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忆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鲁迅因为忧国忧民而日夜辛劳地工作,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抒发了对鲁迅的赞美、敬仰之情,以及自己要追随先生和先生志同道合的自豪之情。

鲁迅是一个非常具有同情心和爱国之心的人,其次从他开玩笑说他不怕碰壁说明他是一个不惧怕 黑暗势力 敢和黑暗势力做斗争的一个人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想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这工友的关切鲁迅先生知道作者工友身上没钱,但是作者爱读书,鲁迅先生很欣赏,但是看到他囊中羞涩,白送的话会伤了工友的自尊心所以鲁迅问他有没有一块钱,把书卖给他,这样既不伤工友的自尊心,反而给了工友的信心让他骄傲的那一块钱买书走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鲁迅先生爱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我也是六年级的

分给我哦,要感恩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雪地里的脚印“闪著金色的光芒”,预示著狐狸一家又开始了甜蜜欢乐的生活。这种光芒,不仅要用眼睛来观察,更要用心灵来感悟:“金色的光芒”是动物那种真切感人的浓浓亲情的光芒!是人们努力创造的和谐美好的地球生活的光芒!“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是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自嘲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嘲》表达了鲁迅先生热爱劳苦大众、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的思想感情。(爱憎分明)

进位制转第三自然段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鲁迅先生珍惜时间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有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学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著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先生的《雪》一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雪》是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 但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雪》是一首动人的咏雪诗,是一幅美妙多姿的雪景图,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它是鲁迅《野草》集里的佳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每当诵读它的时候,总觉得是一种强烈的美的享受。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鲁迅1925年元月创作的。作者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

当时,鲁迅战斗在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在南方热气腾腾的大好革命形势推动下,北方反帝反封建的烈火愈烧愈旺。尽管这时作者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有时不免产生“两间余一卒,荷戟独旁徨”的孤独之感,但是他的主导精神却是积极向上、奋勇前进的。正是在这种心境下,鲁迅写了这篇战斗的、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

借助丰富的想象,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分外妖娆的“江南雪景图”。生动,美丽,洋溢着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这篇散文,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其主要原因是它充满著诗意。所谓诗意,主要指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感情,美丽的想象和新颖的意境,精练而富于美感的语言,三者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论对江南的雪、雪野,还是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也不论对明艳剔透的雪罗汉,还是对朔方的如粉、如沙的雪花,作者都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予以形象的描绘,借雪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托形象来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正因为《雪》不是一幅单纯的雪景画,而是以革命的思想感情作为灵魂,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世界,所以才有感人心魄的艺术力量。试问,当你读到朔方的雪花“蓬勃地奋飞”的动人描写时,你不觉得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鼓舞着你吗好像我们也要冲风冒雪“升腾”起来,同作者一起战胜那“凛冽的天宇”,去倾听暖国的“青春的讯息”。

《雪》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作者描绘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不是平板地一览无余地摹拟生活,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由“朔方的雪花”联想到“暖国的雨”,由“雨”联想到“江南的雪”,由“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由“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即使描写现实中的“朔方的雪花”,想象也“飞腾”起来,浮想联翩,神游宇宙。正由于作者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极其丰富,所以才创造了雄浑壮丽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再创造,既可以扩大和丰富《雪》这篇散文的内容,也可以使人更强烈地感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满足。

《雪》的浓郁的诗意还有赖于优美的语言得以表现。鲁迅抒情散文的语言,总是精粹简洁,具有生活的鲜明色彩和动人的旋律。如作者写江南的雪景,语言华美,文采风流,柔美之中又不乏健美;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语言,朴素形象,生活气息很浓,虽然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或夸张的笔墨,但孩子们的鲜明个性、雪罗汉的幽默神态却跃然纸上;写北方雪景的语言,热烈,瑰丽,抒发了作者面对冷酷现实的战斗豪情。

总之,这篇散文,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托物言志,寓意深刻,做到了形式和内容、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的高度统一,每读之,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荡人心胸,开人眼界,促人振奋。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这工友的关切。鲁迅先生知道作者工友身上没钱,但是作者爱读书,鲁迅先生很欣赏,但是看到他囊中羞涩,白送的话会伤了工友的自尊心。所以鲁迅问他有没有一块钱,把书卖给他,这样既不伤工友的自尊心,反而给了工友的信心。让他骄傲的那一块钱买书走。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我的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谈读水浒传、笑谈碰壁、放花筒和救治车夫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怀念之情。

鲁迅的故乡:

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

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表达了对封建主义传统的痛恨之情,文章也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鲁迅的秋夜:

身处长夜,既决心与黑暗势力誓死斗争,又深感这一斗争的艰险与悲壮。

鲁迅的被过度咀嚼、误解,这是先从语文课本开始,学生尤其厌恶,我学生时代也厌恶,觉得真是个妖魔,害人不浅。

对鲁迅的“起疑”,是先从照片开始的,影像的力量,它就摆在那里,透过久远的时光,直望着你,尤其是有张照片,鲁迅穿着开衫大毛衣,里面搭着V领粗针毛衣,系着腰带,单手叉腰的站着,留着胡子,活泼俏皮的看着镜头,简直就不敢认。还有张是和友人围坐着会晤谈话,那么谈笑风生,神采飞扬,不知是否穿了长衫的缘故,显出中国文人的风骨,儒雅中带着豁达,全部呼之欲出。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多数照片中他一副爱谁谁的不屑相,这也太前卫了,难怪文中偶尔会冒出点混不吝的感觉。这些照片比什么都要来的直接,鲁迅不再是一个不知疲倦,逮谁灭谁,苦大仇深的斗士的形象,而是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少年有青年有老年,他活了,回归成了自己,不再是一个不知宣传什么的宣传工具,我想自己应该再次认识他。

我接受的教育中,强迫学生面对的被肢解了千百遍,面目全非的文字尸体,并从中发现美感进而提高觉悟,有谁会不反感?即便它是牛逼的,但被这般对待后,也实在是难以激发出爱意,何况教受的还是教育者的误读。前些日子,问些友人对祥林嫂,孔乙己的看法,结果可想而知,全是被灌输的误解,从中最该看到的,鲁迅给予弱者的深切同情,如祥林嫂被命运的捉弄,孔乙己被时代抛下的悲哀并凄凉的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全都没看到。群体无聊昏噩的生活中,对于个体受难者残忍的取乐,更没看到。国人的懦弱凶狠狡诈滑稽,这是鲁迅反复刻画的主体,其实这些群体行为,曾经,现在,莫不如此,又如何奢望现在的教育会教导给予个体尊重,正如《狂人日记》中所写,“…………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的给我吃…………”,“吃人的人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重新读鲁迅的小说,尤其是《药》里,有很多处黑色幽默的描述,经这一描写的群众,无知的令人笑出声,如写的在“死一般的静”中期待,虔诚的希望乌鸦显灵,结果乌鸦“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作者让人物怀着一个可笑的希望,又显那么合情合理,但这希望实在是可笑,结果必须是落空,必须滑稽,这样的幽默快感,读王小波的作品也会有,但比之王的戏谑,鲁迅的更辛辣。文中刽子手在茶肆中与众人谈论革命党,鲁迅写的众人是“很现出气愤模样”,“恍然大悟”,革命党人是“发了疯”———这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民众,禽类一样脑子的民众,启动了全部智慧后得出的答案,看到这不得不发笑,想来鲁迅不知用什么恶毒的语言攻击才痛快。这些丝丝入扣的描述,如手术刀般的无情,彻底的切割着,放下了像对祥林嫂,孔乙己的同情,在这里,人人都是帮凶。

鲁迅同时又是个可爱的人,尤其是处于童年回忆中的鲁迅,分外可爱。随着记忆的铺展,一个弱小真挚的孩子出现了,这孩子便是鲁迅。如“新年到了,闰土也就到了。”这么深情的话,于我这个出产于伟大正确的教育的出产品,相当难以置信会是鲁迅所写

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的中心思想,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作者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记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蕴涵丰厚。

从朝花夕拾中看出鲁迅:仇猫,感恩,孝顺,富有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求真的精神。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和爱国精神,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扩展资料:

分篇简介

1、《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4、《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5、《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7、《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10、《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鲁迅给了狂人“狂与不狂”两重性的深厚形象,应该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夏济安先生曾说过,鲁迅没有对主体真理信仰的自信,他并不认为真理绝对的掌握在自己手里,也就是对主体产生怀疑,“看到妖怪已经附在自己身上”这正是对鲁迅这种心态的形象描述。《狂人日记》发表前的北京生活时期被林语堂成为第一个“蛰伏期”这恰恰是最重要的时期,他还没有开始文学生活,一直在酝酿着他郁闷的沉默,最后通过文字爆发。《狂人日记》中,狂人发现“我也吃过人”这一意识上,竹内好先生称此成为“罪的自觉”,鲁迅在自己的身上看见了妖魔,虽然是惊鸿一瞥,但是他也感觉到了自己灵魂的毒气。 其价值在于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动深刻地揭示出觉醒者向封建文化的宣战,亦即“表现的深刻”“狂人”中的主人公后期,也知道了自己不但是‘被人吃’的‘被害者’而且也未必是无意中、‘不知道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的‘加害者’。也许《狂人日记》真正令人惊悚的不是鲁迅对“吃人”的洞察,甚至不是小说结尾“救救孩子”的呐喊,而是狂人无比震惊的“我也吃过人”的发现,一种关于自身罪过的觉醒。 对自己与旧时代的无法割裂的深层的维系,使得鲁迅在无数的的质疑之后,把尖锐的矛头指向了自己,自戕的勇气还是多疑的悲哀呢?

文学批评上许多人人为鲁迅世故、多疑、刻薄,他的阴暗、冷酷、狠毒、愤怒、憎恨,骂人没有节制,不讲宽容宽恕,被拿来剖析,于是有些人得出了鲁迅心理病态、人格卑污的结论。苏雪林对鲁迅的认识最为特别,关于鲁迅的性格,她说:“这位作家的性格是那么地阴贼,巉刻,多疑,善妒,气量褊狭,复仇心强烈坚韧,处处都到了令人可怕的地步。”鲁迅自己也说自己“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愤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上对于他的性格的批评并不是没有依据,说他多疑、尖刻就像说他的作品冷峻荒寒一样并不是无稽之谈,问题是如何理解他的这些特征。钱理群认为鲁迅的这些心理特征,恰好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从字里行间读出来,从宏观的时代背景中读出来。我不否认他那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笔调,可是从容的笔,却是传达了他那最耿直,最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悲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鲁迅虽然多疑,但是心肠是好的,热乎乎的,是一个再良善不过的人了。从他的疑惑中,读出了自省,和平,人道主义,这才是鲁迅更内在的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22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