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雕塑作品,雕塑在西方艺术史上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如何欣赏雕塑作品,雕塑在西方艺术史上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第1张

雕塑作为一种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是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从定义上看,在欣赏雕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空间形态、塑造风格、材料运用、情感表达等。而不同时期地域的雕塑还反应了风土人情,社会文化等等,具有承载文化的意义。

下文将主要从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带大家感受一下如何欣赏不同时期的雕塑:

先看古典的:

以上的几张图,基本是古希腊罗马雕塑,有广为人知的大卫、维纳斯等等。这是大众印象中西方较为传统意义上的雕塑,除了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之外,很多都是表现人体的作品。

在西方的雕塑中,不论男女多为半裸或全裸的姿态,给人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这是因为希腊罗马人欣赏人类魁梧、圆润的体格,但这样的雕塑在中国就比较少见,几乎是找不到的,中国的雕塑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希望间接、婉转的去表达美,让观众去联想、感受。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决定了西方的艺术注重写实性,古希腊艺术黄金时代留给我们大量的人体雕像,可谓之典范,不仅形式完美,而且大部分都表达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人们欣赏这类型的雕塑,了解其时代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情景带入,最大程度的让观众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与民族精神。

古希腊人民风淳朴,但也开放,认为人体和性都是美的,不加修饰的自然就是美,同时推崇人体的健康美。现在人们看到的古希腊的雕塑类作品中,多数体现的是人体自然的形态、健硕的肌肉、对自身体型毫不自卑的欣赏。古希腊的政治的开放,也许造就了人民的开放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古希腊人崇拜人体,崇尚力量和自然,他们的神都是理想化的人,他们重大的活动都举行运动会,运动会上的运动员都是全裸提参加展现力量和人体美,就是现在奥运会的前身。(这些对历史稍有了解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就雕塑本身来讲,五官精美、表情刻画细致入微、人体比例完美、动态充满张力。这些用大众审美来讲就是美的,比较符合大众审美,所以我们普通观众在欣赏起来相对更容易。

再看现代: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Giacometti1901-1966)瑞士艺术家,是二战后欧洲最伟大亦最富于表现力的雕塑家,同为油画家、素描家和诗人 。

先来看以上中的雕塑,针尖似得脑袋,纤长如丝的四肢,就如“火柴人”一般,按普通大众的理解,这样的作品美吗?好看吗?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欣赏、赞叹、甚至在拍卖行中拍出过亿美元的价格。

撇去“美是什么”在哲学上的意义不谈,“美”这个字在艺术作品中和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区别:

古人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从宏观到微观,人们看到蓝天白云,说美;看到花儿,说美;看到漂亮的衣服,说美……美在现实生活中是让人感到愉悦的事物。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也倾注其中。这些感情中有愉悦的,当然也包括愤怒、同情、叹息等等令人感到不快的感情。所以艺术能表达现实的美与丑,并且通过艺术加工,是丑的东西也能吸引人,引发观众思考。所以在艺术审美中,当然不能单纯用生活中的美丑定义,而是要多一个层次,看作品是否真实准确地再现了事物的原貌或原气氛,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回到作品再去看,会发现人们看待作品的眼光已经脱离了单纯的美丑,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把正常的人表达成瘪、瘦削、残破的人形,恍如隔世的感觉,如同孤鬼游魂一样,回到贾科梅蒂生活创作的年代,当时的欧洲饱受战争的沧桑,人们的内心是孤单、脆弱、甚至是恐慌的。他表现的是二战后的一种时代情绪,正是用这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象再现了这样一种感觉。具体这种感觉在面对观众时心理产生了怎样的碰撞,那就是观众与作品纯粹的沟通了。

所以理解这种类型的雕塑艺术,要认识到它的价值不仅是他在形式语言方面的独特创造,这些作品与特定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不能脱离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来理解。

另外,不像古典雕塑有着最佳观赏距离,很多评论家认为贾科梅蒂的雕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当这些“火柴人”竖立在你眼前时,你会觉得自己与他们之间永远存在着距离,无法靠近。这就是艺术作品与空间之间建立的关系。

最后看当代:

看到这些作品,是否觉得已经无法区分出这是不是雕塑?

近些年来雕塑发展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甚至很难区分何为雕塑、何为装置、何为工艺……里面的风格也变化多样,对于大众的欣赏层面就会存在更多的迷茫、无从着眼,相对于较为传统的表达方式,各种“稀奇古怪的”特别是实验性的表现方法更让观众摸不着头脑。

所以很难分清这是不是雕塑?当代的雕塑应该怎样去界定?

这里借用美国艺术评论家丹托的“艺术界”的概念,就他所言,“80年代艺术的样式革命已经基本结束,艺术的问题不再是作品的问题而是语境问题。”雕塑也逐渐摆脱媒介的局限,而成为一种话语方式。当代雕塑重要的是现场中话语的指向性,这也是它与传统雕塑的根本区别。

“语境”现在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也没有被完全定义,所以我们姑且简单的理解为“大环境”(包括思想感情、作者的立场、观点、艺术修养、兴趣爱好、表达的时间、对象、前因后果、表达的领域、媒介……太多,不一一赘述了)。

再来看看现在所处的环境,生活的时代,科技大爆炸、人文地域的变化、一切都在快速的更迭。任何一种艺术形态与语言方式都是在特定背景的逻辑关系中产生与发展,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雕塑语言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大,对于传统,不抛弃也不固守,但在新的语境中总会获得许多新的可能。跨界创作现在是一个时髦的词,一切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信息,如果能为艺术创作提供资源,能有利于艺术的充分表达,都应该去研究和尝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影响整个社会形态的改变,艺术当然在此列。

认知到人类身处的多元化的社会,也不难理解雕塑艺术的多样化发展,由于个体的视觉经验和生存体验存在差异,所以对当代的雕塑作品观念的解读认知也会有很大差别,甚至有误读的存在,实际上每个人在观看与解读作品时,都是从自身的生存体验出发,都对应于个人情感,连接着真是的自我意识,都是个性化的欣赏,误读是常态。这也是当代许多艺术品在欣赏上的一个特点。

  圆雕的特征是完全立体的,观众可从四面八方去欣赏它。如,从正面看到的是昂首挺胸、咬紧牙关、怒视敌人、威武不屈的形象。在侧面,观众只能看到紧握拳头的右手和左手,通过手势表现出刘胡兰内心愤怒的情绪,以及恨不得砸烂旧世界,把敌人一扫而光的气概。背面较简单,只能看到因风吹飘动而交织着的头发和衣纹。就这样,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雕塑的各个侧面,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整体感。

 如果是群像,观众绕雕塑一圈,则可以看到前后左右各个人物的不同动态和思想感情,从而引起丰富的联想。如罗丹创作的《加莱义民》群雕共六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怀抱牺牲的决心,但那种与亲人诀别、献身祭坛的姿势是各不相同的。在群像的正面,只能看到老者(即欧斯塔施)坚毅而沉重的步伐,以及壮年两手下垂、拿着锁钥、为城市将受到屈辱而深感痛苦的内心情绪;到侧面,才能见到那两兄弟,他们都受欧斯塔施的鼓舞而紧跟着;其他人,有的举起右臂,有的手在空中张开,表情犹豫、疑惑,想象将要遇到的结局而感到痛苦;有的人物,观众要走到雕塑的后面才能看到。总之,要绕雕塑一圈,才能看到群像的全貌和每个人物的精神状态。

 就圆雕来说,它不适合表现自然场景,却可以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划来暗示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如通过衣服的飘动表现风,通过动态表现寒冷,通过表情和姿势表现出是处在炼钢炉前或在稻田之中。渲染大规模的群众场面不是它特长,可是集中深入地塑造富有个性的典型性格却是它的拿手好戏。众多的罗马头像,龙门石窟,东山的浮雕罗汉像,罗丹的一系列肖像,《收租院》的一些农民形象都是范例。

 圆雕不适合表现太多的道具、烦琐的场景,要求只用精练的物品或其局部来说明必要的情节,以烘托人物。如用坦克残骸的局部来烘托志愿军战士,用山崖的局部来烘托登山队员勇攀高峰的精神。

由于圆雕表现手段是极精练的,所以它要求高度概括、简洁,要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观众,正因为如此,硬要它去表现过于复杂、过于曲折、过于戏剧化的情节,将无法体现圆雕的特点。

 它常常以寓意和象征的手法,用强烈、鲜明、简练的形象表现深刻的主题,给人以难忘的回味。比如,矗立在美国纽约市港口的《自由女神》和原置于巴黎国际博览会苏联馆顶端,后又移至莫斯科全苏农业展览会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

 由于圆雕是空间的立体形象,可以从四面八方去观看,这就要求从各个角度去推敲它的构图,要特别注意它形体结构的空间变化(当然,要有一个主要的观看面)。

 圆雕虽是静止的,但它可以表现运动过程,可以用某种暗示的手法使观者联想到已成过去的部分,也可以看见将要发生的部分。

 形体起伏是圆雕的主要表现手段,如同文字之于文学,色彩之于绘画。雕塑家可以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对形体起伏大胆夸张、舍取、组合,不受常态的限制。形体起伏就是雕塑家借以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

总之,圆雕要求精而深,强调“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既要掌握雕塑艺术语言的特点,又要敢于突破、大胆创新。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

 一般地说来,为适合特定视点的观赏需要或装饰需要,浮雕相对圆雕的突出特征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浮雕与圆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相对的平面性与立体性。它的空间形态是介于绘画所具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所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之间的所谓压缩空间。压缩空间限定了浮雕空间的自由发展,在平面背景的依托下,圆雕的实体感减弱了,而更多地采纳和利用绘画及透视学中的虚拟与错觉来达到表现目的。与圆雕相比,浮雕多按照绘画原则来处理空间和形体关系。但是,在反映审美意象这一中心追求上,浮雕和圆雕是完全一致,不同的手法形式所显示的只是某种外表特征。作为雕塑艺术的种类之一,浮雕首先表现出雕塑艺术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涉及触觉。与此同时,它又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譬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与环境、叙事情节的连续与转折、不同时空视角的自由切换、复杂多样事物的穿插和重叠等。平面上的雕凿与塑造,使浮雕可以综合雕塑与绘画的技术优势,使浮雕的塑造语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时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现性。

 压缩空间的不同程度,形成浮雕的二种基本形态——高浮雕和低浮雕。

 高浮雕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甚至部分局部处理完全采用圆雕的处理方式。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处理,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浮雕艺术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法国巴黎戴高乐广场凯旋门上的著名建筑浮雕《1792年的出发》,是高浮雕的杰作。艺术家将圆雕与浮雕的处理手法加以成功的结合,充分地表现出人物相互叠错、起伏变化的复杂层次关系,给人以强烈的、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感。

 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亚述人,大概是最善长于用此手段进行艺术表现的艺术家。在一系列的“亚述人狩猎图”中,他们很好地运用浅浮雕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地表现出充满生气的艺术形象,并以复杂的动势贴切地展现出人物和动物的内在情感。浮雕空间压缩程度的选择,通常要考虑表现对象的功能、主题、环境位置和光线等因素,其中环境与光线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优秀的雕塑家总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关系,从而使作品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在充分表达审美思想情感的基本创作原则之下,浮雕的不同形态各有艺术品格上的侧重或表现的适应性。一般地说,高浮雕较大的空间深度和较强的可塑性,赋予其情感表达形式以庄重、沉稳、严肃、浑厚的效果和恢弘的气势;浅浮雕则以行云流水般涌动的绘画性线条和多视点切入的平面性构图,传递着轻音乐般的平和情调和抒情诗般的浪漫柔情。

 捏雕是用手捏成的陶瓷雕塑。又称捏花。诸如花蕾、花瓣、花叶、花枝以及雀冠、鸟羽等,都先用坯泥搓成泥条或压成泥片,再用桠扒等工具手捏成型,边捏边黏接。《日用陶瓷工艺》:“捏雕,也称捏花,用写实的手法塑造各种动植物等自然形象的特种传统陶瓷工艺品,常与色釉结合,制作精巧细致,形象生动,风格写实。”元代,已有捏雕。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元代陶瓷的装饰方法有: 印花、刻花、划花、贴花、捏雕、绘花等多种。”

 于受工艺的局限性,常以石山、挂盘为依托。如果支座是石山,再以泥槎成长条,捏成树干依附在石山旁,再在树干上接支干,支干上安花。花的捏是先捏花蕾,方法是用泥搓成蒜头状,在顶端凿满小孔。捏花瓣是将椭圆形泥团置于左掌上压扁,用挜扒压成不规则的薄片,再蘸泥浆粘在花蕾外围,由内到外,捏一瓣接一瓣。叶片的捏法同捏花瓣差不多。如捏孔雀,先捏雀冠,再捏羽毛。羽毛要捏成羽毛状,一羽一羽地粘接上。一个技艺高超的艺人,用泥料就如用面粉团一样,做到形象准、速度快捏雕是用手工将柔软的泥料捏塑成各种形象,然后粘于器皿适当部位的一种装饰技法,带有极强的手捏痕迹,极好地保持和发挥了材质自身的审美特质,显示了一种生动、逼真和巧夺天工的美,达到自然美和人工技巧美的高度融合,显示出一种精致、幽雅和逼真的审美风度。捏雕的作品以自然事物为题材,一般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突出主题,表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寄托人们良好的祝福、愿望等。

 透雕一种雕塑形式。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大体有两种:一是在浮雕的基础上,一般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一般有边框的称“镂空花板”。二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形式,也称凹雕,镂空雕,或者浮雕。镂空核雕也属于透雕的一种。

 河北省民间艺人雕刻的镂空核雕巧妙地利用植物果核上的纹理,经过揣形摹象,刻制出生动有趣的客观物象.植物果核一般具有体积小、纹理不规则和表皮薄而脆等特点,核雕艺人借助果核不规则的纹理使作品疏朗、剔透,主题集中,或人物亭阁、或鸟兽虫鱼,无不生动有趣。

 镂空核雕的镂刻是创作的最关键阶段,要求作者施刀的功力、线与面的处理以及各种造型手段的变化,都必须切实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灵活运用冲、划、切、刮等刀法和浮雕、透雕等表现方式,以及具有丰富内涵的东方艺术语言,在造型的疏密虚实、方圆顿挫、粗细长短的交织、变奏中,表现精巧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使作品产生音乐般的韵律和感染力,成为盈盈珍品。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篇4

试谈美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摘要: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是对美术体系内容的填充,而与美术鉴赏有关的理论知识可以被视为培养鉴赏者美术素养的基础知识。积极对美术作品的内涵进行鉴赏与分析,是鉴赏者表现出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他们对艺术作品价值判断以及再创造的过程,其可以被认定为人类审美消费的一种形式。此外,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能够将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的审美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出来,是鉴赏者审美 经验 与审美再创造统一性的外在体现之一。

关键词:美术;鉴赏;性质;特点;分析

所谓的美术鉴赏,可以被理解为鉴赏者在对美术作品观摩的过程中应用自身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道德素质以及审美观念对作品的意境与内涵进行体会、分析、辨别、理解、认可以及想象的过程。其作为一种特别的美术接受形式,具有娱乐、享受等多样化的性质,有助于陶冶欣赏者的性情。本文作者结合相关美术作品,进而达到对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客观而深入分析的目标[1]。

一、分析美术鉴赏的性质

1由上文简要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术鉴赏是一种性质特殊的美术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鉴赏者的情趣、品位得到提升,身心得到放松与调节,同时调动了鉴赏者对艺术境界追求的积极性,此时他们也会客观的去认识以及挖掘艺术作品的价值深度。总之,一部优秀美术作品的完成时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之上的;美术鉴赏具有使心情愉快、陶冶情操以及塑造自我的功能。此时,美术鉴赏的性质大体上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美术鉴赏使一种审美享受。

2其携带这一性质主要是因为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的存在。所谓的距离感,就是说被鉴赏的美术作品能够将人类思想的改变、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文明更替演变的过程展示出来,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一美术作品以素描的形式将观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性表现出来,真实的将15世纪末期犹太人生存的面貌展现出来。鉴赏者隔着时间的跨度对本部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之时,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会,此时现实与美术作品之间产生了距离美;所谓的假定性就对鉴赏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充分的利用自身的 想象力 ,将美术作品中虚设的背景、情节等勾画出来,将特定的美术语言转化为惟妙惟肖的形象图,这是非现实的,但是对鉴赏者来说是审美上的再创造;超越感就是鉴赏者对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跨度,不考虑个人功利以及物质实用性等因素,而专注于审美价值的方向;二是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

3通常认为,鉴赏是在创作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行为方式,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鉴赏的效果这一定论是较为肤浅的,因为美术鉴赏不是对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的一种被动回复方式。而之所以认为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因为观赏者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去参与艺术作品意义的构建等环节,此时若没有鉴赏者的加入,艺术家笔下的作品就不够完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的是一件优秀的作品的出现出来需要创作者的努力,还需要鉴赏者的认知理念以及审美情趣去将空缺有效的弥补,此时美术作品的意义更加的丰满,因此可以说鉴赏环节的落实使作品得以再创造,此时鉴赏演化为观者审美能力再创造的一种行为方式;三是美术鉴赏时观赏者对其艺术价值的判断。

4观者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之时总会对其造型结构、色质优劣有所评价,对其主旨以及内涵做出评论,这是普遍存在的理性现象。而对于美术鉴赏而言,其主要包括情感的、艺术的判断,此时情感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其将鉴赏者爱憎好恶、抑扬褒贬等品质体现出来。例如鉴赏者在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欣赏时,在辩证思维的引导下,能够体会出梵高在最为痛苦煎熬的生活中对自然、朴实、阳光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这件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对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效果。总之,这一性质存在于美术鉴赏中,使欣赏不再是单一化、公式化、概念化,同时也使鉴赏意识与审美情趣建立健全。

二、探究美术鉴赏的特点

1、使鉴赏者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这是因为美术作品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观者,自然景观也好,人文景观也罢;此外美术作品中渗透率创造者的情感与情绪,或激愤或低沉,鉴赏者超越了文字的局限性,去感悟精神世界,开拓眼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术鉴赏的又一特点是能够协助欣赏者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下,欣赏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明显的提升,此时的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观赏者的身心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与成长;另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中涵盖了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境界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此时鉴赏环节的启用,协助鉴赏者开发自身的智慧,建立健全了审美情趣;当然,鉴赏环节的开展具有的最大特点是使美术作品得以再创造,这是因为鉴赏者在情绪情感的变化之中,传承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新鲜的元素再一次融入进行美术作品之中;

2、鉴赏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

主客体同时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这才是对艺术的鉴赏。而美术鉴赏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心理、情感活动的复杂性,主客体之间在情感对话以及精神境界融合的基础上,才会使审美活动具有再创造的意义;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结合的特点

有些美术作品中带有某些学者对其理解、认识、评价的字眼,这是对美术艺术作品价值与本质的揭示,但是只有在鉴赏者情感接受与肯定的情况下,它们才成为理性上被认可的事物,此时鉴赏者认知上的感性方式与艺术作品所传播的理性内容统一化,也是鉴赏者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整合的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结合衍生出的意义是重大的,其促使鉴赏者认清事物的本质,端正了情感态度,走向了实践路线。

三、结束语

总之,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是多样化的,美术鉴赏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性质特殊的审美消费行为,是生产到消费的过程;特点还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再创造、制约性与能动性、享受与判断、教育与娱乐的统一性。美术鉴赏对审美理念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辅助作用[2],因此,艺术领域提高对美术鉴赏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协助鉴赏者感受艺术特色与魅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升华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凯浅论美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J]美术教育研究,2012

[2]白晶莹美术鉴赏在美育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篇5

浅谈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我国艺术教育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美术欣赏课在学校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当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美术欣赏课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 措施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创造、审美、广博知识、人格境界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 其它 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题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随着多媒体使用信息量增大,学科课题综合化都必将大大拓展美术欣赏的容量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以列为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美术选修课等构成全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突现了美术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找准位置就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二个方面,才能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不能认为开了美术课就是素质教育了,观念不转变美术照样搞应试教育(如重技巧轻欣赏,重课外轻课堂,重特长生轻多数学生等)美术教育要跳出低层次,实现其阶值就必须改变以掌握专业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美术欣赏(既使是技能技巧教学也必须更多融入欣赏内容,对于特长生更应当重视美术欣赏及文化素养),纠正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顽症:艺术教育不艺术(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无新意)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轻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美术欣赏起步晚,很多搞美术的人都以绘画实用美术为主,去搞美术理论的相对很少也属于冷门,从而致使美术欣赏很滞后眼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文化艺术不断与国外交流沟通及碰撞,美术欣赏被提上发展的日程,目前美术欣赏课正处于在普及中提高这样一个层面上

美术欣赏从2003年起就成为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课,从体制上看美术欣赏课的地位有很大的改观但在现实教学中,美术欣赏课题依然没有改变,从根本上几乎很难改变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美术欣赏课的重要作用,但是学生说的和做的却大相径庭,在他们眼里这是一门副的不能再副的课,既不统考又不高考(美术专业除外),还是多学点考试用的吧,这样更实惠些不仅学生不重视,社会学校和家长对美术欣赏课的关注也不够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几点尝试

美术欣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新的教学观认为: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不一定必须是成定论的知识,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接触一些尚在争论的内容因此,新课程为寻找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相对广泛的空间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往往具有亲近感如在“什么是美术作品”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现在明星穿着的“破”牛仔裤和学生平时穿的校服问:“这些是美术作品吗你平时会喜欢穿哪样的服装”从而引出美的多样性美的时代性以及美术作品产生的条件,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使学生感觉到美就在身边,并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 说说 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

从中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

3创设情景,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景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事半功倍

4美术欣赏应从文本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适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连通美术与社会文化时代之间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活动赋予美术欣赏教育以丰富的意义,无疑给美术鉴赏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

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通过网络资源图书查询民间调查等手段广泛收集资料,并且对与课题有关的文字视频资料进行整合汇总,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合作探究,完成研究 报告 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美术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美术文化的体验与感受

新课程理念要求,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不要过于追求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如何研究问题,从而锻炼创造性思维,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审美能力的教育

审美能力就是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处存在着美与丑对与错的对比中学生正处在豆蔻年华,感情自然而纯真,对世界的美丽与美好的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但对社会一些对立变化认识还是很肤浅,所以中学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教育尤其重要“美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美术是视觉形象艺术,美术教育就重视视觉形象的运用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心灵情感的共鸣,思想冲击,陶冶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利用艺术的感染力,感召力,观尽大千世界中的艺术精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美的本质,美的真谛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视觉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

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方能产生情感共鸣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不仅从蒙娜丽莎的脸上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同时,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

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刻画劳动的美,表现出一种自然淳朴的情感,坚实而凝练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农妇朴实勤劳诚挚的品格,优美的自然风光,饱含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意趣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另外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心情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恶劣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郁闷,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通过美化育人环境,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2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解放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的确不重视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几千年封建专制政策传统的和“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及近几十年经济的计划管理模式以及过多的_运动影响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视,这种社会结构偏爱有知识有技能但因循守旧被动驯服,因而忽视乃至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创造,“创造”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学习”这种人云亦云的能力每个人(包括动物)都有,但遗憾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人类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创造性思维是人类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美术欣赏课利用美术作品的内涵不确定性,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能以我为主自圆其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极其重要的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世界的发展大多是从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美术欣赏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对相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能力

虽然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形成惊人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一种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教育这对于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是最为有益的因为这种教育用于大多数,对于创造性思维普遍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如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提倡成品再创造和艺术的大众化流行化,艺术家运用他们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作品,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的公有财产

1958年艺术家贾斯伯·琼斯创作的《三面旗》画的是三面大小不一而又有渐变形式的美国国旗这件作品力图使人人都熟悉的图像,复制出来让观者看,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和冲击力这便是创作,既简单又富有联想,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创作,美术欣赏课正努力提高美术教育这方面的功能如废物造型创作,从材料到构思,完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化腐朽为神奇,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特别是结合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素质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新型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如 广告 欣赏标志欣赏家具欣赏店面欣赏环境艺术欣赏等实用性强,想象空间大的课题,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体现,增强了学习兴趣参与欲学生的创造力在恰当的指导下,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步骤过程到结果,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体验如在我校五十年校庆之前进行庆徽设计,同学们结合我校的特点及对标志的理解积极构思,细致描绘,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创造性思维锻炼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创造性思维比较常见,效果非常好

3广博知识的源泉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旁征博引,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来源于社会,并依社会而存在,所以,欣赏美术作品必须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风俗人文等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

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

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定要涉及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 风景画 的区别,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山水画是散点透视,因为山水画是移步换景边走边画,不是很注重客观现实,重写意;而风景画是焦点透视,因为风景画是站在一个点不动进行作画,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写,重写实这几千年的艺术也造就了东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东方人重情感,西方人重理性由此会延伸到很远很深好的美术作品,欣赏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做前提,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外部的形式结构,作品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背景,内部情感意蕴所以在欣赏的同时,大大的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4人格境界的提升

情感境界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境界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起来可以陶冶情操,完善意志,使欣赏者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等如《长江万里图》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拉斐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大卫》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感,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现在全中国正在轰轰烈烈的推行素质教育,而美育教育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决定了它在美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美术欣赏尽管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有许多深入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也需要认真调查研究美术欣赏在自身科研方 面相 对滞后的状态,应该努力以改善美术欣赏真正切实地实施起来,还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需要进一步探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可以预期的是,通过我们共同努力,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超越了民族界线,超越了国界,是一种无声的心灵语言交流与之交流绝不仅是以上谈到的这种作用一幅优美的作品它有宏大的包容量,个中的内容是我们无法尽述的,这也就是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我们静静地品味画中的意境,也静静地品味多姿的生活品味灿烂至高的人生,用崇高的精神境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品质,这也正是美术欣赏课的本质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邓福星《美术教育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徐芬赵德成《教育研究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姚今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美术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年版

[4]钟俊主《美育》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范文

2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

3 有关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4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

5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