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学审美经验写卓君舞蹈《稻草人之恋》写一篇观后感

根据美学审美经验写卓君舞蹈《稻草人之恋》写一篇观后感,第1张

《稻草人之恋》 的舞技和创意

一个乡村男孩,因为自己热爱街舞和有跳街舞的天赋。所以想要将自己的街舞展示给大家。在路上,在田间,在家里,不知不自觉的跳起来。由于自生对街舞的热爱和有一定的天赋。舞技当然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个创意却是十分新颖的。可能是他联系自己的现状和日常在田间的生活。才想起自己与稻草人的‘‘情节’’。

我认为我们要有梦想,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不抛弃,不放弃。即使自己初始的环境不是很好。这不是你不能实现自己梦想的理由。然后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决定你这个人。活泼阳光才是男孩的本性。爱笑的男孩运气不会差。这个男孩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阳光。生活在农村,家庭环境不是太好。没有任何有能力的认得帮助。靠自己得到大家的尊重,赞赏。为家人为乡村争光。起码在这一方面,他是胜利者。

男孩要有梦想,有目标,阳光,自信,坚持。这样才是近乎完美青年。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进取,可怕的是无所事事,混吃等死。。。。。。

稻草人之恋

“稻草人之恋”的舞技与创意优美动听的旋律,别具一格的舞姿,着实的吸引着台下的每一位观众,谁又能想到如此拔动人心弦的作品竞出自一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男孩之手?!每一个舞步,每一个细节都通过精心的设计,并丝毫不逊色于专业的舞蹈编排者!是什么给了这个从未受过系统训练的男孩如此娴熟的舞技,如此绝妙的创意?其实,再深入的了解他,便会很快找到答案,他的劳动时会挥动着锄头跳舞,走路时也是用的舞步,在家门前也经常向别人展示他的舞技,他热爱着舞蹈并用自已的信仰与生命在舞动着,于是从生疏到熟练再到精湛,他凭借着对舞蹈的热爱,一点一点超越自已。然而,一个好的作品光靠纯熟的舞技是不行的,优秀的创意也是其灵魂之一,再看“稻草人之恋”,可爱的稻草人如灵动的田间仙子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山青水秀的田园风景中,一花、一草、一木不正是他在农村生活的写照么?虽然他是农民,但他并不自卑,反而热爱自己的身份,热爱自己的生活,他对生活的热爱让一切事物都显得更美妙了,如此,他亦给自我们一幅美妙的图景。对舞蹈的热爱给了他精湛的舞技,对生活的热爱给了他新颖的创意,两者的结合更是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震撼!“稻草人之恋”美哉,妙哉!

评《稻草人之恋》

……

在舞蹈中将童话情节融入,显得创意十足,更添了一份温馨和浪漫。在《稻草人之恋》中,展现出了他们的相遇,追寻过程中的狂风暴雨以及经历过后的幸福温馨。舞蹈中的他与现实中的他一样,克服了一次一次困难,每次倒下都会重新站起,只为寻找心中想要的,努力追求的。而童话的结尾也与他一般,梦想成真。

付出有时候是真的会有回报的,梦想成真的卓君,脸上一副孩子般的兴奋,那种毫不做作,掩饰的笑,使人感到无比质朴和真诚,这般的他,足以打动每一个人。

谈“稻草人之恋”的舞技与创意

看完这个质朴男孩的精彩表演,内心油然而生一股强烈的欢呼与惊叹,他的舞技之绝美暂且不说,必定是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的磨砺才修成正果,田间的泥土上有他舞动的身影,放学回家的小路是他独享的舞台,艰辛与汗水必定是他成功的基础,然而更重要的是——创意。

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意,不论是新兴的产品,还是普通的日用品,顾客买的,不仅是这个东西而已,更多的是其中赋予的含义与其所包容的精神象征,而此,恰好就是创意所在。很多人追求“哈根达斯”,它其中的创意表现在广告词“爱我,就请我吃根达斯!”往往,人们都被如此般可爱的宣传语所吸引,又如“勇敢去爱,可爱多!”这些创意勾住了许多恋人亲人的魂,促使他们花钱享受一份甜蜜。特别注意到每逢过年,可口可乐公司总会有“过年了,和亲人一起团聚”的广告,让人觉得“可口可乐”仿佛就是温馨家庭的代名词,它的公司也因此获得丰厚的利润。现在的发型店也是淋琅满目,人们都难以抉择,还记得第一次剪头发的地方是“发源地”,当时是被它们名字吸引,“发源地”是剪发开始的地方么,还是什么的起源?让人难以捉摸,想去尝试的好奇心催促我走进它里面,如此诱惑了众多的顾客。

以上所述是创意所表现的现实意义与经济效益,那么创意由何而来呢?是否所有的创意都能为人类谋取福利?答案当然并非如此

创意来源于生活。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状态会给人带来独特的感受,留心生活的人会从这份感受中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谈及古今中外,那些名家大作,那些高科技的发明,不都是创意的表现载体。曾记否那位独酌花间,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代表把多少不幸挥舞成诗意;曾记否那个坐在苹果树下的孩童,具有创造力的思维造就他在物理学坛上不朽的地位。还有许多这样的他们,因为处于不同的时期,在不同背景下,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思考,生出创意。这个男孩之所以与众不同,的一般街舞艺术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中有他对生活的独特的见解。他是个乡间长大的孩子,他的故土养育了他,在他的表演中,融合了农村的气息,“稻草人”对他而言是多么熟悉,在干农活的时候,与稻草人相视一笑,共同为劳作而拼搏,稻草人仿佛是他的伙伴、朋友、青梅竹马。和稻草人共舞,是一份怎样的欢喜民欣慰,代表了广大劳动者的辛勤浇灌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如此,他的舞蹈有了灵魂,有了感情,更能打动人心。从不同的作品中感悟到不同的感情,我喜欢“稻草人之恋”,它让我看到和我同龄人的人生,我或许很难品味那个村庄的风土人情,但至少我被这一份“艺术品”触动,领略过这样一种美好而含蓄的情意,更体会到创意的重要性。

精神美和情感美是两种不同的美学概念,它们的区别如下:

意义不同:精神美是指某种精神境界、思想观念或道德品质所产生的美感,比如高尚、纯洁、慈悲等,而情感美则是指某种感性体验、感觉或情感所产生的美感,比如柔美、浪漫、温馨等。

来源不同:精神美主要源于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感悟和追求,而情感美则主要源于人类对于感性世界的感受和表达。

体验方式不同:精神美主要通过理性思考、精神追求和道德实践等方式体验,而情感美则主要通过感官感受、情感交流和艺术表现等方式体验。

总之,精神美和情感美虽然都是美学范畴中的概念,但它们的意义、来源和体验方式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理解和区分。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1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本人的感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说这些吧。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2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3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4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5

 朱光潜是中国的美学大师,是安徽桐城人,在桐城中学就读过,最先是从大学同寝室同座位的桐城籍同学口中得知。

 每每提起这位大师,我的那位同学总是透露出十分的自豪感。平时我们也会阅读朱先生的有关美学著作,虽然只是专业以外的书籍,随便翻翻,读得似懂非懂。不过一来二去,加深了对美学的兴趣,对这位大师也有所关注,更多的是对这位大师产生敬意。我不是桐城人,但我是安徽人,怎能不因为有他这位安徽老前辈而感到骄傲?

“静水深流,闻喧享静”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洞察一切却不被矛盾束缚,不被欲望捆绑,拥有和谐的生命,拥有长久的快乐,拥有真正的自由。

秦风《欲望风景系列》布面丙烯

“美”是很主观的感受 , 可以是一种感知 ,从我们的视、听、触、味、嗅,感觉系统得到。 “美”也是一种态度和方式 ,一日三餐的食物之美,个性与舒适的穿衣之美,爱与关系的居住之美,行走经历的出行之美。对于孩子, 透过生活日常,感觉系统去感知美,锻炼美(审美),判断美(鉴赏)从而提升“品位” 。

刘广云的作品《时光》

“美感”是需要慢慢积累和沉淀的 。如同“喝茶”和“品茶”,前一个强调功效,后一个在品味的过程,缓慢的,细细的雨前龙井的采摘、茶农的情感与辛勤,炒茶时的温度,这些情境都蕴含在小小的叶片中,随着80度的温水渐渐展开,散发出甘甜,那静待花开的心境。(好吧,有人会说咋这么矫情呢!是啊,我这有点年纪后,怎么越来越喜欢这矫情劲儿呢,从前可真没这样,都归功于养孩子啊,把我这心性都改变了。)

管策《蚕食者的世界》及《不速之客》

我家小子很喜欢这系列的作品,这种微距真实且细腻的刻画,一下子将我们吸引并带入画面,色调的运用也传达出了直白和残酷的意境。

小子看完就开始讲故事,延展出蜘蛛捕食,周围环境,情节的发展等。这就是 艺术作品的创造力,从画面感带出想象力。

一副巨大画作(冰逸《地心之旅》)“倾盆而下”,在仰观俯察中遥想过去和未来时,突然有种自己何其渺小的感觉。一边 看着这小小的人儿,不由得心理泛起担忧,在这个充满未知且多变的世界里,静水之下不知有多少的劲流在涌动,狂澜,让人思绪猛然。该如何让孩子懂得“静水深流,闻喧享静”的深意和智慧啊

陈督兮的绢本水墨《持颐》,描绘的水在探索和延续古人对于水与身体之间的契合。

绘画来自对水的节奏与速度变化的体察(体验和观察力) ,能体会到绘画过程中运笔的节律。各种形态水流变化的内在根源,使得笔墨与水流流动达到“神妙万物”的境地。(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通过艺术回馈于生活 )

吴高钟《悬河PPP》这幅画近看发现上面还有黑色的毛发,小子说看起来好像鼻孔,哈哈哈(由此可以启发孩子 绘画材料的运用可以多样性,不只局限于颜料 )。

《造化》系列作品是胡项城在七十年代末旅居西藏二年间的"苍茫"的印记。 从飞速运转的城市至原生态山山水水的自然,从眼前花花世界至内心的沉思,往往返返成了人生常态。

九十年代初艺术家又旅居非州三年,观察了无数图像世界,最终印象深刻的是,殖民者划定的非州各国笔直的界线与动物的排泄物。这个星球自有生命到来占有欲望,控制的界线步步升级······ 如今人类能力环球独大,似乎真可做到"弹指沧桑枯荣,刹那遮天蔽地"但我们真能做到夺天地之造化吗?未知也。

带孩子看艺术展、设计展或是博物馆,通过作品与作者产生交流,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文化,产生思考与认知的关联并得到扩展。 艺术和设计思维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价值在于所产生的关联,在于被触动被启发的过程。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和鉴赏能力,以及思维方式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便是我认为最理想的教育。

距离意味着超脱,意味着强烈情感的滋生,意味着凌驾于世俗利害关系之上的思想的绽放。美之所以成为美,是被赋予了美的规定性;距离之所以产生美,是不被实用态度所牵绊。距离,是个抽象而美好的概念。正是那种期许中的朦胧,我们才得以站在第三方的高度看待某些事物,从而产生美感。

审美的“心理距离”需要一定的距离,不能太过、不及。审美的距离,太近、太远都会破坏美感,达不到良好的审美效应。太近,就极容易发觉审美对象的白璧微瑕,在审美态度上也易失之于轻慢,有时在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如此”的念头。太远,没有准确清晰地观赏到审美对象、势必影响美感的产生,审美效果肯定不佳。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需保持一定的距离。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能得到极大调动而饱受美感享受,审美态度庄重而不轻佻,审美情趣受到陶冶而不沉湎。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会保持完美良好的印象,难以忘怀。

汤显祖的情与梦美学观 

题文诗

因情成梦,因梦而亡,

因情复活,奇情异梦,

情愫抒发,情感弛骋,

梦中至情,无生无灭,

情幻梦幻,即梦即情,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情思悠悠,梦境绵绵,

情外之意,韵外之致,

人间至情,唯梦可尽,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一)情感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 

从情感美学角度来看,明清时代情感解放理论多偏重于情感内容的独立地位和艺术情感的社会功能,专注于情感的自然本质与伦理本质的冲突,未能注意到情感表现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情感的人文质与审美质的统一。而汤显祖的独特之处在于具有对情感表现形式的审美眼光和自觉意识,高度重视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在情感表现形式上求奇出新,自觉以富有浪漫情调和理想色彩的梦幻形式来表现情感解放与审美超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情感的内容本身和表现形式的统一,鲜明突出了情感表现形式的浪漫性和理想性特征,在情感美学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汤显祖“情”的美学观,撮其要点来讲,

1首先情感作为文艺创作的内驱力,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情感作为创作内驱力,具有本能自发性,它有冲破一切束缚超越生死之外的力量。

2其次,情与理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情与理的矛盾实质上是个体自由与专制制度,感性生命与理性规范的矛盾,是新的生活内容与旧的结构形式,审美理想与伦理归化的矛盾。而且,情与法(指封建法统)也是尖锐对立的,“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汤显祖体察到情感解放的历史趋势,断然提出以人情否定天理的主张。再次,指出情感审美化艺术化的必然性,“世总为情,情生诗歌”。“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怨,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既然文艺是情感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化,就必须重视情感的审美质,肯定艺术化情感的审美品格。

3再其次,要求“至情”与真知灼见的契合,“必参极天人微窈,世故人情”,把握事物规律性认识,深谙人生真谛,以此作为情感表现的必要保证。情感力量离不开理智力量,情感美渗透着理智美。汤显祖肯定了理性因素对情感的影响。这一观点纠正了唯情论的偏颇,深化了主情理论。 

明中叶至清中叶,以“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可胜数。情感解放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汤显祖的“至情”论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要求,把情感在文艺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对情感表现的冲突美,崇高美给予最充分的肯定。汤显祖的“情”,是广义性情感,既包括如屈原般的忧愤之情,也包括《牡丹亭》中杜丽娘式的纯真的爱情。汤显祖基于“为情作使”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呕心沥血为人间至情而讴歌,表现了历史先觉者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把握艺术情感本质的基础上,汤显祖进而提出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问题。由于情与理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合“情”而不必合“理”,“情之所有”则“理之必无”就需要突破陈规,另辟蹊径,在情感表现的必然性前提下寻求情感表现的灵活性、特异性。而且“人世之事,非人事所可尽”。现实存在的感性情感,不是既定理性结构形式所能圆满表现的。现存的形式框架不能曲尽人情,如《牡丹亭》中,杜丽娘刻骨铭心的恋情是不能通过现存理性结构形式充分实现的,只能通过梦幻形式实现。 

3在汤显祖看来,情感表现形式和情感内容本身同样重要,二者的统一,是情感美学的根本问题之一。 

为了达到情感内容本身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汤显祖强调创作主体的情感素质问题。他认识到,选用超常超现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由地表达至情,既合情感抒发的目的性又合艺术创造的规律性。“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奇异表现形式的选用取决于作家的“灵气”,而“灵气”则源于创作主体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所具有的自由特质和神奇魅力激发“灵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因而创造出表现“至情”的奇异形式。从汤显祖所强调的“奇士”与“奇文”的关系中也可以看出他重视作家情感素质的能源作用。对奇异超常艺术表现形式大胆肯定和热烈追求,并热心为志怪传奇小说集点校作序(如《合奇序》、《艳异编序》等),是基于其浪漫主义的情感美学观的。他认识到,从哲理层次上来说,志怪传奇作品中那些“奇僻荒诞”、“可骇可愕”之事,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天地间“奇伟灵异”之气;就社会层面而言,则是在奇幻情节中寄托作者愤世嫉俗的幽深怀抱。“意有所激荡,语有所托归”,他特别寄意和激赏于传奇作品中奇人奇事,推崇以奇人奇事表达奇情异气的艺术手段,表现了作者作为情感解放先驱超越流俗的异端精神和创新眼光。 

总之,汤显祖注意题材内容抒发至情与表现形式上以奇写常的统一,要求把富于激情的情感内容和浪漫主义的奇异形式结合起来,把“为情作使”的使命感和自觉性与以奇传情的创新性和求异性结合起来,把内容的情感美和形式的奇异美结合起来,尽情又尽奇,三者统一为浪漫主义的理想美,这标志着汤显祖情感美学理论的独特光彩。 

    (二)梦幻与情感、文艺的交互关系 

明清时期,写实派与幻诞派流派分明,各有所长。汤显祖虽然推崇奇异超常的艺术表现形式,但从其创作实践来看,并未简单移植那种奇僻荒诞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而是用以奇人奇事来表现奇情异气的传奇路数。他的“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以奇写情而选择了梦幻形式。他虽大力强调作品的奇异情调和幻诞色彩,但其戏剧创作的梦幻形式又有别于纯粹的幻诞派,他的梦幻形式以浪漫主义幻诞形式写人之常情,浪漫偏胜而归于情薮,避免了幻诞派唯怪是尚的弊端;他汲取了写实派中力主写平常而至奇之事的理论观点,又对那些表现奇情异气的传奇路数推陈出新。所以他所选择的表现人间至情的梦幻形式兼有浪漫主义之奇和现实主义之奇两种因素。 

梦幻是人的情感世界的想象性延伸,成为情感宣泄和情感释放的曲折途径和探索情感奥秘的特殊视角。从情感美学角度来看,文艺中所表现的梦幻是主体情感的幻化审美实现,是人的情感需求和情感遗憾的满足和补偿,成为情感解放的特殊手段。文艺中的梦幻载情早已成为一种图式,它为中国所特有,从魏晋志怪小说到唐传奇等表现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虚无思想。古典文学中,把梦幻形式,情爱内容和那种还魂复生喜剧性虚构图式结合起来,表现生死之恋中的情爱追求和情感理想。情爱型梦幻图式(特别是主人公的“魂梦幻事”)在元明清戏曲中成为一种时髦,如《扬州梦》、《画中人》、《西园记》、《梦中缘》等等。汤显祖对情爱型梦幻图式尤感兴趣,并自觉地加以利用进而推出新思维和新境界。在《牡丹亭》中,“情”为整个作品的灵魂,剧中女主人公成为“情”的人格化,“梦”为“情”的理想化,杜丽娘慕情还魂典型地说明了情感极致的超越特质。闺阁淑女杜丽娘游园伤春,因春感情,因情成梦,因梦而亡,最后因情复活,与意中人结为伉俪。剧中“惊梦”、“寻梦”实为寄情寻情,情意切切,情思悠悠;充满着情的温馨和爱的魅力。此剧作为中国古典爱情剧的高峰,以梦幻还魂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情爱追求,情愫自由和情感超越,是情爱梦幻世界的审美升华,其情境与梦境交融构成了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剧中女主人公执着追求爱情幸福和情感解放,矢志不渝。这种爱情自由和情感解放的执着追求,具有现代情爱色彩。从情感个性化角度来看,情感自由作为个人精神自由的象征,表现出个体性和自我性色彩。汤显祖注意表现人物情感个性特征,抓住主要人物情感表现的内在逻辑,同样是情痴,而“杜之情痴而幻”(指理想性),“柳之情痴而荡”(指奔放性),《牡丹亭》男女主人公情感个性特征比较明显。从明代到清代,对情感个性化认识逐渐深化,而汤显祖早已先在戏曲创作中实践了这一点。情感个性化是符合文学个性化这一根本规律的。汤显祖缘情写梦寄情于梦,通过梦幻形式充分地显示了自己情感价值取向和情感美学新的特色。 

汤显祖对这种情爱型梦幻形式创作特点,从理论上概括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并对梦幻与情感,梦幻与文艺关系进行了探索性思考,在汤显祖看来,梦既是一种情感理想,又是艺术中情感表现的特殊形式要素。文艺的情感本质决定了可能而且必要运用梦幻表现形式,“谁曰梦无根,此折是也。惟此处种下奇情,才有异梦”。梦幻形式成为艺术建构的形式要素影响到艺术构思,戏眼文心,如在《牡丹亭》中,梦幻作为艺术构思的法门成为全剧的关键,有梦才成为戏,有梦才有动人心魂的艺术魅力。 

汤显祖的这一理论概括对于深入探讨情感、梦幻、文艺交互关系具有启示意义。关于情感与文艺的关系,文化情感本质论为汤显祖情感美学观的基石。中外情感美学理论都认为情感为文艺之本体,这里无需赘述。关于梦幻与情感的关系,汤显祖理解为情感决定梦幻,“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若作进一步分析,

首先,梦幻这一想象性虚幻性世界,最适合于情愫抒发,情感弛骋。梦幻中的情感不仅可以突破道德约束和理性规范,且可以突破事理逻辑和时空逻辑,它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有利于感情的自由抒发。

其次,梦幻不仅对人的情感隐秘进行透视和曝光,而且作为精神性活动具有理想性、创造性特征,它反映了主体的情感愿望和情感理想。梦能补偿情感缺憾,使现实中得不到的情感需求在“梦想”中甜蜜地、圆满地实现。情感的理想性与梦的幻想性同一,情幻与梦幻合一。梦幻形式的迷离恍惚色彩和怪诞浪漫情调,无疑强化了情感的超越力量。汤显祖自谓:“弟传奇多梦语”,他的传奇作品“临川四梦”所获得的巨大成就,便是用梦幻形式抒发情感的最好证明。 

关于梦幻与文艺的关系,汤显祖把梦幻视为文艺建构的特殊形式要素,梦幻为情感理想的审美化艺术化,“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若深入分析,

首先,梦象与艺象都具有形象特征。只是前者具有随机性和变幻性,后者具有有序性和稳定性。

其次,梦境和艺境都是虚境。梦境是无意识状态下驰骋想象自由遐想的产物,具有想象性和虚幻性特点。文艺创作离不开虚构和想象,它是文艺创作的内在要求。梦幻与文艺都需要想象和幻想。

再次,梦思和艺思都是余韵悠长的。梦思可供情感回味,令人难以忘怀。艺思更是如此,强调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有诗为证,“小园须着小宜伶,唱到玲珑人犯听。曲度尽传春梦景,不教人恨太惺惺”。梦思和艺思都具有理想因素,只是梦思是情感理想而并非是自觉反映,而艺思源自创作主体一定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指导。 

从中国情感美学发展历史来看,汤显祖强调内容情感美与形式奇异美的统一,注重以梦幻形式与人情之常的开拓出新,有着超然独到的美学眼光。他特别重视梦幻的理想性和浪漫性特征,注意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人世之世非人世所可尽”,人间至情,唯梦幻中才可尽。所以汤显祖为尊情而有意识地利用梦幻,把梦幻当作戏曲艺术构思的法门。“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揭示了情感宣泄以梦幻形式加以表现的必要性和审美性特征,尽情而又尽美,既符合心理要求又符合艺术要求。汤显祖对梦幻形式的艺术运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梦幻艺术的自觉创造性是建立在深刻地美学把握之上的。 

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具有浓厚的浪漫性和理想性特征,其情感美学观停留于浪漫主义阶段。从美学角度看汤显祖情感美学观具有浪漫主义流派特色,是情感美学发展史上的理想派,或者说他把情感美学自觉地推进到浪漫主义阶段。另外,汤显祖情感美学观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与悲剧精神表里融通的。试想,“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这一句话包含了多少难言的悲痛和辛酸~悲剧意识成为梦幻艺术创作的最深层动因。人通过种种幻想来实现对自身情感悲剧、情感异化的超越,这种努力本身就具有悲剧品格。 

从一般美学意义而言,文艺中梦幻形式不仅充分表达个体情感价值要求,展示情感价值取向,而且按照美的规律把情感对像导向审美化和理想化的有机统一意象。梦幻提供了按主体的情感取向和审美情趣表现的广大空间,人们心中积蓄的情感隐秘可以在梦中得以自由实现。因而,文艺中梦幻这种想象自由、虚构自由是人的情愫和生命力的自由挥发,也就意味着审美自由和审美超越。 

所以说,汤显祖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独到超拔的美学眼光,在对文艺情感本质深刻把握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要求“为情作使”的使命感自觉性与以奇写情的创新性求异性相结合;对梦幻与情感、艺术的关系作了探索性思考,自觉致力于以梦幻艺术实现情感解放与审美超越。汤显祖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把情感美学推进到浪漫主义新阶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817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