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古诗的意思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简述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简述,第1张

1、《暮江吟》古诗意思,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来看,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而下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来看,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2、该诗出自唐朝白居易笔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文解释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

诗文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暮江吟》古诗的意思是:

一道残阳的余晖铺洒在江水之中,江水一半呈现深碧一半染得通红

最惹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滴圆润如珍珠新月初升似弯弓。

注释:

1、暮:黄昏。

2、江:指长江。一说指长安城东南的胜景曲江池。

3、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4、残阳:夕阳。

5、瑟瑟:宝石名,碧绿色。这里用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

6、可怜:可爱。

7、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题材为山水诗的七言绝句。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里的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都像颗颗珍珠一般,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第一句中的“铺”字用得极妙,因为这个时候“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而“铺”字也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表现了出来。第二句抓住了江面上呈现出的碧色和红色,使读者感受到景色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

 诗的三、四句描写的是晚上的景色,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露似珍珠”体现出了秋夜的特点,“月似弓”点出月初的秋夜,连用两个比喻,描绘出了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描写秋夜的诗词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秋夜》

 宋·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

全诗的字面意思: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全诗如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译文如下: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原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唐·白居易

诗歌赏析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

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