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尹东柱的诗(要翻译成汉语的)

求尹东柱的诗(要翻译成汉语的),第1张

忏悔录

尹东柱

在生了绿锈的铜镜中

留有我的脸面

到底是哪一个王朝的遗物

竟是如此耻辱。

我要把我的忏悔录缩写在一行里

——满二十四年一个月

是期盼了何样乐趣而活过来的?

在明天还是后天或者哪一个高兴的日子

我应该再写另一行忏悔录。

——那时候那样年纪轻轻

为何作了那般害臊的告白?

在每一个夜晚把我的镜子

要用手掌用脚掌擦擦看

于是镜中便显现

在哪一块陨石底下踽踽而去的

哀伤的人的背影。

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四日

这两句诗句都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句诗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反映了他不同的心境和追求。

第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杜甫对天下寒士的关心和同情,他希望能够为这些人提供庇护和温暖,让他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强调了杜甫的胸怀天下,关注社会民生,体现了他仁爱和慷慨的品质。

而第二句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则是表达了杜甫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观,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陷入了绝境,无法自拔。但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决心和信念,即使自己的命运再糟糕,也不会放弃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和坚持。

因此,这两句诗体现了杜甫不同的心境和追求。第一句诗表达了他对天下百姓的关切和爱心,是他的仁爱和慷慨的体现;而第二句诗则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观,同时也有他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定追求和坚持。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的开始,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一方面,反动当局绝对不允许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节操和尊严;另一方面,他们又千方百计诱惑受难者以尊严的丧失换取行动的开阔空间随后的“爬出来呵,给你自由”这廖廖八个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骄狂、阴险、狰狞的嘴脸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从来就不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自由”士可杀不可辱,这早已是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们律已的法则“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诗人高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自由诚可贵,然而,失去了尊严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旧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远是畜牲自由的精灵被隔绝在法西斯的高墙之外,受难的人们时时渴求着自由的温存,却无法与之结合牢狱从来就不是梦幻情调的温床,阴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现实弱者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骨气将在这里彻底消融,强者的凛然正气却可以在这里得到张扬“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结尾,慷慨而悲壮

对于自由的信徒,革命的斗士,死亡并不是什么骇人的东西他们明白,在被囚的那一刻,他们已与死亡比邻而居志士的被囚,对很多人来说,这便可能是他们整个抗争生涯的最后阶段他们无惧于死亡,甚至乐于把这视为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辉煌叶挺高歌“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便大有此种意味实际上,在他们选择成为自由斗士的开始,他们便已领悟到这选择与死亡之间存有割不断的脐带“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也可看作是自由的斗士在思考自己最后的行程时向世人豪迈的告白事实也正如诗人自己所预言的,叶挺将军逝世后,他的英名彪炳史册,永垂不朽

郭沫若在《叶挺将军的诗》一文中曾如此评价叶挺将军的《囚歌》:“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叶挺将军的这首诗,曾被谱上乐曲,与文天祥的《正气歌》一起,被囚禁在这所法西斯集中营中的志士们所咏唱,维持着他们作为人的不可摧折的尊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6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