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 导语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以下是 无 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 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ū) 渲染(xuàn) 迂回(yū) 蒙古包(měng)
襟飘带舞(jīn) 鄂温克(è)
(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洒脱”的意思是:潇洒自然,不拘束。这个词语反映了草原的广阔无边。
②理解“襟飘带舞”一词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鲜艳的服装来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③“翠色 欲流”一词可以从难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这里表示“将要”的意思,“翠色 欲流”就是绿得太浓了,将要流下来,写出了草原的绿,是充满生命力的。
④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热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热情款待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联欢。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们与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别。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①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②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③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这个场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发挥想象。
(会情不自禁地说:“哇!这场面好盛大呀!好热情呀!分明是迎接贵客才这样做的!看来蒙古族人就是热情好客,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亲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
(3)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理解“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说明我们与蒙古族人民都很开心,大家亲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团结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激动与开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么美丽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些空的答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由于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习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习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习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习《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 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惊叹
美丽的风光
草地:一碧千里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 激情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 盛情款待 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玛利亚·索在生命弥留之际,选择回到深山之中陪在驯鹿身边,这位老人意味在驯鹿身旁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玛丽亚·索的一生非常传奇辉煌,她在丈夫死后带领着额温克族的一个部落,在深山中以打猎为生,后来政策改革之后,她仍然坚守着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
这位老人在活着的101年里,为鄂温克族人做了不少贡献,而且对驯鹿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深入文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获得过矛盾文学奖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以马利亚·索的生平改编的,从这本书中也能了解玛利亚·索传奇的一生以及她对大自然和驯鹿的动人情感。在这位老人心中,她生活的那片巴西安岭寄托了她整个人生和全部情感,对她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玛利亚·索的丈夫曾经是鄂温克族一个部落的酋长,但是他的丈夫却不幸离世,后来在族人的拥戴下玛利亚·索代替了他丈夫的职位,一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带领族人在深山中生活。随着我国的发展,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许多鄂温克族人都选择离开深山到社会中生活,但是这位老人却从来没有动过离开的念头,在她90岁高龄时,仍然坚守在深山之中饲养驯鹿。
在马里亚·索看来,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将这个文化传承下去非常有必要。老人的一生都在为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她不仅非常擅长饲养驯鹿,而且能利用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做出许多精巧的工具。在被科技覆盖的当下,老人能够坚守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尤为可贵。
随笔 是 散文 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唯美的随笔散文大全,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唯美随笔散文1
悄然遗失的民族 文化
《驯鹿角上的彩带》是我最近很喜欢读的一本书,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书中 故事 情节的感悟,更是对现代世界文明进程的思考。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使鹿鄂温克族最后一位萨满的女儿:芭拉杰依。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自己的民族逐渐消失的文化,这是一个北方狩猎民族的古老记忆。她赶在鄂温克民族文化消失之前,用文字的方式带领现代人们走进鄂温克族,走进那些住在大山里的人们,向读者展示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使鹿部落的追忆和对现代文明的 反思 。
这本书以鄂温克少女达沙和年轻猎人帕什卡的情感为主线,展示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国北方森林中使鹿鄂温克族的历史沿袭以及狩猎生活。小说中,年幼的达沙在父母和哥哥离开营地外出交换货物时,独自带着弟弟妹妹在寒冬的营地中放养驯鹿;帕什卡穿越风雪为她送来象征着真挚情感彩带,几经波折,两人最终走到一起,但在达沙生下孩子后,帕什卡旧病复发,死在了与达沙回娘家的途中。
书中描写的与世隔绝的使鹿鄂温克人民,在以狩猎为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坚强倔强的达沙,深情高尚的帕什卡,善良豁达的大舅妈,满身邪气的帕什卡的母亲……个性鲜明,直率而单纯,是使鹿鄂温克民族人民的典型代表。书中远离现代性,远离都市与平原的大兴安岭的使鹿鄂温克人,依水草而居,帐篷外就是莽莽苍苍的林海,以驯鹿为伴,与风雪同眠,还有传统热闹的桃若唯瑟节,给读者带来一种浪漫和诗意,刺激着现代生活在喧嚣闹市中读者的神经。然而,令无数人可惜的是,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鄂温克使鹿部落的文化也在慢慢消逝,原本居住在原始森林中的鄂温克人陆续搬走,原本以狩猎为生的使鹿鄂温克人也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融入到了城市生活中,与原始的狩猎生活彻底剥离,这对悠久的使鹿鄂温克民族文化是残忍的,对老一辈使鹿鄂温克人民也是绝情的。 书中描写了这样一段话:“ 大雪 就这样将一切覆盖了,直到那遥远地不能再遥远,永远走不到天的边际。雪带走了一切生气,这个白茫茫灰蒙蒙的世界变得死气沉沉,成为了没有气息,没有声音,没有人气的冷酷世界。”对于作者来说,这一段话不仅仅是对大雪过后的大兴安岭的描写,更是对鄂温克族人民离开后死寂的大兴安岭的刻画,对驯鹿生活深深思念的表达。作者芭拉杰伊在接受采访时说:“像我那么大年纪的人,部落里只剩下三个了。”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非常震撼,也许再经过几十年,甚至几年,多姿多彩的鄂温克文化就要彻底埋没在大兴安岭的大雪中了。
“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以一些原始生活的永久消失和民间艺术的消失作为代价的。”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濒临灭绝正在成为全球的一种常态。除了中国大兴安岭的鄂温克族外,还有蒙古的查腾族、泰国的长耳族、埃塞俄比亚的摩尔西族、尼泊尔的木斯塘珞族等。文明的消失总是让人心痛,虽然我们无法停止世界前进的脚步,但是我也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来鼓励这些少数民族,不要摈弃自己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宝藏,让自己的民族文化永远保留在它熟悉的土地上,为世界文化增添风采。
唯美随笔散文2
月上中天,我又想起了故乡初夏的明月,还有那棵皂荚树——
天气热起来,院外那棵皂荚树,柔长的枝干早让叶子裹住了。月芽一样的果实,一嘟噜一嘟噜的,只是还很小,天一暗下来,就融到了叶子中间。
晚饭后,母亲冲好了茶,扶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一轮满月早已升到墙头,天空清洁高爽,只在月亮旁边闪着几颗星星。月高高地浮在空中,像沉在水底的玉璧。月光泻下来,四野一片银亮,犹如扯起万丈轻纱,把院外碾坊里射出的灯光都遮住了。
月亮慢慢地藏到了树的那边,人们散去了。耳边静下来,只有碾坊里传出“吱吱”的听惯了的声音,显得分外悦耳,好像小提琴奏出的田园曲。流水般的月光透过树隙,激起了一朵朵浪花,零星地溅在我身上,凉丝丝的。石桌上也印着一片斑驳的影子,这影子里分不出什么是叶片,什么是果子。一阵微风吹来,带着落英的香气,像是从月光里浸透出来的。树上的叶儿动了,地上的影子乱了,月光像皱起一层细细的波纹。又一阵风凭空扑来,树枝开始来回地摆晃,月亮在中间忽明忽灭,光影在身旁摇曳不定,犹如跳烁着阳光的水面,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钢琴上清脆而激烈的旋律。我甚至担心起那只在石桌上跳跃的水杯,伸手去抓,抓住了,光与影却又在我手上来回飘荡。真有点“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了。站起身,走到院中,望望明月,依然像张微笑的脸,在天宇中一动不动。
风住了,斑驳的影子又画在地上,如爬满墙头的藤蔓,长长的枝条在繁密的叶子里隐现穿绕。它的表皮很光滑,像祖母温存的臂弯,我又仿佛听到了太行留给我的 传说 。
已是夜阑人静,周围悄无声息。屏息片刻,耳朵里传出蝉鸣般的轻响,一会儿又像古箫里流出的柔美的长音,低下头来,则像月光落在地上的“窸窣”声,一转身,又什么也听不见了。蓦地,墙缝里窜出一串蟋蟀的叫声,打碎了这一片寂静,在空中回绕,而不等细听,却又沉了下去。
月光下,皂荚树恬适地吐着梦呓;远山像襁褓中的睡儿,安然可爱……
——这是我脑海中最优美的图画,不论走到哪里,她都伴着我,给我温情,给我甜蜜。
唯美随笔散文3
秋之静美
当秋日的夕阳慵懒地挂在远处建筑工地的起吊架上的时候,我骑车进入了公园。只眨眼的功夫,那个起吊架再也托不住一心想要下沉的太阳,黄昏就这样悄然而至。当城市在黑暗前的饥饿中挣扎的时候,公园是安静的,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是索然的,只有刚刚洒过水的路面上的积水,时不时地泛着一点亮光,似乎想把铺满黄叶的土地的秋色连成波纹,水面上的白鹭也时不时地来客串一下,只是你想靠近它时,它就伸开翅膀,白茫茫的羽毛给人一片茫然。
路灯还没亮起来,挂在灯杆上,像极了一个空的鸟笼。我抬头望着,希望里面能有一只鹦鹉或者八哥,如果它们能说话,那我就可以在这安静的环境中和它们轻轻地对话,或只做它们的听众;如果它们不能说话,那它们就是我最可信赖的听众,无论我说多说少,或者它们听懂与否,它们都能为我保守秘密,他日再来,它们不会认识我,我也可以忽略它们而丝毫没有负疚感。
公园里的公路上空无一人,所有的交通规则都是虚设,此刻,在这里可以天马行空般放任自由,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快或慢,或坐或行,想怎么样就可以这么样,让人情不自禁地去想,假如没有能够遇见好的,那没有遇见也许就是最好的安排了。站在公路桥上,头顶是灰蒙蒙的天空,脚下是静静流淌的河流,人有了一种漂浮的感觉,想想一路走来,真感觉是越走越寂寞的了,走着走着,慢慢地很多人都淡出自己的视线了,偶尔再遇见一些人,靠得最近的也就擦肩而过而已,有时候想要真正靠近一个人,需要很多的要素,但一个人的离开,或许仅仅是一句话,或者仅仅是一个不回答而已,想要再次靠近,距离已若隔着星空。当然,当一个人进入了一种无人之境时,会突然发现,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束缚,或许更接近人的本我,那一份坦然自在倒也是难能可贵的。
公园不算太小,但骑着单车很快就可以绕一圈。等我下桥坡时,发现草坪上多了一只装着植物的篮子,移眼过去,发现了一个拿着剪刀的男子在岸边采剪。突然,耳边传来一声声女子的呼喊,男子一边答应着一边离开河岸,向篮子靠近,而我,对那只有点文艺范的篮子有了兴趣,央求男子让我拍张照片,男子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篮子,于是我留下了这张照片。当男子拎着篮子从美的呼唤走向爱的呼唤的时候,我也在暮色重重中回家了。
生活就是这样,走在路上,不能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是指引着人不断地前进的路上的一份光明。当然,一千双眼睛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那一份美,只要自己喜欢就好。
唯美随笔散文4
山村的早晨
我爱山村的早晨,我更爱瓜里乡山村的早晨!
晨曦刚露,我就起床了,走出校园,打着赤脚,接着地气,漫步在山村乡间的小路上。晨风扑鼻吹来,透过胸膛,凉入脊梁,给我的感觉就只是一个字,那就是“爽”。
我漫步在乡间小路上,时不时,停下来,抬头看看天,天是蓝蓝的,万里无云,今天又是一个火辣辣的天;时不时,停下来,低头看看河里的水,河里的水是清澈的,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自由自在地生活,令人羡慕极了;时不时,停下来,眺望远处四周的山,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替换,秋季的到来,山上到处火红火红的一遍。此时此刻的我,不像是出来散步的,倒像是出来欣赏早晨风景的,欣赏山村早晨的风景,欣赏瓜里乡的山村的早晨的风景。
“唐老师,起的这么早,这么早就出来散步啦!”一位手拿毛镰腰挎柴刀的老大爷遇见我招呼着。
“大爷,你这么早,就去山上搞劳动啦!”我也客气地与老大爷搭讪着。
“是呀,早晨,没有那么晒呀!”老大爷看到我很热情,他也很热情。
“你,老人家了,不必到山上劳动了,要在家里休息啦!”我见老大爷一把年纪了,还要到山上劳动,心里有点过意不去,于是,说句话来安慰安慰他老人家。
"我们做老人的,多少做一点,子女的负担就轻松一些。”老大爷肩膀两耸说,“唐老师,你说,是么”
“嗯,啊。”我无言以答。
老人说完去了,望着远去的老人,望着老人那瘦小坨坨的背影,我的眼眶注满了泪水 ,泪眼中,仿佛老人那瘦小坨坨的背影,顿时高大起来,犹如那巍峨的云竹老山峰!这就是我们瓜里乡的山民!
老人说完走了,但老人那句“ 我们做老人的,多少做一点,子女的负担就轻松一些。”却永远留驻在我心头。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全天下所有老人 对子 女的那份暖暖的爱意!我也从勤劳善良的山民中,真正领会到了这么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十分愉悦:好美的山村!好美的早晨!瓜里乡的山村,瓜里乡的山村的早晨,不仅山美水美,而且人更美!
唯美随笔散文5
黑暗的世界
我忘了有多久没笑,好像藏在记忆里的那笑是假的一般。抑郁从来都不是生来具有,而是后天慢慢的失去欢笑的机会!因为什么失去笑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在哪黑暗中看到一点点的阳光洒落下来!
没有人是生来喜欢安静的,为什么安静是因为任何一段情感,都太脆弱,都要小心维护,当你连婚姻爱情家庭,你也不能用力抱的太紧的时候,因为这样会让彼此都无法喘息!这种难过,就让你像被掐住喉咙拿样让你窒息的难受!
后来我慢慢寻找开始让自己开心的真谛,那就是不顾及和任性!放开手,让自己任性一次,不要去想为什么不来找我,我就这样失去你的话了!想想可以一个人出门走走,拿起手中的相机,不经意的留下一片美景!想想也许这里的美别人都没有发觉呢为自己的心留一块空地,留一个想象美好的空间!
强求的人,你留不住,爱你的人不会走。当你踏出旅途,心不在是那个小圈子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我错过了身边那么多美好啊!我曾经翻阅书籍,阅读历史,对于压抑,真的非常有益,因为你会发现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璀璨,那些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谜,那些一段又一段文人趣事。我们不为任何人活着!当你有这个觉悟,即使吃糠咽菜,负债百万又如何
人们说压抑的人看不到旅途的风景,我也曾是,那是我最黑暗的时光!我无法触碰清晨的露珠,无法听见鸟语花香,无法感受细雨微风,就是盯着手机,就是看着,期待,某个声音的救赎!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后来有一天,我的手机突然坏了,那一天我急躁不安,我怕突然有人打电话给我,会怎么样其实后来没有人打过电话,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而我却沉浸在这期待别人救赎的世界,这怎么可以
我想看看阳光,我想看见阳光洒下来的模样。
我开始花了更多时间在自己身上,也许是对着镜子,自我欣赏,也许是,洗澡时候哼着不着调的歌曲,也许是费心为自己做一份晚餐!不可否认,心里还是会有那一片空白的地带,偶尔他又会出来扰乱你的心情!但看看镜子里的你越来越好,我的心就开始幸福起来了!因为我突然发现,时间真的不再拿样,在黑暗里,你看着他一点一滴的过去,它开始像流水,开始划过你的生命,开始滋润你的世界,即时现在这个世界还没有花,还没有颜色,他已经有了流水,有了润滑你生命的温度!
我不再刻意去找一个笑话,一个段子,让自己哈哈大笑,我更愿意细细品读诗文,更愿意用听书的方式了解更多的文人墨客。我更是在一段时间,爱上了苏轼,那个苏东坡,一个年少成名的男孩!一个历经磨难,却依然豁达的胸襟的人。我可以爱上了他们,真好,爱真好!因为心中有喜欢,我可以爱的更多,我的世界也更宽广,我开始有了笑,我的世界,开始有了阳光!
谁都不是生来就事事周全的人,难道你又能预见明天如何吗活着才知道人间好不好!于是我开始有了美好的幻想,我开始想要清晨的露珠,开始想要晨起的空气。推开窗的时候,天气微微凉的时候,我就站在窗边,让微微的风拂过我,我感受到一种奇妙的感觉,那是心开始苏醒的声音!
钱,很多,也很少!最起码对于我这种办公人士来说,那是绝对不够用的!但是我想的我就会去做,哪怕梦想很短,短到突然想吃一只烤鸡那么短!要任性一次!偷偷吃掉,擦擦嘴,嗯!那个不是我!那样才是对生活应有的态度!
人都有黑暗的时光,说真的,黑暗的时光不会占据你人生的全部,流淌你生命全部的,是你的思想,你的胸襟,你的爱!或许在这浮华的年代,你的离开与存在都不是必要的。但是那又如何我想在这个世界,留下我拍的照片,留下我的脚印,留下我的快乐,留下我的诗篇!
最黑暗的时光,我们不必害怕,若害怕太久,就会忘了阳光!我再不必等阳光照进来,我想发芽,我想去这万千世界!一个人的旅途,没有终点!
唯美随笔散文6
我该如何存在
我用双眼目睹了这一切: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流、上班族的人们、各类商家店贩、火车站外广场上背着大包小包眼里饱含泪水的外来务工人员、日夜露宿街头的穷人、路边讨钱的乞丐、捡垃圾的清洁工、街头四处招聘或求职的人们、学生、社会闲杂人等,这是构成城市发展每日都不可或缺的画面。站在这其中,我该如何存在
日复一日,每当新的朝阳再次升起,城市便进入了水深火热的状态之中。生存在这个社会里的我们,所面临的是强大的竞争。今天要么他死,要么我亡。总之若是两者共存的话,必定是矛盾的。
每当看见大街上各行各业的人们,我总是感叹哪里才是我的栖息之地。我好像那街边的行道树,整天面临的是城市的杂乱与喧嚣、灯红与酒绿。而我所能做的是尽可能更多地吸收污染气体而释放出氧气,仅此而已。
再繁华的城市,所拥有的最多不过是汗水与泪水。比如每逢佳节到来之际,在城市里务工的农村劳力人士总是怀着激动、喜悦与急切的心情,带着自己的血汗回到自己农村的家里与亲人团聚。然而,每当佳节结束之时,却又带着家乡的味道、大包小包、饱含深情的泪水与家人不舍的诀别,再次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之上。再比如,整日处在一个角落里以卖艺或肢体残疾的身份乞讨的人们,即使他们不受到重视,碗里也只有可怜的几毛钱,对于夜晚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而露宿街头的他们来讲,能得到别人同情的眼光也就足够了。没有他们,社会能进步、能有温度吗
当尊严与生命相处于同一个天平的时候,生命往往会占领上风。同时,我又再次亲眼目睹到了这一切: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尊严),已沦为何物,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或是勇敢前行,保持愤怒;或是展翅高飞,挣脱牢笼——我该如何存在
唯美随笔散文7
你是一棵树,我是你枝干上的叶,你给我成长的养分,那纤细的枝干因此渐渐老去,但,对不起,我没有成长为你期待的芭蕉叶,不是没有挣扎努力,也不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是我,是我没有一棵芭蕉树的心,每一个雨后我都在害怕,害怕和你渐渐陌生,春天经过了寒冬的折磨,你没有时间管我,等初春一过繁花朵朵,你在看我,我在等你看我,我还如此稚嫩不能承担你说的大任,于是春天就在时间的蒙骗中悄悄走过。
一滴雨裹着清新,我被洗刷的好干净,连带心情也变得透明,这时候的我被 雨水 包裹,明明是被放大了,你却依然没有看清我,也从来没有看清我,你知道那雨水包裹着的不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还有好多好多的稚嫩,我没有一天不在希望再逢一个春,那个你不懂却包容的春。
我长的越大,风就将我们隔得越远,风吹着我,我向蓝天飘着,你开始抬头看我,看这个你眼中不是我的我,或许我不是树不知道作为树的想法,可是你不愿说,我怎么能问,那每一个深藏心底的,不能向任何人诉说的秘密,我们依然相亲,依然在一起,可是彼此明白这只是最后的坚持。
就像如今,秋风一来我就投降,挣扎不过也只有与你别离,欠你的又何止对不起,秋风见证,是那个脱落的夜晚太凄凉,染得**的叶也悲伤,我不期待你会相信,因为狡辩的真相让我自己都彷徨。
我打着旋往下只为与时间周旋,争取多看你一眼,你的树干太厚,原谅我,用尽一生也没有触摸到里面,你看这么亲的我们隔阂都这么深,还怎么能怪世界不相信我们,感谢秋风有情,我和你的关系只是,没有再继续依附着你。
你养育我这么久,供给我的养分,我万万年也还不清,所以我愿匍匐在你的脚边,在这个萧条冬天为你御寒,不管发生什么,也不管我们有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毫无疑问的是,你曾用尽生命的爱着我。
而我,永远都记得,我是树叶,而你是孕育我的树干。
关于唯美的随笔散文大全相关 文章 :
★ 散文随笔大全合辑
★ 精选随笔散文5篇
★ 散文随笔大全集锦
★ 可以作散文的优美随笔
★ 优美的500字散文随笔
★ 散文随笔大全合集
★ 散文随笔精选集锦
★ 散文随笔
★ 描写夏天的优美散文随笔5篇
★ 描写春天的唯美散文随笔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课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对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上的人们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草原美景的描写十分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感受是学习难点。)
相关资料: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品读优美语句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也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作者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这是一个90岁的鄂温克女人的自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民族在森林中生活,信奉萨满,因驯鹿觅食而搬迁、游猎。他们在自然的恩惠与折磨下生存,他们遭遇了日侵,他们经历了文革,最后,在所谓先进文明的“侵袭”下,他们不得不在游牧与定居之间游荡。不过,这是一部女人的书,似乎应该荡气回肠的历史,在迟子建的笔下,在“我”的口中,是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自然、生动、诗意、悲情……
人与自然
故事由“我”的诞生开始,“我”出生在寒冬,有一个姐姐也出生在严冬,但因狂风掀了母亲生产用的希楞柱,姐姐受了风寒,出生两天后就死了。自然赋予鄂温克人一切,也会不时残酷地收回它的恩惠,“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电,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风雪中永远地睡眠,第二任丈夫瓦罗加被熊揭开了脑壳。
即使自然很无情,但鄂温克人并不愿意离开森林。可是现代文明在“侵袭”,伐木工进驻森林,铁路公路伸进深山,动物四处逃散。鄂温克人下山定居,依旧的游牧生活又将他们带回森林,定居点激流乡最终成为一座空城。只是人心开始浮躁,有的年轻人甚至走上歧途,如孙子沙合力因盗伐天然林被判刑三年;外孙女索玛不停地与不同的男人幽会,然后不停地流产,无法出嫁。为了孩子们,女儿达吉亚娜筹建了新的定居点布苏,可是“我”觉得他们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到山林里。
人与人
在人与自然的大主题下,人与人的故事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里面有数段美丽的爱情。如母亲达玛拉,在年轻时与兄弟俩相遇,兄弟俩都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以射箭一决胜负,最终林克成了达玛拉的丈夫,而伯父尼都萨满孤独终生。在林克去世后,尼都萨满再次追求达玛拉,可是弟媳不能嫁哥哥这一族规,扼杀了两人的爱情,也让两人的生命日渐枯萎。
而姑姑依芙琳的爱情则是一场悲剧。她嫁给了不爱她的坤德,怨恨充斥其一生,她甚至讨厌自己的儿子金得,认为金得如坤德般懦弱。她为儿子安排了一场婚事,金得反抗不得,上吊自杀了。坤德令依芙琳再次怀孕,可是依芙琳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流产了。
人与神
鄂温克人信奉萨满。在小说中,萨满确实具有神力,能呼风唤雨,救人性命。可是萨满也为身上的神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妮浩继承了尼都萨满的衣钵,可是妮浩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自己一个孩子。但是身为萨满,她的职责就是救命,即使是有罪的“马粪包”和偷吃驯鹿的少年,她也要穿上神衣,跳神救之。最后,妮浩为祈雨救火而死。
茅盾文学奖如此评价此书: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另一段:
刊登在2005年第六期《收获》杂志上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生活在黑龙江省的女作家迟子建的新作。小说通过一位九旬老人、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向我们传递和叙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人脉传承。额尔古纳河的左岸曾是这个民族的故乡,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更是积淀着无穷的森林宝藏以及深厚绵长的民族文化和情感。那种神奇、神秘的力量,那份清澈、深沉的挚爱,似一曲古老的民族赞歌,又似一曲哀伤的历史晚唱,不由地令人想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幅少数民族的苍凉历史画卷,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优秀现实作品。
上部 清晨
我有九十岁了。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他们都离开大山去那个叫布苏的地方定居了。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出生在冬天,父亲林克,母亲达玛拉,除了死于风寒的姐姐,我还有一个姐姐列娜,一个弟弟鲁尼。父亲非常清瘦,是个爱说爱笑又爱枪的人,他能用连珠枪捕获到森林中最大的动物堪达罕。我伯父尼都,是我们乌力楞的族长,他还担任着萨满,也就是巫师或者部落和氏族的精神领袖。尼都萨满和父亲一点也不像亲兄弟,很胖,不喜欢人们说笑或谈论女人,据说他只在我出生那天,因前夜梦见一只白鹿而对我的降生无比欣喜,喝了很多酒,还跳舞跳到火塘里去了。我爱去他的屋子,那里不光住人,还住着神,被称为“玛鲁”的神,统统装在一只圆形皮口袋里,大人们出猎前,常常要在神像前磕头,这使我好奇。
听依芙琳姑姑说,额尔古纳河的左岸是我们的故乡,三百多年前,俄军侵入,挑起战火。这使我对铁匠伊万的蓝眼睛妻子娜杰什卡曾充满敌意。伊万是我伯祖父的儿子,娜杰什卡则是俄商从左岸带到右岸金矿当的,是伊万凭着一双打铁的大手,把她从俄商那里带了出来。
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和尼都萨满发生冲突,正是那年打灰鼠的最好季节。尼都萨满说这一带灰鼠少了要搬迁,父亲不同意,因为母亲生下的女孩没有存活且因失血过多不能再受风寒。尼都萨满冷笑着说,你不让她生孩子就不会失去孩子,气急败坏的父亲揍了尼都萨满。我第一次听到母亲责备父亲自私。那次迁移途中,姐姐列娜骑在鹿上瞌睡而倒下冻死。俄国商人罗林斯基带来了一面小圆镜,这是他带给列娜的礼物!我摘下它,珍藏至今。那年冬天,父母亲很伤心,直到春天,我身体里往外流血,母亲脸上才有了红润和笑影,她抱着我对父亲说,我们的小乌娜吉长大了。
那年,瘟疫持续了两个多月,雨季来的时候,父亲林克为了赶在秋末驯鹿交配前换回驯鹿,在经过一片松林时被雷电击中而亡。父亲带走了母亲的笑声,尼都萨满却好像变了一个人,他爱说话了。他将吃山鸡时拔下的羽毛缝成了一条裙子。母亲穿着显得无比端庄和高贵,可我咬着牙冷冷地说,像只大山鸡,依芙琳也故意地在人多的时候提起林克,母亲哭了,每逢雨天总是跑到林子中寻找什么,等她打着寒战回来的时候,尼都萨满就会唱起歌来,那歌声太哀愁了。
日本人来了,那一年蓝眼睛的娜杰什卡带着儿子吉兰特和女儿娜拉逃回了额尔古纳河左岸,把孤单的伊万推进深渊;还有我嫁人了。
中部 正午
正午了,雨还在下,安草儿往火塘里添了几块木柴。如果说我是一棵经历了风雨却仍然没有倒下的老树,那我的儿孙们就是我树上的枝桠……。
我和拉吉达结婚了,我在追寻娜杰什卡迷路时遇到拉吉达的,他长得和我父亲相像,母亲很喜欢他,母亲送我的新婚礼物是一团火,那是她和父亲结合时外公送的,母亲一直没让火熄灭。那个瞬间我抱着母亲哭了,觉得她那么可怜和孤单。我生儿子维克特时,依芙琳给我讲了父亲、尼都萨满与母亲之间的故事。原来兄弟俩同时喜欢上爱笑爱跳舞的达玛拉,爷爷只好让兄弟俩连着比武,最后一刻林克赢了。从此尼都萨满行为怪异。我想,尼都萨满在最后时刻也许是不忍心看林克失望的目光才放弃的吧?
维克特三岁的时候,弟弟鲁尼娶了妮浩,母亲在欢庆婚礼的篝火灰烬旁,穿着那条羽毛裙子,跳着舞永远地走了。尼都萨满为母亲主持葬礼的时候唱了一支送葬歌,“滔滔的血河啊,请你架起桥吧,……”歌声中,让我看到了尼都萨满对母亲深深的爱。
我又有了儿子安道儿。尼都萨满衰老了,他为了保全乌力楞,用最后的舞蹈治愈了日本军官吉田的腿伤,和达玛拉一样的走了。
拉吉达做了新的族长。这期间,日本人成立了“关东栖林训练营”,凡十四岁以上的山上猎民都必须接受训练。那晚驯鹿未归,营地的女人们跪在玛鲁神面前,祈求神保佑驯鹿。拉吉达他们从训练营获准回来骑马去找驯鹿,回来时已冻死在马背上。我看到僵硬的拉吉达时昏了过去,醒来时,我的肚子已经空了,早产的死婴是个女婴。
后来,我们推选了伊万做新的族长,当伊万从日本人的东大营逃走以后,我们又选了鲁尼做族长。春天的时候,妮浩生下一个男孩,鲁尼给他取名果格力。
民国三十一年,我们乌力楞出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妮浩做了萨满,妮浩披挂着的是尼都萨满留下的神衣;另一个是依芙琳强行为儿子金得定下婚期,一直喜欢妮浩的金得便在婚礼后吊死在树上,妮浩萨满在同一天为同一个人既举行婚礼又举行葬礼。
这年秋天,我用伊万打铁场艳丽细腻的泥土当颜料,开始在岩石上画画,额尔古纳河右岸已经风化的岩石,呈现出一片血色岩画;这年秋天,妮浩生下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儿,取名交库托坎,是百合花的意思。
维克特长大了,他跟着鲁尼学会了射箭。安道儿也长高了,能和果格力一起玩耍了。这年夏天,山上“黄病”流行,日本人取消东大营的训练,不让猎民下山了,我丈夫的家人仅他十三岁的弟弟拉吉米手里握着父亲遗留的口弦琴木库莲活了下来。我把他接了过来。这年冬天,妮浩帮助别人除病,自己的儿子果格力则从树上摔下死了。几年后,她为救别人使得女儿交库托坎也撞上马蜂窝而死。妮浩唱起神歌,我问为什么?妮浩说,天要那个人去,我把他留了下来,自己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了,我在寻找拉吉米的贝尔茨河畔遇见了瓦罗加,他是一个氏族的酋长,小时候学过汉语。当他带着拉吉米出现在我前面,向我求婚的时候,我幸福地晕厥过去了。那时候,妮浩又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耶尔尼斯涅,也就是黑桦树的意思。在我的婚礼上,伊万回来了。
下部 黄昏
希楞柱里黯淡了,雨停了,安草儿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握着一束紫菊花进来,我把花插在桦皮花瓶里……。
我和瓦罗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1946年的秋天生下女儿达吉亚娜,瓦罗加非常喜欢她,常坐在火塘边给她念诗。那时候伊万已穿上军装,他告诉我们,人民解放军开始对逃窜到山里的土匪大清剿。依芙琳叹气以后没有铁匠了,依芙琳的话让我想起保存下来的画笔,我在贝尔茨河一条支流旁的白色岩石上,画了一面印有火样纹的神鼓和七只驯鹿仔,这是我和岩石之间的一个秘密。
1950年成立了供销合作社。拉吉米在供销社边上的客栈马厩里拣回一个可爱的女孩,瓦罗加给她起名叫马伊堪,伊堪是"圆舞"和"篝火舞"的意思,拉吉米当她宝贝,说长大了也不给别人当媳妇。1955年,妮浩懂事的儿子耶尔尼斯涅十岁了,他被瓦罗加讲的天鹅故事感动,说要是我的额尼遇险,我也愿像那只丑天鹅一样,替她去死。后来,黑桦树一样挺拔的耶尔尼斯涅真的替母亲妮浩挡住灾难而被河水卷走。
儿子维克特和柳莎结婚了,安道儿也快到结婚年龄了,看着英姿勃勃的两个儿子,我蓦然明白,在我的生命之灯中,还残存着前夫拉吉达留下的灯油,瓦罗加虽然为我注入了新的灯油,但他点燃的其实是一盏灯油半残的旧灯。
1959年,政府为我们盖起了几栋木刻楞房,几个氏族的人开始不定期地在那里居住。变得衰老的伊万回到地方上,他对瓦罗加说,山林以后怕不会安宁了,林业工人要进山伐木,铁道兵也要修建铁路了。瓦罗加建议把达吉亚娜送到学堂上学,说有了知识,才会看到世界的光明。可我觉得光明就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
山外饥荒有所缓解,我们度过了相对平静的两年时光。1964年夏天,妮浩又生下一个男孩,方脸宽额,哭声响亮,鲁尼给孩子起名马克辛姆,很多年后妮浩去世,马克辛姆举止怪异,我们知道他也要成为萨满了。
死亡的阴云再次凝聚到我们乌力楞的上空。我的小儿子安道儿走了,他鹿哨吹得太好,又穿着野鹿皮缝制的衣服,哥哥维克特一枪打过去,难以置信地打在安道儿的脑壳上。
政府派人来动员我们去激流乡定居。有人来请瓦罗加作激流乡的乡长,瓦罗加指着我说,她不下山,我这个酋长就得陪着。那年冬天,大兴安林大规模开发,森林中的灰鼠减少了,逃到额尔古纳河的左岸去了。瓦罗加一天天老了,我们再也没有制造风声的了。
达吉亚娜婚后生下女儿依莲娜。没想到我与孙女的第一次见面竟在伊万的葬礼上,伊万当年因为一本军事地图被当作苏修特务而受尽折磨,伊万临死前对维克特说,把我土葬,头朝额尔古纳河的方向。
1974年,瓦罗加在送放映队回林场的路上遭遇黑熊,为了保护放映员,最后一位酋长也走了。两年后,因误伤了弟弟安道儿再也没振作起来的维克特,也酗酒过度死亡。
依莲娜看见我的岩画惊叹石头也可以画画。进入八十年代,三十岁的马伊堪有了私生子,可在孩子断奶后却跳崖死了。原因据说是不管谁向漂亮的马伊堪求婚,领养她的拉吉米都一口回绝,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悲剧。为此,拉吉米哭瞎了双眼。
山中的林场和伐木工人越来越多,动物越来越少。时间过得飞快。依莲娜从北京美术学院毕业,她结婚又离婚;除了画画外喜欢和驯鹿呆在一起,时间长了又嫌山里寂寞。1998年初春,两个林业工人吸烟乱扔烟头引起山中大火,妮浩最后一次披挂上神衣,唱完了她生命中最后一支神歌后倒在了雨水中。"额尔古纳河啊,你流到银河去吧,干旱的人间"
依莲娜看着妮浩祈雨的情景,说一定要把那激荡人心的瞬间画下来,她画着画着就哭出声来,直到进入新世纪的那年春天,才完成自己的画卷。那个晚上,依莲娜喝了酒走出家门,第二天人们在贝尔茨河下游看见她的尸体。我在依莲娜上岸的地方找到一块白色岩石,为她画了一盏灯,希望她在没有月亮的黑夜漂游时,找到方向。我知道,那是我一生画的最后一幅岩画了。我的泪水沁在岩石上,就好像为它注入了灯油。
尾声 半个月亮
天黑了,故事快讲完了,我真担心他们所去的布苏又会成为一座歇脚的客站。……月亮升起来了,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像喝水的小鹿。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落泪了,因为我分不请天上人间了。
一、《芙蓉镇》
《芙蓉镇》是古华1981年创作的小说,作者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该书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小说曾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6年,《芙蓉镇》被谢晋改编成**。
二、《一句顶一万句》
这部小说仍然保持着刘震云奔放的想象力和不羁的风格,用不同时代的两段故事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不同时代的普通人的命运,讲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归”的大主题,由此试图追问横在东西古今之问的现代中国的“大历史”。
《一句顶一万句》试图从以杨百顺为首的小人物的命运变迁中去寻找破解孤独的钥匙,而一个又一个不断出场的人物故事只是把这个寻找钥匙的机会围成了一个圆圈,真正的钥匙在圆圈中间。
三、《天行者》
在长篇小说《天行者》中作家大胆闯进描写对象“自我”内心世界中去,准确又合乎逻辑地揣摩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所想、所说、所做,同时保持他清明的理智和独特的创作个性对生活、对人有自己的敏锐观察和见解,对他笔下的每个人物还做出了恰如其分的美学评价。
本书收录前后有关联的三个故事,第一个为作者早年创作,后两个为后增补,显然前后精彩程度差别很大,以第一个故事为最优,也最沉重。作者文笔诙谐幽默,轻松自然,但不妨碍表现时不时出现的人物严肃的内心情感和贯彻始终的沉重主题,很多描写和桥段设计让人过目难忘。
四、《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关于鄂温克民族的温情史志,一个女人对于原始部落的最真切的留恋。难以置信的是迟子建写作时一气呵成和全篇小说气贯长虹般的美丽。
五、《抉择》
《抉择》直面现实,关注时代,以敢为人民代言的巨大勇气和张扬理想的胆识,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突出地塑造了在艰难抉择中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市长李高成的崇高形象,也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广大群众和党的优秀干部与腐败势力坚决斗争的正面力量,给读者以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
小说注意调动操作心弦的情节和细节等艺术手段,在冲突的浪尖去刻划人物,描写生动爽利,语言流畅激越。整部作品正气凛然,具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其启示意义,尤其发人深省。
你去过呼伦贝尔的博物馆吗?今天,边肖将为您介绍一些在呼伦贝尔可以参观的历史博物馆。不管他们是如何收费的,让我们和边肖一起去看看具体的信息。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胜利街附近。拥有一万多件藏品的呼伦贝尔国家博物馆于2009年6月20日正式开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是呼伦贝尔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它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扎赉诺尔出土的猛犸象化石复制品,“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复制品和一些民族生活用品。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胜利街,建于2003年,海拉尔档案馆就在附近。主要有三层,一层是总展,二层是北方游牧民族展,三层有一些化石。收藏很丰富,比鄂温克旗的大,皮多。门口装饰的蒙古包,比例和真蒙古包一样。这件很漂亮,布的周围有很多装饰。门口,离海拉尔大桥很近。找到档案就能看到。以前那种简单的枪镫,骑马踏板的那种,这种做各种吃的老模鞍,这种是皮的,很有型。蒙古包里面的柜子真的很实用,雕刻很细致。它也应该属于有身份的人。酒瓶笼头对于蒙古游牧民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需要运输帐篷和家具。这是他们的移动工具。现在都用摩托车了,这就成了装饰。头饰金饰奶茶壶和奶茶奶茶壶与蒙古蒙古刀奶茶壶是一样的。一般蒙古包都配有筷子,铃铛,佛珠,萨满头饰,老物件,象牙象棋。三楼的石器时代化石弓箭呼伦贝尔博物馆建议你第一天参观,了解一些蒙古族文化和生活习惯后再去呼伦贝尔深处参观。这里周一闭馆,要去的话合理安排时间。离成吉思汗广场不远,可以打车。海拉尔的出租车费用不高,公交车班次少,发车间隔很大,不建议坐公交车。
门票:免费向公众开放。
位置: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胜利街附近
开放时间:8:00-12:00-14:30-17:30,每周一闭馆。
敖鲁古雅博物馆
穿越了鄂温克族百年的历史长河。敖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也是敖古雅鹿部落的景点之一,游客可以在这里更全面的了解敖古雅驯鹿文化。生活在北纬52度的奥古亚,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民族。
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外观以突出民族特色的木质装饰为主,给人以视觉冲击。该馆集教育、历史、欣赏于一体,是一座集展览、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展览馆。博物馆分为六个展厅,通过视频、声音、光电、3D等高科技手段,展示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鹿部落的狩猎、桦树皮、萨满教、兽皮、驯鹿、北极圈文化。
博物馆分为六个部分:历史馆、狩猎文化馆、桦树文化馆、萨满教文化馆、兽皮文化馆、北极圈文化馆。真实记录了鄂温克族的历史状态和文明进程。
鄂温克族驯鹿人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萨满是鄂温克族的巫师。萨满教是以“万物有灵”信仰为核心的宗教形式。萨满被我们民族尊为“智者”,是人灵之前的使者。萨满在生活中被要求主持祭祀仪式和医疗,萨满跳到大自然的图腾上为祖先的神灵祈福,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吉祥、健康。
和许多生活在荒野的原始民族一样,鄂温克族对“火”有着极大的崇敬。他们相信火里有神,所以不能往火里吐、洒、扔不干净的东西。他们的火种是不灭的,每次迁徙都会有一只专门拖运火种的驯鹿。
门票:奥卢古崖乡60元(博物馆、木屋度假村、原始部落)。
位置: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满归镇北17公里。
营业时间:预计2008年5月恢复营业。具体开放时间以景点公式为准。
扎赉诺尔博物馆
扎赉诺尔博物馆位于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南临301国道。是以展示区域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中心,是呼伦贝尔最大的博物馆,也是呼伦贝尔蒙元文化的又一集中展示地。
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厅:扎赉诺尔历史文化馆、呼伦湖生态湿地馆、扎赉诺尔煤炭馆。
扎赉诺尔历史文化厅
扎赉诺尔历史文化馆以呼伦湖流域自然环境的演变、人类发展史与自然的关系为背景,以古代文明的曙光、拓跋鲜卑的历史足迹、北方羌人的历史后院为主题。扎赉诺尔灿烂的古文化由点及面得到充分展示。展厅主要展品有猛犸象骨骼标本、东北野牛头骨化石、鲜卑墓葬出土的马形金饰、两只鸟跨颈纹的青铜牌匾等。展厅占地1017平方米。
呼伦湖生态湿地馆
呼伦湖生态湿地馆重点介绍呼伦湖的形成、美丽、生命、文化、功能和可持续利用。利用1012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将展示在该地区收集的大量和动物、植物、鱼类标本。向观众介绍了呼伦湖的自然生态知识,呼伦湖与古代草原人民的关系,以及呼伦湖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关系。让观众了解、关注、重视呼伦湖,激发观众对呼伦湖的珍爱。
扎赉诺尔煤炭厅
扎赉诺尔煤炭馆分为三层,充分展示了扎赉诺尔煤炭工业百年来的繁荣、沧桑和艰辛历程。地上两层展示煤炭科普、扎赉诺尔煤田地质变迁、煤炭开采历史、开采技术等。地下一层将是中国最大的模拟矿井。展厅的主要展品包括各个时期的采煤工具和机械、矿工生活用品等。展厅总面积1549平方米。煤炭展览馆填补了呼伦贝尔主题博物馆的空白,也成为呼伦贝尔煤炭工业历史文物、标本、文献的收藏中心。
门票:免费向公众开放。
位置: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301国道旁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8:00-12:00-13:00-17:00,周一闭馆。
鄂温克博物馆
鄂温克族博物馆是为庆祝鄂温克旗建旗40周年而建。它是中国第一座介绍和展示鄂温克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发展历史的博物馆。该博物馆建于1996年。自开放以来,其独特的民族魅力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和游客。这座占地一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建筑既有现代风格,又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鄂温克族博物馆展品丰富,有珍贵的文物、动植物标本、实物和。展览采用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悠远壮美的鄂温克民族历史、多彩的鄂温克民族风情和当代鄂温克民族风貌。旗史馆展示了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建设成就和辉煌前景。
鄂温克族博物馆正门前,一尊身穿铠甲,手持武器,骑着骏马的鄂温克族民族英雄海兰卡铜像。骁勇善战的战马和坚毅表情,展现了海兰察将军内如雄鹰,外如猛虎的忠诚和高超的武艺,以及鄂温克族人保家卫国的勇敢和拼搏精神。步入主干道
鄂温克族博物馆现有文物千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24件,三级文物27件。馆藏文物中有一小部分是出土文物,主要包括旗内出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器物,如石器时代的石刀、石镘、带砂陶罐等;鲜卑耳环、陶罐;辽代的铁壶、灰陶壶;青铜鞍具、独木舟等。这些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鄂温克旗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活动。我馆馆藏多为鄂温克族文物,反映了鄂温克族三种经济形态的生产生活用具。如狩猎工具、游牧工具、农耕工具和捕鱼工具。各种兽皮或牲畜皮制成的服装、鞋帽。独特的交通方式。以及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的多神教的神灵,部落间差异极大的萨满服饰。各种形状和用途的桦树皮制品。还有鄂温克族的民间刺绣、剪纸、木雕等民族手工艺品,娱乐体育用的乐器、棋类等等。
门票:免费向公众开放。
位置: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中央路北段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8:00至11:30至14:00至17:00。
丽丽娅列巴庄园
中科莉娅庄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拥有万亩草原的名单。从高速下来,可以看到中科里利亚庄园独特的建筑,已经初具规模。主体涂成红色、尖顶为东欧建筑特色的漂亮豪宅,乍一看,你还以为进入了俄罗斯红场的建筑群。两侧对称的几何塔颇有18世纪下半叶法国极简主义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俄罗斯塔。两座塔左右相对,交线在中心的音乐喷泉处交汇。尤其是到了晚上,房屋上的霓虹灯一起亮起,渲染出色彩变化时宁静的夜晚,主体建筑和周围的景色搭配在一起,显得五彩缤纷,明亮无比。
不可思议的是,这么漂亮的酒店,居然是由原来的Lilia工厂改建而成,前厅被改造成了豪华的庄园酒店,后面新增加的生产线可以继续生产面包供应市场。Lilia庄园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家装修豪华的度假酒店,还是著名品牌“LiliaLeba”的生产基地。位于酒店旁边的“勒巴博物馆”不仅讲述了勒巴来到中国后的发展历程,还能让你详细了解俄罗斯勒巴的起源和历史。在这里,你会尝试给予远方的客人最尊贵的礼遇——用盐蘸热巴,然后品尝各种热巴。沿着Lilia的长廊可以看到Liliareba的制作过程。目前,LiliaLeba每年加工面粉1500吨,据说是Leba中的佼佼者,也是实至名归。当你从博物馆出来,你可以直接参观Lilia的新Leba生产线。在看到现代化生产线工艺的同时,还能看到俄罗斯姑娘用传统烤箱烘焙制作乐巴。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自己体验制作乐吧。
李府后面是雅庄园。整个庄园由木屋别墅和中央花园组成。它仿照木刻,是俄罗斯人民最常见的住所。建筑采用天然木材,整个装修风格更加独特简洁。驯鹿角形状的吸顶灯是木质的,天花板给人的感觉就像在森林里打猎。每个房间都散发着木头的香味,让人在睡个好觉的同时还能早起。似乎这种原始自然的香味促使自己作为“猎人”早早起床,用昨晚吃剩的土豆汤,射杀一只在雪天出来觅食的兔子,为家人做早餐。
门票:50元
地点:呼伦贝尔市埃尔贡工业园区2号
全年开放时间:8:00-19:30
世界反法西斯纪念园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公园位于海拉尔市北部,定位为国家5A级战争主题公园,总面积110公顷。它建在原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的遗址上。是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一体的军事主题红色旅游景区,是为数不多的主题公园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公园”是中国唯一一个由多国参与、体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红色旅游景点。通过大量文字、、实物展览和高科技展览,生动地证明了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英勇抗日的大无畏精神。通过挖掘东北沦陷时期中俄蒙抗日的史实,歌颂了东北抗日联军、东北军爱国将士和呼伦贝尔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爱国精神。歌颂苏联***、苏联红军、蒙古军队支持中国革命、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通过海拉尔要塞的进一步展示,揭露了日本关东军企图进攻苏联,永久占领中国东北,进而占领亚洲的战争罪行,警示世人反对战争,永远维护世界和平。海拉尔市和平公园、苏炳文广场景区、苏联红军烈士陵园、
海拉尔要塞,1934-1937年侵华日军修建,是日本关东军在海拉尔修建的以内陆防御为主的军事工事。是国内同类遗址中地面和地下工事最复杂、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保存最好的环形防御阵地,也是海拉尔防区的指挥中心。它是日本侵华和中国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关东军在中国犯下罪行的有力证据之一,更是中国劳工修筑工事的血淋淋的历史。
门票:50元(随季节略有浮动)
地点: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北山(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旧址)
开放时间:8:00-17:30
诺门罕战役遗址
年二战期间,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奇博尔德地区诺门海姆中蒙界河中下游两岸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满蒙边境战争”。这是日本关东军和苏萌军之间的局部正规战争,诺门海姆战争。20多万士兵、500多门大炮、900多架飞机和数千辆坦克装甲车投入战场,死伤6万多人,其中日本有54万人。无论空战还是坦克战,都是当时世界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立体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关东军731部队首次将生物武器应用于实战(细菌战),但仍遭遇惨败,被迫停战议和。日本历史学家将这场战争称为“日军历史上最大的败仗”。
诺门海姆战争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新巴尔虎左奇阿木古浪镇以南60公里处。1994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诺门海姆战役遗址旅游区占地297平方公里。分为主接待区、军事娱乐区、军事博览区、综合服务区四个功能区。有6个景区(入口景区、归罪景区、破坏景区、永和景区、野外露营景区、素质训练景区),46个景点。展厅设计为密封掩体,建筑面积2264,框架结构。主体为四层建筑。馆内展览整体色彩以岩石般凝重的灰色为主,辅以强烈的金属色,反映了当年的战争场面和政治形势。在形式上,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展示,会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官效果。
门票:30元
位置: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奇阿木古浪镇南60公里
开放时间:08:30-17:30(周一至周日,1月1日-12月31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