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寒食》古诗翻译及注释如下:
原文:
寒食江村路(1),风花高下飞(2)。
汀烟轻冉冉(3),竹日静晖晖(4)。
田父要皆去(5),邻家闹不违(6)。
地偏相识尽(7),鸡犬亦忘归(8)。
译文:
寒食节这天我走在江村路上,满眼的花絮随风高低飘舞。
汀洲上的轻烟冉冉而起,竹叶上的阳光明媚夺目。
对于老农邀请,我都欣然前往。对于邻家的馈赠,我也不推辞他们的好意。
江村地处僻远,寥寥几户人家都已熟识,连鸡和狗都忘了回到自家门口。
注释:
(1)江村:水边村子。路:一作“树”,一作“落”。
(2)风花:风中落花。高下飞:上下纷飞。
(3)汀(tīng)烟:水边雾气。汀,水边平地。冉冉:渐渐飘升。
(4)晖晖:晴明的样子。
(5)田父(fǔ):老农。一作“田舍”。要(yāo):同“邀”,邀约。
(6)闹:一作“问”,馈赠。不违:不推辞。
(7)偏:僻远。相识尽:全都熟识。
(8)忘归:一作“忘机”。
《寒食》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虽为“寒食”,却没有从正面表述寒食本身,而是描写江村寒食时节的景物和风情,从而表达了诗人与田父邻家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以及诗人对农民们的真挚纯朴的感情。这是作品立意高的地方,写得情致妙肖,入化传神,具有一种朴素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此诗前两联写景,首联写得较为概括,颔联写得形象具体。这些景语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后两联由写景转入言情,颈联从正面写,尾联又从侧面予以补充和深化。这些情语中流露出诗人对于江村淳朴风情的赞美。
整首诗前一半的自然美为后一半的人情美提供了背景,反过来,人情美又使得自然美更具有实在的意义。杜甫身居于人民中间,他的思想感情也全然得到浑化,从中也足以见出诗人崇高的人格和品德。
-寒食
#三年级# 导语《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 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原文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飞花:指柳絮。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 家花园的柳枝。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四、布置作业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教案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篇四小学三年级语文《寒食》教学反思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 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本案设计做到以下两点:
1、把握课型特点,自主解读诗意。
诗情体验和感悟的基础是对诗意的准确理解。“诗词诵读”课型特点是以诵读为主,提倡在诵读中领悟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结合文后注释,在自主感悟和同学的讨论中去整体感受诗意,不作一对一的直译,在字词的理解上不“锱铢必较”。
2、遵循年段特点,合作鉴赏诗文。
高段的诗词诵读教学,教师不应该止步于引导学生对诗情的体验和感悟,还要适当的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本课的鉴赏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情的多元解读。对《寒食》一诗,自古以来就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这是首讽刺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朽现象;有的认为这是首摹景诗,选点典型,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赞颂皇恩浩荡。既然诗的主题没有定论,教者在教学中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理解强加给学生。只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文,学习多元解读的方法即可。鉴赏关注的第二个方面是感受诗文中的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因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诗中典型形象,可以使学生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鉴赏关注的第三点是佳词妙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佳词妙句的品评中提升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寒食》的诗意是用白描手法写实,既写了长安的白昼风光,又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原文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白话文释义: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此诗的开头一句“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描写寒食节的诗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下面是关于寒食节的详细回答:
一、节日由来:
寒食节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最早是为了纪念楚国的贤臣介子推。据传介子推在楚庄王时期,因为忠诚而被赐死,他的墓地在寒食山,因此人们在寒食节会前往寒食山祭拜。
二、相关典故:
1 介子推故事:介子推是楚国的贤臣,他为了保护楚庄王,不惜牺牲自己。楚庄王曾经被晋国围困,介子推为了保护楚庄王,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杀死,煮熟后送给楚庄王吃。楚庄王非常感动,决定亲自去晋国投降,最终保住了楚国。
2 寒食山故事:寒食山是介子推的墓地,他的墓地上长满了松树。相传当时楚庄王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禁火三天,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也开始在寒食节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改吃冷食。
三、寓意:
寒食节是一个纪念忠诚和勇敢的节日,寒食节的习俗体现了对介子推的敬仰和怀念。
四、庆祝方式:
1 不生火做饭: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做饭,改吃冷食,如冷面、凉菜等。
2 踏青郊游:寒食节正值春天,天气宜人,人们会踏青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3 祭拜祖先:人们会前往寒食山或祖先墓地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4 放风筝:寒食节也是放风筝的好时机,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各种彩色风筝,享受春天的乐趣。
五、相关扩展:
寒食节与清明节有一定的关联,两个节日相隔不久,都是纪念先人的节日。在一些地方,寒食节也被称为小清明。
以下是一张寒食节的相关: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