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国提出的人际关系类型: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来自哪个文献

黄光国提出的人际关系类型: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来自哪个文献,第1张

他将人际关系分类为三种:情感性、工具性、及

混合性。他提出人们会依对方所归属的类别,而以不同的法则与之交往。

在黄氏的论述中,他对这三种关系的界定及所用的交往法则都有较清楚的交代。情

感关系是一种长久稳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家庭成员、密友、朋侪团体等原级团体

成员。交往法则是以「需求」为主,交往目的是以满足双方之关爱、温情、安全感

、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为主。与这些人交往,「少有顾忌存在,能够表现出多

的真诚行为;成员与成员之间也很少玩『人情』或『面子』的权力游戏」(1985,

131页)。

至于工具关系,黄氏指出是一种不稳定的关系,主要是指店员与顾客、公车司机与

乘客、护士与门诊病人之关系。这类关系之交往双方主要是想从对方那里获得各自

所希望得到的某些资源,关系的维持是获取各自所需的手段,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因此交往规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童叟无欺」、「多劳多获」的公平法则。

黄氏认为混合性关系双方的交往是最需运用「人情」、「面子」。人情是强调「在

差序性结构的社会关系内维持人际和谐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性」(1988,9页)。在

混合性关系中,「交往双方彼此认识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其情感关系

不像原级团体那样,深厚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行为」(1988,17页),主要包括

亲戚、师生、同学、同事、同乡等不同角色关系。

《情感自由》([美] 朱迪斯·欧洛芙)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iJjC32oRD5tmjEX2RGH9w

密码:pehx

书名:情感自由

作者:[美] 朱迪斯·欧洛芙

译者:魏志敏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

页数:328

内容简介:

《情感自由:让自己从消极情感中解放出来》旨在帮助每一个读者建立个人的积极情感模式,避免消极情感的侵害。你不妨想象一下,当自己遭遇堵车时仍心沉气稳、当上司大发雷霆时还能保持从容不迫和轻松时感觉如何?《情感自由》给出的情感行动步骤以及各种具体的技巧和方法,将使你在逆境中驾驭自我,避免攻击性情绪和失去理智,这就是一种获得情感自由时的感觉。朱迪斯??欧洛芙博士综合神经科学、直觉医学、心理学和微妙能量技巧,巧妙勾勒出大脑、身体、精神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她用异常生动、幽默、轻松的语言,提供了七个实现自我解放的转变工具,引领读者将恐惧、抑郁、气恼、嫉妒等七种消极情感分别转变为勇气、希望、同情、自尊等七种积极情感。《情感自由》通过帮助读者培育积极的情感,唤醒内在的心灵力量,从而对自己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心,以增强爱的能力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它是那些压抑、失望或沮丧者以及那些希望情感状态更好的人们的内在行动指南。正如欧洛芙博士所说,我们每天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英雄:摆脱消极情感,做出积极的反应,主导各种情形。完全的情感自由就在你的掌握之中。

作者简介:

朱迪斯•欧洛芙博士(Dr Judith Orloff):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科学生导师和精神病学临床培训指导,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是国际上研究医药、直觉和情感自由三者关系的权威。欧洛芙博士在精神病学领域成就卓著,她经常在大学、医院、美国精神病学会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卫生论坛演讲,是《自然健康》(Natural Health)杂志的顾问委员会成员。《身体与灵魂》(Body and Soul)杂志称欧洛芙博士为“美国顶级医生之一”。 其著作刊载于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公共广播公司(PBS)和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她本人也频频出现于《今日美国》(USA Today)、《奥普拉杂志》(The Oprah Magazine)和《悦己》(Self)等杂志。

欧洛芙博士出身医学世家(整个家族有25名医生),她倡导“民主疗法”,认为人体的每一部分都能影响人的整体健康。她强调生理、情感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关系,并开发出一套独特的精神健康改善方案,由此声名鹊起。

作为一名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董事会认可的精神病学家,欧洛芙博士将传统医学疗法与直觉、能量、精神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开发了生理与情感并重的疗法,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她的新书《情感自由》(2009年3月)帮助读者将自己从消极情感中解放出来,生出希望、同情心和勇气。她为那些压抑、失去勇气或茫然无措的人以及那些情感状态不错但想更好些的人指明了方向。

欧洛芙博士已经出版的著作有:《正向能量》(Positive Energy)、《直觉疗法指南》(Guide to Intuitive Healing)和《预见力》(Second Sight),这套三部曲系列书籍在直觉、能量以及如何与不断蔓延的疲惫心态作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正向能量》更是登上《洛杉矶时报》畅销书榜,也是全国范围内的畅销书,已经被翻译成24种语言。

在对什么是诗的问题的探讨中,人们发现了诗歌与情感的关系

答:诗言志,诗言情。

示例:

1,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2, 李白秉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歌中形象与所表达情感的关系

诗人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一些具有象征性的事物表达出来,物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很容易让人接受,读起来有比较有朦胧的美感。(我们也常说叫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样可以把抽象又难以捉摸的情感具体化,平易化

关于男女关系和情感的探讨。

1549809616

什么是诗歌的情感基调

(1)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

(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

(3)不同诗歌类别感情不同:

边塞征战诗,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 ,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

以上是摘录。我自己的理解,就是那首诗歌想表达什么感情。举个例子,如果是一首军旅诗歌,通常它的感情基调有以下几种:1)渴求杀敌立功,建功立业;2)报国无门,表达对统治者的愤懑;3)(由于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所以)感叹民生疾苦,对战争的不满;3)表达思乡之情。

诗歌声韵和情感的关系是什么?具体一点`谢谢 急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 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 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即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积极的内容,与我们现在认为的文学创作源于生活的观点有相合之处。在诗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内容方面,《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诗品序》里列举了许多名诗名句,大多是抒发哀怨情绪的作品。钟嵘强调并欣赏表现悲怨之情的诗歌,正是抓住了诗歌抒情的主流和本质。

不知道行不行,有用不?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呼唤是情感的挥洒李 的什么是离愁

④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呼唤,是情感的挥洒。李煜的“ , ,是离愁”抒发的是诗人深重的别愁离恨;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抒发的是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而杜甫的

关于感恩各种情感的英语诗歌,并署名诗歌作者,最好是诗人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这就是<感恩的心>英文歌词了,你可以和中文歌词对照起来看:

I e from being like a dust by chance

Have who see my flimsiness of

I e from what square my feeling return where

Who at under a moment calls me

World although this road of breadth but difficult walk

I see the frustrated pain of this human life

How much I still have to love me to still have how much tears

Want the heaven knows my gameness

Heart of feel grateful the with gratitude has you

Companion I make me courageous to make myself from cradle to the grave

The heart of feel grateful thank destiny

The flower blooms to fall me similar will cherish

I e from being like a dust by chance

Have who see my flimsiness of

I e from what square my feeling return where

Who at under a moment calls me

World although this road of breadth but difficult walk

I see the frustrated pain of this human life

How much I still have to love me to still have how much tears

Want the heaven knows my gameness

Heart of feel grateful the with gratitude has you

Companion I make me courageous to make myself from cradle to the grave

The heart of feel grateful thank destiny

The flower blooms to fall me similar will cherish

Heart of feel grateful the with gratitude has you

Companion I make me courageous to make myself from cradle to the grave

The heart of feel grateful thank destiny

The flower blooms to fall me similar will cherish

关于问题的诗歌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注释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成功的音乐可以抒发人的情感,有时人是悲伤还是快乐,可以由音乐的存在而存在!

《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是由唐代何人所作?

《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备具①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①他本皆作“具备”。

冲澹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日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①,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禾农〕nong3。

①他本皆作“深谷”。

沉着

绿林①野室,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①他本多作“绿杉”。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然空纵。

月出东,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元宗。

□〔上穴下目〕yao3。

典雅

玉壶 ,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澹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洗炼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之以终。

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余水畔①,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①他本多作“露余山青”。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①往,着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①他本皆作“具道适往”。

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①,若不②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漉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①他本多作“涉难”。

②他本多作“已不”。

豪放

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易狂①。

天风浪浪,海风苍苍。真力弥满,永珍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①他本皆作“以狂”。

精神

欲反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楼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杯。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①他本多作“池”。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①,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①他本多作“欲生”。

疏野

惟性所宅,直取弗羁。控物①自富,与率为期。

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自适,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①他本多作“拾物”。

清奇

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①,隔溪鱼舟。

可人如玉,步□寻幽,载瞻②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渫”去三点水换“尸”部首〕xie4。

①他本多作“满汀”。

②他本多作“载行”。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深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如幽匪藏。

水理漩□,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圜方。

□〔氵伏〕fu2。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①,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②,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①他本多作“意苦若死”。

②他本多作“日往”。

形容

绝伫灵素,少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超诣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稀。

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

高人惠中①,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根。

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②,欲得③愈分。

①他本多作“画中”。

②他本多作“已领”。

③他本多作“期之”。

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复茆檐,疏雨相过。

倒酒即尽,杖黎行歌①,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①一本作“行过”。

流动

若纳水□,如转丸珠,夫其可道,假体如愚①。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闻②其符。

超超明神,反反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车官〕guan3。

①他本多作“遗愚”。

②他本多作“载同”。

唐·司空图《诗品》终

读《情感勒索:如何应对亲密关系中的情感绑架》这本书,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我们的性格是由爸妈来塑造的,他们赞许、惩罚,而后我们才有了自己。他们设定的祝福或诅咒永远都不会小时。我们并非强烈地排斥做真实的自己,而是因为在他们面前我们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我们的每个细胞,都接受和认同他们对我们的规定。

这段话让我觉得很恐怖,不由得想到了我的一个邻居。

她是我小时候的同学,暂且叫她小蒙吧,她就似乎一直活在父母的规定和掌控下。

很小的时候,她爸妈最喜欢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打击她。总是会说:你太笨了,连这个都做不好;你太闹腾了,为什么不安静下来学习;为什么人家小可学习能那么好,你却做不到;我觉得你将来一事无成!类似这样的话语,总是会从她妈嘴里蹦出来。尤其是我在旁边的时候,她妈妈经常会拿我来作为“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她,让我非常尴尬,也让小蒙整天处于被责骂的状态下,无所适从。关键是,小蒙在被骂哭的时候,她妈妈就会补上一句:你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长大后,我能感觉到,小蒙非常不自信,对自我的价值评估偏低,也总是想办法去讨好别人。她即便有自己喜欢的男孩子,也不敢向人家表白,总感觉自己配不上人家,万一被拒绝怎么办。所以,总是把感情压抑在心底。就这样,一不小心成了大龄女青年。年龄大了,问题就又来了,她母亲觉得女儿这么大,还没有出嫁,让她在邻居面前很没面子,于是又经常电话催婚,甚至变着法子给她相亲,连买菜的时候都不放过。尽管小蒙已经远离家乡工作了,她妈妈还是一天好几个电话,不停地折腾她。还发动了所有的亲戚来给女儿介绍对象。

小蒙被逼无奈,为了平息她妈妈的攻势,随便就选了一个谈起恋爱来。更可怕的是,谈起恋爱还不算完,她妈妈又催着结婚。在小蒙说还没想好的情况下,她妈妈竟然说:结了可以再离啊,反正离婚不算丢人,起码证明我女儿是正常的,还有人要啊。最后被催促之下,小蒙真的就选了一个看起来还算顺眼的,结婚了。

结果,婚后就真的悲剧了:两个人没有任何共同语言,说不到一块儿去,生活在一起,就像两个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这时候,她妈妈又出现了:不行就离吧。但男方不乐意了,认为把自己当成了猴子耍(知道小蒙是为了应付妈妈而结婚的),要向小蒙索要分手费(俩人结婚时,住的是小蒙买的房子)。

现在,两个人还在僵持中,等待法院的裁决。因为,为了财产,小蒙的老公不肯离婚;而小蒙觉得这种日子没法过,必须离婚,只好诉诸了法院。

在小蒙的成长过程中,她的母亲全程都在利用“母女”的这种关系来绑架、掌控她的人生,从来就没让她自由选择过。从小时候打击她、让她极度自卑,到长大后催婚、替她安排相亲对象;到最后劝她离婚,等等,从来没有消停过。尽管小蒙很漂亮,也有才华,但一直没有脱离过母亲的掌控。

真的是,有一种伤害,叫作“我都是为了你好”。这是很可怕的中国式亲密关系,而且我们双方都不自知。但愿大家都来看看这本书,认清身边的亲密关系是否健康;如果健康,恭喜你;如果不健康,请勇敢打破和重建。

加油!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中文名: 简·奥斯汀

外文名: Jane Austen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英国斯蒂文顿小镇

出生日期: 1775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 1817年7月18日

职业: 小说家

主要成就: 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

代表作品: 《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 《爱玛》 《劝导》

目录

人物生平

画像留存

相关影片基本信息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个人评价史威考德研究

小说魅力

**简评

爱情经历情窦初开

终身未嫁

代表作品

写作经历创作过程

文学地位

小说特点

语言特色

作品中人物性格

奥斯丁与摄政王

作品简介《曼斯菲尔德庄园》

《劝导》

《诺桑觉寺》

《爱玛》

《理智与情感》

大众评论简迷由来

简迷的发展

反“简”派

两派驳论

人物生平

画像留存

相关影片 基本信息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个人评价 史威考德研究

小说魅力

**简评

爱情经历 情窦初开

终身未嫁

代表作品

写作经历 创作过程

文学地位

小说特点

语言特色

作品中人物性格

奥斯丁与摄政王

作品简介

《曼斯菲尔德庄园》 《劝导》 《诺桑觉寺》 《爱玛》 《理智与情感》大众评论

简迷由来 简迷的发展 反“简”派 两派驳论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 简·奥斯汀

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1]

编辑本段画像留存

尽管奥斯汀家的几个儿子都有专业画像留存,卡桑德拉的水彩画(被她亲爱的小侄女安娜评价为:“和真人天差地远”)是简·奥斯汀目前已知唯一的“画像”。一八六九年,有人制作了改良版的小型复制品。一八七零年,钢印版被用在詹姆斯·爱德华·奥斯汀-利的《简·奥斯汀传》一书中。

编辑本段相关影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奥斯汀书会/我们都是奥斯汀迷 **《成为简·奥斯汀》两位主角

英文名称: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发行时间:2007年 语 言:英语 类 别:爱情 / 剧情 导 演:罗宾·史威考德 Robin Swicord

剧情简介

有些事情即使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变更,也是永远都不会发生改变的……我们仍然全神贯注于婚姻、友情和爱情的纠缠、事业、社交礼貌的复杂环境中,直到精疲力竭仍然乐此不疲。也许你觉得简·奥斯汀在任何一本小说中创造的故事情节都不可能与现代生活有所交集,然而这里却有六个人找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他们组成了“奥斯汀书会”,通过讨论奥斯汀那绝妙的描述,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中重新找回了回应、预言、警告和智慧。 伯纳黛特是“奥斯汀书会”的发起人,而她的生活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否则这个令人温暖、有智慧、现实且无拘无束的人,怎么会结过六次婚?现在,她已经50多岁了,却仍然是单身。大多时候,伯纳黛特都是那种最棒的朋友人选,因为她会静静聆听你的不幸,然后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相对于城市中喧闹的生活,你总能从伯纳黛特身上找到平静……将朋友们召集到一起组成“永远的奥斯汀”读书俱乐部,就是伯纳黛特的主意,因为再没有作家比简·奥斯汀更会治疗这个世界对人们的折磨了。 与伯纳黛特甘愿在婚姻上冒险完全相反,她的朋友乔斯琳似乎天生与“浪漫”这两个字无缘,她甚至宣称自己从未恋爱过--即使有,也是和她的那只罗得西亚脊背犬普赖迪。它是她最忠诚的伴侣,血统高贵,所以不难想象,当普赖迪死后,乔斯琳是如何沉浸在悲伤之中不能自拔的……朋友们一致认为应该找点什么事情让乔斯琳分分神,好从痛失爱犬的不幸中尽快走出来,但乔斯琳可没有他们想象得那般脆弱。

幕后制作

小说与现实生活,影片就好像是简·奥斯汀六本小说中讲述的故事在21世纪的现代版 **《成为简·奥斯汀》

本,书友会里的六名成员也经历过爱情的渴望和绝望,都曾因为友谊得到过安慰和误解。作为一个复杂社会的社交动物,他们无一例外都需要面对无数个使生活变得愈加复杂的难题。书友会里的成员每个月都需要阅读一本奥斯汀的小说,然后从中寻找和自己的生活相似的元素进行比较……正在离婚的西尔维娅无疑是《曼斯菲尔德庄园》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这部小说里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对爱情的失望、婚姻的缺陷以及通奸,西尔维娅在讨论的时候甚至会因为乔斯琳的一句话而嚎啕大哭。虽然乔斯琳有点不屑做这种无意义的读书行为,但她也能从简·奥斯汀的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参照物:那就是《艾玛》中的女主角,一个可爱、富有、活泼的女性,喜欢不厌其烦地管闲事、做媒婆,她自认为能够洞悉身边每一个人的需求,可爱情降临到她的身上时,却又变得愚蠢且盲目……乔斯琳任性、固执地忽视格瑞格对她的爱意,然后将他推给西尔维娅。不过西尔维娅显然为这次离婚伤透了心,没有注意到这些小细节。在小说《诺桑觉寺》中,女主角就是因为太过迷恋那种哥特式的传奇故事而变得有点神经兮兮,有趣的事,格瑞格在郊外的村屋就是以万圣节的风格进行装饰的。在谈及《傲慢与偏见》的时候,里面就增添了许多反讽的调调,因为这部简·奥斯汀作品中最浪漫的故事,竟然在书友会的讨论中得到了最多的悲叹和忧虑……至于乔斯琳与格瑞格之间的斗嘴,真的像达西和伊丽莎白·贝内特那般恶毒,而父亲和母亲的离婚使孩子遭受到的痛苦,也与小说中提及的一模一样。《理智与情感》中,错位的婚约打破了两个穷困的姐妹对爱情所有美好的期望,这部小说为书友会的成员提供了一个故事背景,可以将他们之间存在的所有不和谐观点和态度全部说出来……《爱情游戏》是书友会讨论的最后一部小说,最终溶解了许多发生在六位成员身上的故事:这里有一对多年前在痛苦中分手的恋人,他们在互相伤害中重新找到了解决办法和曾经的爱情,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踌躇和误解之后,终于迎来了“第二次机会”。普鲁迪和迪安之间发生的一切就可以套用到这部小说里,当然也包括西尔维娅和丹尼尔,同时它还鼓励了乔斯琳、格瑞格、阿莱格拉和伯纳黛特,帮助他们重新走上了生活的道路上。与书友会有关的每一对情侣在影片的结尾处都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和幸福,这与简·奥斯汀一贯在小说中使用的美满主题再一次不谋而合。

编辑本段个人评价

影片的编导罗宾·史威考德是在好友--制片人约翰·卡利(John Calley)的建议下,才决定去读凯伦·裘伊·弗勒(Karen Joy Fowler)创作的小说《奥斯汀书会》的……恰逢史威考德正在为索尼公司的一个原创剧本伤脑筋,她打算在故事里为观众展示一个全部是简·奥斯汀的书迷的家庭,以及其中的家庭成员需要面对的各自的混乱和烦恼。

史威考德研究

史威考德说:“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研究有关奥斯汀的一切,不仅仅是反复读 **《成为简·奥斯汀》

小说那么简单,还得从其他作品下手,比如说信件或儿童读物,这种做法允许我可以从多个不同的学术角度去分析奥斯汀的私人生活,然后进入每一个可以想象得到的角落。我记得自己当时还和索尼公司的高层开玩笑呢,称自己可能成为好莱坞的第一人,拍了一部要鸣谢一大堆小说的喜剧。但是,当我读过《奥斯汀书会》后,我发现自己不再对原先的那一家子知识分子着迷了。小说中描述了一群比我还要普通的人--读者,他们看小说是为了寻求庇护和陪伴。现代人将奥斯汀的小说看成了一个避难所,在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暂时离开拥挤的交通、响个不停的电话、候诊室里喧闹的电视。而且我注意到,奥斯汀的六部小说,其中的四部在西雅图飞机场的报摊上都有得卖,因为晚点在候机室里等上几个小时,相信你会非常高兴地拿起奥斯汀的小说,感受一下差不多两个世纪前的英国乡村的清新味道。”

小说魅力

当你开始喜欢简·奥斯汀,她在小说中创造的那个世界就不会显得陈旧过时了。她的角色总是为了钱担心,还要与难纠的家人周旋,因为不善交际而有所退缩--他们将本应该用来谈恋爱的时间大多花在了这上面,最后就连最基本的期望也变得毫无价值了。罗宾·史威考德说:“简而言之,奥斯汀给出了许多和我们很像的人物角色,只除了我们不能通过交罚款而代替监禁,当然也不用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 当罗宾·史威考德读完了凯伦·裘伊·弗勒的小说,她发现自己已经没办法按奈住自己的冲动了:“生活的快节奏和速食文化将我们变成了那种善于言辞的同时还要习惯性隐藏真正的自己的人,即使在家也没办法完全放松,因为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家也成了一个工作场所。我们在网上聊天、收邮件、浏览网页、看在线小说,即使在吃饭的时候也不忘发短信给选秀节目投票,在信息时代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却越来越少地探求彼此,这真的很荒谬。在这个利己主义盛行的时代里,我们也只能面对现实,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轻易不肯迈出来。但弗勒的小说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因为她记录了这个物质化世界中的一次勇敢行为,这里有六个人,他们同意阅读简·奥斯汀的六本小说,然后每个月一次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聚在一起进行讨论……体现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英雄气概。”

编辑本段**简评

《奥斯汀书会》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完全照搬小说是一件多么愚蠢的选择。 简·奥斯汀

——《**见解》。 俏皮的玩笑和优美精练的对白,足以让观众得到比阅读简·奥斯汀的小说更多的乐趣。——《洛杉矶时报》。 罗宾·史威考德创造了几个让你感到似曾相识的角色,但她至少赋予给书友会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关心的是会员的生活,而非小说本身。——《芝加哥太阳时报》。 一流的演员团队,无论是装可爱、令人讨厌、迟钝还是过度自怜,他们奉献出的都是最可爱的角色。——《综艺》。

编辑本段爱情经历

英国19世纪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爱情著作相继被搬上银幕,而她本人唯一一段刻骨铭心恋情却鲜为人知。随着**《成就简》3月开拍,这一空白将被弥补。奥斯汀用独特和细腻笔触创作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自己却终身未婚。而《成就简》一片就将解开她的情路历程。这部影片以人物传记《成就简·奥斯汀》为蓝本,而传记作者斯彭斯也成为影片的历史顾问。

情窦初开

1796年,20岁的奥斯汀遇到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当年,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后来,勒弗 **《成为简·奥斯汀》

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终身未嫁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爱的小屋”身价飙升这段恋情没有让奥斯汀成为勒弗罗伊太太,却激励她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是他告诉她,她拥有才华。是他鼓励她在写作中追随自己的思想。尽管他俩没有在一起,但这段恋情却激发她成为职业作家。”雷说。另一方面,奥斯汀和勒弗罗伊第一次相遇的房子也行情看涨。这座名为“迪恩小屋”的房子坐落在汉普郡,充满浓郁的英式特点,典雅而舒适。悠久历史、建筑价值再加上凄美爱情故事,这座小屋已经被开出1000万英镑的高价。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理智与情感》又名《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 **《成为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 《爱玛》(Emma, 1815) 《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1818, 死后出版) 《劝导》(Persuasion, 1818, 死后出版) [/color][/b]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是一个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名字。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及据此拍摄的**恐怕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了。据英国广播公司最近调查统计,《傲慢与偏见》在英国人最喜爱的小说中,名列第二。《爱玛》(EMMA)是这位女作家的第四部作品,一般都认为是她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

编辑本段写作经历

简·奥斯丁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奥斯丁排行第六。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只是九岁时,曾被送往姐姐的学校伴读。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毕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奥斯丁的启蒙教育却更多得之于她的父亲。奥斯丁酷爱读书写作,还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已开始以写作为乐事了。成年后奥斯丁随全家迁居多次。1817年,奥斯丁已抱病在身,为了求医方便,最后一次举家再迁。然而在到了曼彻斯特后不过两个多月,她便去世了。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仅为四十一岁。 [2]

创作过程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都写于十八世纪的九十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6)与《劝导》(1818)则写于十九世纪,算是后期作品。这六部作品,总共不过一百五十万字(中文),数量不算多。作品初出版时,销量也不算很大。

文学地位

可是她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却随时间的过去而日益显得重要,以致竟有批评家认为: 简·奥斯汀作品《爱玛》封面

“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托·巴·麦考莱语)。另一位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他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赞赏奥斯丁的作家,从瓦尔特·司各特开始,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粗略一排就有:特洛罗普、乔治·艾略特、柯勒律奇、勃朗宁夫人、骚塞、爱·摩·福斯特等位。但是她的杰出与伟大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也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弗吉尼亚·吴尔芙就曾说过:“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小说特点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并且说:“当时(指十九世纪初)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本文作者在阅读了中外评论家对奥斯丁的分析评论之后,觉得还是以上所引的 简·奥斯汀作品《理智与情感》封面

简短结论最为准确精到。内中惟一未突出提到的是奥斯丁塑造人物的巨大才能(每部小说的主角都是青年女性,但她们无一雷同),以及她能站在更高角度,冷眼看待、评论这些人物(特别是她心爱的人物)的睿智目光。奥斯丁曾说过什么是好的作品。她说:“……有些作品,其中展示了才智最强大的力量;其中作者以最精心选择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了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对这种丰富多彩的人性恰到好处的描绘,以及对机智幽默最生动活泼的抒发。”(见《诺桑觉寺》第五章末段)奥斯丁的几部作品,可以毫无愧惭地说,都是达到了这样的标准的。

语言特色

奥斯丁的语言确实出色,这在提高她作品的水准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她的对话不但符合人物性格,而且常含机锋。(奥斯丁小时候曾和家人演戏自娱,写好对白自是她的特长。)叙述描写部分语言通常徐缓舒展,与她所写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与人物身份非常配称。 作者偶尔亦用曲笔,不动声色地说几句谑而不虐的反话,使读懂的读者不禁要发出会心的微笑。(批评家瓦尔特·艾伦就说过,整部《爱玛》,“就是在嘲弄中孕育成的。”)在结构上,《爱玛》亦极匀称紧密。除了书中高潮处外,每一章亦都有精彩的“看点”。 这就使得翻译者苦苦奋斗工作时,又自有乐趣,仿佛是“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相信读者在读她的书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的。有批评家说过:“在《爱玛》中,整个主题就是女主人公痛苦的认识自身并逐渐抛开幻想的过程。”

作品中人物性格

同样,在译者译,读者读的过程中,大家都逐渐认识了爱玛这一活生生,有着各种优点与缺点的形象,同时也通过这面镜子的反照,能对自我有比以前较深一些的认识。说到底,阅读文学作品最大的益处无非就是通过这一活动,帮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他人,认识社会与这个世界。爱玛的自信、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好心做坏事、不愿承认错误,还多少有点势利眼,这样的性格上的毛病,岂不是在我们自己与周围人的身上,依旧存在的吗?而且还不但存在于作为个体的人的身上,连集体的人——小至一个团体大到一个国家那里,不也是同样是会存在。《爱玛》是奥斯丁于1814年1月开始动笔的,1815年3月底写完,并于年底出版(初版本扉页上标明的是1816年)。1816年3月出版的《每季评论》上即刊出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激赏奥斯丁作品特别是《爱玛》的长文。1817年的7月18日,奥斯丁溘然去世。《爱玛》成了她生前最后一部与读者见面的小说。但读者并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1818年,她的作品才由她的哥哥署上真名出版。

奥斯丁与摄政王

奥斯丁在世时,英国由摄政王统治。他的父亲乔治三世晚年精神失常,国会安排由他摄政。1820年老王去世,摄政王即位,是为乔治四世。据说他非常喜欢奥斯丁的作品,在每个住 简·奥斯汀作品

处都存有一套。他还写过一封信给奥斯丁,表示了自己的钦佩并希望她能把下一部作品献给自己。奥斯丁在一封信里说:“对亲王的感谢,我感到荣幸。”同时也多少有点违心地写了《爱玛》书前的那篇献词。据记载,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曾建议奥斯丁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 奥斯丁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奥斯丁向亲属表示过,她自己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一小块(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今天,人们自然要庆幸亏得奥斯丁没有采纳那样的建议。而且她也不纯粹是“为小题材而小题材”。她也能做到小中见大。她在作品中关怀妇女、恋爱、婚姻问题,探讨社会在这些方面的谬误与偏见并从而揭示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探讨人性,这难道能说是在写微不足道的小题材吗?古代的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莫若是“认识自我”。他们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的就是这几个字。

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张捷德裔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承继了西方人类文化哲学创始人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符号学的理论体系,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给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在二十世纪中叶,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曾经风靡一时,并且占据了当时西方美学理论的统治地位,尽管到了六十、七十年代有所衰落,但迄今为止,在研究现代美学理论方面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甚至对于我们的艺术创造实践,也同样值得研究和借鉴。但在朗格的艺术符号论中,也掺杂着许多荒谬和错误的观点,有些甚至是唯心主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本文仅仅结合个人专业上的艺术体验,对朗格的艺术符号论作些粗略的例证,虽属自抒鄙见,也权作存商求正而已,至于朗格许多错误的观点不再作详细的讨论。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苏珊·朗格的思想实质,我们必须了解其思想来源,那就是对卡西尔的符号论哲学的研究。卡西尔的著作被誉为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学术总结",他把康德"经验的规律性和逻辑结构"中的"静态"思想发展为"动态"思想,由此认为: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的精神活动,如寓言、神话、艺术和科学、都是在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种种经验,概念作用不过是符号的一种特殊的运用。符号同时连接了意识的流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文化指向,是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体。朗格接受了卡西尔的符号理论,她的主要贡献是对不同的符号加以确定,从而给符号创造活动和理解活动打下了更为清晰的印记。朗格的艺术理论是其整个符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她以符号行为这样一个人类特有的基本活动为支点,详细地解析了艺术活动的各介方面;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对艺术现象这种无比绚丽多彩、无比神奇美妙的人类活动的展示,进一步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但朗格又片面地认为:"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提供并维持这种基本的幻象,使其明显地脱离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且明晰地表达出它的形式,直至使它准确无误地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又如"符号不是反应客观世界,而是构成客观世界"。这些都体现了朗格所存在的唯心思想,她颠倒了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真实关系,错误地认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起点在于符号的制造、精神的内省和意识的抽象,并将符号的含义远远超离了一般语义学相对概念的狭窄范围,而进入了整个人类文化更为广泛的使用之中。当然,科学思维不同于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在某一个前提下看问题,才能够使我们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在艺术领域里,一件有意味的作品的诞生,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对自然表象真切心理体验的结果,其表现出来的语言图式都是艺术家情感外化的结果。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人们用自己对自然界变化无常的景致入微观照之后的理想化境界转化为笔下具体的艺术形象时,必需经历一个从感知到再现(理知)的文化转换过程。个体的情感活动转换为具体的艺术图式时,不仅仅融入了个人的语言、符号、形式,同时也投射出了画家独立的人格精神魅力。而写意性较强的水墨山水画创作,更需要画家具备一种"意象"性笔墨思维,即从自然界的表象中抽取最为本质的东西,在内容要素无法掩盖其心里情感理念时,被最纯粹地表现在画面上,从而使其作品成为超离物象的一般存在价值,所以,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朗格认为"意象"是 "即从实际的、因果的秩序中抽取出来,仅为感知而存在的某种东西,是艺术家的创造"(《情感与形式》第57页第二部分:符号的创造,第八章:表象)。实际上"意象"是一种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它既入理又含情。写意山水画的意象表现形式,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也注重寓意抒情,求象外之意,给人以画外的精神联想,而并非单纯的客观描摹。它旨在通过精炼●永的笔墨语言和符号样式来表达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意念和思想,抒发个性,寄托襟怀。而"意象妙得"又是建立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真实而又概括地观察和把握之后,才得以因景生意,因意立法,而赋予灵活多变的笔墨形式和符号语言。这种 "独得于象外"而超于自然的以意命笔、借笔达意的手法,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人文取向。在这里,自然界的繁杂景象己被去掉枝叶,只剩下那些己让心象迹化了的精神本质。"语言能使我们认识到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周围事物同我们自身的关系,而艺术则使我们认识到主观现实、情感和情绪。"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把握到生命运动和情感的产生、起伏和消失的全过程。"(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第66页)语言绝非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既然语言不能完成情感的表达,人类的符号能力,就必然创造出服务于情感表现的另一种符号,因此,艺术应运而生。宋人郭若虚曾说"画乃心印",它"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堵"。自然山川的千变万化,给画家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 "有感而发"所建立起来的艺术形象就成了一种情感符号,笔墨仅仅是寄托和传达情感的样式。唐人符载在《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中认为张躁的创作是"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所谓"在灵府"的"物",意味着"得于心"的"物",是画家融于内心世界的自然美,通过毫端而宣泄出来,只有这样的"物",才是 "应于"画家的"手"的。与此同时,张躁并不排斥客观的"物" 或自然美,相反地他以频繁地接触自然来丰富自己的"心源",以生成主观的对象来进行造化。"单有形式而无情感,或单有情感而无形式,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所谓"默与神会",是指由心物契合来达到物为心用,情景交融的目的。王维《辋川图》中的那些山、谷。云、水的种种情景,乃是借以传达其"出尘"之意的,也就是说,王维不仅仅歌颂辋川之美,更重要的还在于用笔墨语言写出辋川之美来托出他所自命“一尘不染”的心境。这种以意寄物,落墨写心的意象表现手法,是个人情感理想化后的形式语言的再现。在此,笔墨也就成了其中一者充当另一者的符号意义。"符号性的形式,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全部溶为一种经验,即溶成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直觉。"(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第32页)在艺术创作中显而易见包含着较为突出的情感因素,情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艺术的生命,而这种情感上的"心境"是靠与此相吻合的"语境"来传递的,这也就印证了符号活动的实质含义。所以,艺术符号与其表现的情感内容是不能分开的,只有把人类语言思维活动与艺术表现活动统一起来,再通过直观符号形式和推论符号形式,才能解释艺术符号的抽象意义。但艺术绝对不能等同于一个符号体系,符号只是反应客观世界的一种社会意识活动,而绝不是构成客观世界的本能行为。也可以说艺术符号是构成情感再现的必要因素和途径。南朝宋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这样说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昧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趋灵。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余)画象布色,构兹云岭。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己;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段话反映了山水画家具有一定的主观思想感情,由此出发去接触自然,探索与这主观愿望相契合的自然美而加以描绘;通过这种借物写心的过程,追求画中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达到"畅神"的目的。其"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中包含了人类精神自我完满的祟高理想,而营造这样的"大境界",其前提也是需要经过人类情感的"内营"之后,才能实现笔下由符号语言构筑起的"丘堑",而艺术符号本身是单一和苍白的,只有注入画家的情感之后,才能获取符号的生命意义。所谓"胸中有丘堑,笔底见云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自然表象的存在,就不会有画家情感冲动后的意象表现。所以,情感是人以客观现实的一种心理反映形式,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朗格通过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创造的理论依据,给艺术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无不给人以很大的启发。但艺术的定义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艺术的真理只有在艺术家各自的艺术创造实践中才能得以证实。

《语言风格的秘密》([美] 詹姆斯·彭尼贝克(James W Pennebaker))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HQXVOYHEeZ8Vy9TmUTiA

提取码:vk7y

书名:语言风格的秘密

作者:[美] 詹姆斯·彭尼贝克(James W Pennebaker)

译者:刘珊

豆瓣评分:67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

页数:345

内容简介:

《语言风格的秘密:语言如何透露人们的性格、情感和社交关系》指出:就像指纹一样,每个人的语言风格都不同。那些最能透露信息的词,往往是最短和最容易被人遗忘的,例如代词(你、我、我们、他们)、冠词(某个、这个)、介词(至、为、多于),以及其他大量的小词和隐性词。

“你”“我”“我们”“他们”“某个”“这个”“一个”、“但是”、“这”、“为”、“不”“的”…… 语言中那些最不起眼的小词,却最容易透露我们内心的秘密。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教你通过分析语言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比如,人称代词「我」是口语中最常用的词,

领导者使用它的频率远高于追随者,

说真话的人使用它的频率远高于说谎者,

自杀的诗人使用它的频率远高于其他诗人。

语言风格的分析有助于抓捕罪犯或确定文学作品的作者,有助于了解名人、政客的思想,有助于预测人们未来的行为,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读完本书,你将学会如何思考和分析语言风格,利用这些知识更好地了解自我、他人乃至这个世界。

作者简介:

詹姆斯·彭尼贝克 (James W Pennebaker)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有:身体症状的心理学,表达性书写的力量如何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剧变,最近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汇如何透露了他们的人格和心理状态。

他著有《书写的疗愈力量》《语言风格的秘密:语言如何透露人们的情感、性格和社会关系》等多部著作,已被翻译为多国语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877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