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和大小周后之间的感情纠葛?

李煜和大小周后之间的感情纠葛?,第1张

注:以下内容基本是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来的嘞~~~ 李煜:原名‘李从嘉’ 字‘重光’。登基后 以 日以煜之昼 月以煜之夜 之意改名‘李煜’ 是南唐国主 史称李后主 在位时间‘961年~975年’。 李煜才华横溢 工书善画 能诗擅词 通音晓律 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帝! 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 本无心争权夺利 一心向往归隐生活 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 公元975年 北宋太祖赵匡胤攻占南唐首都 李煜被俘北上 成为了悲痛万分的亡国之君!因此 造就了他一首首的悲戚哀怨之词。 后公元978年七夕 据传因作《虞美人》一词 被宋太宗赵光义赐牵机药所毒毙。 周娥皇:姓‘周’ 名‘宪’ 字‘娥皇’ 是南唐宰相周宗的长女 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 史称‘大周后’ 娥皇18岁入宫 晓书史 善歌舞 精音律 尤以琵琶见长。 两人婚后恩爱无比 甜 缠绵 曾经一起合作修补了残缺不全的盛唐大曲-----《霓裳羽衣曲》 还生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 可惜幸福时光并不长 结婚十年后的一天 娥皇竟突然病倒 久治不愈。 只是 想不到 就在娥皇身处病榻 气虚体弱的时候 夫君李煜竟然受不了 同娥皇的亲生妹妹周嘉敏(即后来的小周后)发生了关系 然而 祸不单行的是 此时却又刚好恰逢娥皇次子夭折! 如此种种伤心事 让病魔缠身的娥皇顿时大受打击 不久便病故离世了。 周嘉敏:方享年28岁 南唐宰相周宗的次女 大周后周娥皇的亲妹妹 史书上无名(有一说 名周嘉敏或周薇 字女英) 是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 容貌美丽 棋艺精湛 爱好奢侈享乐。 在大周后生病时 小周后借探病之机与姐夫李煜偷情。大周后被丈夫和妹妹的双重背叛刺激的病情迅速恶化 李煜负疚万分 朝夕相伴左右 但次子之死使大周后病入膏肓 最终去世。 大周后去世四年后 李煜封周嘉敏为后 史称小周后。 被随同李煜被俘北上 在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 屡屡受赵光义的强行侵犯。 在公元978年李煜被赐死不久后 悲郁过分 不久也跟着去世。

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红颜知己

南唐后主李煜在后人脑海里留着一个鲜明印象,就是他留给了我们不少香艳、柔情、悲哀的词。他的词,确实给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伟大,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除了作为曾经的国君,还被誉为“词中之帝”。

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的成功——文学的成功,是不能忘记一个被他迷恋着的女人——周后。

周后,名娥皇,生于公元九三六年,比后主大一岁。她在文史记载中,确是个多情而贤慧的女人,因为古代帝王们,多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很少能将全部灵魂寄托在一个后妃身上的,更很少不变迁其爱情,而表现于文学的,周后之能得到一个多情帝王的专宠,且使将爱情流露于文学,当然她是一个资质佳惠,美艳多才的女子了。

据陆游《南唐书》载:她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后主父亲)赏其艺,赐以焦桐琵琶。后主作念家山,后亦作邀醉舞。二人曾重订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唐之盛传,最为大曲,后主独得其谱,乃与后变易讹谬,颇去洼,繁手新昔,清越可听。

她常弹奏后主的词调,极得后主赞美,这就是后主作词的原动力了。

李煜的初作《浣溪纱》: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把迷恋周后的情感,深宫香艳的情形,全部写托出来。请读他的《一斛珠》: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种香闺韵事,儿女柔情,真赤裸裸地写了出来。“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多烂漫,多么娇柔的儿女姿态,以现代眼光看,固然不足为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那就够奇特的了。

周后的多情,感动了后主的词笔,后主的词笔,介绍了多情的周后给千古瞻仰,文学是环境的产物,是情感的交流,在这里完全得到印证了。

人生总没有不散之筵席,不幸的事总要有一天降临到最欢乐的人们身边的。当后主二十八岁那年,周后生病了。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如侍父母之痴。然而,周后终被秋风吹去了,其时,后主哀苦骨立,杖而后起,亦如其丧考妣,且将投井以殉,赖救之获免。又自制诔词数千言,皆极酸楚。

对后主来说,真是天大的不幸,后来将她葬于懿陵,谥号昭惠,从下面词中,可以看到后主那时的心情。请看下面这首: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这首词表达了后主对周后深挚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后主自失了他的爱妻,这种痛苦,这种刺激,已深种在他底心灵深处,把他从温柔沉醉的大国,拖到悲哀凄惨的境域里来,于是他的词也从“烂嚼红茸”而转变为“为谁和泪倚栏杆”、“秋风多……夜长人奈何”的凄惨调子,以后家破国亡,更给他许多词的材料。

周后生前能使后主做香艳的词,死后又影响后主做感伤悲切的词,这种功绩,是后人应该感谢她的。

自古文人与美人,是结着不解缘的;几多伟大文艺作品,都是以香草美人为题材,为背景的。《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和“金陵十二副钗”都是绝代佳人。

的确,美人的魔力,足以感应文人的心灵,而使之写出血和泪的文学来。后主不会做皇帝,而无意中做了词中之帝,被后世推崇在一切帝王们之上,谁说这不是周后的力量呢?

从去世当天还是出殡那天算起一百天,是百天祭日

当然是出殡了,只有出殡了以后才能举行祭日 出殡是丧俗中的大礼,也称“发引”。在老天津卫人眼里,看这家阔不阔,儿女孝不孝以及社会地位高低,看出殡的规模便可知道。人们把出殡的隆重与否不仅看成是死者的衰荣,也看作是生者的显赫。 出殡前一天夜里,全家及挚友守灵不睡,谓之“伴宿”。从停灵到出殡的时间各家不同,一般依财力而定。最长的停灵于“七七”即49天后下葬;贫穷市民人家,入殓后就就择日清晨抬往坟地下葬,叫“起五更抬”。 出殡时间有早、晚两种。早殡在上午10点以前,目的是省钱;晚殡则在10点以后,要招待亲朋,摆设酒席饭菜,因此开销较大,一般能晾杠的家庭都出晚殡。出殡时间由阴阳生择定,出殡前一小时(通常在午时)要由武官主持祭门仪式,既请与自家有交谊且官职显赫有影响的武官站在茶房铺好的红地毯上,在门外大声吆喝一番,并在马路上朝门上看,放铁炮(后改鞭炮)6响祭门。此时,僧、道诵经,吹鼓手也随之在阴阳生指挥下奏乐,孝子跪于门里过道儿烧一张门神纸。武官祭门的目的是请门神爷放鬼魂出去,否则棺材动不了,鬼也出不去。武官祭门与文官点主一样受尊重,死者家属也要派专人用车接送,事毕同样送去一桌酒席致谢。 起灵前,要将棺木的材头钉钉死,钉时,孝子要喊“躲钉”。死者家人要用扫帚、细布等轻扫、轻拭棺材,谓之“扫材土”,这时茶房要让全家人高喊“留财”取谐音之吉,以祈求死者把财产、财运留传给后人。 起灵时要放鞭炮,死者次子将架在棺材下的凳子踹翻,并用柴禾棒将事先备好的一小陶碟击碎,名曰“摔牢盆”(现今是将瓷碗摔碎,越碎越好)。留在家里的亲友,把贴在宅门口的门报儿撕下。 民国以前,大出殡讲究八大抬,即诰封亭(民国以后取消,成为七大抬)、铭旌、影亭、官轿、花亭、灯亭、灵亭(或家庙)、香炉。另有4张桌子,即香兽桌、朝服桌、古玩桌、鲜花桌,以及香谱、雪柳等各种执事一应俱全。这些均在赁货铺租赁。 出殡时抬棺及各仪仗执事之人,是在杠房雇佣的。棺木上绑有大旗杆,外罩绣有花、鱼、云罗、伞盖等图案的棺罩。杠夫有8人、16人、32人、64人之分别。64人者称“六十四杠”。仪仗多是白底蓝黑图案,杠夫穿绿底圆点衣服,戴绿色高帽。 出殡序列十分严格,不能错位。通常由茶房安排。出殡队伍最前面是8杆红色旗,4面龙头铜锣,4把遮阳红伞,4把绿扇、金瓜、钺斧,朝天蹬、八大抬、四大桌,鹤童虎判和顶盔挂甲面目狰狞的2个开路鬼——方相、方弼兄弟的扎彩(其一手持三节棍、一手高擎七节鞭)、雪柳(雪柳的多少也看丧家主人花钱多少而定,有的可达标1百多棵)。执事后棺轿前为宾客,同辈按岁数大小排列,年长者居前。最初,以重孙、孙、大孝子、二孝子等顺序排列,后来,长子扛魂幡引导在前,次子等孝男、孙辈持哭丧棒依次向后排列。用一块白布,一端系于杠前,一端由大孝子牵于肩,诸孝子依次摞布在肩,随杠哭泣而行,谓之“扫灵”。哭丧棒的制作也有讲究,丧父用竹子为杖,取父之节在外;丧母则要用梧桐木为杖,取母之节在内。其后为棺轿。女眷们则要坐在棺后的车轿上,一路嚎陶大哭。这时长媳要抱定一陶罐,亦称“匣食罐”,内放饭菜,下葬时由孝男放置死者头前。若长子先其父亡故,长孙(津俗谓之“承重孙”)则要顶替其父扛幡引导于前,其叔父辈排列其后,抱罐者也是长孙媳妇。最后面是僧、道、尼唪经队伍,一组被称为“一棚”,棚越多越隆重,越显示丧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大部分棚经都是丧家出资雇佣的,也有亲朋赠送的。 还有些显贵豪门,出大殡时,为炫耀豪富权势,请来军乐队,一路吹打,与僧、道念经相伴。同时,还请当时的军政权贵、在野名人,写来许多匾额,与亲友所送挽联、诔词、挽诗和横匾一并用数座五彩亭抬着,完全成为宣传本家权势的场面。 殡仪队伍路过城门或桥梁时,要撒纸钱,谓之“撒路钱”。目的是打点孤魂野鬼,不要难为死者,使其能尽早到达“乐土”。殡仪队伍在中途的一定地点要停下来,因要抬棺到墓地光靠64名杠夫是不够的,必须中途轮换著抬,这样就得需要128人,一般人家都置办不起。所以,一旦走出城区就将各种仪仗、执事、棚经以及亲友及其女眷一并打发回去,只留直系孝男孝女,也叫“落蒇儿”。棺材或装车拉着或改用小杠抬着直至坟地,俗称“送葬下洼”,本主牌用官轿抬回,谓之回灵。棺到墓地,须用木钉将材身和材盖封牢,称之“下材钉”。下钉前,先由孝子举斧,象征性地在材上敲几下,并喊“爸(或娘)‘留财’”。 下葬 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挖穴深埋,填土后堆成坟头,叫“下葬”。穴位由阴阳生按照“五行”、“八卦”、“三元”、“四象”的方位派人刨好坟坑,内铺黄缎子,安放由香斗抱来的福寿果,四角各置一钱,撒五谷杂粮,其中黑豆较多,据说可以驱邪。棺材入土后,孝子把幡插在坟头上,插3下,拨3下,这样后辈可升官发财;另一种是棺材埋地下,上面四周扎苇把,外面随形培士,叫“浮厝”,这种方式只限于一些客死天津者,为便于以后迁回原籍,所以棺材大都较薄、较轻;材头探出很短,称为“行棺”。 下葬后,一般都要在坟前立一长方形石质墓碑,碑文男女有别,若死者为父亲则写“先考×××府君之墓”或“先严×××府君之墓”;若死者为母亲则写“先妣×门×氏太夫人之墓”。墓碑的碑阳书写格式与铭旌、本主牌相同。碑阳上刻龙纹,中间为“流芳千古”、“名垂千古”等。碑阴写法不一,有刻“生卒年月日”,亦有刻行述者,即把生平、功德、为人、事迹写成传记。 下葬后,要在坟前将纸钱、扎彩一并焚烧,每人都咬一口随身带来的小馒头,再吐到坟地里,差不多一个时辰后,就可离开坟地回家了。这时须将所穿孝服撕开一个口子,意为“活口”,以取吉利。进家门时要迈火盆,跨板凳,并在口中含块冰糖,这些都是防止把外面的晦气、鬼魂带回到家中。进家门后,大家还要争相抢吃小馒头和在坟前供过的供品,认为吃供果可长寿。孝男孝女们将白孝服脱下,换上灰色的。晚间要请僧、道诵经、烧纸并在灵位前上香添祭品。 民国初期,男人丧偶后若不想续弦者,为妻送殡时则要身穿素服,头戴礼帽,手拿平身杖。娘家人见到姑爷这身装束,定会马上替孩子给姑爷磕头,意思是谢姑爷,并含孩子以后有福,不会受后娘虐待了。 圆坟 是一种祭奠形式。在葬后3日举行,家属都要到坟前行圆坟礼,为坟培土。还要烧纸钱、上供品,并由死者孙子、孙女(童男童女)绕坟正转3圈,反转3圈,谓之“开门”。人们认为开门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叙述衷肠,死者也可接到晚辈们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钱、食物等,在阴间生活富足,不愁钱花。 圆坟后,丧礼基本结束。但在葬后三七、五七、七七、六十日时均设祭。五七时,必须由孝子亲手焚烧纸糊的彩人。据说以此可减轻死者生前罪过。六十日焚烧纸糊的船轿,传说可使死者的灵魂渡过混河。除此,在死者的诞日、祭日(一周年不得去上坟)和清明节等,晚辈再到坟前祭奠。其它祭祖活动几乎都在家中之灵牌儿前进行。 老人死后,民权通行棺木土葬,丧葬习俗因死者年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少亡者除富豪人家备在棺木外,一般不备棺木;中年死亡者其礼仪也较简单。礼仪较繁者属老丧。老人死亡后,要经过置办棺木,制做寿衣、入殓、报庙、守灵、报丧、戴孝、吊唁、出殡、追祭、圆坟等程式,还要过一七、五七、百天、周年、二年、三年等祭日。建国后,国家提倡火葬,丧事从俭,但旧俗扰存。本县回族葬俗按伊斯兰教规规定,死者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戏,须速葬,薄葬。停尸不得超过三天,不陪葬衣物,一律土葬。殡葬之前,要“砌墓”,置办“经匣”。殡葬之日,由阿訇主持殡葬仪式,诵经超度。尔后子侄把,“榻布”放在架子上,亲朋随着送行,女子一般不送葬。丧葬期间,死者家属不设宴待客,远道亲朋,以便饭待之。死者殡葬后七天、四十天、百天、周年、二十年、四十年为祭莫日,俗称“做日子”。祭日请阿訇诵经缅怀死者,本地俗称“走坟”。

请问烧周年是从去世当天算还是从出殡那天算?

从去世当天计算。头七减一,三五七则可不减(这个因地方习俗不同而变化) 周年走去世时一年后。

祭日是死的那天还是出殡的那天

祭日是死去的那天,不是出殡的那天

去世百天怎么算!是从去世当天算吗?

去世当天算

2016阴历2月16日去世,到那天算是老人一百天

从去世那天算起,头七,五七都是这样算的。百日之内三餐要供饭。应该接农历算,再说当时出殡时有阴阳先生问问他,这个东西信就有不信就无,顺其自然。

老人去世一期?(七)?是哪个期(七)字。老人百天是算一百零一天还是一百天。

七是数字的“七”,过去以七为一轮回或者是一周,具体说法忘了,烧百天的说法可能根据地域差异说法也不同,最好去问下你们那里的老人

阳历2月5日算起一百天是哪天

把今年阳历2月初五算作第一天的话,第一百天是阴历6-4 星期一 农历 四月十五

人去世一百天是当天烧还是提前烧

这个感觉是不好的,不过你实在是没有办法,也只能是这样的,我们国家一二千年来都是这样下来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烧头七是按去世那天还是出殡那天?

去世那天

去世一百天,怎么算

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按传统的说法,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事实上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些地方,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后,儿孙为表示哀悼’,直系子孙、媳妇,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谢孝日。葬后三日为“祭坟”,七日为“小期”,二十一天为“三期”(也称“三七”),三十五天为“五期”,四十九天为“断七”。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坟祭奠。期年为周年。三年过了才换下孝衣。所谓守孝三年,至此了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98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