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陈情表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李密从小依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侍奉刘氏十分孝顺,《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泰始三年(267),晋武帝招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为由,辞不赴命。但因为他是蜀汉旧臣,又恐晋武帝怀疑自己心念旧朝而招致祸患,于是写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文章陈述委婉尽情,感人至深,是一篇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抒情名作。
文章第一段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下边分述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是一不幸,幼年失去恃怙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才能侥幸生存下来,他怎能不由衷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呢?祖孙二人感情真挚,相依为命的境况是可以想见的。“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这既是祖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现在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生活不能自理,进入人生晚景,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照顾祖母。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首句以“逮奉圣朝”作为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任”的经过和原因:即祖母“供养无主”,与此次辞命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并非托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寻蒙国恩”“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报上”,甚至“欲奉诏奔驰”。“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这样使晋武帝相信其不欲负朝廷的器重及眷爱后,才又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面对情况急迫的征召:“特下”“切峻”“责臣”“催臣”等等,“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将忠诚之心与孝顺之情并提,句句合情入理,使人信服。然而,此刻李密并未就此提出请求,反而含蓄住笔。
最后两段,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同时保证祖母终老之后一定出来为国效力。第三段首先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将自己的言行巧妙地纳入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接着写到最关键的问题,以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先写自己在蜀汉既是“本图宦达,不衿名节”,接着自贬身份,说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皇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盘桓”“有所希冀”。此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地消除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最后着重陈述了祖母刘氏的病情以及与之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密切关系。而祖母已经“朝不虑夕”,由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关系,让他“区区不能废远”,至此才明确而语气和婉地摆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可谓水到渠成,有理有据,情真语切。第四段为了防止晋武帝利用“徇私情”和“报国恩”的矛盾而采用高压手段,作者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解决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即请求晋武帝赐他在“日短”之内“报养刘”,那么他以后将“日长”地“尽节于陛下”。说明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可以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分而已。紧接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难处,而且这难处真实到“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尽知的程度。最后再次明确恳求“听臣微志”,那么以后“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种环环相扣、入情入理的分析后,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失去了所有的借口和退路,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支持和同意了。
文章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叙事婉转亲切,文章情透纸背而少有大声呼号之词。这些都得益于作者深厚的语言驾驭能力,至今许多新鲜贴切、颇具艺术感染力的成语如“日薄西山”“形影相吊”等仍口耳相传,被广泛应用,可见本文影响之深远。
二、问题探究
1“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文中几次说到类似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贬低自己的话?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李密这些话都是真话,而且也是非说不可的。古代的名士在政权更迭之际往往被逼表明政治态度,并与统治者合作,否则往往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招来杀身之祸。在晋王朝建立的前后,掌权的司马氏更是以此为由杀戮名士。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会,他确有必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是讲究什么名节,完全是因为祖母尚在,需要照顾。李密本是蜀汉的官员,历任州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等职,晋王朝建立后,鉴于他是著名的孝子,多次请他出来当官,先征为郎,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又征为太子洗马。他却因要为祖母养老送终而一再推辞。这样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有所希冀”,那就很危险了。事实上在李密一再推辞任职之后,已经出现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严重局面。颇有政治经验的李密怎会不知?所以赶紧上表陈情,恳切地再三声明自己之所以一再推辞的理由,以免遭杀身之祸。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一句很奇怪,秀才不是通过考试才能取得资格的吗?
这时候的“秀才”和科举制度时的秀才完全是两回事。汉魏两晋时的“秀才”和“孝廉”都是由地方推举,所谓“乡举里选”,实际上是地方官说了算,不需要考试。晋朝实行九品官人法,设专门的官员(中正)来考察人才,选拔后备官员;同时仍然实行“察举”,由地方官推荐。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所谓“科举”,乃是隋唐以后新有的制度。现在人们提到的“秀才”一般指明、清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一种身份,要经过考试(县试、府试,统称童子试)才能取得
关于练习
一 《古文观止》认为本文“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背诵全文,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设题意图: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
参考答案:
《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的特色。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二 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加点的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设题意图: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并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灵活翻译。
参考答案:
1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2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3薄:浅薄。息:子。
4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5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6听:听从准许。卒:终。
三本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请从中找出后世常引用的文句,加以体味,并尝试写一段话,陈述自己某种无奈之情。
设题意图:设计此题,意在提醒学生注意本课中至今还在使用的成语,以积累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学习作者的陈情方法,练习抒发内心感情
参考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可以配乐朗读),注意文中四字句,体会其特点和在表达上的作用。着重提示当今常用的成语,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让学生释义应用,积累成语。然后再结合分析骈文的特点来体会文章内在的美,积累散文知识和鉴赏方法。
二、带领学生找出文章中古今异义词语,比较分析词义的变化。如“不行”“成立”“区区”“辛苦”“侥幸”等,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语言发展演变意识。
三、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本文所着重强调的不只是“孝”,还有“忠”的问题,这二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忠”“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可以请同学就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和“孝”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关于忠孝的小作文。
四、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比如: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愿奉诏仕晋找借口,你是怎样认为的?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以此训练学生的论辩才能。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二、作者介绍(白化文)
李密(224—287?)晋初散文家。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被其祖母刘氏收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曾出使吴国,吴人称其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267)李密44岁,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事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去官后为本州大中正。
《陈情事表》简称《陈情表》。在此表中,李密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诏的苦衷,把处境和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写得婉转凄恻。文章的语言尤具特色,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都形象而又生动,词意真切,传为千古名句,转为成语。此文见《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萧统《文选》,后来各种选本多加采录,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李密另著有《述理论》10篇,已佚。此外,尚存两篇短文片断,残诗1首。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三、表文(褚斌杰)
在中国古代文体中,有一种名为“表”的文章。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说,“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单以“表”来说,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如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唐、宋以后用骈体写的表文,有的由于用典精切,词藻清丽,也成为骈体文学中的代表作。
用散体写的表文,三国时诸葛亮的《出师表》、晋李密的《陈情表》,都是名著。《出师表》是蜀相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时上给后主刘禅的,表中反复劝勉刘禅要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并充满了诸葛亮个人对先帝刘备的“受恩感激”之情。《陈情表》是李密辞不应征,上给晋武帝的表。文中陈诉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远离,所以不能应召;陈说他辞命不就并不是有意矜尚名节,留恋旧朝。两者的内容虽不同,但都意在表白心迹和恳切陈情,可知“陈情”确是表文的特点。如《出师表》是这样结尾的: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指刘备)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郭攸之),祎(费祎)、允(董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采访征询)善道,察纳雅言(正直之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表现出一片拳拳之心、恳切之情。李密的《陈情表》,更是一篇意在倾诉衷情之作,如其中一段写道:
今臣亡国贱俘(李密曾仕蜀,蜀亡,故称),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指梁州、益州刺史)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指报德,典出《左传》)。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从以上所举两篇表文看来,“表”虽为古代上书的一种,属于公牍文类,但它确与章、奏之类不同,所谓“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禁,骨采宜耀”(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可知章和表虽都是向朝廷言事的,但章奏之类,公文性强,不容有更多的情采,表则带有倾诉衷情的性质,有表现其情质文采的余地。所以说它们虽同属“造阙”“致禁”(向皇帝上书)的文字,而表文一类往往更多具有文学色彩。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四、《陈情表》赏析(姜涛)
本文只是就晋武帝征召他出来做官一事,陈说他不能立即应诏赴职的原因。但在陈述时,却委婉尽情,感人至深,是一篇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抒情名作。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篇首至“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在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已属孤苦可悲;“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更是令人辛酸!由于自幼就失去了双亲的抚爱,又无远亲近友相助,只有祖母“悯臣孤弱”,全靠祖母“躬亲抚养”,从“臣多疾病,九岁不行”,直到长大成人。而祖母又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带着病身把自己抚养成人,就更为不易。穷困孤苦,触景伤怀。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恩深似海;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作者在此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
第二段:从“逮奉圣朝,沭浴清化”至“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叙写欲奉诏就职,而祖母病情日笃,实为进退两难。这段则就自己身受“圣朝”的清明教化和皇上对自己的器重,来剖白自己终身难报的心迹,以表明自己并非无奉诏就职之心,只是因为“刘病日笃”,才把自己弄得进退两难。这又把他那种既要向皇上尽忠,又要向祖母尽孝的矛盾心情和不得已的苦衷,委婉尽情地写了出来。所以,如果说在第一段里侧重于表达母孙之情,那么在第二段里则在母孙之情的基础上推进到君臣之情,从而引出既要尽忠,又要尽孝,一时难于解决的矛盾。然而在第一二两段里,又集中一个“孝”字进行叙说。“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是从“孝”字立论的;“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也是从“孝”字立论的。事亲孝,不仅为当时社会舆论所称誉,而且也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提倡,“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为第三段进而写“圣朝以孝治天下”打下了基础。
第三段: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至篇末。叙写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并非自命清高,表白日后效忠之心。本段开头论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就为他尽孝祖母找到了依据,同时也为他不能立即奉诏赴职作了言之有理的开脱。进而又从几层意思加以阐发。就“圣朝”的恩德来说,“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都能受到照顾,“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既是对晋武帝的歌颂,也是以此为口实,使晋武帝不至于强行自己赴职。再就自己的处世态度来说,在蜀汉供职的时候,就是想做官显达的,从来不想去做一个自命清高的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亡国之臣,而又特别受到皇上的提拔和优厚待遇,就更不敢迟疑不决,产生别的想望了。这番话,既是实事求是,又符合情理,足以解除晋武帝对自己可能产生的误解。接着,就祖母的近况及其尽孝一端加以叙说。“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又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使晋武帝不得不作考虑。再就时间的长短来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九十有六”,是臣尽忠于皇上之日方长,而尽孝于祖母之日尤短。乌鸦反哺,尚有私情,又何况为人呢所以“愿乞终养”,以报祖母之恩,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又把效忠皇上和报养祖母二者作了对比,既要并行不悖,又有先后缓急,说得真挚恳切,情深意长。进而又述说自己之所以不能立即奉诏就职,实有辛酸苦楚。这辛酸苦楚,“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就是“皇天后土”也“实所共鉴”。最后以请求的口吻,希望皇上怜悯自己的愚拙之诚,应允自己奉侍祖母享尽天年之愿,并表日后将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报皇上的心迹。
从上述段落分析里不难看出,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孝”字大作文章,但又不离一个“忠”字。对孝与忠的陈述,又是层层深入的。陈述尽孝,先是说“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只是道出他奉养祖母的行动和感情;继而说“刘病日笃”,使自己遂有“苟顺私情”,不忍离去之心;最后则说祖母危在旦夕,更使自己“不能废远”,直至表白“愿乞终养”。随着祖母病情的日益加重,使自己不忍离开和不能离开之情越来越深。陈述尽忠,也是一样。先是写“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称颂时代的清明,且有“奉诏奔驰”之念;继而则表露感恩戴德,生死以报之心。感情同样是越来越深的。这种逐步加深地抒情表意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既表达了他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分离的情怀,也表达了对晋武帝的一片忠贞;既达到了为祖母送终尽孝暂缓赴职的目的,也博得了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本文之所以富有感染力,除了逐步深入地委婉陈辞而外,还在于作者在陈述中抒发了浓郁深厚的感情。
在本文里的作者,是一个忠孝双全、两尽其美的形象。他的作为,是按照儒家的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伦理道德行事的,所以它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后来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照顾,正说明了这一点。
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也是本文的最大特色。诸如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无依,用“星火”形容形势急迫,用“奔驰”形容迫不及待,用“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形容垂危之状,都异常生动形象。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切地表达了思想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至今还被人们所引用,可见影响之深远。
(选自《古代散文名作欣赏》,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五、《陈情表》赏析(李景强)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人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的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炼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患患,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动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尼科马科斯伦理学》)李密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通过有次序的抒情,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好久了,想自己写写陈升。
一直很喜欢听陈升的歌,一个老男人咀嚼生命发出的味道,述说生命的感慨,人间的遗憾。陈升总是喜欢用简单的歌词,重复的旋律,反反复复地吟唱着自己。词曲间挥之不去的宿命感,再加上他和刘若英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总是让人觉得豁然又哽咽。
在2008年底,陈升曾发行创作专辑《美丽的邂逅》,其中收录了《牡丹亭外》。很多人沉醉在老男人随性而悠远的声线里,对“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的提炼拜服不已。
与其说是要写写陈升,其实更是要写写陈升的《牡丹亭外》。
1
《牡丹亭外》摘有古典戏曲中的《女驸马》《枕中记》和《牡丹亭》,陈升式的中国风,情怀有着落,歌词有所指,旋律有内化,也有营养。歌曲开头选了《女驸马》的唱段,如每段恋情的开始,充满古老而美好的意外,皇榜高中,红袍宫花,好不新鲜。然而尾音未完,接的却是黄粱一梦,二十年。
言语确确是最常用的白话,甚至有一些口语,还有陈升在句尾随意添加的语气词,但是字里行间隐隐透着一股宿命感,像剧中人一遍一遍的念唱:从古到今说来话,不过是情而已。
可细究起来,《牡丹亭外》还有更深邃的寄托。历来在具象的时空寻觅灵感的陈升,将目光投射到传统戏曲之中。在MV里,他忽而台上,忽而台下。台上是唱念做打戏中人,台下也吟哦浅哼带轻妆。
假作真时真亦假。黄梅戏《女驸马》和《牡丹亭》只是载体,背后则是陈升穿透历史的迷雾,超脱人物的命运,对古往今来的爱恋予以总结。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是《女驸马》的知名唱段。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自幼许配李兆廷,而后李家败落。冯素贞的父母逼李兆廷退婚,甚至构陷为盗。冯素贞男装出逃,冒李兆廷之名应试夺魁,成为女驸马。洞房花烛夜,冯素贞冒死陈情,感动公主,终于一雪沉冤。
李兆廷与冯素贞的死生契阔,经由陈升引申出来:李郎一梦成过往,风流人儿如今不知在何方。从古到今逃不开情网,而最苦的,是“怕不能遇见你”。
跳出戏曲,则是今时今日的感慨。黄粱一梦二十年,满以为经历无数,依旧是不懂爱也不懂情。写歌的人无非故作正经,听歌的人再触景伤情,又能沉湎多久,不过是转眼忘却。
如果《女驸马》像引子,《牡丹亭》就是整首歌的内核。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也如同一个跨越阴阳的隐喻。
杜丽娘和柳梦梅邂逅梦中,醒后相思愁怨而死。三年后,柳梦梅赴京赶考,借宿杜丽娘所葬的梅花庵观。杜丽娘游园惊梦,还魂与柳梦梅相会,恰恰呼应歌词中的“黄粱一梦二十年”。此后,杜丽娘重生,两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部分就有过自述:“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陈升期望借《牡丹亭》表达的,恐怕是感佩“死了都要爱”的执着。而当生死都不再是困扰,风流云散,不管是谁,躲不过的竟然还是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恍恍惚惚一瞬间,黄粱一梦二十年。
于是,《牡丹亭外》是回环往复,是今昔对照,是戏文与生活的交叠,是理想和现实的倒错。在用尽心力和徒然成空之间,陈升信马由缰,只为勘破情字。可问世间情为何物,却没有标准答案。
唯一普适的,就是谁都难免为情所困,不辨真假,生死到底是情关。
2
《牡丹亭》中汤显祖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二十年尘世风雨,遍观动漫小说**无数,可以随口说出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的我们,什么是爱情,真的懂吗。也许我们还相信有可以起死回生颠倒乾坤的爱情,只是不再期待发生在自己身上。
黄粱一梦二十年,一场梦释然了无情与哀怨;
牡丹亭外雨纷纷,亭外弦翻,糟切酣睡古道边。
归人无计,说不准那分明,孤船独钓一江雪。
万千风流,讲完了情和爱,说尽了柳郎书里字生烟。
这人间苦什么,怕不能遇见你。
二十四桥写着六朝的繁华,石板褶皱,黄花裹着杜娘的青丝,鬓生铅华。
这人间苦什么,苦不能再次遇见你。
或许我不会像陈歌中那样关于自己的不安,同样的牡丹亭外,来时没有路,去时也没有路。不要责怪我的沉默和安静,我只是对蜷缩的自己保持缄默。那些远去的人,我们已好久不再熟悉;那些远去的梦想,我们已经好久无从谈起。
牡丹亭外,春江水暖燕子还,亭外有春天。牡丹亭外,长袖弄缠绵!
这人间苦什么,怕不能越千里。生活并不是像爱情故事的结尾,一步登天,一夜白头。事业,爱情,哪一个均需要小心经营。
也许每个人都曾遇见过一个人,是他或她让你经历了爱恨,尝过了悲欢,让你变得更加的柔软或者坚强,让你看见了这个世界的一些温暖和丑恶,只不过你已经忘记了;
也许你曾看见过一架盛极的荼蘼,在某一个子夜,月似流水花如雪,让你在刹那间对“宿命”这个厚重的词有所体会,只不过你也已经忘记了;
也许你曾走入过一个庭院,院里有梧桐细雨,有时寒烟漠漠,有时大雪飘临。你在那里做过一个关于“浮生”的梦,只不过你,也已经忘记了。
牡丹亭外有佳人,捧心蹙眉慑人魂。昨日今朝,眼下心前,阳台一座登时变。牡丹亭,芍药阑,怎生冷落凄凉为那般。牡丹亭外,月落乌啼云雨散;牡丹亭外,谁言琼树明朝见;牡丹亭外,唱尽阳关叠无限;牡丹亭外,断肠声里候千年。
3
一首《牡丹亭外》,
写的是唏嘘,唱的是自嘲。
在现实中,往往会有人会意错了执着,只好相信堕落可以挽救自身。可是,再多的放纵只是对可怜的内心无济于事的掩埋,理解送走了奢望与被奢望,送葬了哀怨与被哀怨。不是温暖多了点,我们就该忘记这仍是寒冬;太多的美好只会让我们对突如其来的痛措手不及,反而变得无情和麻木。
无论写歌的人听歌的人,现在能静下来听听别人的故事已是少数,何必硬求一份真心。认真如陈升,也不能保证听自己歌的人是不是真的肯认真听你的歌,万一听歌的人就是那个负心人呢?写歌的人假正经也好,断了魂也好,大概都是陈升的自嘲吧。听歌的人,最无情。
有些歌,需要慢慢写,才能写出真心。
有些歌,需要慢慢听,才能品出深意。
谁解其间味,只在此情中。待到梦醒时,江岸有清风。
多情却被无情恼。黄粱一梦二十年,人间不过情而已。
- END -
撰文 / SebastianQ
编辑 / KiKi妈
1 仿写陈情表,100字
#i青藤"仿写《陈情表》阅读:17842012-08-11 09:34标签:仿写《陈情表》教育仿写《陈情表》写作背景:假日个别孩儿连可怜的一点点语文作业竟没有完成,或称忘带回书本……命仿写李密之《陈情表》以训诫,以下选录三篇。
1班任宸佳版《陈情表》生佳言:生因马虎,常忘叮嘱,自小以来,考试忘笔,回家忘书,出游忘钱。父母责骂,屡教不改。
遂备记事本,以记一二。小时迷糊,以为可爱,至于成立,仍无悔过。
粗心大意,神经大条,以为天然呆愚。外无温柔娴德之貌,内无慧质兰心之计。
而记事本贴心藏之,常在身侧,住校上学,未曾废离。及至放假,心内焦急。
前各科教师布置作业,后慌乱收书遗忘记事。生因回家心切,抛之脑后。
接母短信,晚有炖鱼。饥肠辘辘,心之切切,非生拙词陋语所能表达。
短信连连,责吾行缓;电话声声,催吾上车;父车临门,急于星火。生于半路想起,本欲当即折回,则告诉不许。
生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老王以智治班级,凡忘作业,作文一篇,或为古文,或为白话,以此陈情。
且生忝列科代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今生忘带记事本,忘带作业,未作表率,反失本职,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作业本远在学校,两地遥遥,归期漫漫,望眼欲穿。生无作业本,无以过国庆;作业本无生,无以孝其主。
作业本与生,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生佳今年十之有七,作业本今年随生三月,是生假期于家之日长,返校做作业之日短也。
生之辛苦,非独父母及舍友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老王悯余年幼,听生哀情,自当改过,小心谨慎。
吾生当为老王端茶送水,死当为老王驱蚊赶虫。生不胜懊恼悔恨之情,谨拜表以闻。
(Ps:老师啊!这一篇写得我脑细胞都死伤一半啦……)7班刘旭坤版《陈情表》生坤言:生以命背,常遭师批,一年四季,掌手十回,寒窗苦读,挨骂百余,同桌锐(注:锐,李锐也)悯生倒霉,躬亲抚慰。生少无文采,十岁不行,零丁孤寂,至于当前。
既无狐朋,终鲜狗友,门衰祚薄,更无妻儿。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八尺妹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生未老先衰,记忆下降,曾服中药,效果更差。 逮奉学室,沐浴洗脑。
前班主任察生态度;后老王紧催威逼。生以才疏学浅,迟不上交。
诏书特下,逼生尽快,承蒙师恩,容我拖延。猥以浅学,方迟上交,非生跪唱《东方红》所能上报。
生具以表闻,拖延未交。师告切峻,责生油条;时间急迫,催生补做;大祸临头,间不容发。
生欲疾书成文,则凑不出来,欲照抄原文,则告诉不许。生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学子以文考大学,凡在名校,犹蒙矜育,况生孤寂,特为尤甚。且生幼阅庸文,鲜读圣贤,本图平淡,及格就行。
今生犯有过错,至惭至愧,过蒙饶恕,颜面犹存,岂敢放肆,有所希冀。但以生老气横秋,顾影自怜,忝列门墙,不知所云。
臣无锐哥,无以至今日;锐哥无生,无以终余年。兄弟二人,想入非非,是以区区不能忘怀。
生坤今年十之有七,锐哥今年十之有八,是生努力于学习之日长,与锐哥同情之日短也。两两私情,共同进步。
生之辛苦,非独周围同窗及诸老师所见明知,金马碧鸡,实所共鉴。愿老王矜愍愚诚,听生微志。
二人联手,金榜题名。吾生乃师人,死乃师鬼。
生不胜犬马忐忑之情,谨拜表以闻。1班王丽君版《陈情表》生君言:吾以偷懒,夙遭罚写。
成长十四年,考入高中;学习三年,成绩平平。老王怜悯吾国文贫弱,躬亲教诲。
吾少缺国文细胞,六岁求学,苦苦学习,至于十七。既无家教,又无天赋,赞少骂多,了无生趣。
外无补课专攻薄弱,内无亲戚辅导求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吾因小被打,智有残缺,恰缺国文天赋,成绩贫瘠。
自进高中,沐浴人文,前语文老师说我没救了,后语文老师却对我耐心教导。吾以感动念恩,泣涕涟涟。
却因未做作业,惨遭罚写。承蒙师恩,免吾写作。
改命仿写,于我更难。具以表述,非我不思学。
老王切峻,责吾懒惰。吾因被迫,学习国文;每次临考,急于星火。
吾欲速提成绩,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向老王求情,则告诉不许。生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我班以班规严治,凡在学生,常被督查。况吾分低,尤为重点。
且吾自小就已灰心,常被说教,无奈之举,只图及格。今差生不交作业,大错特错。
承蒙检查,哀叹连连,哪敢犹豫,另盼逃脱?但以吾无脸见老王,被迫无奈,苦心仿写。吾无老王,无以至今日;老王无吾,无以终教学。
师徒二人,更相鼓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吾今年十岁有七,老王教龄今年几十余载也,是吾敬于老王之日长,报成绩与老王之日短也。
人非草木,愿乞原谅。吾之辛苦,非吾独之努力,亦有老王教育,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老王怜吾愚诚,听吾一回。恕吾偷懒,保卒余年。
吾上课当听讲,下课当按时完成作业。生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清莲濯水言:臣以陋质,素讷谀词。今日斗胆,为主进言。
文以死谏,武以死战;既入灌途,死生无憾。喜天子宅心仁厚,必不苛责。
臣少疑自闭,三岁不语,见人即4加载中。
2 帮帮忙陈情表仿写急生佳言:生因马虎,常忘叮嘱,自小以来,考试忘笔,回家忘书,出游忘钱。
父母责骂,屡教不改。遂备记事本,以记一二。
小时迷糊,以为可爱,至于成立,仍无悔过。粗心大意,神经大条,以为天然呆愚。
外无温柔娴德之貌,内无慧质兰心之计。而记事本贴心藏之,常在身侧,住校上学,未曾废离。
及至放假,心内焦急。前各科教师布置作业,后慌乱收书遗忘记事。
生因回家心切,抛之脑后。接母短信,晚有炖鱼。
饥肠辘辘,心之切切,非生拙词陋语所能表达。短信连连,责吾行缓;电话声声,催吾上车;父车临门,急于星火。
生于半路想起,本欲当即折回,则告诉不许。生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老王以智治班级,凡忘作业,作文一篇,或为古文,或为白话,以此陈情。且生忝列科代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今生忘带记事本,忘带作业,未作表率,反失本职,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作业本远在学校,两地遥遥,归期漫漫,望眼欲穿。
生无作业本,无以过国庆;作业本无生,无以孝其主。作业本与生,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生佳今年十之有七,作业本今年随生三月,是生假期于家之日长,返校做作业之日短也。生之辛苦,非独父母及舍友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老王悯余年幼,听生哀情,自当改过,小心谨慎。吾生当为老王端茶送水,死当为老王驱蚊赶虫。
生不胜懊恼悔恨之情,谨拜表以闻。
3 学了(陈情表)后写一篇“感恩”作文800字左右这个世界上,给我最多的爱的人,莫过于我的父母了。从我呱呱坠地起,父母就承担起了养育我的责任。爸爸曾因为我的一个误诊而掉过眼泪;妈妈曾为了矫正我的牙齿每周六带我往返于离家一百多公里的市医院,风雨无阻一年多;他们为了我放弃安稳优厚的待遇来到上海打拼……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父母对我们的养育,都是尽心尽力、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我们有时却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父母争吵,给他们脸色看,真的是太不懂事,太不应该了。其实,父母不求子女在物质上给予他们多大的满足,只要在父母下班时递上一杯热水;在父母生日时送上一声祝福;在父母劳累时帮他们捶捶背……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足能体现出我们对父母深深的爱,从他们满足的笑容里我体会到给予的快乐。
我们不仅仅只对父母感恩,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朋友和许许多多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美国总统罗斯福家里被盗后,丢失了许多重要的东西,但他仍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也许自己是不幸的,但我们仍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激他人,这样,你就会发现,事事感恩,会活得更快乐。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正如一首诗中所说: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4 结合《陈情表》写一篇以“孝”为话题的作文,不少于300字皋氏年轻时周游列国,寻师访友。因此很少留在家乡侍奉父母。父母相继去世,皋氏痛哭于道旁:“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言罢,立槁而死。
第一次看到这段故事时所受到的震撼,至今犹依稀记得。那时我总是在想,这是怎样的痛楚,使得话语中的悲伤在历时几千年后仍能扣动后来人的心。
我相信每一颗炽热的心都曾经默默地许下宏愿——在自己衣锦还乡后,定要让为自己操劳一生的父母住进豪华的房子,日日享受山珍海味。遗憾的是父母总是衰老得那样快。他们大多等不到孩子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做子女的所构想的美好愿景还来不及实现就成了一纸空文。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暂,有着鸿爪雪泥飘萍之末的孱小和飘忽,生命的无常总是让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留下的便是一生的悔恨与无奈。
不要再推脱说自己工作繁忙,不要以为每周打个电话回家便是对父母的关心,不要以为纯粹的赡养父母便是尽了孝道。昔日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就是说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孔子的话固然有些犀利,但古之道德仍能给今之人一定的启示——就是对待父母一定要有诚挚的心。
上了年纪的人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怀。不要因为他们说话迟缓而不耐烦,多想想你呀呀学语时是谁在一字字的教你发音;不要因为他们慢慢咀嚼食物而烦躁,多想想你没长牙齿时是谁耐心地喂你吃饭;不要因为他们的唠叨而厌烦,多想想他们以前是怎样指点你成长。
趁着父母身体康健多尽孝道,也许只是一件御寒的棉衣,也许只是几块他们爱吃的点心,也许只是一句贴心的问候,这些东西在父母的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因为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在孝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只希望这句古训,不再在我们生活中演绎。
o(∩_∩)o 希望能帮助到你
o(∩_∩)o 请及时给予好评或采纳,万分感谢! (^__^)
5 陈情表的写作特点有哪些啊多年来流行的看法,认为公文大多是“官样文章”,“晓之以利害”可以,抒情则大可不必,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公文的种类繁多,其写作方法的变化运用也是多样的,古代公文中也有一些名篇采取了“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手法,去实现作者的目的意图如果说《出师表》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多少还有点公式化气味,那么李密的《陈情表》则是真正“以情动人”公文典范李密是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连起义人员都够不上,晋武帝看上了他的才华名望要征他做官,他不想马上去当官,需要观望一下,这有当时的具体原因但在“诏书切峻,责臣通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情况下,李密如以任何其他理由方式表示不愿当官,都必然会有杀身之祸他所能采取地唯一办法,是直接向晋武帝上书,向其他任何地方官请求都是无效的,这就是《陈情表》的写作背景而这种“不受抬举”式的上书,是不能像李斯、林则徐那样去讲利害、写论文的,唯一的可能就是“动之以情”,利用晋武帝的种种心情、弱点,去巧妙地、策略地打动对方我们仔细地分析《陈情表》,就可以看出李密确实绞尽脑汁,熬费苦心这篇文章中,首先回顾自己悲惨的童年,以求打动晋武帝的“怜悯”与“同情”;接着陈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以求解除武帝的疑虑;再则歌颂圣朝“以孝治天下”给晋武帝戴顶高帽子,搭一个下楼的梯子;再表明自己本为“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这等于臭骂自己本来是追求升官发财的小人,真正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是不会这样臭骂自己的,这也无非再进一步解除疑虑;最后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给晋武帝许愿,再搭一个楼梯,也为自己日后出山当官留下伏笔,从而终于达到了“辞不赴命”的文章意图,晋武帝不得不改变了金口玉言还赐给奴婢二人李密的“孝”大概也是真实的,否则他不敢也写不出这样情真意挚的公文来。
6 仿写陈情表生佳言:生因马虎,常忘叮嘱,自小以来,考试忘笔,回家忘书,出游忘钱。父母责骂,屡教不改。遂备记事本,以记一二。小时迷糊,以为可爱,至于成立,仍无悔过。粗心大意,神经大条,以为天然呆愚。外无温柔娴德之貌,内无慧质兰心之计。而记事本贴心藏之,常在身侧,住校上学,未曾废离。
及至放假,心内焦急。前各科教师布置作业,后慌乱收书遗忘记事。生因回家心切,抛之脑后。接母短信,晚有炖鱼。饥肠辘辘,心之切切,非生拙词陋语所能表达。短信连连,责吾行缓;电话声声,催吾上车;父车临门,急于星火。生于半路想起,本欲当即折回,则告诉不许。生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老王以智治班级,凡忘作业,作文一篇,或为古文,或为白话,以此陈情。且生忝列科代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今生忘带记事本,忘带作业,未作表率,反失本职,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作业本远在学校,两地遥遥,归期漫漫,望眼欲穿。生无作业本,无以过国庆;作业本无生,无以孝其主。作业本与生,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生佳今年十之有七,作业本今年随生三月,是生假期于家之日长,返校做作业之日短也。生之辛苦,非独父母及舍友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老王悯余年幼,听生哀情,自当改过,小心谨慎。吾生当为老王端茶送水,死当为老王驱蚊赶虫。生不胜懊恼悔恨之情,谨拜表以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