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精神病包括功能性、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等。
功能性精神障碍
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感应性精神病等
轻型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
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碍等 。
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与非依赖性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等 。
其他 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等。
治疗的方法大致上都是药物和心理治疗结合,治疗精神病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对症下药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互不协调、相互分裂的特征性症状为突出表现,并且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综合征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分裂”特征的其他症状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未明,但一般认为遗传是精神分裂症病因中的主要因素。近期也有学者提出母亲在怀孕初期感染病毒可能使胎儿的大脑神经细胞错位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
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其中15-35岁发病最常见。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思维障碍(思维散漫、思维中断、思维贫乏、妄想等)、幻觉、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倒错)和行为障碍(社交退缩、行为怪异、紧张性兴奋、木僵等)。其中妄想、幻觉等明显明显精神病性症状称为“阳性症状”;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精神衰退症状称为“阴性症状”。具体可因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所不同。
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出现思维障碍、幻觉、妄想等明显精神病性的“阳性症状”。
思维障碍具体表现为联想散漫,即语言结构松弛,以至段落与段落之间显得散漫无序、句子与句子之间互不相关、词与词或字与字之间不能组成完整的句子;思维阻隔,即突然无故中止正在谈的话题,片刻后再接续原话题或另换话题,且缺乏自知;推理奇特,即逻辑混乱,使人不知所云。
幻觉具体表现为反复多次的报道性、评价性幻听,即听到有人对患者的行为作实况转播式的报道、听到有两人一褒一贬地对患者品头论足。此外尚有幻视、幻触、幻嗅等,但较少见。
妄想具体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原发性妄想。最常见的有被害妄想,即患者坚信自己被人以某种方法侮辱或伤害;嫉妒妄想,即患者坚信自己的配偶不忠贞;影响(控制)妄想,即患者感到自己的思想、行动和感情都受到外力影响,甚至一举一动都被他人控制。
急性期也可出现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等“阴性症状”。情感淡漠即对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无动于衷,对欢乐、愤怒、恐惧等情境均无明显反应;情感不协调,即情感反应与内容不一致,尤其是内在思维与表露出的情感表现不相应,如一边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一边痴笑,一边述说自己开心的事情,一边流泪等。
慢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出现缺乏动力、缺乏精力、缺乏兴致、缺乏情感、缺乏礼仪和缺乏社交等正常精神功能衰退或缺失的“阴性症状”。
缺乏动力,具体表现为自发性动作的丧失,终日呆坐、闲逛,生活毫无目标。
缺乏精力,具体表现为懒散乏力,终日卧床睡觉或懒得活动,似乎体质十分虚弱。
缺乏兴致,具体表现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原先的爱好也已兴趣索然,精神活动显得十分迟钝。
缺乏情感,具体表现为脸面呆板、语言单调,对任何刺激都缺乏必要的情感反应,似乎已达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心死”程度。
缺乏礼仪,具体表现为完全不讲究起码的礼仪,或者旁若无人地对人不理不睬,或者不顾场合地乱叫乱嚷,或者当众脱裤弃衣。
缺乏社交,具体表现为不参加任何人际交往活动,喜欢独居斗室、闭门不出,否则就尽量回避,至多回答一两句就完事。
精神分裂症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有的患者外表完全可以似常人,只有与其接触深谈,才会发现其精神不正常,这是早期不能发现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有的患者蓬头垢面、嘻嘻痴笑,或者奇装异服、东窜西颠,或者沉默寡语、茫然若失。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被发现。
精神分裂症除了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外,一般没有定向障碍,意识通常也清醒,智能基本上也属正常,但自知力明显缺损,即不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病,甚至也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有所异常,因而往往不愿意接受治疗。
精神分裂症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临床类型:
1、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为精神分裂症中最多见的一型。一般起病较缓慢
常见的精神病包括功能性、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等。
功能性精神障碍
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感应性精神病等
轻型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
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碍等 。
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与非依赖性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等 。
其他 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等。
治疗的方法大致上都是药物和心理治疗结合,治疗精神病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对症下药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互不协调、相互分裂的特征性症状为突出表现,并且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综合征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分裂”特征的其他症状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未明,但一般认为遗传是精神分裂症病因中的主要因素。近期也有学者提出母亲在怀孕初期感染病毒可能使胎儿的大脑神经细胞错位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
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其中15-35岁发病最常见。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思维障碍(思维散漫、思维中断、思维贫乏、妄想等)、幻觉、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倒错)和行为障碍(社交退缩、行为怪异、紧张性兴奋、木僵等)。其中妄想、幻觉等明显明显精神病性症状称为“阳性症状”;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精神衰退症状称为“阴性症状”。具体可因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所不同。
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出现思维障碍、幻觉、妄想等明显精神病性的“阳性症状”。
思维障碍具体表现为联想散漫,即语言结构松弛,以至段落与段落之间显得散漫无序、句子与句子之间互不相关、词与词或字与字之间不能组成完整的句子;思维阻隔,即突然无故中止正在谈的话题,片刻后再接续原话题或另换话题,且缺乏自知;推理奇特,即逻辑混乱,使人不知所云。
幻觉具体表现为反复多次的报道性、评价性幻听,即听到有人对患者的行为作实况转播式的报道、听到有两人一褒一贬地对患者品头论足。此外尚有幻视、幻触、幻嗅等,但较少见。
妄想具体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原发性妄想。最常见的有被害妄想,即患者坚信自己被人以某种方法侮辱或伤害;嫉妒妄想,即患者坚信自己的配偶不忠贞;影响(控制)妄想,即患者感到自己的思想、行动和感情都受到外力影响,甚至一举一动都被他人控制。
急性期也可出现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等“阴性症状”。情感淡漠即对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物无动于衷,对欢乐、愤怒、恐惧等情境均无明显反应;情感不协调,即情感反应与内容不一致,尤其是内在思维与表露出的情感表现不相应,如一边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一边痴笑,一边述说自己开心的事情,一边流泪等。
慢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出现缺乏动力、缺乏精力、缺乏兴致、缺乏情感、缺乏礼仪和缺乏社交等正常精神功能衰退或缺失的“阴性症状”。
缺乏动力,具体表现为自发性动作的丧失,终日呆坐、闲逛,生活毫无目标。
缺乏精力,具体表现为懒散乏力,终日卧床睡觉或懒得活动,似乎体质十分虚弱。
缺乏兴致,具体表现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原先的爱好也已兴趣索然,精神活动显得十分迟钝。
缺乏情感,具体表现为脸面呆板、语言单调,对任何刺激都缺乏必要的情感反应,似乎已达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心死”程度。
缺乏礼仪,具体表现为完全不讲究起码的礼仪,或者旁若无人地对人不理不睬,或者不顾场合地乱叫乱嚷,或者当众脱裤弃衣。
缺乏社交,具体表现为不参加任何人际交往活动,喜欢独居斗室、闭门不出,否则就尽量回避,至多回答一两句就完事。
精神分裂症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有的患者外表完全可以似常人,只有与其接触深谈,才会发现其精神不正常,这是早期不能发现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有的患者蓬头垢面、嘻嘻痴笑,或者奇装异服、东窜西颠,或者沉默寡语、茫然若失。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被发现。
精神分裂症除了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外,一般没有定向障碍,意识通常也清醒,智能基本上也属正常,但自知力明显缺损,即不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病,甚至也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有所异常,因而往往不愿意接受治疗。
精神分裂症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临床类型:
1、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为精神分裂症中最多见的一型。一般起病较缓慢,起病年龄也较其他各型为晚。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妄想和幻觉,但以妄想为主,这些症状也是精神病性症状的主要方面。妄想为原发性妄想,主要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和影响妄想。这些妄想通常结构松散、内容荒谬。如出现关系妄想时,患者总觉得周围发生的一切现象都是针对自己的,都与自己相关:别人的议论是对他的不信任的评价、别人润嗓子发出的声音是在传递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别人瞥一眼是在鄙视自己等。
幻觉在妄想形成前后或同时均可出现,以内容对其不利的言语性幻听最为多见,此外也可出现幻视、幻触、幻嗅等。除妄想和幻觉外,虽然也可有情感不稳定、行为异常等表现,但一般对情感意志和思维的影响较少,行为也不很奇特。本型病人只能完好,日常生活也能自理,虽然自发缓解较少,但经过治疗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 青春型(瓦解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在精神分裂症中也较为多见。起病多在18-25岁的青春期。起病缓急,常与始发年龄相关,始发年龄越早,起病就越缓慢,病情发展呈阵发性加剧;始发年龄越晚,起病就越急骤,病程在短期内就能达到高潮。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思维障碍表现为言语杂乱、内容离奇,难以为人理解;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喜乐无常,时而大哭,时而大笑,转瞬又变得大怒,令人难以捉摸;行为障碍表现为动作幼稚、愚蠢,作鬼脸、玩弄粪便、吞食苍蝇、傻笑,使人无法接受。此外,也可能有妄想和幻觉,但较片面简单。本型病人生活难以自理,预后较差。
3、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较为少见。起病较急,多在青壮年期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紧张性木僵,病人不吃、不动也不说话,如泥塑木雕,或如蜡像一般,可任意摆动其肢体而不作反抗,但意识仍然清醒。有时会从木僵状态突然转变为难以遏制的兴奋躁动,这时行为暴烈,常有毁物伤人行为,严重时可昼夜不停,但一般数小时后可缓解,或复又进入木僵状态。本型可自行缓解,治疗效果也较理想。
4、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本型较为少见。起病隐袭,发展缓慢,多在青少年期发病。其临床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早期可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头昏、失眠等,然后逐渐出现孤僻、懒散、兴致缺失、情感淡漠和行为古怪,以至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但没有妄想、幻觉等明显的“阳性症状”。病情严重时精神衰弱日益明显。病程至少2年。本型预后较差。
5、 其他型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除以上几种精神病性症状较为明显的类型外,尚有未分型、残留型和抑郁型等几种类型。未分型精神分裂症是指多种症状交叉混合,很难归入上述任何一型的精神分裂症,也可成为混合型。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是指在以“阳性症状”为主的活动期后迅速转入以“阴性症状”为主的非特征性表现的人格缺陷阶段的精神分裂症,本型在精神分裂症中也较为多见。抑郁型精神分裂症是指精神分裂症急性期除“阳性症状”外,同时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如精神分裂症其他各种症状减轻后才逐渐出现抑郁症状,则称为分裂症后遗抑郁状态。
抑郁症的精神病理现象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抑郁症的精神病理现象。
1 抑郁症诊断现状
11 常见“问题病例”剖析
这里所称“问题病例”是指诊断不完善、诊断争议和诊断错误的抑郁症诊断病例,大致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11 单刀直入 有些病例诊断抑郁症仅是根据一时的病史掌握和精神检查发现,对病因学、临床类型及危险性评估等缺乏全面了解。例如未作系统了解,忽视双相抑郁还是单相抑郁的判断,必然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抑郁症的危险性评估绝对不可轻视,伤人、害己的严重后果实在有太多的血的教训。
此外对病因不作全面了解,仅根据临床表现下诊断,例如有的学生病例因一次考试失败而使处于情绪低谷;青年男女因恋爱挫折而引起的不同程度心情不快、消极等,是否都适合诊断抑郁症,以致使他(她)终生背上这个精神包袱,对于这类病例的诊断方式确有值得探讨之处,可否因地制宜些。心理咨询时所采取的“情绪问题”、“恋爱问题”等笼统名称可能更具人情味。
112 见仁见智 尤在门诊多见,对于同一病例,不同经治医生作出不同诊断,包括抑郁症、强迫症、应激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因此治疗方案常作更动,患者则在药物种类频繁变更和疗程不充分前无所适从。这其中既有临床能力问题,也有学术理论问题。
113 阴差阳错 常见是把精神分裂症误诊为抑郁症。笔者曾诊一例,此前诊断为抑郁症,但在精神检查时发现有大量联想障碍,叙述抑郁体验时不时发笑,谈及治疗时干脆来个“不认帐”,否认有精神障碍存在,诊断更改为精神分裂症。更多见的是初期诊断为抑郁症,后来发现有些不符合抑郁症的精神病理现象,而怀疑有精神分裂症可能,一时间采用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案。直到精神分裂症诊断确立,才告别过渡期。
12 误诊的避免
误诊的最大风险在于把精神分裂症诊断为抑郁症,以致失去及时治疗的机会。至于与强迫症、焦虑症和应激障碍的鉴别,因为治疗上无本质差别,且有认为是属于谱系疾病,诊断时尽量做到严谨,对病者的影响不大。因此下述主要涉及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鉴别。
121 全面了解病史,避免诊断误导 随着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病者家属在就诊前往往已阅读书刊或查阅网上资料,害怕家人患上精神分裂症,因此提供病史往往多反映病者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受到的挫折和压力等,所反映的精神异常多关于情绪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可能引起精神分裂症诊断导向的怪异表现常讳而不谈,只有在医生追问下才躲躲闪闪地谈及一些,回顾分析误诊为抑郁症的精神分裂症病例,很多教训与收集病史不完整有关。
122 深入精神检查,抓住症状本质 精神分裂症者常伴有抑郁症状,如对患者作深入精神检查,可发现其抑郁症状是继发于妄想或幻觉,例如有患者认为有人迫害或者幻觉干扰,因此心情不佳,感到前途无望。有的'学生不愿去上学,对家人称同学嘲笑,冷漠于他,显得郁郁寡欢,消极悲观。表面看来,似乎像抑郁症,但如果进行深入精神检查,可能发现有关系妄想、被跟踪感等,诊断就得从另一个维度去进行考虑,这样的病例在青少年学生中颇为多见,值得注意。
123 了解病态体验,窥察治疗愿望 这在精神检查中是关键的,因为精神分裂症早期与抑郁症某砦临床表现十分类似,例如不愿上学或工作,生活变得懒散,与亲人、周围人接触减少等,而且抑郁症的心情低落也不是所有病者都能良好表述出来。此时鉴别是情感抑郁还是情感淡漠,是运动阻滞还是意志减退就成为关键。进行鉴别最重要之点在于深入了解病者对病态心理的体验(即自知力),抑郁症者能感受到自身心理上发生的变化,并能细加描述;精神分裂症者则不然,当医生问其为何来诊时,可答:“我又没有病,是父母让我来的”;再问其所谓“抑郁”体验时,可答:“我没有感到什么”。如果疑诊抑郁症病者,对上述提问,淡淡地作出这样回答,尽管还未能发现精神病性症状,还是应高度警惕精神分裂症可能。如果对治疗还采取拒绝态度,需家属反复劝说或者长期药物暗服,更不要轻易认为是抑郁症。
2 相关精神病理现象与抑郁症诊断
下述精神病理现象与抑郁症伴存时经常会迷惑诊断视线,因此有必要进行讨论。
21 自言自语
这种精神现象可见于正常人,例如处于思考出神之际,在孤寂老人,或者心怀不满者,会凭借几句自语聊以自慰或发泄不满;也见于神经症者,当焦虑发作坐立不安时,也会发出自语之声;抑郁症者心情压抑尤其当伴有焦虑时,有时也会出现自言自语。但属于以上状况的人大多理解自己有自语存在及理解其意义,而且随场合不同而自我克制。如果自语频繁,没有可理解的心理基础,指出时还矢口否认,其病理背景属于情感不协调,或受到幻听影响,如果这样,需格外关注精神分裂症诊断可能。很多误诊为抑郁症的精神分裂症病例,病史及检查忽略对自言自语的了解及评估,这是有教训的。
22 独自发笑
与上类似,正常人尤其富有幻想的人,经常会想入非非,得意时也会忘形自笑;专心致志观看电视或玩弄电脑十分投入时,无疑也会不知不觉地笑出来。抑郁症的情绪以低沉为主,哭泣流泪多见,但偶有的独自发笑也可见于抑郁症。重要的是了解其发生频度,及探究其内心体验。如果诊断为抑郁症病例自称:“经常想到过去好笑的事会笑起来”,或对于经常出现的独自发笑无动于衷,则诊断的天平应倾向于精神分裂症。
23 迷恋电脑
抑郁症病例在情绪抑郁、兴趣减退同时,可例外地十分迷恋电脑,对其他事情虽兴趣索然,但玩弄电脑却可通宵达旦(通常为打游戏)。此时常使人怀疑抑郁症诊断是否可靠,或已“转躁”,或属于心境障碍混合相。深入了解可发现抑郁症病例的迷恋电脑并不出于兴趣爱好,而是一种发泄性感受,属于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例如通过打游戏过程中的猛力攻击感到情绪放松。因此迷恋电脑一般并不排斥抑郁症诊断。
24 过度购物
有的抑郁症病例会伴有过度购物行为,甚者为了达到购物目的,不惜向人借贷,这种行为模式的存在同样会使人对抑郁症诊断发生质疑。这里所谓的过度购物泛义指与平日比较的购物过度,不局限于狭义的“病理性购物”(pathological buying)。过度购物可见于正常人、人格障碍者或精神障碍后人格改变者;躁狂症发作时自然可见挥霍大方。因此抑郁症病例伴有过度购物也需要怀疑是否“转躁”或者属混合发作。抑郁症与躁狂症一样,发病时存在控制能力减弱情况,通过对抑郁症者过度购物现象的心理学探索,有的病者会描述:“看见东西控制不住想买,购毕心理上会感到轻松和愉快。”因此同样属于一种心理宣泄手段。与此类似的还有偷窃、漫游等,性质与此类同,就不一一叙述。
25 强迫现象
抑郁症伴强迫症状十分常见,究竟是诊断为一种病还是共病,常有争议。强迫症一般有个疾病过程,包括病前个性、起病诱因、症状特征和转归等,一般不会急起骤停。抑郁症伴强迫症状时,强迫症状多随抑郁症的发展而转归,即当抑郁症状消失时,强迫症状也亦随之烟消云散。对于抑郁症伴强迫症状,还是强迫症者的继发抑郁的进一步鉴别可根据:①何者首先发生;②症状优势,抑郁症者存在典型的诊断性症状,而强迫症的抑郁体验一般,缺乏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③病者自身体验,通过深入晤谈,可了解病者对两组症状关系的体验。如果确实两组症状独立存在,那可诊断抑郁症与强迫症共病。
26 伴精神病性症状
现已普遍具有共识,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并不排斥抑郁症诊断。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围际分类第10版(ICD-10)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均称为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妄想和幻觉是精神病性症状的代表,患抑郁症时出现的妄想和幻觉可以是与心境协调的,也可以是不协调的。但当抑郁症伴有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幻觉时,例如抑郁症伴有夸大妄想、怪异思维或评论性幻听等时,往往会出现是否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争议。根据ICD-10(F302):“精神分裂症特有的幻觉或妄想若只是偶见,可归为心境不协调的妄想或幻觉;但如果突出且持续,分裂情感性障碍的诊断可能更为适宜。”但应满足诊断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条件,例如情感症状明显及缓解期恢复完全。此时观察其自知力状况至关重要。如果情感症状肤浅,精神病性症状持续存在,且自知力不充分,恢复又不完全,精神分裂症诊断可能更加合适。
3 问题探讨
31 抑郁·应激·人格
这三者混杂在一起的情况非常多见,由此引起具体病例的诸多诊断争议,例如有的病例起病有一定府激因素,原来人格有缺陷,临床表现为抑郁症状,争议诊断大致包括抑郁症、应激相关障碍及人格障碍。近年来标准化诊断系统关于抑郁症诊断范围已有明显扩展,例如传统上的反应性抑郁症已包括在抑郁症内;只有当一定应激后发生的既有抑郁症状又有人格问题的病例,才诊断为适应障碍。至于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抑郁症之间已无多大鉴别困难可言。实际上在临床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鉴别抑郁症和人格障碍。某些病例存在明显人格偏离,如自我中心、期望过高、偏执主观等,一旦受到挫折,就发生精神崩溃,表现抑郁反应,医生如对其一贯人格及对挫折的耐受度缺乏细察,就会容易从现象学角度去进行诊断;以后随着挫折的不断出现,抑郁反应也反复发生,因此有诊断为复发性抑郁症。如果我们对人格障碍者毕生的心理过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情绪(焦虑、抑郁或愤怒、怨恨等)和行为变化总是发生在遭受某种应激或挫折之后(一般不强烈);也正是由于存在人格偏离这个根本,难免不断会与环境冲突,以致屡屡发生心理反应。对于这样病例,笔者认为如果抑郁症状未满足抑郁症诊断要求或以心境恶劣症状为主,宜诊断为人格障碍;如果抑郁症状已符合抑郁症诊断要求,则可根据DSM-IV多轴评估方法进行诊断,即轴I抑郁症,轴Ⅱ人格障碍(或适应不良性人格)。
32 双相诊断和“转躁”
前已述及,临床诊断抑郁症时需搞清是否双相,以避免治疗上的错位,可以通过了解病史及对病者的精神检杳作出判断。抑郁症在抗抑郁药治疗过程中要时刻警惕“转躁”发生,但DSM-IV对此种情况作了严格限制,多处注明:“显然由于抗抑郁的躯体治疗(例如药物、电痉挛治疗、光照治疗)所致的类躁狂发作不应作双相 I 或Ⅱ障碍诊断”,因此出现这种状况可谓“转躁”,但不能就据此判断为双相障碍,这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忽略。同时却也提醒此类病例今后有双相发展可能,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谨慎。但判断的明确还需依靠对以往和今后发作的了解。
33 客观评估抗抑郁药的治疗效应
精神分裂症早期常可伴有抑郁症状,还有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通过抗抑郁药治疗都可获得暂时性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家属常为之满足,认为“抑郁症”诊断正确且已治愈,即使病者不愿意来诊(因为无自知力)也屡屡为其代配药;也有的家属疏忽大意,以为疾病既愈,也听任病者不愿服药的表示而断然停止治疗,直到精神分裂症症状再趋明显,才引起重视。这种教训实在不少。这里,医生一方面对这类病例要抱警惕态度,要考虑到各种复杂情况,不要以为抗抑郁治疗奏效肯定就是抑郁症,只听任家属反映;另一方面要注意随访,反复进行精神检查,并注意病者对治疗的依从态度。如果早期诊断为抑郁症不够典型,病者又经常不肯来诊,并勉强服药或拒药,随访中应格外关注精神分裂症诊断可能。
;躁狂抑郁症又叫双向情感障碍。它分为躁狂相和抑郁相两种不同的状态,躁狂相和抑郁相在不同的时期交替出现。
双向情感障碍的躁狂相,习惯上也把它称为躁狂症。病人在躁狂下时期表现为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言语明显增多。思维方面表现为思维奔逸,因此说话的时候不停地转换话题,让旁听者无法理解。有强烈的夸大妄想,也就是喜欢吹牛。行为表现为癫狂状态,会有冲动伤人行为。由于情绪上的过度兴奋导致睡眠障碍,精力旺盛。病人精力旺盛和情绪狂躁的不正常状态会对病人的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导致衰竭。
双向情感障碍的抑郁状态与躁狂状态的表现恰恰相反。病人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厌世,并且有强烈的自虐和自杀行为。思维变得迟钝,少言寡语。病人会有强烈的自卑感或者罪恶感。行为表现为郁郁寡欢,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病人表现为强烈的自杀倾向有可能将自杀倾向扩大或连带伤害自己的家人。
躁狂抑郁症也就是双向情感障碍属于重型精神病,必须住院治疗,并对其行为进行关怀和约束。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分类 4 诊断检查 5 治疗方案 51 护理 52 出院标准 附: 1 治疗躁狂抑郁症的中成药 2 躁狂抑郁症相关药物 1 拼音
zào kuáng yì yù zhèng
2 英文参考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
3 疾病分类精神科
4 诊断检查躁狂抑郁症(躁郁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1994年5月公布执行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一、躁狂发作
患者心境高扬,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兴高彩烈,易激惹、激越,甚至发生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出现与心境协调或不协凋的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症状持续至少1周,在心境高扬期,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三项:
(1)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2)联想加快,或观念飘忽,或自感言语跟不上思维活动的速度;
(3)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随境转移;
(4)自我评价过高,可达妄想程度;
(5)自我感觉良好,如感头脑特别灵活,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
(6)睡眠的需要减少,且不感疲乏;
(7)活动增多,或精神运行兴奋;
(8)行为轻率或追求享乐,不顾后果,或具有冒险性;
(9) 明显亢进。
2严重程度标准 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
(1)工作、学习和家务劳动能力受损;
(2)社交能力受损;
(3)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3排除标准
(1)不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与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可参考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二、抑郁发作
患者心境低落,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状态。严重者可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中焦虑与运行性激越比抑郁更为显著。
三、躁狂抑郁症临床分型诊断标准
1单次发作躁狂症或抑郁症
(1)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2)过去无躁狂或抑郁发作的依据。
2反复发作躁狂症或抑郁症
(1)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2)过去有躁狂或抑郁发作史,且躁狂或抑郁发作之后无抑郁或躁狂症状。
3双相情感感性精神障碍 至少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
(1)过去曾有躁狂发作,本次为符合诊断标准的抑郁发作;
(2)过去曾有抑郁发作,本次为符合诊断标准的躁狂发作。
(3)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混合相。
①符合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②本次分作表现为躁狂相与抑郁相症状的同时混合存在,例如情感高涨而运动减少,情绪低落而思维奔逸,持续病期不短于两周。包括在抗抑郁治疗时诱发躁狂,或在抗躁狂治疗时诱发抑郁。
5 治疗方案1躁狂症
(1)锂盐:可单独应用,亦可与氯丙嗪、氯氮平或电抽搐联合治疗。注意防止积蓄中毒。锂盐对躁狂既有治疗作用又有预防复发作用,且对双相抑郁型发作亦有预防作用,故为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
(2)氯丙嗪或氟哌啶醇:不合作者,可采用肌注或静注。
(3)躁狂症经上述治疗疗效不理想者可考虑采用胰岛素昏迷或低血糖治疗。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亦可采用。
(4)中医辨证论治、洋金花治疗亦可酌情选用。
(5)病情好转后,积极参加工娱疗法各项活动。
2抑郁症
(1)丙咪嗪或阿米替林治疗。不合作者可先选用氯米帕明25~50mg静滴。
(2)电抽搐治疗:对消极意念严重,自杀企图强烈,抗抑郁药一时难以奏效者,要果断采用。获效后继服碳酸锂以防复发。
(3)中医辨证论治。
(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亦可酌情选用,但不能与三环抗抑郁药合用,以免引起严重副反应。
(5)症状好转时要重视精神治疗,鼓励患者多参加工娱疗法等集体活动。
51 护理1按精神科一般护理常规。一级护理患者应加强护理,严防意外。接受药物治疗或躯体治疗时,按有关治疗护理常规。
2对兴奋躁动者除加强治疗外,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防止衰竭。注意预防逃跑、自伤及毁物伤人。
3对严重抑郁症患者,除注意补充营养、水分、通便及改善睡眠外,要严防消极自杀。在恢复期更要提高警惕,切勿为假象所迷惑,以防不测。
52 出院标准症状缓解经2~3周观察而无复发迹象及并发症者,可作出院处理。出院后,不适于继续服役。
治疗躁狂抑郁症的中成药 行军散
拼音:xíngjun1sǎn英文:概述:行军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
更多治疗躁狂抑郁症的中成药躁狂抑郁症相关药物 卡马西平胶囊
作用表现为抗惊厥抗癫癎、抗神经性疼痛、抗躁狂抑郁症、改善某些精神疾病的症状、抗中枢性尿崩症,产生
卡马西平片用表现为抗惊厥、抗癫痫、抗神经性疼痛、抗躁狂抑郁症、改善某些精神疾病的症状、抗中枢性尿崩症,产生
卡马西平胶囊用表现为抗惊厥、抗癫痫、抗神经性疼痛、抗躁狂抑郁症、改善某些精神疾病的症状、抗中枢性尿崩症,产生
卡马西平片作用表现为抗惊厥抗癫癎、抗神经性疼痛、抗躁狂抑郁症、改善某些精神疾病的症状、抗中枢性尿崩症,产生
吗氯贝胺胶囊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