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袭人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中袭人的性格特征,第1张

先说晴雯的死。是谁在王夫人面前告秘,说了晴雯平时的所作所为、处世风格,继而让王夫人心生反感,是袭人吗?绝对不是。王夫人第一次听到“晴雯”这个名字是从“王善保家的”口里,是在晴雯被撵出大观园前不久,当时王夫人的第一反应是:“谁是晴雯?”,如果平时袭人经常在王夫人面前打晴雯的小报告,王夫人会连晴雯是谁也不知道吗?

再者,从文本可以看出,袭人绝对是书中数一数二的人际关系专家。贾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主子奴才对袭人平时的为人处事是认可的。“贾母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王夫人一口一个‘我的儿’,并且含着眼泪说:‘你们哪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还有薛姨妈对袭人的评价、王熙凤与袭人的交谈等处都可以看出,袭人所得到的尊重和认可,是发自大家内心的——袭人不象是表里不一、口蜜腹剑的小人,绝对不象。

第三,袭人对晴雯的一贯态度是友好和包容的。当晴雯因摔坏扇坠和宝玉吵架、骂出袭人最至命的隐私——“就连你们背地里鬼鬼崇崇干的那些事,也别当我不知道”时,袭人的反应也不过是淡淡地回应:“你是在脑我?还是在脑二爷?”,而不是红头涨脸,急于还击。脂批有云“晴有林风,袭乃钗副”,袭人对晴雯的包容,就如同宝钗对黛玉一样,是充满豁达和大度的。

第四,晴雯的存在不会对袭人的人生理想构成威胁和妨碍,袭人没有背地里对晴雯使绊子、除之而后快的必要。

再用反证法:如果袭人是导至晴雯之死的罪魁祸首,按照曹雪芹的写作特点,这么重大的事件,之前一定设有多处伏笔,可这样的伏笔,我们能找到吗?哪怕是一丝一毫?完全找不到。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说:晴雯的死和袭人没有任何关系。否则的话,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曹雪芹塑造的这个形象太失败了!

至于晴雯将死之际,宝玉扯出海棠花枯萎的征兆、并提起孔子、岳飞、扬太真、王昭君的类似情形时,袭人说道:“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她纵然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就比出这么些正经人来,要比也应先来比我。想是我要死了。”——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所谓袭人的“罪证”。我反复阅读了此处上下文,在我看来,这不过是袭人在当时“语境”中一句并不过份的气话,正是她和顺柔弱的性格中透着的一丝刚强而已。

再来说说袭人人生理想的问题——给宝玉作妾,这有什么可耻吗?袭人对宝玉的爱是真诚的,她不仅仅是对宝玉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而且还以自己有限的见识为宝玉的前途着想——“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情切切良霄花解语”、“贤袭人娇嗔箴宝玉”等处都把袭人对宝玉的爱写得淋漓尽致。对于出生贫寒,又没有多少文化的袭人来说,在那样一个时代和环境里,给她真心爱着的宝玉作妾,无论从现实考虑,还是在精神上,都是袭人最好的人生出路和归宿。人难道不应该为了自己可以看得见的幸福奋斗吗?这难道有什么可耻,应该受怎样的批判、嘲笑和讽刺吗?

总而言之,我眼中的袭人,是个真真正正的好姑娘。她的温柔和顺,她的至善至贤,都是与生俱来、天然去雕饰的——没有任何后天刻意的成份。袭人绝对是个美女,曹公用“似桂如兰”来形容她的气质,连妙玉这样超出凡、脱尽俗得有些离经叛道的绝世美女,曹公对她的描述也不过是“气质美如兰”,袭人比妙玉还多出一个“桂”来。“桂”和“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形容“气质美女”的最高比喻,可见袭人虽然生得比晴雯略差些,也绝对是个大美女。再有,袭人是典型的“不知书却达理”的人——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懂得所有为人处事的道理,能与所有的人都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连和人拌嘴都不会,还得请麝月帮忙。这样的人,如今不太少见了吗?瞧瞧现在常见的那些爱慕虚荣的做作的女大学生吧——恰恰相反,知书却不一定就达理。

我想,“袭人”如果有生活原型的话,一定是一个在曹雪芹身边生活过多年且和他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女子。曹公对袭人最终的命运安排也是充满祝福的。和书中其他粉黛裙钗的结局相比,袭人的结局还是相对不错的——嫁给一个和宝玉有很多类似之处的花样男子蒋玉菡。虽然蒋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戏子,但既然能得到宝玉的赏识和认可,想必也是一个懂得怜香惜玉的好男人。我们有理由相信,袭人会和蒋玉菡相濡以沫地、相对幸福地度过余生——祝福袭人!

第五回薄命司又副册中

花袭人的判词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个优伶指的是琪官蒋玉菡。二十八回有回前批语说:

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琪官的茜香罗巧合转给了袭人,是才子佳人由小物而遂终身的典型。袭人在八十回原稿中,与贾宝玉的关系很亲密,王夫人看中其稳重和顺,几乎已经定了将会给宝玉作妾,嫁蒋玉菡当然不会是袭人自愿。第二十回有一条批语说:

闲闲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在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敝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从此话。可见袭人出嫁虽去实未去也。

袭人出嫁说“好歹留着麝月”,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当时宝玉留了麝月但没有留袭人。二十一回有一条批语说:

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脂批说宝玉有“情急之毒”,也就是说他在情感问题上可能表现出别人“莫忍为”的刻毒。所以才会离弃了袭卿辈。

那么,贾宝玉之所以弃袭人,由着她嫁人,是不是袭人之过呢?正如吴世昌先生分析的那样,袭人喜欢背地里偷袭别人呢?不是。读过全稿的脂砚斋说“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又说宝玉有“情极之毒”,可见袭人之去,只是宝玉的原因。倘若袭人真是暗地使坏的“哈巴狗”,他不可能骗过脂砚斋,让脂砚斋为她说好话,说宝玉“不应如此弃”她。二十一回回目“贤袭人娇嗔箴宝玉”的“贤”字后面,又有三个字的批语说“当得起”。假如袭人在八十回后成了反面派,脂砚斋应不会说她当得起“贤”的评价。可见作者与脂砚斋对袭人的评价上没有分歧,“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是实话,并非是用来反讽她德行的。

红楼梦》中很多事情的发生,作者都是写明了前因后果的。《红楼梦》二十一回‘宝玉在黛玉房中梳洗’这件事发生的两天之前,袭人特地以赎身为由,苦口婆心地劝过宝玉一席话。

袭人当时的那席话中藏着私心,也因为袭人有私心,所以她会才以‘宝玉在黛玉房中梳洗’这件为由,伙同麝月故意冷落宝玉,好让宝玉能收敛自己的行为。

袭人的私心是什么?

在《红楼梦》十九回,袭人回家后得知母亲和哥哥要为她赎身,她非常不情愿。但是不情愿归不情愿,袭人想要长长久久留在贾府,就得为自己找个护身符。所以,探亲回来的袭人,特地以赎身为由试探宝玉是否对自己真心。袭人经过试探发现宝玉对自己确实情真意切,于是她趁着宝玉浓情蜜意之时,特地劝谏了宝玉。

袭人劝谏宝玉的事情看起来很多,实际就两件事,第一件事:袭人希望宝玉不管爱不爱读书,都要作出爱读书的样子来。第二件事:袭人希望宝玉“百事检点些,不任意任情”,这其中包括不要胡说乱道,不要毁僧谤道,不要摆弄胭脂水粉,自然也包括不要和姊妹们相处起来没分寸。

贾府的姊妹们,只有宝钗和黛玉是外客,其他的都是宝玉的亲人。所以,袭人所说的“百事检点些,不任意任情”重点是指宝玉和黛玉相处不要失分寸。因而在《红楼梦》二十一回,看到宝玉在黛玉房中梳洗过了的袭人,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宝玉房中。当宝钗向袭人问话时,她人说了如下的话:

 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从袭人上面的话,我们就可以将前后文串联起来,即:袭人当初劝宝玉的话中的“百事检点些,不任意任情”的重点,就是指宝玉和黛玉相处要检点,不要失了分寸礼节,这就是袭人的私心所在

袭人希望宝玉和姊妹们相处不要失了分寸礼节,真的是为宝玉好吗?

黛玉和宝玉当初可是“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的,湘云之所以能帮宝玉梳头,也是正是因为她小时候和宝玉同在贾母处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

所以,对黛玉和湘云来说,宝玉同她们一起梳洗,不过是出于从小彼此亲密相处的兄妹情分,并无他意。可这在袭人看来,相当的失分寸礼节,因为袭人希望宝玉和黛玉相处,能保持一定的距离。

为何说袭人希望宝玉和黛玉保持距离?宝玉在黛玉房中梳洗,袭人生气的原因自然不关湘云的事,因为湘云不在贾府常住,而且宝玉对湘云没有特殊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袭人看到宝玉在黛玉房中梳洗后,对宝玉发脾气时,说了如下的话:

袭人冷笑道:“我那里敢动气!只是从今以后别再进这屋子了。横竖有人服侍你,再别来支使我。我仍旧还服侍老太太去。”

所以,袭人的话中的“横竖有人服侍你”自然是指宝玉在黛玉房中梳洗有紫鹃等服侍的。袭人心里自然是抱怨宝玉既然那么喜欢让紫鹃等服侍,那自己就还回去服侍贾母的好。

袭人看起来事事替宝玉着想,但实际上是以“为宝玉好”为由,处处替自己在谋划。所以,在得知宝玉对自己情真意切之后的袭人,继而开始想办法左右宝玉对黛玉的情感。

因为对于袭人自己而言,她更希望将来的宝二奶奶是宝钗,而不是黛玉。这一点可以从后文中袭人向王夫人进言和留宝钗在宝玉房中绣肚兜这两件事看出来。

前脚向王夫人说着‘男女之分’的袭人,后脚让宝钗坐在午睡的宝玉床边绣肚兜

《红楼梦》二十一回的袭人,因宝玉在黛玉房中梳洗这件事耿耿于怀,继而和麝月一同故意冷落宝玉,袭人给出的理由是“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而在《红楼梦》三十四回,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时,又说了如下的话:

“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

可是前脚刚向王夫人冠冕堂皇的说了一大堆因‘男女之分’的袭人,结果没过几天,把自己对王夫人说的“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的话扔到了爪哇国去了。

大中午的,袭人不仅把宝钗独自留在了午睡的宝玉床边,而且还让宝钗绣起宝玉的肚兜来,可见袭人向王夫人进言,依然妨的还是黛玉,不是宝钗

不然,给宝玉绣肚兜这种事情,别说宝钗这样一个客居的表姐不能做,就是探春这样的亲妹妹,也只能给宝玉做鞋,断不能给宝玉绣肚兜。肚兜这种贴身之物,岂能随便给人看给人绣?

结语:所以综合以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宝玉在黛玉房中梳洗这件事之所以让袭人生气,并不是因为袭人所谓的‘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而是袭人试探清楚宝玉对自己的真心后,开始想办法以己之力左右宝玉对黛玉的情感,因为以袭人的私心而言,她希望将来的宝二奶奶是宝钗,而不是黛玉。

贾宝玉作为“怡红公子”,作者很多关于女儿形象的塑造,都会借诸宝玉之口来吐露,或借宝玉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贾宝玉对于几个跟他有情感牵扯的女子,其感情也是不一样的。

对袭人,更多的是一种依赖

袭人和宝玉是姐弟恋,加之宝玉天性中本就带着一种“痴”,因此他的性子里还保留着许多童真的东西。而袭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精神上,都能让他产生依赖。

生活中,袭人可以说把贾宝玉照顾得无微不至。小到服侍他的吃、喝、拉、撒,大到怡红院的管理,都是由袭人完成。几乎宝玉所有贴身的事都是由袭人在做,比如每晚睡前将他的“通灵宝玉”取下,比较他去上学时为他打点衣服、手炉等。要放到现代,袭人绝对是最体贴的生活助理。

贾宝玉解决生理需求的对象。贾宝玉游过太虚幻境,通了人事之后,便与袭人初试了云雨情,这也是贾府的规矩,在男孩们成年后,会放屋里人来教导人事。

对晴雯,宝玉没有太多爱,更多的是一种宠

晴雯身上几乎有着那个时代做妾的所有条件:出身不高,容貌姣好,还有一技之长——女红。虽然她性子有些尖锐,但是这也恰恰是宝玉喜欢她的地方。对诸多男人而言,对正妻的要求是温柔大方,娴静懂事;而对于妾,他们则没有那么要求。相反,如果妾室不时吃醋,不时使小性子,他们反而觉得是种情趣。

因此,贾宝玉宠着晴雯,尽管有时候晴雯有些以下犯上,但贾宝玉大多数时候都会包容着她。于他而言,晴雯就像是那只他每天回来会逗一逗的鹦鹉,就像是他喜欢了多年的玉佩,既然合自己的眼缘,合自己的心意,他当然会好好待她。

对黛玉,是一种知己的爱,是灵魂伴侣的爱

大观园中姐妹不少,丫头更多,于贾宝玉而言,林黛玉却是唯一的。他们都是同一种人,不屑于是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喜欢红尘俗世的人情往来,他们一起长大,一起看《西厢记》《牡丹亭》。

她懂他的欢喜,所以从不劝他走科举路,搞仕途经济;他懂她的骄傲,所以就算是钟情于她,也只是屡屡试探、暗示,从不肯轻易冒犯。

于贾宝玉而言,林黛玉是他爱情的唯一归宿,是不可替代的。袭人说她老子要接她家去,宝玉就难过、流泪;晴雯死后,贾宝玉也心痛、难过,还为她作诔文。但紫鹃说林姑娘要回姑苏去了,贾宝玉就情迷心窍,“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掐他也不知道疼了“。

钟子期因病亡故后,伯牙便断琴绝弦,世间再无高山流水;林黛玉香消玉殒后,贾宝玉便也不再留在这个没有她的红尘里。

“袭人”一词,在古代文学中,通常指袭击并抢走女子的行为。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丫鬟名为袭人,她的名字来源于故事中一个被劫持的女孩名字,与其实际经历没有关系,只是被作为一个字形音律的形式命名的。在《红楼梦》中,袭人是林黛玉的贴身丫鬟,相信很多读者都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贤惠、聪明、懂事的女孩子,完美地承担了丫鬟这个角色。她是书中的一位小人物,但在林黛玉的心中却十分重要。她在书中扮演着丫鬟、知己、妹妹甚至是林黛玉的替身的角色,很好地体现了书中丫鬟的特点和女性的情感世界。总体上说,“袭人”这个词既有历史的含义,同时也与《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息息相关,象征着古代女性的地位与情感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红楼梦》中,“袭人”这个名字的造型也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用心。袭人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几乎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她体现了女性的聪明才智和强烈的情感,也让人感受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扮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也因此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它描写了一个封建社会家族的崛起和衰落过程,以及人性的弱点和悲欢离合。小说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但是小说的成书经历了辗转反复的过程,最终由高鹗整理而成。

《红楼梦》中集中表现了各色人物之间的人性和情感,塑造了一批的自成一家的人物形象。其中,固执、骄傲、多情的贾宝玉,为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另外还有另一个主角林黛玉,她精细、敏锐的心灵,使她成为主角中一个不寻常的人物。《红楼梦》以其自成一家的艺术造成、深远的文化意义和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而成为世界经典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15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