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与语文教育人文性探索

古诗文教学与语文教育人文性探索,第1张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处理小论

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多样的教学制度,但对于语文教育本身的研究却是极其缺乏的。直到晚清,我国最早的小学语文教学法专著《教童子法》才得以问世。在废除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社会历来是偏文科教育,甚至是唯文科教育的,白话文之前的汉语言文学又是言文分开的文学,中国的古代语文教育也是言文分开的语文教育,文言文文学、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也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育浓厚的人文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语文教育毕竟是母语教育,其工具性特点也是最根本的。五四以前的中小学语文的教材都是纯文言文的,在1917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于1918年4月在《建设的文学革命》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以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才逐渐有了白话文的出现。到1922年,叶圣陶、顾颉刚根据新学制语文课程标准编写了《初中国语教科书》六册,商务印书馆出版。总课数260篇,其中白话文95篇,占36.5%,文言文165篇,占63.5%,较早的综合型教材开始出现,当然56年,78年也编写过包括文言古诗文的分编教材,但未能普及。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无论课改前后,其实都存在着一些流行性的误区,比如多媒体教学、研究性教学、课题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等。他们当中的共同点是在语文教育中舍本逐末,追求泡沫,体现出一种浮噪情绪,常常在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忽视了对语文基本素质的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学方面的教育。传统文学教育主要体现在古诗文即文言文和古诗词教育,古诗文以其极高的文学成就,成熟的艺术技巧、浓厚的人文氛围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在语文教育中没有理由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闪耀出的璀璨光辉视而不见。在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中,幼龄教育就有“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蒙事教材,学生很小的时候就打下了深厚的语文基础,所谓“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让学生在掌握文字工具的同时也灌输了许多人文知识。而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虽然学生的综合能力得道了重视,但学生对于优秀文学作品,基本和经典的字、词、句,写作技巧都知之过少,语文素质得不到提高,人文精神不能够传输。

在古诗文教学与语文教育人文性探索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古诗文知识(包括文言文和诗词曲)的教学价值。 在经过了先后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之后,语文教育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识:古诗文仍然需要学。其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价值(认识功能)。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古代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这还不算《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丛书总录》中所著录的。在中国古代文学这座由文言文、古诗词的“砖石”砌就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掌握好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学校教学古诗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古诗文教学的认识功能。

(二)、教育价值(陶冶功能)。 应该认识到,辩证地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是抵御当今不良风气侵袭的一道屏障。在中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里,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需要努力探索丰富生动的德育手段。古诗文就具有这方面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古诗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语文课本的古诗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古诗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灵魂。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三)、艺术价值(发展功能)。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

(四)、应用价值(综合功能)。 在写作方法、艺术技巧和文风教育等方面,学习古诗文也可以收到多重效果。古诗文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其次,应用正确高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古诗文教学与语文教育人文性探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加涅在他的“累积学习模式”学说中认为人的能力是学习的结果,主要有五种类型,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在语文教育中,语文知识也应当是一个从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的积累过程,优秀的古诗文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丰富的积累,通过得当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方法营造饶有兴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学到足够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接受学习”对于语文教育、学习反而是最适合的和最有效的。“接受学习”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当代认识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同化论),他认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是向学生传授学科明确、稳定而有系统的“知识群”,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接受学习和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群。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语文知识首要的是记忆性知识,因而“接受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较高的教学要求。

在古诗文的教学当中,我们当然也不必把死记硬背作为唯一的教学法宝,在教学探索中,我发现语文教学与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探索古诗文特色办学的活动中,古诗文诵读已成为我校一景,两三同学间你读我诵,或你出上句,我对下句的情形每天在校园上演,而每天的晨读,课前预备铃响后的全班齐诵更已经变成了特有的课前等候与心理调节手段。更重要的是,将古诗文诵读渗透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起到了“以诗益智、以诗治情、以诗明志、以诗育人”的作用。古诗文不可能成为学生们今后的通用语言,但可以帮助他们与中国传统文化更接近、更亲近。具体的做法是:一、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游戏中运用古诗交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古诗和学生交流。如孩子拖拉作业时,老师会与学生一起背《明日歌》,学生明白了,会赶紧去补写作业;两个男生口角动手,老师先让他们背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许多矛盾就在琅琅的吟诵中烟消云散。如此等等;二、在教学楼大厅里挂《每日一诗》的黑板,在走廊上错落有致的张贴古人的名诗佳句和唐诗、宋词、元曲介绍;三、建立古诗文活动室,自制各种古诗文的教学玩具,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到丰富的古诗文知识。

再次,我认为我们通过古诗文教学与语文教育人文性探索,除了履行国语教育的基本功能之外,还要确立古诗文教育在现时代教育时期的努力目标。 主要有:

(一)、为了传统文化的承继(文化教育,工具性方向)。 鸦片战争以后,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重要,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败绩,进一步认识到还要学习西方的法律、政治制度,1898年张之洞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儒家文化的核心并未改变;到了五四运动时代,传统文化的一整套哲学、伦理都被推翻了;70年代,最基本的信仰、价值观都被颠倒了,传统文化至此破坏殆尽。有目共睹的是,现代化不等于西化,现代化更需对传统的回归,绵延五千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之处,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文以载道”,语文教学应当自觉地担当起这一使命。

(二)为了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文学教育,人文性方向)。 美学家朱光潜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文学表达命运,抒发情感。中国的古典文学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学,经典的、经过时间砺练的人文思想与现代社会绝非格格不入,而是可以水乳交融,而且这也正是现代中小学生所迫切需要补充的“营养”。懂得如何审美,才能热爱人生,才能健康充实地生活。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指出:“古典文学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心阅读的书籍,仿佛它的全部内容像宇宙一般深邃,不可避免、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可以作出无穷无尽的解释。”综上三点所述,语文教育回复古典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古诗文教育、经典诵读是不可逾越的道路,可以创新,但没有捷径,更不能背弃传统。我们不希望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阵地被快餐文化所占领,更不希望在将来的高等教育领地里出现人文环境的丧失、满目疮痍词不达意的论文、只识英文不会念诗的大学生。所以古诗文教育、语文教育人文性、工具性的探索以及巩固与维护任重而道远,艰巨而迫切,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理当“上下而求索”。

1《语文教学之友》2001-6

2《文汇报教育家专刊》2004-9

3《浙江语文教学论文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4《教育环境优化与学生个性发展》康健主编 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9月

一、诗歌,情动于心,莫贵乎真

在构成诗歌的各种因素中,情感是首要的决定性因素。高尔基说:“真的诗,往往是心底的诗,往往是心底的歌。”因此,我们可以说,情动于心,莫贵乎真,真情是诗歌的生命。

从诗歌具有抒情性这一点出发,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启发学生充分运用想象与联想,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歌形象中,充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她在鉴赏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引导学生体会出诗中对祖国灾难历史、严重现实的哀痛之情,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之情,历经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之情。在教学中,我以组为单位,进行了诗歌朗读比赛,还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了“欣赏诗歌名家名作”这一栏目,由学生通过朗读名人名作,表达出对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

二、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西清诗画》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昔人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盖画手能状而诗能言之。”只不过画是直接呈现形象,而诗是借助语言文字,使读者在想象中再造一种立体的,富有色彩的具象。一般来说,一首成功的诗应该是一幅出色的画。古今诗歌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精品。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每一句都是绝好的图画。

根据诗中有画这一特点,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便启发其充分联想与想象,进入诗歌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要求学生创作诗意画,用画面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在教学课堂上设置了“诗情画意”这一栏目,将学生画得较好的诗意画用投影仪投射到大屏幕上展示,同时让学生做简短的口头赏析。其中根据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白居易的《琵琶行》、马致远的《秋思》等诗歌所创作的诗意画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音韵,行云流水,金声玉振

诗歌具有音乐性。现代诗人郭小川说:“在语言艺术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追根溯源,我国早期的诗歌是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后来舞蹈逐渐从诗歌中分离出去,音乐也逐渐独立,但诗歌与音乐仍然具有一种难解难分的亲缘关系,诗歌的语言仍然呈现出音乐美。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音乐美,我在教学上设置了“如诗如歌”这一栏目,让学生欣赏宋代词人姜夔谱曲、填词的歌曲《扬州慢》,来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此外,我还让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为诗歌配曲、演唱、演奏,让全体学生合唱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等。作为老师,我也积极参与,为学生演唱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等诗歌。诗歌的语言在朗读时要顺口流畅,欣赏时要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美。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感。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我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让学生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情和个性。

培根说:“诗歌使人巧慧。”诗歌是美的载体,广大教师应该在诗歌教学中充分挖掘出作品中美的因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诗歌中的情感美、理性美、画面美、音乐美等,从而通过诗歌的学习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健康的个性。

总之,诗歌是智慧的结晶,教师应该在诗歌教学中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悟性和灵性,进而全面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1 对文言文的认识从内容情感分析

“作者在文言文中观点态度”是指作者的思想主张,以及作者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评价,是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文中的反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或含蓄、或集中、或分散的观点态度分析、推理、概括出来。高中文言文主要考查传记类文章,因此必须了解所写人物的品质和功德,注意文中作者的简评性文字,如“孝甚”“刚直”等,注意记叙文中议论性的句子以及议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等。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的有褒贬色彩的词语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可能借助文中的一个人物说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直接表达――通过议论性文字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句,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来表现。

如《史记》中的文章结尾常有“太史公曰”等评价性语言。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两种:(1)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

(2)分析文章的有关内容,推理、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时多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合并在一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二、答题方法 做这类题一定要整体阅读原文,根据具体语境分析文章中心和观点态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借“题”解“文”。

文言文中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通过“倒读法”,可以巧妙寻找到解题的钥匙。

2筛选法。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

再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3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议论评价来表现的,因此就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中,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将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4抓题眼法。

认真审视题干,抓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确要求,仔细比对,综合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2 怎样分析文言文

先把整个文章的意思大概了解一下,然后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字你要刻意去记一下,初中的文言文一般不会太难,特别重要的一点: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文言文的意思,你都要把它背下来,因为虽然你初一不能理解,但你以后会理解的,文言文是靠积累的~~我初中时很多文言文也是不理解意思,慢慢就好了,我初中时所有的文言文全部都背会了,学文言文很重要,以后你上高中就知道了,高考时文言文阅读是拉开学生分数的一个大题,加油,慢慢来`~学文言文不能急,____07年高考考生留(已考上大学)。

3 对文言文的认识从内容情感分析

“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的思想主张,以及作者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评价,是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文中的反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或含蓄、或集中、或分散的观点态度分析、推理、概括出来。高中文言文主要考查传记类文章,因此必须了解所写人物的品质和功德,注意文中作者的简评性文字,如“孝甚”“刚直”等,注意记叙文中议论性的句子以及议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等。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的有褒贬色彩的词语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可能借助文中的一个人物说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直接表达――通过议论性文字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句,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来表现。

如《史记》中的文章结尾常有“太史公曰”等评价性语言。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两种:(1)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

(2)分析文章的有关内容,推理、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时多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合并在一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二、答题方法 做这类题一定要整体阅读原文,根据具体语境分析文章中心和观点态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借“题”解“文”。

文言文中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通过“倒读法”,可以巧妙寻找到解题的钥匙。

2筛选法。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

再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3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议论评价来表现的,因此就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中,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将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4抓题眼法。

认真审视题干,抓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确要求,仔细比对,综合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4 怎样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纵观以上的答案,不是太复杂就是太概括

我今年刚高考完,我觉得平时总结一些专业用语非常重要

因为很多时候在鉴赏时,如果不知道一些专业用语都会觉得词不达意

以下就是我总结的一些专业用语,我觉得很有用

以后遇见就去套,一般都会对上,熟练了自己就会有感觉了

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2建功报国

建功报国的渴望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

羁旅思愁

思念亲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3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