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一是在意境上超凡脱俗。
凡是对联都是要表达某种情感或寓意,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个要求,就是情感表达的是否打动人心;寓意表达的是否引人入胜。我觉得对联也可以这样说:联生于情,情成于联,没有情哪来的联。如果对联达到了以联示情、以情动人的境地,就可以说这副对联的创作是成功的。“雪过三冬春有信”就明示了严酷的冬天即将离去,温暖的春天就要到来。示意了人的境遇再如何凄惨,但总会有阳光明媚的日子,告诉人们不要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应该看得光明和希望。“风来二月柳含烟”则告诉我们早春二月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了,可以想象柳林在朦胧的烟雾笼罩中一片生机盎然,寓意着万象复苏,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了。
二是在平仄上合乎格律。
古人的对联都是有平仄要求的(参看笔者《楹联出、对联格率要求简介》),七言联的平仄是: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变格)
注释:
平:-
仄:/
可平可仄:+
那么我们按照这个要求来解析一下,这副对联应该是第一种形式。
雪 过 三 冬 春 有 信
/ / - - - / / (实际平仄)
+ / + - - / / (要求平仄)
风 来 二 月 柳 含 烟
- - / / / - - (实际平仄)
+ - + / / - - (要求平仄)
也就是说,该联非常合乎格律。
三是在对仗上严谨工整。
我们也来分析一下该联的词性组成。
雪 过 三 冬 春 有 信
(名词)(动词) (数词)(名、量词)(名词)(动词)(名词)
风 来 二 月 柳 含 烟
(名词)(动词) (数词) (名、量词)(名词)(动词)(名词)
可以看出,对仗也非常工整,真是名动相对,词义相符(相反也可)。
所以可以这样说,该联不失为一副佳联。
对联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对联包括春联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表达了感恩祖先、祝福未来的美好情感。
再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是教师家庭贴的春联。这种体现各自特点的春联,更突出了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忠诚敬业的精神。
先从景物的描写来看:秋霜过雁多:是说明秋冬交界时大雁已经多数离去了,雁是思乡之意很明显的说明作者思乡心情。本来夜月就很凄凉忽而又有鸟啼声声,更衬托出作者心中悲凉欲绝。我想声律启蒙的作者也是把这些经典意象组对方便人们在诗词方面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