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维和情绪

人的思维和情绪,第1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内有各种生物钟,并有各自的循环周期。如智力生物钟为33天一循环,情绪生物钟为28天一循环,体力生物钟为23天一循环等。所以人有时感觉情绪波动和心情烦躁是很正常的。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生物节律,但可以通过调节缓解不良情绪,缩短情绪波动的时间,减少心情烦躁带来的不良影响。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心理暗示法: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之分。心情不佳时,如果对自己采取消极暗示,只会“雪上加霜”,更加烦躁;这时应该对自己采取积极暗示,告诫自己这是正常现象,乌云终会散尽,同时多回想一些以前经历过的美好情景和值得自豪的事情,就能缓解心理压力。人们常说的“阿Q精神胜利法”,从心理学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应该说这种方法在特定时期和场合是很有实际效果的。 2目标转移法:如果你因为某件事或某个人而感觉心情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就不要强迫自己做事。这时不妨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写写日记,或者读一两篇美文。你可千万别以为这是浪费时间,实际上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你的情绪会很快得到缓解和放松,才能更好地做自己该做和想做的事。 3思想交流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同他人交流的欲望和需要。有些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事,不愿意把心里的苦恼、委屈和悲伤说出来,这样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加重自己的烦躁,久而久之还可能产生心理障碍。正确的做法是找一位知心朋友交流、谈心,也可以上网找一位网友聊天,或者对着家里的某一件物品说话,倾诉自己的心事,以起到逐渐消除烦躁的效果。 4运动释放法:如果说前面三种方法是“精神疗法”,那么这种方法就是一种“物质疗法”——通过消耗体能来达到消除烦躁的目的。心情烦躁时,可以到操场跑上几圈,打一场球,活动一下筋骨,或者对着远方吼上几声,高歌一曲,让自己全身放松。这些做法经实践证明很见效,也正好印证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其情绪反应密切相关。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并非由事件所引起,而是由个体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即思维决定情绪。

举个例子,一个自卑的人和一个自信的人某一次在和经理打招呼后,经理都没有反应就过去了。这时候,自卑的人往往会变得心情不好,因为他惯性悲观看待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他消极的解读别人的行为,他会认为经理是因为对他有意见,觉得他不好才不搭理他的;相反,自信的人则不会过多的情绪,不会放在心上,因为他会认为也许经理有事,也许是没看到,总之他的思维方式不会让他立马产生过多的消极的想法。

情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狭义的情绪是指比较低级的、生物性的,与满足欲望直接相关的一种态度和体验。情绪对正常精神活动恰似一幅画的背景,它无时无刻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情绪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中医的喜、怒、忧、思、悲、恐、惊。

(2)儒家的喜、怒、哀、惧、爱、恶、欲。

(3)西方心理学的分类:喜悦、愤怒、悲哀、恐惧。在精神病的情况下,它的变化往往是病态的重要标志。情绪剧烈改变往往是致病的原因,而通过情绪调节又往往是治疗的手段。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爱、憎等不同的体验,都是情感的表现,情感活动可以通过病人的面部表情、言语、声调、姿态、动作以及内心体验表现出来。正常人的情感反应是与外界刺激或思维活动相配合,如听到好消息,想到愉快的事,就表现出高兴和喜爱的体验,流露出喜悦的表情,并且可以发笑,相反遇到或想到伤心的事,人们则产生悲哀和痛苦的体验,流露出忧愁的表情或哭泣。外界刺激的强度愈大,情感反应也就愈强烈,正常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的这三方面是统一、互相协调配合。

“思维”,不是指你的思想的内容,而是指思想的原理。从一个人的思维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失败、成功、快乐、悲惨之间的联系。知道自己的思维、创造自己的感觉体验的人往往能不断战胜困难、发展良好。而把自己的感觉体验归因于外界(如他们的客户、老板、竞争者、钱或家庭生活)的人往往不能克服逆境。

所有人是由内而外地形成他们的知觉。我们的思维产生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感受产生了我们的情绪。如果人们没有看到这种动力作用,那么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把情绪附加到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情况中。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刚进医院的住院医生不喜欢她的上司,那么她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默默忍受,要么换家医院。为什么呢?她认为是她的上司破坏了她在医院的体验。但如果她能够认识到她的这种不满意是由自身的想法所产生的,而非她的上司,那么她往后还会发现许多其他的选择。换种说法,知道你的感觉来源于你的想法而非你的环境,能够触发你的自由意志,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任何令人不安的生活情景。

所以,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你的思维是随机的、中性的和可变的。看起来你的思维似乎与你的环境有关,你的想法——每个人的想法——都非常需要去掌握。

事实上,你越是理解思维这方面的原理,就越不会把你的思维和感受与难以控制的生活事件联系起来(结果你的生活会变得卓越)。 如果你越是不理解,就越容易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外部相关(结果则导致生活的混乱)。

明白是自己的思维产生了对事物的观点,使人们不容易受到任何外力的影响。 那么,任何表现难题或困境的解决方案都可以追溯到之前揭示的范式:人们生活在自己思维的感觉中,而不是所处环境(他们的上司或罚球)的感觉中。这就是说在你周遭的世界里永远找不到心情低落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只有在你内部才能找到答案。

理解思维的原理能够让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当这个新的、令人惊讶的观点开始在你的脑海里滚动(温柔地,我希望),你可能会发现以下三个与思维有关的提醒是有帮助的。这会让你不再因自己的困境而指责生活,并引导你进入本能,让生活自然地运作:你永远不会感觉到你的环境。你总是在感觉到的想法,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如何,你的想法总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身处一个情境,某些时候让你感到困扰,而过一会儿就好了。 你的负面想法是无辜的——并且无害——除非你将它们变成某些必须回避、处理或修正的方面。

只管去做!如果你不顾自己的想法只管往前,你的思维模式会对某些思想进行自我清理。即将到来的无论是何种生活,道路都将变得明晰起来。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但是很少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种现象,看似我们明白,其实并没有掌握其深意。因为这些道理并没有改变我们的行为。那么懂与不懂,还要什么区别呢?

比如,吸烟有害健康,熬夜伤肝,不吃早餐伤脾胃,诸如此类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得从生物神经系统进化说起。

我们常常谈起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这都是基于人的行为现象做的分别。根本原因是大脑的情感反射系统与思维反射系统,作用人的先后顺序不同。

在生物神经系统进化的过程中,先是有“应激系统”的神经出现,这一点在低等生物当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向日葵追随太阳,含羞草受刺激会收缩叶子,这都是比较宏观的应激反应。更多是微观的应激反应。

但是只有“应激系统”还是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之后的生物就进化出了“情绪系统”,这一点在高级的哺乳动物当中普遍存在。比如,狗猫,遇到危险,会迅速的逃跑,或者进入战斗状态。对危险的感知,主要是环境给带来的情绪反应。

但是只有“情绪系统”还是无法适应环境。这在更高级的动物当中进化出来了“思维系统”,比如人类。

在人类身上,这三种系统是并存的。分别处在不同的维度上面。触碰到开水壶,会迅速的躲避,这是“应激系统”在起作用;感知到危险,只要是不确定的事情,就会躲避隐藏自己,这是“情绪系统”在其作用;能用并且制造出复杂工具,这是“思维系统”的产物。

理清这些系统,就知道我们的大脑主要有两种系统“情绪系统”与“思维系统”。面对各种现象,首先会是“情绪系统”做出反应。由于“情绪系统”进化的比较早,其对人的行为的主导性要优先于“思维系统”。这就产生了很多麻烦,比如随口说话,随意的评价人与事,金融交易中随性的买卖,听声就是雷,见风就是雨。等等,诸如此类现象。我们明知这样不好,可下一次面临这样的环境,还是做出这样的选择。所谓屡教不改,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如何破解这种现象,让“思维系统”主导我们的人呢?此刻就要用“思维系统”了。

首先要冷静的看待出现的现象,不急于做出选择。不让“情绪系统”先影响我们的行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处事要冷静。冷静之后,让就得用“思维系统”逐步分析这种现象。这样就能客观的看到的一个世界。

对“道理”的学习也是如此。不能只停留在“情绪系统”上面,还要深入的考究其中的逻辑。比如我开篇所说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我们都觉得其有道理,但是在交易选择上面,却总是有“畏高情绪”。或者看了篇报告,而去做空。而不是用“思维系统”所判断的这是上涨走势。

人面对未知的自然环境,“情绪系统”或许还能起点正面作用。但是在人类社会内部生活中,这种系统往往起是负面作用。因为,每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本质差别的。既然大家都没差别,此维度上面的碰撞,只会产生矛盾。

人与人根本的差别,就是“思维系统”的差别。最近看了一个讲“学习观”的视频。深受启发。比如,“信息不等于知识”“记忆不等于学习”“学习是在大脑构建分析体系,而不是储存信息”。能超越“情绪系统”,用“思维系统”指导行为,已经超越大部分人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思维系统”的深浅的问题了。“思维系统”内部建设,就需要学习,需要大量的学习构建认知体系。这个过程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学习是很辛苦的活动。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再看“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句话。这句话与“马太效应”是同样的意思。这反应的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道德经中讲“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资本市场上更只会有“锦上添花”,不会有“雪中送炭”。只有更广泛的认识,我们才能克服畏高的情绪,才能克服面临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从而成为“理性人”。

这取决于个人的情感状态和价值观。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反应。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会让人感到心情不好:

1 负面情绪:当思维中充满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沮丧等时,心情就会变得不好。

2 自我怀疑:当思维中充满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负面想法时,会让人感到心情不好。

3 不满足的需求:当思维中充满不满足的需求,如渴望爱情、物质、成就等时,会让人感到心情不好。

4 对他人的不满:当思维中充满对他人的不满、不信任、不满足等情绪时,会让人感到心情不好。

因此,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和价值观,学会调节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12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