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剧情发展,陆哲希早在范瑞芝结婚前就分手了,如今范瑞芝回来是带着孩子的,这孩子应该是她和她前夫的
2014年制作拍摄的都市浪漫爱情励志偶像剧,一见不钟情,全30集
杨丞琳、郑恺等主演,讲述80后年轻婚礼策划师费洛洛(杨丞琳 饰),与网络爱情专家陆哲希(郑恺 饰),因为同一对情侣提供婚礼和分手2种截然不同的服务而相识,并上演了一场互相影响的欢喜冤家故事。本剧集合了都市青年的喜剧爱情元素,直击当下都市年轻人接地气的情感生活。由上海品盈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上海观达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上海宜辰影视文化工作室联合出品。于2014年08月10日接档《深圳合租记》登录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全球首播。
作家六神磊磊在他的新书中讲述了金庸小说里的,一句台词、一个人物、一种情感。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种情感”。此处的情感讲的是爱情。
金庸笔下的爱情观其实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叫英雄点缀,第二叫爱情至上,第三叫解构爱情。
金庸一开始对爱情的认识是,爱情不过是点缀,不管你爱得多深,终究要让位给政治正确。
然而第二阶段中,在《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黄蓉的爱情被写成一种至上的追求。《神雕侠侣》里的爱情更是一种信仰,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
紧接着,金庸写了世间形形色色的爱情,包括单恋、虐恋、畸形之恋、不伦之恋等等,爱情的各种滋味,各种形式,各种变态的形式,几乎都被金庸写了一个变。金庸武侠成为了爱情的百科全书。
金庸小说第三阶段中,爱情的浓度下降了。在他倒数第二部书《笑傲江湖》里,令狐冲爱任盈盈,但却不愿为了她加入魔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金庸最后一本书《鹿鼎记》,里面是金庸对爱情的嘲弄,他把爱情踢出了局。
到此我觉得,小说写进了现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爱情可能有一瞬间的柔情蜜意,但它不是生活主旋律,它的占比是很低的,这才是真相。这也是为什么金庸笔下的爱情观始于点缀,成于信仰,终于虚无。
六神磊磊说自己已经读了金庸8年,还可以再读10年,20年,到时依然有话说,因为金庸武侠的读者遍布各个阶层、各种年龄,因为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厚重。这是事实,谁也不能否认。金庸本人也说,他在写作上是有天赋的。 我也超爱根据他的小说拍成的影视剧。
我认为,哪怕最高的写作天赋、创作天赋,都不能为打造空中楼阁,都必须得有基石。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艺术高于生活,却来源于生活。创作也是,写作也是。 任何作家的作品,都藏着他的经历,他的价值观,他的信仰,金庸也不例外。为此我特意求证了他本人的爱情线和作品线。
他的感情线
林冶芬, 第1任妻子, 1948年结婚
朱玫,第2任妻子, 1956年结婚,1976年离婚
林乐怡, 第3任妻子,1966年认识,1976年结婚。
从中可以看出,金庸作品把爱情写得最唯美的阶段,对应的是与第2任妻子结婚后的前10年。
关于第1任妻子,按金庸本人的说法,是妻子背叛了他。实际上,那时金庸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她,她一个人在家里寂寞无聊,生活过得很不愉快,两人最后办了离婚手续。他们之间有爱情吗?肯定有啊。金庸本名查良镛,事实他有很多个笔名,“林欢”是其中之一,而“林欢”的“林”就源于查良镛和妻子林冶芬名字中都有木字。“林欢”寓意美好愉快的爱情。
让许多女性愤愤不已的就是他的第2段婚姻。妻子朱玫个才女,两人曾经相濡以沫。结婚之初,他们生活十分拮据。婚后,朱玫利用自己记者的身份帮丈夫办《民报》,更是在困难之际,变卖首饰来支持金庸的事业。为了爱,妻子可以冲在最前沿,也可以退居幕后。在他们有了4个孩子的时候,妻子每天要忙着带孩子,还得给金庸送饭。金庸自个说“我妻朱玫每天从九龙家里煮了饭,送到香港来给我吃。”然而,妻子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却最终也看他出轨了。朱玫是最后一个知道丈夫奸情的人。是她太相信?是她太迟钝?还是她太忙了?还是丈夫藏太好?
他和第三任妻子的相识很狗血,在他和朱玫结婚十年之后,有一天,他和妻子吵架了(因为工作上意见不一),他心情不好,然后跑去了酒吧喝酒,对服务员林乐怡一见钟情了。小三的故事不想多讲,类似于翻版的林有有和许幻山。
再看金庸作品,他笔下的爱情始于点缀,成于信仰,终于虚无。这哪里不是他真实的生活呢?
他和第1任的爱情,有是有,却没有同甘苦共进退、没有你侬我侬、没有辗转反侧。年轻人嘛,大家都理解,事业至上。爱情对于男人来说,就像手上的腕表,戴上了方显品位。可如果把爱情当做压在头上的王冠,那便是有些鸠占鹊巢了。
关于把爱情当信仰,我想说,谁还风流过,狂热过,以为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过。 可是狂热过后,步入婚姻后,是无数大大小小的生活琐事,鸡毛蒜皮。新鲜感没了,矛盾多了,付出变得理所当然了。如果再加上一些纠葛,朱砂痣便成蚊子血,白玫瑰便成白饭团。朱玫对待工作极其认真,有自己的主见看法,她和丈夫常会因为工作上意见不一而吵得不可开交,这些也为他后面的出轨埋下了隐患。
爱情终究是虚无的。当金庸第1次见到林乐怡时,他以为那就是他梦中的小龙女,青春、活力、有趣,让他顿感爷青回。按道理来说,那时他笔下的爱情不该是虚无的,至少得迈向另一个巅峰。我的猜测是,尽管他改不了风流的本性,但他的理智是部分清醒的,他对自己的行为是自知的,他对爱情的真相也越来越明了。感情可以一日千里,可以掀起惊涛骇浪,却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只等下一次起风,下一次轮回。所谓的一见钟情,也不过是见色起意罢了。而那些可抵岁月漫长的忠贞不渝只能存活于小说中。
说实话,除去他的作品,金庸在我的眼中就是一个渣男,在很多人眼中都是。我相信他自己也知道。 不管他对渣的评判是褒是贬,不管他内心有没有一段成龙般的OS"我只是犯了一般男人会犯的错",渣都是一个事实。 他对前妻也是自责的,他不止一次地讲过,他最对不起的就是前妻朱玫,那个被他始乱终弃的人。
至此,我觉得,金庸武侠最大的成功就是在于他笔下的“真”,对自我的“真”,对人性的“真”。他写小人物真,写大人物也真,写精忠爱国有度,写黑暗势力也有理。他的爱情是真实的,也是虚无的。有读者评论道“因为是金庸,出轨也显得很香艳”,大概是基于此吧。
其实,我不是想批判渣男,因为据说这个是基因使然,男性只有通过渣的方式才能使自己的基因得到最大概率的传递。
从女性视角来讲,不管爱的多么的轰轰烈烈,山盟海誓,还是全情投入,最终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份全身而退的勇气和力量。朱玫最终选择了离婚,但要求金庸不能再有孩子。所以金庸第3任虽然成功上位了,但是进行了扎输卵管的手术。这是朱玫最钢的一面了吧,可我觉得还不够,因为她的晚年真的太凄苦了,她最终也没能放下吧。
对于男性而言,“小龙女”的幻想是件很愚蠢又危险的事。李敖曾对比他小18岁的胡因梦一见钟情,觉得对方美得不可方物,甚至为了能和她厮守,不惜与前妻决裂,自己净身出户。然而,当被问及当年为什么与胡因梦离婚时,李敖说:“有一天我无意中推开卫生间的门,看到了胡因梦便秘而涨红的脸,实在是太不堪了,我心中的完美女神竟然也和常人无异……”
面对爱情,适度的悲观并不是一件坏事情。有是恩赐,虚无也正常。风花雪月虽甜,但不要贪杯。
六神磊磊
六神磊磊,本名王晓磊,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资深时政记者。其曾获2016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新媒体”(个人)等奖项。
其是腾讯“大家”专栏作家,2014年开设微信公众号,以独特视角和幽默风格,解读金庸小说中的有趣细节,借武侠人物评说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创立自媒体江湖“一人一派”,成为有影响力的原创自媒体。2017年开设读唐诗内容公众号,单篇唐诗题材文章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阅读传播百万次。
中文名:王晓磊
别名:六神、花露水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84年8月17日
职业:自媒体原创作者
毕业院校:北京广播学院
代表作品:《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哭董卓》
专栏名称:六神磊磊读金庸
专栏名称:六神磊磊读唐诗
著作:《你我皆凡人》
著作:《六神磊磊读唐诗》
创作经历
2007进入新华社重庆分社工作,成为一名时政记者。到2015年底从新华社辞职,八年记者生涯。
微信公众号缘起于2013年12月。六神磊磊开始自己也没想“读金庸”,而是想解读新闻联播,后来觉得执行起来太难,选来选去就选了金庸,因为金庸小说内容丰富,人物也多,和现实联系得比较紧,它的复杂性足够拿来品头论足一番。
2015年,六神磊磊将其读金庸的部分文章收录成册,出版《你我皆凡人》。
2017年,开设解读唐诗内容公众号,7月1日出版同名文集《六神磊磊读唐诗》。
获奖及称号
《鲁豫有约》&新榜:2016值得关注的有趣自媒体
网易经济学家年会,2016年度最有态度自媒体
2016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新媒体”(个人)等奖项
人物评价
《六神磊磊读唐诗》这本著作寓庄于谐,举重若轻,堪称一部鲜活的唐诗小史。——张帆北大历史系教授
六神磊磊是个有趣的人,他读金庸,读唐诗,都别有天地,自成一家。——蒙曼著名学者
唐诗比他熟的,远没他文采好;比他文采好的,唐诗远没他熟。这是我平生所见有关唐诗可读性最强,见解最精辟的书。读完这本书,你对唐代那个诗歌的锦绣之世,将会有不亚于专业程度的了解。——史杰鹏历史小说家
在节目中他曾气定神闲地对我说,一个写字的人,随时要做好被忘记的准备。我们都会被忘记,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还是要努力被记住。这也是文字的意义。——鲁豫著名主持人
说唐诗是通向中国文化的一扇门,直到遇到六神磊磊这个把门人。他逆转了这扇门的方向。从此,唐诗不仅通向古远,还通向当下。在这本书里,你对诗人不会再仰望,而是相逢。——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他评金庸,我想的是他有多么666,多么神,现在看他笔涉唐诗,则触目皆趣,趣里是一花一世界,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史航著名编剧
“六神磊磊读金庸”是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公号,说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原创一个很难超越的标杆亦不为过。他对中国古诗词特别是唐诗烂熟在胸,既能以现代人的视野来读唐诗,又能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去体察古代诗人的情感与胸怀。了解六神磊磊如何读唐诗,才能明白他解读金庸武侠令众人如醉如痴的功夫从何而来。——十年砍柴作家
相关报道
2018年4月,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贯彻执行《微博社区公约》等社区管理规则中关于时政有害信息、违法信息、不实信息,及用户纠纷和垃圾信息的规定,对微博内存在的违规违法内容进行清查处置。微博社区管理中心将按月公示针对违规违法内容及相关账号处置情况的工作公告。以下内容为4月份的处置情况:同时对发布时政有害信息的1532个账号采取了禁止发布微博和评论、限制访问、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较上月同比下降70%)。被处置账号中包括@六神磊磊等头部用户50个。
六神磊磊因为解读武侠小说和唐诗而知名。据新华网报道,他的文章《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成为近年来掀起“唐诗热”的标志性文章之一。2019年4月,他的微博被暂停功能三个月,到7月12日,六神磊磊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都已恢复正常功能,且已推出自己的唐诗新书,并计划推出唐诗日历。
「杨寿良」
2018年全guo高kao语 文卷关于《精卫词》的两道考题出错了!本文作者研究指出,《精卫词》是王建对于精卫填海故事的全新评价,体现出了王建关爱自然万物的生命意识,蕴含着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刻体认及悲悯情怀,出题人对该诗的理解有偏差,所以才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王建是中唐有名的诗人,其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辛文房《唐才子传》赞其“工为乐府歌行,格幽思远”[1]。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亦有“元白张王皆古意”之赞。
王建出身寒门,深忧黎民,长怀悲悯之心,是中唐时期富有民生情怀的诗人之一。他历经艰辛,饱受磨难,写下层人民生活,写行旅见闻,写宫女的生活与情感,诗作“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2],同样可以作为研究中唐历史的参考。他的《精卫词》,就是一首体现出他悲悯情怀的诗歌: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我愿身死子还生。
这首诗见于《全唐诗》第二百九十八卷、《王建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一(第五页),《王司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四库唐人文集丛刊”)卷二(第一三页)。可惜由于前人对此诗研究、提及者不多,故一直鲜有对此诗作准确精当之解读与评析者,而网络上谈及这首诗的文字又多有舛误,实乃缺憾。本文拟对王建《精卫词》作深入细致的解读,以期对我们今人研究王建及其创作有所贡献。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一个问句。开篇设问,本很平常。通览王建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王建常用这样的疑问句式。如:
“戴胜谁与尔为名?木中作窠墙上鸣。”(《戴胜词》)
其句式就与《精卫词》首句完全相同。类似的还有:
“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乌夜啼》)
“空城雀,何不飞来人家住?”(《空城雀》)
“新燕新燕何不定?东家绿池西家井。”(《春燕词》)
这首诗通篇都是以诗人向精卫告白的口吻写成,开篇即向精卫发问:“谁让你填海的呢?”这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这里就要提一下世人耳熟能详的“精卫填海”的故事。
该故事最早载于《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3]
张华《博物志》亦云:“有鸟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故精卫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4]
这个故事世代流传,也是唐代诗人们屡屡歌咏的题材。李白就屡次提及。他的《登高丘而望远》云:“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江夏寄汉阳辅录事》也感慨:“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寓言》诗之三亦有“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之慨,对精卫填海并不怎么赞同。
岑参也有一首诗《精卫》:“负剑出北门,乘桴适东溟。一鸟海上飞,云是帝女灵。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岑参看到海鸟飞翔,便想到了精卫积怨填海的故事,感慨精卫“力微竟不成”。
顾况在《龙宫操》也提到精卫填海:“龙宫月明光参差,精卫衔石东飞时,鲛人织绡采藕丝。翻江倒海倾吴蜀,汉女江妃杳相续,龙王宫中水不足。”精卫填海的故事,给唐代诗人们带来了诸多的灵感和感慨(篇幅所限,本文对唐前及唐后提及精卫填海的诗作,兹不赘述)。
王建对“精卫填海”故事及李白等人写精卫的诗篇自然不会陌生。对于传说中精卫填海的动机,他非常清楚,这首诗就是他个人对于精卫填海故事的新思考。
诗的第二句是“海边石子青磊磊”。这个“磊磊”是石头纷然堆积的意思。“石磊磊兮葛蔓蔓”(《楚辞·山鬼》),“青青陵上栢,磊磊涧中石”(《古诗十九首》)里的“磊磊”都是石头堆积的样子。
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是谁让你填海的呢?海边的石子纷然堆陈,你是衔不完的呀!——王建此诗开篇就向精卫发问,表示他对精卫填海行为的迷惑不解,乃是要对精卫填海作另一种评价。
我们继续来看看诗人王建是如何评价“精卫填海”的。
第三、四句:“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这里的“但得”是“假如可以”、“倘若能”的意思。“枯池”是干涸的池塘。左思有句:“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咏史》),李白《古风》之五十九首也有“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第五九首)之句,司空图《杂题二首》:“鱼在枯池鸟在林,四时无奈雪霜侵。”看到这些诗里的“枯池”,首先令人想到的是:无水后的池鱼怎么办?“鱼龙”二字,《王建诗集》该诗注曰“一作鱼鳖”。这两句诗是站在海中鱼龙(鳖)的角度问精卫:假如你把大海填平,使其成了枯池,那海里的鱼龙(鳖)等生灵该到何处安身?这一“换位思考”,委实令人耳目一新。
第五、六句:“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这里的“口穿”意为口被磨破。王建《夜闻子规》亦有“子规啼不歇,到晓口应穿”之句。子规口穿是因不住啼叫而至于流血,精卫口穿则是一次次衔石子草木填海所致。“空”有“徒劳”之义。精卫徒劳地衔石子填海,不仅把嘴都磨破了,还把西山上的草木枝叶啄得残缺不全了。——你为纾一己之私愤,何以殃及山中草木?诗人站在草木的角度,指出精卫填海给山中草木带来的灾殃。这句“山中草木无全枝”表达的乃是对草木的惋惜之情和对精卫的劝责之意。
第七、八句:“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朝暮劳碌,精疲力竭,困倦羽折,时有堕水,对自己也是毫无益处!这也呼应了首句的发问“精卫谁教尔填海”——既然于己身、于他物皆无益处,你又何必如此执着地填海呢?
如果着意于苛责精卫填海之“徒劳无益”,便有功利化之嫌。毕竟“精卫填海”体现出的“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语)的“励志”作用已经深入人心了。诗人不能为求新异而故作惊人语。因此,诗人没有否定这种勇毅的精神,而是理性地审视精卫为了个人遭遇而愤怒复仇的欲念和动机,指出这种复仇不仅于事无补,更给诸如“鱼龙(鳖)”和“草木”等众多的生命体造成了伤害,因而是不足取的。他在诗的末尾两句,笔锋一转,将诗意再次升华——
最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我愿身死子还生。”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诸多唐诗注本难见对这两句诗的解释。
对这两句诗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西山的石头没有被你搬尽,东海也没有被你填平,我宁愿能替当年的女娃去死,让女娃还活着,这样就不会有精卫填海的事情发生,东海的鱼龙和西山的草木也就不会因此受到伤害了。”这里的“子”是对精卫的尊称。
只可惜今人理解这两句,多有错误,不知道这两句诗乃是王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舍身利他情怀的体现。
以现代观念来看,《精卫词》是颇具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和保护动物理念的诗作。诗人从关注“小我”的生死与复仇,而升华到关爱自然、生命的“大我”的“大爱”境界,使得对“精卫填海”故事的审视更为深沉、博大、慈悲。
在王建的其他诗作里,也常在诗歌末尾表述其关爱民生、慈悲济世的“愿”。如《水夫谣》的最后是:“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惟愿没有激流险滩,让水夫可以减少逆风牵船的辛苦。
对于友人,他说:“愿君去丘坂,长使道路平。”(《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对于征人,他借征人妻之口说:“愿身莫著裹尸归,愿妾不死长送衣。”(《送衣曲》)在《送宫人入道》中,他对宫人说:“发愿蓬莱见王母,却归人世施仙方。”希望宫人能从王母那里拿到仙方,好救护世人疾病;在《春燕词》里,他以“辛勤作窠在画梁,愿得年年主人富”表达对春燕的关爱。诗人祝愿房屋主人年年富裕,不会卖房拆屋,让春燕能在这家屋梁上有稳定的巢穴。——这类的愿望,跟《精卫词》里对鱼龙(鳖)草木的关爱一样,都表现出诗人慈悲、宽爱的情怀。正是有了这样的爱,《精卫词》才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对“精卫填海”故事的新解,而让读者领受到比精卫填海蕴含的仇恨更为博大、悲悯、深邃的精神。
偶见2018年普通高deng学校招sheng全guo统yi考试shi卷(使用地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有以《精卫词》为内容的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参考答案是:A。
根据这个参考答案,命题者认为,诗人对精卫填海的动机并没有任何的怀疑、不解和否定。——这显然是不确的。通过前面对该诗的解读,我们知道,诗人开篇即以提问的方式对精卫愤然填海的动机表示了不解和质疑。而本诗中的颠覆与升华,也正是从这个“提问”开始的。参考答案A显然是错的。
再来看这一题的B选项: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只有这个选项对该诗的理解和解释是不错的。
C选项说: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这一表述也不正确。第5、7、8句确实写出了精卫填海的艰辛,但命题人忽略了很重要的第6句——“山中草木无全枝”,这一句表现的则是诗人对被精卫啄得“遍体鳞伤”的西山草木枝条的惋惜之情。
D选项: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元白张王是有唐一代新乐府运动之旗手,他们新乐府诗歌创作在语言上的共性确是质朴平易。张籍说王建“赋来诗句无闲语”(《赠王秘书》),对他的遣词是很推崇的。《精卫词》立意之深邃独到,语言之细密精警,则在《观刈麦》之上。倘王建这首《精卫词》委实如白居易《观刈麦》那般“质朴无华,平白如话”的话,又岂会引起语文考试命题人之误解与曲解呢?
再看紧接着的第15题: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解读,我们知道整首诗都是以诗人的口吻写的。所以准确的回答应该是“不同意这种解读”。
但参考答案给出的却是模棱两可、自相矛盾的两个“解答”: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首先必须要明确观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如果答同意,要从精卫的角度作答,作者想要表现的是精卫填海的诚意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如果答不同意,要从作者的角度作答,本诗是对精卫的咏颂,对精卫填海事业中的辛劳与苦痛,作者既充满敬意又饱含同情,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精卫的生命,帮助精卫完成填海事业。
命题人列出了貌似具有开放性的“同意”和“不同意”这两类答案,表明命题人认为将最后这两句诗理解为作者或精卫的口吻都不算错。我们知道,对于一首诗,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是怎么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理解呢?
答案“观点一”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我愿身死子还生”的“子”解释为“子孙后代”,将这首诗理解为诗人支持精卫一直填海,“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将“精卫填海”当成“愚公移山”的类似版本了。不仅忽略了三四五六句的意思,还严重偏离了整首诗的原意,在逻辑上也是根本讲不通的——诗人对鱼龙草木的处境已经十分担忧了,怎么会忍心一直填下去呢
答案的“观点二”将“高山未尽海未平”理解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将“我愿身死子还生”理解为“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更是曲解了原诗。精卫填海的故事既未说精卫在填海过程中死去,亦未说精卫填海的行为后来终止,诗人“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又是为何?又有何用?——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首诗并不赞同精卫填海,而是希望精卫为鱼龙草木的生命考虑而停止填海。——令人遗憾的是,命题人给出这样两个不同的答案,显然没有读懂这首诗。不仅没有读懂,还要求考生:选“观点一”要从精卫的角度来答,选“观点二”要从作者的角度来答。尽管诗无达诂,但诗人的基本观点和视角,其实已经是明确了的,这样强作别解,就不合适了。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对王建评价颇高,说“古乐府当学王建”,并指出《精卫词》等篇“有古作者之风”[5],堪称王建之知己。辛文房评王建:“建才赡,有作皆工。盖尝跋涉畏途,甘分穷苦……又于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官况之作,俱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也。”[6]从这首《精卫词》来看,王建确实做到了“道人所不能道”。而命题人给出的答案,也确实做到了“道诗人所不曾道”。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论张王乐府“心思之巧,辞句之隽,最易启人聪颖……”王建的诗作与精神,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今重读《精卫词》,不禁对他敢于颠覆前人见解,表达新意的创举叫好,也更为他诗中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理念而赞叹。假如对这首诗有了深入研究和准确解读,它对今人当会有更大的启迪。这或是目前研究、解读王建《精卫词》的现实意义罢?
此为一家之言,愿就有道而正焉。
注释
[1]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
[2]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
[3] 郭璞传,[清]郝懿行笺疏,张鼎三、牟通点校,张鼎三通校:《山海经笺疏》,齐鲁书社,2010年4月,第1版,第4777页。
[4] 张华著,唐子恒点校:《博物志·第三·异鸟》,凤凰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第33页。
[5] 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引自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附录二 王建研究资料·评论》,巴蜀书社,2006年6月,第1版,第559页。
[6]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
2018年12月16日
想象主题不稳定。
幼儿绘画,是幼儿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幼儿绘画是幼儿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幼儿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各位,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幼儿美术画画技巧吧!
1、 示范法
示范法并不是传统的模仿画,它是以从出示的先后顺序、形式、内容等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在绘画教学中,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动力,使幼儿进入视觉思维活动的状态,对示范进行选择和再组合的双向作用。
2、发现法
发现法改变了传统的以示范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是教给幼儿现成的艺术技能技巧,而是创设环境,鼓励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意幼儿的独立自主活动。
3、情境法
设计物选择充满情感特色的环境,情境,使幼儿情绪洋溢地感受物体验周围世界,激发审美、想象,教师可根据教育目标,让幼儿到大自然,社会中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也可利用本园场地布置一些特殊的情境,还可通过艺术性语言,神话故事的描述,把幼儿特点的情境中。
4、感知法
在绘画前,幼儿对物体的质感,性质和形态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造型活动,因此,就尽量提供机会,让幼儿触摸要表现的物体,从而了解物体的性质。
她们的共同点都是,女孩的感情线往往要强于事业线。在她的笔下,大多数女孩都成为了男主的绿叶,在事业上她们并没有获得太多的成就。不仅仅是女主有这样的遭遇,其她的一些女孩角色都是情感上的奴隶。
所以在他的笔下,女子把情感看得要比事业更重。但是对于现在的女人来说,她们对于这种事情是完全不屑的。因为就算是女人也要拥有事业心,这样才有更充足的安全感。
金庸小说情路完善的女孩有哪些共同点
这些女孩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全部都以情感为重。大多数那些出身比较优秀,拥有着强大能力的女孩子,最后都沦为了情感的奴隶,并没有在事业方面是什么成就。在他的笔下所有的女孩都把情感看得要比事业更重,但是最后也没有获得好的结果。在他的小说里面,所有的女子都以感情为重,就算自己很有才华。自己的能力也很充足,但是都没有充分的施展出来。
金庸小说里的女孩有哪些共同点
她们的共同点都是把情感看得要比事业更重,就算那女孩子出生名门,而且还有着非常大的才华。她们最终都只是沦为了情感的奴隶,并没有在事业这方面有什么成就。在他的笔下所有的女孩子都以情感为重,都不关心自己的事业。而且所有女孩子的最终结局都不是非常的好,可能根本就没有跟自己喜欢的人走到一起。
温馨小提示
在他笔下所有女孩的共同点都是把情感看得比事业更加重要,所以她们会为了情感而放弃自己的前途。所有的女孩子不管是女主还是其她的一些女性角色,都把情感看得非常重,很大的才华,就算自己出生名门,她们也会以情感为重,并不会去发展自己的事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