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英雄事迹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第1张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通用8篇)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啊片商人交出啊片,并将没收啊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啊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我精心为你整理了林则徐的英雄事迹,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 篇1

 清朝名臣林则徐,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的成长与父亲林宾日的家教很有关,无论林则徐做官到哪里,在他的房间总是挂着父亲亲笔题写的对联:

 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这副对联,之后成了林家的家训,不仅仅林则徐的儿孙铭记不忘,而且林家的儿女亲家子弟也视作传家宝,摹仿誊写悬挂于中堂之上。林则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至其父已衰败,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林父因家境贫寒,中途放下举业,做了私塾先生,半饥半寒,将就度日。林则徐出生后,林父寄厚望于他,历尽艰辛,发誓要将儿子培养成人。

 林则徐刚满四岁,林父就开始实施启蒙教育,每一天上私塾课,便带上儿子入塾识字读书。尽管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但却十分注意施教方法,从不压抑孩子的天性,总是让儿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淘气,林父从不打骂,在授完课后,让孩子放任地玩耍一阵,然后把儿子抱在膝上,一字一句地教他诵读文章和诗词。至七岁时,林则徐已经能熟练地背诵许多文章和诗词,而且明白不少道理。于是林父便开始教他写文章。当时有人劝林父不要这样早教林则徐作文,林父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由于林父耐心教诲,循循善诱,林则徐的智力得到开发,很快便以童年擅文名于乡里,被人们视为“神童”。

 事实上,林则徐的智力得到较早开发,是林父教育方法适当的结果。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回忆:“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讲授义理时注意以具体可见的事情来举例说明,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点燃孩子的智慧,这样智力自然日增。

 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和耐心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办法。但是,这不等于对孩子教育不严加约束。林父要求孩子读书要刻苦勤奋,规定每一天读书到深夜,而且寒暑不怠懈。每一天夜晚,林父让儿子在一盏小油灯下,由他亲自督促辅导学习。家中他人亦在灯下忙碌做事。据林则徐回忆:“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父子勤读,母女苦织,清苦家庭的勤劳家风,对林则徐的道德品质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林家生活十分清贫,平时难保温饱,每到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顿素炒豆腐。尽管如此,林父即使典当衣物,也要保证儿子学习。一年春夏,青黄不接,林父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借给了人家,自家人却饿着肚子,就是这样,林父母挖回野菜让儿子充饥后仍不放松他的学习。

 由于林父很有学问,加上教导有方,在地方上颇有声望。正在林家度日如年的困境中,当地的一个富豪恶霸来到林家,要以高于他人数倍的聘金,请林父上他家坐馆教书。林父一来疾恶如仇,二来不愿抛下儿子,让儿子荒疏学业,遂坚决辞却。与此同时,他教育儿子要学习古人的德操,越是艰难困苦,越要磨炼意志,越要坚定信念,越要正直做人。

 林则徐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知识学问根基扎实,德行高洁,从小立下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并养成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20岁那年,他乡试中举。然而命运多舛,初次入京会试落榜,他回乡后仍不改匡时济世的凌云之志,勤学不辍。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再试举进士,入翰林。由此开始他的政治生涯。他曾先后在浙江、江苏、陕西、湖北、河南、河东、两江等地任地方官,颇有政绩,以至有“林青天”之誉。他在为官任上始终以国计民生为头等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拯世救民的品德写照。他一生抱定父亲对他“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的教训,用自己的知识、学问、才能和品德,为国家的兴盛和富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风范彪炳千秋。林则徐成为一代伟人,林父的家教之法亦为世人垂范。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 篇2

 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中国买卖毒品啊片他们的目的,一是掠夺中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於他们侵略。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啊片。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

 为了国家的尊严,务必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啊片。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啊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啊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啊片。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啊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 篇3

 林则徐(1785—1850)清朝官员。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嘉庆进士,入翰林院。

 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一年(1806)赴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次年应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府。十六年(1811)中进士,选庶吉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后历任编修、协修等京官,两度外放江西、云南乡试考官。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起,曾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任职,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道台迁升至巡抚。

 道光十年(1830)任湖北、河南布政使,次年升任河东河道总督,其间,不辞劳苦,不避怨嫌,用心铲除弊端,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曾奉命驱逐在吴淞口外刺探情报的英国胡夏米商船,又协助两江总督陶澍,采取许多利国便民的经济改革措施。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不顾朝廷斥责,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疏浚白茆、刘河、徒阳运河等河道。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五年和十六年(1836),两署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用心推行淮北“票盐”制度。

 道光十七年(1837),升任湖广总督。当时时啊片已成为危及中国国计民生的严重弊害。十八年(1837),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严禁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着。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能够御敌之兵,且无能够充饷之银。”九月应召进京,在连续八次召见中,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

 在查禁啊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务必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抵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啊片。采取撤买办工役、封索商馆等正义措施,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烟贩的狡赖,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啊片。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啊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状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用心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七月因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啊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义律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亲赴虎门布防,督师数败英军。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十九年十二月实授两广总督。此时他已觉察英国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请令沿海各省备战。

 1840年初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因广州防守严密,遂被上攻占定海,陈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机诬陷,旋被革职。次年5月,复受命往镇海军营帮办军务,又遭谗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曾在该地屯田,兴办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1845年起,被起用为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

 1849年,因病退职返乡时英国侵略者强占福州城地筑房,他联合士绅上书闽浙总督刘韵珂,力主将侵略者驱逐出城。

 1850年,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病死于广东普宁县。赠太傅,谥文忠。

 他对沙俄蓄谋侵略中国中国的野心有所觉察,晚年曾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林则徐日记》等。林则徐不仅仅是一位热切的爱国者。他一生最光荣的业绩,是在啊片战争时期。其主要功绩在于:

 一、厉行禁烟。

 二、林则徐相信“民心可用”,用心组织群众坚决抵抗外来侵略。

 在广州,他逐渐认识到禁烟的艰巨和西方侵略势力的战争威胁,所以大力整顿海防,编练水勇,加强战备。他认为要抵御侵略,不仅仅要“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而且还应用“民”之“众”去抵“夷”之“强”。因此他敢于公开晓谕和鼓励民众“英夷兵船一进内许以人人持刀痛杀。”在他领导下,多次挫败英军的武装挑衅和进犯。即使在革职留粤期间,仍坚持与侵略者和卖国者琦善的斗争。遣戌途中,还用心研究“恢复之策”、总结抗英经验。在新疆三年,觉察到沙俄蓄谋侵略中国的野心,临终前几个月,犹大声疾呼,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林则徐忧国忧时,不仅仅反侵略的立场始终如一,而且就其对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形势认识来看,也是极有眼光的。林则徐当之无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三、主张向西方学习。

 林则徐到广州后的斗争实践,使他迅速摆脱了闭关锁国的传统偏见。他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主张。因而用心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着作,组织编译《四洲志》,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此外,在对外贸易方面,他还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确原则。总之,在当时的条件下,林则徐能“实事求是,不涉时趋”,没有“天朝大国”的虚骄,也不为千百年来视外国为“化外之民”的陈腐观念氤囿,“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就向后人昭示着林则徐不朽的历史功绩和地位。林则徐的抗英斗争是悲壮的。林则徐的精神和品格,是中华数千年文化优秀传统的体现。但林则徐的个人遭遇却是不幸的,在一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斗争中迭遭打击。这是腐败的政治和落后的经济状况下,民族的精英们往往不可避免的命运。这也是整个民族的大不幸。后人对此,能不深思!林则徐着作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林则徐集》等。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 篇4

 林则徐从小就很机灵聪明,但他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性子急,办事粗糙,经常因为这个原因做事而出些差错。他的父亲觉得如果再这样下去会养成他急躁的毛病,怕他以后做事的时候会出大错。

 有一天,父亲给林则徐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判官,因为他自己对父母非常孝敬,所以每当遇到犯人不是很孝顺的话,他就会特别严厉的判决这个犯人。话说有一天,有两个人捆着一个年轻人来到县衙,禀告这个判官说这个年轻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大逆不道,并都请求这个判官加以严惩。判官一听,火冒三丈,就喊:“给我打这个不孝子狠狠五十大板。”这位年轻人想开口申辩几句,可是嘴巴早已经被一块棉布给堵住了,一句话也无处申诉,只好硬着头皮挨了五十大板,屁股是被打得开了花。

 一会儿,有个老太婆拄着拐杖迈着小步急匆匆地走到县衙,向这个判官哭诉,说有两个盗贼偷了她家的耕牛,及时被发现,当场就被她的儿子逮住了,并把他们要押送到官府来,可是我儿子一个人不是对手,反而被那两个盗贼用绳子给捆走了,不知所踪,老妇接下来又向判官描述她儿子的长相,判官一听,心里暗想:这和刚才被捆起来的那个不孝子长相一样,该不会我判错人了吧,他忙叫手下把那两个押送那个不孝子的那两个人叫来,但他们早已经开溜了。这时,被打昏过去的那个年轻人挣扎着爬了起来,老太婆走过去仔细一瞅,是自己儿子,惊叫一声,昏倒在地,爬不起来了。

 聪明的林则徐深深体会到了父亲的这个故事的用意,从此以后,他暗暗的记住这个故事,慢慢的改掉了办事毛躁的习惯,最终成为晚清的封疆重臣,成为人们铭记的民族大英雄。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 篇5

 林则徐在广州要跟英国人打交道,当时是夏天,一次英国人请客,林则徐带着几个跟班去了。

 英国佬拿了些雪糕招待林则徐。林则徐看着这东西冒气儿,以为很烫,就嘘嘘地吹,那些英国佬笑死了。林则徐虽然知道露丑了,郁闷,却也不好意思发作。

 没过几天,林则徐请了上次的英国佬过来吃饭。林则徐这次也拿出了雪糕招待,英国佬立马开始啃了。没过两秒钟,全都叫了起来!

 原来林则徐让厨师将芋头弄成糊糊,再做成类似于雪糕的样子,热乎乎的便也冒着气儿。于是那些老外没提防这个就都中了招。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 篇6

 清道光年间的一个除夕,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刚吃过饭,夫人便埋怨他对女儿的婚事不过问。他想起自己被岳父选婿的经历,觉得可以借鉴一下。

 当年,林则徐在长乐县衙内担任文书。一日,长乐县衙接到巡抚紧急公文,速押林则徐至巡抚署。县令知道林则徐肯定是遭人陷害,他拿出二十两银子,劝其远走高飞。林则徐拒绝了县令的好意,毫不畏惧地说:“我坐得正、行得端,不怕诬告。如果这样一走了之,无罪也变有罪了。”

 被衙役押解到巡抚署后,巡抚张师诚问:“长乐县呈上的书牍,是不是都出自你手?”林则徐回答说是。张师诚大笑:“老夫见长乐县呈上的书牍字迹端正工整,从头到尾,一丝不苟。通过了解,得知出自你的手。为试一下你的胆识,特设虚文请你。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真是个人才!”于是在巡抚署委林则徐以重任,不久他成了张师诚的东床快婿。

 受到岳父择婿的启发,林则徐也想用来为女儿择婿。该以什么标准选婿呢?好学、实干、亲民是必要的,勤俭、廉洁必不可少,顾全大局、老成持重十分重要……一阵鞭炮响起来,打断了林则徐的思路,他这才想到自己该到巡抚署内看看。

 巡抚署里静悄悄的,只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林则徐推门进去,见是年轻的秀才沈葆桢,便问:“今天是除夕,你怎么还在这里?”沈葆桢毕恭毕敬地回答:“公务未毕,不敢回家。”林则徐点点头。看到案上一本未看完的介绍西洋风土的画册,林则徐沉默片刻,忽然说:“我有一份奏章,今天必须誊发,你帮我誊完再走吧。”

 直到三更时分,沈葆桢才把长达数千言的奏章誊抄完毕。林则徐看了几眼,不满地说:“字迹草率,重抄!”便把奏章丢到案上。沈葆桢本准备交差就回家了,却没想到要重抄,他一声不吭地退了出去。

 天亮时分,巡抚署的属吏纷纷前来贺岁。这时,沈葆桢才把奏章重新抄好,恭恭敬敬地交给林则徐。林则徐看看奏章,他向来宾把事情的经过介绍了一遍,说:“公务未毕不回家过年,说明他能坚守岗位;字迹端正,墨色浓淡一致,说明他性格平和;遇冤不怒,顾全大局,说明他少年持重;奏章原稿上有明显的错字,誊抄两遍,都改正过来,说明他既尊敬上级,又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久他就招沈葆桢为婿。

 沈葆桢被林则徐招为女婿后不久,考中进士,后曾任翰林编修、江西巡抚、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等职,是洋务派里以前瞻、务实、廉洁著称的好官。他和夫人林普晴也琴瑟和谐,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 篇7

 1804年秋,年仅19岁的林则徐参加福建乡试中举,春风得意。第二年,满怀信心的少年举子林则徐来到京城参加会试,没想到却名落孙山,他受到沉重打击。为了谋生,他和当年的父亲一样,当起了私塾先生。

 不久,他接受好友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的聘请,担任房永清的书记官。于是,林则徐暂时告别科场,前往厦门,做起了师爷,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由于林则徐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特别是所写文书非常严谨细致,书法功力深厚,加上好友房永清在福建官场对林则徐的宣扬,林则徐的名声很快就在官场传开了。

 后来,林则徐为了照顾家里二老,经房永清介绍,回到离家近些的长乐县县衙担任幕僚。在担任县衙幕僚期间,林则徐工作同样非常认真,深得知县大人的赞赏,两人结为忘年交。

 当时的福建巡抚张师诚,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经他提携的人才不在少数。一天,他阅读公文时,发现本省长乐县呈上的公文文书字迹端正工整,书法也颇具功力,而且从头到尾,没有一丝涂改,不禁大为赞赏。经询问,张师诚得知该文书文笔出自长乐县衙内一个叫林则徐的书生,不由暗暗点了点头。

 不久之后,长乐县衙收到一封从巡抚府传下的紧急公文,命令知县迅速把林则徐押往巡抚府衙。长乐县令见到公文后大吃一惊,又好生纳闷,因为他十分了解林则徐的为人,想林则徐不会涉及违法之事,为什么要押解呢

 县令是个厚道人,顾念友情,不忍心他遭受牢狱之灾,便悄悄找来林则徐,告诉了他公文的内容,并拿出二十两纹银,劝他连夜远走高飞。

 林则徐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汉子,一方面觉得自己心底无私,没有做任何违法犯罪的事情;一方面也不愿意连累知县大人,就拒绝了县令的好意。他毫无畏惧地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坐得正,行得端,有罪甘愿服刑,无罪一定会弄清,不能含糊了事!”于是任凭衙役押解到省里。

 在省里,林则徐坦然的神态令巡抚张师诚心中暗暗称赞。等问明长乐县的文牍果然出自他之手时,张师诚哈哈大笑道:“老夫早闻林先生之贤,特设虚文,一试你的胆识,果然是有胆有识之人!”于是林则徐被留在巡抚府委以重用。

 在张师诚的提携下,林则徐连番科场告捷。1811年春,林则徐参加会试,榜列第七十四名,复试一等,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赐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跻身官场。

林则徐的英雄事迹 篇8

 林则徐赴虎门禁烟时,一次英国领事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宴会快结束时,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是冰淇淋。那时候,冰淇淋还很罕见。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还用嘴吹了吹。

 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便趁机哄笑起来。林则徐受到侮辱,心里非常生气,但是他压住怒火,似乎毫不在意地说:“这道点心,外面像在冒热气,其实是冷冰冰的。今天,我算是上了一次当。”

 过些天,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回请上次的外国人。宴席上,一道道中国名菜令那些外国人大快朵颐,好不痛快!

 酒足饭饱之后,有个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得没话可说,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有!”林则徐吩咐道:“上甜食!”话音刚落,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兴冲冲地往嘴里送。这一下,可够那些外国人尝的了。他们“啊——啊——”地叫成一片,一个个洋相出尽,狼狈不堪。

 林则徐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家乡福建的名菜,叫槟榔芋泥。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内里却滚烫,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时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烫了喉咙!”

 外国人瞪圆了蓝眼睛,个个呆若木鸡。

;

林则徐最后的结局是在老家病逝。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

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扩展资料:

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国的殖民主义者和投机商人,纷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他们的目的,一是掠夺中国的财富,二是用毒品残害中国人的身体,便於他们侵略。

当时,很多正直的官员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坚决主张查禁鸦片。林则徐的态度最坚决。他说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

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皇帝就让他去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了广州,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

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缴,英国政府的代表义律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

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1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林则徐

清朝末期的时候,到处都是抽鸦片的中国人。因此,清朝派林则徐去广州禁烟。林则徐到了广州才发现,外国人不但在鸦片上剥削中国人,就连在一些基本的贸易上也巧取豪夺。

那时候,在对外贸易中,清朝主要是进口一些西方国家的布匹等,而出口多是瓷器茶叶等,可是这样的贸易却让当时的清朝官员吃尽了苦头。原来在与洋商的贸易中,清朝总是吃亏:洋商在运输布匹的时候,常常在途中遇到风浪,船舱就会进水,布匹浸了海水质量就会受损。

可是他们欺负清朝官员没有办法检查,每当船舱进水的时候,这些洋商就会在到达港口前停在一些隐蔽的岛屿上把那些被海水泡过的布匹晾干,这样晾干的布匹一时之间很难检查出来,因此清朝的官员只有收下这些布匹,可是这些布匹一浸水,质量就会大大下降。

而清朝出口的瓷器、茶叶等,尽管用稻草扎,可是经过海上风浪颠簸,到国外时有很多瓷器碎了,茶叶受潮了,洋商则是百般压价。

林则徐来到广州后,查处鸦片的同时看着洋商使手段使白花花的银元流入洋人的口袋,很是心痛,却又无计可施。

有一天,林则徐在船舱上偶然捡到一粒绿豆,他看着这粒绿豆,突然心生一计。他到衙门后召集洋商,宣布道:“今后,我国进口洋布,同时进口绿豆。你们装船时,必须一行布匹,一行绿豆间隔排好,船到港口时,先验舱后起货,否则布匹一律拒收。”

紧接着,林则徐又召集当地的商人宣布:“出口瓷器时,必须在瓷器空隙处也放进绿豆,否则一律不得出口。”

就在林则徐宣布完规定不久,有一批英国商人的货船靠岸了。林则徐亲自验货。他问道:“船舱可曾进水”英国商人在胸前划了个十字,说道:“靠上帝保佑,一路风平浪静,船舱没有进一滴水。”

林则徐微微一笑,下令衙役倒出绿豆,只见不少绿豆已经发芽,林则徐捡起一根绿豆芽,正色问道:“如果船舱没有进水,绿豆怎么会发芽呢”英国商人哑口无言,只能按规定接受罚款。英国商人想:中国的瓷器运出去的时候,多有破碎,到时候以牙还牙,一定能把这笔钱捞回来的。

等中国的船舶到英国港口的时候,英国商人都涌了过来,想把在中国港口的损失捞回来。可是,这些洋商失望了,瓷器保存得十分完好,没有一件破碎的。原来林则徐让人在瓷器中塞满绿豆,而且洒上清水,这样绿豆一发芽,就可以将瓷器中的空隙全部填满。如此一来,任凭多大的风浪,瓷器也安然无恙了,而且这些发芽的绿豆也可以做为饲料出售,一举两得。英国商人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 《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林则徐,字少穆,福州市人。自幼勤学,清嘉庆年间中进士,为官40余载,历经巡抚、总督等职,为政清廉,忧国忧民。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举行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当众烧毁20000多箱鸦片,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民族主权斗争的第一页。他主张抗御外来侵略,但又提倡正常对外贸易,并主持翻译英人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团结军民打败英军进攻。但由于清廷妥协求和,林则徐竟被革职充军到新疆伊犁。后起用任云贵总督,后因病辞职回籍。1850年,他奉命赴粤,在忧愤之中逝世于广东潮洲,后归葬在福州北郊马鞍村的金狮山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48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