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翘首以盼,计算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在不久的将来,它就能像人一样具有情感,与人进行自然、亲切和生动的智能交互。 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是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科学语言学、科学哲学以及其他基础科学(如数学、理论物理学)共同感兴趣的界面上,即理解人类的、乃至机器的智能的共同兴趣上,涌现出来的高度跨学科的新兴科学。认知科学试图依靠众多学科的共同努力,理解心智的性质,可能的话,在此基础上制造出能思维的机器。而认知心理学由于关注和研究人的心智活动,在认知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 人脑与计算机类比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它不仅研究心智活动的“软件”(即心智活动的过程,如人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而且研究心智活动的“硬件”(即心智活动的结构,如认知功能的脑定位或脑机制),提出了极富特色的理论,促进了对人类心智活动的细微剖析和准确理解,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主流方向。
信息加工系统(Information-Processing System)也被称为符号操作系统(Symbol Operation System)或物理符号系统(Physical Symbol System)。一个完整的物理符号系统具有信息的输入(Input)、输出(Output)、存储(Store)、复制(Copy)、建立符号结构(Build Symbol Structure)和条件性迁移(Conditional Transfer)六种功能。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提出,任何一个系统,如果能够表现出智能的话,就必能执行上述六种功能; 反之,任何系统如果具有这六种功能,就能表现出智能。其推论自然是: 人具有智能,人一定是个物理符号系统; 计算机是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一定能表现出智能。既然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活动。认知心理学所做的,就是试图用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中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心理现象。
心智的计算-表征理解(Computa-tional-Represent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Mind,简称CRUM)是一种对心智问题的理解方式,认为对思维最恰当的理解是将其视为心智中的表征结构以及在这些结构上进行操作的计算程序。 心智表征属于系统的内部状态,是相对于外部事件或事件的语义加以界定的,是一种形式化的符号表达式; 而所有与系统有关的语义内容,都依照深层的符号表达式及其变换的形式和符号关系结构加以规定,这是一种物理符号操作,是一种计算。表征与计算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为一定的计算总是建立在一定的表征之上,表现为对表征的某种操作和转换; 而一定的计算也总是会产生某种新的表征。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智结构和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主要由四个步骤构成,即理论、模型、程序和平台。一个认知理论首先要假定一套表征结构和一套在这些结构上进行操作的加工过程; 然后,通过与由数据结构和算法构成的计算机程序进行类比,设计一个计算模型使得这些表征结构和过程更为精确。有关表征的模糊概念可以用准确的关于数据结构的计算概念予以补充,而心理过程则可由算法来定义; 为了测试该模型,必须用一种编程语言将其在一个软件程序中实现; 最后,该程序应该可以在各种软硬件平台上运行。实际上,无论是信息加工取向对规则和搜索策略等进行的抽象的串行的分析,还是联结主义取向强调的分布式表征和平行加工,各种心智结构和信息加工过程均可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研究。理论、模型、程序、平台一起构成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构架。大量研究都遵循着这个途径,并通过实验将各个步骤贯穿起来。
情感计算: 人与计算机交互
显然,情感交流是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对象和经历的影响,而且有表情、语言、动作或身体的接触。情感计算研究试图通过不断加深对人的情感状态和机制的理解,创建一种能感知、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并能针对人的情感做出智能、灵敏、友好反应的计算系统。
作者简介:傅小兰
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的基本认知过程、信息加工动态机制、知识表征、认知绩效以及人机交互中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担任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认知工效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情感计算研究有助于提高计算机感知情境,理解人的情感和意图,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情境化是人与计算机交互研究中的新热点。在人与计算机的交互中,计算机需要捕捉关键信息,觉察人的情感变化,形成预期,进行调整,做出反应。例如,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建模(例如: 操作方式、表情特点、态度喜好、认知风格、知识背景等),以识别用户的情感状态,利用有效的线索选择合适的用户模型(例如,根据可能的用户模型主动提供相应有效信息的预期),并以适合当前类型用户的方式呈现信息(例如: 呈现方式、操作方式、与知识背景有关的决策支持等); 在对当前的操作做出即时反馈的同时,还要对情感变化背后的意图形成新的预期,并激活相应的数据库,及时主动地提供用户需要的新信息。
情感计算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技术领域。目前情感计算研究面临的挑战仍是多方面的: (1)情感信息的获取与建模,例如细致和准确的情感信息获取、描述及参数化建模,海量的情感数据资源库,多特征融合的情感计算理论模型; (2)情感识别与理解,例如多模态的情感识别和理解; (3)情感表达,例如多模态的情感表达(图像、语音、生理特征等),自然场景对生理和行为特征的影响; (4)自然和谐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的人计交互的实现,例如情感计算系统需要将大量广泛分布的数据整合,然后再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给每个用户。
情感计算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计算机通过对人类的情感进行获取、分类、识别和响应,进而帮助使用者获得高效而又亲切的感觉,并有效减轻人们使用电脑的挫败感,甚至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计算机的情感化设计能帮助我们增加使用设备的安全性,使经验人性化,使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学习的功能达到最佳化。在信息检索中,通过情感分析的概念解析功能,可以提高智能信息检索的精度和效率。
在电子商务领域,在设计购物网站和股票交易网站等时充分利用人的情感因素的作用,以改变客流量。多模式的情感交互技术能构筑更贴近人们生活的智能空间或虚拟场景,而机器人、智能玩具、游戏等产业则能构筑出更加拟人化的风格和更加逼真的场景。
你好,我认为人 类 可以赋 予AI机器 人一定程 度甚至人 类 所有的情 感,那么,人 类 的科技一定将是突 飞猛 进的发 展。
AI有了人的情感,这个世界变化越来精 彩。
现在情感计算在未来将改变传统的人机交互模式,实现人与机器的情感交互。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的范式转变,从数据科学到知识科学的范式转变,人工智能也将在未来交出一个更好的回答。
机器是否具有情感是机器人性化程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情感的研究由此而生。
很长时间以来,是否具备情感,是区分人与机器的重要标准之一。换言之,机器是否具有情感是机器人性化程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试图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情感也并不是新近的研究。
自此,情感计算这一新兴科学领域,开始进入众多信息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者的视野,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情感的序幕。
其中,语音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类总是能够通过他人的语音轻易地判断他人的情感状态。语音的情感主包括语音中所包含的语言内容,声音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显然,机器带有情感的语音将使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感觉更人性化、更温暖。
从情感计算的决策来看,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纯理性的决策过程往往并非最优解。在决策的过程中,情感的加入反而有可能帮助人们找到更优解。因此,在人工智能决策过程中,输入情感变量,或将帮助机器做出更人性化的决策。
此外,情感智能可以让机器更加智能,具有情感的机器不仅更通用、更强大、更有效,而且将更趋近于人类的价值观。在人 类科学家长期的努力下,横亘在人脑与电脑之间的“情感”鸿沟正在被跨越。
如今,随着大量统计技术模型的涌现和数据资源的累积,情感计算在应用领域的落地日臻成熟。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APP一键控制,成为更多80后、90后最新潮的科技追求。雅迪Z3在人车交互方面的科技水平,已经快速追上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步伐。
依托GPS芯片、云端服务器,用户通过手机APP就可以实现对雅迪Z3的远程实时交互,不限时间、不限距离的掌握爱车状况。据悉,雅迪Z3的APP搭载了很多新奇有趣的操作功能,除了基础层面,诸如切换动力模式、远程一键锁车开锁、非法移动远程报警、智能感应灯的设置和心情灯颜色调节等新奇智能迅速赢得了大批年轻粉丝的追捧。其中,可变心情灯更是将智能与情感相融合。用户仅需通过手机APP即可任意设置心情灯颜色,而多达1678万种氛围色彩选择,更让骑行生活充满个性化、智能化。
摘 要:远程教育的本质是教师“教”的行为与学习者“学”的行为的相对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学习者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远程教学必须进行“教”与“学”的再度整合。从远程教学系统的角度看,远程教学的核心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因此,整合的对象应该为学习材料,难点在于如何把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本文首先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整合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并着重阐述了整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远程教育 “教” “学” 整合 有效途径
远程教育概述
“Distance Education”,无论我们把它翻译成“远距离教育”,还是现在的“远程教育”,都不可避免地说明了这种教育是一种分离教育。对远程教育的定义,不管是爱尔兰学者基更,还是我国学者丁兴富,都强调了三点:一是教师与学习者的时空分离;二是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三是应用现代教育媒体。第一点表明了远程教育的特征现象;第二点表明了远程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第三点明确了学习内容的展现形式及学习交互手段。
为什么要整合
由远程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明确以下三点:
1 教师与学习者的时空分离是远程教育的特征现象,这表明教师与学习者的面对面的客观交互不复存在,因此,教师的“教”与学习者的“学”的分离才是远程教育的本质。
2 远程教育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学习者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二子核心理论)。
3 远程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更好地展现学习内容,便于学习者理解掌握,一是提供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由于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是一种时空的分离状态,因此,通过媒体的交互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只能扮演配角,辅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意义建构。
教师“教”与学习者“学”的分离,导致了远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只能以自主学习为主,这决定了远程教育必须通过某种人为的方式,采用特殊的环节或策略,使教师和学习者达到“主观交互”从而完成由“教”到“学”的过程。而媒体能给我们提供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手段,这为“教”与“学”的整合提供了可能。同时,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成功的学习者,完成由“教”到“学”的过程的转化、保证学习真正发生是远程教育系统的核心任务,所以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便成为远程教育实践的关键。
认识上的误区
1 把讲义电子化,认为讲义蕴含了教师的思想。这种认识是偏激的,因为讲义只是教师讲授的辅助材料,真正起主要作用的是教师的讲授过程,教师以讲义为依据,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离开了教师,讲义的作用将大打折扣。
2 只重视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认为不管什么学科,不管什么知识点,对学习内容不能用文本的方式展现,一方面这样很单调,不能引起学习者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所以只要有条件,就尽量使用视频或多种表现方式,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持这种观点者,以表象整合为主要目的,往往忽略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结果使学习材料支零破碎,不利学习者系统学习教学内容。
3 尽可能与学习者多沟通,以对学习者学习进行指导。持这种观点者过分强调教师行为的作用,认为教学不能面对面,要想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组织学习者学习,例如网络课堂、网络讲座、在线答疑等。然而,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培养成功的学习者,网络课堂与网络讲座势必造成教师讲授的网络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学习者的自主建构。
整合的有效途径
远程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教”与“学”的整合,必须要明确媒体技术在教与学中的作用及整合的核心要素。
1 要认清“技术”的作用。技术只是“工具”,只是用来服务于我们教学活动的。使用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师完成学科任务,促进学习者自主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先考虑学科特点,然后再考虑运用什么方法或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决定用什么技术手段来解决。
2 要认清“教”与“学”整合的核心。传统的教与学过程是在教师和学习者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和传统教育一样,远程教育的成功与否依然依赖于“教学过程”的效果,“教学过程”包括学习材料的展现和学习支持服务。然而,远程教育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学习材料同学习活动的整合是整合的核心,学习支持服务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3 整合的有效途径
(1)课程开发中实现“教”与“学”的整合。
①课程材料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要保持一致。
课程材料的设计应该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例如,中等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多为初中毕业的学生,抽象思维水平有限,对知识的理解更倾向于例证,或教师的实际操作或生活案例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因此,在课程材料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不能一味地照搬书本,应该结合一些实例或教师的实际操作视频,配以讲解(或录音或文字)来促进学习者学习。而对于高等学历的教育,学习者认知能力相对较高,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倾向于抽象思维的培养。
②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远程教育过程教师与学习者处于时空分离状态,教育内容设计得是否恰当、合适,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因此必须以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内容的编排。例如,教学新内容与旧内容的衔接应该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新内容与旧内容跨度过小,缺乏挑战性,激发不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跨度过大,难度过高,学习者容易受到挫折,不利于其持久学习;只有新内容与旧内容之间有一定跨度,但大部分学习者认真分析讲解的内容,就能获得突破,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③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有效地结合。
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有效地结合就是在学习材料中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来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使学习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知识。这是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再度整合的难点。
学习活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游戏式活动,这种活动是根据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设计的学习系统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比如英语学习中帮助记单词的练习游戏;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活动,一般包括启动阶段、准备阶段、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要的子活动和操作的阶段、活动的总结(评价、成败归因)等4个阶段。启动阶段包括确定学习目的与任务、激发活动动机;准备阶段包括回忆先决技能、学习需要的方法、明确评价指标、准备学习材料等;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要的子活动和操作的阶段,这是学习活动的中心环节,学习者根据学习任务,进行一定的操作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活动和操作可以是收集信息的活动(包括阅读、观察、记笔记等)、加工信息的活动(包括画概念图、论证、列表格等)、发布成果的活动(包括向其他学习者演示和自己写作、答辩等)。比如,我们设计《远程教育学》中“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理论研究”这一节,如果只是把书本电子化,那么难免枯燥乏味,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材料与学习活动结合,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首先确定学习任务:用表格形式展示国内外远程教育的发展及远程教育的成熟标志;然后明确评价标准:以时间为序,用表格展示国内外远程教育发展过程,在用表格展示远程教育的成熟标志时必须摆出具体实例;第三步要求学习者查询资料完成任务(主要以Internet网为主),学习者可以分组进行;最后通过交互支持交流总结,并对学习成果进行互评。
(2)学习支持服务中实现“教”与学的整合。
学习者都习惯于集体教学,这是我国学习者的一大特点,集体学习易产生学习氛围。但是,目前远程教育中大多数学习者仍然以独立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主要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虚拟交互。然而,人类思想感情的需要非虚拟接触所能满足,网上教学是难以取代传统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人格感染和精神激励的,因此,学习者支持服务在远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习支持服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媒体的学习者与教师交流,教师在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中注入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注入人文关怀,在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管理中引入赏识教育,在检查笔记、批阅作业、评价考核、解疑答难过程中及时肯定成绩、鼓励创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习者,以维持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度和持久力;另一方面是基于媒体的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学习者可以在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加入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协作学习,这样易建立学习者归属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
结束语
真正实现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整合,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者必须清醒认识到整合的重要性,既重视学习材料内在的设计,又重视学习过程的辅助设计,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和学习者“学”的效率,从而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3]孙德英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探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优势: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远程教育是授课者与学习者不在同一个区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自主活动,不会有太大压力,能够轻松的学习,但学习者也必须有自我约束能力才能够到达学习的目的。所以这样的学习无疑是考验学习自主能力。
也有很多人认为网络教育没有学习的必要,不能学到知识。那其实是相对本身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来说。其实只要学习者花了时间认真听课还是有用的。像如今一些学校都会开通网络教育平台,学习者通过学习如有疑问可与授课教师作在线交流。
2打破空间交流上的界限。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极大的不同就是传统教育方式会因为地理区域存在交流不方便的约束,但远程教育打破这一界限,只要是有网络的地方,不受地点限制,授课者和学习者都可以利用手机或电脑进入平台进行授课和学习。
最重要的是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这一点适合已经工作的人群,他们可以利用闲暇时刻进行自主学习。
3入学容易通过率高。远程教育考试的招生和传统教育不一样,它在秋季和春季两次招生,学习者经过免试或自主考试就可以顺利入学,相对于传统的考试入学有了较高的通过率,这对已经脱离书本很久的从业者而言具有较大的诱惑力。
只需花一点功夫学习基本上都可以通过。除此之外网络远程教育的所学专业是不受报考专业的限制,一些非特殊的专业,只要有兴趣或者需要一般都可以报考。
4远程教育文凭价值平等。很多人认为远程教育文凭的价值不高,他们认为自考和成人高考拿到的文凭比远程教育好。
其实远程教育所获得的文凭与其他途径获得的非全日制文凭不存在差别,都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对于后续学习深造,没有特殊要求都具有相同效力。三者相比较而言,远程教育获取毕业及学位证书相对简单。
5突破年龄限制。远程教育不但冲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且还突破了学生年龄上的限度,顺应社会的需求,很多成年人仍需要不时的学习,以此充实自身。现代远程教育就给这些人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只要拥有学习的兴趣和目的,再加上自身条件,实现“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一种现实。
6费用相对低廉。远程教育学校不占用教育资源,任课教师录制的课程可多专业学习,这就保证了远程教育学费的相对低廉。
7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于主办网络教育的高校而言,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分享,好的师资资源和教学成果可以不会被浪费,可以得到分享。
8远程教育的品质。相对远程教育入学要求门槛低,容易通过考试,就有了所谓的“宽进”。但为了保障网络教育教学品质,国家和主办高校都会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本科段教育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英语及计算机统考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这样一来就保障了远程教育的严格,也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拿到文凭,此称之为“严出”。
9学习形式交互化。授课者与学习者之间,能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交换彼此想法,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师生交流无障碍。利用计算机,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类型、上课人数、到课率进行判断,从而精确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难点,更加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
10教学管理具有人性化。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有自动控制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它帮助学生咨询、报名、缴费、选课、查询、档案处理等。
劣势:
1发展不平衡。使用网络才能完成的远程教育,在中国受地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经济建设基础落后的因素,东部发达地区对比西部发达地区在远程教育上的开展要优先一步,因此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上也较难统一,这也就造成了客观上远程教育的规范性差。
而且在最近的一次远程教育现状考察报告中,发现存在招生不合格的状况,有些学习者并不具体网络学习的条件,这样会导致教与学不同步甚至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2教学资源重复。远程教育是许多学校为了跟进时代发展需求,也非常重视结合网络教育进行教学工作,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已开始发展网络远程教学,但各个学校在开展远程教学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一方面就是教学资源的重复。
许多学校在实现远程教学时,除了教学管理系统,每一门课程都是全部从新开发,这样不光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求大批人力。
如今被许多学校网络远程教育是与企业联合建立的,企业出资金和技术,学校出教学力量和教学管制,这种办学基本上属于一种市场营销行为,一味盈利,讲究大规模效益。在这种情况下,试点学校各自为政,协作不容易,这样容易导致各学校在教学资源上反复。
3缺少专业人才。远程教育模式之所以与传统全日制教育模式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授课者和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步。在这样网络教育新体制下,怎样把传统全日制教育学的优点转放到远程教学中,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熟练处理网络技术并且具备好的教学能力的人员不多,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传统教育模式向网络教学的进化始终不能够进展。
4.教学缺少多样化。熟练网络技术并具有良好教学才能的教学人才稀缺,这就间接影响了网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课件品质,从而导致网络教学模式缺少多样化。
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期学习是有负作用的,这会削弱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调动性,学生对教学内容把握不深刻,了解不透彻从而直接影响教学品质。
5.网络远程教育隐藏弊端。目前人们对多媒体网络远程教育认识不足,只是具有表面化的认知,对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盲目接受,而远程教育也忽视了社会是会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都正在改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方式,渐渐地新的模式代替旧的模式。
对于这些远程教育不重视,也不结合社会现象去创新教学,照搬传统学校的做法。就比如教材方面,大部分网络教育的学习资料的教材还套用传统教育学校的教材,有的甚至是没什么必要的教材。
这样看来网络教育还是在利用多媒体去复制粘贴校园的旧式教育,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统一逻辑结构。长此网络远程教育的弱点将不能被有效的解决,让网络远程教育处于不利地位。
6网络远程教育缺少真情实感。远程教育的对象很宽泛,没有特定的授课群体,对比传统教学,远程教育缺乏情景性。所谓的情景性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现实中的教学场景结合学生做出教学,离开情景就没有意义。
这也是当下远程教育的一个极大的劣势,没有情感这种教学模式就会模式化,重复机械化的完成任务不带额外的情绪。确实远程教育虽然可以做到在线交流,但是始终隔着屏幕,而人的情感方面又很难琢磨,这就是为什么观察一个人和了解一个人是需要长久时间的。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冰冷的屏幕,我们不能仔细观察学习者,有了这种限制,授课者对学习者的印象也只是粗略的,这样的话就不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而设计和更改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情感本身就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这一点网络教育是无法或者很难实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