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牛》这首诗运用了比喻、设问、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注]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时所作。
本诗使用了以下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1)①比喻。诗题《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与艰辛。
②设问。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赢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
③拟人。第三句,把牛人格化,连用两 “得”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④夸张。首句两个“千”字,极力夸张,互相对照,写出了牛的辛劳,也突出了牛的功绩。(意对即可)。
原诗: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生活在两宋之交,当时金人入侵,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李纲作为主战派,遭到投降派大臣的排挤,屡次被贬,身心疲惫不堪。然而他仍然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心系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正如《病牛》这首诗中的老牛——即使精疲力尽也不忘苍生,辛勤耕作,不辞羸病。老牛便是诗人的化身,《病牛》这首诗,实际上是李纲强烈的爱国热忱的寄托。
在中国文化中,描写牛的诗文很多。这些诗文主要赞扬牛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和勤奋、踏实的精神。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饮牛歌》中写道“牛能生犊我有孙,世世相从老故园”,意思是老牛一代又一代的为人类服务,世世代代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北宋名臣李纲在《病牛》中说“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意思是说牛但求为了众生都能够吃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鲁迅先生更直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我们今天的口头禅。牛也是很温顺、敦厚的动物。牛的脾性和气,不轻易动怒,所以在中国文人们的笔下,描写牛的诗句,大都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息。早在《诗经》中就有描写牛的诗句“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意思是你的牛群到来了,牛耳急急地摆动,有的跑下山坡,有的到河边喝水,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卧着,场景描写非常地形象、生动。南北朝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更是将辽阔草原上的放牧场景描写得如诗如画。
《病牛》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很详细的,希望帮到你!
病牛
[作者] 李纲 [朝代] 宋代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标签: 动物 言志 爱国 咏物 诗 动植物 目的 情感 其他
《病牛》译文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病牛》注释①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实:充实,满。 箱:装粮的容器。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②复:又,再。伤:哀怜,同情。
③但得:只要能让。
④众生:大众百姓。
⑤不辞:不推辞。
⑥羸(léi)病:瘦弱有病。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病牛》赏析
首句言牛终生辛劳,硕果累累,不言牛“病”,又字字含“病”意,年复一年,力耕千亩,获实千箱,必然气力衰竭,病由此生。次句言牛虽功绩至伟,却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责问语气,有强烈的感 彩。三四句以牛的口气作答,将牛人格化,揭示牛为百姓甘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格。
此诗中的牛,亦是诗人自喻李纲官至宰相,他为官清正,反对媾和,力主抗金,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但为投降派奸佞排挤,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次年又“移澧浦”,内心极为愤抑不平。因此,作《病牛》诗以 、自白。
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传诵。
在中国诗歌史上,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吟咏鸱鸮的诗作之后,吟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咏物诗可谓层出不穷。在浩如烟海的咏物诗中有不少格调颇高、艺术精湛、韵味无穷的佳作。李纲的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不谈此诗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说此诗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只是想欣赏一下其“离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艺术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李纲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诗达到了“离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写对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咏病牛,笔墨重点不在绘其形,而在传其神。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著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病牛》相关内容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建炎二年(公元1128),李纲为相七十日,罢相流放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四年后,太学生陈东等向朝廷上书 ,要求让李纲官复原职,事情失败,
《病牛》作者李纲简介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无锡人,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他和赵鼎、李光、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
李纲的其它作品○ 望江南·江上雪
○ 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 苏武令·塞上风高
○ 李纲更多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