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柳斯一生都在为芬兰音乐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和芬兰音乐的民族独特性努力不懈,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反映芬兰民族精神的音乐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作曲家的地位,并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宣称自己崇拜贝多芬高于其他一切作曲家,但是,许多人相信:未来将把西贝柳斯的名字放在所有时代的伟人当中,并且应该在贝多芬的旁边。
西贝柳斯的音乐对英国和美国作曲家影响尤大,在英美两国他曾被视为最重要的当代作曲家。许多英国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尔兰等都曾模仿西贝柳斯的创作风格。另外,勋伯格也认为他是当代最重要的交响曲作者。
西贝柳斯创作的交响诗芬兰颂不但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而且也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西贝柳斯的创作涉及了多种体裁,其中以交响乐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的七部交响曲,若干首交响诗,以及小提琴协奏曲等都鲜明地体现出他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这些作品内涵丰富,形象多样,有的富于英雄的史诗性,有的着意内心情感的刻画,而这一切都散发着北国大自然的气息,渗透出芬兰雄浑粗犷豪放的民族气质。
西贝柳斯去世后,芬兰人在赫尔辛基市为他树立了一座由600多根不锈钢管组成的纪念碑,类似管钢琴,芬兰的女雕塑家艾拉·希拉图南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纪念碑的建造,每个钢管的处理都表现了芬兰金属处理的不同特殊工艺。
在从影之前,阿齐·考里斯马基曾作过邮差、洗碗工和影评人。随着涉身影坛,他同哥哥米卡·考里斯马基成立了制片及发行公司,取名Villealfa,意在向让-吕克·戈达尔的影片《阿尔法城》致敬。作为高产的**人,从80年代初开始,考里斯马基兄弟俩制作的影片数量就达到了芬兰全国的五分之一,并且阿齐的作品尤其吸引国外影人的关注。
阿齐的作品特点鲜明,首先是片长短,因为他曾说过一部**不应该超过90分钟,他的**大多接近70分钟;其次是充满对各种类型片的古怪模仿,其中包括公路**、黑色**和摇滚**;再者往往根植于命运悲惨的芬兰人,并且音乐多取材于50年代摇滚。
可以肯定的说,作为个性鲜明影片的作者,导演阿齐·考里斯马基不乏自大和专制的一面。早在《没有过去的男人》在戛纳拿到评审团大奖时,阿齐·考里斯马基上台领奖说出的第一句感言就是:“首先,我要感谢我自己。”在影片创作过程中,阿齐统管一切工作,各部门都要按照他的意愿行事,虽然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一律平等,但他们必须遵循导演的轨迹。演员的即兴发挥是不允许的,哪怕是目光的方向都不准偏差超过几厘米,所以往往要做出标记才行。
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eki)出奇年轻的大师级,只有49岁。欧洲第四大**节洛加诺**节刚刚给他举办了超级轰动成功的回顾展:作为导演的全部16部故事片、3部纪录片、7部短片,还有作为制片人、演员、编剧、**爱好者的作品,22部“考里斯马基的最爱”展映系列全部是**史上经典中的经典,上世纪10~20年代的默片居多:从格利菲斯、茂瑙、爱森斯坦、卓别林、布努埃尔、基顿、鲍威尔、雷、布列松、戈达尔、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德西卡、法斯宾德到达内兄弟,好友吉姆·贾木许的“天堂陌生人”也在其中,贾木许还曾在他的早期**“列宁格勒牛仔去美国”里客串了一个外表邋遢的二手汽车商小配角。
回顾展里还有他20多年来的工作照与剧照摄影展,甚至还有他作为狗狗爱好者的全部作品:爱狗Tahti在2002年《没有过去的男人》中的出色表现赢过法国戛纳**节最特别的奖项——金棕榈狗狗奖(Palm Dog Awards),而Tahti的祖母Laika曾经在《波西米亚》里出镜,妈妈Piitu出镜《Juha》,女儿狗狗出演的是最新的**《薄暮之光》。**节专门出版的画册封面也是考里斯马基带着大狗坐在山顶上远望日落,神情还是一如既往的愁苦中飘忽不定。
作家梦在**光环下暗淡
8月11日,资本主义天堂般的瑞士洛加诺。芬兰大导演考里斯马基被颁发荣誉金豹,近万观众掌声热烈,他却一直低头,表情失落地含糊发言:“我真是为此……太……悲伤了!”——一半戏谬,一半实话的冷幽默。他49岁,却已心生倦意,要从**业里退隐开始个人写作:“做一个被欢呼的明星导演感觉如何?其实比不出名更糟糕。别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庆祝一下,我不行。我本来就想当个作家,却陷在**里30年了。如果以后我回来,也许带着一部好作品,或者根本就不回来了,真的很难说,好作品都是很偶然才出现的。”芬兰观众据说不喜欢他那些不甚优雅的**,理由非常“全球化”的似曾熟悉:“把我们国家拍得那么脏、那么落后!”好像所有芬兰人都是“生活在别处”的抑郁无望,其实考里斯马基后来在巴黎、伦敦、美国拍摄的**也都是一股子“芬兰”味儿。
考里斯马基和画家夫人每年一半时间住在葡萄牙的葡萄酒庄园,另一半在他有几个饭店股份的赫尔辛基,或者70公里外的家乡Karkkila村庄。他竟在那里还经营着一个旅馆。“千万不要去那儿,我本来只是来帮我的妹妹贴贴墙纸——她几年前离开村子搬走了,我却留在那儿了。”芬兰是一个以诺基亚出名的国家,考里斯马基的**里却不曾出现过手机的镜头,更远离所有的武器、暴力和性:“我所需要的全部就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面墙、一盏灯还有阴影。从画面里拿走女人,剩下男人、墙、灯还有阴影;再拿走男人,还有墙、灯、阴影;墙再拿走,还有灯和阴影;最后拿走灯,留下的只有阴影。我不怎么现代,**里的汽车也都是用过时的款式,现在的车太难看了,我根本就不想拍它们。”他自己的收藏都是老车:1949年苏联产的“莫斯科人牌”轿车、1951年的雪佛兰皮卡,还有1956年的一部大公交车:雪佛兰的发动机,车身却是芬兰的木头。
考里斯马基的**同样返璞归真和符合极简美学,自成一格且不乏诗意,非常注重光线的运用。他只用35毫米胶片,经常是“为自己拍摄”的黑白片,彩色片则是“为了商业”。他经常被誉为Dogma运动的前行者,也许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距离地抵制**一味技术化,抵制任何数码技术后效,按他的话说就是“好莱坞狗屁!让美国佬去赚钱吧,当他们的钱多得装不下时,我再从地上捡几个小钱——这就是我们说的艺术**”。但他们也不赞同某些欧洲作者的偏执个人格调:“格林纳威式的艺术大粪。”他这种反骨不愧被称作“当代**导演里的摇滚者”:当初他考芬兰**学校落选的理由就是“太愤世嫉俗”;2003年戛纳**节评审团大奖作品《没有过去的男人》被奥斯卡提名为最佳外语片,他却因为抗议美国的伊拉克战争而拒绝出席。他的所有**都是同样的主题:边缘生命在社会中的被压迫和不平等;经常揶揄媒体甚至耍无赖,平时的导演方式更是独裁到极点,固定用一些有着很强个性能穿透屏幕的演员。据说他在镜头后面勾一下手指头演员才敢把眼睛的视线从一个点移到另一个点,而且角度和距离要非常准确:“毕竟我付了钱,他们要听我的。”
聚焦阴影下的孤独者
他极端,但非常节约,也非常诚实:“我不知道别的导演怎么做,我用我拍的每个镜头。在片场我很少重复拍摄同一条镜头,最后经常会用第一条,甚至比它更早的那一条试演:演员没听见摄像机已经开始运作了;我们开始第一条正式拍摄的时候,摄像机其实根本就没开。那种第一次尝试的新鲜感很难得到,要么是第一条,要么就是30条以后。我的哥哥是导演,姐夫也是导演,正在我的剪辑室里做后期。我回家他就一边帮我从车里拿出一个小包裹,一边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剪辑。我说如果他做完我就第二天开始剪,他很奇怪我的素材在哪里,我告诉他所有的素材就在他的手上。那次就是《火柴厂的女工》,片比是1∶11。**实际只有59分钟,但是我在**节画册上撒谎说有61分钟,否则德国的电视台就会认为它太短而不买片。我是从给别人做编剧开始入行,经常写一些很长的对白,最后却都被抛弃在剪辑室的地板上。对话太占时间,我自己开始拍**的时候,就把对话越做越短,**也就跟着越来越短,制片人对此倒是很喜欢。必须承认我后来的作品太长了,去年完成的《薄暮之光》只有59分钟,4个月之后我却必须拍一些辅助性的场景,真是愚蠢——故事都已经讲完了,没什么可加的了——但是最后我却给它加到了80分钟。”
《薄暮之光》因为他的退隐也许会是他最后一部**,“失败者三部曲”的完结篇。影片开头是标准官方的芬兰光辉形象:灯火阑珊的城市高楼大厦,错综复杂的赫尔辛基Ruoholahti地区却是迷宫一样的地带。在珠宝公司当保安的男主人公和所谓的成功财富相距咫尺,生活里却孤独一人,一起工作3年的同事都没人叫得出他的名字,他自己开业的积极梦想也被银行贷款部门无情羞辱。一天被一个黑社会控制的金发女人设局相识,欺骗直至栽赃入狱,“忠诚的像条狗,浪漫主义的蠢蛋”,却自始至终不愿出卖她,行刺黑社会头目未果被殴打到奄奄一息,一个默默关心他的快餐店女帮工找到他,慢慢伸出手给他,影片结尾有童话般的浪漫光辉。考里斯马基还在导演阐述里自我调侃:“他豪华的工作地点和粗陋的家虽然同处一个地区,却隐喻着成功的两面性。财产和收入就是社会最傲慢荒谬的分界岭,反讽一个隐藏的法则:财富就是盗窃。非常幸运的是,这部**的老导演一向以心软著称。可以设想,小小的少许希望会在片子结尾处微微闪光。我不太倾向爱情和友谊是男女生活的基础,而应是一种互相陪伴的理性伙伴关系。”许多这样题材的**最后都会满怀希望地结论:人最终是不孤独的,两个人是一个最小的单位,而幽默、悲观的考里斯马基显然更诚实:每个人都最终是孤独的,而且是永远的,虽然那些被压迫和失败的生命和灵魂都有自己的尊严:“社会阴影下的孤独者是经常出现的**主题:卓别林也经常关注那些漫游孤独的流浪汉,他们总是在这个社会里不停寻找着阳光下一个小小的他自己的位置。可是这些善良而节制的乐观主义者的浪漫、工作、希望、梦想、自由却总被社会上那种广义的没有任何表情和感情的平等正义系统摧毁。那些阴影里的平民每日遭受的折磨无处不在,把一个积极肯干的人转变成一个实用主义的庸民,自始至终独自一人,充满人性的老式价值观已经不适应这个社会,只会被无情地欺骗和嘲笑。”
他的所有**几乎可以用4种类型概括:经典文学的改编作品、临时起意的冒险旅行、摇滚音乐有关的故事和人物、最底层生活的肖像:“工人三部曲”和“失败者三部曲”。所有作品都有一连串的介于偶然和命运之间的故事;无名的地点、空缺的表情和对白、迟钝的叙事节奏;对官僚主义和城市化、文明化的深深鄙视;崇高和卑微的矛盾在生命和艺术里的无法调和;结合了摇滚风格的黑白**极简主义的美学元素;人物基调介于悲观的冷幽默和顽强无常之间;介于经典和电视媒介影响中的去表演化的形象。小偷段落完全克隆自布列松的“波西米亚”诗意刻画了爱情、友情和人性;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部默片”的《Juha》里的情感如同圣经人物一样的原始而沉默;描写失业者的《浮云》、关于失忆者无家可归的《没有过去的男人》以及《薄暮之光》都有着难忘的朴素张力。
烟瘾决定片长
在赫尔辛基大学学习通讯工程和文学的考里斯马基一直疯狂地阅读历史和小说,30年前开始在慕尼黑**博物馆自学**,直到现在也没怎么进过**院。第一次演戏和编剧是1980年哥哥米卡(Mika)做导演的**《撒谎者Liar》,一个浪漫的赫尔辛基哲学青年在田野漫游的故事,非常的“戈达尔”,他们一起成立的**公司名字甚至也是取自戈达尔的作品《阿尔法城》(Villealfa),他们兄弟俩制作的影片数量竟然是芬兰全国的五分之一。1981年,他们共同拍摄了芬兰第一部摇滚**;1986年,一起成立了一个在北极圈举行的“夜半太阳**节”。陆续试过邮差、洗碗工等20多种糊口的工作之后,他开始做起了**杂志的影评人。1983年,独立执导的处女作横空出世,起点很高地选择了“罪与罚”——“禁欲主义一样的美学风格、B级**、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心理、在一个无名城市里发生的连锁事件”,之后的作品也是相似的元素,对演员和剧本的处理更是一致:“我非常相信我的下意识,故事自然而然就在。如果我按剧本拍,一般就会非常严格地按照剧本进行,很少改动。曾经有6次没有剧本就开拍了,完全没有计划对白,开机的镜头经常表现一个空间,其他的我就来临时准备:先是道具,然后是颜色和光线,演员进来,最后是对白。卡蒂·奥廷宁(Kati Outinen)知道我要些什么,我也事前知道他们演员会怎么演,所以给演员不是很多指导。最近越来越需要剧本,因为制片体系越来越复杂,需要剧本来做摄制进程表。”
《没有过去的男人》等多部**里扮演女主角的卡蒂·奥廷宁是所谓的“考里斯马基专用女演员”,却不知道他的电话号码。她12岁就开始表演,喜欢在必须自己准备所有东西甚至缝制戏服的大剧院里工作,18岁的时候因为不够美差点失去第一个**角色,而考里斯马基找她合作的时候却告诉她:“你的鼻子足够大,可以出现在我的**里了。”她在考里斯马基的**里看上去都很丑陋,但是她理解:“我很难掩藏我的感觉,即使只是我的角色很失落,我整个的状态都会告诉你,表演是一个反应的问题,不要只是看,要领会;不要听,要理解;不要忘记呼吸,也不要犹犹豫豫绊倒在道具家具上。我不认为考里斯马基在这种时候能让我看上去美丽无比。被称作考里斯马基专用女演员不总是好事,别的导演就很难与我合作,其实我和他每三四年合作一次,中间就做点别的,在赫尔辛基戏剧学院的国家**学校做全职教授。我喜欢与充满能量和热情的青年们一起工作,他们讨论艺术,讨论如何表达自己,如何来一些新鲜的创造。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我设想着现在我也还是这么年轻,而像我这样年纪的演员几乎都已经‘死’光了——他们只想着金钱和各种麻烦。阿基和我平时很少联系,有时候他打电话过来就是闲聊,我还不知道他的电话号码。他有**项目,我就从学校请假,我们之间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沟通方式,不用语言:我们有同样的幽默感和对**的尊敬。他在片场非常精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也对各种建议很坦率。**完成了我经常就忘掉了,但是我从来不会忘记《火柴厂的女工》那部戏,阿基那时候还不是特别出名,我们拍遍了赫尔辛基,跳上有轨电车就拍,司机问我们‘干什么呢?’‘我们在试着拍一部**!’真是很棒的经历!当然没有剧本,但是我们都能感觉到我们在做一个特别不同的事情。”
考里斯马基是个大烟枪,也因此认为**最好在70分钟左右才不至于让他犯瘾难受。**节期间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不来中国?”他慢悠悠地说:“飞机禁烟那么多小时,除非配个专机。再说中国还有‘文革’呢!”“‘文革’早就结束了!”“真的吗?我看不是。”这个对共产主义和左派抱着两面性态度的狡猾聪明家伙曾经在他的**《哈姆雷特做生意》也用过同样的逻辑:“你娶我吗?”“你太瘦了。”“我能多吃些的。”“我说的只是个借口罢了。”
社会评价:
芬兰小学教育的管理方式如下:
1、多语言学习。芬兰官方语言有两种:93%的人口以芬兰语为母语,6%的人口母语是瑞典语。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母语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到六年级开始学习第二官方语言,母语是芬兰语的学生,学习瑞典语,母语是瑞典语的学生,则学习芬兰语。
2、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书本知识最终来源于生活和自然。但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忘记这个联系而只盯住课本。芬兰人却相信“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更容易理解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注重“身体、心理、社交能力”多重健康教育。芬兰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每天至少要进行2个小时的室外活动,促进孩子体能发育。
4、了解世界多元信仰的宗教课和培养社会公民的伦理课。芬兰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宗教课或伦理课,如果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宗教课,就去上伦理课。
5、用音乐表达自我。芬兰学生的音乐课注重自己动手弹奏乐器,用音乐节奏表达自己,为此各个学校的音乐教室,有钢琴、鼓、笛子、架子鼓、吉他等各种乐器。学生还要了解音乐是与时间、场合、文化相关的,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意义。
6、用视觉艺术代替美术课。中国中小学生的美术课,基本是绘画课,可是早就2004年芬兰课程大纲就用视觉艺术课代替了美术课,课堂内容不仅包括绘画、美术作品鉴赏,还有摄影、处理等现代视觉艺术形式,都被引进中小学课堂。
7、自己动手制作生活必需品和艺术装饰品的“手工课”。芬兰基础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从一年级开始便有每周2节手工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一是调动学生自己制作手工艺品的热情并获得生活技能,这项技能的获得对学生未来生活能力有着重大影响。
8、教授生活技能的“家庭经济课”。会从做饭、做家务、家庭理财这三方面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并能够生活得经济适用,让生活环境可持续化。
9、授人以渔的“教育与职业咨询 ”。芬兰基础教育国家大纲指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要为学生提供“教育辅导和咨询”,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学习。到了中学阶段,每所学校专门开设”教育与职业咨询“必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10、现象式教学。2016年是芬兰实施现象式教学的元年,消息一出,轰动全球。现象式教学,或称“跨学科学习模块”,由芬兰国家教委会2014年12月发布的1-9年级《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提出。
一般谈到北欧设计也就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指的是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和冰岛。受到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与欧洲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从而开始了具有北欧特色的设计运动。虽然也曾受到“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在循着自己的风格探索发展,在设计理论上也没有形成过大的争议。北欧人一直靠着天性的敏感早早地意识到“功能”这个词的重要性。吸取了各艺术运动中的积极因素而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统一。在世界现代设计潮流中一枝独秀。总体来讲,它们的典型风格是现代设计和传统相融合,具有舒适、自然、美观、实用的特点。同时具有民主化、人性化特征。反映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在20世纪表现过的是室内的顶、墙、地六个面,完全不用纹样和图案装饰,只用线条、色块来区分点缀;
关于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和冰岛的设计风格虽然大致一样。却又有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
瑞典:瑞典现代主义。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一些设计师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现代主义风格,他们强调现代主义设计的功能性与大众化原则,同时也强调图案装饰性,传统与自然形态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现代主义的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的,而且是统一的。要是能做到统一。便是瑞典的现代主义。瑞典的家具是尤其杰出的。
丹麦:“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丹麦是个思想进步的国家。这个国家历来崇尚民主,并且具有长期的手工艺传统,它的现代设计融合了北欧及其他国家的设计思想,同时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标志,颇受青睐。它的典型风格特征是兼有现代简单明快的风格与传统典雅的特点,集朴素、精细、自然、优美于一身。是现代功能与传统风格的完美结合。被称为“没有时间限制的风格”。
芬兰:“芬兰风”。芬兰是最晚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的国家,在设计发展上也晚于瑞典与丹麦,因此它对手工艺传统并不那么重视,对现代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二战后流行的波普设计风格反而没什么保守观念。20世纪60年代芬兰设计异军突起,成为世界设计集群中一去非常特殊的力量,被称为“芬兰风”总的设计特征是:设计形式更加新颖独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色彩明快,功能完善,完全抛弃了古典形式与手工艺传统,是真正的芬兰现代风格。诺基亚也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品牌。由此也可以窥见“芬兰风”。
挪威:崇尚厚重与质朴。挪威的设计处处渗透出厚重与质朴,富有浓郁的北欧气质。而成型合板和金属运用几乎达到了极致,常常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合理的空间通过其合理的结构显得那么自然合理,这其中的风格并没有失去,甚至得到了有效的强化。这种不可思议又在情理之中的设计风格也是挪威设计的中心思想。
或许有注意到,关于室内设计都没有太多关联。北欧设计注重手工艺,在家具、灯具、金属器、纤维方面有更高的造诣。关于室内设计,可以关注北欧设计风格的内核。现代室内设计受北欧设计风格影响也特别大。也许由于热闹拥挤的街道需要我们在回到家里享受舒适简单。
现代世界室内设计大致可以归纳为七个新趋势:回归自然化,整体艺术化,高度现代化,高度性民族化,个性化,服务方便化,高技术高情感化。不难发现这跟北欧风格强调的“功能”、“人性化”、“传统与现代”有相当的契合。在近年来北欧风格也是在国内“炒”得太多的话题,关于室内设计,要强调北欧风格的简约也请尽量保持自己的感觉。室内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记着这一点就好。风格倒是因人而异。“以人为本”、“百年大计”。
北欧设计也有和国内的_家美学契合的地方。北欧设计注重人情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美学强调艺术中的情感美,提倡“美善相乐”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种种关系都处于和谐一致的状态,这与北欧设计中强调的人情味、平和之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北欧注重民族性的东西。中国的室内设计也可以吸取自身精神。
二战爆发后,苏联出于国土安全方面考虑,提出与芬兰置换部分领土的要求。芬兰人在民族情感的趋势下,拒绝了苏联的提议。于是,苏联便打算用武力强行夺取。1939年11月30日,苏联出动23个师的军队入侵芬兰,“苏芬战争”(冬季战争)正式爆发。
在当时大部分人的观念中,苏联是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而芬兰只是北欧一小国,双方实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苏联碾压芬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这场战争的过程却让全世界都感到惊讶,芬兰人顽强抵抗了三个半月时间,虽然最终结果仍是以苏联胜利告终,但苏联人却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大约有20万苏军士兵阵亡(二战时期苏联在伤亡人数方面统计很不准确,所以此数据只是大概人数),50余万人受伤。而芬兰方面伤亡人数总计都不到3万。因此一些参加过“苏芬战争”的芬兰老兵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总是会自豪的说,每倒下1个芬兰战士,就要有10个苏联士兵为此付出代价。那么问题来了,芬兰为什么能把苏联打得那么惨呢?
许多人认为苏联外强中干,其实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说过这样一句话:“芬兰已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了苏军的无能。”纳粹德国也有类似判断,因此才在1941年发动了让他们后悔莫及的“苏德战争”。事实上,如果从当时苏联人面对的客观条件分析,就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首先,苏联认为芬兰只是个北欧小国,军力薄弱,政府不得人心。一旦苏军发起攻击,芬兰民众就会趁机推翻政府,从而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因此,苏联在入侵芬兰的时候并没有做好充足准备,这直接导致了苏军在开局即严重受挫。
其次,芬兰的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到处都有天然障碍物,重型武器在这里很难发挥作用。虽然它与苏联国境线的接壤处非常宽广,但这些地方遍布着森林、湖沼,根本不适合军队通行。最佳进攻路线是通过拉多加湖和芬兰湾之间的卡累利阿地峡深入芬兰腹地,但这里又有芬兰人构筑的曼纳海姆防线,以及保卫防线的6个芬兰常备师。强行突破的难度可想而知。
再次,苏联只有一条铁路支线可以抵达苏芬国境,这就大大限制了军队和武器装备的调动能力。反之,芬兰有较好的国内交通系统,可以迅速将后方的军队和物资通过铁路线输送至前线。因此双方在后勤保障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除了上述这些不利条件外,苏联选择的进攻时间也大幅增加了自己这一方的难度。当时正值寒冬时节,军队踏雪前进速度非常缓慢,重装部队在冰天雪地中更是寸步难行。少数可通行的道路都被芬兰军队用重兵把守,苏军拥挤在狭窄的通道上,人数优势荡然无存。芬兰人还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从苏军侧翼展开袭击和游击战,打得苏军叫苦不迭。
因此,苏联之所以在“苏芬战争”中吃尽苦头,并非苏军战斗力不行,而是他们面对的客观条件实在太差。此外,芬兰人在这一战中充分利用了自身拥有的各项优势,战术布置合理,这也是他们让入侵者付出极为惨重代价的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世界战争通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这是 三个芬兰奶爸和一个宝宝大礼盒的创业故事
从1949年开始,芬兰每一位待产孕妇都会收到一份政府发放的新生儿大礼盒。礼盒中包含新生儿的衣物和其他必备品,全部装在一个大硬纸板盒子里,这个盒子还能当做小宝宝的第一张小床使用。大礼盒受到了所有芬兰人的喜爱,被视为芬兰福利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又让人感觉十分家常,勾起许多芬兰人心中的温馨记忆。
直到BBC(英国广播公司) 2013年6月报道了芬兰的新生儿大礼盒,芬兰人才意识到,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围绕新生儿大礼盒的一整套做法原来是如此新奇。这篇报道很快就在网上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流传开来,如今居然成了BBC官网历史上被分享最多的文章。
芬兰宝宝礼盒公司创业三人组(左起):Heikki Tiittanen、Anton Danielsen 和 Anssi Okkonen现在一共有八个孩子。创业之初,Tiittanen利用陪产假在家,趁儿子睡着的时候打理公司业务。
来自赫尔辛基地区的这三个年轻的奶爸全都拥有科学(理工)硕士学位。早在BBC的文章刊登之前,他们就已经开始对大礼盒动起了脑筋。
“我们仨在打开大礼盒的那一瞬间,都经历了一种醍醐灌顶的震撼。‘天哪,我真的要当爸爸了!’”Heikki Tiittanen回忆道。
BBC的那篇报道不胫而走,广为流传,让奶爸三人组决定立即行动起来:芬兰的新生儿大礼盒应当向其他国家的父母推广。负责发放大礼盒的芬兰社会保障机构(Kela)起先对向国外出口大礼盒的想法颇感兴趣。遗憾的是,至少迄今为止,这一想法的实施受制于繁文缛节,尚不能变成现实。
2014年12月,Heikki Tiittanen、 AntonDanielsen and Anssi Okkonen 三人创办了芬兰宝宝礼盒公司(Finnish Baby Box),首次将大礼盒卖到了海外。
“我即将出生的‘老三’的房间充当了临时仓库,我们的起居室则变成了包装和发送办公室。”公司CEO Tiittanen说道。
宝宝礼盒中包含衣物、睡袋、床单、指甲钳、体温计、尿布、避孕用品、磨牙圈等许多必需品。宝宝礼盒和芬兰政府发的新生儿大礼盒中都包含避孕套。提供: Finnish BabyBox / Anssi Okkonen
公司制作的第一批礼盒与官方的新生儿大礼盒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这直接招致了一些反馈意见。例如,澳大利亚顾客觉得这么厚的雪地服是不需要的,而在芬兰这恰恰是大礼盒中最受欢迎的物品之一。现在,不同国家的顾客可以选择不同的产品了:澳洲宝宝有了适合自己国家气候的连体服。
裤子和袜子是连在一起的?
据Heikki Tiittanen介绍,顾客对婴儿衣物的款式和耐用性都很满意。许多国家的婴儿服装是明显区分男女的,例如男宝宝穿蓝色,女宝宝穿粉色。但宝宝礼盒中的服装却是中性的,男女宝宝都能穿。
尽管如此,Tiittanen和他的同事们还是费了一番功夫做“科普”。例如,日本人就看不懂裤子和袜子连在一起的婴儿服。在芬兰语中这种衣服叫做“potkuhousut”,即“踢腿裤”,在芬兰非常流行。穿上了“踢腿裤”,婴儿就不会把袜子踢掉了,因为袜子和裤子是一体的。
能当小床用的大盒子本身也造成了一些困惑。“一开始人们觉得很好笑,但我们鼓励所有父母都试一试。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对于出生几个月内的婴儿来说,这个小床是极其方便好用的。等到宝宝大了盒子不能当床用的时候,可以折叠起来回收处理——或者也可以做成‘小汽车’,我们家老二的大礼盒现在就是在派这个用场。”Tiittanen笑道。
从一开始大礼盒里就有一块小床垫,盒子可以用来当婴儿的小床。芬兰家庭至今仍普遍将大礼盒用做宝宝的第一张小床,与家庭收入多少无关。Finnish Baby Box / Anssi Okkonen
公司初创第一年困难重重,不过现在辛苦开始获得了回报。芬兰宝宝礼盒公司开始招募第一批员工,公司的办公室也从Tiittanen的客厅搬了出来。宝宝礼盒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官网有英语和日语版,很快中文版也将上线。
Tiittanen、Danielsen 和Okkonen三人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总共有五个孩子。当时Tiittanen正在休六个月陪产假,公司的大小事情都是在家里趁儿子睡着的时候处理的。现在,奶爸三人组的二代已经扩军到八个孩子了。宝宝礼盒中的所有产品他们都先让自己的孩子试过,证明是值得推荐的才用来出售。
“如果说只能许一个愿望的话,那就是:我希望全世界的爸爸们都能更多地参与到宝宝出生后第一年的养育工作中来。我自己的经历证明,父子/父女之间这样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是十分强大的。”
消息来源:北欧之星官网
芬兰艺术家用数千脚印踩出雪花图案,直径160米超美!
近日芬兰大规模人工降雪,一位芬兰艺术家在赫尔辛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雪花图案,据悉直径超过160米,花了创作者两天时间,图案上面有成千上万人的脚印,是创作者和十一名志愿者共同完成的。但是种图案只能保存到下一场雪或强风来袭时,还好空中无人机自己记录下了这美好的一刻。
难点芬兰艺术家简·帕维安首先在电脑上设计了几何图案,然后找到了11名志愿者来帮助。1场地。选择场地是一个费时间废工程的活,场地的选择必须要有足够大的空间且避免有行人走动,但是这些都是不可控制的。
2设计。如何能让图案适合且方便人工造就。
3现场操作。踩图案时如何保持直线,保证鞋底洁净,保证对称,这些操作一环扣一环,一点细节被破坏都会破坏美感。
4夜间如何阻止行人经过,这肯定会花费很多精力,创作者为了这一个作品做了很多功课,随便想想就有这么多难题,所以最后能做成这么完美的样子,真的不愧是艺术家了。
帕维安本人也说了,要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景观,需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和规划,这是“一个社会和视觉上的挑战”。
意义艺术家创作来源于生活,他们拥有不竭的动力,即便创作过程如何艰难,他们也不会停止想要创造的双手,艺术和创造密不可分。帕维安创造的这个巨大的雪花,是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他唤醒了很多艺术家,他们可能拘泥于形式没有能发挥自己的灵感,艺术品不一定要是永久的,我们知道它曾经存在过也就足够了。虽然很多网友表示了狗头,但是这也是一种欣赏,大多数人还是会被这种美好的壮观景象所震撼,艺术,只要足够打动人就好了。帕维安做这些事情有意义吗,毫无疑问是有的,不然怎么会轰动一时,让我们这些外国人的欣赏到,帕维安的艺术家名号是名副其实的。他的图案精致美观,所以才引人震撼,雪花是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六角雪花寓意着纯净无暇,他的创作这是简约美观,雪地的纯白和雪花相得益彰,而用脚印踩出来也是结合生活。来自网络
芬兰北部夜空出现的彩虹,为什么如何如此令游客窒息?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因为它特别的少见,又特别地漂亮。我们都知道,自然界的彩虹本来就难得一见,因为五颜六色,绚丽缤纷,令无数人神往的。何况这次在芬兰北部的夜空。这得说说芬兰的地理位置了。芬兰地处北欧,芬兰北部更是靠近北极圈。芬兰的环境非常好,随处都可以看见蓝蓝的天空和怡人的风景,
因此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观光游客。而因为每年夏天的这个时候,北极圈附近会出现极昼现象。因为有强烈的太阳光的照射,彩虹形成的可能性非常的大。这次英国《每日邮报》的消息,芬兰北部地区出现了一幕午夜高空长时间挂彩虹的罕见场景。
一位摄影师叫马克卡能的说:“这个罕见的彩虹是于当晚22:00左右出现在芬兰的库萨莫上空的,我以前从未见过这么高的彩虹。有趣的是当我凌晨3点回家,依然能够看到彩虹的影子,所以说他是我见过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彩虹。”。他不仅有幸目睹了这罕见的一幕,也及时地用相机抓拍到了这美丽的彩虹的壮观画面。现在网上到处都有芬兰北部夜空的彩虹的。
西方有个传说,每条彩虹的镜头都住着小妖精,会告诉你到哪儿找到一罐金币。虽然在芬兰北部夜空彩虹的这些照片中,你见不到这些小妖精的一点影像,但是在蓝蓝的夜空下,一抹亮丽的炫目的彩虹从彩虹和地面相接的地方撒向天空,闪耀着金子般耀眼的光芒,还有另一道隐隐的彩虹,再伴以周围的云彩,这景象真的是特别的迷人,令人沉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