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告诉我一些闹洞房的点子,本人急用,说的最多的人悬赏200,分,绝不食言

请大家告诉我一些闹洞房的点子,本人急用,说的最多的人悬赏200,分,绝不食言,第1张

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总括起来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以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及平常不见于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间有称“说令子”,妙趣横生,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是夕,好事者多以谈谐语编为词调,强使新妇歌之,名曰‘闹房’。近则变本加厉,庆贺之忱出以戏谑,抑失礼之甚矣。”(民国:《翼城县志》)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

闹洞房时,平辈的、晚辈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俗话说“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能闹。这期间,人们之间随随便便的关系是礼俗所允许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颇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欢节。因此,无论如何戏闹,如何难以接受,新娘是万万不能反目生气的。如若气走了闹洞房的人,将被视为是新娘的任性,人缘不好,日后的光景就不会好过。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崇,为了趋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鬼闹”。

闹房在功能上也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成为陋俗。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甚古,《汉书》记载“燕地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仅以为荣。”(《汉书》,《地理志》)闹房之俗可能起源于“听房”。在新婚之夜,亲朋好友在洞房窗外窃听新媳妇的言语和动作,人们感兴趣的无非就是男欢女爱之事。从性心理的角度讲,这种举动似乎正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之举。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戏弄新娘的闹洞房。此种风俗行至唐代,风行民间,不但男方亲属,贺宾客朋都有戏弄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拦,品头论足,抚摸取笑,需索于难。这种习俗由古至今,已由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

综观闹洞房之俗,驱动人们听房、闹洞房的心理动机是复杂的。

首先,这是一种人们性意识的外化与下意识的冲动,人们从闹房戏妇与抚妇之中,表现了对异性的某种挑逗,发泄出来之后便可克服既羡且忌的心理,以达到性在“下意识”界域的某种平衡,这种对异性的态度与行为在平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闹洞房正好提供了一种机会。

其次,闹洞房是传统婚姻中包办婚姻的产物。因为只有在新婚典礼之后,激动的新郎才可搞开新娘的红盖巾,这对新人以前不相识,无相交,更无情感的沟通,第一次见面便要共堕爱河,显然是陌生和难堪的。因此,闹洞房习俗可以消除彼此的距离和陌生感,协调俩人之间的紧张气氛,融洽感情。无疑,洞房之闹是百米赛跑前的必要准备。

再者,在兴旺发家的心理趋动下,大多数的新婚之家,都存在着既苦于众亲友之闹,又乐于让其闹的双重心理。

闹房可以使双方的亲友们熟悉起来,显示家庭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沟通与感情,以及邻里间的和睦。

热闹是中国人生活的美学理想,闹洞房正是臻于此境的手段。热闹了才能形成喜事喜庆的氛围,闹是一种快乐的场景,是一种欢腾与兴旺发达的象征,只有闹、大闹特闹,喜庆才有市场,财路才可大开,人丁才能兴旺。

-----------------------------------------------------

附:闹洞房新招二十八式!!

第一招:如数家珍 结婚当天,新娘衣着单薄,闹洞时,宾客可以想法子让新人互玩划拳游戏, 输一拳即褪去身上衣物或手饰一件,直到??不能再褪了为止。

第二招: 高跟杯酒 怂恿新娘让新郎为了表示对她爱意深深,想法子让他用高跟鞋,连喝三杯。

第三招: 圆桌武士 让新郎新娘拿凳子坐到桌面上,共饮同心酒。

第四招:爱的苹果 为了表示绵绵情爱,要新娘削苹果喂新郎吃,但苹果皮不准削断,断了的话,罚新娘长吻新郎十分钟。

第五招: 要你好看 要新郎猜新娘新婚之夜的内裤是什么颜色,猜对了,新娘献宝,只要露出一点点, 表示答对即可;猜错了,要新郎只着内裤“要求裸体亦可”跑洞房三圈。

第六招: 热情冰块 首先要求新郎将新娘抱起来,接着,好友两三人将事先备好的碎冰块,倒入新郎怀中,然后众人一起拥抱这对新人,让新新郎冷得过瘾,跳上跳下,以免圆房时,热情过度。

第七招: 四面埋伏 事先想办法潜入洞房,躲在不易查觉的角落或衣橱,再把预先录好警报鸣笛声响的录音带转到最大声,适时放出,让这对新人吓上一大跳,而躲在各处的暗桩一起窜逃,在洞房里叫闹一阵,再祝新人“早生贵子”。

第八招: 爱情汽球 在床单下放置汽球数粒,请新郎新娘一起躺下,以表示爱情坚贞,共赴落难。

第九招: 巧克旗袍 由女性贵宾把巧克力放进新娘旗袍内“新娘当然是坐着”,再要求新郎如数检取,一粒也少不得,否则要求新郎改用嘴巴逐粒寻回。

第十招:香酥巧克 由女性好友,用巧克力汁在新娘胸口挤出心形甜蜜液,然后要求新郎当众舔尝,以示心心相印。

第十一招: 洞房上锁 事先把洞房房门锁上,钥匙则藏到某处或某好友身上,再让新郎寻找,每找不到一次,新娘则必须让来宾亲一次,直到找着为止。

第十二招: 错爱结晶 故意放个借来的某家婴儿在床上,以造成短暂的误会。

第十三招:旧爱重演 要新人当众表演求婚时,最逼真的原始场面。

第十四招: 警告逃妻 把新娘藏诸某处,再由新郎寻觅,直到找着为止,才准送进洞房。

第十五招: 旧情绵绵 要新人双方各招出过去男女朋友交往的人数、长相、经过,否则不准同眠共枕。

第十六招: 生辰八字 要新郎猜新娘正确的农历出生年月曰,答错了做马让新娘骑。

第十七招: 哑口无言 买本号角出版社出版的“看笑话”,用其中的创新谜语考考新人,答不出来,男宾各亲吻新娘一分钟。

第十八招: 比手划脚 出题目“比手划脚”的游戏,考考双方的默契,所出题目愈糗人愈好,譬如:你们都还是处男处女吗?她的三围?你爱我吗?我今天穿红色的,二十点上床,? 今天很漂亮(不用保险套)等等。

第十九招: 爱的黑痣 听说新娘的肚脐眼上方三公分处,有一颗痣,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不可以请新郎为新娘揭开谜底?

第二十招: 昨曰重现 要新人在众人面前重演当年约会情景,包括亲热、搂抱、牵手等动作,直到宾客满意为止。

第廿一招:七步成诗 以头到脚,身体各部器官为题,由两人轮流成诗或成词,如胸:胸有成竹;主考官为客人, 假设客人不满意答案,可要求另一方吻该部位!

第廿二招: 胡椒飞天 预先在花炮里混入胡椒粉,在新郎新娘进洞房时,炮火猛放,后果有得收拾了。

第廿三招: 三围新裁 要新郎手环抱新娘的身裁三围,丝毫不差才过关,任何一围有误,罚新郎正面抱起新娘,口口相连走洞房三圈。

第廿四招: 春泥护花 为了表示新郎对新娘护爱情谊,要新郎当众用大围巾包裹两人,为新娘换上简便家居服,如果有穿戴异常时,新郎即罚酒三杯。

第廿五招: 爱的软糖 要新郎用嘴去衔结婚喜糖(软糖)给新娘吃,一共得吃三十粒,当然,新郎可以帮新娘吃,如果新郎不吃,别的男人也可以代替哩!

第廿六招:三寸金莲 要新郎猜新娘的脚丫子有几公分长,猜错了,要求新郎穿新状的高跟鞋走洞房三圈。

第廿七招: 弹簧有爱 为了表示新郎孔武有力,将来才能持家,所以要新郎抱新娘入洞房,并且在弹簧床上走五圈,新娘不准掉下,如果新郎体力不继,可由别的男人代劳。

第廿八招: 情歌接唱 准备几首炎喜气的情歌,由宾客带头唱,再由新郎或新娘接力,唱错或不会唱的到方,新娘罚让男宾客亲一下,新郎罚酒三杯,YA!

---------------------------------------------------------

闹洞房八法

一、 跳草裙舞:草裙可以因地制宜,最简单的可以把卫生纸撕成条代替,当然我们不能看新娘跳,把这个节目留给新郎比较有轰动效果,特别是肥肥的新郎,扭起来浑身的肉抖动起来,这个

二、 解同心结:不能用手解,用嘴!同心结可以由客人制作,但是不宜太绕,否则有让新人下巴月兑臼之虞,完毕后的那根绳子建议舍弃不用,除非能忍受混合口水味。

三、 一帆风顺:脸盆为河,肥皂盒为船,肥皂上插火柴,大头朝上,新人嘴里叼细线,细线中间缚香烟。用点燃的香烟去点肥皂上的火柴。这招有些难,要锻炼!另需注意防火!

四、 蜜蜂采蜜:新娘脸上放喜糖,新郎来去采蜜忙。新郎可以胁下夹两只枕头作翅膀,必须作扇动状,可以在撅着的屁股后的皮带上别一根甘蔗之类的东西作为黄蜂尾后针,口中须念我们大家熟悉的儿歌:蜜蜂嗡嗡嗡呀,飞在花丛中呀用嘴叼走新娘身上所有的糖算完,如果需要增加难度,可以酌情考虑用牙齿剥去糖纸。

五、 反串新娘:当然是新郎的活,命令新郎穿新娘那套妩媚窈窕的婚纱,新郎的身材肯定没有新娘浮凸有致,所以可以考虑添加道具增强观赏性,必要的可以化妆,建议是淡妆,如果大家晚饭吃的不多,可以化浓妆!

六、 十全十美:充分发挥新人的肢体语言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利用两人的身体结构作出一到十的数字造型,每一个数字要说一句美好的成语。这个不难,就怕有人恶作剧,让他们作出中文数字大写

七、 喜庆锣鼓:新人身上绑锅盖,欢天喜地敲起来。一般在家闹洞房的,这个有道具,把锅盖绑在新人身上,部位随意,两人一边跳舞一边互碰,只要大家都能听见响亮的锣鼓声,可以考虑放音乐,要求节奏,现在流行R&B。

八、 吃同心果:用绳子坠一个水果,难度小点用苹果,难度大的可以用花生或者瓜子,让新人用嘴将其咬开,一人一半,如果要有意义,可以咬成心状!建议多准备道具。

-------------------------------------------------

现代闹洞房七法

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在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到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今天,闹洞房主要在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 闹洞房要注意一个度,所以我们舍弃了许多粗俗和无聊的游戏。另外,希望你多看看"正确方法",心里有个底,应付起来会自如很多。

取筷子

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让两人表演亲吻。正确方法,当众亲吻总是让人觉得不自在,让女士先取筷子也是理所应当,男同胞假装凑上去,心动嘴不动就可以了。

吃苹果

用弹性绳将一个苹果捆住,吊于新郎新娘嘴的高度,要求两人合作将苹果吃掉。如果方法不当,新郎嘴张到了极限,苹果团团转就是咬不下一丁,真是气死人。正确方法,新娘开始应该尽可能的用牙固定住苹果,等新郎得手苹果变小后,再由新娘开吃。

点火柴

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正确方法,行动时注意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配合才能获得成功。

夹弹子

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不妨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进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正确方法,两根筷子也能组成了一个平面,像调羹捞汤团一样的对付弹子,自然是百胜不殆。

对诗比赛

若几对新郎新娘都喜爱文学,那么请他们来一次成语接龙擂台赛。先由新郎吟成语一句,然后由新娘接吟,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正确方法,只能平时多读点了。

撒喜床

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游戏,如今在上海的郊县受欢迎。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一些小调。闹洞房的众人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 正确方法,平时跟嫂嫂套套近乎。

吹蜡烛

将两支蜡烛点燃置于桌上,新郎新娘双眼用布扎实,相对而立。开始吹蜡烛?可不是。迅速将一盆面粉代替蜡烛。"1、2、3,吹。"面粉扬起,两人顿成白人,寓意"白头偕老。"正确方法,大家都给一点面子,知道了秘密也装个傻,吹得轻一点罢。

-------------------------------------------------

游戏之一、取筷子 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请两人表演亲吻。

游戏之二、吃香蕉 用弹性绳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够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缩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住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配合了。

游戏之三、点火柴 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

游戏之四、夹弹子 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不妨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进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 游

戏之五、对诗比赛 若新郎新娘是喜爱文学的,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擂台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字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

游戏之六、夫妻识字 这个“识字”是让新郎着一个“字”(或一个短语),然后请新郎做各种动作(不准说话,不准用手描笔划)给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识”这个字。选“字”的时候,挑那些与新婚气氛相吻合的内容,例如:“爱”、“恋”、“夫妻”等等。

游戏之七、说昵称 新郎新娘分别想十个昵称去称呼对方,什么心肝啊,宝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来宾不满意,则可要求再说。

游戏之八、亲亲甜心 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后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贴在他的脸上和脖子上,让蒙着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

游戏之九、接吻 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个长吻,三分钟或是五分钟都可以。

游戏之十、撒喜床 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 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 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气氛的任务,责任重大。 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慎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逐个挑选。有些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 选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因为,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件的约束,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 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

鄂温克族自治旗地处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南部,该旗鄂温克族人口约占全国鄂温克族人口的30%。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除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外,还居住在陈巴尔虎其、根河市、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以及新疆的伊梨地区。“鄂温克”在鄂温克语中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鄂温克族主要民俗有:鄂温克人打猎,一般五六个人为一小组,称为“塔坦”,猎们最喜欢猎鹿。这不仅因为鹿的全身都是宝,而且因为鹿特别灵敏,最难捕获,因而猎获到鹿也是最光彩、最另人兴奋的事情。猎民一年中捕猎季节的划分是有规律的。这是按照各种动物的生长习性、生活特点形成的习俗。鄂温克族从事畜牧生产的人占该民族总人口的一半。畜牧业生产在鄂温克人经济生活中也占重要地位,他们主要放牧马、牛。在鄂温克地区放牧主要采用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方式。采集业及捕鱼业是鄂温克族狩猎和牧业经济的重要补充。是鄂温克妇女从事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采集业包括桦树皮的采集和缝制成各种器皿以及采集榛子、木耳、蘑菇、野菜等。仙人柱:汉语称“撮罗子”,是鄂温克猎民住的原形帐篷。以若干根桦木杆或柳木杆搭成框架,夏、秋季外面覆以干草、芦苇或桦树皮,冬、春季围盖兽皮。门多东向或南向。数个仙人柱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许前后排列。

交通工具:鄂温克人主要以马、驯鹿、大轮车、马车、滑雪板、雪橇等作为交通工具。

金勒:鄂温克族语意为滑雪板,以松木为原料,前端上翘,后端呈坡形,中间有一绑脚的带子,踏上穿行于林海雪原中或用于追击野兽,是鄂温克人的交通、狩猎工具。

赞达拉嘎:鄂温克族民间小调、山歌之类的总称,短者数行,长者数十行,有世代流传的,也有即兴创作的,旋律简洁朴素,一般不用乐器伴奏。鄂温克族是一个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民族。对他人也非常慷慨大方。鄂温克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是一夫一妻制,还保留着“氏族外婚”和“姑舅表婚”的氏族社会残余。无论男女自由恋爱,还是由父母包办,都要请媒人按照求婚礼节,向女方父母求婚。一般由媒人带两瓶酒,给女方父母敬酒、献哈达,通过求婚词对唱或对答。如果女方父母喝了酒并留下哈达,就是同意这门婚事。这样可以商定订婚日期和女方要求的彩礼。鄂温克婚礼有几种形式,即:迎娶式、送亲式、逃婚(抢婚)式和互迎互送式。鄂温克族丧葬礼仪,最早受萨满教影响,后来受东正教影响和佛教影响。故在安葬方式、入殓、吊唁及送葬活动等方面不同地区或不同氏族的习俗也不相同。如果70多岁去世,将看成是一种荣誉,称为“成佛”。在停灵方面,夏天多为当日安葬,春秋冬季一般停留三天后安葬。入殓安葬时,受东正教影响的则请牧师念经引路,受佛教影响的,请喇嘛念经或到寺庙念经。对死者洗身梳头,更换穿戴,放置殉品并入殓安葬。送葬后三天,一周年或每年清明节,进行悼念仪式。每三年祭奠一次,九年后就不在祭奠。非正常死亡者的安葬仪式较简单,这些都不能正式入葬。鄂温克民族绝大部分信仰萨满教,牧区的也信奉佛教,也有少部分人信奉东正教。萨满教是一种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因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鄂温克族信仰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萨满教活动。萨满教认为,萨满是人和神的联络者。萨满教没有经典教义,没有共同创始人,没有庙宇,宗教活动也没有严格的程序。鄂温克人称其巫师为萨满。萨满的主要任务是祭祀祖先神灵、驱除灾害和疾病。萨满活动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每年的“奥米那楞”萨满集会,也叫四月会。其内容之一是老萨满领教新萨满;之二是乞求“毛哄”的平安和繁荣。第二种是在每年春节,萨满在自己家中跳神,送旧迎新,萨满求神保佑人们,祝福新年。第三种是不定时的萨满职业活动,跳神赶鬼,跳神送葬,跳神求“乌麦”(保护婴儿生命安全的神),请萨满求子求福。鄂温克人热爱舞蹈,男女老幼都喜欢唱歌跳舞,歌舞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音乐舞蹈的特点是音调单纯、动作简单、边歌边舞,最喜欢的歌舞主要有“欢乐之火”舞、“阿罕拜”舞、“爱达喜楞”舞、“折辉冷”舞。

鄂温克族的体育及游戏也很有特色,体育活动主要有赛马、射击、摔跤、滑雪等项目,其习俗与鄂伦春、达斡尔族基本相同。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奶茶,不仅以奶茶为饮料,也常把奶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吃饭时,全家人围绕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着铁锅,将捕获的驼鹿或其它猎物切成肉块,放入沸滚的锅里涮着吃。涮出的兽肉多挂着缕缕血丝,半生半熟。人们认为这样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吸收。

  剩余的大量兽肉,鄂温克人晾晒成肉干和肉条,贮存起来慢慢吃,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在鹿包兜里当干粮。

  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

  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祠堂,各户门前留走廊通弄堂,汇总而通往村前一条大道。少数村落依山处筑有围墙,平坦处开挖护村河,体制一如旧式的城堡山寨,易于防火、防盗、防偷,陌生人轻易难以进村,进村也难以找到路径逃走。其弊端是交通闭塞,出入不便。

  共和国成立后,集居的建筑逐渐被拆散化零,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如建成连三、连五、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间为大厅,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90年代后,农村多数住户已建起两层(少数为三、四层)红砖水泥板顶楼房。2l世纪初,政府提倡移民建镇活动,即将各村落散居的农户,统一划地在公路两旁建筑城镇式多层楼居室,从而开发旧屋场地为良田,以节约土地、用水与材料资源。

  旧时城镇均建成东西对门、南北相向式居室或店面,中间街道贯通,两旁走廊相连。富户则建筑一进三、五重不等的深宅府第,各进之间廊庑相通,中开天井采光,两旁建厢房作居室,正中留前厅、大厅、后厅、正厅等待客或家人团聚场所。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百子会

  信奉佛教的人集体朝山,人数满百人以上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称小百子会。朝山者身众着灰上装、青裤、黄围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大多在地藏王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活动最盛,素以能够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肉身殿上通宵旦静坐“守塔”为荣。还有一些香客为亡故双亲上山敬香,他们身穿亡人的寿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祭祀亡灵为最大心愿,佛界神话说是持此印信,亡人在冥司有遍行无阻的特权。

  除夕进香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九华山居民吃过除夕团圆饭后,或看电视守岁、或娱乐,直至新年零点钟声敲响后,有的是全家出动,有的是家主代表,先洗脸漱口,燃放鞭炮、烟花,谓之“出行”;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香、鞭炮、烟花带上到肉身宝殿(远处的则到附近寺庙)进香。进香途中,即使遇见熟人,也不言不语,进香完毕回家时方可相互招呼致意。除夕进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据说若烧得第一柱香,最为吉祥。现已成为当地过年必具之习俗。

  腊八粥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的习俗。

  龙灯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九华山及附近乡邻逢年或重大节日活动时,以舞龙灯、狮子灯庆贺助兴。龙灯以竹篾扎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长约15米,内燃蜡烛,少则九板、多则数十板(均为奇数),每板1人扛舞,并敲锣打鼓随行龙灯是民间庆贺喜庆的一项大型集体活动,所到之处观者如潮,十分热闹。

  荤年素年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历代官府均十分重视维护九华山佛地尊严,禁止各种弊害,如对占佛地作摊场、砌酒店塞交通、宰猪杀羊、秽污教理等现象均勒碑警戒,于是形成了以素食为主的生活方式。清至民国间,九华街商户入居,杂以山民,佛教查禁不严,荤禁松弛,出现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荤的混合

  局面,逐渐习以为常。但为尊重历史习俗,当地居民于春节之际,先过荤年,后过素年。荤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小月二十七日),当地居民举家荤食,次日以草木灰将锅碗器皿擦洗干净,开始素食。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再做素菜过正年,吃过斋饭,或祭拜祖宗、或守岁、或娱乐,或进香,素食一直持续到新年正月初三。荤年、素年已成为九华山冬游重要项目之一。

  淮北花鼓戏安徽淮北市民俗风情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

  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相山庙会安徽淮北市民俗风情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古相山庙会。古时,每春秋两季,我市境内地方官员都要到相山显通寺举行祭礼,祈求神灵保佑平安,降福于民。而周边民众则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左右来此庙敬献香火。建国后,庙会曾经改成物资交流大会,高峰时可有十余省市、数十万客商和群众赶会。近年来,赶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休闲、踏青的传统文化活动。

  舒席安徽安庆潜山县民俗风情

  又名:龙舒贡席

  产地:安庆潜山县

  原料:舒席编制专用水竹,又以小叶水竹最佳

  工艺:用作编制舒席的水竹必须是没有风头、罗尾,暴节、伤痕、发丫的,在11月至次年2月采伐,再经过剖、刮、煮、晒等十几道严格的工序才能编制舒席;在编制过程中还能将古今字画、山水人物、花草鱼虫等编进席中,编出的图案的层次分明、颜色的浓淡适宜,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特点:柔滑细薄、坚韧耐磨、不腐不蚀,折卷不断

  佳品:睡席、枕席、坐席、桌席、屏风、壁幛、榻榻米等

  相关诗句:李贺:“仅厌舞衫薄,稍知花簟寒。”

  挑花安徽安庆望江县民俗风情

  产地:安庆望江县

  原料:传统的挑花多以土布为底,现在的多以平布或者绸布为底,用绣花线在布眼上按照一定的针法绣制而成。

  针法:挑花的针法主要有两种,即游花(又叫铺花)和赞花(又叫十字花)。

  游花:游花纹饰有两种,一种是两面的花纹有阴纹、阳纹之分,另一种则没有阴阳之分,两种纹饰的艺术效果各有妙趣。

  图案:挑花有丰富的图案题材,不仅有动植物和喜庆福寿的各种图案,还有亭台楼阁和神话传说等多种异彩纷呈的图案。

  发展:望江民间的挑花工艺可追溯到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代,起初只是农闲之余,妇女们凭借自己的智慧才华,飞针走线制作出的头巾、手帕、腰带、荷包、围裙、坎肩等,既实用又美观。后来发展至近代,望江挑花不仅进入了人民大会堂,还打入了国际市场,而且,著名的庐阳花布就是根据望江挑花及合肥挑花创作设计出来的。

  佳品:手帕、荷包、头巾、腰带、围裙、背褡、坎肩、靠垫、扶手垫、床单等。

  婚嫁习俗安徽合肥合肥市民俗风情

  合肥民间素重婚姻嫁娶,视此为人之终身大事。旧时,合肥民间青年男女婚姻,受封建礼教束缚,多为父母包办或左右。在联姻前,必先经媒人或曰“红娘”从中介绍说合,讲究明媒正娶。谚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说妥之后,即可约定婚期,通称“订婚”,俗称“订亲”。具体做法是:由男家宴请媒人和女方家长,饮订亲酒,吃订亲饭,并通过媒人,将具体婚期及女方家庭所索的彩礼等事宜,与双方谈定,所谓“男计奁资,女索财礼”。一切定当后,由男家将婚期写成正式期帖,连同彩礼,一并通过媒人传送女方家庭,曰“下期单”,又叫“下日子”、“起红”、“对月礼”等,以便让女方家庭如期备办好嫁妆,适时嫁女。

  结婚之日为男女人生大喜之日,其婚礼既热闹又隆重,有许多俗尚。旧时,合肥民间常在是日晨,由男家早早请来媒人,带着彩礼(多为四副挑子,礼品有禽、鱼、肉、烟、酒等)、花轿、吹鼓手和迎陪新娘子的童男童女等,一路吹打,热热闹闹往女家迎亲。新娘在出嫁日,则沐浴、梳妆、戴花、更新艳之衣。由福寿齐全的年老长亲为其咏诵,每做一事,即有一番祝福。当女家闻迎亲人马来到,即刻点放爆竹,表示欢迎,然新娘子的房门却紧闭不开。这时,男家人或媒人要从门缝向内递开门钱,俗称“门缝钱”。门缝钱又有“梳头钱”、“爆竹钱”、“开面钱”等很多名堂,故往往不向门缝内递三次五次钱,新娘的房门是不会打开的。此做法既是女家向男家伸手索钱的最后一次机会,也表示新娘子是有身价的,不是男家轻易就能相娶的普通女子。

  一俟新娘房门开启,新娘则由其一兄弟背出家门上轿,俗谓此是为免让新娘脚沾娘家泥土,带走娘家财气。待起轿时,新娘要在轿内泣哭有声,表示对父母情深;其母亦哭泣相送,表示对女儿难舍,谓之“哭嫁”。花轿起程后,女家习俗是向门外泼一盆水,叫做“嫁出去的丫头,泼出去的水”,祝愿女儿永远如一汪清水,纯清如洗。女家的陪嫁品则随花轿之后,新娘的兄长送花轿上路,一般送至村口路头即返回。

  迎取新娘的花轿,经一路吹打,将至男家时,男家迎候之人远远即放鞭炮迎接。花轿于男家门前落地后,常由一高寿老太和一年轻貌美妇女上前揭开轿帘,搀扶新娘下轿,引新娘步于男家铺就的垫物(米袋)上,入室进堂。米袋席地递传,名曰“传代”。至堂前先拜天地祖宗、高堂,次交拜,然后由一执烛者导引新郎新娘入洞房,饮交杯酒。

  当天婚宴之后,尚要于洞房进行“闹房”活动。闹房时,不分男女老少,不论年幼辈长,竞相嬉戏逗乐逗趣,新郎新娘即便遇有难从之为,也不许生气。其间繁规陋俗及封建迷信色彩较浓的做法、说法等名堂,既多且杂,不胜繁录。但闹房的主旨,是促使新郎新娘融合情感,因旧时男女婚姻多为包办。

  新婚之日,赠客礼常为花生喜果之类,寓意是祝新娘早生贵子、子孙兴旺。新婚翌日,新娘于晨起拜见亲友郎舅。第三日下厨,做肴馔献翁姑,行盥馈礼。

  在男女新婚后,俗尚“看三”,即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看望父母,新郎则要同行看望岳父岳母。女家谓此为“接姑娘回门”、“接生亲”。是日,女家要备办宴席款待新姑爷(新女婿),并要邀请至亲长辈相陪。席间,有戏耍新姑爷的一些俗尚。其做法是:作陪人乘新姑爷不注意时,向其碗内加饭加菜,有意识将辣味浓、咸味浓的菜夹于新姑爷碗内,饭菜一旦放到新姑爷碗内,新姑爷必须吃掉,不能剩下,否则就是对作陪人不恭。若新姑爷实在难从,客人就要按“吃不了兜着走”的说法,将饭菜强倒于新姑爷衣袋。这类做法,目的都是为了看新姑爷失态的样子,以此逗乐。另外,还有将胭脂、口红等,强抹于新姑爷脸上,而且不让其洗掉。此种戏闹,俗尚不分男女长幼,虽有过火,新姑爷也得高兴领受,唯求一乐。

  庐剧安徽合肥合肥市民俗风情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因合肥古称庐州,故于1955年改今名。相传,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早期多演于地摊,以三小戏为主。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海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逐渐发展成庐剧。

  庐剧的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大类。主调有“二凉”、“三七”、“寒腔”、“神调”、“老生调”、“老旦调”、“丑调”等,是演唱本戏和折子戏的主要唱腔,也是表现不同行当的专用调,擅长叙事抒情,缠绵动人。花调是小戏的固定曲调,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明快,用于演唱生活小戏。唱腔的特点是:不断用假声演唱,称“小嗓子”;演唱中邦腔哈台,即演唱到一定时候由场上和场后演员齐声帮唱,其声高亢,借以烘托剧情,鸡染气氛;庐剧的每一行当,都有一至几个特有的唱腔,别的行当则不能用。庐剧在流行中受不同地区人民的语言、生活和欣赏习惯的影响,其唱腔艺术上分为东、中、西三路,各具特色。

  东路以芜湖、当涂为中心,唱腔柔和委婉;中路以合肥、巢湖为中心,唱腔细腻;西路以霍山、六安为中心,唱腔高亢粗矿。庐剧在表演艺术上有歌有舞,生动活泼,在唱完一段之后,随着打击乐器伴奏起舞,舞姿优美,花样翻新。庐剧的伴奏原来只用打击乐器,建国以后才增加丝弦、弹拨乐器。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奖锣鼓经,习称“满台锣鼓半台戏”。庐剧行当是分工后又兼代别行,如老生兼代花脸,小丑兼代老旦彩旦等。

  庐剧的剧目有200余个,分本戏、折子戏和花腔小戏。本戏,包括连台剧,以公案、爱情及家庭悲欢离合为主要内容,如《秦雪梅》、《休丁香》等。折子戏多为从本戏中抽出具有独立性的精彩部分,如《花园扎枪》、《打芦花》等。花腔小戏则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以及部分闹剧和讽刺喜剧,如《讨学钱》、《借罗衣》等。《借罗衣》还搬上了银幕,涌现出王本银、丁玉兰、武克英、孙邦栋、鲍志远、李道周等知名演员。

  门歌安徽合肥合肥市民俗风情

  门歌是一种流行于皖中南地区的民间歌谣。歌词一般是“望风采柳”,如见到人家门口一棵柳树,就唱“老板门前一棵柳,放下柳树打笆斗,打了笆斗量大麦,量了大麦酿烧酒,五湖四海结朋友。”幽默风趣,乡土味十足。按歌词表现内容可分劳动歌、情歌、生活歌、仪式歌等,按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形容、对比等。门歌的表现方式一是走街串户演唱,二是逢年过节玩花灯、划旱船时演唱。门歌也有座唱形式,由众人凑钱,固定在一个地方唱几天,如同说书一般唱连台本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居住在合肥市包河区骆岗镇大郢村的贾德云就是门歌歌手的佼佼者。

  贾德云生于1928年。他自幼爱好门歌,每当村里来了唱门歌的,便跟在歌手后边,从这一村听到那一村。12岁投师卫大和尚(旧社会对无钱娶媳妇的寡汉的称呼)演唱门歌。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当地的口语、典故、民间传说了如指掌,因而创作的歌词纯朴、清新、自然,琅琅上口。解放后,贾德云参加工作,进了识字班学文化,在单位长期从事工会宣传工作,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加之勤奋钻研、天赋极高,因而他的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贾德云创作的门歌来自生活,来自民间,来自他本人的经历。门歌《插秧歌》“楝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把脚跺。”歌词来自在江淮地区妇孺皆知的一句劝戒懒汉的警世名言,以农村常见的两种植物不同的开花季节,暗喻人们抓住农时不误庄稼。

  门歌《小长工》用强烈的对比手法烘托旧社会贫富不均,诉说小长工的悲惨生活:“七月太阳赛火烘,东家打着轻洋伞,太阳照着小长工。天降大雪赛鹅毛,东家盖着绫罗被,长工稻草当被筒。”

  门歌《吴小林求婚》利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男女青年互相爱慕、互诉衷肠、渴望自由的心情。男唱“为妹走了多少黑夜路,摸了多少冷墙根,头碰多少蜘蛛网,脚踩多少牛屎墩。”此处连续用了四个排比句,紧接着再用夸张手法,“高高的山头踏平路,小埂草面踩成坑”。女方应唱后,男方又唱:“为郎我站着怕人看见,蹲着又挨蚊虫叮,手拍蚊虫有四两,脚踩蚂蚁有半斤。”歌词形象生动,夸张不失其真,对比不露雕琢之痕。

  门歌表演所用道具极其简单,一鼓一锣。20世纪90年代,黄山音像出版社在编辑贾德云门歌集时,大胆尝试用二胡、笛子伴奏,并加上女声伴唱等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贾德云的门歌,曲调中有庐剧的韵味,有江南采茶调的余音。音调随着歌词内容跌宕起伏,韵味悠长,余音绕梁,字字泥土香,句句家乡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1、家世背景

他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钢琴与唱歌教师,因嗜酒影响全家生活。其母玛丽亚·玛格达琳娜只活了41岁。

贝多芬是家中的第2个孩子(第一个早夭只活了6天),此后其母玛格达琳娜还相继诞下5个孩子,但只有两个男孩卡斯帕尔·安东·卡尔、尼古拉斯·约翰长大成人,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感情生活

贝多芬始终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经历是相当丰富的。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琪丽爱泰迷住。由于出身的天壤之别,最终使他们劳燕分飞,使得当时深受耳疾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杀,并为她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

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扩展资料:

创作特点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622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