扬的,洪凌回忆,2012年时朱乃正已经基本不喝酒了。
代表作品
《新曼巴》、《金色的季节》、《春华秋实》、《青海长云》、《国魂——屈原颂》、《春雨》、《归巢》、《冬至·春远乎?》、《大漠》、《晴雪》、《爽秋》、《初夏》、《临春》、《五月雪》、《最后一抹霞光》、《毛主席在书房》、《春风拂起》、《雨雪松云》等,曾于国内外展出、获奖并被收藏。另外,他还擅长书法,精于行草书;亦能创作水墨画,将西画的形式与传统的水墨融于一炉,作品别具一格。出版《朱乃正素描选》、《朱乃正画选》、《朱乃正水墨百图》、《朱乃正小型油画风景集》、《朱乃正素描作品集》、《朱乃正作品选》、《朱乃正60小书画》、德国出版《SIGNATUR》签名画册、《当代巨匠系列125—朱乃正》、《朱乃正品艺录》、《朱乃正素描集》等。
活动年表
2013年7月25日零时3分辞世,终年77岁。
2012年9月28日油画家朱乃正参加2012年中国第五届国际美术双年展。
2009年3月陪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柯拉培克教授西部行,由西安
出发至兰州,再去敦煌,参观考察了碑林、茂陵、霍去病墓、敦煌、榆林窟等我国优秀艺术遗产。
2009年3月参加八届五次政协会议。
1999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举国欢庆。是夜借贵宾楼9层观赏天安门烟火礼花。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中专题介绍--《油画家朱乃正》。下半年开始有序列创作风景画,探索源自中西绘画传统而又相互交融的一种山水画境界,不断积累,为下世纪初举办一次大书画展做充分准备。捐献给母校--中央美术学院5幅小油画:《雪后老屋》、《水上船家》、《晨雾》、《宁静》、《天欲雪》。
1997年油画家朱乃正与作家杨志鹏策划庆祝"'97香港回归百家中国瓷艺展"事宜,作艺术瓷画《雁归来》并为展览撰前言。文代会召开。招收研究生,进行专业考试与评分审选,招应届中国美院油画系毕业生李荣林。为赠送香港大型碑刻书写香港基本法有关章节。油画家朱乃正春节前赴黄山。除夕夜领略黄山一片银色世界。吴作人先生辞世,作挽联痛悼。
1996年同窗好友著名画家周思聪去世,作挽联"心为风雨人生而碎,魂归清安"。油画家朱乃正开始筹办学会两个展览:①学会年展;②百年中国油画肖像艺术大展。
1995年于11月31日起随王琦先生率领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至德国杜塞尔多夫访问,为期15天,顺游科隆、狄特尔与西北莱茵州等中小城市。直赴荷兰、卢森堡例览参观博物馆。拜观伦勃朗《夜巡》等名作。
1995年初夏油画家朱乃正随古元先生出访澳门,并到中山市访问古元先生家乡故居。继续完成:《陇原寂寂》、《最后一抹霞光》、《源头雪拥》、《雾光腾耀》等9幅油画,参加5月美院油画系教师新作展。筹办"朱乃正60小书画展",作大量小书法与小水墨画,以备展出。"
1995年元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专栏介绍。是年11月22日、23日借川釜火锅城,至亲朋好友与同学、学生欢聚一堂为花甲之年祝寿。秋后油画家朱乃正书写大小册页近10本,赠周思聪、孙景波等画友。
1994年油画家朱乃正参加第二届全国油画展的筹备与评选工作,任组织委员与评委委员。完成《五月雪》一作送展。油画《高原魂》参加嘉德拍卖会,成交。
1993年油画家朱乃正完成作品《西部风》、《云团》、《青海湖》、《云体》、《流霞》、《月晕》。油画家朱乃正诸作皆参加4月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具象油画展"。油画家朱乃正参加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主办之中国油画艺术研讨会。油画家朱乃正参加广州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并任艺术委员会主任,送6幅水墨画展示。
1992年看夏之际,文化部正式批准辞去副院长职,仍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出版《朱乃正小型油画风景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8月油画家朱乃正赴新加坡举办小型书画展和介绍中国油画讲座。继续完成《西部风》系列。准备参加"具象油画展"。
1991年4月油画家朱乃正随古元先生等组团访问日本,参加"中国现代绘画展",本人作品《临春》展出。游富士山。因身体病由,向文化部提出辞呈。筹备"20世纪--中国"全院大展。先后完成油画《西部风》系列之一、二、三、四。于国际艺苑美术馆展出。入冬后作油画《冬至,春远乎》,时值冬至,大雪飘扬之日完成。于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20世纪--中国"大展中展出。后被台湾私人收藏。
1990年油画家朱乃正病情好转,复出工作。为德国签名画册《Signatur》作诗书画兼有的水墨作品近30幅。
1989年年初倡议美院青年艺术研究会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素描大展"。《朱乃正水墨百图》出版(广西人民出版社)。5月油画家朱乃正出访日本,于东京西武百货店举办"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游名古屋、箱根等地,6月底于学院检查壁画系毕业生创作时,突患脑梗塞,住院治疗数月,出院后在家休养。
1988年油画家朱乃正出访阿根廷,举行个人书画展与作学术报告。书画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北方吐库曼、南端的乌斯怀亚三城市展出。作品《女人体》参加人体大展,后因"模特风波"展出后数日退展。
1987年大幅作品《鸿》(油画泼彩),参加国际艺苑主办的第二届油画展。随文化部观察团出访美、英、法三国与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学子、画友见面交流。倡立"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艺术研究会"。创建"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出版《朱乃正作品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油画家朱乃正作品《奔云驰雨》、《云醉高原》(油画),日本私人收藏。《初夏》(油画),画友收藏。油画家朱乃正入夏赴甘肃、青海、新疆作画并讲学。重越日月山,进龙羊峡水电站工地,游吐鲁番、高昌、交河古城。油画家朱乃正在日本名古屋举办水墨画个展,被称为"中国的鬼才"。是年在中国美术馆,由国际艺苑主办首届水墨画展,与吴冠中、袁运甫、肖惠祥四人作品联展。
1985年油画家朱乃正参加"当代油画展"(北京)的新作有:《临春》、《春雨》,中国美术馆藏。《归巢》,自藏。油画家朱乃正曾先后赴日本、香港、俄罗斯等地展出。油画家朱乃正6月赴云南游石林、瑞丽与大理。
1984年油画家朱乃正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授予副教授。是年创作油画《国魂--屈原颂》,参加全国美展,获铜牌奖。中国美术馆收藏。《夏之梦》,参加北京市美展。赴山东济南参加第四次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继续当选为理事,并任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油画家朱乃正参加黄山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于日本千叶县举办水墨画个展。
1983年油画家朱乃正作品有:《东海角》、《女青年》(油画),中国美术馆藏。《小骏马》(油画),日本人士收藏。
1982年油画家朱乃正作品有:《女画家瑶子》(油画),日本友人收藏。《真真》、《大漠》(油画),中国美术馆收藏。《长河》(油画),日本福冈美术馆收藏。《九寨沟四季》(丙烯四屏联画),北京自然博物馆收藏。《晴雪》(油画),北京市美协收藏。《爽秋》(油画),友人私人收藏。
1981年油画家朱乃正另外还创作了一批作品,《春风》(丙烯、油画),参加北京市美展。并被收藏。《鸣泉》(丙烯、油画),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美展并获奖,为民族文化宫收藏。《青海湖》(丙烯),为广州白天鹅宾馆壁画。《黄河源》(油画),由河南黄河水利委员会收藏。油画家朱乃正夏天带学生夏小万、曹立伟、季云飞等赴青海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活月余。
1981年油画家朱乃正旧作《金色季节》赴香港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大型院展。参加中国赴巴黎"春季沙龙"大展,于大皇宫展出。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作历遭劫难,至此方得归宿。油画家朱乃正另一作《五月星光下》亦参加是年北京市美展并获奖。
1980年出版《朱乃正素描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油画家朱乃正8月正式调离青海
1979年油画家朱乃正创作《春华秋实》(丙烯三联画),参加当年庆祝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获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当年命途渐转。
1978年油画家朱乃正因某些客观原因,未能作画。开始调到省外,一直未遂。
1977年油画家朱乃正为当年全国与全省纪念建军节"八一美展",举办省创作学习班,辅导全省业余作者创作。同时完成《星星之火》(油画)与《让革命骑着骏马前进!》(水粉)。后者选入全国"八一美展"。
1976年冬"四人帮"被粉碎后,油画家朱乃正与同行数人自从入川开始,就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作远游,经云、贵、川、湘、陕、甘诸地。一路作些小油画写生。
1973年至1975年油画家朱乃正基本上未能从事自己创作,期间大部分工作为各种政治性展览做美术杂务:宣传画、连环漫画、美术标题字、抄写说明文字、裱糊版面、锯字曾去州县收集展览素材,也随手画素描人像。夜间借昏暗灯光画素描人像。
1972年春季于沪省亲时油画家朱乃正完成《第一次出诊》(水粉)创作。运回青海审选通过后再运送北京参加当年全国美展,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在京参加该展的改画小组,组长为靳尚谊、赵域。曾为许多作品"修改",其中有汤小铭《鲁迅》一作。期间与青年画家孙景波、陈逸飞、广廷勃等人晤识。《第一次出诊》为中国美术馆
1966年6月至1971年初开始油画家朱乃正配合大字报、大批判与政治运动完成各种展览版所需要的漫画、连环画、插图等。亦曾画大幅水粉画:《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组画,配合宣传样板戏,展示于西宁市大十字百货大楼橱窗。
1965年初至1966年春油画家朱乃正参加青海省农村牧区社教运动,后期回省参加"社教展览--阶级教育"。画过若干套连环画、村史画、漫画等。
1964年油画家朱乃正《金色季节》选送至全国"公社风光"画展,至沪、宁、皖等地巡展。后辗转至长安美术出版社编入画集。
1963年油画家朱乃正继续为《金色季节》作素描稿,与油画原作等大。夏秋间完成油画。同时完成《五月星光下》。两幅作品同时参加甘、青、新三省区美术巡回联展。后又送至西安展出。是年冬,社教运动已是前奏。创作油画《砸碎奴隶的锁链》与《草原儿女》,准备翌年送全国美展。
1962年10月油画家朱乃正回沪省亲,完成《格萨尔》续集插图10幅。期间开始构思《金色季节》的创作,并作草图。
1962年油画家朱乃正油画《雪原风情》完成,5月接受藏族史诗《格萨尔》插图任务。半个月紧急突击,15天如期完成彩色插图10幅。其中多幅参加全国美展。是年仲夏赴海南州贵德县农牧区深入体验生活作画。
1961年年初油画家朱乃正即赴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青海厅的陈设布置。数月后回省继续作水墨画《草原晨曲》,为青海厅陈列作品之一。
1960年油画家朱乃正水粉作品《河湟洗衣》,首次参加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正值生活困难时期,油画家朱乃正常被派至州县,帮助单位解决生活食用之需。入冬后,油画家朱乃正参加人民大会堂青海厅设计创作组。作大幅布上水粉画《柴达木》。
1959年9月参加青海省庆祝建国10周年美展的筹备工作,并展出近十幅作品。冬季赴海南州藏区,正值草原大面积开垦。期间作小幅油画写生。
1959年油画家朱乃正3月分配至青海省文联工作。5月即赴柴达木体验生活。途经大柴旦、小柴旦、锡铁山、冷湖石油工地、格尔木、盐湖、哈萨克族地区。完成一批油画与水粉画、速写。
1957年油画家朱乃正5月深入河北太行山区生活。画了一批人物与风景油画。曾赴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大炼钢铁,并在当地画壁画。回校继续学习至毕业。
1955年油画家朱乃正二年级时画素描《维纳斯》,后参加当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素描教学会议的学术展出。
1953年油画家朱乃正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于油画系(首届五年制)学习。受吴作人、王式廓、艾中信、韦启美、李斛等先生指导。
1952年油画家朱乃正加入北京业余艺术学校美术班,初步学习素描基础。同班学员中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有卢沉、妥木斯、英若识、蒋建国等。
1951年油画家朱乃正于北京第二十四中学(原大同中学)学习时,参加全校文艺组的成立,任美术组长。写美术字、画壁报、漫画等。
1949年7月油画家朱乃正随家由沪迁京,10月1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
1935年油画家朱乃正11月25日生于浙江省钱塘海盐县。
素描集册
油画家朱乃正素描集
主编:孙景波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12
印刷时间:1998-12-00
开本:16开
页数:64页
品相:九品
上书时间:2012-07-29
人物纪念
2014年7月25日上午,由中国美协、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共同举办的朱乃正逝世一周年追思会在西宁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及朱乃正生前友好、部分省垣美术家参加追思会,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有关领导分别致辞,吉狄马加讲话。
吉狄马加在讲话中说,我们追忆、纪念朱乃正先生,就要像他那样,坚持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心灵工程师的职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走文艺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使艺术更好地反映时代、服务人民。
朱乃正是我国杰出的油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自1959年与青海结缘,在青海工作了21年。青海高原的开阔雄犷与质朴深厚,锤炼和培养了他清雄沉静的艺术个性。多年来,朱乃正一直秉承传统文化精神,他笔下的西部高原,仍然保留着纯净的自然本色。此次追思会,既是为了纪念朱乃正精湛的艺术才华,也是为了唤起更多的青海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承继传统文化,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为时代增添新的文化创意和艺术形式。
王胜利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油画学会副会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展,并在美国、日本、法国、荷兰、挪威、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多幅作品被收藏。
中文名:王胜利
出生地:陕西西安
出生日期:1951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油画《军校新秀》获国际青年年美展三等奖
代表作品:《瑰宝》、《军校新秀》
个人简介
1951年生,陕西西安人。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油画学会副会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展,并在美国、日本、法国、荷兰、挪威、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多幅作品被收藏。
个人经历
1975—197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受教于靳尚谊、林岗等教授。
1986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导师谌北新教授,毕业获硕士学位。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展,并在美国、日本、法国、荷兰、挪威、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多幅作品被收藏。
1985年油画《军校新秀》获国际青年年美展三等奖;
1989年油画《瑰宝》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
1990年两次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日中友好会馆举办的“现代中国美术展”在日本东京、福岗、冈山等地巡展。
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选送其作品参加法国秋季沙龙展,意大利《美术》杂志评论中国当代油画,作为中国十位青年油画家作品之一介绍。1997年《黄河谣》入选中国油画肖像百年展,
1999年《黄河谣》入选“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
1999年《红枣》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铜牌奖,并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选送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精品展》赴韩国、香港、澳门等地展出。
2003年《六月的阳光》作为评委作品参加第三届全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
2001年至2005年有多幅作品分别参加北京嘉德、北京华辰、广州嘉德、深圳艺术品等拍卖行的拍卖。
1999年、2003年分别由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王胜利油画作品》画集,后者作为全国艺术院校参考丛书。
2004年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中国油画二十家一王胜利》。
2004年《秋阳》作为全国评委作品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7年《油画人物写生》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2007年《油画人物技法》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艺术成就
王胜利教授在油画艺术方面成就斐然,他秉承油画大师靳尚谊先生写实油画的精髓,长期勤勤恳恳地探索与凝练,逐渐发展出一种洗练与朴实相结合的写实风格,创造出一种表现健康与清新的审美品格的艺术样式。
《军校新秀》获国际青年美展三等奖、油画《瑰宝》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黄河谣》入选中国油画肖像百年展、“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红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牌奖,《六月的阳光》作为评委作品参加第三届全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秋阳》作为全国评委作品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展,并在美国、日本、法国、荷兰、挪威、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多幅作品被收藏。两次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日中友好会馆举办的“现代中国美术展”在日本东京、福岗、冈山等地巡展。
出版了《王胜利油画作品》、《王胜利油画选集》、《中国油画二十家——王胜利》等一系列专著画集。发表论文《黄河谣及其艺术创作思考》等。
教学研究
多年来,王胜利十分重视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工作,大力推动美术教育改革,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学院教学体系方面成果卓著,他强调美术教育中的系统性与规律性、强调科班教学的优势,注重对学生基本功培养。他直接推动着西安美院的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院教学质量。王胜利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美术学科中"油画人物画技法的民族化研究"。他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课题方向包括:油画艺术研究、油画人物技法、油画肖像写生、油画传统技法研究、油画静物写生、欧洲油画的代表画家画法、中西绘画审美研究比较。王胜利还十分重视本科教学,注重基础教学研究,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他为本科生讲授的《油画人物技法》作为院级精品课程,在学生中也有着极佳的声誉,教学效果突出,培养出一大批学有所成的青年画家。
主持并参与的一些重要艺术基础教研项目与重要科研项目,对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品市价
王胜利先生作品每平尺润笔费在6000-10000元。
社会评价
高原阳光——王胜利的油画艺术(作者:赵农)
高原是地球上最壮阔的风景。因而长期在高原上生活的人们,也是最朴实最坚毅的人。从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遍地都是诱人的风光与朴实的人生,到处充满着绚烂的颜色与雄浑的力量。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画家王胜利教授多年来关注研究在高原生活的人们,一直用手中的画笔捕捉着灿烂的阳光和动人的笑容,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明亮的色彩,精准的造型,丰富的感情,也来源于画家多年的艺术积累,以及对生活到艺术的独特理解。如今的王胜利显示着他在油画语言探索中明确而稳重的步伐,在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的基础上,不断融进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因而这些作品是亲切的也是绚丽的,是平和的也是典雅的。
中国西部高原是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长期生活在西北的王胜利,对这片黄土地充满了热爱之情,从周秦汉唐的历史文化遗存到星河灿烂的民间艺术,从长安画派的艺术成就到黄土画派的艺术探索,西部文化艺术的辉煌不断感染和激励着王胜利,因此,当生活在高原的人们一经王胜利的精心描绘,便生发出闪烁的灵光,引起观众的遐思与流连。
中国现代油画的进程中,许多先贤前辈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与探索,东寻西找,实验着不同的流派与主义,其中写实主义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积极有效的补充。写实主义所采取的技术形态,需要对油画的色彩、结构、技巧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作为一个画家,应该耐得寂寞,沉着坚韧,不断探索,去追寻生命意识的张扬。
王胜利青年的时候,曾追随著名画家靳尚谊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与靳尚谊、林岗先生等许多老画家,结下深厚的友情。同时,这也坚定了王胜利的写实主义艺术立场。随后在考入了西安美术学院谌北新先生的研究生后,此时的王胜利勤于探索,刻苦自励,阅读了大量的艺术书籍,以及多次奔赴各地写生。在1980年代中国美术开放与冲撞的大潮中,许多画家改换门庭,追逐现代主义的时候,王胜利通过独立的艺术思考,明确和调整着自己的艺术方向。因此,1985年油画作品《军校新秀》入选“国际青年美术展览”并荣获了三等奖。在1989年他的研究生毕业创作《瑰宝》荣获了第七届全国美术展览铜奖,为陕西争得第一枚全国美展的油画奖牌,亦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具有艺术潜质的油画家的水准。次年《瑰宝》又代表中国参加了法国秋季沙龙,引起轰动。当时的中国美协书记雷正民在总结中谈到《瑰宝》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画,深受外国观众喜爱,许多人提出要购买。1990年意大利《美术》杂志刊登弗兰女士和劳拉女士的专文,介绍中国当代油画,王胜利的《瑰宝》与其他几位青年画家的作品,在意大利产生良好的反响,引起了艺术家和公众的浓厚兴趣与好评。
靳尚谊先生为当代中国油画界的巨擘,谌北新先生的写意油画影响广泛。而王胜利在青年时期能够得到他们的严格教诲,的确是一种有益的人生机缘。因而在王胜利的内心中,时刻保持着个人的民族的文化意识的追求,并随着艺术实践的深入,不断尝试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油画语言。
这种萌生于内心的文化情结,使王胜利一经把目光投向生活在西北高原的人们生活时,似乎找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艺术语言,其艺术创作的热情犹如井喷一般。
1996年他精心创作的《黄河谣》参加“中国油画肖像百年展”获得广泛好评,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著名油画家尚扬撰文《王胜利和他的》中写道:这是一幅使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看到王胜利所画的这位陕北老人,我感到如此熟悉,悠久岁月塑造出陕北人共有的品质和画中老人特有的个性风貌全在画上,我似乎能叫得出老人的名字。从《黄河谣》中可以看出王胜利对陕北农民的了解和对他们性格的贴切把握,油画技巧运用的恰到好处,画面简洁、朴实无华、含而不露,寓巧于拙的写实风格比那些风格华美的作品更能使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1999年他的力作《红枣》再次在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得铜牌奖,并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赴日本、香港等地的精品展。《红枣》成为王胜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许多报刊、画册介绍并印成单幅作品,为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红枣》中的乡村姑娘,娴静朴素,韶华初露,憧憬着人生的美好希望,红枣的丰收亦是人生的甘甜,画面格调高洁,于含蓄中见亮丽,在温和中显雅致,亦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的美感。
2003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他担任了艺术委员会评委,作品《六月的阳光》作为评委作品展出获得好评,并受到多位收藏家的追逐。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中,王胜利成为了22位评委之一,他的新作《秋阳》作为评委作品展出,展示了王胜利作品阳光灿烂新的面貌,也预示着他将进入一个创作的黄金时期。
近来《黄河谣》作为王胜利的代表作再次参加了“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和“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这两个大展,一个是中国油画的百年回顾展,展示了中国油画百年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画家代表性作品;一个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中国油画的当代面貌和产生过社会影响的经典代表作品。参加这些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大展,使王胜利在当代中国油画界中有了自己的位置。
因此,当《黄河谣》(1996年)、《红枣》(1999年)、《藏北驮队》(1999年)、《六月的阳光》(2001年)、《秋阳》(2004年)等油画作品,不断地进入人们的视线时,其作品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感召力,引起了美术界许多人士持续地关注,也使中国当代油画有着后浪推前浪的经验证明。
当代油画是一种充满张力和激情的艺术,它容不得含混和模糊。王胜利的绘画没有采取太多的戏剧情节性的文学叙述方式,而是注重画面本身的技术语言,是用一种自然随意的视觉,去获得瞬间的却不乏深刻的心理感受。因而笔触是圆润平和的,构图也是轻松闲适的,因此,王胜利与一般当代画家不同的是,他一直描写着生活在普通社会的人们,所散发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画面没有通常意义的沉重感,而是人们亲切熟悉的一种生活。画家喜欢描绘阳光下的人们,灿烂明亮的空间,清澈纯净的微笑,绚丽和谐的景物,画面中始终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王胜利精心地刻划着他熟悉的人们,从一丝不苟的细微笔法中展示出他多少年来的艺术积累,这也许与画家早年在部队生活的历练有关,但是更多地应是一种明确的人生姿态。
王胜利的绘画语言,是在写实主义的立场上,汲取了印象主义某些外光技巧,甚至有意将中国写意性的语言,尝试地融入一些画面中,如《草原节日》(1999年)、《走过藏北》(2000年)、《桑科卓玛》(2002年)、《祝福》(2003年)、《故乡》(2005年)等,这些有益地探索,一方面增加了油画的斑斓多姿的肌理效果,而色彩的点划亦浓缩了画面的时空,凝聚着饱满的艺术张力;另一方面也使画家的艺术激情得以宣泄,增加着画面的艺术深度,也加强了油画色彩的真实意义。
因此,王胜利的油画语言的探索,十分注重人物形象的刻划,细心地把握着人物的神态,往往从人物造型入手,将光感、色彩、构图合理地构成了严谨别致的绘画语言,使人物生活在真实的环境之中,并注入了“以形写神”的艺术理念,使画面语言与人物性格合理地统一在一起,表现出华贵亮丽的人物精神气质,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在写生色彩的基础上,将内心的艺术意象,通过笔触的准确表达,拓展着油画的艺术感染力,合理地传达出人物所具有的精神风貌。
王胜利不断地寻找着动人的画面,因而高原上的人事景物,无论是田园牧歌的回忆,还是漫长旅途的一瞥,点点滴滴地进入到自己的绘画语言中,他也从容不迫地把握着人物的神态以至内心世界,构成了一种优雅的充满生气的艺术风格。因此,画面中的高原汉子在沉稳寡言的表面下,蕴藏着刚烈坚强的心性;山村姑娘的美丽动人更是一种淳朴的生活品质。
乡土情怀的表达,也使王胜利积极寻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辽阔广袤的高原地带,人们的生存方式,是积极乐观的,甚至是清澈透明的,这种未经现代文明浸染的乡村,又何尝不是一种人间美好的向往与回归。因此无论是黄土高原的老树、土墙、石碾、篱笆;还是青藏高原的牦牛、雪山、帐篷、寺院,这些乡土人物生活的环境,不但构成了画面语言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也注入了画家个人的深厚情感。
春华秋实。王胜利近年将自己的绘画语言命名为“陕北女子”系列,描绘着红色花布衫子的乡村少女生活劳作的场面,寓朴素于明亮,化善良为美丽,使人物形态丰满,生动传神,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动人景色。于是像《小白兔》(2003年)、《金玉米》(2003年)、《十月》(2004年)、《枣花》(2005年)、《清风》(2005年)等,这些油画作品的出现,标志着王胜利的探索逐渐走向成熟,王胜利表现出明快轻松、热情洋溢的气氛,从而对日常普通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绘,显示着画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艺术风范。
这种寓人物于生活场景之中,而不失乡土特色的当代油画,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美术界和收藏界的关注,在国内的嘉德、华辰、保利等艺术品公司拍卖活动中,连连获得佳绩,也确定了王胜利在艺术市场的个人存在地位,并在艺术市场中产生了极大的升值空间,这也是王胜利的油画作品,被更多媒介与人士关注的标志。而王胜利的成功,也是中国油画家从多年来的学院经典的象牙之塔走向经济市场的大潮之中的一个例证,从艺术市场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良性循环中,以及形成多元的艺术观念,摒弃狭隘封闭的观念,在民族艺术与世界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近年王胜利有机会多次出访欧美等地,在大量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参观中,在与同行们的交流中,积极汲取着丰厚的艺术营养,也使王胜利不断地了解着国际绘画的发展现状。但是王胜利仍然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不以己悲,不以物喜”(范仲淹语),乐观地看待着中国油画的进步与发展,积极探索着自己的油画语言,坚定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并不断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优秀作品,以期获得人们更多地关注和喜爱。
人物简介
人物概述 当代中国绘画大师
吴冠中珍贵照片集(1)(20张) 吴冠中先生
吴冠中1919年生,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杰出中国国画家,油画家,中国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先生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作为其生前最后一幅公开拍卖的作品,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他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清华大学在26日发出的讣告称: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党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吴冠中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清华大学将举行吴冠中教授追思会。
个人履历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 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 1930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吴冠中珍贵照片集(2)(16张) 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 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 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1940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43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吴冠中风景代表作集(20张)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 2007年8月31日,吴冠中在研讨会上。汪永基
“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 2007年8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 2010年6月25日晚23时57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吴冠中作品《山城》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编辑本段人物语录
1、人生只能有一次选择,我支持向自己认定的方向摸索,遇歧途也不大哭而归,错到底,作为前车之鉴。 2、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 3、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4、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5、怀才就像怀孕。只要怀孕了不怕生不出孩子来,就怕怀不了孕。所以我天天在外面跑,就是希望怀孕。 6、笔墨等于零: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
编辑本段从艺历程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 吴冠中与画家臧伯良
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编辑本段晚年生活
吴冠中先生作品《鲁迅故乡》
年近90岁,眼见自己作品在拍卖市场行情越来越高,吴冠中却一反常态将作品捐赠给了各大美术馆。他自己清醒地感觉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尽可能地留下来,留在美术馆,让后面人有所参考。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强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对鲁迅精神的继续,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因为在他看来,走上艺术的路,就是要殉道。他还说,要做好艺术,还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远被苦缠绕着。 生前吴冠中一直不断地提起,自己的艺术生涯的发端是因为朱德群的一句话。1936年之前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位画家,在之前他就读于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工业职业学校,他希望以实业干就一番大事。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新生校际联合军训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就读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朱德群因为个子大,排在队伍的前头,排队尾的小个子吴冠中与他聊天,知道朱德群是学画的,吴冠中说,“我也喜欢画画。”朱德群就建议他放弃电机专业,并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吴冠中在自传《我负丹青》中这样形容那次参观给他带来的人生巨变“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贞的俘虏,心甘情愿为她奴役的俘虏。十七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 在北京已经居住了60年,但是吴冠中乡音未改。采访中,吴冠中还会停下来问一句:我说的话能听懂吗?事实上,这种执著还表现在其敢说话、敢于对抗上,或许这与其崇拜鲁迅有关。 在200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中,就有其精神父亲鲁迅的形象与野草共生出现在作品《野草》中。吴冠中告诉记者,“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讲过一句很荒唐的话:300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那时受到很多攻击,说齐白石和鲁迅怎么比较。我讲的是社会功能。要是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要软得多。” 记者去年前往吴冠中家中采访时,他家中也摆着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从中不难看出吴冠中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的吴冠中,在当年的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吴冠中对“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开火,整个会场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 之后吴冠中把自己多年对美术的思考写成了《绘画的形式美》、《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 吴冠中
》、《关于抽象美》等文章,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要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1992年,吴冠中所写的《笔墨等于零》在明报周刊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告诉记者,80年代中国美术界还比较禁锢,但吴冠中敢言,毫不顾虑地说出自己的革新之言,“他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 吴冠中绘画的一生上演了无数的烧画事件。上世纪50年代吴冠中创作了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后来他翻看手头原作,感到不满意,便连续烧毁。此后1966年,“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全部毁坏后烧掉。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也全部毁掉,此举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 吴冠中对这一豪举给出的解释是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而在烧画的同时,吴老对伪作的出现更是毫不含糊,直至对簿公堂。1993年11月,74岁的吴冠中状告两家拍卖公司拍卖假冒他名义的伪作《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侵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公开赔礼道歉。最终,吴冠中胜诉,此后吴冠中不停地与伪作做斗争。 2005年12月11日,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卖,2008年7月1日,经过吴冠中本人的亲自辨认,该画被认定为伪作,他在画作中签上“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2009年,香港佳士得所拍的一幅署名为吴冠中《松树》的作品也被吴冠中本人证实为伪作,吴冠中当时告诉记者,“现在拍卖行所拍的假画都编了很多故事,那都是不能听的,但假画就是假画。” 吴老的家就在方庄一处老居民楼内,看守电梯的阿姨都知道楼上住了一位画家,他家附近的黄阿姨告诉记者,经常会看到吴老和他老伴在院里散步。 吴冠中的家是个小四居,一入客厅就可以看出这家主人在生活上的简朴,几乎没什么装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几年,与平常人家无异。偶尔有点区别的是,房内摆上一些艺术品,让这个家不言而喻充满了艺术气息。 而在美术圈流传较广的是,吴冠中经常在楼下类似摆地摊的剃头发的老师傅那剃头发,在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印象中,吴老更是长年一双运动鞋。“吴老物质生活追求是低点,艺术创作是高点,”范迪安的一句话正好鲜明地道出了吴冠中的个性。对于艺术,吴冠中觉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他常给那些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提醒的是:热爱美术是好的,可以增加各方面的修养,但是你真的要成为画家,成一个艺术家,不那么简单,没那么多人都成为艺术家。因为,要成为艺术家的条件太复杂了,除了要功力,要学术经验,他还要痛苦。没有痛苦,不容易培养人,他曾说自己一生就在痛苦,晚年还作过一幅油画《苦瓜家园》,并说“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无法弥补的损失。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吴先生的思想会通艺理,展现了一代大师的广阔视野。他是一个杰出的艺术的思者。他将这些艺术思想一方面化作出色的文字,广为推广;另一方面不断以诗性的意象为中介,在艺术上表达和验证这些思想。这使得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思想隼锐、艺术迭新的一代旗手。” 吴先生的精神朴实高尚,是我们崇敬的一代师者。他一生捐出来的作品数以千百计,几乎包括了他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2009年底,他将56件近年力作和16件珍贵名师收藏捐给浙江和母校。这些作品连续数月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感动万千观众——他总以炽烈的激情、赤子的热忱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编辑本段作品纵览
作品概述
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吴冠中散文选》等 。
北国风光
吴冠中作品《北国风光》
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珍藏30年的吴冠中先生油画《北国风光》,这幅油画精品经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卖成功,被拍2700万人民币。 这幅作品是吴冠中当年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所绘的大型壁画的画稿,吴老评价这幅作品:“画稿并不小,并且是尽了全力的,所以其实不再是‘稿’,已体现了巨幅作品的最终效果。”此幅作品描绘了中国北方自然景象的气势磅礴,融合了中国笔墨的细腻与西洋油画色彩的和谐,作为吴老极为珍贵的画作。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桑梓助学基金会资助特困大学生就学。
散文《桥之美》
吴冠中作品《山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吴冠中人物画代表作画集(8张)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本文已入选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散文集《美丑缘》
吴冠中散文集《美丑缘》
作者:吴冠中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字数:273000 吴冠中是当代中国具有国际声誉的杰出中国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本书为他的散文随笔集作。吴冠中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而其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图书目录 自序 说逸品 艺术断想 看戏 孤陋寡闻与土生土长 艺与技 戏曲的困惑 我看书法 一画之法与万点恶墨 说树 思想者的迷惘 形象突破观念 狂人杂记 ……
编辑本段人生哲理与治学理念
一个情字了得年轻的我,抛弃浙江大学的工程学习,宁愿降班,转入了杭州艺专。从家庭的贫穷着眼,从我学习成绩的 优异着眼,从谋生就业的严峻着眼,所有的亲友都竭力反对我这荒诞之举。我当然也顾虑自己的前程,但不幸而着魔,是神,是妖,她从此控制了我的生命,直至耄耋之年的今天。 岁月流逝,留了回忆。一切的付出与坎坷都从创造中获得了解脱与回报:恋情被觉察的满足。恋情无边,发现真实与创造美,永远是诱惑科学家和艺术家忘我的动力。别人称颂他们的使命感,这使命感其实是感情的喷发或爆炸。 学艺之始,我崇拜古今中外的名家与名作,盲目的。岁月久了,识见广了,渐渐有了自己的识别力: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人死了,哪怕你皇亲国戚,唯作品是沟通古今中外的文脉。伪造了大量的废物欺世,后人统统以垃圾处理。我分析自己对名家与名作看法的转化因由,要害问题是着意于其情之真伪及情之素质,而对技法的精致或怪异已不再动心。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艺术的失落同步于感情的失落,我不信感情的终于消亡。 我写过一篇千字文,笔墨等于零: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文中主要谈创作规律,笔墨的发展无限,永远随思想感情之异而呈新形态。笔墨属技巧,技巧乃思想感情之奴仆,被奴役之技有时却成为创新之旗。石涛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明确反对以古人笔墨程式束缚了自家艺术,其实他早先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理念。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推翻成见,而成见之被推翻当缘于新实践、新成果的显现,历史上已多明鉴。 我生长于江南,浪迹天涯,从未在上海展示过自己的作品,感谢上海美术馆创造了这次展出机会。在此,我情我愫,一目了然。虽无法与所有的读者握手,但我估计所有读者都触摸到了我的心脏,是冷是暖,虽感受各异,作者总是欣慰的,谨表谢忱。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专注于该专注的
吴冠中作品《乐山大佛》
罗列吴冠中画作价格的变化或拍卖成交率无疑会令读者厌烦。概言之,他是中国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毋庸讳言,大多数人是因为他画价的惊人而引起对他画作的兴趣。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画价变化,恰恰是他最不关心的。画价价值连城,他本人却生活简朴,不尚虚华。 在吴冠中先生眼里,艺术市场受到人际关系、利益包装、经济沉浮等人们无法回避的因素影响。市场价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样,价格低了,也没必要沮丧。艺术品的优劣,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后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确。 庄子曾谓“凡外重者内拙”。吴冠中则如是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智者所见略同。
关于“笔墨等于零”
吴冠中:这个观点太陈旧了。我的意思是第一不能离开画面,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
现代油画是一种流派,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在现代油画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大师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被公认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下面是其中的几位代表性大师及其作品。
毕加索
毕加索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毕加索的作品包含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技巧,其中最著名的是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他的名作《吉他手》、《亚维农的少女》、《自画像》等作品,被誉为现代油画的代表作之一。
梵高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梵高的名作《星夜》、《向日葵》、《麦田里的乌鸦》等作品,都是现代油画中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风格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雷诺阿
雷诺阿是法国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情感。雷诺阿的名作《午后的游泳者》、《海滩上的船》、《草地上的午餐》等作品,都是现代油画中的代表作之一,他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蒂斯
马蒂斯是法国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奇特的颜色和形象,被誉为“色彩大师”。马蒂斯的名作《舞蹈》、《开花的树》、《红房子》等作品,都是现代油画中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昂
德昂是20世纪著名的油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和形象。德昂的名作《记忆的永恒》、《钟摆》、《梦的预兆》等作品,都是现代油画中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是20世纪著名的油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和形象。阿姆斯特朗的名作《蓝色女人》、《梦幻般的景象》、《迷失的天使》等作品,都是现代油画中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现代油画是一种充满了创意和想象的艺术形式,这些大师级的艺术家创造的经典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表达。这些作品不仅在当代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代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敏
罗敏,1968年出生于四川泸州,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原成都军区创作室专业画家,现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文名:罗敏
别名:女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泸州
出生日期:1968年
职业:北京画院画家
毕业院校:解放军艺术学校
代表作品:《新兵营的小丫头》、《夏河街头迎面走来的他们》、《祝福》
个人简介
主要参展情况:个展:2011年在今日美术馆举办“日常之镜——2011罗敏绘画展”。2013年于今日美术馆举办“路过,既成为风景”罗敏纸本绘画展。
群展:“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可见之诗”中国写生油画展;首届“艺术凤凰”中国当代青年油画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第36届日本横滨国际海外艺术家邀请展;“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首届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第11届全国美展;第六、七届全国体育美展,;第九、十、十一届全军美展;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
自述
绘画对于我,是一种寻求人格自由的方式,它不应该是压抑和牺牲自己的个性来求得大同。我喜欢画布与笔触的感觉,我试图用一种纯粹而朴素的语言去作画,从而寻找到通往自己相对独立、封闭、单纯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绘画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兴趣所在,而作为女性和军人这一双重的身份定位,艺术创作和创作中的观念形成又总是游离于两者之间,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社会角色的定位总是以种种方式支配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使其在各种矛盾中找到和谐并相互影响协调起来。但无论是进行主题性创作(如女兵、西藏题材等),还是非主题创作(游泳、植物、石榴题材等),内容切点的个性化和绘画语言的个性化都是我寻找的根本核心,因为艺术家的目的是想通过对作品的描绘来完成自己的心灵诉求。真实存在的个性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是艺术作品的最终气质。所以在生活中用心感受,用自己的心灵描绘真实而独特的自我尤为重要。无论是在题材还是语言方面,用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心灵,在生活中找到一个真实而有个性的自我。哪怕是对于画布、颜料、笔的属性,我都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实验,尽量用一种具有与自身相称的绘画方式和气质,去实施真实的个性体现。在创作中,如果我们用出自于某家某派的语言去描述去表现,用固定的理念和模式去观察生活,这就使得生活的真实性和原发性从来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再用一种固有的价值和审美来指导我们的创作方向,真正生活的本质却被遗忘在死角。我们的良知、品格和判断在一切“固有式”中被逐步弱化。其实绘画除了大众化的“审美”以外,它应该发出一种强音,一种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的觉悟、责任和热爱。我们应用自己独有的眼睛去看,去感悟生活的真实美。
艺术成就
2013年11月今日美术馆举办“路过,既成为风景”罗敏纸本绘画展,共展览作品66件;
11月出版《路过,既成为风景/罗敏纸本绘画》;
12月油画作品《游泳》被北京画院收藏;
12月由艺术跟踪出版中心出版《罗敏个展现场跟踪》
12月油画作品《夏河街头迎面走来的他们》入选“绘画的品格”当代中国油画展;
2012年油画作品《版纳女兵》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建军85周年全军美展;
油画作品《盆景·兰》入选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青年油画作品展——最绘画”;
油画作品《河田凤凰小学的孩子们》被北京画院收藏;
油画作品《花草集》系列参加由澳门行政公署主办的“十三位优秀女画家油画联展”
油画作品《新兵营的小丫头》荣获“第七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美术类银奖;
2011年油画作品《盆·景》系列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艺术凤凰”当代青年油画展;
油画作品《新兵女孩阳光下》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
油画作品《新兵女孩阳光下》入选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建党90周年美术作品展;
油画作品《新兵营的小丫头》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军旅美术家的摇篮--解放军艺术学院优秀美术作品展;
油画作品《祝福》入选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四川更美丽—四川优秀美术作品展;
油画作品《骇》入选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并获“佳作奖”;
油画作品《2009年秋天》、《安静时能听到泥土的心跳》入选成都文轩美术馆举办的无法缺席--文轩美术馆开馆展;
今日美术馆举办“日常之镜——2011罗敏绘画展”,展览了油画作品50多件,获得广泛的关注,该个人画展是军队艺术家首位在今日美术馆举办这样的当代性学术展览奖);
出版画册《罗敏油画作品选集》
2010年油画作品《盆·景no5》系列入选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油画作品《12岁的夏天No3》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
油画作品《安静时能听到泥土的心跳》入选成都上海共同举办的“东形西式”上海四川油画作品交流展;
油画作品《藏北印象》入选在时代美术馆举办的具象研究——重回经典;
油画作品《风景系列》入选在山西太原举办的漫游三晋—中国当代油画名家写生展;
油画作品《夏天》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
油画作品《盆·景》系列入选在横滨美术馆举办的第36届日本横滨国际海外艺术家邀请展;
油画作品《祝福》、《SUMMER》入选在上海大学举办的“离合之道”当代艺术家提名展;
2009年油画作品《石榴》系列参加上海索美画廊《生:纪念的一种》群展;
油画作品《红色记忆》《石榴》系列参加北京789双年展--绿色时空特展;
油画作品《新兵营的小丫头》入选在湖北武汉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油画作品《SUMMER》入选第在山东济南举办的七届全国体育美展;
油画作品《祝福》《新兵营的小丫头》参加重庆江山美术馆她世界-2009国际当代新锐女艺术家邀请展;
油画作品《祝福》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
《记忆中的红飘带》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作品展;
2月被评为全军院首届校育才奖“金奖”。
2008年油画作品《记忆中的红飘带》入选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首届院展;
油画作品《石榴》系列参加成都空港十号艺术机构开馆展《数像时代的绘画与雕塑》;
2007年油画作品《记忆中的红飘带》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十届全军美展;
油画作品《石榴》入选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办的“艺术中国”全国画展;
油画作品《石榴》系列共八件作品参加由何多苓老师提名、成都K画廊主办的“5+3花聚锦官城”女性艺术家联展;
油画作品《石榴》入选首都博物馆“融合与创造--2007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油画作品《红石榴》入选“艺术中国”全国画展;
2006年油画作品《美丽世界系列》、《存在的方式》系列入选在兰州美术馆举办的第十九届新人新作展;
油画作品《红色记忆》入选南京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
2005年油画作品《红土蓝天·正午》入选在南京博物馆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体育美展;
2002年油画作品《清晨·工作室》入选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第九届全军美展
1997年油画作品《峥嵘岁月》入选在四川美术馆举办的建军七十周年四川美术作品展;
油画作品《新长征——青苹果》入选在四川美术馆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四川美术作品展;
油画作品《甲A启示录》入选四川省体育美展;
1996年油画作品《静·物》入选首届成都油画展
1994年油画作品《存在的方式》入选首届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美术作品展
出版情况
2011年出版画册《罗敏油画作品集》、《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风采----罗敏油画集》、《日常之镜·罗敏绘画展》;
2013年11月出版《路过,既成为风景/罗敏纸本绘画》;
2013年12月由艺术跟踪出版中心出版《罗敏个展现场跟踪》
代表作品
《新兵营的小丫头》、《夏河街头迎面走来的他们》、《祝福》、《藏北印象》、《盆·景》系列、《石榴》系列、《记忆中的红飘带》、、《新兵女孩阳光下》、《花草集》系列、《游泳》系列
作品赏析
罗敏绘画解说
黄笃策展人
罗敏到底是谁呢?她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军人,更是一位默默耕耘的女性画家。罗敏绘画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她把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以高度个人化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即以娴熟的笔触和绚丽的色彩诠释了事物所隐藏的个人情感和视觉内涵。罗敏的绘画涉猎的题材广泛,从丰富多彩的花木静物到个性复杂的人物,从严谨而细腻的部队女兵生活到浑厚气质的藏民肖像,再到稚嫩而活泼的儿童,等等。她选择这些日常而朴素的物像作为描绘和分析对象,既诠释了生活美学的本质,又表现了绘画的视觉美感。
与其他军旅画家现实主义的“英雄”叙事和今天浸染商业气息的流行绘画不同,罗敏执著于自己的审美判断和艺术信念,倾向于对微观世界的明察秋毫,在尊重客观对象的同时,更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表现,具体依赖于随意的笔触和严谨的造型,创作出了绘画的独特形式美感。画家无意于要还原客观世界,而是借用这些物像来创作和表现自我认识和分析的世界。从结构主义的角度看,任何一种艺术符号的意义都来自于它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尤其来自于它与其他符号的对比或对立。也就是说,绘画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绘画中形式符号的对立表达出来的。无论如何,罗敏的绘画正是通过对日常生活及其表征的抽离、过滤和提炼,编织出一种具有形而上的视觉符号。画家正是借助对变化的日常生活细节的解读来抒发个人的态度和看法,并剖析了这种生命实体的时间与存在的意义。在《盆花》系列中,虽然她描绘的是花草瞬间的静态,却有暗示生命的时间和存在之意。然而,花的盛开、衰败和枯萎的表征传递出画家的另一种解析之径,在如此模糊而混沌的世界中,尽管花木有生长、延伸、循环和消失的形式,但她在绘画中却极力避免客观再现,而是以凝重的笔触和光泽的色彩营造了一种带有色泽感的肌理以及冷漠和肃穆的氛围,这种被高度拟人化的盆中花卉蕴涵着画家那种傲人的品性。尽管如此,这种定格的图像最终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时间“刻度”:既无失去的时间也无找回的时间,而只有无过去和无未来的时间,也就是用绘画创造了自身的时间。
与此同时,除了绘画对时间和存在的清晰观念表述,罗敏还把“盆花”看作是自我情感的释放之径,虽然这些花草并没有明确指示什么,而只是表现出对生命意识的隐喻。然而,众所周知,在现实主义绘画中,它再现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意义,但罗敏并没有完全秉承这一艺术思路,即不是把绘画处理成既定的事实,而是打开绘画语言的开放性,让其生成了诸多的歧义——既能意指生命本体的意识,又能反射人的忧郁、寂寞、焦虑和伤感的精神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观众不是直接观看某一事物,而是观看事物的某一特定的形象,其中包含了作者的主观视角和个人色彩,其绘画的恰当性就在于直接交由观众自由的想像、思考和判断,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体验、说明、解读和论证绘画的内涵和意义。
在作品《红色石榴》和《蓝色石榴》中,罗敏巧妙将摄影和**的镜头要素融入绘画语言中,旨在改造绘画自身的形式结构。具体说,她把绘画与摄影及**之间的关系处理成一种介于中性的语言方式,在改进绘画语言的同时,又使绘画疆界发生延异和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幅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近乎单色调子的红色和蓝色,无不暗示人的主体意志。罗敏在这两幅作品中把裂开的石榴局部放大,描绘的石榴子是那么晶莹剔透,那么富有质感,那么带有脆弱易碎之感,都给人以生命纠结的感受,尤其是整体的红或蓝的色调强化和渲染了视觉的刺激和震撼,暗示了某种人为的控制行为。一般而言,画家给出信息的意图与观众获得信息的理解往往相反或偏差,也许观众更容易从她的这两幅作品传递的信息中感悟到(与人相关的)暴力和快感相伴的意义:既暗示了人的暴力性,也表现了对象本身的美感。但罗敏绘画自身的形式和观念更多引出的是对暴力问题的思索,她的绘画存在着一种关于暴力无处不在的多重暗喻,这是一颇有争议的话题。在批评家看来,阐释与判断之间保持着某种距离,因为任何理性的阐释都无法说明感情的偏爱。也许罗敏的绘画恰恰从艺术家直觉和感性中倒出了理性的分析,这是一种带有鲍德里亚式的关于暴力的表述,即暴力的图像与图像所受的暴力。它从这样三个方面进行的归纳和提示:一种是进攻和强制性的暴力。一种是以柔和的、劝诫的、安慰的姿态出现的软暴力。一种是与图像和信息相关可视的媒体暴力。
在其它的静物画中,无论是仙人掌的坚实,还是君子兰的俏丽,或是乱草的妖娆,罗敏将这些植物状态统摄成主观描绘的对象,从中能感悟到其生命的美感,她的画作《安静时能听到泥土的心跳》集中强调了这一美学特征,这显然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优雅境界及禅宗绘画美学有关,在表现干枯或鲜嫩的花草中的生命状态中,她强调了主观意识的自然性,无论是那种干枯和嫩绿的交错形象,还是俯视的盆罐的兰花或其它花卉,墨绿色的叶子被以厚重有力的笔触勾画出生机勃勃的正背面,充分表达了一种“物我相忘”、“主客合一”的纯粹经验。另一方面,画面的形象与诗意的题目被画家巧妙处理成了彼此的互补关系。在该幅作品中,罗敏以油画颜料的物质性所发挥的自由而松动的笔触犹如传统书法和绘画中的枯笔,显得既自然又率气。其简约画风直接拉近了人与日常世界之间的亲近感,即中国人与花草的审美关系。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仍延用这一文化传统,把花草与自我看作是一个整体。养花草兼顾审美和(身体)养生,人在日常生活中把植物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联系,养花卉成为中国人的养生之道,也是一种心理“疗伤”的作用,它有其绚丽的风采,把自然装饰得分外美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还可以调剂人的生活方式,增强个人的审美趣味,更能增进人的健康以及科学知识和个人修养。因此,罗敏正是通过这一带有禅意的绘画理念来解开和表现“主客合一”的视觉哲理和心理抚慰。
作为一位女性画家,罗敏把潜意识的母爱感情注入到绘画表现媒介和手段中,并把这种情感的积淀扩大到家庭、生活、工作、女性及儿童的微观世界。尤其在观察小孩生活习性的过程中,罗敏在作品《游泳课》和《彼岸》系列作品中充分表现了其艺术的直觉和天分,她抓住了小孩和泳池主要特征,用水墨写意式的手法加以概括——在以大排笔刮刷出荡漾的蓝色池水中,小孩被她以单纯而率真的笔触刻画成各种各样的游泳动作或姿态,畅游于清澈透明的泳池中,充分再现了他们自由、活泼、聪颖、天真、阳光、好动的健康心智和情态。她将色彩、空间、身体重构成了其绘画的感性逻辑“节奏”。她甚至在别的几幅“游泳”作品中大胆放弃了用油画颜料表现蓝色泳池的想法,只是在小孩身体上稍作水波纹处理,并以在画面中留出大片的空白来暗示水的存在,这就如同京剧《三岔口》那种意象的表现方法。因此,她有意剪掉了绘画的不需要的部分,塑造成清晰而单纯的形式语言,从而增添了画面的雕塑感和空灵感。与此同时,我们也从动感的画面中体验到,尽管调皮的小孩无拘无束的嬉戏和游泳,但他们的“身体”被置于一个交织着自由与限制的空间中。在这样的关系中,罗敏不仅把空间与身体之间的对比关系处理成了视觉表现的张力,而且用诗一般的绘画语言隐晦地暗示了二元对立的世界:活泼与顺从、自由与约束。
罗敏的军旅经验使她对艺术理解转向了对微观状态的兴趣和表现,思考进入新时期当代军人的精神。由于自己的女性身份,她对女兵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表征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部队女兵的生活并非别人想象那样的枯燥和单调,而是有着鲜为人知的生动一面,每一个细节刻画几乎让人过目不忘。在《新兵营的小丫头》一画中,她不是像别的画家那样把新兵描绘成整齐划一的状态,而是从生动、自然和人性的角度入手,以刚入伍的女兵洗澡后排队等候的情景为表现对象,生动地捕捉住了她们统一着绿色军装,统一剪成男孩式的短发,正在等待队友的这一时刻轻松活泼的情态,或湿漉漉的头发,或粉红的脸蛋,或头披绿色浴巾,或照镜化妆,或回眸的瞬间,等等,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她把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用品的鲜艳色彩(红色拖鞋、**脸盆、绿色毛巾)加以大胆发挥和表现,并烘托了画面的欢快气氛。她用自由和率真的笔触生动刻画了新女兵的青春、浪漫、朝气、自然、天真、活力、率真的形象特征。
与流行绘画崇尚符号化不同,罗敏并没有走向绘画的教条,而是将日常生活的物象作为其创作的核心,试图重新发现绘画本体性和自由性的东西。换句话,从绘画本体入手,从日常生活入手,这是她打开绘画可能性的切入口。这就不难理解画家从那种宏大的历史和现实叙事转向平淡而繁琐的日常生活的缘由。罗敏把日常生活简化和放大,看似没有鲜明宏大情景叙事的姿态,却有着非常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在这种微观追踪中,她以绘画形式揭示了形形色色日常生活背后象征符号的意义——集体、记忆、个性、生命、时间、存在、生活、精神、趣味。因此,在罗敏看来,尽管当代绘画已不再遵循那种线性的视觉逻辑,而是在不断吸收、借用、拼贴和混杂中生成和变化,但她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相信自己的艺术直觉,坚持自己的信念,专注和分析绘画本体的内在性与微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她把今天的绘画理解成包涵了分析诸多文化符号意义的视觉媒介:既是对事物秩序的重新梳理,又是视觉的观念,既是凝固的运动,又是精神的图解,既是现实的再现,又是想象力的解析。因此,罗敏在现实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又巧妙融合摄影和**的新方法作为表现的砝码,从而导致绘画语言的转换。她的绘画递出了清晰的理念:既与生活对话,又与生命对话。她经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物像的主观解构和编码,从而确立自己绘画的独特语言和个性风格。她的这种个性风格的表现如同自己身体一样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倘若仔细欣赏罗敏的绘画,我们能够从中体验到她所具有的刚柔相济的艺术气质。
人物述评
——罗敏绘画散论
在艺术创作中,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因素纠结在一起,既丰富了艺术家创作的内涵,也给观者的阅读期待带来别样的惊喜。这种矛盾和张力可遇而不可求,全由艺术家的境遇和体验达成。而罗敏的绘画就是这样一种人生境遇和生命体验的结果。
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罗敏的绘画具有一种非常敏锐、感性的特质。她早先的作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讲究绘画语言,优雅、宁静、自足,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古典的诗意和气质。在《石榴》系列中,艺术家以象征、隐喻的手法强化了这种个体的、独立的女性情调,表达了基于女人独特的身体感觉之上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正是这种追求美好事物的生命体验与生命意识,使她的另一类表现军旅题材的作品也蒙上了一层日常生活的美感与温情。她有意回避宏大的叙事场景,将视角深入到远离战场、军营和枪炮的日常生活细节,用温馨、感性的笔触描绘了军旅生活感人的一面,体现了一位女性军旅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和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罗敏的绘画试图在军旅的职业背景和作为一个女人与生俱来的温良、善感的情感之间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和表达方式。她的绘画既有一种新现实主义的心理叙事特征,又综合了某些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元素。她的绘画是一种重建“古典“感性的努力和尝试,仿佛枪炮中的玫瑰:温馨、美丽却又不失敏锐和激情。
(管郁达,艺术评论家、策展人。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2009年12月18日于昆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