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肖邦 大波兰舞曲(作品op.22)详细作品分析或演奏要领

求:肖邦 大波兰舞曲(作品op.22)详细作品分析或演奏要领,第1张

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 op22

本曲是钢琴独奏,管弦乐团伴奏的作品。萧邦的钢琴曲中,有六首是和管弦乐团一起演奏的作品,其中两首为钢琴协奏曲。本曲一般的演奏方式皆将乐团部分使用钢琴来代替。整个曲子就分成两大部分,第一段为流畅的行板,第二段则是华丽的大波兰舞曲。

- 行板 -

如夜曲般

乐曲结构:导奏、A、B、尾声。

导奏:四小节,平静的分解和弦,准备引出主旋律。这段伴奏令人有如置身宁静的湖面般的感觉。

A:aba三段式加尾声

a: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所组成,前半句四小节,再写出雷同的后半句,以此形成一个八小节的大乐句,再加以反覆,形成一个十六小节的乐段。当然萧邦的反覆,总是会将旋律加以装饰变化。

b:这是和a段作对比的段落,只是一开始对比性并不明显。

再现a:同前a,但后面的八小节增加了对位旋律。

小尾声:伴奏音型并没有改变,旋律则为十六分音符所组成。

B:拍号改为3/4拍,乐曲结构为ababa,可看成是轮旋曲式或小三段式。

a:三小节的乐句,再加以反覆。

b:由两个三小节的乐句所组成。

尾声:由A段的小尾声和B段a的主题所组成。

- 波兰舞曲 -

乐曲结构:有导奏与尾声的复合三段式。

导奏:一开始即为波兰舞曲的节奏。

三段式:ABA

A段:有尾声的小三段式,伴奏使用波兰舞曲的节奏。主题的呈现除了旋律外有时也出现技巧性的段落夹杂其中。

a: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所组成。 前八小节乐句:由两个四小节的半乐句组成。后四小节:前两小节是之前的模进。后八小节乐句:旋律中加入技巧性的段落。

b:和前a对比的段落,主旋律使用高低两个声部来对唱,后面则加入技巧性段落,再引出a再现。

再现a:同前a,但第三、四小节有变动,而后句则加以扩张。

经过句:两个四小节的段落,后四小节模进前四小节。

小尾声:8小节优美的旋律,第五、六小节模进第一、二小节。

间奏(经过句):准备进入下一段落。

B段:先两小节的前奏,虽是波兰舞曲的节奏,但有水波的音型。

主旋律:8小节的乐句,可分成2+2+4(1+1+2),最开始的四小节是两小节的模进,后面四小节是一小节的模进。再将此8小节的乐句加以反覆并扩张成18小节。

经过句:这是段属於自由发挥的技巧性段落。

再现A段:完全再现aba。

尾声

这也是段属於自由发挥的技巧性段落。最后在波兰舞曲的节奏声中结束。

以上来自资料,另推荐 鲁宾斯坦 演奏版本

下载地址:http://wwwmydcentrecom/club/gFlisnhzN537d5ky7v543f97jfgkdr3bYgjc/lvzhou_Rubinstein_Chopin_10_Andante_Spianato_Grande_Polonaise_in_Eb_OP22mp3

弗雷得利克·肖邦

又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职业:作曲

所属地区:波兰

生日:1810年3月1日

称号:钢琴诗人

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

钢琴诗人

1810 年生於波兰华沙近郊小镇泽拉左瓦‧沃拉村,父亲是法国人,从事教师工作,母亲是波兰没落贵族后裔。因此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萧邦是波兰人,但是从身世看来,萧邦其实具有法国血统,而且萧邦一生前二十年是在波兰度过,后二十年则生活在法国,波兰和法国两个国家对於萧邦的性格以及作品风格都具有相当程度影响。萧邦父母一共生了四个孩子,萧邦行二。虽然家境并不富有,但是父母总是想办法给孩子们舒适的生活,因此萧邦的童年非常愉快。萧邦在三、四岁时即经常自行玩弄家里的钢琴,父母见他对音乐如此有兴趣,开始教他一些基本音乐知识。

萧邦六岁时随钢琴师齐尼夫学琴,萧邦进步神速,八岁时公开演奏了一首协奏曲,自此被视为音乐神童,成了华沙上流社会宠儿。

十二岁时萧邦拜华沙音乐院院长艾尔斯纳为师,原本想学作曲,但艾尔斯纳却看出萧邦具有独特天份,因此并未用传统刻板的作曲法限制他的思维,没多久艾尔斯纳便停止对萧邦传授,萧邦以后也就没再正式向其他老师学习过,一切都是靠自己摸索。萧邦日后被乐评家批评在管弦乐写作上有缺失,其实也正反映出他作曲技法训练不足。不过若从另一角度来看,萧邦能够跳出传统作曲法则的束缚,依著自己的天赋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钢琴音乐,却也不能不归功於艾尔斯纳的慧眼。

十五岁时萧邦首次出版作品,并积极从事演奏活动。十七岁时以一首采自莫扎特歌剧 " 唐 乔凡尼 " 的变奏曲,赢得舒曼传颂至今的乐评:「绅士们,请脱帽……一位天才,……我在萧邦伟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标和他的大师级作品前俯首」。十八岁前往柏林举行了几场演奏会,也弹奏一些自己的作品,获得相当好评。十九岁时首度前往向往已久的维也纳,维也纳音乐界对他颇表欢迎,使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他返回波兰途中,又游历了布拉格、德勒斯登等地,增广不少见闻。二十岁时萧邦再度拜访维也纳,当抵达维也纳没多久便爆发波兰抗俄战争,和他一同到维也纳的朋友都相继回国参战,萧邦希望随友人一起回国为祖国效力,但父母认为他体格太弱恐怕无法适应军旅生活,要他继续留在维也纳。

由於奥国支持俄国,维也纳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兰人接近,萧邦因此失去举办演奏会的机会,也丧失了经济来源。萧邦在维也纳面临生活困境,亲友也都因身陷战争无法提供救济,所以生活相当拮倨。1831 年 7 月萧邦决定离开维也纳,当行经斯图卡特时听到波兰革命失败、华沙沦陷的消息,在悲痛下创作出 " 革命练习曲 "。

九月间抵达巴黎,并认识了麦亚白尔、罗西尼、贝里尼、白辽士及李斯特等作曲家。当萧邦初抵巴黎时,李斯特已是巴黎乐坛上的知名人物,他对萧邦非常友善,也颇为推崇萧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赞扬萧邦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抒情钢琴家,他那轻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独特魅力,都是无与伦此的』。1832 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会上立刻获得乐界的注意与好评。更幸运的是萧邦遇到雷齐维王子,他将萧邦引介给巴黎的上流社会,使萧邦一夕成名,不少贵妇们著迷於萧邦风采,都要求跟他学琴,也使得萧邦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可以更安心地从事创作。此后十年是萧邦一生中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萧邦多半写作一些如夜曲、圆舞曲及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龙性质的音乐,相当受到人们喜爱,可是当萧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时,他也渐渐失去举行公开演奏会的兴趣。1835 年后,萧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举办过演奏会,大多数时候他只喜欢在社交场合为朋友们弹奏。

萧邦终身未娶,不过气质出众、才华洋溢的萧邦,当然经历过许多次浪漫的爱情。从初恋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玛莉亚‧沃金斯卡 等,但都不持久,直到 1836 年女作家乔治桑的出现。乔治桑与萧邦是经由李斯特介绍认识,乔治桑大萧邦六岁,离过婚有两个小孩,喜欢做男性打扮,因此萧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可是另一方面,乔治桑拥有锐利的头脑与坚犟的个性,这些特质和阴柔的萧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萧邦,尤其是那一年萧邦染上了肺病,虚弱的身体正好需要像乔治桑这样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辉的女性来照顾,不久两人便坠入情网,进而同居。

萧邦与乔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乔治桑的照料下,萧邦一面可以安心养病,一面又可专心作曲,许多杰作都在这个时期完成。1846 年萧邦与乔治桑感情出现裂痕,到了 11 月中,争吵达到顶点,情缘已尽,两人分手。

此后萧邦的健康情况日益衰败,也几乎不曾再写出任何作品。1848 年 2 月萧邦举行了他在巴黎的最后一场演奏会,从演奏会后萧邦疲惫的神情,显示出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已非常差,可是之后萧邦仍然抱病访问英国,在伦敦颇受英国上流社会欢迎,并在维多利亚女王御前演奏。然而伦敦潮湿多雾的气候,对他的健康造成了更不良的影响,咳嗽日益转剧,有时连呼吸都感到困难,11 月他又回到巴黎,几乎已病入膏肓,隔年 10 月 17 日终於溘然长逝,享年三十九岁。

作品简介:

1《夜曲》

《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令人惊疑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

肖邦的《夜曲》,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bE大调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从容而又威严,蕴涵着内在的力量。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逐渐积累,显露的片断在增大,终于,酿成双手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此时,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昼”了。经过中段的暴发,“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再现时,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奏,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音乐变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才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终没有消失。

2《前奏曲》

肖邦在24个大小调上写了24首《前奏曲》。关于这些乐曲,曾有各种不同的评说。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认为有些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的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式的音乐意念,类似“音乐瞬间”。有的钢琴家将24首当作一个套曲,从头至尾连续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情趣各异、手法多样,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五颜六色。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后人将其出版后都公认是音乐的珍品。由此判断,肖邦对正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严肃的。既然肖邦于1839年将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会是草稿。事实上,随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爱这些《前奏曲》。下面介绍其中常被演奏的两首。

第15号《bD大调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这里又遇上了别人为乐曲起名的事情。说来耐人寻味,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却从不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说明音乐内容的曲名。对于别人给他的乐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可见,浪漫主义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的气质本身,不在于有名无名。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称,说明他的音乐有广泛的概括性。所以,我们欣赏那些已被命名的乐曲时,只能将名称作为理解的一个媒介,一个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联想、体验的自由。比如这首《雨滴》的得名,显然是伴奏部中一个bA(#G)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行板:

雨滴声衬托出恬静,心中升出高尚、美丽的歌。随着雨滴声声,慢慢地,思绪转向沉重,在低音区出现了小调的曲调,雨滴声化为了宏亮的钟声,心情激动起来。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安静,仍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有人称之为《雷雨时的祈祷》。这里确有雷雨闪电的气氛而“祈祷”,则绝无此事。这首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写于同时,也同样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这一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所以,音乐的性质与《革命练习曲》相似。所不同的,这里只有愤怒,“来不及”在悲哀中逗留;这里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挠,已经没有眼泪。左手低音从头至尾这样轰鸣,似沉雷,如战鼓:

主题音调坚定、果敢,一派英姿:冲击力直达末尾,最后三次猛击钢琴最低音区的主音D,以表达作曲家那义无反顾、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3《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地方的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节奏是:

此外还有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的。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由于《玛祖卡舞曲》是这么波兰化的音乐,有位波兰钢琴家说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然而,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华沙举行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钢琴家傅聪不但获得了第三名,而且还得了《玛祖卡》的最佳演奏奖。

肖邦的作品

Op代表作品编码,例如Op10-3表示作品十号的第三首。

圆舞曲(华尔滋) (Waltzes)

萧邦著名的圆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听过!这些圆舞曲是萧邦在维也纳时,运用维也纳华尔滋三拍的节奏,加上优美的曲调与抒情性,同时也发辉高度的钢琴技巧,因此萧邦的圆舞曲适合聆赏与演奏,比较不适合跳舞喔!

◎第1号圆舞曲降E大调Op 18

◎第3号华丽圆舞曲A小调Op 34-1

◎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第7号圆舞曲升C小调Op 64-2

◎第8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4-3

◎第9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9-1

◎第10号圆舞曲B小调Op 69-2

◎第14号圆舞曲E小调OpPosth

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

萧邦不太喜欢管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以钢琴为主,管弦乐搭配的曲子)也只有两首而已。第二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优美「情书」,大家可以听听看唷!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一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二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三乐章

夜曲(Noctunes)

夜曲是英钢琴师兼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曲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萧邦受他的影响,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则加上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是优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萧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第1号夜曲降B小调Op9-1

◎第2号夜曲降E大调Op9-2

练习曲(Etudes)

学钢琴的人,一定会弹到萧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还有三或六度的连续平行等等。不过这些练习曲并不只是教学用的,而是同时兼具艺术性,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还有音乐的情绪表现,所以还是很到受乐迷的喜爱。

◎第3号练习曲E大调「离别」 Op10-3

这首练习曲是萧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时的创作,离开祖国与思念故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第4号练习曲降G小调「黑键」Black Key Op10-4

◎第12号练习曲C小调「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这首是萧邦在听到波兰遭俄国攻占时所创作的曲子。

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萧邦晚年为了筹措疗养的旅费而创作的曲子。

◎第4号前奏曲E小调「窒息」Suffocation

◎第11号前奏曲B大调「蜻蜓」Dragon Fly

◎第15号前奏曲降D大调「雨滴」Raindrop

◎这首前奏曲左手规律的节奏像雨滴的声音,因此得名。

◎第23号前奏曲F大调「快乐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号前奏曲降D大调「暴风雨」The Storm

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华丽而壮大的民族舞曲。萧邦七岁时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与降B大调),而后来的创作不但有舞曲,还有波兰语的诗喔!

◎第三号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MilitaryOp40-1

象征波兰旗士精神的宏伟。

◎第六号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HeroicOp53

马厝卡舞曲(Mazurkas)

马厝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与俄国之间一带,属于农民的民族舞曲,热爱祖国的萧邦创作了55首马厝卡舞曲,将思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第五号马厝卡舞曲降B大调Op7-1

奏鸣曲(Sonatas)

萧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创作当中只有二首奏鸣曲而已。其中第二号的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送葬曲。

◎第二号奏鸣曲降B小调Op35第三乐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萧邦的名曲:

◎幻想即兴曲升C小调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调BarcarolleOp60

◎第4号叙事曲F小调BalladeOp52-4

  肖邦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其父为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登台演出。12-19岁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在此期间染上肺病,1948年赴伦敦演出时,病情恶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岁。

  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英国人评价什么都用英磅,他们喜欢艺术只是因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国时这样写道:"在我心里,已经什么也不想做了,我的心里觉得忧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种沉闷的苦痛,我早已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了。 我根本什么也感觉不到,我简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着,耐性地等待着自己的完结。"肖邦的最后几年就这样完成了他个人悲剧的终结。可是,对于祖国,对于未来的祖国复兴,肖邦始终念念不忘。1846年波兰爆发了克拉科夫起义,失败后,加里西亚又发生了农民起义。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热情,他在信中欢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进行得极好";"加里西亚的农民给沃伦和波多尔农民做出了榜样;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后,波兰将是一个强盛、美好的波兰,总之,波兰。"1848年3月,波兹南公国起义,4月即遭到普鲁士的镇压。肖邦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惋惜: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我知道了关于波兹南公国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经万念俱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祖国未 来的热情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热爱使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后,他的遗体按他的嘱咐埋在巴黎的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见利尼的墓旁。那只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的祖国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 一些练习曲以及一些玛祖卡舞曲等作品都十分优秀的但从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过于华丽,甚至纤弱 矫饰的特点,看出受当时欧洲沙龙乐风以及波兰贵族气息影响的痕迹。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既 与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是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高的。

浪漫主义音乐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时期,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标志开始形成浪漫主义形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

而以萧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

钢琴诗人---萧邦

波兰给他骑士般的心胸和年深月久的痛苦

法国给他潇洒出尘,温柔蕴藉的风度

德国给他幻想的深度

但是大自然给了他天才和一颗最高贵的心

他不但是个大演奏家,同时是个诗人

弹奏钢琴时的萧邦

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或德国人

他的出身比这一切高贵的多

他真正的国度是诗的梦幻国度

…德国诗人海涅对萧邦的注解

钢琴诗人---萧邦

目 录

一,萧邦的家庭背景

二,萧邦的生平

※萧邦的儿童时代 (出生~12岁)

※萧邦的少年时代 (13~25岁)

※萧邦的壮年时代 (25岁~逝世)

※萧邦大事年表

三,萧邦的爱情

※初恋情人:康丝坦琪亚 格拉德芙丝卡

※玛丽亚 渥金斯卡

※乔治 桑

四,萧邦的作品

一,萧邦的家庭背景

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出生:波兰小镇泽拉左瓦 沃拉村

年代: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 17日

萧邦的父亲(职业∶法语教师)

萧邦的母亲(名字∶幽丝蒂娜)

萧邦有一姊姊

萧邦是家中幼子

二,萧邦的生平

※萧邦的儿童时代 (出生~12岁)

费德利克 弗朗梭 萧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一八一零年三月一日出生於波兰首都华沙郊外的杰拉左 瓦佛拉

萧邦自幼就酷爱钢琴稍微懂事后,时常三更半夜独自爬起来弹钢琴在四岁时,父就教他弹琴,六岁正式随季夫尼老师学习

萧邦年幼时,使双亲无比担忧,原因是这个小男孩一听钢琴声就会哇哇大哭,原来,萧邦是因为很喜欢而泪动地哭起来,不久大家就发现这个小男孩居然会自己爬上琴椅,用小手敲打键盘,发觉能弹出声音就手舞足蹈当姊姊弹琴时,他也吵著妈妈要弹琴

於是,母亲就设法让四岁的萧邦和七岁的姊姊一块儿学琴,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越过了姊姊了六岁时,父母亲终於明白他具有音乐异禀,於让他和宫廷钢琴季夫尼正式学习音乐

八岁生日时,萧邦就举行公开演奏了,这是在慈善音乐会上弹奏罗维兹的钢琴协奏曲八岁在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使听众讶异不已,被誉为「莫扎特第二」从这时期开始,他时常即席作曲立刻演奏,他非常擅长这种「即兴演奏」

萧邦十二岁起,随华沙音乐院院长艾斯纳学习和声与对位法,这位优秀的教授,很快就发现萧邦具有成为作曲家的优异创造能力,於是避免呆板的教学法,尽量让他自由地发展

※萧邦的少年时代 (13~25岁)

故事一

一八二八年秋天,有一辆驿马车,从柏林赶往波兰首都华沙,中途跑到一个小镇时,不料马蹄脱落了,马车无法继前进马车夫只好带客人们走进一家客栈休息

这家简陋的旅馆中,有一台相当古旧的钢琴,琴盖上积�一层灰层突然有一个老人喃喃埋怨说∶「真是糟糕,不知道等多久才能再出发」说罢,就指著钢琴问∶「有谁会弹钢琴吗?请弹音乐,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吧!」

听到这句话,一位十八岁的青年就走到前接著,他就不慌不忙地把双手放到键盘上从古旧的钢琴上居然泻出这麼优美的琴声,大家都讶异不已

不一会儿钢琴四周己围满一堆人,这个年轻人,就弹得更起劲,更为精彩,使人们深深著迷

最后一曲弹完后,老人就面露笑容对年轻人表示∶「我是退休的老风琴师,在我漫长的生涯中,还不曾听过这样杰出的钢演奏如因莫扎特还活著而且听到这个演奏,他一定会紧握你的手说∶『你是我的继承者!』 年轻人愉快地以优美,高贵的声音答说∶承蒙您的夸奖,实在不敢当我叫费德利克 弗朗梭瓦 萧邦」

这件轶事,发生在萧邦十八岁时萧邦十六岁时,进入华沙音乐院就读

次年萧邦到奥国首都举行演奏会,此次音乐会相当成功评论虽然指出萧邦的演奏缺乏充沛的音量,可是对他纤细的触键和灵巧的指法,都相当欣赏对於他自己谱写的作品,也认为极具才华

萧邦所写的「芵扎特唐乔望尼主题变奏曲」(Op2) 立刻引起浪漫运动骁将舒曼的注意,他在此曲的乐谱写下这样的名句∶

「诸位请脱帽,天才已出现!」

萧邦就在这一年的九月十二日,载誉荣归就在这个时候,萧邦开始为初恋而烦恼

他所爱慕的姑娘,就是华沙音乐院声乐系的女生 康丝丹奇亚 葛拉德柯芙丝卡一八三零年三月裏,在寄给好友狄都斯的信中他说∶

「我很感伤,因为我已坠入情网我每夜都梦见她的倩影,但还不曾和她交谈过一言半语当我思念她,辗转难眠的夜冕,写下协奏曲中的慢板乐章」这就是F小调第二钢协协奏曲的甚缓板第二乐章,有人把这个无比绮丽的乐章叫做「爱人的画像」

萧邦离开祖国后,这桩爱情就中断了一年后,康丝丹奇亚更嫁给一个商人,不久却双目失明

一杯祖国的泥土

萧邦要出发前往维也纳的前夜,朋友们和老师,为他举行一次热闹的惜别晚会在这聚会中,大家举杯祝福,为萧邦打气唱过几首歌曲后,有一个朋友拿出一个装满黑色波兰泥土银杯送给萧邦

萧邦紧紧抱住这银杯,感动得热泪盈眶自此,这杯祖国的泥土就不曾离开过萧邦的身边

革命练习曲

当萧邦和好友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才发现情况完全改变了非常不幸的是,正好在这时候,华沙发生了暴动由於波兰对俄国宣战,和俄国国有同盟关系的奥国,也开始敌视波兰人萧邦不得不离开决定到巴黎或伦敦谋求机会

在前往巴黎的中途,九月八日到达德国的斯图加特时,突听到华沙被俄军攻占的消息这时,萧邦无比悲愤,於是注入他澎湃的爱国情怀,流著热泪,在钢琴上敲打般婵出无比泪昂的音乐,用来抒泄内心的苦闷与愤怒感人肺腑的「革命练习曲」就这样产生了!

钢琴诗人

一八三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萧邦在巴黎举行第一次演奏会

这时前来聆听的,只是逃亡到巴黎的穷波兰人,收入很少,可是萧邦需要用钱,流亡到巴黎的穷同胞,帮不上忙为了生存,萧邦考虑坐船前往美国

不过,成名的机会就在这时出现在拉土维尔伯爵的安排下,萧邦有机会在贵族面前表演,当晚所有的贵族,都被萧邦的即兴演奏深深著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演奏终於告一段落后,大家都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不断称赞他

一夜之间,萧邦就变成巴黎的宠儿不仅不再闹穷,大量的金钱还滚滚而来这时候,萧邦已经和舒曼成为两大浪漫主义音乐的作曲家,此事要归功於拉吉维尔伯爵的友情如萧邦去了美国,或许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萧邦的壮年时代 (25岁~逝世)

由於李斯特的介绍,萧邦和乔治桑认识了起初对於这位过分豪放的女人,萧邦并无好感可是相处一久,在这两位个性回异的男女之间,居然产生了热烈的爱情同时,乔治桑的小说以及其坚强的求生意志,也使萧邦为之神迷就这样,二十八岁的萧邦和三十四岁的乔治桑终於相爱,双双离开巴黎,住到有「热情之岛」之名的马约卡岛

九年后,萧邦终於和乔治桑吵翻,两人就此分手此后,萧邦的健康急速恶化,一八四九年十月十七日凌晨两点,钢琴诗人萧邦因肺病去世,举世哀悼

萧邦大事年表

公元

年龄

大事

1810

0

二月二十二日生於波兰华沙附近捷拉左瓦的渥拉地方 ( Zelagowanolq ) 幼从艾得特 最尼( Adalbert Zwyny ) 习钢琴

1816

6

跟季夫尼学习钢琴,季夫尼发现他的作曲天才

1817

7

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波兰舞曲∶并开始在私人音乐会演奏钢琴

1818

8

在慈善音乐会公开演奏,受到好评

1824

14

入华沙高等学校 同时从依斯纳( Elsner )习作曲到沙时尔尼亚一位同学的家乡渡假,接触到农民的生活,收集到不少波兰民歌资料

1825

15

圆舞曲作品第一号发表在沙皇面前演奏,沙皇送他一枚钻石指环

1826

16

用功过度,损及健康母去世

1827-1828

17-18

离开高等学校,曾一度投效华沙音乐院,成绩不太好,乃终日写曲弹琴,许多练习曲,短曲,以及-- 两首钢琴竞奏曲,大部成於此时

1829

19

胡迈 (Hummcl) 在华沙表演钢琴,萧邦颇受影响去维也纳,举行两次音乐会,成名为钢琴家及作曲家,返华沙继续创作

1830

20

三月,在华沙举行音乐会演奏钢琴协奏曲十一月,他带著一小杯波兰泥土到外国发展首先来到奥国的维也纳再度访维也纳,举行音乐会,并与各大音乐家接触,又因不满於维也纳生活,乃决心去巴黎

1831

21

抵巴黎,列身於音乐领袖之林,开始接近黛芙尼,波泰卡,九月八日华沙沦陷,悲愤而作革命练习曲(作品第十号)在维也纳开音乐会,但失败了七月,转到德国九月,在斯图加特得知俄军攻陷华沙的消息,十月,来到巴黎

1832

22

E小调钢琴竞奏曲,在巴黎亲自弹奏演出,成名为钢琴教师,常与李斯特,查勒堡等过从在巴黎举行演奏会,大受好评

1835

25

到波希米亚探望渡假的父母,又到德累斯顿探望朋友,和以前的钢琴学生玛利亚重逢,两人热恋起来经德雷斯顿去莱比锡,晤舒曼及孟德尔颂

1836

26

和玛利亚分手,和里平斯基绝交

1837

27

拒绝授受沙皇颁赠「沙皇陛下首席钢琴家」名衔十二月,初次和女文学家乔治桑夫人会面,并同居后,颇受影响,同年左肺初期病象显露

1838

28

因病与乔治桑去马约卡岛( Maiorca )嗣因气候不适,肺病加剧,不得已又回法 国在马赛养病数月

1839

29

二月,和乔治桑回法国,到诺昂住下来返巴黎,病中作品颇多

1840

30

居巴黎,尽健康的可能,教授钢琴,在贵族圈里消磨岁月绝少公开演奏,病况日下已出版至作品二十四号

1844

34

父亲去世

1847

37

与乔治桑关系告终,萧邦以D大调前奏曲( PREI-UAEIND )为纪念

1848

38

春天,二月十六日在巴黎举行离别演奏会后,带病赴英,在伦敦举行音乐会两次,相当成功又应弟子斯太玲( Stir Ling )**之请去苏格兰,九月十六日,在伦敦基尔德堂为波兰人筹款开演奏会--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演奏会在爱登堡和格斯拉哥表演,健康益损失

1849

39

一月再赴伦敦之后,返巴黎回到巴黎,一直生病,病渐不支,不能教学,靠朋友帮助度日,与病魔相斗争,无效,於十月十七日病逝他的心脏给摘下来运回华沙安葬

三,萧邦的爱情故事

我曾经问我的老师,为什麼萧邦的曲子大都是小调,很忧郁似的老师说萧邦样子生得俊俏,很有「女人缘」生活困难时曾经被一个有钱女人困住,故他生活得不快乐我发觉萧邦生平也有很多女朋友,有句话道:「爱的力量真伟大」,萧邦之所以能谱出那麼多优美如诗的钢琴曲,也是因为爱情的魔力,将他的生命渲染得多采多姿之故萧邦一生当中,也曾经爱过三个女人——格拉德芙丝卡(Konstancja Gladkowaska),玛丽亚渥金斯卡( Maria Wodzinska)与乔治 桑(George Sand)当然,曾和他谈过恋爱的更多更多,例如Delfina

Potocka,晚年的女友Jane Stirling等,在此介绍的乃是对他影响至深的三位

初恋情人:康丝坦琪亚 格拉德芙丝卡 Konstancja Gladkowaska (1810-1889)

萧邦曾在写给密友狄都斯的一封信上,道出如此的文字,透露出他正沉浸於恋爱中: ——噢,也许是非常不幸地,我已经拥有了我的理想对於她,我忠实地奉献,而且默默地经过了半年,她是我的梦,我的「慢板曲调协奏曲」〔第二号〕的灵感得自於她;并且,在今天早上,促使我做「小华尔滋曲」的,也是她,你不会相信,现在我发现华沙竟是如此地阴沉而寡欢 他著名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被人称做是「爱人的画像」,那具有夜曲风甜蜜的主题,是由萧邦对康丝坦琪亚缱绻的深情编织而成,充满了爱的憧憬与温婉的感情这乐章的优美纤弱,便彷佛是幅绮丽的画像,从音符间隐隐可见康丝坦琪亚的神韵与风姿

萧邦在给狄都斯的信上又写道:「我很感伤,因为我发现已坠入情网中在这半年里,每夜都梦见她的倩影,但我还不曾与她交谈过一言半语在思念她的时候,我写成了协奏曲中的慢板」 康丝坦琪亚 格拉德芙丝卡 ( Konstancja Gladkowska ) 是位漂亮的波兰女高音,生於一八一○年元月十日,是当时一位社会名流的女儿,也是华沙音乐院的学生萧邦第一次看见她,是在一场音乐会上,便情不自禁为她秀丽的姿容与优美的歌声所吸引,而悄悄爱上了她萧邦本身是位内向羞怯的人,见康丝坦琪亚有许多的崇拜者,也就觉得这分爱慕没什麼希望,於是只敢将对她的爱加些理想化的色彩,收藏在内心深处 在经过漫长的单相思岁月,约一两年后,在名声乐家宋达格家中,萧邦很偶然地又遇到康丝坦琪亚,也许是在这时,两人才经正式介绍而认识后来康丝坦琪亚亦发觉萧邦对她的情意,於是两人便进而相爱,并且交换了戒指在萧邦的纪念册上,康丝坦琪亚曾如此地写道:「记住,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波兰人是在全心全意地爱著你,在国外,也许人们会赞美你,褒扬你,但他们绝不会比我们更爱你」多麼圣洁而真情流露的词句啊!她曾为他参加过许多场音乐会,也唱过不少激起大众喝采的Mazurka曲 但,后来萧邦必须前往维也纳发展,离开波兰了在一八三○年的十月十一日,一个深秋的日子中,举行了一场「告别演奏会」,这是他在华沙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当然,这次也了却了萧邦的一桩私人心愿,因为康丝坦琪亚也出席参加了这场音乐会

据萧邦自己说法有这样的叙述:「她穿著漂亮的白色长衫,头发上插著玫瑰花」当萧邦发现她在合唱团的一角时,忍不住热泪盈眶地紧紧握住她的双手 这时两人都已认识对方,萧邦也有对她表示好感,但她所表现的态度,却远不如萧邦的深情款款在萧邦死后,人家告诉她萧邦曾是多麼爱慕她时,她却说道「他很容易发脾气,充满了幻想,并且不值得信赖」这样一句话据说当时萧邦离开祖国一年后,康丝坦琪亚便嫁给了一个商人,后来却双目失明也许,萧邦的离去对她而言,也算是个难以割舍的痛吧! 萧邦难忘的一段初恋,也就此随著他离乡背井的脚步,逐渐远去,画下了一个深沉的句点

Konstancja Gladkowaska

玛丽亚 渥金斯卡 (Maria Wodzinsk( 1819~1896 )

玛丽亚 渥金斯卡是萧邦友人的妹妹,当萧邦童年时,曾和这一家族的男孩们,一起渡过欢乐的童年生活后来渥金斯卡家族在一八三一年的暴乱中离开了波兰,定居日内瓦,到一八三五年的夏天,又来到德勒斯登访问

当萧邦再次访问渥金斯卡一家人时,意外发现当年未脱稚气的玛丽亚,已经长得亭亭玉立了由於有过康丝坦琪亚的那段经验,萧邦在感情方面,显得格外地谨慎,但他仍在玛丽亚身上寻得了一股温情,使他不禁陷入了她的魅力之中她是位很好的钢琴家,后来她在华沙的音乐会中,演奏了萧邦的一首叙事曲,以及萧邦为她而作的「降半音的华尔滋」〔作品69第一乐章〕

玛丽亚的母亲也查觉到萧邦对她女儿动了感情,但是并没有劝阻他们,其他人也注意到了这件事而在冬天时,萧邦不幸地得了非常严重的流行性感冒,而且他一直隐瞒著病情,因此很多人都得不到他的消息,甚至有传言说他已经死掉了萧邦并不希望让渥金斯卡家的人知道他生病的事,因为,他们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身体羸弱,几乎濒临死亡的一个人玛丽亚并不在乎这件事,但她的母亲却很在意

一八三六年七月,渥金斯卡家邀萧邦一起到马林巴渡假,那是个靠近卡斯巴的波西米亚温泉胜地萧邦应邀前往,好不容易到了八月时,他终於有机会和玛丽亚单独在乡间的小路散步;对萧邦而言,这是比较幸福的一段时光 九月初,渥金斯卡家前往德勒斯登,萧邦也随行在这里,他作了纤美流畅的「降A大调练习曲」,也就是作品25的第一首,并且也谱了另一首歌曲「戒指」,这是取材於威特斯基的一首诗,很能反应出萧邦的感情也许,这是他想起康丝坦琪亚所带给他的痛苦,而下的决心:

『我已经爱上了你 你的小指戴著 我给你的银戒指 别人娶了我钟爱的女孩 那女孩年轻貌美 我给了她戒指 终究还是个陌生人 音乐家应邀参加婚宴 我亦在婚礼中歌唱 你嫁为他人的妻子 我仍然深爱著你 别人嘲笑我 我是多麼伤感 此情不渝 竟是往然 赠与戒指 亦属枉然』

这首歌曲是八日写的第二天黄昏时,萧邦便向玛丽亚求婚,她接受了但她的家人并没立刻同意,说要看萧邦日后的表现再作决定,他们特别规定他晚上不得在巴黎贵族的沙龙中厮混

萧邦在回巴黎前,玛丽亚送了他一朵玫瑰花,并且告诉他,他们一定还可以再相见的回到巴黎之后,萧邦立刻忘掉了渥金斯卡夫人的劝告,开始过著自由自在的社交生活但正如严冬肆虐巴黎一样,他的健康情形急速恶化,终於再度病倒了这段期间,他和玛丽亚仍有书信的往来,然而根据流传下来的这些书信记载,内容并不像是爱人间的情书,而且写信的通常是她的母亲伯爵夫人,而玛丽亚只是在信后,草草附加两三行而已渥金斯卡家人终於决定,不让玛丽亚嫁给萧邦,并且取消了他俩的婚约玛丽亚无法表示意见,因为当时风俗,她不能对父母的决定提出疑问或加以反抗

在萧邦去世之后,被发现他将玛丽亚一家人写给他的信,以及那朵玫瑰花,全都用信封装起来,绑上丝带,用波兰文在上面写道:「Moja bieda」,也就是中文「我的悲痛」他将这段短暂的回忆,永恒地尘封起来,让时间去冲淡它 到一八四一年,萧邦从姐姐露德贝卡那儿,得到玛丽亚与史卡贝克伯爵结婚的消息,他衷心祈祷著她能幸福然而几年后,玛丽亚就跟史卡贝克离婚,又嫁给别人玛丽亚后来每次在音乐会上独奏时,总是弹奏萧邦的钢琴曲,虽然他们未能一起生活,可是在玛丽亚的内心深处,始终烙印著萧邦的影子

Maria的自画像 Chopin painted by Maria

乔治 桑George Sand(1804-1876)原名奥罗 杜邦 ( Aurore Dupin )

生於一八○四年比萧邦年长她十八岁便结婚了,丈夫加西米尔 杜凡特是个沉闷,没有创意的男人,很少关心他的妻子后来她离开家庭,前往巴黎,她发现在这里可以自由自在地和音乐家,作家,以及画家们在一起 这一切,正符合她那独立,坦率,自由,浪漫的个性随著岁月的飞逝,她的个性愈来愈潇洒,特质是愈来愈明朗化

乔治 桑是李斯特的情妇玛丽女伯爵的亲戚朋友一八三六年的秋天,乔治 桑去参加女伯爵在法兰西旅馆所举办的晚会,晚会中邀请了很多音乐界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萧邦也在邀请之列,这是他和乔治 桑的初次会面 十二月时,乔治 桑要求想认识萧邦,遂在李斯特带领下,参加他所主办的晚会其中的一位宾客,描述当晚的情形—— 「乔治 桑女士,庄严,冷漠她的衣著华丽,她穿了一件白色的长袍,系了一条深红色的腰带,里面穿著一种类似牧羊女式的紧身上衣,上面有一排深红色的衣钮她的黑色头发中分,卷成小圈圈,垂到面颊的两旁,她的头上扎了一条丝带她满不在乎地选了一张靠近壁炉的沙发坐下来,点燃了她的雪茄,简短而严肃地回答坐在她身旁的男孩所提出的问题当李斯特演奏完一首奏鸣曲后,萧邦拿出冰块给宾客们乔治 桑牢牢地坐在沙发上,一刻也不停地抽著雪茄」

尽管乔治 桑与萧邦见面时,彼此握过手,可是萧邦对她并没什麼好感喜欢穿著贵族服装,经常居住在飘散花香的房间中的萧邦,看到这个喜欢穿著长上衣,长裤,还结领带的乔治 桑,就觉得她是一个很奇怪的女人,甚至怀疑,她是不是真的女人同时,当萧邦陆续知道乔治 桑的生活史以后,他可能吓了一跳乔治 桑跟「卡门」的作者梅里美,有过七日的恋爱,跟比她小七岁的诗人缪赛,从一八三三年起,也狂恋了两年多 萧邦认识乔治 桑,是在一八三六年十二月;得到流行性感冒,是一八三七年二月;他收到玛丽亚最后一封信,是一八三八年四月;而萧邦跟玛丽亚在德勒斯登共度快乐的时光,是一八三六年八月,因此是在认识乔治 桑的几个月之前 也许是由於萧邦依然忘不了玛丽亚,所以起初对男装的乔治 桑并没啥好印象但,乔治 桑却深深背萧邦迷住,因为他跟她以前所认识的任何男人,都不一样,於是虽然她继续和一些不重要的小艺术家们,断断续续地有著暧昧的关系,甚至和李斯特都可能有过一些纠缠不清的韵事,但萧邦是她热切要去征服的

一八三八年的夏天,萧邦开始跟乔治 桑保持密切的接触,此时他和玛丽亚之间的婚约早已破裂他开始发现乔治 桑是个很好的交谈对象,他可以把那些长久以来对玛丽亚,以及更早一次对康丝坦琪亚的那种郁积内心深处的情感表露无遗,而且可以从乔治 桑身上找到一分安全感 然而不久之后,人们的闲言闲语,使得巴黎不再是令萧邦和乔治 桑感到愉悦的庇护场所,他们急於获得自由,他们希望逃避窥探的眼睛,以及深怀恶意的风风雨雨

有一天,乔治 桑正离开萧邦的住所,她那怒火中烧的情夫,就在街上追逐著她萧邦觉得这种情形,令人感到很不愉快,很明显地,他与乔治 桑两人必须离开巴黎她表示同意,因为她的十五岁儿子得了风湿症,於是她俩便前往马约卡岛去度假 他们两人同居的生活,虽然环境恶劣,但相当地自由,平静萧邦以及乔治 桑热切地想保持一种在艺术上的同好关系,而非一对热恋的情侣,他们很成功地瞒过了很多人,包括萧邦的父母也蒙在鼓里

萧邦的健康状况一直很不好,尤其是当气候不佳时,他的肺病屡屡发作,全赖乔治 桑细心照顾他们住的地方经常变迁,因为附近的居民都不愿意,这样一个会传染的肺病病人,居住在他们的地方,抑是租他们的房子来住萧邦的病情也因无法得到很好的疗养,而逐渐走下坡 对萧邦而言,一八四四年是相当重要的年分,这年是他生命和艺术上的高潮,也是关键性的一年由於与乔治 桑的相恋,使他的创作到达巅峰,谱下不少动人的美妙作品虽然萧邦在音乐上有很伟大的成就,然而他是一个缺点不少的人乔治 桑对於他的哲学态度,以及喜怒无常的坏脾气,因此她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姐姐露意丝,邀请她以及她的先生〔露意丝的先生对於萧邦的成就与名望,非常地嫉妒〕,到巴黎来探望萧邦,并在夏天时一起到诺汗 萧邦对於能够暂时地与姐姐重聚,感到十分欢欣九月,当她离开诺汗之后,曾经写信给她,吐露出许多回忆稍后,十月的最后一天,萧邦又写了一封信给露意丝,说明了他在诺汗的生活情形从信中可以看到他不满的暗示,不满的对象是乔治 桑的儿子莫瑞斯此时的莫瑞斯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对於生活环境有自己的见解和批评,并且意志很坚定的男人 虽然萧邦和莫瑞斯之间的关系不太融洽,但他仍然相信能获得乔治 桑的支持;并且纵使有许多人认为乔治 桑在这一时期所写的小说「路克利芝亚 佛罗里安尼」,是以自己和萧邦为主角,对她在诺汗日益不协调的生活作一种寓言式的描写,但在他们的信件之中,找不到任何感情逐渐淡薄的迹象

一八四五年,虽然萧邦的健康情形继续恶化,和莫瑞斯的紧张关系也显著地升高,但大体上说来,日子仍然在和往常一样的步调下继续过著只是乔治 桑和索兰姬开始在这场冲突中,扮演著主动的角色第二年的春天,他们家的成员中,新增加了奥古斯丁 布劳特,她是乔治 桑的一个远亲,支持莫瑞斯打击萧邦后来乔治 桑正式收她为养女,但并不能缓和紧张关系

莫瑞斯并不愿意接受萧邦友谊性的馈赠,并且对於萧邦控制及左右乔治 桑的行为,感到愤怒在后来几年当中,他甚至发表一些关於萧邦及乔治 桑之间关系的匿名信,故意歪曲他们真挚友谊的本质,但效果并不显著 索兰姬比较同情萧邦,并且不喜欢奥古斯丁,她经常数落奥古斯丁的卑微出身因此在这场家停冲突中,莫瑞斯和奥古斯丁联合起来,萧邦和索兰姬乔治 桑左右为难,很不自在底处於冲突之中,最初,她保持中立,但在莫瑞斯的煽动及圈套设计之下,乔治 桑终於逐渐偏向莫瑞斯那一方 最早的一场冲突,在一八四五年的夏天发生莫瑞斯和奥古斯丁,鼓励家里的其他仆人,起来反对萧邦的波兰籍仆人——这个人是他唯一能够用本国语言交谈的人在一场喧嚣骚动之后,痛苦的萧邦,只好辞退了他的波兰籍仆人

萧邦和乔治 桑的哲学观原本不一致,如今歧异日渐加深,已渐渐不能容纳对方了乔治 桑是一位热切关心社会问题的时代女性,而萧邦则仍生活在传统思想中,传统的社会架构在两个不可移动的水平——统治阶级和仆人之上这种分歧的态度,破坏了萧邦和乔治 桑之间原本牢不可分的关系,并使在诺汗的冲突气氛越来越不可平息千真万确的一个事实是,一八四五年的整个夏天,萧邦谱不出一个音符 一八四六年三月,到一八四七年的夏末之间,发生了几件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导致萧邦与乔治 桑的决裂在一八四六年六月底,萧邦和莫瑞斯之间发生争执,而这一次,乔治 桑竟然站在她儿子那方乔治 桑的背叛使萧邦震惊,他无法接受这项事实 乔治 桑却误解了萧邦的心情,她以为他心情变稳定了,实际上,萧邦却是很勉强地使自己接受乔治 桑支持她儿子莫瑞斯的者项事实早些年,他们之间共处的那段如梦般的日子,已经无可挽回地失去了 这时索兰姬和费兰德 皮劳斯订婚,他是一个出身良好,品行绝佳的年轻人然而,第二年的二月,一个新的追求者奥古斯特 金出现,他曾是个军人

,后来成了个刻苦成功的雕塑家,他为索兰姬塑了一个美丽的雕像,并且热烈地追求她,鼓励她私奔索兰姬终於在婚礼的最后一刻,拒绝嫁给皮劳斯,后来与奥古斯特闪电结婚了

萧邦一直在他们结婚后,才知道这件事,但纵然他对於索兰姬嫁给这无赖的事感到恼怒,却也因病得太厉害,无法介入这种事情索兰姬是个自私的人,当奥古斯丁和莫瑞斯的一个朋友狄奥多尔订婚时,她却又发现自己的丈夫并非理想中的人选,於是非常不能忍受奥古斯丁的幸福索兰姬於是捏造了一连串的谎言,告诉狄奥多尔说,奥古斯丁曾是莫瑞斯的情妇,乔治 桑训诫了她一番,未料她又指控她的母亲和莫瑞斯的一些朋友有染索兰姬并且写信给萧邦,歪曲一切事实,天真的萧邦深信不疑——乔治 桑十分愤怒,遂写了封措词严厉的信给萧邦 对萧邦和乔治 桑而言,这件事所造成的伤害和侮辱,都是不可挽回的后来虽然乔治 桑曾努力地澄清事实,但萧邦依然宁愿相信索兰姬的话,而不愿相信乔治 桑

萧邦和乔治 桑最后一次见面,是一八四八年的三月,但这次见面,只限於礼貌性地交谈,并未尝试将过去两人所遭受的伤害忘怀或医治 但,纵然两人曾经发生过多少不愉快的事,终至不欢而散,萧邦却永远无法忘记乔治 桑他在他的日记本里,小心地保留了一束她的头发,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George Sand

四,萧邦的作品

作 品

介 绍

夜曲

Nocturn

二十一首

「夜曲」英语为Nocturn,法语为Nocturne,义大利语为Nocturno,其语源是从拉丁语的Nox所演变的,使用於罗马时代的「夜神」之意

夜曲的音乐形式,其创始人一般被认为是英国的约翰

萧邦和帕格尼尼是两位著名的浪漫派音乐家,他们的音乐特点有所不同。总体来说,萧邦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感情内容,而帕格尼尼则以强有力的呈现和弦开始,音乐生动精彩。

萧邦的作品常常强调波兰民族气质和感情内容,他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就是有感于波兰起义失败,悲痛之余写下的。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善于表现个人情感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他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

帕格尼尼则是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的音乐以强有力的呈现和弦开始,音乐生动精彩,主奉小提琴奉出如小抒情曲般热情洋溢而又优缓深沉的委婉旋律。他的音乐具有强大的民族、民主文化潮流,反映了19世纪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时拼作Szopen),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为1810年2月22日下午6点左右,其母亲以3月1日作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为官方承认出生日期。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四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二十六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四部谐谑曲、三部钢琴奏鸣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他出生的时候,波兰作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参见瓜分波兰)。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科希丘什科,Kościuszko,1746年—1817年,波兰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兰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一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肖邦的母亲Justyna Krzyż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肖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奥地利作曲家阿德尔伯特·基洛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进入了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璜(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1829年肖邦爱上了音乐学院的女同学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移居到巴黎后,肖邦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伦讷(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肖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肖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肖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肖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肖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肖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高档的材料制成。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查德·瓦格纳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间肖邦做了多次访问,1834年,他和席勒共同访问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莱茵河畔音乐节。肖邦、席勒还有门德尔松三人在此次音乐节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们三人彼此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并互相学习和切磋了音乐技艺。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德·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并对她一见倾心。

1837年肖邦因为与18岁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恋情,陷入了生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见到乔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与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而诗人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十分高傲和极具自我意识。但是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方面,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许多年轻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乔治·桑后来销毁了大部分寄给她的信件,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肖邦同她之间的真正关系。

1838年11月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的马洛卡岛上的法德摩萨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生的建议,希望西班牙的气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马洛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结核,他也希望温暖的气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肖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气,发展成了肺炎。98天后肖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马洛卡岛,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马洛卡岛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肖邦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英雄》。

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两人都没有公开分手的原因。当时乔治·桑的女儿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乔治·桑变得非常好战,当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大为恼火。

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著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

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倪波穆·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

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John Field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

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小调)和2号(F小调)。

[编辑] 代表作品

肖邦共发表编号作品65首(Op 1 - Op 65),去世后发表11首(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

升C小调圆舞曲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告别圆舞曲》

降G大调圆舞曲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

降E大调夜曲

升F大调夜曲

降B小调夜曲

降A大调夜曲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

C小调练习曲《革命》

E大调练习曲《离别、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第一号叙事曲

第一号诙谐曲

第七号前奏曲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为了纪念肖邦,波兰华沙每五年举行一次肖邦钢琴大赛。

自肖邦逝世后,以下以其名命名:

小行星肖邦3784(Asteroid 3784 Chopin)

华沙-奥肯切弗里德里克·肖邦国际机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43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