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是关于苏秦的故事,但我们要从张仪说起。
公元前333年,溽热的楚国。汗流浃背的年轻人张仪接到了一封信。信是他的同门师兄苏秦送来的。
早些年,张仪与苏秦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术。张仪毕业后周游列国,却一无所获,困在楚国一处卑苦的所在,潦倒落魄,蹉跎岁月。
此时的他,没有钱,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体面的生活;而此时的苏秦,乃是赵国的高级干部,赵国国君跟前的红人。
我们不知道这封书信写了什么,但可以想象,不外乎苏秦自夸如今发达了,想拉扯师弟一把,邀请张仪到赵国发展。
对张仪来说,苏秦的这封信无异于一根救命稻草,他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他当机立断,马上收拾行囊,去赵国。
张仪本以为在赵国等待他的,是飞黄腾达的机会。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到赵国,就被苏秦狠狠地羞辱了一番。
张仪既惊恐又愤怒,发誓必有所报。但苏秦已经是赵国的高级干部了,想要报复,只有在比赵国更强大的国家,获得比苏秦更高的地位。张仪决定去秦国。
可是他没有钱,甚至连基本的路费都没有。更何况到了秦国,要打点关系,都需要钱。不要以为那个时代有才华就行了。有才华而没钱,可能连老板的面都见不到。
这时,一个土豪适时地出现了。土豪资助张仪从赵国到了秦国,资助张仪在秦国打点关系,直到张仪见到了秦王,得到秦王赏识,被封为客卿。
然而,当张仪准备报答这位土豪的时候,土豪亮明身份:他是苏秦派来的。而这一切都是苏秦的安排。
原来,苏秦正在下一盘大棋,而张仪只是苏秦这盘大棋上的一颗棋子。
二
苏秦正在下的那盘大棋在中国历史上有个赫赫有名的名字——合纵。
何为合纵?战国时代有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对抗秦国,就是合纵。
这是战国舞台上最波澜壮阔的剧情之一。
合纵成就了苏秦。最巅峰的时候,他是“纵约长”——合纵联盟的秘书长,堪比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盟主。他还“并相六国”——同时担任六国的国相。他的待遇与出行的仪仗“拟于王者”——与王者平起平坐。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令人人艳羡的成功者,而关于苏秦的故事也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
但是,苏秦的故事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与苦涩。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成功来得快,去得也快。更重要的是,他在努力用理性来对抗这个世界的非理性,所以他注定要失败。
相比他的成功,他的失败更值得说。
而张仪的那个故事,就预示着苏秦伟业的脆弱与已逝。
三
苏秦,洛阳人。在那个时代,洛阳是周天子所在地,也就是首都。所以,苏秦是有首都户口的人。
不过,这个首都户口实在没有任何含金量。因为洛阳城里那位天下名义上的最高***周天子,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实在没有余力为首都人民谋点特权与福利。
天下名利场早已经转到了咸阳、临淄、邯郸等这些大城市。
所以,苏秦在鬼谷子那里毕业之后,他选择了秦国,到了咸阳,成了一名“咸漂”。因为当时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秦国很有可能会成为最终的赢家,苏秦大概也是这么认为的。
按照惯例,苏秦向秦王献上了一统天下、消灭六国的宏图大略。
但他得到的,只是秦王的“呵呵”。史书中说:“秦王不用其言。”——没有采纳苏秦的谏言。就这么简单,没有想象中王的赏识与器重,更没有传说中的火箭式晋升,甚至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其实,我们应该理解秦王。此时的秦王是秦惠文王,正是那个杀了商鞅的秦王。商鞅伤秦惠文王实在太深了,以至于王虽然车裂了商鞅,灭了商鞅全家,依然不解恨,连带着对六国来的人都有了看法,尤其见不得那种夸夸其谈、张口闭口踏平六国统一天下的嘴炮。
但对于苏秦来说,这就意味着,在秦国,前途基本到头了。
四
苏秦离开秦国,来到燕国。在燕国,他开始谋划他的合纵大棋。
合纵这盘大棋,令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拆解开来,大致可拆解为四步。
第一步,获得一个合适的身份。这一步,苏秦选择了燕国。
为什么要选燕国?因为燕国不小,位列战国七雄,要搞事,足够了;但也不大,在七雄中排名末尾,这样的国家,人才少,苏秦去了,就能被重用。
苏秦于是做燕国国君燕文公的工作。
我们知道,要说服一个人,诉诸两点即可:恐惧与欲望。这是基本的人性。国家是由人组成的,所以国家也有恐惧与欲望。
燕国是个小国,此时尚没有多大的欲望,它只有恐惧,灭国的恐惧。实际上,这是战国那个舞台上所有国家都要面临的恐惧。
苏秦说,我能帮燕国实现永久的太平。燕国离秦国太远,所以不用担心秦国的威胁。燕国应该担心的是赵国。所以对于燕国来说,与赵国结盟才是最有利的。我可以帮燕国去说服赵国,两国联合。从此燕赵再没有兼并与纷争。
而苏秦想要的很简单,只是一个燕国使者的身份。
既然如此,对于燕文公来说,这么好的无本买卖,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燕国国使苏秦到了赵国。这是苏秦这盘大棋的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苏秦的合纵,是以赵国为核心的。
那么如何说服赵国?其实也不难。因为赵国才是合纵战略最大的受益者。
赵国长期以来一直战斗在抗秦的最前线,如果合纵成,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秦国,对于赵国来说,这简直是最好的局面了。
所以,当苏秦在赵肃侯面前拍着胸脯,自告奋勇,要帮赵国去联合六国时,赵肃侯大喜,给他高官,给他厚禄,给他经费。
苏秦一跃而成为赵国高级干部,如果按照他的计划,离国相之位也不远了。
接下来,苏秦要去说服的是韩国、魏国、齐国、楚国四国。
五
这四个国家,可以分为两类。韩国、魏国是一类,齐国、楚国是一类。韩国与魏国这两个国家,有共同的特点,他们实力较弱,经常被秦国欺负。
按理说,经常被秦国欺负,应该会很容易说服。其实不然。经常被欺负,面对欺凌者,实则更难生出反抗的念头。原因很简单,被打怕了。
如果欺凌者偶尔释放点善意,在拳头的间隙丢出一点甜头,那么他们简直就要感恩戴德了。秦国就是这样。对于韩魏两国,秦国并不是一味索取,偶尔也会吐出一些好处。在拳头与甜头的夹击下,韩魏两国成为秦国最忠诚的马仔。
苏秦深知韩魏两国的弱点,对这两个国家,首先要让他们建立自信。
苏秦说,你们这两个国家啊,其实很强很厉害啊。然后,苏秦在人口上、技术上、数据上各个方面将他们与秦国做了比较,最终得出结论,你们很厉害,不用怕秦国。
紧接着,苏秦乘热打铁:你们这么厉害,还整天跟在秦国后面做马仔,我都为你们感到羞愧啊、丢人啊。
韩魏两国国君咬咬牙,不就是秦国吗,干了。
接下来是齐国。齐国有个特点,国家很强大,离秦国很远。按说不应该怕秦国。但齐国与秦国的关系一直很好,甘愿充当秦国的马前卒。
不过人都是有廉耻之心的。齐国如此强大,自然也不愿意一直被视为秦国跟班,也希望有与实力相配的名声。
苏秦从这一点上入手,成功拿下齐国。
最后是楚国。楚国与齐国一样,实力强大。可以说在当时,秦国之外,就是楚国。甚至有一种共识,天下如果一统,必定在秦国或楚国手中实现。
如果说对于韩赵魏三国来说,抗秦是现实的生存需要,对于齐国来说,抗秦是名声的需要,那么对于楚国来说,抗秦就是未来大势的需要。所以说服楚国也不难。
六
我们来看,苏秦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或者说他靠什么说服六国国君听命于他?
后世的儒家认为是靠苏秦的巧舌如簧。就是说,苏秦靠耍耍嘴皮子就暴得高位,成就大名。所以他们不服,他们很生气。他们将苏秦斥为反复无常的奸诈小人,钉在儒家写就的历史耻辱柱上。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言语的力量,必然来自于它切中了现实的问题。必然在于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苏秦的言语切中的,是六国的恐惧与欲望。
那个时代,正是欲望空前膨胀,但同时恐惧也空前深重的时代,所有人都陷入其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所有国家都被恐惧与欲望煎熬着。
而苏秦针对他们的欲望与恐惧,制定了最理性的处理策略——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构建了一个国家间合作的机制和平台。这就是苏秦所提供的方案。
从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对于六国来说,合纵无疑是当时那个时代最好的、最理性的选择。
大家都是聪明人,有这样的机会,没有人会错过。所以促成合纵并不难。
我甚至觉得,苏秦的合纵如同当今国家之间的联合与结盟,最终目的是,通过外交手段,而不是诉诸武力,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与争端,实现天下的永久和平。
可以说,苏秦的成功是理性的胜利。
七
一切都非常合理。在合纵机制下,秦国威胁着六国,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双方维持一种大体的平衡,从此天下太平、岁月静好。
但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大多数时候,理性是要败于非理性的。
这并不奇怪,合理的部分是理性,不合理的部分是人性。所以,非理性就是人性。而众所周知,支配这个世界的,是非理性的人性,而不是理性。在双方博弈中,往往是非理性的人性取胜。
所以,虽然促成理性的合纵不难,但非理性的人性让合纵的维持非常困难。
苏秦的合纵,只是一个口头承诺,又不用实际上付出什么,何乐而不为呢?口头上的承诺容易,一旦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很难。口头上的承诺不需要付出什么,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可能就要和秦国开战,那当然就要掂量掂量了。
还有一点,在理论上,从长远看,合纵是对大家是有好处的。但一旦在具体的事件中,理性与远见往往失效,人一般会被情感因素与短期利益所左右。
放弃眼前利益而追求长远利益,忍耐切近的小危机而专注未来的大危机,非有大智慧、大毅力者才能行。
说白了,人性不讲道理,太善变,太禁不起风吹草动,太容易被眼前的利益和恐惧所摇动。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合纵,将毁于人性的弱点。
八
苏秦自始至终都明白这些问题。本文开头张仪的故事,就是苏秦试图解决、对抗合纵潜在危机的一次冒险性尝试。
当时,苏秦即将展开他合纵的第三步,说服韩魏两国。秦国突然发兵,攻打魏国。击败魏国之后,秦国有继续东进的趋势。苏秦深知,而一旦秦国将战国蔓延到东方各国,秦国的压力不会促成联合,反而会破坏联合。
苏秦的解决方式是诱导张仪前往秦国,希望张仪稳住秦国,留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实现合纵。苏秦或许乐观地觉得,只要建立稳定的合纵机制,就可以对抗不稳定的、善变的人性。
历史没有告诉我们张仪究竟有没有发挥作用。不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秦国确实没有再发动进攻,留给了苏秦推进合纵充足的时间。
但是,历史证明,即便是稳定的合纵机制,也脆弱不堪,禁不起任何风吹草动。苏秦还是太乐观了,他太低估人性的威力了。
对于合纵,《史记》中说,“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就是说,苏秦的合纵维持了天下太平十五年。如果真是这样,倒也不算失败。要知道在战国那样的环境下,十五年的太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
但很遗憾,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司马迁错了,苏秦的合纵也就维持了一年时间而已。
就在第二年,秦国使出他惯用的手段,拉拢他的传统盟友齐国与忠实马仔魏国攻打赵国。赵肃侯怒了,将一腔怨气撒到了苏秦头上:你丫建立的合纵联盟也太不靠谱了。
苏秦害怕了,逃离赵国,回到他一开始发迹的地方,燕国。
“苏秦去赵而纵约皆解。”
——苏秦离开赵国,合纵联盟就此瓦解。赵王索性放开手脚,水淹魏、齐两国军队。六国的决裂再不可收拾。
九
失去了合纵的苏秦此后的人生乏善可陈。
在燕国,他勾搭上了燕王的母亲。史书中说他是害怕燕王找他麻烦,但我怀疑他是想摆脱这样一段危险的关系,他申请外派到齐国工作。
到了齐国,作为燕国使者,他居然成了齐王身边的红人。这引起了齐国达官显贵的嫉妒,他们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苏秦刺杀于朝堂之上。
就这样,在齐国临淄的血泊之中,苏秦死了,窝囊而又可怜,如同一条野狗。
在当时,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苏秦的死,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
但若干年以后,苏秦会再次进入天下人的视野。那时,赵国30万士卒被秦国活埋于长平,天下终于认识到,合纵,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活路。
不过,为时已经太晚,秦国战车的巨轮已经驶来,一切都已无可挽回。
[之]到、去。
作品原文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王乎。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作品译文
苏秦来到楚国,过了3天,才见到楚王。(苏秦与楚王)交谈完毕,就向楚王辞行。楚王说:“我听到您的名声,就象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为什么不肯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柴禾比桂木还贵,禀报人员像小鬼一样难得见面,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拿玉当粮食,拿桂木当柴禾烧,通过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楚王打断苏秦的话,说:“请先生到客馆住下吧,我遵命了。”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梦里不知身是客。
在下雨的季节,与书为伴,深夜读苏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思绪飞越千年。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家里兄弟比较多,他是最小的,也是最任性的,当时社会的行业有限,普通家庭出生的他,几乎没有选择,要不去务农,要不做点小买卖,可他却偏偏不安分,不愿找份谋生的事情,老生出些荒唐的想法,家人不知道劝多少次,就是听不进,天天只抱着书,后来外出求学,师从鬼谷子,鬼谷子名气非常大,门下弟子有孙膑,庞涓,张仪,都是一时风云人物。
苏秦毕业返家后,准备大展身手,本着就近原则,心想自己是周人,去拜见周天子,周天子旁边的大臣都听说,洛阳有个苏秦,不安心谋生置产业,满嘴跑火车,一个无业游民,有什么本事,便对周天子说不可用此人,苏秦本想重振周天子威名,却不被看重,一定要出人头地,苏秦暗下决心。
苏秦分析天下大势,秦国最具实力,统一大势所趋,而且秦国一向重视人才,应该去秦国,于是让父母拿出大部积蓄,在给自己置办一身行头后,意气风发前往咸阳。
历经奔波劳碌,终于到达秦国,看到咸阳城一片繁荣景象,军队训练有素,宫殿富丽堂皇,他感觉自己来对地方,最有能力统一天下的当属秦国;稍作歇息后,立马就去拜见秦王,向秦王陈述秦国土地辽阔,百姓众多,军队训练有素,作战勇猛,可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成就帝业,苏秦愿为大王出谋划策,实现一统天下目标;一口气洋洋洒洒,气势纵横不凡,他对自己表现感到满意,但秦王却无动于衷,只有几句恭维话语,改日再听先生指教。
不知等待多久,苏秦多次呈上建议,一直没有得到回应,无休止地等待,对苏秦来说,实在是一种煎熬。
黑貂皮大衣破了,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他没有选择,只得离开秦国,没想到时机未到,使得壮士失了脸面,路途不通而让英雄被困。来的时候满怀壮志,回的时候竟然情绪低落。
这个时候,苏秦缠着绑腿布,穿着破草鞋,挑着书箱行囊,身体干瘦,脸色黝黑,面上带有愧色,花掉家里那么多钱财,却是这样的结果,一个人落魄至此,生活穷困潦倒,只得返回家乡。
都说家是最好的避风港,失意的日子,他多么希望得到家人的安慰:“没关系,再继续努力。”
可他回到家后,父母见了他,默默地不跟他说话;嫂子见了他,饿了不给他做饭;妻子正在织布,见了他也不下织机;其余的邻居朋友,见到他的时候,态度冷淡,就不用多说了。他的落魄归来,事迹传遍周边,旁人议论纷纷,冷嘲热讽道:“早就知道他会如此下场,不想想自己几斤几两,不安安稳稳过日子,折腾那么多事,混得这个样子怪谁?”
不知此时的苏秦,心该有多痛,长叹一声说:“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皆秦之罪也!”
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没本事,深度反省责备自己,都是自己的无能,并不过份埋怨父母妻子这样等待自己,也有人说“秦之罪”,不是他苏秦的秦,而是指秦国,怪秦国不用他,对此就不过多讨论,或许两者含义都包括吧!
生活总要继续,苏秦落魄而归,又该如何选择,大多数人会屈服现实,从此老老实实过日子,而他决不妥协,因为他是苏秦,辛辛苦苦读那么多书,学那么多本事,难道最后还只是种田,或者跟兄长做点小买卖,他不甘心一生这样。
有一种这样的人,他平静的外表,隐藏着一颗无比坚强的心,他所关注的事物东西,不同于他人,他看到未来的变化,他的意识太超前,他的理想太远大 ,他的目标太遥远,种种的这些,让他与现实的事物格格不入,周边的大多人,都只把他当自高自大之徒,但他都不在乎,强大的信念支撑着他向前。
面对种种的冷嘲热讽,他学会坦然面对,他不断反思自己,他发现自己所学太过理论,深度远远还不够,于是遍阅群书,选择闭门不出,认真思考揣摩,有时读得昏昏欲睡,便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鲜血都流出来,他不断地提醒自己,心里激愤地说:“不要忘记以前的耻辱,哪有不拿出真才实学,就能得到重用。”
凭着极强的自制力,他整整闭读一年,觉得学有所成,准备再度出山,在周朝廷和秦国自己得不到赏识,就前往赵国,但赵国宰相不喜欢说客,又不被重用。
战国七雄时期,魏文候重用李俚,吴起等人,最早进行改革,率先强大起来,盛也人才,衰也人才,魏国强大后,便没有以前那样爱才之切,接连错失商鞅,孙膑等顶尖人才,后秦国重用商鞅,齐国用孙膑,把魏国打得一塌糊涂,由此可见人才的重要性。
燕昭王欲强大国家,便学习先人,一片求贤若渴之心,昭告于天下,先是千金买马骨,又筑黄金台,怀才不遇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纷纷跑去燕国,后来燕国一举攻破齐国,差点灭其国,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苏秦听说燕昭王之事,于是前往燕国,过了一年还没有见到,黄金花光了,衣服破败了,世间的事情,岂是那么简单,你身怀经世之才,就一定有机会展示?
苏秦站在易水边上,久久不肯离去,难道注定要潦倒一生,无出头之地,回家是不可能的,难道还想看到家人失望的眼神,再次成为他人的笑柄,易水总有悲歌事,今有苏季子茫然失路,后有燕太子丹送荆轲,一去不复返,面对绝境之路,苏秦决定孤注一掷,好在上天不负有心人,苏秦历经磨难,终于见到燕王,得以施展平生所能。
如果不是最终见到燕王,苏秦不知道要落魄异乡多久,站在易水边上,如果再不成功,他是否有过屈原一样的念头,将满腔豪情连带自己投入易水中,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功与否,多少离不开些运气!
得燕王知遇,犹如鱼得水,他满怀多年激愤之气,表明自己是进取之人,不侍无为之主,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可胜百万雄师,施展他翻江倒海的能量,游走各国大王之间,联合韩赵魏齐楚燕六国结盟成功,一举对抗秦国,称之为合纵。
用苏秦,秦国可早统一天下;不用,苏秦联合六国,使秦国不敢出函谷关,有十五年之久;佩戴六国相印,历史唯一人,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则天下息,不可不谓之牛!
出去多年,未归故里,忙于奔走各国,有日途经家乡洛阳,此时之苏秦,天下风云人物,可谓无人不晓,苏秦所行之处,兵士战车,黄金珠宝,气派比及大王,一路威风八面,旁观者络绎不绝,周天子闻苏秦将至,特意为他清扫道路,派人到郊外迎接慰劳。
苏秦回到家里,他的兄弟妻子嫂子都侧着头不敢抬头看他。苏秦笑着对嫂子说:“嫂子,为什么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嫂子赶紧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现在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
苏秦感慨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的时候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父母也会轻视我。一个人活在世上,权力地位和财富,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如果我当年不是一贫如洗,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现在我还能有机会佩带得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
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季子千年之语,而今听之亦有所感矣!苏秦早先家中贫困,买不起良田,也不愿为谋生而活,受尽世人冷眼,也正是这样,反而,让他更加奋发图强,成就一番事业。
苏秦在洛阳停留了几天,不断有人向他套近乎,对于过去这些人的冷嘲热讽,苏秦并不记恨,他胸怀天下,怎会过多关心这些,散发千金给亲戚朋友,特别是曾经帮助过他的人,都付以重金酬谢,唯独有一个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去询问。
苏秦说:“我不是忘了您,当初您跟我到燕国去,在易水边上,您再三要离开我,那时正当我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所以把您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苏秦没把其它事情放在心上,唯独记挂易水之事,可见那段日子他是多么痛苦!
佩六国之相印,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危险重重,伴君如伴虎,何况是六只老虎,哪只不高兴,都能让你人头落地,可想苏秦有多么难,六国联盟合纵,比早先献谋秦王,即连横之策,不知要难多少啊!
六国联盟看似一体,实则各怀心思,苏秦苦心经营,才得以支撑多年,但在实质利益诱惑下,总有不安分之国,联盟最终还是破裂,苏秦好几次差点人头落地,每到危险的时候,最先想到求助的是燕王。
苏秦名义上是六国之相,实际上还是为燕王服务,燕国只是个小国,为报知遇之恩,苏秦为燕王制定弱齐之策,豁出自己生死,前往齐国当间谍。
后因齐国大臣大夫争宠,派人刺杀苏秦,重伤将死之时,苏秦献策齐王,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五马分尸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引诱贼人出现。齐王照计行事,诛杀了凶手。
苏秦连死都要算计,继续完成任务,后齐国陷入苏秦“弱齐之策”,处众叛亲离之地,燕国大将乐毅率领联军攻入齐国,差点灭掉齐国,这人在太聪明,但也很忠心,为报知遇之恩,将生死置之度外。
从小就喜欢历史,初中时被称为“历史通”,迷恋书中的英雄人物,每次读历史,便一发不可收拾,世间最精彩的小说,个人认为莫过于历史,何况这些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很喜欢历史,但自己后面选择的却是理科,曾有过动摇,联合好友要求更改,却被班主任驳回,自己终是无缘文科,但理科也无所成,用一句话概括,终究自己作死,而且死不悔改。
苏秦一生的事迹,还是有争议的,年代太过久远,而且很多书籍失传,《史记》与《战国策》记载也有差异,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很多都是假的,这说的也没错,人写的东西,难免带有个人情感,不同的作者,不同的看法,苏秦也曾被天下人称作小人,一个只会招摇撞骗之徒 。
世间的万物,真真假假,孰是孰非,又有谁能完全辨别清楚,不执着于真伪,而在乎从中是否有所悟。
年少时读历史人物,大多当故事待之,看得一时之快,大多欣然所忘,而今再读之,却有不同之感,经典终需反复读之,身处境遇不同,人生阅历不一,读出味道自然有异,人物何其不同,人生却时有相似!
古有苏秦家贫,买不起良田,今有世人无力房款,拿不出首付,两者距两千多年,但身处境遇趋同,在苏秦的身上,有很多的东西值得借鉴,当然,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敬请各位思考。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使。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苏秦以合纵
苏秦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在有所收获后,重新出游。至秦,不被用。正好遇见燕昭王广招开下贤士,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其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公元前285年,苏秦到齐国,挑拨齐赵关系,取得齐愍王的信任,被任为齐相,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齐愍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苏秦率兵抗御燕军。齐燕之军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军失败,五万人死亡。他使齐国群臣不和,百姓离心,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魏、齐、楚、燕攻打秦,赵国国君很高兴,赏给苏秦很多宝物。 苏秦得到赵国的帮助,又到韩,游说韩宣王;到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又往楚,游说楚威王。诸侯都赞周苏秦之计划,于是六国达成联合的盟约,苏秦为纵约长,并任六国相。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此后十五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 谷关内进攻。
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说齐归燕地
燕王晚年,让位给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的叛乱。齐国趁机派兵攻燕,仅五十余天就占领燕国全境。燕国因此残破。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国,立为燕昭王。
燕昭王广纳贤士,积极准备对齐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报复行动。苏秦在这时来到燕国。昭王派他到齐国交涉仍被齐占领的燕国土地。苏秦到齐,对齐宣王说:“燕昭王是秦穆公的女婿,有强秦作后盾。齐占燕地,必然是燕和秦都不满于齐。如果大王能把所占的燕国十城之地交还燕国,那么燕和秦反而会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即可以秦燕为支持,号令天下。天下亦莫敢不从,则齐国霸业可成。”宣王大喜,归还燕国旧地。苏秦归燕。受到燕昭王的重用。
劝齐王伐宋
苏秦洞察了昭王想攻齐的意图,献计于昭王道:“我们虽然收回了被齐占的土地。然而当年亡国之恨不可以不报。如果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楚,我们即可趁机发动进攻,一举灭齐。我请求到齐国说宣王攻宋。”燕昭王遂拜苏秦为上卿,出使齐国。
秦国一向与宋国交好,齐伐宋就必须与秦绝交、恰好秦派人到齐国商议共同称帝的事,苏秦趁机劝说齐王:“齐秦并立为帝,天下人是尊齐还是尊秦?”齐王说:“当然是尊秦了!”“那么齐放弃帝号,天下是爱齐呢,还是爱秦?”“当然是爱齐了!”“两帝并立,共约伐赵,与齐军独攻宋,哪一个更有利呢?”齐王回答:“当然伐宋有利!”苏秦接着劝齐王道:“如果我们同秦一样称帝,天下只尊秦国,如果我们放弃帝号,天下就爱齐而称强秦,共约伐赵又不如单独伐宋。所以,我主张放弃帝号以顺应天下。”
齐王听从苏秦建议,联合赵国在阿地会盟,约定共同抗秦,秦齐关系恶化。苏秦趁机劝齐王攻宋:“宋国国君荒*无度,天下共愤,如果我们挥师西击宋,正是奉天讨罪的壮举,大王必然贤名震于诸侯,且可得到实际的利益,使齐雄踞东方,成为中原诸侯之长。” 齐于是攻宋。燕为了取得齐的信任,派兵协助齐国。宋在联军攻击下,割淮北地求和,而齐国实力也因战而衰弱。
合纵攻强秦
苏秦在齐国,继续作削弱齐的工作。他劝齐王大兴土木,纵情享乐,对外则大肆战争,广树仇敌。齐秦关系恶化,再加上齐攻宋国,秦王非常震怒。苏秦劝齐王先采取军事行动,以打击遏制秦势力的发展。同时也想使齐的力量进一步被消耗。
齐王对燕怀有顾虑。苏秦为燕辩解说:“燕国国小力弱,一向依附于强齐,而齐之所以能号令天下,也正是有了燕的支持。这种友好关系是燕国人心所向,怎么会对齐有异心?”齐王释然。于是,苏秦出使,为齐王合纵攻秦而奔走。
苏秦分别游说韩赵魏燕四国国君,各自出军兵粮草,以攻秦国,推选赵国宰相奉阳君为合纵长,而齐国实际上却是合纵的真正组织者和指挥者。齐国名义上合纵攻秦,其实不过是借齐制秦,使其不能抽身救宋,齐好再次攻宋。苏秦极力主张强攻秦国,然而齐既不卖力,赵韩魏燕自然也都互相推让而逡巡不进。因此联军始终未与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尽管如此,齐劳师袭远,仍然大损国力。
合纵反攻齐
齐王发动攻秦的同时,展开了对宋的第二次进攻。这实际上使其他四国联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既无法合力攻秦,又不能马上撤兵回国。于是各国对齐都暗怀不满。本来苏秦此时南下,明着合纵攻秦,暗中却在积极为燕联系反齐的同盟军。苏秦见各国离心,便暗中劝在魏国的孟尝君:“昔日您在齐国时,为齐立下盖世之功,而齐王暗昧,不但不重用,而且使您背井离乡,远来归魏。今又弃信义于不顾,玩弄联军各国。燕军有攻齐意,赵国也早对齐怀恨,如果联合起来东击齐国,则中原势大,魏和先生您也定会名动天下。”孟尝君答应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又劝说齐王同秦求和:“魏赵距秦近而齐地距秦远,如果我们五国合纵不能击败秦,魏赵为了保存国家就肯定要向秦求和,秦一旦同其他国家联合,定会连横来攻打齐。望大王早作准备,先与秦谈和,以免形势被动。”齐王以为苏秦说的很有道理,便抢先与秦做出友好的表示,并打算用亲秦的韩聂做宰相。
赵国奉阳君正忙于合纵攻秦,见齐王未商量就先与秦交好,大为恼怒,便联合魏燕要对正忙于攻宋的齐国开战。齐王慌忙从宋撤军,并答应送给奉阳君土地,奉阳君才停止了攻齐的行动。
苏秦拘于赵
奉阳君得到齐王关于土地的许诺,与齐的关系又和好起来,而苏秦在暗中进行的对燕赵关系的离间活动,也被奉阳君察觉。于是奉阳君把苏秦拘留在赵国,限制其行动。
苏秦向燕王求救,并打算继续进行离间活动。燕王向赵奉阳君提出严重抗议,奉阳君释放苏秦,然而苏秦却再也不能找到机会在赵活动。他想去见齐派至赵的使臣,赵不许。苏秦无奈,离开赵入齐。
自陈功与过
苏秦入齐之后,燕昭王对他产生了怀疑,因为他以时机未到为辞,几次劝阻燕昭王对齐的进攻,于是昭王打算让别人替换苏秦回国。苏秦感到非常委曲,向燕王写信申辩。这封信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功过的一个评说。他说:燕和齐仇恨由来已久。我为燕齐的邦交奔走,本来就难以获得各方面的信任。齐是燕国的心腹大患,我在齐国,大可使齐不谋攻燕,小可使齐赵关系破裂,以此为大王的大事作准备。五国伐秦,燕虽然出兵出粮,但一来免去齐称帝燕称臣的耻辱,二来没有齐赵攻燕的祸患。后来奉阳君接受齐的封地,将我扣在赵国。大王救臣下出于水火,现在齐赵都不谋攻燕,燕得以修饬国力,我虽无功,但自以为可以免罪了。我作为燕臣,在齐国活动,本来就会有流言蜚语。我如在齐显贵,燕国大夫就不信任我,我在齐作贱,世人就看不起我。我如受齐王重用,燕大夫就会对我抱有希望,希望达不到又徒增埋怨。齐国如有不利于燕的地方,就把责任都归到我头上,天下人不攻齐,就说我善于为齐谋划。我的处境也可以说是够危险的了。我不畏死报效于大王,大王却怀疑怪罪于臣下,我实在感到恐惧。尽管我自以为可以列于天下公卿之中也无可愧疚,如大王只是重用有才的贤人,我愿在齐与他认真合作;如大王不放心我,我就回燕侍奉大王,以宽解大王的忧虑。燕昭王终于没有撤换苏秦。
荡荡身后事
苏秦为了恶化齐赵邦交,使齐广树仇敌,再劝齐王攻宋。公元前286年,齐灭宋。齐国力也渐渐疲衰。同时由于奉阳君向齐索要封邑,齐赵关系又出现裂隙。苏秦频繁的活动,终被齐王和齐大夫发觉。齐王将苏秦车裂于市。苏秦死时,年五十余岁。苏秦死后,燕赵魏秦韩五国联合,在燕将乐毅的带领下大举攻齐,连陷城池七十余座。齐王出逃,被杀。齐国后来虽然又夺回国土,国力却大衰,从此一蹶不振。而燕赵魏秦四国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秦生前活动的缘故。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苏秦墓
位于淄川区经济开发区南苏村。墓冢封土高约5米,直径20米,长约40米,占地约1000平方米,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南原有一桥,名曰苏相桥,为古般阳二十四景之一。
明县志按《史记》记载:“苏秦为燕说齐,齐王用之,因与齐大夫争宠刺杀之,乃葬于此”。
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人,著名纵横家,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战国时期,诸候纷争,群雄争霸。苏秦连横说秦惠王“书十上说而说不行”。凭着坚强毅力终于在燕国打动燕文候而一举成名。促成了六国之王结盟于洹水,苏秦也成了一人而佩有六国相印的风云人物,取得了荣华富贵。苏秦的行为惹恼了齐国的大夫门,被齐国所收买的刺客刺杀,于是将此葬于此。
刺股悬梁
成语:刺股悬梁
发音:cìgǔxuánliáng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