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暮江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1张

仿佛看到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感受到作者轻松愉快融入自然的心情。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扩展资料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1、《暮江吟》这首诗歌的意思是:一道夕阳的残影铺陈在水面之上,在残阳余晖的照耀之下,一半的江水仍旧碧绿无比,但另一半却红的似火。我最喜欢农历九月初三的夜晚,在弯弓般的明月照耀下,露水如珍珠般晶盈剔透。

2、诗歌全文:暮江吟,作者为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赏析:《暮江吟》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诗歌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的是残阳西沉,新月初升时异常美丽的景色。前两句描写的就是日暮时分,残阳西沉的画面,江面因夕阳余晖的倒映,半边碧绿,半边火红,艳丽且迷人。后两句写的是新月东升的画面,在精巧地如同弯弓一般的月亮之下,露水就是想珍珠般晶莹。从诗中描写黄昏到月下这两个时间的跨度之下,侧面表现出诗人对于美景流连忘返,流露出诗人对这些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暮江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全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全文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翻译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殷红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写景小诗。诗的第一句写夕阳将落,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用“铺”字,表明“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水面照过来的,就像“铺”在江上一样,十分形象。第二句写江面受光多的部分,呈现灿烂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描绘出残阳照射下江水颜色多变的景象。

第三句是一个过渡句。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最后一句写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诗人通过夕阳、江水、露珠和月亮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趣味拓展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把秋夜的露珠比喻成了一粒粒饱满的珍珠。那你们知道这些露珠是怎么形成的吗?

其实,露水一年四季都有,尤其秋天特别多。它们的形成有几个必备的条件,那就是:晴朗少云、微风、地面散热快。简单来说,就是在晴朗少云的夜间,地面的花草、石头等物体的温度迅速下降,而空气的温度仍然比较高。这时,温度较高的空气遇到了温度低的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凝结在花草树木上了。就好像装了冰块的玻璃杯,杯子外面也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小水珠。

古时候的人们,还会把露水当作是天上掉下来的仙水。所以,有很多民间的医生和炼丹师,都会专门收集这些露水,来治病或者炼丹药。但其实呀,露水对农作物的帮助更大!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露水就成为了庄稼获取水分的一种来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26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