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货币的边际效用怎么求

西方经济学货币的边际效用怎么求,第1张

1、 边际效用计算公式:MU=_TU/_Q

2、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额外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额外增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额外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1、 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公式可以分为:总的效用TU等于边际效用MU生意数量Q,所有的题都可以来套用这个公式。

2、 TU总效用就是说从消费的时候对一定量的某一种物品中得到的一个满足的程度的一个综合,以TU来进行表示。

3、 MU编辑效用就是用来指某一种物品的一个消费量,单位每增加的一个的所增加的一个满足程度,以MU来进行表示。

4、 由以上来讲,得到一个公式:那就是总的效用等于数量到现在的所有的一个边际效用的一个总和。

5、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或效用量的增量)。把每一次的恋爱当作是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而谈恋爱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需要当作是满足程度。随着恋爱次数的增加,情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满足,因而想谈恋爱的欲望降低,相反地,对其他情感如亲情、友情的需求欲望会感到强烈。这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从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很多人过穷困潦倒再到富裕时,总会时不时回忆起当初穷困、饥饿难耐时吃的某一碗面,总是说再也没有吃过那时那样美味的面了。那是因为那里他非常饥饿,吃到的那碗面给他带来需求满足程度是最高的,即给他带来的效用是最大的。

6、 这也符合边际效用递减的特征:边际效用是特定时间内的效用。 当一件商品数量稀少时,它的边际效用高,需求价格也高。近几年黄金炒得很热,为什么呢?因为不断开采金矿,这不可再生的资源越来越少,黄金变变得金贵,消费者纷纷购买,拿来投资、增值。

提到班主任工作,学生对我们工作评价经常用一个词——“唠叨”。

其实,唠叨并非班主任一开始就会的,而是随着工作慢慢练出来的,因为孩子们处于未成年的年龄,很多问题需要提醒,而且是不断提醒,所以多数班主任就养成的“唠叨”的习惯。

“唠叨”是一种重复,针对初中阶段的孩子特点,适当的重复有利用孩子们的习惯养成,但是我们也需要在唠叨中添加一点变化,否则容易出现“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基本含义: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通俗的解释是:

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种效应,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同样有效,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率”,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用标准的学术语言说就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边际效应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不断地投入时间精力,教育效果越来越好,但是当我们的教育管理投入到一定量时,教育的效果递减,若继续强化,效果可能呈现负增长。

这也就能解释我们班主任和一些家长的困惑——对学生、孩子各个方面付出很多,为什么效果却不如以前。

这就是边际效应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那么在教育管理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边际效应呢?

我从班级活动开展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01 基于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02 活动的开展要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03 有些活动模式固定,但是内容要灵活变化。

活动的开展要形成系列,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例如,在班委工作方面开展竞选、班委会定期会议、值日班长日常工作、班委工作汇报、全班参政议政等一系列活动,活动开展要仅仅围绕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个目的,帮助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入发展,帮助学生能力逐步提升。

有时我们的班级活动开展地热热闹闹,但是活动过后哈哈一笑,一地鸡毛,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本质的提升,这样的活动我们尽量避免。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参加活动后得到一种充实、有收获的感觉。

例如,开展班委竞选,在竞选方面根本就没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这个过程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结果活动不但不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反而会起到副作用。

在学习激励方面我们经常开展各样的评比,那么我们就要求这个评比的过程能得到绝大多数的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尽量能让多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学习方面的认可。这个模式是固定的的,但是每次内容都会发生变化,因为每次的各科状元都会在改变,不同学生成绩也在不断变化,有进步有后退,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机会获得激励。

同时,我们也要利用好学校的活动,并在班里开展各样的活动,给每个学生发展自我的机会。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固定的活动帮助学生发展,提升能力,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灵活的内容触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其思想。

了解“边际效应”,有利于我们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积极探索规律性的东西,避免做一些低效且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

班级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这个中心,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我们的工作同时发生变化,这样,“边际效应”的负面影响就有可能减少到最低。

有句话说的好——“锦上添花”固然轻松而美丽,但“雪中送炭”更为紧迫、更为重要。

其实,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就是解决班级管理中“边际效应”的最好方法。

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是否也应该借鉴一下呢?

大学生恋爱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时期的恋爱现在已成 为诸多人心中美好的憧憬或者是珍贵的回忆,大学生正处于刚步入成人阶段的时期,经常会凭借一时的冲动或者心动而开始一段恋情。对于爱情懵懵懂懂的心理也让大学时期的爱情变得干净纯粹。恋爱是一种大学中常见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恋爱问题,有助于我们分析恋爱行为,更加理性地处理恋爱事宜。

首先,关于恋爱的成本分析。

恋爱前后的显性成本主要指的是恋爱过程中的现金和物资的直接支出。恋爱过程中少不了花销,约会、节日或生日礼物等等,都需要一定的支出。隐性成本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在恋爱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精神、心理等非物质负担,一般表现为心理压力和情绪失调;二是恋爱的主动方会失去被追求的幸福感,而这也是一笔巨大的隐性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时间、物品、劳务、情感。机会成本则是在恋爱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资源如果投入到学习、社会实践、人际交往或另一个恋爱对象中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由于人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都在追求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收益最大的用途上。在这里对于一些偏好学习的学霸来说,他们学习的边际收益可能会大于恋爱的边际收益,那么他们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更大了。而在恋爱问题方面,我们在与对方恋爱的同时也必须放弃做一些事情,这就是我们在恋爱时的机会成本。

在大学期间的谈恋爱需要一定的金钱成本。谈恋爱不可避免的是两个人想要时时刻刻的在一起,了解彼此的情况。但是这在现实社会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通过手机等来联系,时时刻刻获得对方的消息。这样一来,手机话费就成为恋爱人群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相对数量较多的费用。另外,谈恋爱的年轻人,一有时间就会聚在一起,对于异地恋情况,两人见面需要来来去去的数额不小的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是路费。逢年过节,不管是情人节、圣诞节,七夕春节还是元宵节都要互相赠送礼品,为礼品成本。男女朋友还要时不时的去外面吃饭,两人一起出去玩、买东西,是一种日常开支成本。由于大学生本来就是无收入或者是收入较少的群体,在学校的生活费用基本出于家庭,所以恋爱的金钱成本对于大学生生活费支出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负担。

另外,整天跟恋人在一起,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你学习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时间,这是一种时间成本。整天陪着恋人,必然会影响到跟其他人的交往,即日常的交际活动,由于大学生基本都是在校住宿,所以与同学室友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恋爱会减少与室友相处的时间和精力,很容易导致与室友或者是其他同学的疏远,影响人际关系,大学时期是我们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如果只是专注于与同一人相处而忽视了与他人相处的话,很容易降低自己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当两个人发生矛盾、冲突,吵架分手的时候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这是一种情感成本。

第二,关于恋爱的收益分析。 

大学恋爱成本如此之高,但大学的爱情还是成为很多人美好的追求,归根结底它也有其相应的回报,在经济学语言中,这指的就是收益。首先,爱情是人类最高级的情感需求,每一个正常人都需要爱情;其次,大学恋爱对减少大学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有重要作用,由于大部分人都是离开父母的关心照顾独自在校生活,所以恋爱也弥补了父母关爱的空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它包含减少孤独感,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理解等情感,同时它也可以帮助缓解由高中生活步入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感,相信这也正是恋爱最大的魅力所在和最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再次,大学恋爱给人带来的最大收益应该是心理满足感,包括自信、充实、奋进等积极的心理体验,大学的恋爱由于不用过度关心物质等问题,作为一种单纯美好的存在,会带给恋爱中的大学生们一定的正能量。

当然也不只有正收益,也会有负收益。如果恋爱双方是相互鼓励,一起努力学习,专注于学业,则这体现了一种正收益。相反,如果恋爱双方将过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置于恋爱本身当中而忽略了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完成的学业,由于恋爱而导致逃课约会逛街或者由于吵架而影响学习等,这就会产生一定的负收益。

在分析收益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分析恋爱的外部性。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这就产生了外部性,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那就是负外部性。如果是有利的,那就是正外部性。在两人的恋爱市场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性,当然有好有坏。例如一对情侣在图书馆一直聊天对于他们来说有收获,可是对周围同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或者情侣经常会在学校的公共场合表现一些亲昵的行为,这也对周围同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第三,对大学生恋爱的建议。

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与恋人花前月下就要放弃一些寒窗苦读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把握好恋爱与学习孰轻孰重的关系并且能平衡好各种关系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首先明白什么是爱情。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可以看出真正的爱情应该包括理想和责任两个方面。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内涵,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责任是对爱情的升华,也是爱情得以长久的重要保障。理想和责任构成了爱情的有机统一整体。所以很多大学生因为寂寞、好奇、虚荣心、寻求刺激等而去恋爱都是不正确的。真正的爱情是崇高和伟大的。同时我们大学生要学会担当责任,如果要恋爱就要对对方负责任,不负责任的恋爱是不可取的。

如今步入大学校门的90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在谈恋爱方面。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从众心理影响下急着谈恋爱,可是由于之前缺乏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更缺少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能力,所以在恋爱时很容易出现问题。一旦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处理,就会影响到学习和生活,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危机,所以大学生谈恋爱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自己“爱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爱别人、拒绝别人、被别人爱以及被别人拒绝的能力。要积极学会并增强自己表达爱,鉴别爱情与友情,接受爱或者拒绝爱以及发展爱的能力。

其次,我们还要处理好恋爱与其他方面的关系。第一,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大学阶段是人生成的“黄金时期”。我们经过高中的努力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专注学习,提升自己。为自己以后的事业做好准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在社会上也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缺乏他人的尊重与成人,事实上也无法为恋爱建立牢固的基础;第二,恋爱与失恋的关系。虽然在恋爱中的付出不一定会获得美满的结局,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恋爱只是一个过程,婚姻是结果,不是每一段恋爱都会以婚姻为结果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失恋的失败中总结经验,走出失恋的阴影中,不能面对失恋的时候做傻事,要学会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中去,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第三,恋爱与人生的关系。爱情作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人生内容,我们并不能只为爱情而活。我们应该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崇高的理想,将自己的热情和聪明才智投身到事业中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意义。

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当我们不断增加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或使用量时,所带来的每次新增效用都会逐渐减少。举个例子,吃薯片、喝咖啡因、学习、运动、看电视、工作时间和社交媒体使用等情况下,都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

比如说,吃薯片可以带来很大的愉悦感,但是当你吃了很多后,每多吃一片,带来的愉悦感就越来越少,直到最终变成没有任何收益。

同样的,如果我们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也可能会影响睡眠、心理健康等问题,进一步增加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好处。

因此,合理地控制某些物品或行为的使用量,以避免边际效用递减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是七个例子:

薯片:吃一个薯片可以带来很大的愉悦感,但是当你吃了很多后,每多吃一片,带来的愉悦感就越来越少,直到最终变成不再有任何收益。

咖啡因:喝一杯咖啡可以让你精神焕发,但是当你喝太多后,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失眠等不良反应。此时,再喝一杯咖啡可能并不能带来额外的收益。

学习:刚开始学习新知识时,每学到一点都能带来兴奋和满足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同样的内容所带来的效用会逐渐减少,需要更多的学习才能获得相同的收益。

运动:运动可以带来健康和快乐,但是当你过度运动时,可能会导致身体疲劳和受伤,此时继续运动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

电视:在某个时间段内看一两个小时的电视可以放松身心,但是长时间沉迷电视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社交隔离等负面影响。此时,进一步增加电视观看时间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收益。

工作时间:刚开始工作时,每多工作一小时就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和职业成就感,但是当你过度加班或者工作时间太长时,可能会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这时候再增加工作时间可能并不会带来更多收益。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让我们保持与朋友和家人的联系,但是当你过度使用社交媒体时,可能会影响睡眠、影响心理健康等问题。此时,进一步增加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好处。

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是一项基本原则,它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益逐渐减少。这个原则可以应用到很多方面,比如生产和投资等。例如,生产者需要考虑在增加生产量时所得到的额外收益,以及在某一点上,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得到的边际收益是否大于生产成本。如果边际效用递减的速度过快,那么增加产量的效益会逐渐降低,导致生产成本超过了收益,这将对生产者带来损失。

此外,投资者也需要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则进行投资决策。当他们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每增加一单位的投资所得到的额外收益是否大于前一单位投资所得到的边际收益。如果前一单位投资所得到的边际收益已经趋近于零,那么再继续增加投资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谨慎决策。

最后,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决策各种问题。

送爱人礼物是必须做的,这样做对于触进感情增长有些不可缺的事,对于正在恋爱的年轻人来说,有人认为互送礼物重要,因为生活需要仪式感,送礼物是爱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安全感和亲密度;也有人认为不重要,年轻人经济并不富裕,互送礼物会增加双方的经济负担。

对于情侣之间互送礼物重不重要话题,广西科技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兼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韦桂美认为,情侣之间,除了一些不适合送礼的节日,如果有条件,在其他节日里,建议考虑适当地送一点礼物。

她解释说,情侣之间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比如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学习和工作上的鼓励与帮助、精神上的交流与共鸣,当然,还应该包括物质方面的赠与及分享。

过节送礼,首先能让收到礼物的一方感觉到对方的爱意,确认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提升幸福感;其次,节日送礼物,能增强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而仪式感是让爱情保持生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最后,节日送礼物可以增进情感,弥补之前的一些缺憾甚至错误。

“当然,情侣间节日送礼物是有讲究的。”韦桂美建议,首先,送的礼物应该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因为送礼物而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也不利于情侣关系的维护。

其次,送的礼物最好是对方喜欢的或者需要的。“人之所欲,才施与人”,这是人际交往的白金法则。那么,如何能知道情侣喜欢什么或者需要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除了用心观察,还可以向他(她)身边的人了解,有时候甚至可以直截了当地询问对方。有些人喜欢期待意外惊喜,希望情侣送的礼物正是自己所期望的,偏偏自己的情侣反应迟钝,这种情况下可以给点暗示,或者直接表达需求,总比收到不想要的礼物而不开心更好。

再次,送给情侣的礼物应当有别于送给其他人的礼物。情侣的地位应当与他人有所不同,过节时送出的礼物也应当有所不同。因此,不能贪图方便,来一个“批发式”送礼物。

此外,韦桂美建议节日礼物应当多样化。礼物可以是食物、服饰、生活用品、工艺品,也可以是自己亲手制作加工的物品。多样化的礼物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一样礼物带给人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会随着数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因此,要根据情侣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以及自己的经济能力来选择礼物,才能使你的礼物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最后,爱、尊重、理解和接纳,才是情侣之间最好的礼物。”韦桂美说,只有情侣之间真心相爱,节日礼物才能给爱情生活锦上添花,让两颗心的距离更加靠近。“送礼物,其实是表达一份心意。送给爱人礼物,会让你爱的人对你增进感情,也会让她感动,所以送礼物是必须的,从古到今,礼物是不可少的。

何谓 「秘密关系」

所谓秘密关系,可能是指一段关系中的秘密,也可能是指一段不为他人所知的秘密关系。

例如高层主管与他的私人助理发生外遇,在公司所有人面前,两人的关系纯粹只有工作,但私底下却发生性关系,且办公室里的其他人对此事一无所知。在此情况中,公司同事不是因为没注意才不知道,而是因为当事人刻意对众人隐瞒这段关系。如果两人的关系公诸于世,对当事人一方或双方都会造成伤害,也可能得罪他人。

同样地,竞争公司之间的员工也可能有秘密关系。基于友谊,他们可能会与彼此分享各自公司内部的事情。当然,因为双方公司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故双方便会选择隐瞒彼此的友谊关系。

一段秘密关系也可能是 「单向」的,例如暗恋某人。这类关系包括一个人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单纯的迷恋或情感(例如对**明星,对有互动过或一起工作的同事),但也可能包括不怀好意的纠缠关系。

秘密关系最强烈的指标,莫过于一方或双方选择说谎来保护这段关系的存在。「当一段秘密关系的其中一方或双方,选择将此关系本身或涉及的秘密讯息只有当事人知道,而不让他人知晓,此即秘密关系。」

一段关系中的秘密种类及影响范围,涉及到相当复杂的心理学领域,而且此一专业领域还有许多地方尚待发掘。但目前很清楚的是,从研究结果来看,秘密的确会提升吸引力。简单来说,在秘密关系中所牵涉到的人往往会放大感觉、甚至受到不成比例的吸引。

上述说法可由一项研究结果证明。在该研究实验中,有两组人同时持续密切观察一名异性。一组受测者被告知不需秘密观察,因为被观察者已经知道此一事情;另一组人则被告知需要秘密观察,因为被观察者对此并不知情。研究结果显示,比起非秘密观察组,被观察者在秘密观察组的人眼中较有吸引力。

此一现象也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执法监视行动中。在澳洲有一项针对犯罪组织集团的调查,怀疑该集团进口古柯碱、 和伪麻黄素。由于该犯罪集团行动都非常小心,对其监控行动长达一年以上。

在调查期间,秘密监控行动包含合法监听对话及电话内容、跟监、拍照及对主要嫌犯行动进行录影蒐证。在二十四小时跟监的情况下,这种有效监控无异于窥探著嫌犯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在这场特定行动中,其中一名探员对犯罪集团其中一名成员产生着迷、受到吸引,最后该探员甚至与嫌犯发生肉体关系。这显然是极度不合宜且危险的行为,但也说明一段秘密关系产生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秘密关系所产生的吸引力并不限于肉体,也可能是情感或心理。守密者通常会跟自己 「喜欢」的对象分享秘密。我们可以利用秘密关系的本质来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让他人 「喜欢」我们。这些策略在约会、婚姻、工作上,以及引导对方说出隐藏讯息时都特别管用。

举例来说,某人想知道竞争对手公司的内部消息,当此人找机会接近对方公司的员工时,在两人对话的过程中,他故意放出假消息,说: 「这件事只有你我知道,我们公司的生意掉了百分之三十四,公司里大家都不谈这件事,但如果情况没有改善,我想我们公司迟早会有麻烦。我只告诉你,你千万别告诉其他人。

我想你们公司状况应该还不错吧?」如果对方回答出类似的 「内部」消息,则两人之间就形成了秘密关系—一旦有人问起,任何一方都不会承认。

研究显示,讯息的内容与本质会造成的影响有限;秘密共享的行为所增加的亲密感远超过秘密本身的内容。丹尼尔.温格博士曾针对秘密关系进行研究,结论是秘密关系会发展出最佳吸引力,他表示: 「秘密显然会形成一种具有力度的社会连结感,是个人吸引力的基础,也是与伴侣建立关系的开始。」很显然,秘密关系会让陌生人之间建立起亲密感,如果没有秘密的存在,陌生人间的关系就不会更深入。然而,秘密关系也可能导致痴迷。

间接引导的技巧

利用喜爱度、情感连结与心理镜映当守密者心中的 「那个人」

我们已经知道,间谍或密探所使用的核心技巧都可以直接转用于许多场合,为他人带来利益与保护。

但我们不像间谍,没办法对守密者注射吐实药(例如硫喷妥钠或异戊巴比妥)来 「解放」他们的舌头——但我们可以利用对话技巧与 「引导牵线」来鼓励对方,使其愿意且自愿分享正确讯息。

所幸,人性与秘密的某些本质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举例来说,当一个人有秘密,很自然会有冲动想要与别人分享。分享讯息是人类的天性。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会把秘密告诉至少一个人,而且通常不只一个人会知道。

很少有人会将秘密独自放在心底,这一点在最近的研究中已经获得证实。不愿与他人分享的情况更是罕见。一项研究指出,在百分之八十七到百分之九十六的案例中,人们都会选择与他人分享情绪,而不会绝口不提。

人类天生就有分享的冲动,希望能借由 「卸载」讯息寻求他人观点并获得心理解脱,这表示有秘密的人很难独自承受。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守密者至少

会对一个人透露秘密。

如果我们想要获取情报,必须先创造一种能让他人愿意分享的环境与关系——我们要当守密者心中的 「那个人」。

哄诱而非强迫

我们不可能透过行动或言语上的强迫来变成守密者心中的 「那个人」。你不可能直接走进生意竞争对手的公司里,毫无困难取得该公司对于某项目的敏感价格,或者要求要看他们客户名单,更别提想在公司里成功的要求资深主管告知公司的裁员计画。这些做法注定会失败。

同样地,医生、心理师和咨商师也很难从客户身上直接取得最详尽的细节。就算是在专业环境中,有信任关系,也确定会为对方保密,但想要从他人身上获取讯息,还是必须采取哄诱的方式。

如果你与专业人士交涉,却觉得对方提出的问题过于仔细、超出必要范围,更重要的是,你不 「喜欢」对方,那即便对方是专家,你还会愿意跟他分享细节吗?还是你会因此更加警戒?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都会感觉不舒服,即便当下的环境相当安全,你所说的讯息内容都受到法律保护、绝对处于保密状态,守密者还是会选择拒绝多说。为什么?因为专家不是 「那个人」,所以守密者会抗拒将秘密全盘托出。

喜爱度

人们通常会跟自己 「喜欢」的人分享私密讯息。守密者越喜欢你,你就越有可能变成守密者心中的 「那个人」;如果守密者不喜欢你,不管你的 「饵」抛得再好,他们还是不会告诉你任何事。

即便只是短暂碰面,人们还是能迅速判断对方给自己的感觉。正因如此,我们必须确保给守密者的第一印象以及最后印象是正面的,也就是你们两人都愿意和彼此分享讯息,对彼此互动的感觉是正面的。一开始就已经在特定的时间点为这段关系建立起沟通平台,也会让后续沟通更加坦承、开放。

大部分人对于要如何让他人喜欢,以及表现友善的反应都很自然,也能将这些感觉在必要时化为吸引他人的人际关系技巧。我们从小就清楚这一点,小孩尤其熟悉此门道,特别是当他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时,瞬间就能从恶魔变天使,从魔鬼变洋娃娃,从调皮捣蛋变乖巧温驯。

随着年龄增长,这类技巧也随之发展,长大成人之后的我们便能在需要时,化身成为能让对方喜欢的人,即便只是短时间也行。就算是开罚单的员警和讨债者,只要他们愿意使用这些技巧,也能够在不引起别人反感的状况下达到目的。

情感连结

利用本能当一个让守密者喜欢的人,这是你与他之间友好的互动开始。然而,除了要让守密者喜欢你之外,要让别人愿意和你分享讯息的最快方法就是建立情感连结。

情感连结可以建立在两人的共同兴趣、共通点或相近的幽默感之上。若两人经历过相同事情,更能迅速建立连结——因为心境类似。举例来说,守密者与守密对象都排队排很久了,当守密对象说出自己当下的无奈,并且以此揶揄,如果守密者也笑了,表示两人有机会建立情感连结。即使玩笑失败,守密者在心理上还是会认同两人有一样的感觉。

人们对于跟自己有相同感觉的人会建立起较好且较有效的沟通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与守密者相同的情绪便能展现出相似性,创造微妙的心理联盟。

在守密者的心中认为,守密对象与自己对事情的想法与理解相似,这就创造了情感连结,虽然不强,但两人之间至少有共通的感觉,这就是好的开始。如果是刻意做到这一点,就称之为 「心理镜映」。

心理镜映

心理镜映要发挥作用的前提是 「人们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倾向于跟自己有类似特质的人分享讯息,例如年龄、价值观、信念及文化等方面。

但并不代表我们不喜欢或无法跟自己不同的人交流,只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与跟自己有共通点的人交流会更自在。这种人性特征并不仅限于主要的人格特质。

例如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因为其中一方说出自己所属的教会、运动俱乐部或政治倾向而拉近两人之间的关系。但如果其中一方一直强调两人之间的差异性,而不将重点摆在相似性,那么沟通起来就会有困难,甚至降低自然说出讯息的可能性。

有一项研究甚至显示出,若是信封上寄件人的姓名跟收件人很相近,收到回复的机率也较高。这项研究是利用与收件人姓名类似的寄件人名字寄出问卷(要求收件人回复)。

举例来说,一分寄给乔安.瑞德的问卷,寄件人的名字就会设定为乔翰.瑞迪。研究结果显示,当收件人姓名与寄件人有类似之处,回复率会从百分之三十提高为百分之五十六。关键在于这个数字的增加是在没有任何人际沟通为前提,只有写在信封上的相似名字。当我们将心理镜映的技巧用在他人身上,效果会更显著!

在肢体语言的领域中,有大量的证据显示 「身体镜映」他人的动作有助于提升人际沟通效果。最近的研究显示,行为镜映会增加谈判时的信任度,致使 「被镜映」的对象准备好对与和他有类似动作的人说出更多细节。还有一项研究显示,镜映能将销售额从百分之十二点五提升到百分之六十七!

心理镜映是以肢体语言镜映的概念为基础而进一步发展,利用心理上的偏好来取悦跟我们有相似性的人。透过表现出与守密者相同的情绪,以建立情感连结。

跟肢体语言不同的是,心理镜映不单是寻求身体动作的相似,更是与守密者心理状态的 「镜映」。

心理镜映是刻意展现出与守密者在同一时间点有相同的情绪。对于两个陌生人而言,这是迅速建立情感关系最有效的方式,进而自由且迅速说出讯息。在所有的引导情形中,最重要就是透过语言及行动清楚表现出我们理解守密者的想法,并且在同样情况下与他有相同的感觉。不管情况为何,无论是高兴、伤心、兴奋或感到有趣,我们都要在与对方相处时,跟他的感觉同步,并且表现出理解他当下的感受。

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跟守密者使用类似或相同的文字及表达方式。例如,如果守密者说: 「今天好热啊!」你就可以回答: 「真的,你说的没错,真热。」而不要说: 「对啊,今天湿气好重。」当你使用不同的表达(湿气),守密者要不就会认为你对同样情况有不同的解读,要不就觉得你是故意炫词,凸显自己更胜一筹——不管守密者如何解读,都无助于拉近你与他之间的距离。

重复守密者在对话中所使用的文字或表达方式,能强化你与他之间的相似性。回想过去的经验,你应该曾经与一群陌生人在一起,当下基于某种原因,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情绪感受。例如你已经在机场候机室里、抛锚的巴士旁或改降其他城市的班机上等待数小时;也或许你在餐厅里,隔壁桌的客人跟你一样等上菜等很久。如果一个陌生人跟你有相同遭遇,并且对你释出善意,例如在候机室时,对方借你一本杂志打发时间,或是借你手机跟亲友联系,告知班机最新的抵达时间,而且那位陌生人表现出有同感(表现出他们对于眼前的情况跟你有相同感受),如果几天后再碰面,你们还会是陌生人吗?我想如果你们二度相遇,应该至少会点头微笑,或至少可以感受到两人之间有一丝的友好气氛(尽管非常微弱)。你喜欢对方是因为对方友好的动作,加上情感连结,因为两人在相同时间对相同事情有相同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感觉心理上有相似性,对于一件事情有相同立场。就连瘾君子也能透过工作时间站在办公室外抽菸而自成一群,形成一种情感连结,甚至互相吐露情报。奇怪的是,就连有些交情甚笃的旧识也需要靠这类情境来维系他们为建立团队的活动提供类似经验,目的就是要透过分享经验建立连结。

分享有趣概念的第009天——“边际递减效应”。

1922年3月,在柏林一家旅馆里,刚刚生产完的张幼仪见到了自己消失了八个月的丈夫徐志摩,然而接下来的却不是夫妻之间久别之后的温存。

这个近代大文豪没有问一句孩子的情况,也没有关心在自己消失的这段时间里妻子的生活,而是冷冷地递给张幼仪一份离婚协议。在徐志摩急切地催促之下,万般无奈的张幼仪忍受着心中的苦涩,终于在离婚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就这样,不顾抛妻弃子的指责, 一代文豪徐志摩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而这一切,只因为另一个让他甘愿做备胎的传奇女子——林徽因。

1921年,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遇到了正在游历欧洲的16岁的林徽因。开朗活泼,明眸皓齿,处处透露出高雅气质和绰约风姿的林徽因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在两人目光交错的一瞬间,仿佛久旱的心灵被春霖滋润过一样,徐志摩从灵魂深处激起的诗情和喜悦连成一片。

与天分极高、谈吐不凡的林徽因倾心长谈,成了他那段时间最大的享受和向往。在伦敦西区古老的街道上,在剑桥皇家学院的小径上,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们畅谈文学,谈理想,谈人生。

此时,徐志摩的情感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再也收不住。每天的鸿雁传书,每天的魂不守舍。为了林徽因,徐志摩甚至不顾其父的极力反对和抛妻弃子的舆论指责,义无反顾地与刚到伦敦的妻子张幼仪离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然而,这段备胎(徐志摩)与小三(林徽因)之间的爱恋,终是没有未来。

1921 年秋天,林徽因不辞而别回国了,在与其关系暧昧的三个男人( 真爱:梁思成;备胎:徐志摩、金岳霖 )中,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并于1928年在加拿大成婚。

徐志摩的一生中的情感经历极具传奇色彩 :先是成为林徽因的备胎,逼得发妻张幼仪离婚但仍然不敌梁思成上位失败;然后与凌淑华保持暧昧关系,但始终将其作为备胎而并非首选;最后遇见陆小曼,直接一渣到底,挖角好友王庚之妻。

但戏剧化的是, 一生滥情却次次真心的徐志摩,也许只是陆小曼的一个备胎而已: 陆小曼和多情浪子王成志在1923—1925年之间在北平发生了婚外情,陆小曼想和王成志私奔,但被王成志拒绝了。而有趣的是,1923年—1925年期间正是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热恋期。

而陆小曼在和徐志摩结婚以后,这位民国第一名媛又与自己的按摩师翁瑞午婚内出轨,并在徐志摩死后(享年35岁)成为翁瑞午的情人兼备胎,然而至死都未能上位。

在大文豪徐志摩一生纷乱的爱情关系当中,如果说对张幼仪的冷漠甚至有些残酷的态度是源于两人本就没有多少爱情可言, 但同是热恋过的林徽因和陆小曼,为何对前者到死都念念不忘,而对后者则随着时间的流逝感情逐渐转淡呢?

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人对情感的需求是适用于边际递减效应的。边际递减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简单来说,就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来越少。例如,当你很渴的时候,你喝下一杯可乐时你会非常满足。当你继续喝第二杯时,你的满足程度就没有第一杯那么强烈,但仍然不错。但是如果你继续喝下第三杯、第四杯,甚至是第五杯时,这时你因为口渴而喝可乐产生的满足感就会不断下降,直到负值,也就是产生厌恶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边际递减效应是非常普遍的:

田地里施肥不是越多越好,施肥过多反而会导致减产;

睡眠时间不是越长越好,长时间卧床的人会导致肌肉萎缩甚至坏死;

还有啪啪啪也是,这个嘛,你懂的

至于人类感情中最经典的边际递减效应就属于工具人了。 工具人俗称备胎,其因为希望从备胎身份转正上位,一定会想方设法去满足女神/男神的一切需求,在情感,物质和身体上任劳任怨地付出。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备胎们这种任劳任怨,随叫随到的付出越多,就会让女神/男神们对需求的满足程度的边际效用就越少,直到递减为零,甚至为负。 他们追求到心目中女神/男神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低了。

也就是说,备胎们越殷勤地奉献,女神/男神就会越觉得从备胎那里索取是如此的容易,根本不需要付出什么成本和努力,因此就会越轻视备胎,越觉得自己优于备胎,越不把自己和备胎放在同等位置来考虑。然而,人类的本性决定在两性关系中,更优秀的异性更具竞争力。因此,备胎们相对于他们的竞争对手而言,也许实际条件并不差,但在女神/男神的心理却因为被过多地满足,而贴上了不如自己的标签,形成了不对等关系, 直接导致在这场两性关系的竞争中,踏上了自己为自己铺下的作死之路。

因此, 有条件地,而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女神/男神的需求,应该是一个备胎必备的自我修养。

回到徐志摩的故事中来,我们分别假设他与张幼仪、陆小曼和林徽因的爱情指数的峰值分别是20、100和100。

首先是张幼仪,这段鉴于父母压力之下的婚姻本就没有多少爱情的成分,长达7年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生活中,为数不多的男女之间的需求几乎都能随时无条件地满足,精神和肉体上的需求边际不断递减,这让本就不高的爱情指数逐渐递减直至归零,甚至为负。 这就是为什么徐志摩对自己发妻张幼仪的态度甚至不如一般路人的原因。

其次是陆小曼,他们两人从偷情到热恋,爱情指数不断升温达到峰值。但随着婚姻的到来,之前偷情时那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兴奋,与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得到的情感满足已然消逝无踪。取而代之的则是朝夕相处的平淡无奇,以及随时无条件地满足的精神和肉体的需求,然而需求边际却在不断递减。爱情指数从峰值的100逐渐下降,直至让按摩师翁瑞午有了可乘之机,如果徐志摩不是英年早逝,随着他和陆小曼的爱情指数因为边际递减效应不断降低, 这两个性情中人也许将会迎来更加悲凉的故事结局也说不定。

最后,林徽因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林徽因在与徐志摩热恋到高峰时选择离开,这就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指数不会因为边际递减效应而降低,反而在徐志摩的心中一直停留在峰值。这种情感会从期待变成幻想、再从幻想变成执念, 而这种执念平时都会深藏在他的内心最深处,用所谓的“已经释然”伪装并隐藏起来,实际上则是一有机会,就会再次燃起熊熊烈焰。

PS:林徽因赴美以后,有一次来消息说想收到徐志摩的信。结果徐志摩激动不已,连忙发电报回复,结果神魂颠倒地在半小时内发了又重发。

这何尝不是那句歌中所唱: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诚然,距离产生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边际递减效应造成的影响,这也是时下在大城市的白领族群中流行周末夫妻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符合边际递减效应,不是做得越多越好的事呢?

欢迎留言,每一条评论都会认真回复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02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