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
这是最基本,最首要的特征。形象性是指所使用的语言能够把描写的对象具体生动可感的表现出来,使接收者产生可视可闻可触的形象性感受。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生活中有形有象的事物再现出来,如叙事性作品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等;二是将生活中无形无象的事物即思想情感形象化。如王朔称跳崖自杀为“尝尝自由落体的滋味,默默地躺在深山,血沃中华。” 如李煜在词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每一句都是三个不同意义的词语的排列,但当它们被放在一起构成一首小令的时候,词语的孤立意义让位于丰富的合成意境,以一个“断肠人”的意象串联起咀嚼不尽的审美内涵。“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既使作者的哀愁具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又使作者的情感与环境的寂寞、荒凉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意境,而读者也通过这些意象窥探到了作者长年漂泊的哀愁。
二、文学语言的含蓄性,模糊性。
凝练含蓄指语言言简意赅。凝练则精粹,含蓄则不浅露,一能当十,少能总多,能诱发创造性想象心理活动。这种方式,能以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使读者既感觉到充实饱满,又回味无穷。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并未明确的说明国破家亡后自己表现的悲伤。而是借物象花和鸟的情态来含蓄婉转的表达自己的深哀痛。又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没有只言片语描述凄惨哀怨之情,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意境读来却让人倍感唏嘘。青春易逝,红颜憔悴,那种宫女的无穷的哀怨之情,对盛世衰败的落寞之情给人以无穷的韵味。
模糊朦胧是相对于科学的精确性而言,是事物现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整体上的总和。科学概念的特征是二值逻辑判断,非此即彼,是非分明,而模糊性概念特征是多值逻辑判断,亦此亦彼,它反映事物的多因性、动态性。
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谓“无言之美"、“无声之美”,实质上指精神指向上的一种可以诱发千般想象的模糊与空白。例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形象生动的表明了春天万物生机的景象。作者有意模糊的将人与植物融为一体,使主体的情感移入到客体之中,使读者如沐春风,感觉身临其境。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即作者)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最难以捉摸的,也是最模糊的部分,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见花好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这是作者当时所见所想,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及时间性;客体(诗中女子)是谁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样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怎样的我们不是作者,也不在现场,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然而这种含蓄而且模糊的表达,读来却有精准语言难以比及的效果。
三、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
模糊数学认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它的精确性必将减小。”反过来讲,语言越不精确,暗示性就越大,它的含量就越大。
暗示性,关联心理语言学“内部语言”。所谓内部语言,不是默默不作声的自言自语,而是言语主体在将内心的动机、愿望转化为表述性的外部语言时的-种过渡言语形式。它使用的语汇不多,但意象十分丰富,它的语法结构不很完整,但意象十分强烈。
例如,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四、文学语言具有情感性。
语言沁润着感情的液汁,所谓“言为心声”。语言学家索绪尔区别了语言与言语两个概念,语言是公众的,言语是个人的。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是说话(或写作)时使用的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就是“语言”;是说话(或写作)的动作,称为言语行为;是说出来(或写下来)的话语,称为言语作品。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合称为言语。
文学语言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语言一定会表达作者情感,只是表达的程度有高有低,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隐有显,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非常明显,而叙事性作品,只要认真体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动的线索脉络。
五、文学语言具有内指性。
文学语言作为“内指性”的话语,它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它不是传达第一世界(客观现实)的真实,而是传达第二世界(情感世界)的真实,它可以不尊重事实。
例如"不知明镜里,何处染秋霜。"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头发为什么花白,而是借以反问的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直视客观世界中自己年老的事实,但又强烈的表达了自己主观的情感,表现自己对于年华易逝,容颜老去的无限感慨之情。
六、文学语言具有独创性。
新鲜是多样的前提,有创造性才有多样性。语言的多样性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层次、特性出发,不仅能表现不同类事物,而且能表现同类事物的差异、同一事物的差异。
“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陌生化”并不只是为着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感奋起来。“陌生化”相对于“自动化”,自动化使语言失去新鲜感。如“春天来了,雁南飞了,草转绿了,百花盛开了”
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库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VIP专享文档 2011-11-04 4页 用App免费查看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08级汉语言(1)班 沈毅
摘要:科学成就了世界伟大的改变,但改变不了人生的基本事实。生命原本是简单纯净的,亘古不变的是我们人性深处质朴的一面,比如诚实善良,温柔敦厚,比如坚强勇敢,当然,还有真挚的爱。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尝试着用语言建构现实世界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这种体验和思考,正是基于我们最普遍的人类情感。
关键字:文学 情感 人性 文学作品
正文:众所周知,情感性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强调文学艺术的情感性的观点就像一条粗大的红线贯穿始终。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也非常重视作品的情感性的表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文论家就提出文学是基于普遍人性的,而人性,则是人类情感的源头。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是文学的三个审美特征,如果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在品格。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的,或者说包含着大多数人的情感。文学作品往往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那就是启迪和教化读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这样对艺术下过一个结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文学属于艺术,艺术本身是如此,文学自然也是如此,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读者,而读者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到这些感情,与作家和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VIP专享文档
2011-11-04
4页
用App免费查看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08级汉语言(1)班 沈毅
摘要:科学成就了世界伟大的改变,但改变不了人生的基本事实。生命原本是简单纯净的,亘古不变的是我们人性深处质朴的一面,比如诚实善良,温柔敦厚,比如坚强勇敢,当然,还有真挚的爱。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尝试着用语言建构现实世界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这种体验和思考,正是基于我们最普遍的人类情感。
关键字:文学 情感 人性 文学作品
正文:众所周知,情感性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强调文学艺术的情感性的观点就像一条粗大的红线贯穿始终。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也非常重视作品的情感性的表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文论家就提出文学是基于普遍人性的,而人性,则是人类情感的源头。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是文学的三个审美特征,如果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在品格。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的,或者说包含着大多数人的情感。文学作品往往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那就是启迪和教化读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这样对艺术下过一个结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文学属于艺术,艺术本身是如此,文学自然也是如此,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读者,而读者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到这些感情,与作家和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
可以使人感动,达到作者与读者情感的共鸣。
可以使人物形象丰满,使人物具有典型性与勾连性。
可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使故事具有逻辑性。
可以使更好的表现中心主题,使文章升华。
但是情感具有片面性,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太让人感动往往会使读者忽视作者在文章中真正想要表现出来的内容,比如说对于社会的隐喻,对某件事情的嘲讽这样内敛而深刻的意味。
所以情感要到位,但不可泛滥。最好使读者卡到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处境与感情,但不放纵,能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我觉得鲁迅在这方面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作家。
最后一点是感悟。
真实性在于其生活的本质真实性。情感是文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情感的真实性与虚拟性是文学活动中情感状态的两个不同层次,情感的真实性是虚拟性的前提,虚拟性是真实性的提升。判断文学中情感的真假在于生活的本质真实性。
如果一个女人出轨了,男人怎么办?
一、控制脾气和情绪
在外遇这件事上,人的容忍度越低,人的污名就越高。所以,如果你的妻子出轨了,这一定令人难以忍受,怨恨,除非这个男人太怂。
但这时候,情绪控制首先是这种控制不是吞咽,而是不要把事态恶化。
首先,在这个时候你还没有决定结婚的趋势,情绪上可能导致事情失控。第二,在这个时候男人会有很高的暴力倾向,暴力最终不会有助于解决问题。
二、用男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既然是男人,当然,我们应该以男人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当一些男人遇到一件事,他们发现了第三个和他们所爱的人的单位,这些都是不够的。用这种方法做,虽然这是合理的,但会使人们看不起他们,总之,这不像一个男人。
特别是,一个孩子的家庭,一个男人的责任感也体现在孩子身上,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大惊小怪一定对孩子有害。所以,这一次要忍耐,这忍耐是人能忍受的,是真正的忍辱负重。
三、不要优柔寡断,拖泥带水。
在外遇这个问题上,坦率地说,男人更难消除。所以,男人处理婚外情的最好方法,要么选择原谅,要么让过去的事过去,他吞下了苦;或者没有,那就好聚好散。
最怕的就是黏黏糊糊,今天,说服自己原谅,明天的耻辱又会出现,想要离婚。
当然,宽恕有一个重要前提,另一个是错误和回报,离婚有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离婚应该是坚定的,不在嘴里。最极端的是婚姻没有离婚,但我不原谅你。这对双方都是一种折磨。《失乐园》中的凛子知道丈夫出轨后,这是复仇的凛子的方法。
四、用更加优秀来证明自己
我们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看过很多这样的桥段了,一个背叛和艰辛的人,努力,最终取得成功——这是对男人背叛的最好方法。
毕竟,背叛是另一个人对你的否定,不管她是否是恶意的,总之,在男人的心里,自信心、自尊心等都受到了沉重打击。
人争一口气,所以你要努力。
有人说,特别想报复对方,报复第三者,我觉得,有点血性的男人都会这么想。但是,怎么样才是最好的报复呢?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不离婚的情况下,你的更加优秀有助于自己找回自信和尊严,有助于更好地掌控婚姻关系;如果是离婚的结果,那么你的更加优秀,就是对前任最彻底的打脸!
所以,如果男人遭遇了外遇,给自己一点时间去决定,到底是继续,还是离婚——如果继续,就拿出足够的包容;如果离婚,就当机立断。做出了决定,就踏踏实实努力,用余生来证明自己——你的背叛,是瞎了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