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人称中默默地与自己交谈可以帮助你控制压力,减轻压力。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你可能在你生活的某一时刻和你自己交谈过。有些人比其他人做得更多,但是新的研究发现,用一种特定的方式自言自语实际上可以帮助你应付紧张的情况,你甚至不需要大声地说出来。
第三人称对自己说话,意味着你会说你的名字而不是“我”(例如,“克里斯很生气”);第二人称来说意味着用“你”来参考你自己(“你很不高兴”);而在第一人称的说话方式使用”我”(“我很不高兴”)。
在“科学报告”中发表的研究中,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让参与者看中立和令人不安的脑图像或反思的痛苦经历,同时使用第一和第三人称为大脑活动被监测。在这两个实验中,当参与者在第三人称他们自己时,情绪下降得很快,使他们感到比第一人称自我感觉的压力小。
研究的合著者、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Jason Moser表示,他和他的同事密西根大学的Ethan Kross博士决定寻找新的、简单的方法让人们可应付瞬间压力的课题。
“我们注意到,人们往往用第三人自然对自己说话,” Moser说,以勒布朗詹姆斯说他决定离开克利夫兰骑士队为例,詹姆斯承认是一个情绪化的决定。但是这位NBA球星补充道:“我想为勒布朗詹姆斯做最好的事情,做能让勒布朗詹姆斯开心的事情。
”Moser说,他和Kross认为这种说话的方式可能不只是一个“奇怪的巧合”:“也许这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的情况下帮助缓解当下自己的紧张。”
他说很多人倾向于这样做。Moser解释说:真正的大脑中的这种自动切换是从思考自己的角度出发,并使用”我“通过使用自己的名字与自己的心理距离距离。从本质上说,用你自己的名字而不是“我”可以帮助你在紧张的情况下更清楚地思考,更不用说情绪化——就像你在看着别人经历经历而不是你自己。
如果是第三人称的话,每个人都能写,就是当你在描写的时候一定要细致,可以用别的人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角的内心的情感,在一个角色的转变描写收尾一定要圆润,不能给人一种你一下写好几个故事的感觉,好了,就说这么多,祝你写的愉快!!
第三人称对自己说话是治疗师用来帮助有压力的人的基本技巧之一,这一过程为人们的生活、情感或行为提供了客观的视角,并具有良好的治疗能力。比如,一个名叫李明的人,想在跑步过程中放弃,他可以鼓励自己说:“李明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曾经跑完了马拉松全程,他不打算放弃”,不要用第一人称,那样会聚焦在疲惫上,会觉得:“我很累,我没有力气了,我必须得停了”。这样说只有反面效果。
选用记叙的人称,就是选择立足点、观察点,就是选择叙述的视角。
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我、我们),即“我”称;第二人称(你、你们),即“你”称;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即“他”称,文中直接以某人的名字进行叙事,也是第三人称。
一、关于第一人称
我们学过的课文如:《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经历》《山中避雨》《小巷深处》《我的老师》《鲁迅自传》等就是采用第一人称来写。
有些文章中的第一人称,就是作者。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等。文中的“我”讲述的,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事,例如《鲁迅自传》。同学们的作文,习惯采用这种“自叙式”。
有些文章中的第一人称,并非作者。如用第一人称写的文学作品。作品中的“我”只是作者虚构的、创造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往往包含了作者本人的某些生活经历,但并不能把它当作真人真事来看。如《小桔灯》中的“我”并不完全就是作者冰心,《社戏》中的“我”也并不完全就是鲁迅。如《我的第一次文学经历》中的我不能当作是作者马克·吐温。要注意的是,即使文章中的第一人称并不是作者本人,但所叙述的内容,必须就像是作者本人亲身的所见所闻一样,要让读者产生真实感。
“我“在文中的作用: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的见证人的作用。
2、“我”是重要人物。如《我的老师》中的“我”,《小巷深处》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如《鲁迅自传》),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又如《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中的“我”也是主人公。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选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也感到真实、亲切。
选用第一人称,是不能写“我”的外貌的,也不能写他人的心理活动,所叙述的内容,必须是“我”、“我们”活动范围之内耳闻目睹的人和事,否则,就有违情理了。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二、关于第二人称
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因为既然有“你”,那么肯定有“我”,也可看作第一人称。但第二人称常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文章中,根据表达的需要,部分地出现。在人称的转换之中,呈现出情感的起伏跌宕之美。
青菜(片断)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合,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这篇抒情散文便运用第二人称,直呼青菜为"你"把青菜拟人化,使全文产生一种当面交谈的语气,便于交流感情,大大增强了抒情性。
三、关于第三人称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如我们学过的《心声》中的李京京。直接出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因此第三人称写法被称为“全知全能写法”。这的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困难。为了避免第三人称让读者产生距离感,可以适当地借文章中人物的口,采用对话或独白的形式,让“他”讲自已亲身经历的事或“他”的心理活动。这样,也能给读者真实、亲切的感觉。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第一、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叙述。如《勇气》,开头用第一人称写“我”在一次军人午餐会上听到一个美国伞兵讲的一个故事,;接着用第三人称“他——美国伞兵怎样怎样,她——法国妇女怎样怎样”的口吻叙述这个故事,多角度、多侧面、灵活地表现了人物;故事讲完了,又回到第一人称用“我”接着叙述。本文头尾用“我”称叙述,中间局部用“他”称叙述,结构别致有味。用第一人称引出故事并结束全文,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感受,使议论和抒情更为充分。主体故事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则有利于更加完整、客观地叙述。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用“我”称叙述到一定阶段,在最后两段改用“你”称叙述,由平静的叙述转为直呼,表达作者再也抑制不住对战士的敬仰爱戴之情,急于与读者交流看法和感受,使情感表达趋于极至。魏巍《我的老师》则是三种人称交替使用,巧妙生动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情。开头用“我”称叙述忘不了蔡老师,接着用“他”称叙述蔡老师怎样怎样关爱“我”,叙述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改用“你”称激情地叙述:“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地依恋!”,至此,感情澎湃激昂达于顶峰,结尾又回到“我”称接着叙述,照应开头,以保证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表达。如果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在转换人称的地方,一定要注意用过渡的语句交待清楚,提醒读者。例如《勇气》,开头交待“我坐在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表明全文将主要采用“我”称叙述;用“他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一句过渡,表明将变换人称;“……这个年轻人(美国伞兵)……她(法国妇女)……”表明转入到用“他”称叙述;“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表明又回到了“我”称进行叙述。由于过渡语句交待清楚,人称变换了,读者也不感到混乱。否则,读者就会不明脉络,一头雾水。
采用第三人称的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事物所寄托的情感。
第三人称是指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在言语活动中_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不出现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如"他"_"她"_"它"_"他们"等_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作者一般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有时也指某种理论的创始人,或某一事件的组织者或策划者。在苏联、法国、联邦德国、西班牙等国的版权法中,作者指通过自己的独立构思、运用自己的技巧与方法,直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并产生出体现创作者个人特性的作品的自然人, 其中包括小说家、诗人、散文作家、剧作家、作曲家、歌词作家、记者、画家、书法家、雕刻家、工艺品设计师、 建筑设计师、 摄影家、翻译家、计算机程序编制者等。美、日等国的版权法也承认法人为作者。
其实你所谓的第三人称 说白了就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个生活细节 之所以你觉得能对别人解决问题有用(且不说正确性) 而你觉得对自我就不行 无非就是存在情感差异
所以其实很简单 只要你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感世界 就很接近你所谓的第三人称了 不过你真的是愿意面无表情的面对你亲人离去 友朋相背 或者对别人麻木不仁么?这是一个问题 哲学上最难的问题之一 就是我是谁 这个意思无非也就是说自我认识的过程 或者说人这一生都是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所以 你究竟是要干什么呢?
1、第一人称:是叙述人称之一,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在语法上是指表达者一方,在文学作品中是指叙事视角之一。在言语活动中,指称说话人自己的为第一人称,如“我”、“我们”等。
2、第二人称:属于一种语法中的范畴。在言语活动中﹐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中文中常用的表述为:你、尔、汝等。
3、第三人称:指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的第三方,为第三人称。中文中常用的表述为:他﹑她﹑它﹑他们等。
扩展资料: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各自作用:
1、第一人称:叙述时给读者一种亲切自然感,便于直接地表达思想感情,更加自由,给读者以真实感,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
2、第二人称:是一种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有利于思想情感交流,增强亲切感,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3、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