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著《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心理学名著《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第1张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套伟大的通俗心理学名著,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华盛顿邮报》书评说:“这本书是出自上帝之手。”作者M斯科特·派克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工作,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他的杰出之处在于,他是真正的实践家。他不属于任何精神病学或心理治疗学学派,也不单纯拥护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或行为心理学、形态心理学等任何一家的学说,他不相信通过单一的治疗方式或解决方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小时候,他就以“童言无忌”远近闻名;少年时,他勇敢地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成为了一名心理医生。他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并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下了这套书,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面对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少有人走的路》全套共8本,分别是:1心智成熟的旅程;2勇敢地面对谎言;3与心灵对话;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5不一样的鼓声;6真诚是生命的药;7靠窗的床;8寻找石头。《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第一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本,它包括四部分:1自律;2爱;3成长与信仰;4恩典,以下是本书的一些重要观点与内容。

第一部分 自律

作者开篇就告诉我们, 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旦我们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却不愿正视人生的苦难。人生苦短,我们只想一帆风顺。一遇到问题和痛苦,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命苦,仿佛人生本来就应该既舒适又顺利似的。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它,你是哭哭啼啼,还是奋勇前进?你是束手无策地哀叹,还是积极想办法去解决,并将方法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面对问题,智慧的人不会因害怕而选择逃避,他们会迎上前去,坦然承受问题带给自己的痛苦,直至把问题彻底解决。然而,大多数人却缺乏这样的智慧。我们总是回避问题,而不是直接面对它们;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承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有的逃避问题者,宁可躲藏在自己营造的虚幻世界里,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这无异于作茧自缚。事实上,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不仅错失了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而且还会使我们患上心理疾病。长期的心理疾病会使人的心灵停止成长,不及时治疗,心灵就会萎缩和退化,心智就永远难以成熟。因此,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 。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 自律。 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及时修改自己的地图,逐步成长。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问题。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决某些问题,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心理医生也要学会自律,甚至接受必要的心理治疗。他们也许能客观地观察外在世界,却不能以同样客观的眼光审视自我。

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它们背后的原动力是 “爱”。一是推迟满足感, 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方法。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二是承担责任, 意味着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时,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心中,阻碍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三是忠于事实, 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地严格地 自我反省 。我们不仅要观察世界本身,也要对观察世界的主体(我们自身)进行反省。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人生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而对新的信息和资讯缺乏兴趣。一旦新的信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做大幅度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 四是保持平衡, 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以生气为例,我们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地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此外,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小规模的放弃并不会带来太大的痛苦,但放弃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其痛苦之大则可想而知。但一个人要想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有些时候就必须要进行较大规模的放弃。

作者说,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大多数人,所患的不是神经官能症,就是人格失调症。与外界发生矛盾时,神经官能症患者把责任揽给自己,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人格失调症患者则把错误归咎于旁人,首当其冲的就是他们的子女。孩子无法理解这种指责多么不合理,于是就归咎于自己,因此成了神经官能症患者。他们为孩子日后逃避责任提供了榜样,孩子也会出现人格失调或神经官能症。如果不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就会永远存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的一句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其实,这句话是对所有人说的。

第二部分 爱

作者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

爱的唯一目标,乃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进步。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真正的爱带来的喜悦,延续的时间更为长久,可以使我们和宇宙融为一体,我们把这种情形称之为“人性和神性的结合,也就是天人合一”。心智成熟的终极目标就是 “天人合一”。 把自己孤立起来,感觉自己是宇宙中独立的个体,就不可能体验到宇宙的和谐统一。

人们常常把过分依赖错当成“爱”,而忽视了心智的成熟和心灵的进化。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心理学上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的人生。过分依赖的人只关心自己的滋养,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想自己过得丰富而充实。他们既不关心自己心智的成熟,也不关心别人心智的成熟,哪怕是他们依赖的对象。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总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就如同饥肠辘辘的人,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拿不出食物帮助别人一样。他们孤独寂寞,永远无法体验到满足感。尤为可怕的是,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症”。他们无法忍受寂寞,也没有自我认知;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都寄托在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消极性依赖患者容易忘记别人的好处,单单想到其缺点和不足,并为此感到消沉,产生怨恨。

我们爱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爱”的只是“宠物”。母亲把孩子永远当成婴儿来对待,同样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孩子长大成大,不再接受她们病态的溺爱,她们就会遭受重大打击。孩子两岁之前,她们尚可算是理想的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也无微不至,但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成熟,变成任性和不听话,甚至试图摆脱母亲的束缚时,她们的爱便宣告终止。她们不再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产生怨恨和厌恶。她们也可能帮邻居照顾婴儿,却对自己的孩子置之不理。失去母爱的孩子孤独而悲伤,母亲却视若不见,反而把精神“贯注”在别人的孩子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长大成人,就可能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或形成“消极性依赖人格”。子女没有获得爱,就不会自尊自爱,更不会知道如何给予别人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其实,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真正有爱心的人,即使面对他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也能表现出爱的姿态,他们心中蕴藏的爱,才是真正的而非虚假的爱。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 关注。 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一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能促进对方心智成熟,还可以对抗自己内心的懒惰,让我们付出努力。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对关注的努力,也就是努力去关注。”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 努力倾听。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倾听是表达关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其他形式的关注同样重要,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的爱至关重要。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家长的角色和心理医生相似。聆听子女的心声,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不是盲目坚守权威,颐指气使,才有助于家长拓展自我,实现自身的完善。因此,只有恰如其分地做出改变,使人格和心灵不断完善,才能担负起做父母的职责。与此同时,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也会跟着一并走向成熟,这对于双方都是大有益处的。

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他们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不去体会别人的感觉,也不具备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患有自恋症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情绪和状态,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对他们的需求也不加体会。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也很少懂得体察别人的感受,这是童年时期家庭负面影响的结果。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成自我的延伸。父母的这种自恋情结,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有着惊人的破坏力。作为运动员的父亲,逼着喜欢读书的儿子走上球场;身为学者的父亲,迫使喜欢运动的儿子苦读书本,这样只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误导,使孩子的内心充满痛苦。

大多数批评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满和愤怒,不但没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反而会使局面更加混乱。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也有相当多的人宁可压抑自己批评他们的冲动,对他人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从不给所爱的人指导和建议,这种人不具备真正的爱。父母爱孩子,就必须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且要采取谨慎而积极的态度。他们也要允许子女指出自己的错误。同样,夫妻双方要成就幸福美满的婚姻,也要敢于直面冲突和矛盾,彼此成为最好的批评者和建议者。这种原则对于友谊同样适用。

第三部分 成长与信仰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像是神和上帝,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间的至高法则。父母充满爱心,悲天悯人,孩子们就会相信世界充满爱心。即便到了成年,在他们的心中,世界仍和童年时一样,充满爱和温暖。从小得不到关心的孩子,长大后会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充满戒心和敌意。

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小宇宙”进入到“大宇宙”的历程。只有凭借 科学 的态度,我们才能把个人的“小宇宙”经验,转化为广大的“大宇宙”经验。爱的本质是拓展自我,而爱的风险之一,就是必须进入未知的领域。我们必须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己,把陈腐过时的认知踩到脚下,抛弃狭隘的人生观。科学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信仰,我们必须从科学起步,别无他途。

第四部分 恩典

不管如何掩饰,潜意识都会看清真相。要让心智成熟,我们需要聆听潜意识的声音,让意识中对自己的认识更接近真实的自己。这就是 “潜意识的智慧” 。如果我们偏离潜意识的意愿,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哲学家圣·奥古斯丁说过:“如果你兼有 爱和付出 两种禀赋,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你想做的一切事情。”如果我们一味追寻别人的爱,期待着有人来爱我们,那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因为我们没法真正去爱别人,只能依赖别人。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它必须与自然法则对抗,必须跟循规蹈矩的自然倾向背道而驰。我们之所以能够付出努力,是因为懂得自尊自爱。自我完善的爱,是一种典型的进化行为,具有生生不息的特征。

作者通篇强调“爱和自律”。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意愿。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须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心智的成熟需要通过终生努力来实现,只有真正的爱,才能帮助我们自我完善。正如乡村歌手约翰·丹佛在歌曲《处处有爱》中唱道的:

我知道人间处处有爱,

请你放心地成为你自己;

我相信人生可以变得更加完美,

就让我们加入这场人生的游戏。

初次听到自然恩典是从二姐口中,谈到场面如何震撼,个人如何收获,我不以为然,毕竟各种各样的机构太多,活动也是琳琅满目,选择上的主观意愿并不足以说服人。

初识自然恩典是在2019年的6月,算不上认识,相遇或许更贴切一些,那是父亲刚查出胃部肿瘤之时,晴天霹雳慌乱了我们的手脚,不愿相信,不能接受,不知所措,适逢自然恩典养生营在绵阳开班,姐姐打电话给我:“先疗愈心理,打通关系,再医治病痛,不管结果怎么样,余生愿父亲可重生提高生活质量”我早已泪目,放下一切,订票奔去汇合,同行还有妈妈、大姐、哥哥,到达高遵文化中心时,事情发生了变故,哥哥说他不知情,是姐姐们把他骗来的,接站沿途和传销一样,拒绝签到入内,然后我们就在路边上演了家庭辩论赛,最终谁都不能说服谁,我和大姐去寻求班主任帮助的空隙,哥哥已经找到出租车并给司机付了钱,他是有多么的急切要离开。

那是我第一次见贵民老师,当然也只见过那么一次,但我总感觉我们一定还会再见面,我和大姐向贵民老师道出缘由,那是得知父亲生病后我第一次在人前流泪,其实得知父亲生病后很多次我都想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抑,但眼泪和语言从未同时到来,或许是因为语言不足以述说眼泪的承重,或许内心深处这份痛是不愿意示人的,但和贵民老师交流时泪随声下,也许这就叫缘分,也许这是能量场的感召。

贵民老师和哥哥交流无果,安慰我们说缘分未到,并帮我们申请了退费,二姐说退费是绝无仅有的,从未听闻。我也因此重新对平台有了认识,不能退费合情合理,毕竟是我们违约在先,但会落了哥哥话柄,包装再华美不过还是为了钱,意料之外的全额退费,和预期全然不同,不尽对平台充满好奇与向往。

这次参加“自然恩典”的线上课程,缘于姐姐的推荐。父亲病故后两个姐姐坚信父亲到了好的地方,为父亲超度祈福,偶梦父亲皆吉祥喜悦,但我一直都走不出来,一念起一定会梦到父亲,依旧是病榻之中,纠缠俗事之间,大姐说我执念太深,我反省梦是心之相,两个姐姐心灵干净梦中父亲喜乐,我可能还是污浊了,需要滋养心灵,于是姐姐们推荐我学习。

那天沈老师加我入班,我惊讶到了,浙大毕业的年轻男班主任,学历、年龄、性别全出乎我的意料,忽然对课程充满了期待,课程内容和观点或多或少的都有耳闻,但神奇的地方在于这里学习的不只是方法,更多的是心灵和态度。

这么说会不会觉得太玄乎了?是的,我之前也这么认为,入班第一天课前签到,我就打了“签到”二字,沈老师小窗我要统一格式,我问到:“非要听话照做吗?我最不喜刷屏”,沈老师回我“能量场”,我照做了,心里却觉得真扯。姐姐课前打过预防针给我:不要抗拒,听话照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虽然初始觉得群里的赞美和刷屏有点假,作业还是不能按规定时间提交,但我还是认真的,持续的去完成了。

真的很神奇,当我和孩子说出他在我心中的样子时,他的眼睛里神采奕奕,我能看到有亮光被点燃了,之后每日重复确认,我发现好多以前需要我去催我强硬要求的事情现在他肯主动去做了。那天看到林亦露老师总结的“孩子不用教,全凭德感召”时觉得很有道理,到底妙在哪里却说不出来,但就在昨晚,当我洗澡出来时,孩子正在给奶奶能量朗读,我惊住了,我从未主动教过他,我一直觉得他才幼儿园大班不认字,长篇幅不适合教他,孩子看到我害羞了,说他只会背一小段,我给他竖了大拇指,心里满心欢喜。

也是昨天,下班回家后补当日的能量朗读,读着读着不知为何因,我泪流满面,几度哽咽,读不流畅,生活中认识我的人都觉得我是比较刚强的,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少时曾多次和自己说眼泪最是无用之物,但在父亲离开后,我曾讨厌自己可以控制情绪和眼泪,情感压抑到自己抓狂。

当我读能量朗读流下眼泪,我知道我自己也在不觉间发生了改变,我的心正在柔软,正在恢复找回自己的初心。

感谢自然恩典,我是一切的因,我改变了一切都会随之而变,期待疫情过后的线下课程,迫不及待的想跟家人在一起精进。

入班第一晚课程里若说特别之处便在于之前的学习寻求的是方法,而在这里的学习更走心,大概类似于催熟的苹果和自然熟苹果的区别,本质和内涵不同。

分享几点:

1、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

2、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    价值不在瓶子,而是瓶子里的内容;

3、念头是开关,一开是光明,一关是黑暗;

4、担心是一种诅咒,信心是一种无形的护佑;

5、持续不断的努力才有效果,如同烧开水,持续烧才可以到达100度°,每次烧到70度°叫停,永远等不到水开。

感恩的真正意义

读经:诗50:14:你们要以感谢为祭献与神,又要向至高者还你的愿。

证道:今天我和弟兄姊妹分享的题目是“感恩的真正意义”。

每年的十一月,神就带领我们平安地进入到感恩月。不管是十一月份的感恩月,还是十二月份的圣诞月,只要进入到这两个月份,我们会从教会的各种安排上得到很多的看见。这些看见让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思考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那就是自己和神建立关系的程度。基督徒无论信主的时间长短,都必须和神建立一个直接的热线联系。

如果说,尽管你信主,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这种信似有似无,那就说明你没有跟神建立直接的关系,说明你祷告的操练还非常地不够。很多人信主多年还是会说这样一句话:“哎哟,我不会祷告,我都是求人给我祷告。”如果你都不会祷告,那么你信的又是谁呢?如果你总在人的圈子里转,你怎么样从神那里直接得到他给你的永远的生命呢? 所以,在感恩月里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和神建立了关系没有?建立到什么程度?我们怎样保持这种关系?今后发展这种关系的前景乐观还是不乐观?这几方面综合起来,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和神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如何理解感恩?我们是否真正有一颗感恩的心的问题,这也是确定我们和神的关系是否深刻的问题。

说到感恩,基督徒都会讲,但你的感恩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是只在赞美诗当中感恩,可是一说到自己,我没什么可感恩的呀,我现在正倒着霉呢,我正生着病呢,我正失业呢,我正婚姻不顺利呢,等等。就会觉得“我都这样了,还有什么可感恩的呢?”另外,我们在感恩当中是否带有感情呢?我们知道,人跟人如果感情深的话,我们在向对方表示感谢时有可能会热泪盈眶,会非常激动,那我们跟神呢?是不是非常冷静,非常冷漠?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说明我们跟神建立的关系还不深刻,我们的感恩只是口头上的。

事实上,感恩是需要很多实际行动的。比如我今天来教堂,克服了很多困难我才来,可能因着其他的许多事情,我原本来不了的,但是我想,我无论如何得去敬拜神,我得看我的天父去,我得跟他倾诉去,我得从那儿领他给我的东西去。如果我们是在这种非常深厚的感情里,“我用我的毅力在好好信你”,如果是这样,我们跟神的关系是正常的,是在顺利地发展着。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都应该在感恩月里仔细地思考,仔细地去考量。

每到这时候,我们就觉得语言和文字特别有限,对神的恩典也体会的非常有限。我们经常所说的恩典,其实都是特小的那部分,特别明显的那部分,特别受局限。我们往往将平安、喜乐、衣食无忧、有温暖的家庭、有理想的职业当成恩典。

其实,不管是平安,还是苦难,不管是我们乐意接受的,或者是我们难以忍受的,对一个基督徒来说,都是恩典。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弟兄姊妹都没有真正认识到,其实这都是神磨炼我们的功课。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靠着神,我们必须用泪水、用心血去印证这一切的恩典。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分享感恩的真实意义。我们必须把所有的恩典都算上,而不只是我们认识的那一点祝福。

我们下面从三个方面分享对神感恩的真正意义:第一方面,对世人,对那些还没有信主的同胞,我们的感恩非常有意义;第二方面,对神;第三方面,对我们自己。第一方面是对世人。有的弟兄姊妹就不明白了,怎么还有对世人的关系啊?我们感恩就是我们的事,是我们教会的事,跟那些不信主的人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我们的感恩见证神真实地存在。因为什么呢?凡是不信神的人,他不相信神的存在。我们知道,感谢必须指向活的对象,感谢是一种情感的表露,只能向那些可以接受我们感情的人抒发。

我们的神是又真又活的神,他和我们这些儿女不断有情感上的交流,我相信很多弟兄姊妹都有这样的体验。就像主耶稣说的:“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十一28)我们无数次地在神的怀抱里得到过安息,得到过温暖,他擦干过我们的眼泪,他包裹过我们的伤口,他安慰过我们孤独的心灵,他医治过我们各样的疾病,无数的基督徒有太多的见证可以说明这一点。

所以,我们的感恩是真实的,是有去有来的,是跟神不断地交流的。

感恩即表示这位凭肉眼不可见的神与我们有感情的交流,具体地证明了他真实的存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感恩对很多不信神的人来讲,是一种非常好的震撼和影响。

今天我们得恩典全凭信心,你信到哪里便得到哪里,我们对神的信心越真实,我们越敬神、爱神,就越能感动那些不认识神的同胞。就像此时此刻我们相信神就在我们中间,就在我们上面,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就在暗处察看我们每一个人。所以我们真心实意地敬拜他,以感谢为祭荣耀他。

如果你今天来到教堂,还没有真的信主,或者正在犹豫信还是不信,那么你可以从我们所有基督徒的感谢上,体验到你真的是应该好好信。如果你真的想信了,我们相信神自然会用你能体察到的方式来向你显明。这就是我们的感恩对世人的一种影响力、震撼力,并以此向他们证明我们所信的神是又真又活的神。第二,向神感恩能够见证神,能够见证神的恩典存在。我们基督徒向神感恩,证明神乐意向人施恩。这种施恩是什么呢?很多不信神的人根本就没有这种想法,没有这种体会。我们知道神给世人的恩典是什么?两大类,一种是普世的恩典,就像圣经里所说,“神爱世人”,包括每一个人。普世的恩典是对我们今生今世肉身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一切的供应,不管是空气还是水,一切属物质的,生存必备的,神都丰丰富富地赐给我们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同时告诉我们这些恩典不是主要的。

主耶稣说:“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约六27)。这句话引出了神的第二个大恩典,一个特殊的恩典,主耶稣要给世人的是那存到永生的食物,也就是能救人灵魂的永生之道,也就是我们的这本圣经,留在世上为了见证神,而且在圣经里,神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永生的路。

世上虽然有很多施舍、救济、行善、救命的好事,但这都不属于救赎之恩,救赎之恩是神所独有的,只有全能慈爱的神能为人预备灵魂的救恩,使罪人能够因信成为他的儿女。有时我自己祷告的时候也会想:就凭我们这种人,要啥没啥,还自高自大,短视健忘,怎么配作神的儿女呢可是神偏偏不丢弃我们,给我们铺了一条——只要信他,他就救赎你的路。

所以我们这些受恩的人,也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向世人证明从神那儿得到恩典的真实体验,并能正确地叙述出;同时表达内心的感激,向施恩的神承认他的能力和权威。这是我们不同于世人的,世人所屈服的是现实的权势和利益,只有认识真神的人,才能够勇敢地依靠神的恩典,成就神托付的使命,以此来荣耀神,不是荣耀我们自己。我们信神,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有多明白,而是神的拣选.每一个人能信神都是一个神迹,如果不是神拣选了你,你不可能真的信神。所以向世人表示我们对神的感恩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我们这样满心地感谢神,那么我们就应该不断地向神表露我们的真心实意,谢谢他向我们施恩。诗50:8-15节:“我并不因你的祭物责备你,你的燔祭常在我面前。我不从你家中取公牛,也不从你圈内取山羊。因为树林中的百兽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山中的飞鸟,我都知道;野地的走兽也都属我。我若是饥饿,我不用告诉你,因为世界和其中所充满的都是我的。我岂吃公牛的肉呢我岂喝山羊的血呢?你们要以感谢为祭献与神,又要向至高者还你的愿,并要在患难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荣耀我。”

这些经文告诉我们,神指责以色列人,指责他们献祭是有物无心,他们按照常例以牛羊为祭,但没有感谢的心。他们把献祭当成了例行公事,然后任意地毁谤弟兄,又与盗贼同伙,和行*的人有份,他们用献祭的仪式掩盖自己的罪行。到了时候,就上会堂里献去了,一会儿牛啊,一会儿羊啊,一会儿鸽子啊,一会儿鹌鹑啊,可生活中该怎样行还怎样行(参:诗五十18-20)。

今天的基督徒也用奉献、口头的感恩来掩盖灵性上的失败。我们的一切原本都是神的,是神所赐给我们的,然后我们又献给神,我们有什么可夸口的呢?我们有什么不是神给的呢?没有!关键是我们是为自己信神,还是为神而信神。我们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献给神,才是神真正要的,神真正要的是我们这些儿女。

有的时候我会想:神啊,你那么全德全能,你直接造一个天国,把我们接过去就好了。对神来说,这容易不容易?当然容易!神说有就有,命立就立,但是这天国好造,谁配进去呀?难道只有神和天使在里面吗?不是,因为神创造的极致,就是我们这些带着这一口气的活人,所以,我们这些人必须符合神的旨意,必须成为他的儿女,才能进到他的国里去。 我们应该好好服侍神,把我们自己献给神,而且我们要向神表示我们是甘心乐意地服侍他。有很多人服侍的目的是为什么?“你可别审判我,我害怕你,我害怕下到地狱,我就想去天国”,这不叫心甘情愿,这也不是跟谁有感情,这是在惧怕当中。爱里头没有惧怕,我们的爱应该是甘心情愿的。

真正的感谢是出自于内心的,因主的爱激励我们甘心情愿地感谢,并且感恩不尽,并在生活中作美好的见证,把从神那里领受来的大爱向世人分发成各样的小爱。我们基督徒应该跟世人分别为圣,不应该觉得这个人讨厌,那个人不可爱。我们就是得去爱那些我们看着不可爱的人,我们还要爱那些恨我们的人,这样我们才和世人有区别。如果我们只爱那些可爱的人,我们跟世人就没什么两样。基督徒应该是一个活水的源泉,有进有出,我们是领受者,也是施与者,这样才是神拣选我们每一个弟兄姊妹的真正意图。

神让我们知道,我们分发出神的小爱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不是用这些东西去换取神的好处。我们在信仰上经常有投机心理,想从神那里换取一些好处,说“神,你看我替你做了吧?你看我去了吧,探访了吧?你看我爱那些穷人了吧?你可得更爱我啊,你可得记得我啊。”就像是跟神签合同,甲方、乙方,你干什么什么,我才给你干什么什么,这样的话是神不喜悦的。 第三方面,我们感恩不是为了索取。

圣经说“又要向至高者还你的愿”(诗50:14)。乞求的人总是盼望从神那儿有所得着;但是感谢的人则是准备对神有所献上。当儿女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那是没有长大的儿女,而那些知道应该给父母的,才真正是长大了,懂事了。

神是否必须不断地有好处给人,才能换取人的敬爱和朝拜呢?不是。神喜欢给人恩典是出于神的慈爱,但人若是因为蒙神的赐福才敬爱他,那么这种敬爱不是纯真的,而是交换式的。因为你对我好,所以我爱你,这样的爱不纯真,也不能荣耀神。因为神本身的美善就足以使人心甘情愿,不断地把敬爱、称颂和感谢随时献给他,而不是因为要从神那儿得到什么。所以凡是以感谢献上为祭的,就是荣耀神。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神的恩赐,如果哪个人说自己没有恩赐,别人都有,就他没有,那他是在亵渎神。你可能不真正了解属于你的恩赐,那么你要好好地祷告,好好地默想,好好地服侍神。很多人在苦难当中进了教会,神帮助他度过了难关,一切平安喜乐了,蒙神赐福了,他的信,随之也没了,得了好处以后就走了,远离神了。等到再受罪了,再有苦难了,苦着一张脸又来了。 还有一种情形是,来的时候特别喜乐,特别平安,信了主以后有苦难了,于是就不信了,“哦,我信你半天,合着你还给我苦难啊?”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神稍微把功课加深一点,加高一点,他就受不了了,永远希望在祝福中,永远希望要好处,永远要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一部分,跟神下定单,“主啊,你给我什么什么。”“主啊,你要帮我什么什么。”谁是谁的主啊?不是我们顺服神,而是给神派活,一旦神没有帮助自己达到目的,遇到困难了,就埋怨神,远离神,摔倒,不是没辙又回来了,就是永远不回来了。

我们应该知道,神用各种各样的境况打磨我们,就像一件陶瓷物品,匠人在做这件陶器的时候,他先要修理陶瓷坯子的各个方面,最后还要放到窑里去高温加热,才能把它烧成一件精美的瓷器。我们经常会在被烧热的时候,“哎哟,难受死了,受不了,不成了”,赶紧跳出来,嘣铛铛,碎了,不成材料了。

所以,作为一个基督徒,感恩应该是付出,我们应该向神表示,我们对神在一切上顺服,不但顺服神所安排的遭遇,还要以神的安排为满足。埋怨则表示不接受神的安排,还把任何遭遇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挫折的责任都推给神。不找自己的责任,不找环境的责任,这一切全是神安排的。神允许我们的人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境遇,为了使万事互相效力,叫我们受益。但是常埋怨神的人,则该受益的时候反招亏损,本来神要用这件事叫他得益,叫他得很多很多灵里面的造就,他恰恰在这个时候悖逆,远离神。

常常感恩的人,是常从好的方面去思考神的心,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你都能在这件事情上找出神的美意来,因而在各种逆境中仍能受益而且长进。弟兄姊妹,我自己就有很多这样的见证,越是在逆境的时候,越是祸事当头的时候,越是藏着神非常大的祝福。这时你千万别软弱,千万别跌倒,千万别远离神,这就是你蒙福的门槛到了,你要靠着神。

我举个小例子,可能有不少人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丢钱包。不管你的钱包里有多少钱,大家都认为丢钱包很倒霉,“我今天出去太不顺了,把钱包丢了,这小偷真可恶。”所以小偷被抓住以后,都是上来就挨打,人人都恨他,先臭揍他一顿再说,因为好多人都丢过钱包,但是都没有抓到过小偷,所以这恨都记在心里头。

有一位姊妹说她自己在信主以后,看待这件样的事,和世人不一样。有一天早上起来应该晨祷,可那天起来晚了点,要抓紧去办一件事情,于是她就想:今天这件事挺容易的,不和神说了,赶紧去吧,要不然一祷告又耽误半天时间。然后她匆匆忙忙就走了,结果在路上把钱包给丢了,回来以后就祷告,向神认罪,早晨没有好好祷告,丢钱包肯定是神的管教。基督徒很容易这样去思考。

但是有一位神学家也丢钱包了,人家怎么想呢?人家得到多大的益处?他认为:我丢了钱包。第一,是别人偷我的钱包,不是我偷别人的钱包,感谢主!我只不过是丢钱包的人,不是小偷;第二,幸亏大部分的钱存在银行了,钱包里的是少数。真感谢神!第三,虽然丢了钱,但小偷没有伤我,偷的时候没有捅我一刀,没有打我几拳,只不过是把钱包偷走了,感谢神!第四,我丢的钱或者可以帮助别人解决点燃眉之急,可能这钱搁在我这儿比在他那儿用途会少点,没准儿在他那儿用途更大;第五,偷钱包的人,也可能被圣灵感动,自己会悔改,说不定因这件事圣灵会带领他;第六,丢钱包这件事是小事,但是从这件事中我所得的教训是方方面面的。

我们看,研究神学的人,好好祷告的人,在这一件看似倒霉的事上得这么多的益处,我自己在这个神学家面前真的很惭愧,我觉得人家灵里面非常的清晰,非常有神的智慧,所以一件倒霉事在他面前就是喜乐平安,受益处的。我们恰恰是相反的,经不住一点点事,然后就软弱痛苦,忧愁烦恼。所以一个真正属灵的人,一个真正天天和神相交的人,应该有一张永远喜乐的脸,不管是在什么境遇下,他都知道神有很多美意在其中。此外,感恩还必须包括报答和奉献。虽然神的恩典不是蒙恩的罪人所能回报的,但是真正感恩的人必须报答他的恩典,人有了报恩的心就会留心寻找报答的机会,能力有大有小,但要努力去做。同时,感恩与奉献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所有的祭都是感恩的具体表示。

我们知道,祭只能献给神,没有任何人可以接受别人的祭。只有又真又活的神配受人的奉献。我们所说的奉献包括时间、金钱、才能、体力等各方面,其实这些不都是神真正要的祭,神所要的是忧伤、痛悔的心,是乐意献上自己的祭,我们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神,一切属于自己的,我们当然也必须愿意给神。

神告诉我们,以感谢为祭就是荣耀他,也就等于告诉我们,常存感恩的心生活,就是讨神喜悦的生活;常存报答神的心,必使我们满足于神已经给我们的恩典,而使我们更有能力,更有力量,胜过现世的困境,并得到喜乐。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分享,如果在座的弟兄姊妹,有在困苦当中的,肯定有劲了,站起来了,高兴了,从我们的困苦当中找到神赐给我们的恩典。凡求神喜悦而献上感谢为祭的,必蒙神悦纳而大大地有所长进。让我们全体弟兄姊妹,在感恩月之际,更加地感谢和赞美神。让我们从心里由衷地感谢神,阿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36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