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隔离-曾奇峰心理课4

情感隔离-曾奇峰心理课4,第1张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s?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Bob Dylan

情感隔离比我想象的对我影响大,我以前从没想过这样一些行为竟是因为情感隔离导致的,也让我更加认识了身边的人和事,包括我自己。

情感隔离就是把情绪掩藏起来,情感隔离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情感,一个是觉察不到他人的情感,也就是缺乏共情的能力。

我们生活中的情感隔离比较常见也比较重要的是出现在亲子之间和亲密关系之间的。

亲子之间的情感隔离

1 用工作忙来避免和孩子交流。这种情感隔离比较常见,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这样的父母早期因为自己的父母工作忙而和自己疏离,所以利用代际传递,来把这种感受传给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2 用缩小话题来和孩子情感隔离,比如说只和孩子谈学习。当孩子很兴高采烈地用其他话题来突破和父母之间的情感隔离时,父母马上就把话题拉回学习,问孩子,你作业写完了吗?因为父母怕激活孩子的情绪,然后自己面对不了,所以赶快采用情感隔离。这种对我的影响太深了,我感觉到我自己就是这么被对待,以及现在在采用这样的行为模式。如果学生对我还不是特别热情的时候,我是不害怕表达自己的,甚至会表现出自己比较热情的一面。但当学生被我点燃了,我马上就会用情感隔离来保护自己,因为我感觉我hold不住那么大的能量和热情。

这个自我觉察很早就有感受了,但是这次彻底清晰了,到了意识层面。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夫妻之间的情感隔离

1 因为手机产生的情感隔离。手机可以被视作人的一部分,人沉浸在手机中其实是自恋,甚至自慰的表现。为什么愿意看手机,而不愿意看配偶?因为看人会激发更多的情感,因为没有自信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所以宁愿看手机,看自己,自恋。

2 夫妻吵架,这个被看做是偷偷摸摸的亲昵。双方一起情感隔离,都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情绪,所以就用冲突的方式掩藏情绪,但是其实是表达亲昵的一种。所以看来最可怕的还不是吵架的夫妻,而是冷战的夫妻。

3 用孩子隔离夫妻关系。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忽视夫妻关系。这个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孩子会因为父母的疏离,而承担了父母身上太多的感情,容易会撑破,再加上孩子自己还有很多要处理的压力。所以我们要过好自己的日子,这是让孩子远走高飞最好的动力。

最后一段不是很看得懂,曾老师提出什么是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生活是认知和情感都饱满,也就是智力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情感得到了充分满足。

对于这一段我深有感受,如果说在一个阶段我经历高密度学习,就算有每天一个小时的长笛、半小时的运动调剂,但是还是会感觉到非常的空虚。就还想干点什么,比如说看剧,但是理智又告诉我不可以。今天我在看公众号的时候,又找到了答案,美育,提升自己对美的品味,可以看艺术的纪录片,我觉得这个建议真是很好的满足了我的需要,我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但是又觉得可以得到充分的放松和调剂。果然,最后的答案总是艺术。

然后看不懂的一段来了,先说精神分析是一门让情感和智力相互支持的学问,提到隔离情绪是因为我们的智力hold不住,不是智力障碍,而是因为智力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比如说堕落,投机取巧、背叛父母等。这里首先就看不懂。

下一段,我们在谈论情感的时候是在谈论情感中智力的比例,极端的两头是智力缺损就是歇斯底里,智力过多,就是情感隔离。

问题就是,刚刚还说智力不足,所以hold不住情感,但是现在又说智力过多,就是情感隔离,让人费解。

最后一句我能够理解,健康的人格是分布在两个极端中间的一个连续谱,是一个线段,展示了各种人格。

强迫型人格者往往贬低情感、情绪、欲望这些合理的人性体验大脑价值,把这些表达都视为软弱或者失去控制,这会使得他们的亲密关系乏善可陈,他们很难表现出依恋和柔情的一面,他们的语言主要是掩盖情感而不是表达情感。

从成长经历看,强迫型人格者在童年时,家长大多赏罚分明。但如果执行的标准过高过严,或者与年龄不相衬,遭遇惩罚的时候,受到压制的不仅是他们的行为,也包括他们的情绪、感受和幻想。不难理解,这样的成长烙印会在他们心理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让那个放荡不羁的本我不敢越雷池一步。但也不排除,有的强迫型人格者出身于家教没有规则的混乱环境当中,因为这种条件下的孩子也可能自己按照一个想象的标准要求自己,极力摆脱父母无纪律无约束的生活模式,但过犹不及或者缺乏现实生活当中一个恰到好处的行为榜样,他们被自己的标准约束成了强迫型人格。

强迫型人格者多半具有选择性焦虑,无论是生活伴侣、职业规划还是旅行计划的选择都会让他们头疼。他们把各个选项的利弊得失,即便考虑多少遍,也依然无法决断。他们的应对方式通常就是拖延,最后让紧迫的时间进度迫使他们决定。这跟他们想要控制的心理需要有关:通过不选择或拖延选择,让多种可能性保持开放,他们能获得某种控制感,他们总希冀十全十美,不敢犯错。

这段时间忙着学校工作(疫情期间工作特别繁琐),忘记了继续听课。今天抽时间听了第五课《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的意思,与鲍勃迪伦《答案在风中飘》的这句歌词多么相像。

每个人都会有情感隔离的经验。记得在一次催眠师的课上,有10个人自愿到台上给催眠师催眠,但是,只有一个人似乎被催眠了,其他人都在偷笑。我后来问被催眠了的美女:“为什么只有你被催眠了?”她说:“那是因为我愿意被催眠。”换言之,另外九个人害怕被催眠后失态,采取了“情感隔离”,这样催眠师就无法催眠他们。

我也想起自己的经历。一个同学和她的妹妹都是我的好朋友,但同学的妹妹前段时间因病去世了,这件事对我同学及其家人打击很大。在她妹妹去世一个月后,我特意请同学和她的家人吃饭。在饭桌上,大家都尽量谈笑风生,似乎那悲痛都被遗忘了。那也是情感隔离吧!

我又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当时我上小学,我的老爸突然有一段时间经常流鼻血,甚至只能卧床休息。亲戚朋友都非常紧张,纷纷来看望。当很多人围着床上的老爸时,我感到很无助,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想起老爸很喜欢家里的猫,于是抱着猫怯生生地来到叔叔阿姨们的旁边,但我一句话也说不出,也没有露出任何表情,只是呆呆地抱着猫站着。老爸病好后,有一次用严肃的语气责怪我,在他生病的时候漠不关心,还抱着猫在玩。我感到莫大的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直到去年,我在一次吃饭的时候跟老爸说起这件事,心里的委屈也化解了。

我的这个故事说明,情感隔离使用过度产生了不良后果。对于情感隔离,我们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完全隔离。我们在面对困难,挫折,困扰的时候,我们允许情感隔离的产生,可是我们更应该勇于去直视和面对,千万不能让情感隔离控制了我们自己的心智。

1你说你之前面对了一些事情,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理,用了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导致你后来感受不到自己和他人的感情了,在想改变之前,你先要感谢自己,感谢这个情感隔离让你有勇气面对事情,能做到很好的保护自己,虽然现在的确出了一点问题,也没有关系。

2感谢完自己以后,你需要跟情感隔离做一个仪式上的告别,跟自己说感谢那个情感隔离的自己曾经保护了你,然后你现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需要和情感隔离说再见了,好好和过去道个别。

3尝试做一些情感链接的练习,比如发生一件事后,说出当下的感受,说不出可以买一些情感卡片来对照着找相似感觉的词,慢慢找到情感链接。

4 多做冥想和3的练习。

5多尝试去交一些朋友,多走出去,哪怕不是交朋友,能跟别人打个招呼也是好的开始。

情感隔离,是指个体在情感应激状态的一种防御机制,这种自我保护,就如同我们的身体在感受到外部打击时,会自然而然地护住关键部位,头,胸,而情感在受到强刺激时,会选择逃离,封闭,自欺欺人, 麻木不仁等各种方式以保证不面对意想中的伤害或刺激。

人的精神应激或感受力是有迹可循的,喜新厌旧就是其中之中,楼主所讲述的小说情节,如果小说只是情节离奇,叙事立意无深处可挖掘,那么就只在初看时因新奇而引发短暂关注,之后就会在雷同的过程,乏味的铺排中失去再次阅读的兴趣,而长期浸*在类似的氛围中,开头知尾,就会失去对同类小说的兴趣。这也许就部分解释了楼主所说的无兴趣再读小说的原因,市面上大量粗制滥造的小说,的确令人扫兴,这也是为什么精品之所以被传承的原因所在,深度阅读,每一次都能使读者有新发现,这才是经典的本质所在。

至于创作力,那涉及的因素更多。通常而言,创作来源于感知,重在积累,也就是作者妙笔生花,行云流水是心灵的书写,是生活的感悟,是思想的分享。如果无法感悟,那作品就没有灵魂,无法用语言展现,那只能是私人的珍藏,不能拿来共享。写作,虽然不必非要撕裂自己,爆出皮囊下的小那种批判,但作者自身的感知与领悟就是作品的魂,因而作者自身迟钝或迷失时,作品自然是零乱的。

在浮躁中无意识地随波逐流才是迷失,而能保持自我意识地漂流就是伺机而动,这其间的区别就在于楼主自身是否认清自己。在阅读的代入感同样如是,沉迷式的无法自拔只是书痴,能进能出,物为已所用才是阅读。

我发现我对很多事情没有感觉,逃避不好的情绪,身边的人觉得我很有亲和力,其实是我扮演出来的人设。真正对事情感知是麻木且冷漠的。我找心理师咨询了一下,他告诉我这叫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防御机制,就是情感和观念分开,对事情只有观念,没有情感,为的是在坎坷的境遇中,避免陷入痛苦的漩涡,保持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权宜之计

每天一点心理学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简单的来说就是你将自己的情感隔绝在外了。具体来说,你从意识的觉察中移除了(你自己是不知道自己在这样做的)对情感的感觉(思维内容则可能还停留在意识中)。自己冷暴力的,早出晚归,在外面喝了酒回来倒头就睡,根本就不会看自己或者看孩子。Y女士在描述这些的时候只是温和的说感觉到了“有点烦恼”。

从精神分析心理防御的角度看来,Y女士虽然很温和地描述说感觉到“有点烦恼”,但是她并没有察觉到自己轻描淡写的屈辱和乏味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她利用“情感隔绝”将这种屈辱带给自己的不愉快感隔绝在了意识之外。

看看自己平时可以多一些自我觉察,看看有没有什么情感是被自己给隔离了的,特别是有些事情在外人看来是会伴随着很强烈的情感,自己却很平淡的回忆或诉说,这种隔离掉的情感不一定都是负面的,而且有的时候这种隔离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56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