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国语中字的,有的话麻烦发给我百度云3262395642 谢谢

最好是国语中字的,有的话麻烦发给我百度云3262395642 谢谢,第1张

   26 许兆馨 明朝福建晋江的许兆馨,是戊午年的举人。在前往拜见录取自己的老师途中,路过一座尼庵,见一少年尼姑长得很美,就用自己的势力威胁而奸污了她。第二天,突然自己咬断舌头为两截,暴然而死。

   27 铅山某人 铅山有一个人,看上了邻家的美妇,几经引诱,**不从。后来**的丈夫生病了。在一个大雷雨天,这个铅山人穿了一件带两只翅膀的花衣,**跃入邻家,举铁椎将**的丈夫杀死,然后**跃出。人们都以为**丈夫是被雷击死的。此人后来请媒人向**求婚。**因为生活困难,就嫁给了他。婚后夫妇生活得很愉快。一天**整理衣箱,发现了那件花衣,感觉非常奇怪。此人笑着讲出以前的事。**假装说笑,等他出去以后,就拿了这件衣服向官府告状。官府将这个人处以绞刑。行刑那天,雷声隆隆将他的尸体震得身首异处,四肢断裂。

   28 郭亨 江宁考生郭亨,已卯年去考试。未放榜时,其友杨生告诉他:“我近来做阴司判官,知道你该考中第五十七名。但你家中一婢女,被你强迫纳为小妾后,因为受气不过而死。她死了之后,多次来判官这里告你,你已经被天榜除名了。”郭亨起初不信。后知本房批卷老师已经推荐了,但榜上却无名,这才大生悔恨!郭亨一生忠厚,只因此事不慎,而潦倒终身。

   批按《功过格》讲:“留婢作妾,有三十种过失。”其中的道理,讲了很多。若仔细揣情酌势,会发觉,不仅仅是三十种过失,而是有无穷的过失。一般讲男女婚配,人虽贫贱,而各有所愿。强纳人为妾,已违其本愿,而最尴尬难堪的是,**配老夫,又常遭凶悍正妻的嫉恨,由此心有怨气,郁郁而死。遭此毒害的人,实为世间可怜悯者。追究源头,都是因一人不能节制*欲而导致。至于妻妾之间,互相诟骂相争,中冓之事,丑秽难掩,潜在祸患,绝非一端。所以,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不要留婢做妾,慎毋因此而造作无穷的罪孽啊!

能,连明朝时候都可以二婚。

《明律》中规定, “ 夫逃亡过三年不还者,并听经官告给执照,另行改嫁,亦不追财礼。 ” 唐宋律没有此项规定,元律在这种情况下大多命令有关部门劝告此夫,但不得断离。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夫逃亡过三年,妇女就可以改嫁,并由官府出面发放执照,保障了妇女的这一权利;而不追查财礼,又对妇女的情感损失作一定的物质补偿和心理抚慰,体现里极强烈的人文关怀。

明代中叶以后,夫丧改嫁已为一般民间妇女所认同,社会舆论也持认可的态度。在南直隶、江西、福建等省,从洪武到崇祯朝,民间社会的寡妇改嫁之风很盛行。以南直隶苏州府的吴县为例,崇祯《吴县志· 列女传》入传列女 119 人,共有 20 个寡妇在孀居期间曾经受到父母、家庭或社会要求她们改嫁再婚的压力。 在福建省,嘉靖《汀州府志》写道: “ 再醮,固薄俗之常。 ” 又说: “ 妙龄无子,再醮之举,势不免矣。 ” ( P196 )有的地方还有夫未病死时,媳妇就被聘为他人之妇的风俗。“铅山俗,妇人夫死辄嫁,有病未死,先受聘供汤药者。” ( P4393 )又如嘉靖年间,江阴胡秀妇徐氏丧夫后,先后就有乡人陈煦和富户沈泽两位男子前来纳聘、求婚。 可见,寡妇再嫁已成为民间的一种极为平常的习俗,人们对于寡妇是能够接受的。

在文学作品中,妇女改嫁现象的普遍也时有体现。在《金瓶梅》所反映的晚明社会中,出现了一股新思潮、新风气,突出表现在一部分妇女在婚姻中有了发言权。孟玉楼改嫁西门庆时和丈夫的舅舅张四进行一席唇枪舌剑地辩论,表现出她不仅有再嫁的自主权,而且她勇敢的背离传统习俗,大胆的选择自己的归宿。《金瓶梅》中潘金莲改嫁两次,最初是张大户之妾,后改嫁给武大,最后又改嫁给西门庆。孟玉楼由布商杨家改嫁西门庆,后又改嫁李衙内。李瓶儿在丈夫花子虚死后先后改嫁给蒋竹山、西门庆。仆妇改嫁者也不少,宋惠莲原是蒋聪之妻,后嫁来旺。可见女子改嫁已成习以为常的风气。

我建议湖北宜昌,那里消费不高,三峡文化有名,而且景点很多,景点不收门票,人肯定不会太多!

三峡瀑布风景优美,景区风光无限。三峡瀑布原名白果树瀑布,以飞泉闻名。沿着三峡瀑布的溪流,是一条两岸林木葱郁的大峡谷。

岭峡口风景区是中国著名的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迷人,人文遗迹遍布。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三峡的门户,奇峰怪石,幽谷幽深,景色奇特。三峡车溪景区景色自然清新,植物种类繁多,田园风光无边无际。它是第一个农民博物馆,展示了醇厚的土家族文化,有着另类的民族风情。

柴溪大峡谷是一处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的风景区。地处北纬30度,神秘之处众多,生态资源保存完好,喀斯特地貌典型,山峰陡峭,景观迷人。是当地旅游的好去处,值得推荐!

  能,连明朝时候都可以二婚。

  明律》中规定, “ 夫逃亡过三年不还者,并听经官告给执照,另行改嫁,亦不追财礼。 ” 唐宋律没有此项规定,元律在这种情况下大多命令有关部门劝告此夫,但不得断离。明朝法律明确规定夫逃亡过三年,妇女就可以改嫁,并由官府出面发放执照,保障了妇女的这一权利;而不追查财礼,又对妇女的情感损失作一定的物质补偿和心理抚慰,体现里极强烈的人文关怀。

  明代中叶以后,夫丧改嫁已为一般民间妇女所认同,社会舆论也持认可的态度。在南直隶、江西、福建等省,从洪武到崇祯朝,民间社会的寡妇改嫁之风很盛行。以南直隶苏州府的吴县为例,崇祯《吴县志· 列女传》入传列女 119 人,共有 20 个寡妇在孀居期间曾经受到父母、家庭或社会要求她们改嫁再婚的压力。 [13] 在福建省,嘉靖《汀州府志》写道: “ 再醮,固薄俗之常。 ” 又说: “ 妙龄无子,再醮之举,势不免矣。 ” [14] ( P196 )有的地方还有夫未病死时,媳妇就被聘为他人之妇的风俗。“铅山俗,妇人夫死辄嫁,有病未死,先受聘供汤药者。” [13] ( P4393 )又如嘉靖年间,江阴胡秀妇徐氏丧夫后,先后就有乡人陈煦和富户沈泽两位男子前来纳聘、求婚。 [15] ( P127 )可见,寡妇再嫁已成为民间的一种极为平常的习俗,人们对于寡妇是能够接受的。

  在文学作品中,妇女改嫁现象的普遍也时有体现。在《金瓶梅》所反映的晚明社会中,出现了一股新思潮、新风气,突出表现在一部分妇女在婚姻中有了发言权。孟玉楼改嫁西门庆时和丈夫的舅舅张四进行一席唇枪舌剑地辩论,表现出她不仅有再嫁的自主权,而且她勇敢的背离传统习俗,大胆的选择自己的归宿。《金瓶梅》中潘金莲改嫁两次,最初是张大户之妾,后改嫁给武大,最后又改嫁给西门庆。孟玉楼由布商杨家改嫁西门庆,后又改嫁李衙内。李瓶儿在丈夫花子虚死后先后改嫁给蒋竹山、西门庆。仆妇改嫁者也不少,宋惠莲原是蒋聪之妻,后嫁来旺。可见女子改嫁已成习以为常的风气。

  第三、明代妇女在实际生活中拥有一定的财产。在明朝法律中对女子的财产权规定极为苛刻,但在明代的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明代妇女改嫁时可以带走许多财产。《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王三巧被休后改嫁吴进士,原夫蒋兴哥并不阻拦。临嫁之前,“将楼上十六个箱笼,原封不动”送去,当个陪嫁。孟玉楼、李瓶儿改嫁时也带走许多财产。改嫁妇女从婆家获得财产的多寡固然与夫妇感情以及家境有关,但这一事实与上文介绍的有关法律条文相比,无疑说明了改嫁妇女财产权利的扩大。

  林则徐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林汝舟,二儿子林聪彝,三儿子林拱枢,“林汝舟这一脉人丁比较稀少,只生了一个儿子林回淑,也就是我的曾祖父”,而林回淑的长子林福祯有一个儿子林百川,林百川的长子就是林鸿汉了。林鸿汉担任了南京金陵石化职工大学教师、校长

  对于林则徐另外房室的后人,林鸿汉也如数家珍,“林则徐二儿子林聪彝的子女比较多,占了林则徐后人的约2/3”,“林则徐的女婿刘姓一族现在就在南京东井亭”……

  清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林则徐的长女林尘谭嫁进刘家。但那时,刘齐衔还未发达,仅是一介书生罢了。孤儿出生的他,家中还相当清贫。

  禁烟禁毒,国事山一样沉甸甸地搁在眼前,令林则徐气愤难平也斗志弥坚,而家事,他又怎么能甩手不管呢?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的眼角余光也看到了勤勉好学的刘家子弟刘齐衔。

  1841年,即林则徐把女儿嫁进刘家的第4年,刘齐衔果然不负所望,与他的哥哥刘齐衢一道考中进士。

  接下去,户部主事、湖北德安知府、西督粮道陕西布政使又兼按察使、浙江按察使署布政使、河南巡抚,这是后来20多年的时间里刘齐衔历任的官位。林则徐确实没看走眼,虽然国力每况愈下,末世皇朝日显衰败枯萎之象,刘齐衔仕途前程却绸缎般徐徐铺展了。

  刘家介入商界是从刘齐衔的儿子辈开始的。

  刘齐衔育有七个儿子,1890年在广州为官的大儿子刘学慰与在家的大弟刘学恂合资创办过一家糖厂,却很快就因管理不善及技术落后停办了。接着在1893年,他们又开设一家纸行,又被一场大火焚毁。

  儿子辈不行,轮到孙子辈施展才华了。

  刘崇佑,刘学恂的长子,刘齐衔的长孙,清光绪甲午科举人,后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就是从他开始,刘家接连两代人,几乎全部飘洋过海去日本、美国、德国留学。在那年那月,这样非同一般的求学经历会给刘家带来什么已经不言自明了,新知识、新思维与新的生存方式渗进刘氏家族的血液中,他们眼前一下子豁亮开阔了。

  日本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兴起“明治维新”,全力推行各个领域的变革,使小小的日本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曾留学日本的刘家子弟,目睹了邻国日日蓬勃,心底也不免痒痒了。1910年,这群穿过洋装喝过洋墨水的青年,以爷爷刘齐衔留下的银两为基础,一口气将一年前刚开办就因资金不足、设备残缺而难以为继的耀华电灯公司买下了。

  “电光刘”,现在福州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称呼了,可在当时,却几乎全城皆知。

  电铁工厂、玻璃厂、制冰厂、油厂、锯木厂、梨山煤矿公司、刘正记轮船行、天泉钱庄、数家典当行等等,刘家创办或参与投资的企业达12家之多,几年间接二连三锣鼓喧天地开张,这在当时的福州,与爆开一枚枚炸弹应该无异。

  刘齐衔的孙子中,最杰出的是刘崇佑和刘崇伦。

  刘崇佑几乎不插手家族的商业活动,他热衷于另外的事。1911年3月他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一起创办了福建私立法政学堂,那是全中国三所最早的私立法政大学之一,他任董事长,林长民任监督,即校长。但是,真正让他扬名的不是办教育,也不是当福建省谘议局副议长,而是后来所从事的律师这个职业。在日本,他学的就是法律,真心所爱的也是这个职业。仕途本来挺看好,教育也办得有模有样,突然之间,他返过身来,竟又成了名躁一时的大律师。

  有两起重大的历史事件跟他有关。

  “五四”运动爆发后,福州人抑制日货特别起劲,日本驻华大使就说过:“闽仇日最烈。”1919年11月16日,日本“敢死队”六七十人在台江用刀棍砍杀青年学生及上前劝阻的市民,进行报复,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台江事件”。很快,学生罢课、商店罢市先在福州展开,接着全国纷纷响应。周恩来那时还是天津的学生会领袖,带头游行、抵制日货,又同四位学生代表一起到直隶省公署请愿,被逮捕。学联于是聘刘崇佑为律师。周恩来出狱后,被推荐赴欧留学,刘崇佑还赠予五百元作为路费。

  第二件是1936年“七君子案”发生后,刘崇佑作为律师之一,长髯垂胸、慷慨激昂地登上了辩护席。“国家到了今天的地步,做中国人,有哪一个不要救国?救国是一种义务,也是神圣的权利。”他的话声若洪钟,每一句都咚咚作响,余音绕梁不绝。

  而刘崇伦走的路却与他大哥大相径庭。其他兄弟去留洋学的大都是法律,只有他不同,进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工程专业,刘家兴办电气公司与他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1927年,41岁的刘崇伦全盘接手了整个家族企业。行走在二三十年代福州还相当陕隘的街头,宏大的理想壮志总是令这个身材不高却眉清目秀的刘家子弟目光如炬、步履铿锵。

  然而,刘崇伦仅活了51岁。

  沈葆桢19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35岁任九江知府,41岁任江西巡抚,46岁任福建船政大臣,55岁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沈葆桢13岁时,曾就读于林则徐家中。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格外看中这个小外甥,认为他才识过人,办事认真稳重,日后必成大器,因此亲自做主,定下了自己最钟爱的二女儿林普晴与沈葆桢的婚事。

  林普晴

  林普晴是林则徐的女儿,沈葆帧的夫人、父亲、丈夫皆为清朝名臣,所以在她死后,有一幅凭吊她的挽联写道:

  为名臣女,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锦撒夫人分伟绩;

  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边图皓魄,云裳仙子证前身。

  挽联中突出了林普晴生命中最为辉煌的一件事,就是她啮血作书求援解围,所谓的,“江右佐元戎”这豪壮的一举,堪与当年张鲁生藉洗夫人张锦缴骑马执剑驰骋疆场相媲美,前后辉映,伟绩分标史册。林普晴生在名门,嫁与名臣,所作所为不愧为名门之女。说起林普晴嫁给沈葆桢,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那时沈葆帧还是个毫不起的小幕僚,幸亏林普晴的父亲林则徐慧识俊才,选中了这个“卧龙”婿,而林则徐考察未来女婿的办法,还是从他的老岳父那里学来的呢!

  林则徐的岳父是福建巡抚张师诚,平生爱才若渴。阅读公文时偶然发现,长乐县呈上的书牍字迹端严工整,从头到尾,一笔不苟不禁大为激赏;经询问,乃知长乐县衙内有个叫林则徐的书生担任文书工作,这些书牍都出自他之手。

  不久之后,长乐县衙收到一封从巡抚府传下的紧急公文,内容是速押林则徐往巡抚府。长乐县令见公文后好生纳闷,他十分了解手下林则徐的为人,不至于牵涉到违法之事,何以招至解押呢?县令是个厚道人,顾念上下之情,便悄悄找来林则徐,告诉了他公文的内容,并拿出二十两纹银,劝他连夜运走高飞。林则徐却拒绝了县令的好意,他毫无畏惧地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坐得正,行得端,有罪甘愿服刑,无罪一定会弄清,不能含糊了事!”于是任凭衙役押解到省里。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见林则徐十分坦然的神态。巡抚张师诚心中暗暗称赞。等问明长乐县的文牍果然出自其他手时,张师诚哈哈大笑道:“老夫早闻林先生之贤,特设虚文,一试你的胆识,果然是有胆有识之人!”于是林则徐被留在巡抚府委以重用,不久还成了张师诚象的东床快婿,在岳父的提挈下,林则徐连番科场告捷,成为大有作为的一代名臣。

  后来女儿到了待嫁的年龄,林则徐回想起岳父择婿之事,大受启发,也就因地制宜,用了个离奇的方法,为女儿林普晴择婿。

  那是道光年间,林则徐正担任江苏巡抚,手下有一大批各怀奇才大志的幕僚。一年除夕之夜,街头锣鼓齐鸣,爆竹连天,幕僚都回家与家人团聚去了,而唯有年轻的秀才沈葆帧仍留在署内奋笔疾书。林则徐巡视府署时见到了,上前问道:“今天除夕,幕宾都回家了,你为伺还留在这里呢?”

  见是巡抚大人幸临,沈葆桢站起身,毕恭毕敬地回答:“公务未毕,待写完再回家。”

  林则徐点了点头,沉默片刻,忽然说;“我有一折奏章,今天必须誊发,你留在这里正好,帮我誊完再走吧。”

  沈葆桢义不容辞地答应下来,林则徐回书房后不一会儿,就差人送来一份长达数千言的奏章草稿。沈葆桢刚好做完了手头的工作,又打起精神,用黄绫折本认认真真地誊写奏章。一直到三更时分,奏章才誊完,他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两遍。认为没有讹漏,就恭恭敬敬地送到林则徐的书房,井告辞归家。

  不料林则徐接过誉好的奏章大致看了一遍,脸上露出了不满严肃地说道:“字迹草率,必须重写!”把奏章丢在案几上,不再说话。

  沈葆桢不敢有违,只好一声不吭地带着奏折退回去,重新磨墨,又将奏章一字一句地重誊一遍,写得比上次更加认真。天晓时分,终于写完,持入呈阅,林则徐笑着说;“这次可以了。”

  正说着时,巡抚府的属吏纷纷前来贺岁,林则徐兴致冲冲地对各位属下说:“今日除贺岁外,诸位还应当贺我喜得佳婿!”

  “喜得佳婿?”众人从没听说过林大人已择下女婿,况且这本是家事,林大人为何如此兴奋地当众宣布呢,大家不由得面面相觑。

  见众人莫名其妙,林则徐拍着身旁沈葆帧的肩膀,颇为得意地告诉众人:“这就是我的东床快婿!”这消息不但让众人吃惊,连沈葆帧自己也惊得手足无措。原来昨夜林则徐急催着沈葆帧誊写奏章,非为公务,目的在于考察,这个年轻人,沈葆桢稳重认真,令他大为满意,所以自作主张地为爱女定下了终身大事,风格源于他的缶父大人。

  不久后,沈葆桢与林普晴拜堂成亲。林普晴自幼受到了纯正的家庭教育,是个贤淑端庄,知书达礼,颇有见识的女子,婚后,用心辅佐丈夫读书理事,大妻俩相敬如宾。道光二十七年,沈葆帧考取进士,授编修之职,后迁为御史,曾数度上书论兵事,颇重咸丰皇帝注目。这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暴发,福建、江西一带战火纷飞,鉴于沈葆桢通晓兵道,于是派为江西广信知府。

  沈葆桢带着夫人往战火连天的广信地区上任,广信府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辖有上饶、玉山、弋阳、贵溪、铅山、广丰、兴安七县府治在上饶。当时太平军己攻下金陵,正乘势向四方出击,广信府是他们的攻击目标之一。当地兵力有限,为了防止太平军的大举进攻,沈葆桢一到任就着手扩大兵力。

  正当沈葆帧到各属县募兵筹饷,只留下夫人林普晴坐镇上饶时大批的太平军蜂涌而至,试图拿下上饶城。城中无主帅,大军医头无人敢于出面指挥军队护城,许多官员竟收拾了细软,携家眷仓惶出逃。有人劝沈夫人林普晴也赶快出城避难,然后再设法与丈夫会合;林普睛却不为所动,既然丈夫托她守城她自当誓死完成使命。左右的人好心地劝道:“夫人毕竟是女流之辈,如何指挥得了部队,何况城中兵力有限,太平军很快就会破城而入的。”

  林普晴坚定地摇摇头,沉静地说:“你们可以逃命,我不能去,我决意与上饶城同在!”为了表示心意之坚,她指着院中的水井道:“倘若城破,这里就是我的安身之处。”

  幸亏平时里受父亲和丈夫的熏陶。林普晴对用兵之道也略知一二,她的性格也受父亲的影响,颇能临危不惧从容行事。她找到城中守军的头领,商议好守城之策,井毫不犹豫地打开府库,拿出所有的存粮犒军。守军在城墙上浴血奋战,林普晴则亲自率领城中妇女做饭送上城墙,军中将士深为沈夫人的义举所感动,都誓死并守城池。

  然而毕竟寡不敌众,城中的形势日渐危急。林普晴想到距上饶不远的玉山镇总兵饶廷选,他原是林则徐的旧部现,现在只有请他出兵相援,才可能解上饶之急,可是玉山镇那边同样是战事紧张,饶总兵肯冒险相救吗?为了能感动饶廷选,林普晴啮破中指,以鲜血书下一封求援信;

  贼众己陷贵溪,上饶危在旦夕,贼首纠众七万,百道进攻,氏夫葆桢,出城募兵,更赴河口筹饷,全城男妇数十万生命,存亡呼吸系于一线之间。将军营以三千众而解嘉兴之围,奇勇奇功,朝野倾服,今闻驻军玉山,近在咫尺氏噬血求援,长跽待命,生死人而肉白骨,是所望子将军者。

  求援的血书派人送出,可援军即使闻讯赶来,前后也需两天时间,对危兵来说。士气是最重要的,林普晴走上城墙,大声地鼓励守城的将士:“诸位勇士,我们的援军很快就要到了,只要我们再坚持一两天,敌军一定会被我们打垮的!”

  考虑到太平军惯用滚地龙(即挖掘地道)的战术攻城,常会令人防不胜防,林曾晴冥冥苦想,决心找出一个对付的办法。古人针对这种战术多用埋瓮听声的办法预测情况,可一时之间,上饶城中很难找出这么多合用的大瓮,如何是好?灵机一动,林曾暗终于想出一条妙策,立即下令守城将士沿城墙内侧抢挖一道濠沟,深须八尺,宽五尺,这样敌军一旦从地下攻城,势必进入濠沟,行迹暴露无余。

  再说玉山镇总兵饶廷选收到林普晴的求援血书,大为她的一片贤心所感动,当即抽出数千兵马,连夜驰向上饶增援。与此同时,在外募兵筹饷的沈葆桢也得到了上饶城受困的消息,率兵马日夜不停地赶往上饶。如此以来,三支人马里应外合,血战了七天七夜,终于解救了上饶之围。

  事后朝廷论功行赏,沈葆帧被提升为江西巡抚。虽说夫人林普晴并没得到朝廷的嘉奖,可当地军民都深深地记住了她的功劳,直到她死后,人们都称她是个智勇双全的女英雄,真不愧为名门之女。

  清朝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日(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出生,三个姐姐、二个哥哥在他满了十五岁后,就给他订了一门婚事,将他入赘湘潭湘乡隐山一户周姓人家。女方名诒端、字筠心,与左宗棠同年生。她出生於书香门第,家境宽裕,父亲周衡在已去世,母亲王太夫人知书能诗、是贤妻良母。周诒端自幼随母读书,诗词歌赋,不亚宗棠。她不仅好诗文,而且性情贤淑。结婚4年便生出四个女儿。岳母和妻子对他甚好,因周夫人体弱,虑子息不繁,于是左宗棠在二十五岁那年,又纳了妻子周氏的陪嫁侍女张氏为妾,与侍女结婚当年,妻妾为他各生一女。

  左家和胡家原是世交。胡达源,湖南益阳人,早年曾与左观澜同读书于长沙岳麓书院,二人交情很深,感情弥笃。而胡林翼与左宗棠是同年、同学,后来又兼了亲戚。他出生于嘉庆十七年六月,比左宗棠大四个月,也曾在贺熙龄门下求学。他自幼聪慧,8岁时就被陶澍看中,招为女婿。

  道光十八年(1838),左宗棠第三次赴京会试,结果又未如愿。南归途中,他绕道去南京谒见陶澍。陶澍并不以左宗棠的连连落第为意。他真诚款待,留其在总督节署中住了十多天,"日使幕友、亲故与相谈论"。一天,陶澍主动提议将他唯一的儿子(时仅五岁)陶桄,与左宗棠五岁的长女孝瑜定婚。当时,陶澍已60岁,左宗棠才27岁。左宗棠为避"攀高门"之嫌,以亲家地位、门第、名位不合而婉言谢绝。陶澍一听,爽朗地笑道:"左君不必介意,以君之才,将来名位一定高於吾人之上",仍然坚持结为亲家。左宗棠又以"年庚不合"相辞,陶澍见他固辞,便将联姻之议暂且放下,但托左日后教子。陶澍当时是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而求婚於一个会试不第的穷举人,可见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是多么器重。 由于陶夫人一再提及和老师贺熙龄的敦促,左宗棠才答应其长女孝瑜嫁给陶桄,就这样,陶澍身前提起的这门事才算定下来。

  陶澍(1779-1839),左宗棠(1812-1885年),是左宗棠湖南安化同乡前辈

  左宗棠是陶桄的老师

  陶澍的儿子陶桄娶左宗棠长女孝瑜为妻(陶桄\左孝瑜同岁)

  胡林翼(1812~1861年),与左宗棠是同年、同学,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

  周系英为何人?据《清史稿》和《清稗类钞》记载,他是湘潭县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后累次升迁,曾任山西、福建学政,兵部侍郎。因其文彩彪炳,学识渊博,深得嘉庆皇帝赏识,特命他入值南书房,是为嘉庆第三子绵恺之师。

  周系英与陶澍是儿女亲家。在福建主持学政时,对林则徐极为赞赏,并尽力提携,为林则徐从政出了不少力。其长子周克生与林则徐友善,常与林则徐论政。

  陶澍与林则徐在翰林院结识、以后又在江苏共事多年,两人志同道合,感情至深。

  林则徐的岳父是福建巡抚张师诚

  林则徐(1785~1850年)是左宗棠(1812-1885年),的前辈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

  沈葆帧的夫人林普晴是林则徐的二女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568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